先秦文学概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

THANKS
诸子散文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等,虽以议论为主, 但也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实际事例阐述道理,体现 了现实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精神的彰显与实践
《楚辞》中的浪漫主义诗篇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 、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
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元素
先秦文学中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充满了奇幻、夸张的色彩, 体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烂漫和浪漫情怀。
寓言故事中的浪漫主义表现
先秦寓言故事如《庄子》、《列子》等,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 的哲学思考和人生理想,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 学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24-01-24
目录
• 先秦文学概述 • 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 • 《诗经》与《楚辞》 • 散文的兴起与发展 • 先秦文学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影响 •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就
01
先秦文学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从远古时期到秦朝统一六国之前的文学,也称为“前秦文学”或“古文学” 。
背景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转变。在这 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秦文学作为这个时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发展历程
远古时期
口头文学和神话传说为主,如《山海经》、《穆天子传》等。
夏商周时期
06
先秦文学的艺术特色与成 就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

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

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

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

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

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

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

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

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

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

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

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述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述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述古代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活动。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体裁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先秦文学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典籍、史书、楚辞、诗经和各种散文。

典籍主要指《易经》、《尚书》、《礼记》、《周礼》等经典之作,它们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等。

这些典籍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思想的形成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书是古代的历史著作,主要包括《史记》、《春秋》、《左传》等。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史书,以纪传体的方式叙述了从上古到汉代的历史。

《春秋》和《左传》则是古代的国别史,分别记录了鲁国和齐国的历史。

这些史书以精练的文字、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分析,成为后世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楚辞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主要是指咏史、抒怀和咏物的诗歌作品。

楚辞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辩》等。

楚辞以其豪放的情感表达,独特的形式结构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五经》之一、诗经收录了诗歌作品305篇,按主题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其中风是古代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歌曲。

诗经作为典型的散文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除了以上几种体裁,古代的先秦文学还有丰富多样的散文作品。

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创作,常见的有议论文、游记、杂文、骈文等。

《国语》、《战国策》、《越绝书》等都是重要的先秦散文作品。

先秦文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它们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特点。

同时,先秦文学的艺术表现也极具特色,如楚辞的辞章华丽、诗经的音律美和散文的虚实结合等,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一、概述:先秦文学是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

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二、内容及发展经历A神话歌谣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第一篇先秦文学
一、 先秦文学概说
1. 时间:上古至公元前221年 2. 社会背景: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夏

周 ); 统一
分裂
3.文学发展情况: 中国文学的源头。

文学包括:上古歌谣;上古神话;《诗经》; 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
上古歌谣的代表作品
《弹歌》① :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②。 - ①弹歌(dàngē):古歌谣名。汉· 赵晔《吴越春 秋· 勾践阴谋外传》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 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曰:“断竹, 续竹,飞土,逐宍。”《古诗源》卷一有《弹歌》 一首,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文 心雕龙· 章句》作“《竹弹》之谣”。 - ②宍(rò 肉):“肉”的古字。 u

3. 上古神话的基本特 3.1. 在思想内容方面 人神化,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 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 3.2. 在艺术方面 原始艺术精神。 幼稚幻想 浪漫主义手法。
四、《诗经》
1. 《诗经》简介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1. 名称 原名《诗》,崇《诗》为经,称《诗经》。 1.2. 创作年代和地域 大致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 约五百年间。 主要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孟子》 《孟子》发展了《论语》的语录体,全书10篇, 每篇又分为上、下两部分。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 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思想内容:“仁政”、“性善论”
5.3.2.道家著作 《老子》 老子(生卒年已不可考)性李,名耳,子聃, 楚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人, 先秦道家学派 的创始人。 《老子》一书约五千字,分81章,贯穿全书的 是“道”。 《老子》的思想内容: 天地万物之宗--- “道” 顺其自然 - “无为”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

先秦文学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诗歌、赋、章句、典籍等多种文体。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和《楚辞》两部诗集,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楚辞》是楚国地方诗歌的总集,内容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先秦文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典籍,如《尚书》、《礼记》、《论语》、《墨子》等。

