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特点浅析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特点浅析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特点浅析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特点浅析

新闻091

李增娣

0920200125

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特点浅析

新闻091 李增娣0920200125

内容摘要:今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大。网络上许多的事件随着网络受众的广泛关注、参与讨论等形成了网络热点事件,这些热点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传播迅速、及时,无时间、空间限制,民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言论自由度高,个性化强,交互性强等几大特点。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特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网络传播在今天的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网络上,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任何地方最新发生的变动。网络可以为大众提供一个言论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了解他人的感想。当某一个事件,具有比较震撼的效果,或者关系到民众切身的利益时,往往都能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或讨论,形成网络热议,从而升级成为热点话题,并引起各界的关注。这些事件在传播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本人在这归纳了网络热点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一、传播迅速、及时,无时间、空间限制。

2010年8月8日凌晨,假期回家乡的重庆理工大学学生王凯用手机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19字信息,成为最先向外界发布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消息。2010年11月15日的上海胶州路大火事件,也由微博最先传播。2011年7月23日的温州动车事故的第一个发出信息源的,也是通过网络微博。乔布斯去世国内互联网上可追溯的最早关于乔布斯逝世的消息也是来自微博。从这些热点事件可以看出网络传播的及时。

“中央调整黑龙江贵州湖南重庆四省市一把手”这条新华社新闻自2005年12月24日17时01分在新浪网上登载之后,到2005年12月26日14时26分为止共有网友留言1752条,由此可见网络传播的迅速,事件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受技术条件限制,很多时候都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出报道,而网络传播的速度,瞬间可到达世界任何地方,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事件的即时特点。此外,传统媒介需要制作周期,而网络传播则不受此限制,传播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所发生的一切。微博作为网络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媒体传播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微博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很大一个原因是他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出讯息,让他人知道。

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的普及,为信息的快速、大范围传播创造了条件。民众摆脱了电脑硬件的束缚,只要有手机信号,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去生产、阅读海量的网络信息。QQ群、手机短信、博客、论坛、微博等新媒体形式,通过发帖子、发表评论、转发信息等方式,使得事件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这是目前别的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这也将网络信息的传播提升到了一个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层面。

二、民众参与度高。

网络使用的低门槛,使得网络使用者概括各色个样的人,也就是社会上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这就使得网络的热点事件往往都能够引起全民关注的原因所在。

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在新浪微博设立“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传播力量,并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微博仅仅开博10余天,就吸引57万多名网民,并迅速引发了连锁反应,公安、社会组织与机构、媒体、明星纷纷行动起来,共同参与解救行动。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这为将来跟多的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解救提供了很好的信息。

网络热点事件往往是源于网友对某个事件的关注,通过转发、参与讨论,或

者是通过点击阅读使等得一个事件迅速升温,并引起广泛的关注,从而形成热点。而网络上的人是没有身份与年龄限制的,当一个事件升级为热点事件时,往往是各类人群都已参与其中,网络热点事件使得广大的不同受众聚焦在了同一个事件上,通过发表发言,让不同思想、感情得到了交流与传递,它联结了社会的各类人群。

三、社会影响力大。

目前,网络新闻和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生活的强大力量,其中有一些网络舆论直接改变了事件发展的进程:

孙志刚事件使得《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得以公布并得以实施,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同时废止。

郭美美事件使得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不得不决定撤销商红会,并建立专家委员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公共信息平台,开展对红十字品牌使用的规范制定和现状调研。

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庆阳市校车事故使得国家正式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这些热点事件显示了互联网的独特影响力已经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舆论直接影响了事件的发展方向。每一个网络热点事件,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使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激起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热切关注。可以看出,目前国情下,网络舆论力量不可忽视,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对社会的发展进程起到了推动了作用!

当然,事件是有两面性的。网络热点事件的广泛传播有好的一面,也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最鲜明的例子是2011年的抢盐事件。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福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露。2011 年3 月15 日上午10 时左右,浙江省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名员工在几个QQ群上发布了一条“据可靠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的消息。此后短短几小时内,这条消息不胫而走,

3 月16 日浙江省部分地区发生集中购盐现象,并迅速向周边省市蔓延。到3 月17 日,抢盐热潮扩散到全国大部分地区,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这样,由一个毫无根据小道信息,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核辐射恐慌和抢盐事件。

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抢盐事件是网络热点事件的影响全社会的表现。网络热点是好的影响固然是好的,但是,若网络事件只是一个谣言,这个谣言很可能给社会公共秩序带来巨大的影响。

四、言论自由度高,个性化强。

微博如今已成为网络传播的一大途径。作为自媒体的微博,为个人提供功能强大的个人独立平台,空前释放了个人在线活动的空间和自由,从根本上打破了个人参与社会传播的传统格局,让大众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微媒体”,传播自己的所见、所想。

