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协奏曲《黄河》

合集下载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乃杨得志作品,由中国钢琴家张洪国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该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山水融合于音乐之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和
历史尊严。

《黄河》结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融合在一起,在欧洲古典音乐结构下,
演绎出中国水乡景色和文化风俗。

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礼仪之邦,使中华民族历
史在音乐上得以凸显。

《黄河》以缓慢而有节奏的慢板开场,运用室内乐的重奏,节奏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使整个曲子的一派水乡的景色浮现出来。

配伴的钢琴独奏多样,色彩通过钢琴优美的弹奏
与琶音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含义,使聆赏者如临现场,获得灵性之感受。

而接着的快板,更加彰显了作曲家的风格特点。

旋律中夹杂着短促的连续流畅组合,
令人印象深刻。

配以大管强烈的连奏,表现出江河之气势,尤其是在从快板到结尾时,弦
乐则以递进的渐变,表现出黄河浩淼的水洋,完整的表达了黄河层积的厚重的历史精神。

而钢琴的弹奏,采取了右手控制表达力度,使整体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灿烂的震撼
图景。

整部钢琴协奏曲《黄河》内容丰富、音乐优美,以钢琴抒发出一个个刻骨铭心的回忆,唤起了每一位中国人的热血与故土之情,赋予每一位民族朋友心中梦中飞翔的丰富情感,
实乃一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以文明庆典浩淼气魄的标志性作品。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作曲家石进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该曲于1960年完成,并于同年在北京首演,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里程碑之一。

《黄河》协奏曲的民族性音乐语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黄河》协奏曲的主题与题材紧密联系着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民族文化。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作曲家石进以黄河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通过音乐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这使得《黄河》协奏曲的音乐语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黄河》协奏曲的音乐素材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音乐。

作曲家石进在创作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例如山歌、戏曲和民间舞曲等,融入了中国古代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

这些音乐素材赋予了《黄河》协奏曲独特的民族色彩,使其在音乐表达上与西方古典音乐有所区别,彰显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黄河》协奏曲使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的结合演奏。

除了钢琴,石进还加入了二胡、琵琶、大鼓等中国传统乐器,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的结合演奏,使得《黄河》协奏曲的音乐语境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民族风情,让人们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深沉的中国情感和独特的音韵。

《黄河》协奏曲在音乐表达中融入了中国民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石进通过灵活运用音乐节奏、音高和音色来表达黄河的波涛汹涌、奔腾咆哮的形象。

这种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上的起伏变化,给人一种磅礴壮丽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热情和激昂。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在题材、音乐素材、乐器演奏和音乐表达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它既传达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情厚意,又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丰富内涵,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品分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品分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品分析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郭兰英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共有五个乐章,每个乐章都以黄河作为音乐表达的主题,其中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尤为引人注目。

本文将对该乐章进行详细的作品分析。

乐曲的整体结构上呈现出叙事性的特点。

该乐章始于宁静的音乐画面,通过平和的弦乐旋律、细腻的钢琴伴奏,描绘出黄河两岸的静谧景象。

接着,音乐情绪逐渐升华,弦乐部分逐渐加强力度,象征着黄河上空乌云密布。

随后,钢琴的音符不停地跳跃,充满力量感,象征着黄河从两岸山脉间咆哮而过,充满了激烈的冲击力。

乐曲氛围渐渐平息,音乐回归宁静,象征着黄河之后的宁静与安宁。

乐曲的旋律上呈现出独特的中国音乐风格。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最神圣的河流之一,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而《保卫黄河》乐章的旋律主要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元素和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

高亢激昂的音符和强烈的节奏感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豪迈和激情。

乐曲的编曲上体现了丰富的音色变化。

在《保卫黄河》乐章中,除了钢琴和弦乐的运用外,还加入了大量的打击乐器,如定音鼓、大鼓、小鼓等。

这些打击乐器的运用为乐曲增加了冲击感和战斗气氛,使得整个乐章更加动感十足。

乐曲的情感表达上强调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保卫黄河》乐章的音乐情绪既有慷慨激昂的激情,也有忧伤和沉稳的情感。

