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上海钢铁工业兴起
课件3:第6课 洋务运动

合作与探究:
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甲午战争失败后,李 材料二: 鸿章伤感的反省:“我办了 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不不过能勉使中国自强 强涂饰(破房子),虚有其表。”
福州船政局
筹建近代新式陆海军 南洋水师
军事、国防近代化 北洋水师
福建水师
19世纪70到90年代
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兴起原因
企业名称
创办人
配合军事工业的 发展需要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李鸿章 张之洞
现今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
昔日上海轮船招商局
1890年张之洞筹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钢铁工业。
第6课
教学目标
1.掌握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及主要内容。 2. 学会正确评价洋务运动。
一、“自强”与“求富”
1.代表人物 2.目 的 3.时 间 4.口 号 5.影 响
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自强” 后期“求富”
洋 务 “洋”原意外国,“洋务”即指一切涉及外国的事务。 洋务派代表人物
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
洋务派企图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是不可能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这也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二、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2、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军事、国防建设;人才;交通、通讯……)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奕訢 (中央)
晚清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

民用工业的兴起
1 2 3
汉阳铁厂
1890年,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创办汉阳铁厂,主 要生产钢铁、铁轨和民用机械等,是中国近代钢 铁工业的开端。
轮船招商局
1873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经营 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为中国近代民用运输业的 先驱。
上海织布局
1878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上海织布局,生产 棉布、丝绸和呢绒等纺织品,成为中国近代纺织 工业的代表。
洋务运动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建设,提高了中国的军事实力,维护了国家
安全。
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为了救亡图存,政府积极引进西 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当代中国也应该坚持改 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加强技术创新
洋务派与民间资本的结合
官督商办
洋务派采用“官督商办”模式,将部分军工企业和民用工业交由民间商人经营,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
官商合办
洋务派还采用“官商合办”模式,将部分企业与民间商人合作经营,以进一步扩大工业规模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 。
03 民族工业的崛起
民族工业的起源
晚清时期,中国开始逐渐接触西方工业文明,洋 务运动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重要历史事件。
05 晚清洋务运动与 民族工业的历史 意义
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 业,如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 道路。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洋务派也积极发展民用工业, 包括纺织、煤炭、钢铁等产业 ,以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举办的官督商办企业

【历史知识点】洋务运动举办的官督商办企业洋务派早期创设的民用企业大都采用官督商办形式。
官督商办企业吸收了私人资本,其生产也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又能避免封建地方势力的干扰。
主要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中国电报总局、汉阳铁厂。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第一个官督商办的企业,由李鸿章创办于1972年。
既然是官督商办,还是以民间经营为主,因此轮船招商局被定义为民营企业。
实际上,民间资本只有73万两银,而官银则有190余两之多,完全是公私合营。
开平矿务局,1876年,李鸿章派唐廷枢筹办,拟订官督商办章程,招商集股。
1878年7月24日在直隶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