在小悦悦事件中,网络受众通过网络,各界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小悦悦的惋惜、对小悦悦父母的安慰、对18民路人的谴责、对自己的反思、对冷漠社会的愤怒、对法律制度建设提出的意见等等,充分表现了网络的言论自由度。

乔布斯去世后各网站变成了“乔帮主”的追悼会主场。伴随着铺天盖地的哀嚎,各种真假难辨的乔布斯语录疯转,千奇百怪的纪念仪式层出不穷:有人晒Logo——咬一口苹果,拍一张照片;有人晒祭坛——摆上iPad灵位,上两炷香。甚至连乔布斯灵堂网站也出现了:在那里,你可以“选择点烛”,或是“选择烧钱”。网络给了大众一个充分表达自己的空间。

但是,网络过于自由的开放化也带来了很多片面的影响。逐渐增加的总信息量导致了网络受众在阅读时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网络因为受众和网络环境的自由而变得可信度较差。

网上比较有名的是假新闻事件,由于网络媒体的迅速转载、大量传播可谓推波助澜,影响极坏。小到花边新闻,大到盖茨去世、布什要卖掉夏威夷等大“新闻”,金庸“被去世”等事件显示出虚假信息对网络新闻公信力的破坏,使得新闻道德、公信力缺乏却让网络传播价值打了折扣。

五、交互性强。

网络传播的逻辑结构是网状分布式的特点为网络热点事件的传播提供了条件。拓朴结构中无中心节点,每个节点都可向其他节点发送信息成为信息源,而任何节点都可以向发送信息的节点传回反馈信息。这有也就意味着,每台电脑都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而所有的网络其他使用者都能看到这个信息,看到这个信息的人也能够将自己的信息反馈到上面,被其他所有人看到。

反馈是传播的一个重要过程。许多新闻网站通过E-mail、BBS和讨论组等方式,读者和网站之间可以进行实时沟通和交流,反馈更快捷,通畅。如新浪网在大部分新闻后面都设有评论,直接点击即可发表言论。在微博上分享信息、进行社会交往、表达个人感受,往往都能够得到其他微博网友迅速、即时的反馈。

在一个真正的互动的环境中,信息不再是依赖于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网络热点事件的形成,就是源于交互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交互,就没有民众的参与讨论,也就不可能形成热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应对

网络舆情 1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 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及相关责任部门应对不力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让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及相关公共事务管理部门认识到网络舆情服务的重要性。2010年,我国的网民人数突破了4亿大关,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一批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整合、研判服务的专业机构应时而生。 1.1 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可分四类 目前,市场上的网络舆情服务机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的市场调查公司成立,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第二类依托主流媒体,如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时事热点和受众心理变化的敏感度较高。第三类背靠高校或学术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这类机构具有学术传统,善于将网络舆情的变化和特点归纳、梳理,总结一般规律。第四类则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主要监测群众对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反馈。后三类机构都和政府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联系,这和中国网络舆情服务行业的兴起背景有重要的关系。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矛盾集中,传统的民意表达渠道不够畅通。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舆情监测也就成为了了解民意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网络舆情服务行业从发展之初就承担着反映真实民意,为政府实施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参考的责任。 1.2 网络舆情服务≠“监测”+“删帖” 一般大众对于网络舆情监测行业和机构的认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网络舆情服务,重在“监测”。其实,网络舆情服务重要的不在于数据的抓取和搜集,更重要的是在一件事情发生后,对网络民意的有效数据进行科学筛选、量化统计和分析研判,并就如何应对,提出科学的咨询和建议,这才是网络舆情服务机构的核心价值所在。网络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网络舆情发展的五大特点