在乐曲高潮部分,强烈的音符与温柔的旋律相互对比,营造出壮丽的音乐景象,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珍视之情。

整个乐章充满了爱国主义的主题,使人们对祖国的伟大和自豪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通过叙事性的结构、独特的中国音乐风格、丰富的音色变化和表达深情的情感,它展现了中国人对黄河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自豪感。

这部作品不仅在音乐形式上独具特色,更在情感表达上引发了广大听众的深思和共鸣。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作曲家光友松于1969年创作的一部乐曲,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

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大地上的黄河,通过音乐表现了黄河所承载的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情感。

《黄河》这部钢琴协奏乐曲,它的音乐语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色。

作曲家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和音阶,如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

这些音阶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能够表现出中国古代音乐的神秘和典雅,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曲家充分利用了钢琴这个西方乐器的特点,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还体现在曲式和构思上。

《黄河》这部作品的结构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对位结构,同时又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即兴演奏的特点,给整个作品注入了活力和自由感。

作曲家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作品中采用了传统的中国打击乐器,如大鼓、钹、锣等,这些乐器的演奏方式独特,能够表现出中国民间音乐的豪放和激情。

钢琴作为主导乐器,通过琴键的轻按、弹奏和滑动等技巧,使得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多样。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形象描写,将黄河这个中国的母亲河具象化。

作品中有大量描写水流、波涛、水雾等音乐元素,使得音乐具有了浩然之气和奔腾之势。

作品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如黄河大合唱等,给整个作品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黄河》这部钢琴协奏曲的民族性音乐语境,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作曲家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新,使得这部作品能够通过钢琴这个西方乐器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黄河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部杰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曲经典的多声部合唱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抗日救国之心。

而相隔二十多年之后,在“文革”期间,钢琴协奏曲《黄河》由殷承宗等主要创作成员完成。

钢琴协奏曲《黄河》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

由乐队缓缓进入而拉开音乐的篇幅,小号的奏响代表着黄河船夫号子的声音。

接着加入了管乐,防腐蚀黄河之水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钢琴有力而坚定的进入,仿佛就是船夫们遇到激流险滩毫不畏惧的坚定信念。

最后,钢琴越来越有力,在再现音乐主题的同时,再次给人紧张的搏斗场面。

本章是典型的回旋曲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运用了中国式的旋律。

令人印象深刻的钢琴琶音在曲中运动到的十分多,正是表现了黄河气势的宏大,波涛之涌。

第二乐章《黄河颂》。

引子以黄河大合唱中的独唱为基本旋律,运用民谣式的风格来描绘出黄河的美好画面。

乐章为降B大调的五声调式,大提琴缓慢庄严的声音,仿佛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浑厚底蕴。

我们可以听到乐章的前一部分,钢琴左手连贯的三连音,恰到好处的表现黄河水流的奔腾感。

接着,三连音的弹奏变成了半颤抖奏法,是的旋律更为流畅生动。

继而乐曲速度加快,钢琴和乐队也升高八度,进入本章的高潮部分。

这是钢琴的声音洪亮且有力,和弦使得气势更加突出。

尾声处恢弘而大气的演奏,叫人流连忘返。

第三乐章《黄河愤》。

本章先是用我们熟悉的《黄水谣》为主要曲调。

开始的竹笛,融入了《陕北好》的风格,展现了陕北高原的音乐特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钢琴模仿个正的演奏,使其更有中国特色。

在钢琴主旋律的描绘下,我们仿佛看见了黄河沿岸人民幸福的生活。

接下来乐曲产生了变化,音乐变得激烈而悲怆。

钢琴与铜管乐的交织,表现出了敌人的残酷入侵,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艰难生存。

而后本章运用了《黄河怨》的曲调,悲伤愤怒的钢琴声,仿佛是一个受尽了欺辱与压迫的中国妇女,在控诉敌人的种种劣行。

其后的钢琴独奏,苍劲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绝不屈服,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田汉创作于1969年的一部音乐作品,该钢琴协奏曲号称是中国音乐史上首部钢琴协奏曲,而且这部音乐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黄河》这首音乐作品描绘了中国黄河的雄浑壮阔之美,反映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抱负。