1881年全面投产,雇工3000人。
1882,年产煤38000吨,1898年达730000吨。
历年扩充设备,改善运输条件,备有运输煤轮,设有专用码头和堆栈。
到19世纪末,总资产已近白银600万两。
1892年唐廷枢死后,张翼接任督办,矿权逐渐为外商控制。
上海机器织布局,1878年李鸿章派郑观应等人筹建,中间几经曲折,数易其人,终于在1890年开车生产。
开工后营业兴盛,获利丰厚。
1893年10月工厂毁于火,李鸿章派盛宣怀、聂缉椝负责清理规复事宜,后盛聂两氏在是局基础上改建为华盛纺织总厂,于1894年复工生产。
中国电报总局,1880年8月中旬,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奏准筹设津沪电报线,在天津成立官办的津沪电报总局,委派盛宣怀为总办。
1881年11月津沪线完工前,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
18823月1日起,改为官督商办,招股集资,分年缴还官办本银,听其自取报资,以充经费。
盛宣怀、郑观应、经元善、谢家福、王荣和等集股湘平银八万两,是其创办资本。
汉阳铁厂,1890年,张之洞主持创办,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它的横空出世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开端,被西方誉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汉阳铁厂建成的首功之臣就是张之洞,但他也曾因为自己的愚昧无知和狂妄自大闹出过笑话,并因此给整个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洋务运动(大学教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军需项下拨款,产品由清政府调拨各军使用;企业经营旨在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不是为了利润;经营管理腐败,封建衙门 习气严重,营私舞弊、贪污中饱的现象成风;技术、设备和 原料方面,在极大程度上依赖外国。这表明洋务派举办的近 代军事工业是具有封建性、买办性的官办工业。官办军事工
业仰赖于外国,而外国侵略者又决不允许中国制造精良的武
的洋务活动,大体上可分作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年 代初到70年代初,第二阶段是7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大体说来,60、70 年代,以“求强”为主,即适 应战争和军事的需要,把重点放在训练新式军队和建设
军事工业上。70、80 年代,在继续“求强”活动的同
时,又提出了“求富”的主张,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把“求强”和“求富”作为洋务事业的总体目标。
清政府从英、德等国购进了各式舰艇多艘,形成了虚有其表
的3支舰队——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 1885年,清政府正式成立海军衙门,命醇亲王奕譞为总
理,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为会办,并由李鸿章“专司其事”。 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有大小舰艇27艘,丁汝 昌任海军提督。
洋务派创建的新式海军
(19世纪70到80年代中期)
三支海军---北洋、南洋和福建
两个海军基地---旅顺口和威海卫
一个衙门---海军衙门
鸦片战争中的中国水师
一级战舰
铁甲舰
作为海军的主力舰种,在那个时代,铁甲 舰象征着国家的实力,是衡量一支海军乃 至一个海洋国家力量强弱的标准。在她的 直系后代——战列舰出现之前,铁甲舰一 直扮演着四海霸主的角色。
人马格里。1875后,该局由中国人监办。
金陵制造局制造的大炮
(2)金陵制造局 1865年,李鸿章将1863年设立于苏州的洋炮局搬 到南京,成立金陵制造局,生产枪、炮、子弹、火药,
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

- 13 -□ 何太平汉阳铁厂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其他钢厂——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蹒跚起步摘 要:汉阳铁厂、清溪铁厂、江南机制制造局炼钢厂代表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
描述了汉阳铁厂的兴建和衰落过程,指出汉阳铁厂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土壤没有提供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制度准备,揭示了汉阳铁厂与宝钢结局差异的根本原因。
汉阳铁厂的衰落意味着近代中国第一代钢铁强国梦夭折。
关键词:汉阳铁厂;清溪铁厂;官督商办;高起点引进;宝钢中图分类号:F42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779 (2020) 02-0013-03一、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1861年洋务运动爆发,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影响下,清政府从军事工业入手开始创办洋务企业,各地先后共创办10余所官办军工企业。
其中以曾国藩1861年在安庆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1866年在福州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最为著名。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在思想上从“自强”转向“求富”,实业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各地先后创办了20多家民用企业。
