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协奏曲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田世凯创作,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这部协奏曲是由钢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
整个作品以黄河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分别代表着黄河的起源、黄河的流经和黄河的终点。
第一乐章以钢琴独奏开头,慢慢地引领着听众进入黄河的源头。
这个乐章的音乐表现了黄河流域的广袤和宏伟,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在钢琴和乐队的和谐演奏下,第一乐章给人一种壮观和雄浑的印象。
第二乐章的音乐渐渐流入人们的耳朵,这个乐章的节奏明快热烈,生动地表现了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流到黄海的全过程。
这个乐章的高潮部分非常引人注目,激昂的音乐让人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流淌的激情。
第三乐章则将音乐引向了终点,表现出黄河流经的地方,充满了民族的风情和文化内涵。
这个乐章的音乐渐渐柔和,消减了前两个乐章的热烈和澎湃。
同时,钢琴的优美旋律和轻柔的笔触也让人感受到了黄河流域的柔美和细腻。
《黄河钢琴协奏曲》不仅音乐艺术价值高,同时作为文革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有着历史的价值。
这首曲子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气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誉。
总体来说,这部协奏曲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和魅力,是中国音乐的典范之一。
它以黄河为主题,展现了中国音乐历史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音乐风格,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音乐这一文化传承。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摘要:以《黄河大合唱》为蓝本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历史再现、文化传承、中外艺术交流的结晶,体现出不朽的“黄河”精神。
关键词:民族性、标题性、钢琴技巧、创新、民族交响乐正文:钢琴曲《黄河》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它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体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阐发了原作的精神气概,从而赋予了它更新的艺术特色。
作品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标题性,创作手法独特,这些使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部作品的旋律创作、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配器手法的创新、曲式手法的灵活都对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冼星海同志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创作的。
《黄河大合唱》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乐曲气势雄伟,音调简明有力,其某些段落,在广大的抗日军民中十分流传,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钢琴协奏曲《黄河》较之《黄河大合唱》,是一次新的创造和飞跃。
《黄河大合唱》原有八段,钢琴协奏曲《黄河》从中选择了富有革命性和战斗性的曲词作素材,构成四个乐章的钢琴协奏曲。
从整体构思上来看这四个乐章 , 围绕着黄河来描写人民战争,从与黄河搏斗到最后人民战争胜利 , 从开始充满矛盾戏剧史到最后矛盾解决 , 人民战争取得胜利 , 在调式上 , 他们采用了中国的民族宫调式和民歌旋律 , 而在曲式、配器、和声进行和整体构思上采用西洋的东西 , 因而这是别具特色的中西结合式交响乐。
《黄河》在结构上 , 钢琴协奏曲《黄河》打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由 3 个乐章组成的形式,而是由 4 个乐章组成的。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第一部表现了人民战争伟大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既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在这部作品中,钢琴占了极大的部分,钢琴技巧已发展到了最高难度和广度,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优势,在技巧上运用了刮奏、左右手音数不对称的多连音弹奏、紧密及大跨度和弦连接、轮指弹奏、刮奏、急速的琶音等等,尽显演奏者的精湛技艺,在钢琴上弹出了交响的效果。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曲经典的多声部合唱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抗日救国之心。
而相隔二十多年之后,在“文革”期间,钢琴协奏曲《黄河》由殷承宗等主要创作成员完成。
钢琴协奏曲《黄河》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
由乐队缓缓进入而拉开音乐的篇幅,小号的奏响代表着黄河船夫号子的声音。
接着加入了管乐,防腐蚀黄河之水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钢琴有力而坚定的进入,仿佛就是船夫们遇到激流险滩毫不畏惧的坚定信念。
最后,钢琴越来越有力,在再现音乐主题的同时,再次给人紧张的搏斗场面。
本章是典型的回旋曲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运用了中国式的旋律。
令人印象深刻的钢琴琶音在曲中运动到的十分多,正是表现了黄河气势的宏大,波涛之涌。
第二乐章《黄河颂》。
引子以黄河大合唱中的独唱为基本旋律,运用民谣式的风格来描绘出黄河的美好画面。
乐章为降B大调的五声调式,大提琴缓慢庄严的声音,仿佛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浑厚底蕴。
我们可以听到乐章的前一部分,钢琴左手连贯的三连音,恰到好处的表现黄河水流的奔腾感。
接着,三连音的弹奏变成了半颤抖奏法,是的旋律更为流畅生动。
继而乐曲速度加快,钢琴和乐队也升高八度,进入本章的高潮部分。
这是钢琴的声音洪亮且有力,和弦使得气势更加突出。
尾声处恢弘而大气的演奏,叫人流连忘返。
第三乐章《黄河愤》。
本章先是用我们熟悉的《黄水谣》为主要曲调。
开始的竹笛,融入了《陕北好》的风格,展现了陕北高原的音乐特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钢琴模仿个正的演奏,使其更有中国特色。