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民族性音乐语境,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黄河》这部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格。

作曲家田汉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并融合了古代民歌、传统音乐及黄河的自然风貌,营造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画面。

曲中华彩描绘了黄河波澜壮阔、泥沙滚滚、奔流不息的壮美景象,音乐中的旋律质朴而充满力量,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与故事。

曲中还融入了古筝、琵琶、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使得整个乐曲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钢琴协奏曲《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响应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强盛的美好愿望,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得《黄河》钢琴协奏曲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长时间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田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断追求完美,最终创作的《黄河》可以说是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血和汗水,具有了非常浓厚的国家感情和爱国情怀。

钢琴协奏曲《黄河》所描绘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更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这部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颂。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对黄河这一母亲河的热爱与敬仰。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形式将黄河的恢弘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我们如同亲临黄河之滨一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也表达了作曲家对中华文明的敬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钢琴协奏曲《黄河》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民族性音乐语境,描绘了中国古老文明和民族风情。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光炜于1969年创作完成,这部作品将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元素融入展现了浓厚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黄河》协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作品。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体现在其所选取的主题素材上。

作品的标题“黄河”源于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情感。

作曲家光炜以黄河为主题,意在通过音乐表现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

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民族乐器和民族乐曲特色。

《黄河》协奏曲结合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传统的中国乐器,并通过这些乐器巧妙地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柔美与婉转。

作品中还穿插了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以及中国古典音乐的编曲风格,这都使得《黄河》协奏曲的音乐语境更加浓郁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曲家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准把握和深刻理解也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黄河》协奏曲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风格,既可听出传统音乐的韵味,也能感受到现代音乐的气息。

在曲目的选择和编排上,光炜巧妙地将中国古典音乐的即兴演奏技法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写法相结合,使得作品既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气息,也充分展现了现代音乐的魅力。

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其独特的民族性音乐语境,将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元素融入其中。

作品巧妙地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既表现了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与期待,也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与风采。

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也使得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愿通过这样的杰出作品,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体验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风采。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2009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仪器检测余小丹学号:113200980140042“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这部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融了入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不仅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一首中国协奏曲。

【《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改编】1968年10月的一天,殷承宗从中央乐团到中央音乐学院来看大字报。

殷承宗有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之经验,便想在“钢琴革命”的步伐上再迈出新的一步。

这时中央音乐学院二楼西墙上,正有陈莲女士的大字报贴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摘要] 钢琴协奏曲《黄河》由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四位艺术家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完成,是一部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描绘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取得抗战胜利的音乐作品。

这部作品产生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被广泛的演奏并影响了中国音乐界几代人。

[关键词] 黄河协奏曲朗朗前言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滚滚东去的波涛承载了黄河儿女的激情与抗争。

《黄河船夫曲》的坚强,《黄河颂》的雄伟,《黄河愤》的喜、悲、愤,《保卫黄河》的激情……都融入那滔天的浊浪,汇成了不朽的篇章。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靳逞英豪……”这首经典的多声部合唱曲《保卫黄河》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但凡是大型的晚会,我们总能听见这首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

作为中国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名作《黄河大合唱》,并与六十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黄河》钢琴协奏曲。

从其发表之日起到今天为止,整整经历了60个春秋。

要了解钢琴协奏曲《黄河》,那先要追溯到《黄河大合唱》的由来产生,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黄河大合唱》。

一、《黄河大合唱》1938年11月由我国著名诗人即张光年带领的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他们亲身经亲身经历了黄河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场面,聆听了船夫号子,目睹船夫们拼着性命与惊涛骇浪恶搏的情景,张光年颇为震撼。

经过了一年多的酝酿,创作完成了《黄河》词作。

冼星海听后非常激动,为演剧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的声乐名作。

此曲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国,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此部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分别为: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二、钢琴协奏曲《黄河》在近代中国音乐作品中,大家所熟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无疑是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的典范。

他影响着中国音乐界的几代人。

这是以一部“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表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歌颂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歌颂了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取得抗战胜利”的伟大作品。