前沿报告【网络舆论再认识】 青年记者·2009年8月上 网络舆情发展的五大特点 ● 单学刚 近 年来,网络舆情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生活一样,呈现出跌宕起 伏的特点。众多的天灾人祸、社会矛盾,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层次问题,加上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得中国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频频发声。互联网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 据CNNIC 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3.38亿,稳居世界第一位。网络舆论虽不够严谨,却越来越值得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越来越积极地应对和回应,互联网也成为政府治国理政、调和鼎鼐的新平台。 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机构都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舆情的研究。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自2008年正式组建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对互联网舆论的发展特点、传播规律、应对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结合舆论传播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理论形成了初步的研究体系和作业流程。根据我们的综合研究,发现近期网络舆情的发展有如下五个特点和趋势: 一、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 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趋势愈发明显 在网络舆论发展的初期,互联网上的各种言论载体主要的运行模式是引用、转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报道, 并对其进行补充式的传播和讨论。但是,随着近年来网络言论载体和网民数量的增多,这种格局早已有所改变,网络舆论已经通过与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事件的发展。 2007年6月5日,“大河论坛”出现网友“中原老皮”的帖子《罪恶的“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山西黑砖窑 400位父亲泣血呼救》,以400位河南籍父亲的口吻陈述:他们的孩子被卖到山西的黑砖窑做苦工。帖子发出后,特别是在6月7日被转贴到“天涯杂谈”后,全国各地媒体相继对山西黑砖窑进行了报道,高层领导作了重要批示,从此引发了一场整治非法用工的专项运动。可是,从此前的5月19日开始,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就已经开始播出他们从河南到山西砖窑寻找亲人的报道,但报道在引发关注的范围和程度上都无法与后来的网络传播相比。 此后,在一次次的热点事件的发展演变中,互联网舆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舆论“倒灌”传统媒体的现象也逐渐增多。网络舆论中的“爆料”,往往能引发传统媒体、特别是都市类媒体的积极呼应,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选材的重要来源。 2008年11月,署名为“魑魅魍魉2009”的帖子《晒晒咱们公务员的福利(带图)》在天涯社区迅速走红,发帖网友称他在乘坐上海地铁二号线时无意中捡到一个环保购物袋,里面装着十多页署名“美洲集团”的文件,内容是一些城市公务员出国考察的清单,清单内容让他感到“愤怒”。这一事件迅速在网 络上传播开并引来传统媒体的追踪报道,最终被曝光者受到了应有的惩戒。 在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权威性强,但强调自上而下的“舆论导向”,不太重视体察真实的舆情民意;另一方面,网络上的观点虽来自最基层的民间“草根”,但网上经常出现虚假信息,网上言论随意性强,情绪偏激,立论分析缺乏深度。新老媒体需要互动互补,两者交互作用,更容易在全国掀起舆论风潮。 二、网络舆情载体多样化, Web2.0时代的微博客、QQ 群影响力日增 以BBS 论坛、博客、播客、网站新闻跟帖等形式为代表的“网络互动空间”,一直是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但是,这种格局今年以来受到一定冲击,发布信息和讨论更加快捷、灵活、简易的微博客、QQ 群在网络舆论场中迅速崛起。 在2009年上半年的一系列突发事件中,以Twitter、饭否、做啥、叽歪、

