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题型:1.填空(15分)2.名词解释(4/20分)3.简答(3/30分4.赏析(15分)5.论述(1/20分)二:知识点:1.中国当代文学开始的标志---1949年7月全国文代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0年代三大规模文艺批判运动是---《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胜利者的政治抒情诗创作,成了唯一高昂的声音。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政治抒情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新政权及其领袖人物的直接歌颂上,这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中所没有的因素,大约先是抗战环境促使一部分诗人对灾难中的祖国的颂扬,进而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间文艺中出现了对地方政权和领袖人物的颂扬;4. 把这种政治抒情诗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胡风创作于1949年底到1951年初的大型交响乐式的长诗《时间开始了》。
5.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这是一篇奇异的手记式的散文。
6.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被看作是新的战争文化规范下当代战争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
7. 茹志娟是50年代少数几个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来描写战争的作家之一。
她对战争的关怀和理解都别具一格,她的独特的视角:不在意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进退胜败,而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8.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9.“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0.《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创作背景:“双百方针”提出后,它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达叙述人的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主人公是林震。
11. 老舍从6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正红旗下》属于其最为成熟的作品。
在艺术造诣上几乎超过了他以前任何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一、文学运动概述
1.第一次文代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2.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三次批判运动的概况及其教训。
3.“双百”方针的内容。
4.《纪要》的实质及内容是什么?
二、了解以赵树理、柳青、李凖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
要点: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赵树理的《登记》与《锻炼锻炼》。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主要人物、成就与不足。李凖的《不能走那条路》和《李双双》。
1、老舍的《茶馆》的主题、结构特点、人物塑造
2、田汉的历史剧剧创作概况《关汉卿》的艺术特色。
三、反映革命斗争生活的小说
1、了解革命历史小说潮流兴起和消退的原因,认识革命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内涵 。
2、分析《百合花》与茹志鹃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
3、什么是“三红一创”?
4、了解以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等为代表的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特点;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为代表的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
2、 郭小川诗歌的思想艺术特征及诗歌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3、贺敬之诗歌的两种类型与一般特点
3、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和抒情诗,以《苹果树上》为例分析闻捷《天山牧歌》的艺术特色
五、了解五六十年代散文创作的发展变化;了解我国50~60年几位散文代表作家的创作特色,重点掌握杨朔的《雪浪花》、《海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社稷坛抒情》等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对所分析的作品要认真阅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掌握《红旗谱》的民族风格和英雄形象
6、《青春之歌》塑造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三段式结构与林道静的“出走”、“觉醒”和“成长”;林道静、卢嘉川和余永泽的形象
《当代文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期末复习指导的填空题1.同样是描写土改运动,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等小说,明显不同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2.所谓“二革”创作方法,又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指“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