这些典籍主要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古代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的特点是注重韵律、音韵,注重文辞的表达和修饰,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和形象美。

同时,先秦文学也注重思想内容的表达和探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思潮。

总的来说,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奠定了后世文学创作的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概论

先秦文学概论
先秦文学概论
一、何谓“先秦” 广义“先秦”:即“秦先”,泛指秦
统一六国(前221年)以前直至远古时代。 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
的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文学,主要即指 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 文学形式的演变 口头文学:原始歌谣、神话传说 书面文学:诗歌、散文 诗歌:诗三百、楚辞 散文:甲骨卜辞、钟鼎彝器铭文-诸子
3、神话的价值
认识价值 以特殊方式为后人探索远古历史及人类精
神世界透露了许多可贵的信息,是后世人类的 精神“原型”。 审美价值
作为人类历史上永不复返的阶段所产生的 艺术形式,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本身就是“一 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是文 学艺术的“武库”和“土壤”。
容)) 5、多非一人一时所著,作者难以确指(作者) 6、文、史、哲合一、诗、乐、舞结合、文学
尚未独立。(学科特征)
推荐书目
李泽厚《美的历程·先秦理性精神》 吕思勉《先秦史》 杨宽《战国史》 王夫之《读通鉴论》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先秦部分)
先秦诸子散文
诸子“九流十家”、“百家”由 来
散文、历史散文(史传散文) ★总体趋势:由口头而书面、由简而繁、 由原始朴素而文采斐然。
三、先秦文学的时代背景
1、社会制度层面:王纲解纽,礼崩 乐坏
2、思想文化层面:诸侯异政,百家 异说
四、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
1、发愤著书,有为而作(创作动机) 2、放言无惮,无所忌讳(创造氛围) 3、深于取象,深于比兴(创作手法) 4、紧贴现实人生,体现理性精神(思想内
演变的方式和结果:历史化、文学化 (神话改造成寓言)、宗教化(神话 演变为仙话)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一、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文学体裁1. 诗歌- 风、雅、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内容和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战国时期楚地特有的文学形式。

2. 散文- 史传:如《左传》、《国语》等,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 诸子散文:包括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等,反映了各家各派的思想。

3. 戏剧-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戏剧形式,但有一些宗教仪式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的表演艺术。

三、重要文学理念1. 儒家文学观- 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文学应当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 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2. 道家文学观- 倡导自然无为,认为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受外界约束。

- 主张文学应表达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内在情感。

3. 法家文学观- 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强调实用主义。

四、代表性文学作品及作者1.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屈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3.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4.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5.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主张法治和权术。

五、先秦文学的影响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儒家的文学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远古至秦统一前的全部文学。

“先秦”一词,最早见于汉代。

《汉书·河间献王传》:“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

”这里的“先秦”,即汉人心目中的“前秦”,包括秦王朝在内。

至后人论学所谓“先秦诸子”,才开始将“先秦”的范围转移到秦以前,主要是指春秋末期至战国的一段时间。

今人更将这一概念扩展成为泛指秦代以前。

远古口头文学远在上万年之前,中国人的祖先已经在开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至珠江流域。

通过劳动实践,他们改造了自然界的面貌,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着人类的精神文明。

根据考古学上的发现,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中,就有按照实用和美的原则制造的石器工具和陶器用品,本身就是颇为精美的造型艺术品,上面的人面、鱼、鹿、鸟、蛙等图象和人面、壁虎、鹰隼等雕塑,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

音乐方面,传说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

大体上可以判断,当时美术、音乐等艺术已逐渐同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

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昔伏羲氏因时兴利,教民田渔,天下归之,时则有网罟之歌;神农继之,教民食谷,时则有丰年之咏”(夏侯玄《辨乐论》)。

这些关于远古时代歌谣创作的记载,不会全无根据。

石器时代生产力与知识水平低下,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们感到无能为力,对它产生了神秘感,形成对自然神的信仰。

原始人群演进为氏族公社后,又产生了祖先神的观念。

神的信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占着支配地位。

对神的崇拜,就出现了宗教;对神赞美、祈祷所唱的韵语,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说它、征服它、支配它,就产生了神话;以歌舞等仪式来“沟通”人与神的联系的巫祝,也就是原始的文艺家。