李鸿章1872年在上海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1876年在河北创办开平矿务局,1878年在上海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左宗棠1878年在兰州创办兰州织呢局。
19世纪70年代,铁路也开始修建。
1874年12月,英国人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在上海擅自修筑了吴淞铁路(后被拆废)。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基隆修建了1条矿区铁路。
1881年为了开发开平煤矿修筑唐胥(唐山—胥各庄)铁路。
军工、民用企业发展及修筑铁路所需钢铁主要依赖进口。
据清政府贸易总册记载,1886年进口金属产品值银240余万两,1888年值银280余万两。
由于国内钢铁需求激增,发展钢铁工业被提上议事日程。
正如张之洞在奏疏中所述“中国岁销洋铁值五百余万金,粤销即不少。
漏卮宜杜。
购机开采,设厂煎炼,皆所必需,炼铁尤要”。
第4课 洋务运动民办工业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洋务派:
清朝统治集团内一些主张利用西方先进 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 统治的开明官员。`
恭亲王奕 (中央)
曾国藩 (地方)
李鸿章 (地方)
左宗棠 (地方)
张之洞 (地方)
道光帝第六子。 1861年,奕与慈禧勾结, 发动政变。之后,奕 为议 政王,总揽清政府内政外交。
特点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备注
中国近代第一 家轮船公司
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2 李鸿章 开平矿务局 1878 李鸿章
汉阳铁厂
1890 张之洞
中国近代第一 个近代化钢铁 工业
返回
返回
兴办民用工业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轮船招商局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的性质和特点
小资料1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学堂
创办时间 1862 1863 1866 1880 1885 1876 1880 学堂名称 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 福州船政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天津电报学堂 类别 外语 外语 军事 军事 军事 科技 科技
军 用 工 业
旗袍美女/qipaomeinu/旗袍大全
anj663ezo
国家使用
国家使用、获取利润
政府调拨
封建管理 封建性近代企业
多种渠道 近代色彩
带有资本主义性 质的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的其他内容:
1、创办新式海军; 2、开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人才。
1902 年并入京 师大学堂 (后者于 1912 年更名为 北京大学)
北洋水师提督衙门 (山东威海市刘公岛)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作用

浅谈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作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而止步于19世纪末的清末“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一直是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
虽然以前的历史学者也肯定了它的积极性,但相比之下,却更注重它的缺点和不足,以致于把1895年清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国战败看作是“洋务运动”完全破产的标志,贬低了它的历史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展开及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我们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时空观上,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进行重新阐释。
以这种态度对“洋务运动”进行研究会得出一些新颖的结论,其中之一就是“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即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
“洋务运动”产生于中国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这就决定了“洋务派”自身的两重性。
传统史学家认为洋务派代表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是封建性、保守性十分浓厚的历史人物,然而不知他们是否注意到了当时中国特殊的国情。
那时的中国是一个封建性特别浓厚的国家,像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的开明地主可谓是凤毛麟角,试想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兴办洋务是何等的艰难。
因此,我们不能对洋务派及“洋务运动”的期望过高。
正如李时岳先生指出的:“简单的说,洋务派的历史任务就是:缩短中外的差距,引进机器生产,实现由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转变,加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洋务派活动于中国资本主义从无到有的时代,它的任务是实现‘有’,‘有’之后才能谈到发展,那是又一个历史阶段的任务。