(一)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背景20世纪60年代中国正处在“文革”时期,钢琴协奏曲《黄河》就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由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四位艺术家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完成。

《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每一个音符,都可以追溯到它之前的初衷,落笔,定稿。

有集体智能的凝聚,更有创作者们的汲取、筛选及提炼的功夫。

《黄河》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几个不同的版本,钢琴协奏曲《黄河》于1970年公演,后来还被拍摄成为电影,还出版了两版钢琴谱,至今一直在国内外不断演出。

(二)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四个乐章此曲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乐曲中,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使整个作品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还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第一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乐队率先进入,拉开音乐主题,接着以小号与小提琴齐奏来模仿号子的声音,跟着木管乐快速的半音阶上行和下行,烘托出黄河水奔流直下的磅礴气势,使人联想到,船夫们口中喊着:“吼嘿,吼嘿”齐心协力,与惊涛海浪搏斗的场景。

然后由钢琴急骤的琶音,在与乐队的呼应下,使乐曲第一次达到了音乐高潮,表现了船夫们齐心协力同狂风巨浪顽强抵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钢琴舒缓的华彩乐段进入,仿佛是急促音乐的稍稍喘息。

描绘了船夫们冲过了激流险滩的情景,仿佛在艰难险阻的斗争看见一丝胜利,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明朗。

最后,在钢琴强劲有力的跑句带动下,再现了激烈的音乐主题,全曲又返回到开始时紧张搏斗的场面。

第二乐章《黄河颂》开头以黄河大合唱中的独唱曲为基本旋律,加上大提琴奏出缓慢庄严的旋律,然后又由钢琴独奏不断反复主题音乐,此部分仿佛描绘出了中原大地的美好河山,以及黄河两岸勤劳的人们在这里生活,劳动的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中华儿女的勤劳善良。

在钢琴强有力的和弦中奏出雄伟的乐章,形成了全曲歌颂性的高潮,同时也象征了中华民族的胜利。

第三乐章《黄河愤》此部分以《黄水谣》为主干曲调,加入了《黄河怨》的素材,清脆的竹笛声吹出了主题旋律,展现了陕北高原特有的音乐特点,然后加入了钢琴模仿古筝音色的乐段展现了传统的民族音乐的风格,在结束钢琴奏出的轻快乐段后,厚重的钢琴和弦与铜管乐交织呼应,表现日寇在中国土地上为非作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深受压迫。

音乐情绪变化多端而富有内涵,随着音乐的不断高涨,钢琴独奏使音乐越来越激烈,最后在乐队与钢琴的交织呼应下,以全曲恢弘的气势再现主调音乐,表现了中华民族满腔的悲愤。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此部分乐队再次率先进入,以铜管乐器奏出庄严的旋律主题,紧接着是钢琴的华彩乐段,音乐中加入《东方红》的音调,象征着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团结抗日,最后全曲在庄严宏伟的音乐气氛中营造出了气势磅礴的高潮,结束了全曲,表现了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抗战必胜的决心。

(三)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艺术价值《黄河》钢琴协奏曲发挥了钢琴音域宽、音色丰实、表现力强的特点将发生在黄河岸边的英雄故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河》钢琴协奏曲用其特殊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那奔流不息的黄河,同时也展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

迄今为止,钢琴协奏曲《黄河》共出版了6种版本、印刷数万。

其唱片和cd在海外销量也非常惊人,已成为了20世纪中国钢琴曲被公演次数最多、出版乐谱和录制音响数量最大,传播面最广的作品。

在我们搜集的资料里发现《黄河》曾九次被录制成音像制品,发行海内外,分别为:1.1971年由中国唱片社录制,殷承宗演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协奏;2.1974年美国rca唱片公司出品:d.epstein(艾斯坦)演奏,ormandy(奥曼迪)指挥,(philadel-phia)费城交响乐团协奏;3.1998年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出品,孔祥东演奏,侯润宇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 ;4.1990年sunny music co.ltd出品,李坚演奏(杜鸣心修改版),汤沐海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协奏;5.1990年中国唱片公司与香港宝利金公司联合出品,石叔诚演奏与指挥,中央乐团协奏; 6.1990年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出品,石叔诚演奏(石叔诚修改版),胡炳旭指挥,中央乐团协奏;7.1991年香港马可波罗公司出品,殷承宗演奏,爱德里安·利帕指挥,捷克广播交响乐团协奏;8.1992年(唱片社不详)孔祥东与中央乐团合作,麦加乐(香港)指挥;9.1994年中国唱片公司出品,石叔诚演奏(原版),韩中杰指挥,中央乐团协奏。