3.一般认为,出现在“文革”前的“样板戏”的主要构成是“京剧现代戏”,而“京剧现代戏”的创作开始于(1958)年。
4.京剧《沙家浜》是从沪剧(《芦荡火种》)移植的。
5.在20世纪80年代的赵树理研究中,(黄修己)在《传统要发扬特征不可失》一文中指出,“反封建”是赵树理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
6.1980年,(〈〈福建文艺〉〉)编辑部以“关于新诗创作问题”为题开设专栏,主要围绕着舒婷的诗歌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讨论。
7.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在改编过程中,删去了原电影本中(洪常青)与琼花的爱情描写。
8.(北岛)原名赵振开,在“文革”中他曾以“文珊”的笔名创作过小说〈〈波动〉〉。
9.赵树理因1943年9月创作的(〈〈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
10.京剧“样板戏”的配器,吸引了多种中国其他乐器和西洋乐器,形成了中西乐器混合编队,但仍以传统京剧的“三大件”为主,这三大件是指高胡、二胡和(月琴)。
11.当年在〈〈红灯记〉〉的扮演李铁梅的演员是(刘长瑜)。
12.京剧〈〈红灯记〉〉的编剧和导演分别的翁偶虹)和阿甲。
13.“朦胧诗”虽然是人们的一种误解,但这一诗派的得名,最初却来自于(章明)那篇有名的〈〈令人气闷的“朦胧”〉〉。
14.较早对朦胧诗人的创作进行整体检阅的文章是(谢冕)的〈〈失去平静之后〉〉。
15.在赵树理研究中,对赵树理作品的再认识有着重要意义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1962)年召开于大连。
16.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在全国最具权威性的诗歌刊物〈〈诗刊〉〉上发表之前,曾在非正式刊物(〈〈今天〉〉)上发表过。
17.公刘的〈〈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发表于1979年刚刚于成都复刊的诗刊(〈〈星星〉〉)。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
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
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
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
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2、三突出:三突出也是江青一伙在对社会主义文学批判时,对“样板戏”“创作经验”的总结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帮派“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最早出现于《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
它的内容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3、伤痕文学:是指文革结束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一批中青年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文革给他们这一代人所带来的伤害,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伤痕文学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思想取向上体现了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首开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将军吟》《芙蓉镇》等。
4、反思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发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
他们的视野更加广阔,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将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向为对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全面反思。
它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和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
5、寻根文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将视野转向对文化的关观,特别是表现出对传统的眷顾。
1984年冬,京沪等地的中青年作家和评论家聚会杭州就此展开了讨论,并集中探讨了文化与文学创作关系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专题七一、单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B)。
A.王蒙B.宗璞C.张洁D.茹志娟2.1984年,马原发表了一篇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开端的小说(C)。
A.《冈底斯的诱惑》B.《虚构》C.《拉萨河的女神》D.《西海无帆船》3.《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的作者是深受马原影响的(B)。
A.格非B.洪峰C.苏童D.余华4.曾引起广泛关注先锋小说还有格非的(D)等。
A.《妻妾成群》B.《罂粟之家》C.《访问梦境》D.《褐色鸟群》5.最能体现“马原体”特征的作品是(C)。
A.《拉萨河的女神》B.《上下都很平坦》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6.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B)。