因此,原始文学与神的观念以及宗教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那时,祀神、祭天、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

这是一种鼓舞人心、激励感情的艺术手段。

从而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

《吕氏春秋·古乐》所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就是一例。

再如《卿云歌》,虽然带有后人加工的色彩,但它的基本精神还是表现原始人对日月光明的崇拜与赞美。

这些都是在群众性的、激动人心的场合,以载歌载舞形式演唱的。

在阶级社会形成以前,人与自然的矛盾特别突出。

基于人们对自然幼稚的理解,便有“十日并出”、“十日代出”、“日中有金乌”、“日休止于扶桑”等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对酷暑、太阳运行等自然现象的认识。

对自然恩赐的感激与喜悦,就表现为“丰年之咏”、“葛天氏之乐”。

至于自然界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为消除灾难所进行的斗争,更是成了原始文学的主要内容:女娲补天、羿射十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伊耆氏的《蜡辞》(《礼记·郊特牲》)和《弹歌》(《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都属此类。

原始文学中也有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如黄帝战蚩尤、舜逐三苗、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反映了氏族部落间的激烈战争。

这些神话传说,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的后期。

远古时代基本上还没有文字,原始文学只能是口头文学,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

从《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后世著作所记载的有关内容看,古代神话原本是十分丰富多采的。

到了文字记录的时候,可能受到史官求实精神与孔子为首的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观点的影响,往往被当作史实来加以修改、删削,甚至曲解,使其本来面目显得比较模糊。

奴隶社会文学夏禹传帝位于其子启,显示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化。

奴隶社会在上升时期,和一切新的社会制度一样,推动了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到了商、西周,出现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尤其文字的日趋进步和广泛使用,对文学的影响至大。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周的青铜器铭文、《周易》繇辞以至《尚书》,反映了书面语言由句而章、由章而篇的形成过程。

《盘庚》多记言,《顾命》中不少叙事,是现存较早的散文完篇。

诗歌的兴盛,是周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周代金文中已多用韵之文。

《周易》中约三分之一为韵语,多采录与效仿民间歌谣,记叙了世情风俗。

《诗经》中产生时间比较早的反映周民族发展史的诗篇《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其中虽带有若干神话色彩,但基本上记述了周民族由母系为中心而至父系为中心,由游牧为主而至农业为主,由穴居而至室居,由定居于周而至统治天下的发展过程。

周初的统治者鉴于商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识到光靠天命、神权不足以巩固统治,提出还要“敬德”(《尚书·召诰》)、“保民”(《尚书·康诰》)。

周史诗的作者,通过对祖宗丰功伟绩的歌颂,说明人君德行修养的重要,以之警戒后代子孙,反映了周初统治者的思想转变。

《诗经》中的《豳风》,为周初民歌,其中有记述劳苦者不得温饱的《七月》,久征者日夜思归的《东山》,还有带寓言性质的禽言诗《鸱□》等,反映现实深刻,叙事抒情皆富于艺术性。

从西周后期开始,奴隶主统治阶级日趋腐化衰败,奴隶们的反抗斗争也日趋激烈,奴隶社会开始走向没落。

这时期产生的一些诗歌,如《诗经》中的《伐檀》、《硕鼠》、《鸨羽》、《正月》、《十月之交》等作品,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黑暗,喊出了下层吏民不平之声。

还有大量被指为“淫奔”之辞的爱情诗,摆脱了宗教式的歌功颂德和平铺直叙的记事,言志抒情,句式章法生动活泼。

封建社会初期文学春秋末年,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地主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社会向封建制度转化。

士作为知识分子阶层而兴起,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衰败后文化下移的产物,他们中涌现了不少政治家和思想家,代表着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主张各异,互相辩难,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繁荣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汉儒在总结这时期的学术思想时,把他们划分为儒、墨、道、法、农、阴阳、名、纵横、杂、小说等不同学派。

他们现存的主要著作有《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这些政治家、思想家,有的同时也是当时主要的散文家。