四大门户网站传播特点与比较

四大门户网站传播特点与比较 关键字:新浪搜狐腾讯网易传播 摘要:无论是在传播的广度还是深度上,互联网代表了人类在传播技术领域发展的最高成就在中国,门户网站无疑是最为重要的网站类型,门户网站在网站建设和产品拓展上极力向大型化的方向发展,几乎所有的产品和服务都被集成到了门户网站上。通过对门户网站的探索,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四大门户网站简介 (一)、门户网站含义 门户网站(Portal Web,Directindustry Web),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门户网站最初提供搜索服务、目录服务,后来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门户网站不得不快速地拓展各种新的业务类型,希望通过门类众多的业务来吸引和留住互联网用户,以至于目前门户网站的业务包罗万象,成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 (二)、四大门户网站 新浪 新浪公司是一家服务于中国及全球华人社群的网络媒体公司。新浪通过门户网站新浪网、移动门户手机新浪网和社交网络服务及微博客服务新浪微博组成的数字媒体网络,帮助广大用户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获得专业媒体和用户自生成的多媒体内容(UGC)并与友人进行兴趣分享。 搜狐 搜狐公司是2008北京奥运会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是中国最领先的新媒体、通信及移动增值服务公司,是中文世界最强劲的互联网品牌。 网易 网易公司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技术公司,在开发互联网应用、服务及其它技术方面,网易始终保持国内业界的领先地位。网易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网易利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加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实现“网聚人的力量”。 腾讯 腾讯网(https://www.360docs.net/doc/2018198404.html,)是中国浏览量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是腾讯公司推出的集新闻信息、互动社区、娱乐产品和基础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门户网站。 二、四大门户网站传播界面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浅析当前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缺点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监督三大优点: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行为具有交互性,效果具有直接性和三大缺点:无序性,软弱性、单一性,提出要完善网络舆论监督,政府的监管和引导是关键。 关键字:网络舆论监督 网络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一种,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媒体对政府公权力的运行提出批评、建议等。 一、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优点 1.主体具有广泛性和独立性。 (1)人民群众成为监督主体。相较于传统媒体代替大众实行舆论监督,网络信息发布的低门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这大大扩展了舆论监督的主体范围,拓宽了人民群众发表社情民意的渠道,打破了传统监督体制自上而下的层级隔断,使人们得以迅速而且充分地表达自身诉求。据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如此庞大的网络应用人群,使得网络舆论监督天然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大大提升了监督的几率与范围 (2)监督主体具有高度独立性。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是网络上的公众,他们几乎不会受制和依附于被监督者,对于监督的高涨热情和强烈要求使得他们无所顾忌,勇于追根问底。。网民数量众多,层次丰富,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广泛。 这种主体的广泛性和独立性带来了两点好处:一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知情权。这种权利范围与能量的扩大及网络监督成功事例的传播又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监督中来,监督力量不断增强,监督热情保持高涨,形成了良性循环。二是给传统的监督提供了案源、线索和舆论支持。中纪委信访室在其官方网站上的职能介绍中已经明确列入“从互联网上收集群众举报”,网络反腐已经受到高度重视。“天价烟”局长事件,就是网友从周久耕网上的一张会议照片中发现线索,经过不断搜索、揭露,促使司法部门介入调查,最终周久耕以受贿罪被判刑。“华南虎”事件中,广大网友从摄影专业、生物学专业乃至气象学专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为政府部门最终做出处理决定提供了丰富的支撑材料。 2.行为具有交互性。开放的网络平台使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实现跨越时空的“面对面”在线交流,包括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和网友之间的交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交流等。这种交互性,可以督促政府部门对网络舆论应对提速,提高公众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网上官民良性互动。促进政府行为的民主化、法制化、透明化。同时。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群起”而分析、完善、探讨各类信息,展示各自的观点、立场、思维方式形成各类观点的交锋,实现信息的筛选。最终促使舆论的形成。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 3.效果具有直接性。网络舆论监督基于广泛的群众参与和舆论形成的快速性,一是避免了重复监督,二是节约了监督环节,使监督效果体现出直接性、快速性。2009年2月8日,“躲猫猫”事件在网上曝光,2月27日,云南省政府就公布了调查结果,6名相关干部被记过或撤职。 二、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缺点 1.无序性。尽管网络舆论监督,备受瞩目,但实际上,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类网站乃至广大网民本身,目前对网络舆论监督都没有有效的秩序管理措施或者自律制度。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便捷性在某种程度上叉加剧了这种无序。无序导致虚假信息泛滥、情绪性言论蔓延,信息泥沙俱下,使网络舆论监督体现出“双刃剑”特性。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及发展 2009-07-16 10:18:45 在21世纪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网络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随着我国网络新闻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大网络媒体,特别是那些没有新闻发布权的商业网站,网络新闻专题异军突起,独领风骚,在受众当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网络新闻专题的特点 网络新闻专题是利用网络的巨大容量、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以“集装箱”的方式,对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进行快速、立体扫描与透视的一种新的新闻表现样式。经过近年来的新闻实践,我国的网络新闻专题在选题、报道角度、报道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1.网络新闻专题的选题特点 在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要制作出一个成功的网络新闻专题,选题至关重要。现在我国的网络新闻专题选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类别: 一是重大突发事件专题报道,即难以准确预测而突然爆发的对国家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①。比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地震这一事件一经证实,我国各大网站都立刻组织了新闻报道。其中新浪网更是在地震发生后半小时不到的时间里迅速组成专题“四川地震”,从消息、图文到背景资料等多个角度对地震进行了报道,并随时更新新闻信息,在当日20时将专题补充为“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并在专题中补充了更多的图文、视频资料,使受众能够及时、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震区事态发展的最新状况,凸显了网络新闻专题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上的报道优势和速度优势。 二是对于一些可预见性的重要活动的专题报道。比如新浪网对我国每年的“两会”专题报道、国庆专题报道、“春运”专题报道,对国外的诺贝尔奖专题报道、奥斯卡颁奖专题报道等等。这些可预见性的重要活动,都是受众比较关心的事件,现在也逐渐成为网络新闻专题的上佳选题。 三是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报道。即那些引起群众普遍关注,广泛议论甚至引起社会动荡,亟待解决的问题②。这些问题往往是经过较长时间积累而成的,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之下,比如说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等等。 2.网络新闻专题的报道方式特点 在我国的各大新闻网站中,“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信息传播已经发展成为网络媒体新闻专题独有的报道方式。它是伴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新闻信息产品品质要求的逐步提升,进一步凸显其传播优势,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全新的主流新闻报道形式③。它将网络媒介“海量”的事实性信息集萃、“多角度”的意见性信息呈现和“即时”的反馈性信息传递这些特点充分利用起来,给了网络受众更多的全新的选择。 比如,在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个自主研制、发射的月球探测器载人航天器刚发射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特点 与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成本极低,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信息网络已成为一个“虚拟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 在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那么网络舆情具有哪些特点呢?根据乐思高级舆情监测分析师雷先生的论文介绍,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二、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观念和情绪心态。 三、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四、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监测意义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监测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传播和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手段,移动网民大规模增长的同时,网络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之一,舆论的主要阵地也逐渐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而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路网民通过网络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在热门话题形成舆情后,其伴随的巨大舆论力量,已经达到了让任何部门、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对互联网舆情进行必要的监测,可以对这股力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舆情是社会民情及对其舆论的总和,而互联网舆情即是在互联网世界里,通过常用的互联网交流渠道,如论坛、微博、微信、贴吧等方式对日常社会民情发表观点及态度的一种网络形式。华中科技大学曾润喜博士曾对网络舆情进行了更为准确的定义: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通过互联网而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新时期的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特点:“二易”和“三难”: 1、容易突发 网络舆情发生之前通常毫无征兆。一个很普通的网络事件,一旦被用户关注,往往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从普通事件升级为网络热点事件。