A.《突围表演》B.《山上的小屋》C.《思想汇报》D.《黄泥街》7.余华开始先锋小说创作的标志是1987年发表的(A)。
A.《十八岁出门远行》B.《西北风呼啸的中午》C.《四月三日事件》D.《一九八六年》8.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D)。
A.《一九八六年》B.《难逃劫数》C.《四月三日事件》D.《鲜血梅花》9.福贵这个人物形象出自小说(D)。
A.《在细雨中呼喊》B.《兄弟》C.《许三观卖血记》D.《活着》10.大致从90年代中期开始,余华陆续写下了一系列文学笔记。
其中主要有(A)等。
A.《内心之死》B.《虚伪的作品》C.《死亡叙述》D.《许三观卖血记》二、多项选择题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作家主要有茹志娟(ACD)等。
A.王蒙B.宗璞C.张洁D.余华2.王蒙“意识流”小说中最为典型的“老六篇”是指《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ABC)等。
A.《蝴蝶》B.《春之声》C.《布礼》D.《我是谁》3.马原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作品主要有(BCD)等。
A.《现实一种》B.《拉萨河的女神》C.《冈底斯的诱惑》D.《西海无帆船》4.余华的先锋小说主要有(ABC)等。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是《 茶馆 》。
71、1983 年,(
)在美国演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的《推销员
之死》,轰动了美国。
72、曹禺的剧作《 雷雨 》乃应人之作,虽基于史实,但有拔高之嫌。
73、田汉历史剧创作的高峰之作是 《关汉卿》 。
74、善于使用“话剧加唱”手法的作家是 田汉 。
75、 戏曲改革 是贯穿整个当代戏曲史的一根红线。
76、1953-1957 年, 独幕剧 剧出现了一个创作数量可观的时期,代表
作有孙芋的《妇女代表》、崔德志的《刘莲英》等。
77、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家是 秦牧 。
78、《社稷坛抒情》提到的一位“戴着高冠,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是
屈原。
79、在十七年“散文三大家”中善于营造诗的意境的是 杨朔 。
57、《致青年公民》是诗人 郭小川 的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
58、在十七年的诗歌创作中,以创作“战歌”见长,被誉为“战士诗人”
的是 郭小川 。
59、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的文学体裁是 诗歌 。
60、郭小川努力表现自己对人生社会独特观察、思考和发现,体现了知
识分子独立思考理性品质的诗作是 《望星空》
61、诗人 闻捷 被称为“大跃进运动的战鼓”。
62 闻捷 以写新疆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劳动与爱情见长,被誉为“爱情诗
人”。
63、《苹果树下》出自组诗 《天山牧歌》。
64、郭小川与陈笑雨、张铁夫合作,曾以 马铁丁 为笔名写了大量的“思
想杂谈”。
65、《 复仇的火焰 》反映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格调高昂,语言
洗炼,富于地方特色,是闻捷叙事诗的代表作。
节存在于其中。 26、孙犁的《 山地回忆 》写抗战时期在阜平的一段生活经历,表现了 军民情谊,是对人间真情和逝去岁月的美好回忆。 27、赵树理 1955 年完成的《 三里湾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 运动的长篇小说。 28、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以宏大的规模、壮阔的气势反映 了宽广的社会历史生活,再现了明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人物性格鲜 明,具有深远的悲剧内蕴。 29、罗广斌、杨益言的《 红岩 》被誉为“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是十 七年中发行量最大、社会反响最强烈的作品之一。 30、1958 年的 文艺大跃进 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委组织、发动的一 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31、1957 年 5 月,钱谷融发表《 论文学是人学 》,反对把人当作反映 整体观念的一种手段,主张以写人为中心。。 32、《论文学是人学》作者 钱谷融 。 33、“亭面糊”是《 山乡巨变 》中的人物。 34、1954 年 10 月 6 日,毛泽东写信给中央政治局,批评《文艺报》和 《人民日报》,支持两位青年批评家蓝翎、 李希凡 对俞平伯的批判。 35、 西戎 善于写中间人物,《赖大嫂》是其代表性的作品。 36、第一部以鸿篇巨制的形式反映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小说是杜鹏 程的《 保卫延安 》。 37、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是 农村题材 和 革命历史题材 。 38、在《三家巷》中, 周 家是世代打铁的手工业劳动者, 何 家是靠 大荒年办赈济暴发的官僚地主, 陈 家是由小商人发展起来的买办资本 家。 39、《红日》的作者是 吴强 。 40、朱老忠根植于燕赵风骨传统,跨越新旧两个历史时代的农民英雄人 物是以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红旗谱》 。 41、柳青所写的《创业史》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 说。曾被看作“十七年”文学的重要收获,并被称为“纪念碑”式的作 品,是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主要人物 梁三、梁生宝。 42、蛤蟆滩“三大能人”: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 43、在《红旗谱》中,三告冯兰池,最终以倾家荡产而告终的是朱老明。 朱老忠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有勇有谋。 