所以,严格的说,历史所赋予洋务派的任务是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而不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是不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呢?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事实俱在,毋庸讳言。
至于完成得好还是不好,那是另外的问题。
”正是因为它的特性,我们才应该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它。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现代化思想。
19世纪中叶,现代化浪潮已从欧美席卷到世界各地,它打破了各国的隔绝状态,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连为一体,人类历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开端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xx现代化的重要开端——从现代化和认识规律出发评洋务运动一、对洋务运动兴起的评价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震撼了中华帝国,列强的炮舰冲开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大门。
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醒来,看到了中西之间的巨大差距。
林则徐、魏源等等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遗憾的是,当时的中国还沉醉在天朝大国的幻想中,满足于“万年和约”的签定。
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鸦片战争的失败,仅仅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况且割一个海岛,赔一点款,虽然丢面子,但是并不是不可以接受的。
因此,开眼看世界的思想仅仅存在于少数精英头脑中,流露在部分著作里。
没有人敢过多宣传自己的主张,包括林则徐,更没有几个人敢试图去实行。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中国遭到了更为沉重的打击和失败,京师被侵略者洗劫,皇帝仓皇出逃,死于外地,而且中国的陆军在与西方军队的对抗中,明显地无法抵挡。
“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城下之盟,春秋所耻”,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了,他们认识到西方“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因而提出引进西方近代军事、科技的人士显著增加。
这些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洋务派。
他们在中央以奕忻、桂良、文祥等权贵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新兴的汉族地主阶级官僚,还拥有有一大批开明的知识分子和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的民间工商人士。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做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中国的-舞台后,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从单纯的设想或者说是思想到实践,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
洋务派以及洋务运动的进步性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二、对洋务运动两个阶段的评价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与上海钢铁工业的兴起
上海钢铁工业起始于晚清的洋务运动。
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3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在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建造炼钢厂。
翌年投产,日产钢10吨,开上海钢铁工业之先河。
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一年,在城南高昌庙地区(今制造局路)辟地27亩,建设新的炼钢厂,又购进15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并陆续购置1吨转炉一座1.5吨、3吨电炉各一座,直径400~914毫米轧钢机4套、冷轧机5套、卷铁皮机1台,2000吨水压机1座等设备,生产圆钢、方钢、扁钢、角钢、工字钢、6~18毫米钢板、枪筒钢、炮筒钢等,供制造枪枝、快炮、舰艇及其他机件等军需之用。
投产5年产钢7989吨,最高年产量2056吨。
因其所产枪炮长期落后,抑制了炼钢生产,光绪二十四年后,钢年产量下降到500~600吨,炼钢厂陷入一蹶不振的局面。
后该厂几经易名,独立建制为上海炼钢厂,于抗日战争前夕,主要生产设备迁往重庆,结束了上海首家钢铁企业的历史。
辛亥革命后,上海民族钢铁工业开始崛起。
民国2年(1913年),民族资本家陆伯鸿受上海市总商会委托,赴美、英、法等国考察钢铁工业。
回国后,利用其在实业界、金融界的影响集资合股,在浦东周家渡西村(今上南路300号)创建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和兴化铁厂,向德国购进10吨高炉1座,于民国7年8月18日建成投产,日产生铁12吨左右,利润颇丰,开工3
月所获盈利相当于原投入资本。