2、容易产生互动 事件的发生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最后形成一个较大的交流圈,这个交流圈发表的观点和意见,容易引发共鸣,形成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民意”和“民声”。 3、难预测 在未实行实名制前,网民发表的言论很难受到控制。而且网民初始发表的各种观点以及言论,很难准确预测后期舆情发展的方向。 4、难控制 网民通过论坛、微博等网络平台,发表观点和评论,表达快捷、信息多元化。缺少必要的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所以对网络舆情的掌控很难用集束性的方式解决。 5、难确认 我国网民人数众多,为世界第一,而且人数仍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不是实名制登记,网民的基本身份信息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即使是网上重点人员,也会经常改头换面,操纵网上舆论。 三、网络舆情监测的意义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舆情监测工作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政府和企业实施舆情监测,首要的意义就是提前发现舆情危机,及时处理危机公关。 1、对于有些网络舆论,有些舆情会对政府的形象产生影响,进行舆情监测,可以及时的了解事件的动态,对这些错误、失实的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政府实施舆情监测还可以掌握社会民意,通过了解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情绪、态度、看法以及意见和行为倾向,然后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决定。 2、对企业来说,有效地监测,第一时间了解,及时地处理企业在网络上的相关负面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利用企业舆情监测,第一时间最快速预警负面舆情,及时发现和处理企业的负面信息,保持企业的健康良好形象。舆情监测系统对全网信息进行抓取和搜集,将信息分为正面、中性、负面。通过对数据分析和整理可以了解企业产品动态、用户需求,然后企业做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总结: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舆情监测工作正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政府和企业实施舆情监测,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对网络上的敏感话题,舆情动态等信息及时掌握,同时对恶性行为加以有效控制,对网民加以理性引导,从而促使网络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舆论已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言论的主要渠道。网络舆论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有不少网络舆论引发的事件,例如:“动车事件”和“虐猫事件”。本文通过写一些具体的的案例来分析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利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探究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及其应对的措施。最终达到使网络舆论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的目标,更多的实现网络舆论的正面价值。 【关键词】 网络舆论事件效应舆论监督理性发展 这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伴随这网络的迅速发展壮大到普及,人们的沟通方式、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这就形成了网络舆论。 一、网络舆论即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及各种利益集团制造 的舆论等。 网络舆论的特点:网络舆论作为网络时代的一个产物,他不仅有网络具有的普遍特点即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便捷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还具有自身拥有的本质特征即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开放性、难控性的特点。 二、随着网络舆论的普遍与发展网络舆论对社会的正面效应影响越来越大。 (一)为公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可以充分的反映民情,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所有人都可以运用网络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随时随地、时时刻刻可以与他人沟通交流。 随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更多的人在网上参政议政也使得网络问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网络问政有利于人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坐到敢说话、说实话,同时也有利于政府了解民意民情,想群众所想,做群众所做,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人民主人翁的地位。 (二)有限的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其工作更加民主化、公平化、公开化、透明化,让人民群众了解实情,揭晓真相。 去年7月23日,涌温线动车追尾事件。事后网民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消息,使得整个事件的情况都暴露在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网民通过对铁道部的质疑,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不满与看法。在强大舆论的压力下,政府一再做出承诺,要彻查此事。温总理也表达要还真相给大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且网民的愤怒质疑情绪愈演愈烈,事故至少导致39人身亡,192人以上受伤。因此,中国铁道部已有几位高官因腐败被调查落马,而且发现同样的几个高铁项目也存在技术故障问题。通过这件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也不得不重视网络舆论,不得不承认网络舆论压力之强大,同样通过这件事网民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重要性,也使得真相大白于天下。 (三)推动防腐工作的更好开展,提高政府及其各级官员觉悟,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政治氛围,打造纯洁的干部队伍。 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防腐工作也是长期又艰巨的任务,近几年来,我国