44、《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描写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 林道静与余永泽初次相识是在北戴河的海边。 45、林道静早期单纯,倔强,耽于幻想。 46、卢嘉川把林道静引上革命之路。 47、白莉萍虚荣、放纵、自私、堕落、贪图享乐。 48、王蒙五十年代的“干预生活”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青 年人” 是林震。其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是王清泉。装腔作势、才智浅薄的官僚主义者是韩常新。刘世吾“就那 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49、路翎所著《洼地上的“战役”》(王应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诗歌 1、朦胧诗派 舒婷《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顾城《一代人》、《弧线》、《远和近》
艺术特点
2、新生代诗歌 于坚《尚义街诗歌的艺术特点 (四)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反思文革,“一部讲真话的大书” 杨绛《干校六记》
秦牧的“知识小品散文”: A、题材内容十分广泛,或描绘日月星辰、山川土地,或状写花鸟虫鱼、珍禽异兽, 或介绍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或讲述史实传说、轶闻趣事,或展示当代人的生活、 思想风貌……其内容几乎无所不包 。 B、“知识性”强 C、将“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寓思想于知识趣味之中。
(二)小说创作 1、伤痕文学:界定与创作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2、反思文学:界定与创作特点,代表作家作品(高晓声、王蒙、张贤亮) 3、爱情题材的作品:刘心武、张洁、张弦 4、改革文学 1)工业改革 柯云路《新星》 蒋子龙改革文学创作的特点:全方位追踪改革的进程,揭示改革的重要意义;成功 塑造“开拓者家族”形象;形成颇有特色的情节模式;风格粗犷豪放
2)反映农村改革的作家作品 高晓生“陈奂生系列小说”
5、知青文学(了解) 指由“文革”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创作的反映当年那些知识青年生活及诉说知青 生活哀怨、反思造成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的作品。
6、寻根文学 界定:什么是寻根文学?以韩少功、李陀、郑万隆、阿城、李杭育为代表的一批作 家发起、倡导的文学潮流,出现于 80 年代中期。主张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去开 掘寻根,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兼容并蓄,去释放现代精神,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 世界。 寻根文学的基本内涵与特点:通过文化对民族进行反思 代表作:《爸爸爸》、《小鲍庄》、《红高粱》等
二、十七年的文学创作 (一)小说 赵树理《三里湾》、柳青《创业史》 :建国初的农村变革 《红旗谱》:成长小说,三代农民形象,核心人物为朱老忠 《红岩》:重庆地下斗争,江姐、许云峰 《林海雪原》:东北剿匪,传奇色彩 《青春之歌》:知识分子的成长;
《保卫延安》、《红日》:解放战争的文学书写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红色经典小说)的写作特点与文本特征 1、作者大多是所写的革命事件的亲历者,作品有切身体验,有真实感 2、写作目的是高度政治化的:表现党领导革命的丰功伟绩,歌颂先辈们的斗争、牺 牲精神,使民众受到熏陶感染与鼓舞教育。 3、主题宏大,人物设计模式化
先锋小说的局限: 8、汪曾祺、路遥的小说 《受戒》、《大淖记事》
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特点与贡献: 汪曾祺的小说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善于描写美好的人情与人性。其风俗民情不仅 构成了小说的“氛围”,也冲淡了小说情节,带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汪曾祺的小说追求诗化的审美风格,注重抒情性,在小说结构上,他追求散文化, 反对传统小说的“戏剧化”设计。他主张“为文无法”,对传统小说的某些经典理论如 典型等表示了怀疑,体现出小说观念的时代发展。 《人生》、《平凡的世界》
▲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潜在写作) 是相对于公开发表、出版的主流文学而言的,指的是文革时期,以秘密、半
秘密状态写作和传播、内容带有一定叛逆色彩的文学作品,又称”潜在写作”,其特 点是不迎合政治,作者的写作往往不受国家指令和政治功利目的的制约,也不以主 流文学的既定规范为文学表达的标准,有时将带有一定异端倾向的思想情感遣诸笔 端。 ☆ 地下小说 张扬《第二次握手》、赵振开《波动》、靳凡《公开的情书》
(二)诗歌 郭小川:“战士兼诗人”,《致青年公民》、《团泊洼的秋天》 贺敬之《放声歌唱》 闻捷《天山牧歌》:边疆诗人,少数民族题材,歌颂劳动与爱情
(三)散文 杨朔的“诗化散文”的特点: A、善于从平凡、普通的事物入手,来发掘、提炼动人的诗意,来表现宏大的主题 B、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创造诗的意境; C、其散文精巧、玲珑的结构布局也强化了其散文的诗化特征; D、注重字句的锤炼也使杨朔散文有诗的意蕴。
五、90 年代文学 1、长篇小说创作热潮;茅盾文学奖的得奖作品 2、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
超越性