由此可见中国音乐界和社会公众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重视,以及这部作品的重要社会地位和重大历史影响。

近来,由朗朗演奏,中国交响乐团协奏的《黄河》频频被搬上各大隆重的音乐会。

现如今《黄河》已不仅仅是中国音乐的代表,而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朗朗,以及他所诠释的《黄河》。

三、朗朗版本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年仅24岁的郎朗如今已被公认为当代最杰出的钢琴天才之一,他是第一位与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及多个世界超级乐团合作的中国钢琴家。

他以超凡脱俗的音乐才华,成为了古典音乐最理想的诠释者。

(一)青年钢琴家朗朗1982年郎朗出生在沈阳的一个音乐世家,三岁时便开始学钢琴。

五岁时就在沈阳举行了他的第一次公开演奏会。

九岁时,他进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学习。

11岁时获得了德国青年钢琴家比赛的第一名。

13岁时,在日本荣获了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的第一名。

14岁时,在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成立音乐会上出演独奏,此次音乐会由中央电视台直播,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了此次音乐会。

后来,他进入费城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师从于院长加里?格拉夫曼。

1999年,在拉文尼亚音乐节上,他因为临时接替患病的钢琴家安德烈?瓦兹而一鸣惊人,因此开始了他辉煌的艺术生涯,社会大众评论他为“罕见的音乐天才”现今朗朗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钢琴家之一,朗朗一丝不苟的音乐精神,以及完美的演奏,受到全世界古典乐迷的喜爱,最近朗朗回到国内录制了全属中国作品的唱片《黄河之子》,其中最具分量的就是《黄河协奏曲》。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演奏,能够将中国的音乐传遍世界各地(二)朗朗处理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朗朗在处理这首钢琴曲时谈到过:“我每次弹奏《黄河协奏曲》时,总会感情激动,因为这是我的文化,而我真的为它感到十分骄傲”。

他在处理这首作品时在节拍控制上收放自如,音乐没有太过沉重,而是运用较为轻快的音色来处理,在第一乐章中,将模仿粗犷的船工号子声,则全部由钢琴来独立完成,原来上下的滚动的半音阶在此也变成了琶音,在过渡时将由钢琴独奏的华彩乐句作为重点,旨在展现着21世纪中国的新面貌,新气象。

在与乐队的配合上也较为注重钢琴音色的突出,展现了音乐的中国式处理风格,朗朗在各个乐章的材料发展上,以钢琴与乐队织体在音乐段落间对比程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使之不断推动音乐的发展,对主题材料采用了一些西方器乐的演奏手法。

在东方红的部分,由钢琴的六柱音式和弦和乐队所有的乐器共同演奏出《东方红》的最强音,歌颂了抗日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

结语对于《黄河》这部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的音乐作品,由于它有着不同寻常的艺术价值,现今仍在被的人们所欣赏,有人说时代造就了《黄河》,《黄河》也正式因为表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才被流传至今。

目前我们对《黄河》的演奏和音响制品等的分析研究还只是一个开始,在此部作品的表演理论和学术研究中我们还有很多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音乐本身的专题性的论著分析,以及在和声、配器、节奏、旋律和钢琴技巧等方面的研究也是非常浅显的;这部作品由于所特有的历史情况,我们应把它放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下去看,要考虑到它流传至今在社会上的艺术影响力和它的艺术价值。

《黄河》钢琴协奏曲以其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 蒲方。

有关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史料评述[j]。

中国音乐学院学报,1990,(04).[2] 曾伟。

艾斯坦的《黄河》[j]。

音乐爱好者,2005,(01).[3] 李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