在钢琴主旋律的描绘下,我们仿佛看见了黄河沿岸人民幸福的生活。
接下来乐曲产生了变化,音乐变得激烈而悲怆。
钢琴与铜管乐的交织,表现出了敌人的残酷入侵,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艰难生存。
而后本章运用了《黄河怨》的曲调,悲伤愤怒的钢琴声,仿佛是一个受尽了欺辱与压迫的中国妇女,在控诉敌人的种种劣行。
其后的钢琴独奏,苍劲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绝不屈服,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田汉创作于1969年的一部音乐作品,该钢琴协奏曲号称是中国音乐史上首部钢琴协奏曲,而且这部音乐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黄河》这首音乐作品描绘了中国黄河的雄浑壮阔之美,反映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抱负。
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民族性音乐语境,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黄河》这部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格。
作曲家田汉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并融合了古代民歌、传统音乐及黄河的自然风貌,营造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画面。
曲中华彩描绘了黄河波澜壮阔、泥沙滚滚、奔流不息的壮美景象,音乐中的旋律质朴而充满力量,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与故事。
曲中还融入了古筝、琵琶、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使得整个乐曲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钢琴协奏曲《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响应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强盛的美好愿望,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得《黄河》钢琴协奏曲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长时间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田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断追求完美,最终创作的《黄河》可以说是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血和汗水,具有了非常浓厚的国家感情和爱国情怀。
钢琴协奏曲《黄河》所描绘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更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这部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颂。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对黄河这一母亲河的热爱与敬仰。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形式将黄河的恢弘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我们如同亲临黄河之滨一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也表达了作曲家对中华文明的敬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钢琴协奏曲《黄河》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民族性音乐语境,描绘了中国古老文明和民族风情。
钢琴协奏曲黄河赏析5篇

钢琴协奏曲黄河赏析5篇第一篇:钢琴协奏曲黄河赏析钢琴协奏曲黄河赏析《钢琴协奏曲黄河》是由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发展而来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著名篇章,著名钢琴家孔祥东、许忠和殷承宗等都将《黄河》演绎至化境。
而现在市面上的钢琴协奏曲《黄河》由殷承宗等主持改编创作而成,殷承宗在1970年成功进行了首演,此后这首乐曲成为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乐章,无数的音乐家弹奏它,它也感染了无数的心灵。
第一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
以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组曲中的《黄河船夫曲》为基本旋律,吸取黄河两岸劳动歌曲尤其是黄河船夫号子作为音乐素材,描写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和黄河两岸劳作人们的乐观情绪。
钢琴与乐队以丰富的音响效果造成磅礴的气势,展现了一幅黄河船夫搏击风浪的壮丽画面。
第二乐章:黄河颂。
这是一首表现以黄河文化源远流长,象征着中华儿女的母亲河的热情颂歌,充满宏伟、豪放和深沉的激情。
由大提琴奏出的主题作引子,壮阔而热情,内在而深切。
这一主题由钢琴深情地奏出,它叙述了黄河的源远流长,曲折宛转,继而又奔腾起伏,恢弘博大,展现出一幅黄河与中原大地的河山美景。
全曲在赞美诗的高潮中结束。
第三乐章:黄河愤。
以原大合唱中的《黄水谣》与《黄河怨》作素材发展创作而成。
《黄水谣》叙述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黄河怨》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廹,被污辱的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
这两段音乐素材通过协奏曲在《黄河愤》中得到了新的展示,以长笛吹奏出明快的引子带出钢琴欢畅的乐段。
朴素动人的曲调,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倾诉着人们在美丽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的景象。
当日军入侵,钢琴奏出深沉的和弦及伤感的旋律,继而是充满激愤的乐音,乐队强烈的呼应,这是对敌寇的残暴发出的强烈的控诉。
从愤恨的高潮转入深沉的思考,在带有无限伤痛的和弦中渐渐转入下一乐章。
保卫黄河。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铜管乐奏出短促庄严的引子,带出钢琴的华彩乐段,铜管乐发出警号。
钢琴协奏曲黄河聆听感受

钢琴协奏曲黄河聆听感受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部充满热情和激情的作品,它以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为基础,融入了多种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展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独特魅力。