3、新历史小说 什么是新历史小说?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概念:80 年代中期,由于受一种现代历史哲学思想观念的影响,出现了一种全新的 历史题材小说。这些小说作品运用全新的现代叙事方式和现代历史观念来表现历史, 极力复活历史话语,把创作引向历史的整体空间,这些显示出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 内涵和意义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红色经典小说)的文本特点; A、从题材上看,主要是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为题材的。 具体说来,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革命战争、农村土改、城市暴动和地下工作等。 B、从主题与人物来看,歌颂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歌颂爱国主义精神,歌颂共产主 义理想是其主旋律。表现的是作为革命主体的农民、工人、革命党人的成长过程和 英雄事迹。 C、从叙事角度来看,革命化、政治化的叙事方式,在人物处理上的高、大、全和 二元对立的模式,叙事基调上的高亢昂扬等。 总之,这些作品大多有再现革命历史,歌颂英雄人物的特点,政治化色彩相当浓厚, 但也富有感染力。红色经典有时代的局限,但也有存在的理由和流传后世的价值。
(四)话剧 老舍《茶馆》 :是“远东戏剧的奇迹” 、“中国的《推销员之死》”; “串珠式”的结 构、“人像展览式”结构 田汉《关汉卿》:“戏中戏”结构
郭沫若《蔡文姬》 “第四种剧本”
三、文革时期的文学 ☆ 革命样板戏 样板戏是一种“官方文学” ,其主题与创作目的都 高度政治化,人物则模式化与理想化,但样板戏 也有很强的传奇性、观赏性,在音乐、舞蹈设计方面也有所创新。 ☆ 浩然的小说 《艳阳天》、《金光大道》
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题型 一、填空 二、名词解释(文学方针、文学样式、文学潮流、文学运动、文学作品) 三、简答题(作家或流派、群体的创作特色) 四、论述题 五、评论写作
文学史线索 一、建国初十七年的文学概况与文学思潮 1、第一次文代会: 时间:1949 年 7 月 2 日—19 日,地点:北平; 确立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地位,确定《延讲》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思想原则和 指导方针;也确立了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会上成立了“文联”,主席为郭沫若,周扬、茅盾为副主席;会后文联下属各协会成 立,中华全国文学者工作协会选举茅盾为主席,丁玲、柯仲平为副主席。 2、三次全国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 判 ——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批判 3、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 是当代文艺的重要指导方针。 提出时间:1956 年——基本内容:主张“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的自 由争论去解决,反对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 格,另一种学派。——意义: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促使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 出现活跃局面 (王蒙、邓友梅、陆文夫的小说——《小巷深处》开小巷人物系列作 品的先河)。 (与新时期的“二为方针”作对照) 4、 “大跃进”后文艺政策的调整 新民歌——新侨会议(北京新侨饭店)、 “广州会议”(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 谈会)、大连会议(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 5、关于现实主义、人情人性问题的讨论
特点:1. 首先,它们所侧重表现的是文化、人性与生存范畴中的历史,把历史的具 体时态与外观予以打碎,而找出其中那些基本原素,予以重新组构 2. 新历史小说的第二个特点,是对“官史”历史观与主流文化立场的有意反叛,而代 之以“野史”、“裨史”与“民间史”的视角 苏童 《妻妾成群》
3、女作家的创作 陈染、林白、海男、卫慧、棉棉 4、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艺术特点,文学史意义/贡献、局限性)
7、先锋小说 主要特点:80 年代中期出现,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格非、孙甘露、残雪等人。 主要受法国新小说派和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影响。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作品 的形式感和语言实验,注重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
具体表现: A、文化上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品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作家不 再重视社会责任感,消解深度(孙甘露《信使之函》) B、文学观念上对旧有真实观的颠覆,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苏童《我的帝王生 涯》) C、文本中人物符号化(没有清晰的面貌与性格特征),结构散乱,语言陌生化(《现 实一种》、《冈底斯的诱惑》) 总之,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规范: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注重故事情节、人物和主题思 想的表达
☆ 地下诗歌 穆旦《停电以后》、曾卓《悬崖边的树》
四、80 年代文学 (一)运动与思潮 1、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 1979 年,北京 2、 “二为方针”的提出,1980 年,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 “二为” 方针取代了此前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提法。新的“二为”方针 使文学摆脱了政治附庸的地位,开始拥有独立的品格,新的“二为”方针成为新时期 当代文学的指导方针。 3、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1984 年,北京。胡启立提出:“创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