他们在争鸣中,把论说文从简短的语录推进到对话式的论辩,再进而为专题性的论文,并且很重视语言技巧的研究,除了逻辑性日益严密外,还大量运用比喻、排比、映衬、夸张等修辞手法。

特别是战国中期孟轲、庄周、韩非等人都善用寓言说理,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与感染力。

有的篇章甚至把寓言扩展成篇,近似于后代的小说。

而荀况又采用了民间歌谣的形式写成了《成相篇》。

从他的赋篇中,可以看到体物之赋、敷陈之赋,乃至说理之赋的原始面貌。

诸子散文之外,还有历史著作,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

历史家们旨在总结各个国家成败之理,对历史事件作某种评价,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

到《左传》、《国语》,就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有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形象地展现了历史画面。

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作人物个性描写,常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写出人物的神态。

这些历史散文著作,开创了真实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史笔传统,为后代散文创作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也为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诗歌方面,《诗经》之后200多年间,民歌创作并未停滞,但由于社会动荡,无人去采集和整理。

而在上层社会里,赋诗基本代替了作诗。

《诗经》成了政治、伦理、生活的教科书,被广泛地流传应用着,并由此而引起对《诗经》的评价和研究。

孔、孟、荀诸子的诗论,实际上开始了对文学的性质、目的、社会作用的研究,可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开端。

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的出现,打破了寂寞已久的诗坛。

他是列国纷争、秦楚争霸、变法改革的潮流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矛盾激化的产儿。

他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政治家,出现在怀王时代的楚国朝廷中,但后来壅君信谄、□邪嫉妒,使他决心实现的“美政”理想破灭了,并因而被疏远、流放。

清白好修的品格、九死不悔的坚强意志,支持着他在逆境中写下了可与日月争光的诗篇。

楚国早就存在与中原不同的诗歌──楚歌,或称南音。

屈原长期沉浸在楚国文化之中,又受过《诗经》及齐鲁诸国文化的影响。

他以楚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为基础,汲取了江汉淮泗间的文化精萃,完成了由四言诗体到骚体的变革。

他以惊人的才华与创造力写出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崇高理想和政治激情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与组诗《九歌》等,大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开创了与《诗经》的写实精神相辉映的富于浪漫气息的新诗派。

屈原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都学习屈原的从容辞令。

他们“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把配乐的歌辞演化为脱离音乐、“不歌而诵”的文学体裁──赋。

他们虽“终莫敢直谏”,在思想、勇气方面不能同屈原相提并论,但从宋玉现存的作品来看,较善于铺陈描绘,对文学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故后世多“屈宋”并称。

先秦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先秦文学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开端,而且是中国文学的基石。

《诗经》、《楚辞》是公认的古代诗歌写实和浪漫两类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的源头,“风骚”的传统影响深远、衣被百代。

从散文方面说。

这一时期作品的思想深刻丰富,有个性而又各成体系。

尤其儒、道二家,后代作家几乎无不受到他们的影响。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作者,尽管思想观点是那样分歧对立,但有两点大致相同:一是敢于正视当时的社会现实,以治世为出发点。

正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说:“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二是对“民”十分重视,或言邦本,或称神主,甚至提出民贵君轻主张,诸子多以为民请命的姿态上下游说。

这两种精神,成为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后世许多杰出的作家,总是关注着国运民生,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

这一时期作品的形式风格多样。

诗分风、骚,文有史、论。

《论语》警策,《墨子》谨严、《孟子》雄畅,《庄子》恣肆,《荀子》淳厚,《韩非子》犀利,《春秋》隐约,《左传》富艳,《战国策》夸饰,都可资后人借鉴。

后世各种文体也大多被认为导源于先秦。

正如刘勰所说:“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

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文心雕龙》·宗经》)先秦的文化,到了后期,各家出现了由对立转向融合的趋向。

从齐稷下学官到秦吕不韦门下,都集中了上千的文士门客,相互琢磨切磋,相互吸收。

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社会的大变革基本告一段落,百家争鸣结束,文学的行程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参考书目高亨:《文史述林》,中华书局,北京,1980。

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