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的特点 网络舆论的特征是由互联网这一传播媒介的特殊性决定的,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将一台台孤立的计算机联成网络,实现全球信息的高速传递和共享。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连续性、信息更新的快捷性、信息传递方式的交互性,声音、画面、文字的一体性等特点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陈力丹教授把舆论分为八个要素: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自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表现、舆论的质量⑤。结合网络的特点和网络舆论空间的要素以及网络舆论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网络舆论的特点。 主体的隐蔽性 与传统媒体有明确的传播主体不同,网上传播主体是模糊的,既可以明确,也可以不明确。主体的隐蔽性是网络舆论的鲜明特点。在传统媒体和社会组织中,个人的话语权是十分有限的,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空间,发言人一般用昵称、代号或匿名方式出现,在虚拟身份的掩护下,可以更少地顾虑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大胆地畅所欲言。匿名传播能使网民摆脱现实社会关系的压力,让精神得到一种相对自由的释放,不仅得到了更多的话语权,也保护了自身,因而得到广大网民的高度支持。网络传播的主体本身具有广泛性,隐蔽性则给网络舆情本身增加了许多复杂的因子,使其发展具有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客体的丰富性和争议性 媒体发布、传播的信息是潜在的舆论客体,与传统舆论相比较,网络舆论客体要复杂、丰富很多,而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公共话题,才会引起大家的共同兴趣,成为舆论的内容,同时,这些公众关心的公共性话题往往又带有一定的争议性。 丰富性 舆论客体的丰富性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所造的。网络舆论的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传统媒介中的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而网络具有海量信息存储能力,不受版面和时段控制,而且超链接的独特功能,使得网络能够便捷地汇总、整合信息。 争议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群体的分化,多种价值观并存,各个群体出于自身情况和利益的考虑,对于公共的社会问题必然会有意见分歧。尤其是对焦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特征及统计分析 【摘要】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舆情检测分析表明,我国相当多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对于网络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相当不适应,社会的政治紧张度正处在一个高位运行的情势中,亟需构建社会的“安全阀”机制及对民众的精神抚慰机制。 【关键词】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民意表达监督机制 我们正处在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而民意历来是社会情势的晴雨表。因此,从民意的呈现中透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关键以及社会矛盾的纠结点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一年多以来,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北大方正共同开发基于第三代搜索技术的舆情分析平台,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计算”民意,把网络舆情、民意数字化,建立如同股市指数一样的“舆情指数”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舆情、民意的变化法则。 2009年度舆情监测的主要发现 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分布,5月份舆情热点事件最多,10月份则平均舆情指数最高。整体来看,全年舆情热点事件呈两个小高峰的M型分布,其中5、6、7三个月的舆情事件个数最多,为第一个高峰期,一定程度上说明网络热点事件频发与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关联度;11月由于“临时性强奸事件”等事件的拉动,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其余月份基本上维持在20个左右,网络空间处于基本稳定的阶段运行。全年来看,总体舆情指数可以表现出全年12个自然月网络空间的总体压力值,舆情指数越高表示网络空间的压力越大。如果说每月的舆情总指数代表了每月的网络空间的压力,那么每个事件的平均指数则说明了事件本身的烈度。经过平均化计算,全年单月平均舆情指数最高的月度是10、5、6、11等几个月度。 全年所有舆情指数在90分以上的舆情热点事件总计20个。分别是:“躲猫猫”事件、“邓玉娇案”、“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上海交通管理部门钓鱼执法”、“纸币开手铐死事件”、“河南农民张海超开胸验肺”、“杭州飙车案”、“绿坝遭遇杯葛”、“29岁市长事件”、“重庆打黑风暴”、“浙江湖州临时性强奸事件”、“内蒙古豪车女检察长”、“奥巴马女郎蹿红网络”、“甲型H1N1流感肆虐”、“湖北石首群体事件”、“国庆阅兵”、“贵州习水嫖宿幼女案”、“吉林通钢股权调整引发打人致死事件”、“力拓间谍门”、“2009年全国两会”。以

网络舆情的几大特点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直接性 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网络舆情还具有无限次即时快速传播的可能性。在网络上,只要复制粘贴,信息就得到重新传播。相比较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令监管部门束手无策。 随意性和多元化 网民可以随意发表言论,不受任何约束。网络舆情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另一特点是缺乏媒体“审核人”的角色。在网络上,任何一个人都能不经过审核直接发布信息。网民在网上或隐匿身份、或现身说法,纵谈国事,嘻怒笑骂,交流思想,关注民生,多元化的交流为民众提供了宣泄的空间,也为搜集真实舆情提供了素材。 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

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隐蔽性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偏差性 互联网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最尖锐的一部分,但网络舆情还不能等同于全民立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闻跟帖、论坛、博客的出现,中国网民们有了空前的话语权,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 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