民国9年又从德国购进20吨高炉1座,月产生铁1000吨左右,销与上海的兵工厂、机器厂、翻砂厂及铁号。
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国家的生铁来华倾销,导致和兴化铁厂严重亏损,被迫歇业。
民国11年,和兴化铁厂追加资本,增地60亩进行扩建,从德国购进10吨酸性炼钢平炉2座,直径500毫米轧钢机1套,扩建成炼铁、炼钢和轧钢一体化的钢铁生产企业,定名和兴钢铁厂,民国14年2月投产,生产硬钢和竹节钢材,但又遭西方国家的压价竞争,民国16年2月,和兴钢铁厂又被迫歇业。
10多年内,和兴厂接连两次遭到沉重打击,两起两落,陷入了困境。
民国22年,中兴煤矿公司承租该厂,改组为新和兴钢铁厂,恢复生产。
上海的民营轧钢企业自民国10年开始发展起来。
第一家荣泰管子厂,用进口带钢以手工加工方式复制成焊接钢管,供本厂制造西式铁床专用。
由于铁床畅销,带动发展了合兴床厂、公兴铁厂、永兴机器厂、祥兴钢管厂等一批复制加工型企业。
随后,民族资本家荣锡九等集资创办大通五金钢管制造厂,用进口带钢复制加工电线套管,产品畅销全市,并外销南洋地区,成为上海市第一家钢材出口民营企业,还带动发展了新成钢管制造厂、大成钢管制造厂等一批钢管企业。
永大机器厂、鑫大拉管厂等还用进口无缝钢管通过拉拔复制小规格无缝钢管。
民国17年起,还涌现了一批以进口带钢复制打包铁皮的专业生产企业。
经历10多年的开拓,上海复制钢材行业的门类、品种和产量都获得了发展。
民国22年,留美回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余铭钰与方文年合股创办了生产铸钢件的民营企业——大鑫钢铁工厂,先后设置化铁炉3座,1吨转炉1座,1吨电炉2座等炼钢装备,为机械、造船等工业以及公共汽车公司、铁道部门提供铸钢件、铸铁件。
受其影响,机械行业的大陆机器厂和丰田汽车修理厂也设置电炉生产铸钢件,供本厂制造机器配套之用。
民国26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侵占上海。
日军为侵华军用物资需要,先后强占了新和兴钢铁厂、中华制铁厂、大鑫钢铁工厂、兴业制铁厂等一批钢铁企业,并扩建新和兴钢铁厂,添置线材轧机等。
民国27年,侵华日军采取“以战养战”政策,支持日商在吴淞地区强行占地50余亩,建设日亚钢业株式会社吴淞炼钢厂,设15吨炼钢平炉1座,冶炼普炭镇静钢,生产100毫米钢锭。
日商亚细亚钢业株式会社在黄兴路圈地50亩,建设轧钢厂,设置1套半连续式线材机组,其所产线材拉丝制成铁丝、刺网等军用物资。
民国32年,日商将日亚钢业株式会社吴淞炼钢厂、亚细亚钢业株式会社黄兴路轧钢厂以及日本商人在浦东开办的西渡炼铁厂合并组成中华制铁株式会社,将炼铁、炼钢和轧钢组成一体,统一管理。
日军侵占上海后,日本私人资本趁机扩张。
日商亚细亚钢业厂在原有化铁、拉丝2个工场基础上,增添电炉及其他相应的配套装备,新辟制钉、镀锌铁丝、钢丝绳、拉管以及铸钢、锻铆等
工场,发展成为以铸钢为主、兼营金属制品的工厂。
日商兴亚钢业厂,在原有化铁、轧钢等生产设备基础上,增添相应的铸造设施,从轧制小型钢材发展到生产手榴弹、迫击炮、手枪等武器外壳以及马钉、煤锹和铁镐等产品,成为日军的军需工厂。
日军侵占上海时期,国人也开办了茂兴钢铁厂、中国标准钢品厂、华丰铁厂、大沪钢铁厂和民生铁厂等钢铁企业,但都处于被压制的境地,其中茂兴钢铁厂开工仅2年多,就遭日军查封。
民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接管所有敌伪控管的钢铁企业,按财产性质分类处置,第一类是被日军强占的企业,发还原主经营;第二类是敌伪财产的中小型企业,以优惠价格标卖给“后方复员工厂”的资本家,尽快恢复和发展生产;第三类是敌伪财产的大型企业——中华制铁株式会社,实行官商合股,由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出面,邀集上海金融、钢铁工商界著名人士沈熙瑞、余铭钰等,于民国35年12月成立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向国民政府经济部承购形式,将中华制铁株式会社下属的吴淞炼钢厂列为第一厂,黄兴路轧钢厂列为第二厂,以及浦东西渡炼铁厂作为官股入股。
公司总资本法币250亿元,官股约三分之一,其余私股由众多钢铁企业投资入股。
民国36年,公司租赁新和兴钢铁厂列为第三厂,公司职工900多人,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钢铁企业。
抗日战争的胜利,激励了上海民营企业的发展,先后开办了大中华轧铁厂,协昶久记铁厂、南华轧铁厂、荣昌铁厂、勤丰荣
记轧钢厂、源顺钢厂、华胜钢厂、利用制铁厂、安远制铁厂、沪江制铁厂、华东钢铁厂、兴业钢铁厂、亚洲钢品制造厂、兴中铁厂、联一钢料制造厂、东方钢业厂等一批钢铁企业,推动了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
但随着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上海钢铁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就连官商合股的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也无法维持生产,不仅欠交客户1200多吨钢材,还拖欠职工工资。
随着解放战争逼近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还派兵看守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亚细亚钢业厂、日亚钢业厂和茂兴钢铁厂等,强行征购钢材用筑碉堡。
解放前夕,上海钢铁企业大多数处于停产歇业的窘境。
旧中国的上海钢铁工业,经历了60年兴衰起落曲折发展的道路,至1949年5月解放时为止,共有冶炼、热轧钢铁企业31家,冷轧钢、焊接钢管、复制无缝钢管、冷拉型钢等小厂34家。
主要冶炼设备有:10~25吨高炉3座,10~15吨平炉3座、1~3吨电炉7座、1~1.5吨转炉4座。
主要轧钢设备有:直径178~500毫米轧钢机29套、复二重式线材轧机1套。
冶炼产品主要有:100毫米普碳钢锭、12吨以下铸钢件;钢材品种主要有:线材、竹节钢筋、中小型钢、冷轧带钢、打包铁皮、气焊管、冷拉复制钢管及棒材、元钉、鱼尾板等。
全行业职工共4000人。
全行业年产钢的能力3万吨,钢材7~9万吨,1949年上海解放当年钢产量仅5233吨,钢材15040吨。
远低于抗战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