在聆听这部协奏曲时,我深感其气势磅礴、技巧华丽,每次听都会被其壮阔的气势所震撼。
特别是当钢琴急骤而行的琶音引出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时,我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在音乐创作上,《黄河》用音乐语言,表达了乐思和情感。
它时而舒缓,让人沉思其中,细细地体味那种意境;时而激扬,叫人感同身受,释放内心所有的情感。
总的来说,《黄河》不仅是一部卓越的音乐作品,更是一部充满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
每次聆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示,它让我更加珍视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品分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保卫黄河》作品分析《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指挥家于文华创作的一部交响乐作品。
作品共分为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均展现了不同的音乐情感和内容。
其中第四乐章《保卫黄河》具有激昂壮丽的风格,是整部协奏曲的高潮部分,充满了爱国热情和民族气息。
《保卫黄河》以其雄壮激昂的风格和生动形象的音乐表现形式,展现了当年中国人民在黄河保卫战中的英勇壮丽画面,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热爱和对黄河的怀念之情。
作品中大量采用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如运用了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悲怆主题,使得整个乐曲充满了浓厚的中国情感和特色。
乐曲开始,强烈的定调鼓声仿佛呼应着黄河的波涛汹涌,气吞山河。
此时,钢琴独奏进入,音乐犹如黄河的奔腾不息,汹涌澎湃。
整个乐章气势磅礴,雄壮而壮丽。
在音乐的推动下,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保卫黄河战役的场景,勇士们浴血奋战,坚守岗位,为保卫祖国的疆土而不懈努力。
作曲家于文华将中国民族的悲壮情怀与现代音乐语言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特色和深厚底蕴的音乐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通过钢琴协奏曲这一形式的运用,将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使得作品既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又展现出现代音乐的魅力。
在演奏和表演方面,演奏者需要具有出色的技巧和精湛的音乐功底,才能够真正展现出《保卫黄河》的魅力。
作品中要求演奏者应具备极高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能够将鼓舞人心的音乐情感准确地表现出来。
尤其是对于钢琴独奏部分,需要演奏者具备丰富的表现力和过人的技术,才能够完美演绎出作品中那种气吞山河的豪情和壮丽。
除了演奏者本身的技术要求,钢琴协奏曲的演奏还需要与交响乐队的演奏相互配合,共同营造出一幅完美的音乐画面。
交响乐队需要具备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高超的演奏水平,与钢琴独奏者相辅相成,共同呈现出作品的音乐魅力。
只有在这种完美的配合下,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保卫黄河》的音乐魅力和力量。
在音乐形式上,《保卫黄河》充分展现了交响乐作品的特点,将钢琴独奏与交响乐队的演奏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音乐表现形式。
[精品]钢琴协奏曲黄河赏析
![[精品]钢琴协奏曲黄河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53448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0d.png)
[精品]钢琴协奏曲黄河赏析
《黄河》是中国钢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1957年通过对冼星海和那英演奏和工笔画家张大千的联合创作而问世。
曲调与旋律
《黄河》的曲调磅礴激昂,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味。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强烈有力的开头,紧接着是温柔诗意的“田园”,最后在“黄河大合唱”中达到高潮。
其中的旋律和弦也别具一格,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情感色彩和特点。
相比于严谨的古典音乐,这种音乐更具有象征与草根性,更适合表达中国民族的情感和逐梦之路。
音乐的演奏
《黄河》的弹奏需要一位经验丰富的钢琴家,因为它既要展现民族乐器的磅礴气势,也要呈现复杂精细的音乐结构。
演奏方式需要充分展现旋律的民族特色,弦的力度和速度也需要有把握。
在演出《黄河》时,钢琴家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结构,还需要注意音色的变化和如何将气氛推向高潮。
音乐的演奏部分需要反复琢磨和训练,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它的特点和内涵。
音乐的文化内涵
《黄河》经典的一面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它带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钢琴曲中呈现出的“黄河大合唱”,不仅仅是民族精神的表现,而且也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历史。
曲中不仅仅是黄河的壮美,更展现了中国乡村生活的艰苦和美好。
《黄河》是离不开黄土地的,也是离不开中国黑土地的,它渗透着中国人独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总之,《黄河》不仅仅是一首来自中国的钢琴作品,更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杰出作品。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有机会听到这首钢琴协奏曲时,不仅仅是欣赏音乐的美感,更是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绝佳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摘要:以《黄河大合唱》为蓝本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历史再现、文化传承、中外艺术交流的结晶,体现出不朽的“黄河”精神。
关键词:民族性、标题性、钢琴技巧、创新、民族交响乐
正文:
钢琴曲《黄河》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它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体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阐发了原作的精神气概,从而赋予了它更新的艺术特色。
作品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标题性,创作手法独特,这些使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部作品的旋律创作、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配器手法的创新、曲式手法的灵活都对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冼星海同志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创作的。
《黄河大合唱》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乐曲气势雄伟,音调简明有力,其某些段落,在广大的抗日军民中十分流传,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钢琴协奏曲《黄河》较之《黄河大合唱》,是一次新的创造和飞跃。
《黄河大合唱》原有八段,钢琴协奏曲《黄河》从中选择了富有革命性和战斗性的曲词作素材,构成四个乐章的钢琴协奏曲。
从整体构思上来看这四个乐章, 围绕着黄河来描写人民战争,从与黄河搏斗到最后人民战争胜利, 从开始充满矛盾戏剧史到最后矛盾解决, 人民战争取得胜利, 在
调式上, 他们采用了中国的民族宫调式和民歌旋律, 而在曲式、配器、和声进行和整体构思上采用西洋的东西, 因而这是别具特色的中西结合式交响乐。
《黄河》在结构上, 钢琴协奏曲《黄河》打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由 3 个乐章组成的形式,而是由4 个乐章组成的。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第一部表现了人民战争伟大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既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在这部作品中,钢琴占了极大的部分,钢琴技巧已发展到了最高难度和广度,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优势,在技巧上运用了刮奏、左右手音数不对称的多连音弹奏、紧密及大跨度和弦连接、轮指弹奏、刮奏、急速的琶音等等,尽显演奏者的精湛技艺,在钢琴上弹出了交响的效果。
另外,这部作品还吸收了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演奏特色,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一乐章前奏:黄河船夫曲
此乐章是回旋曲式的结构,由原《黄河大合唱》的第一首歌曲的完全改编,无论在旋律和表现意义上都是完全一致的。
协奏曲一开始,以木管组吹出的半音阶生动地展现出黄河汹涌澎湃风狂浪险的宏伟场面。
当主旋律进入时,我们听到了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恶浪顽强地展开搏斗,乐曲的最后,是船夫们到达胜利的彼岸的场面。
第二乐章:黄河颂
此乐章是有引子和尾声的无再现的多段体式,整个乐章都在降 B 宫调式上,是原《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首歌曲的完全改编,具有庄严雄伟的气质,钢琴以琶音形式从低音起到高音处用浓重而有力的和弦引出了整个乐章的 A 部主题乐曲的 B 部分是热情歌颂式的,赞美了黄河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发源地,C 部分更突出了黄河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象征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伟大精神。
D 部分坚定有力的和弦,像是觉醒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乐曲结尾处突然减弱变慢,如同黄河水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第三乐章:黄河愤
这是一个加引子有再现的7 部曲式乐曲中有多次转调,矛盾逐渐深化。
这个乐章主要采用了《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首《黄河谣》和第六首《黄河怨》,在第三乐章《黄河愤》一开始,清朗的竹笛声吹出了陕北风格的引子,钢琴模仿古筝的琶奏弹出了欢快而明亮的曲调,乐曲进入 A 部,这是采用《黄水谣》的主题,整个调性在降 E 宫调上,描写了黄河水汹涌地流向东方,突然钢琴经过一个上行的音阶式音型,引出了悲愤的和弦,乐曲进入B 部分。
乐队中的铜管吹出了阴沉的阻塞音,这是日寇践踏着祖国的河山,人们四处逃亡,流离失所,一片凄凉的景象,在乐曲的D部分,《黄河怨》的主题出现,此时,调性也变成了 B 宫调,在乐曲的 E 部中,调性又变成了降 B 宫调,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钢琴独奏,最后,乐曲又回到 A 部《黄水谣》的曲调,好似汹涌奔腾的黄河水仍川流不息地向东奔去。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此乐章是有插部的变奏曲式,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而的发展。
变奏中,通过改变旋律、变换和声或变换节奏、调式、调性及织体等手法来表现保卫黄河战斗的深入。
它的结构是由引子、主题、九次变奏和六次插部组成的。
此乐章是原《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首《保卫黄河》和第八首《怒吼吧!黄河》改编而成的,是整部作品
的重点乐章。
《保卫黄河》引子部分,由铜管乐在 C 宫调上奏出了战斗性的号角声,木管组两次上行音阶推出了《东方红》的音调,此时弦乐组也加入了旋律层,声音嘹亮、宏伟,紧接着,钢琴坚定有力的八度向上冲击的一段独奏,形成巨大的战斗力。
随即双手以快速的半音阶引出了节奏鲜明的音调,乐曲同时变成了 A 宫调。
接下来是将这个单一主题加以变换,调性也变换频繁,使音乐展现出不同的层次,钢琴运用上下翻腾的音流,连续的和弦烘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在乐曲的最后部分了推出了庄严而雄伟的《东方红》主题旋律,表明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总之,"黄河钢琴协奏曲#虽然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题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赋予了它自身的艺术特色。
这些特色内涵着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发展讲究有限变化,追求自然、完整、统一的基本审美原则。
正是在这一原则的主导下,《黄河钢琴协奏曲》尽管在整体上沿袭欧洲传统的多乐章协奏曲的套曲结构形式,但是从乐章曲式结构到套曲组合,对协奏曲原有的结构形态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从而各乐章的曲式结构到全曲的套曲结构都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