网络时代的网络新闻的特征 摘要:互联网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传播媒介形式,进而衍生了网络新闻。呈现出反应快,针对性强,方式灵活的发展态势。而网络新闻与过去的传统新闻在传播特性方面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拉斯韦尔的5W模式来比较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在传播特性上的异同,有助于全面了解网络新闻的特性,发展状况,创新性。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媒介自媒体 关于网络新闻的界定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的是互联网上综合性门户网站和各类专业性网站所发布的各种有传播价值的新信息;狭义则专指互联网上新闻类的信息,包括传统媒体所设网站、其他网站和个人主页、站点所发布的新闻信。”1网络新闻的发展与趋势随着有“第四媒体”之称的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加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能力与精力采用新的技术,关注更多大众社会信息,网络新闻的发展也以涨潮般的速度迅速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信息的需求。 一、从拉斯韦尔“5W”模式看网络新闻传播特性(优势) 1、传播源(谁)(交互性) “谁”就是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在传统新闻中, 传播者一般是专门的传媒组织,机构,及其中的工作人员。而在网络新闻中,传播 者不再是单一的组织,集体,更多的大众也充当起了传播者的角色。大众不再是被 动的接受,而是可以参与,发布,成为一个个传播源。将之称为“自媒体”,“特指 以普泛化和自主化为特征的草根网民,以简易的电子化手段和数码技术为支撑,在 私人的独立空间内,无需经过专业编辑的过滤,向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传递 和分享新闻信息或非新闻信息的新型媒体的总称。”2网络新闻编辑学如近年流行 的博客,播客,微博等都是自媒体类型。网络新闻不仅有专门传媒组织发布的新闻, 更有普通大众发布的个人信息,体现了网络时代下网络新闻的交互性。 2、传播通道(时效性、全球性) 信息传递所必须经过的中介或借助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诸如信件,电话等人际之 间的媒介,也可以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传统新闻大多依靠报纸、广播、电视来发布新闻信息,优点在于把关人的作用,信息大多较真实,权威,报 纸和电视编辑时间较长,广播不能做到身临其境,只能凭听觉。而网络信息借助于 互联网的平台,真正做到了即时性,运用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相结合,基本 能做到在事件发生的最短时间内传递出信息,并且不限距离,是全世界都能看到新 闻,这是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 3、内容(范围广、选择性) 传播内容是传播活动的中心,它具有综合性,公开性,开放性和大众性的特点,由 一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的信息组合,并且受传播者的目的,社会的发展变化,大众 诉求的方式,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新闻受到更多的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 约,更多的宣传国家意志,很少考虑民众的诉求,再加上民众参与少,内容较单一。 而网络新闻因为传播源,传播渠道的改变,外在因素是媒体改变了传统思维,开始 关注更大多数人的诉求,站在民众的角度上思考,而民众也有了渠道去更多的参与 其中,所以网络新闻内容丰富,数量多。进而使民众有了选择性,可以随意选择自 己感兴趣的内容来进行深度阅读,丰富自己的生活。

网络舆论传播问题

2011年河南科技大学数学建模竞赛选拔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数学建模竞赛选拔的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做题期间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研究、讨论与选拔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选拔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选拔规则,以保证选拔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选拔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 队员签名:1. 2. 3.

2011年河南科技大学数学建模竞赛选拔 编号专用页 评阅编号(评阅前进行编号): 评阅记录(评阅时使用): 评 阅 人 评 分 备 注

A题: 网络舆论传播问题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控制,得到了网民对热点事件的关注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影响社会舆论形成的各种因素。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考虑到网络舆情系统的演化还具有突现性、不稳定性、非线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等特点,一旦在互联网上产生,就会快速的传播蔓延开来,这与传染病的流行存有共同之处,因此我们采用传染病模型对舆论的形成发展与控制进行模拟和分析。 在传染病模型中,我们选取SIR模型,SIR模型适合于染病者在治愈后可以获得终生免疫力,或者染病者几乎不可避免走向死亡的情形.在SIR模型中,人群被划分为3类:第1类是易感人群(s),他们不会感染他人,但有可能被传染;第2类是染病人群(I),他们已经患病,具有传染性;第3类是移除人群(R),他们是被治愈并获得了免疫能力,或者已经死亡的人群——不具有传染性,也不会再次被感染,即不再对系统产生任何影响,可以看做已经从系统中移除。我们可以把这三类分别人员类比为网络中的信息接收者,信息传递者,不再关注者,然后以此建立网络舆论传播模型。结合实际中收集的数据,我们对此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网络传播特点与模型相结合,研究了各因素对模型的影响,确定了四个主要因素即传播率a、离开率b、传播者初始人数占有比例i0、信息接收者初始占有比例s0。并以此形成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网络控制和引导对策,从而控制和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 在模型优化过程中,建立了以f(t)函数从而代替参数a、b使模型更加精确。关键词:传染病SIR 传播率离开率

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及规律

1. 舆情危机的特点 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突发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的特点,而网络舆情转变成危机时则产生了危机传播的特点,为理解网络舆情危机的规律,首先需要了解其在传播过程中所特有的表现。 l 传播环境“舆论场” 网络传播环境中新媒体直接影响到舆论场的状态,即因时空环境的变化使刺激因素使公众相交于以往更迅速和广泛的形成共同意见。由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变化,使得公众通过网络和移动终端能够随时参与到舆论之中,进而加速舆论场的形成并快速将事件发酵到舆情危机的严重程度。 l 传播形态呈混合态势 网络舆情危机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如主要通过大众媒介、网络、手机终端,以及人际传播之间的结合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即传播形态呈现出多通道和交互式的混合态势。往往社会组织的公关传播为达成有效的传播和沟通效果也会采取混合态势的传播策略,而舆情危机却是有目的或公众群体极化导致的高效传播,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也促使传播形态又呈现出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混合态势。 l 传播预测的困难性 社会组织机构需要和各类媒体保持密切的联系,但因网络广泛的应用和众多新媒体的参与,网络舆情危机传播的预测变得非常困难。而多媒体共同传播体系和各类舆论之间相互影响变得非常复杂,即便是相关主管部门在如此复杂和难以预测的网络舆情环境中也无法做到对所有舆论的危机预测,进而采取退而求其次的方式。 2. 舆情危机的规律与共性 网络舆情危机的规律主要源于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危机的传播和扩散过程中传播学的理论有着显著的作用。 舆情传播规律 l 沉默螺旋 对于有争议的“议题”网络中存在的发布者和参与讨论者在事件发生后,通过各种媒介迅速发表主观观点和对事件的描述,进而促使其更容易成为事件舆论的主导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影响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影响 尚自强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在网络环境下,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社区论坛、博客、微博等。构成网络舆情的要素有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等。 网络舆情的特点 1、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2、网络舆情具有交互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观念和情绪心态。 3、网络舆情具有多元性: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4、网络舆情具有偏差性: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5、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网络舆情的影响 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特点。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网络舆论的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人身攻击。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严峻挑战。

网络舆情新特点和应对策略

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出现了新的传播特点和规律。网络舆情事件的产生、发展、发酵作为网络传播的一部分,也随之出现新的特点。怎样应对、适应这些新特点,已成为当今社会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传播管理:面临三大难题 信息大爆炸给网络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三大难题。 1.信息噪音。信息噪音的实质是信息选择问题。对突出信息的痴迷,对超越文化或常识信息的视而不见;过分依赖历史数据,忽略细节信息,都会掉入信息选择的陷阱。 2.信息不对称。由于目前的大数据应用仍未形成与之紧密联系和互动的检测体系,数据公开制度不完善,极易导致民众获取政府发布消息上的脱节和滞后,从而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除此之外,个体的经济水平、生活背景、社会地位、知识结构等差异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即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于1970年提出的“知沟”。 3.信息碎片化。网络信息传播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窄众化和碎片化。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使网络信息的流动以及选择更加自由,信息传播从过去的“寡头垄断时代”逐渐过渡到“自由市场时代”。网民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渠道并逐渐类聚,局限于一个个碎片化的群体中。 新特点:谣言“辟不胜辟”

舆情是一种民意情况,是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或显或隐的反应。它不仅包括公开表达的行为、意见和态度,还包括潜在的情绪表现。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的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 1.舆情事件关注周期越来越短。一个网络事件所折射的网络舆情可分为潜伏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网络舆论场中,层出不穷的突发事件凝聚舆论焦点,热点话题来去匆匆,情绪化的宣泄压倒公共话题的持续理性讨论。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信息量的暴增,人们很难将注意力长期固定在某一舆情事件上。网民往往一窝蜂地感性关注、评价之后,迅速消散,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理性共识,不利于舆情事件的解决,破坏了政府公信力和企业形象。 2.信息噪音促使谣言“辟不胜辟”。网络上流传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难以判断真伪。微博、微信、论坛、博客、贴吧等众多媒介平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几乎零成本的复制与粘贴方式使得一些网民无意中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大范围的传播强化了谣言的欺骗性并进一步迅速扩散,最终形成“病毒式传播”模式,加大了辟谣难度。 3.舆情信息不对称加深舆情危机度。信息大爆炸带来了大量冗余信息,这成为人们获取所需信息的一大障碍。特别是在舆情事件中,经常作为舆情主体的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处于获取接受信息的上端,而普通民众则处于下端,两者之间的“知沟”逐渐形成并扩大,导致舆情信息的不对称、立场和认识的不共通,这加深了双方的矛盾和误解,加剧了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