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合集下载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乃杨得志作品,由中国钢琴家张洪国指挥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该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山水融合于音乐之中,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和
历史尊严。

《黄河》结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融合在一起,在欧洲古典音乐结构下,
演绎出中国水乡景色和文化风俗。

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礼仪之邦,使中华民族历
史在音乐上得以凸显。

《黄河》以缓慢而有节奏的慢板开场,运用室内乐的重奏,节奏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使整个曲子的一派水乡的景色浮现出来。

配伴的钢琴独奏多样,色彩通过钢琴优美的弹奏
与琶音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含义,使聆赏者如临现场,获得灵性之感受。

而接着的快板,更加彰显了作曲家的风格特点。

旋律中夹杂着短促的连续流畅组合,
令人印象深刻。

配以大管强烈的连奏,表现出江河之气势,尤其是在从快板到结尾时,弦
乐则以递进的渐变,表现出黄河浩淼的水洋,完整的表达了黄河层积的厚重的历史精神。

而钢琴的弹奏,采取了右手控制表达力度,使整体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灿烂的震撼
图景。

整部钢琴协奏曲《黄河》内容丰富、音乐优美,以钢琴抒发出一个个刻骨铭心的回忆,唤起了每一位中国人的热血与故土之情,赋予每一位民族朋友心中梦中飞翔的丰富情感,
实乃一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以文明庆典浩淼气魄的标志性作品。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作曲家石进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

该曲于1960年完成,并于同年在北京首演,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里程碑之一。

《黄河》协奏曲的民族性音乐语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黄河》协奏曲的主题与题材紧密联系着中国的地理、历史和民族文化。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作曲家石进以黄河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通过音乐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这使得《黄河》协奏曲的音乐语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黄河》协奏曲的音乐素材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音乐。

作曲家石进在创作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例如山歌、戏曲和民间舞曲等,融入了中国古代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音乐元素。

这些音乐素材赋予了《黄河》协奏曲独特的民族色彩,使其在音乐表达上与西方古典音乐有所区别,彰显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黄河》协奏曲使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的结合演奏。

除了钢琴,石进还加入了二胡、琵琶、大鼓等中国传统乐器,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的结合演奏,使得《黄河》协奏曲的音乐语境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民族风情,让人们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深沉的中国情感和独特的音韵。

《黄河》协奏曲在音乐表达中融入了中国民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石进通过灵活运用音乐节奏、音高和音色来表达黄河的波涛汹涌、奔腾咆哮的形象。

这种强烈的节奏感和旋律上的起伏变化,给人一种磅礴壮丽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热情和激昂。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在题材、音乐素材、乐器演奏和音乐表达等多个方面都体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它既传达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情厚意,又展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丰富内涵,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协奏曲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田世凯创作,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这部协奏曲是由钢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

整个作品以黄河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分别代表着黄河的起源、黄河的流经和黄河的终点。

第一乐章以钢琴独奏开头,慢慢地引领着听众进入黄河的源头。

这个乐章的音乐表现了黄河流域的广袤和宏伟,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在钢琴和乐队的和谐演奏下,第一乐章给人一种壮观和雄浑的印象。

第二乐章的音乐渐渐流入人们的耳朵,这个乐章的节奏明快热烈,生动地表现了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流到黄海的全过程。

这个乐章的高潮部分非常引人注目,激昂的音乐让人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流淌的激情。

第三乐章则将音乐引向了终点,表现出黄河流经的地方,充满了民族的风情和文化内涵。

这个乐章的音乐渐渐柔和,消减了前两个乐章的热烈和澎湃。

同时,钢琴的优美旋律和轻柔的笔触也让人感受到了黄河流域的柔美和细腻。

《黄河钢琴协奏曲》不仅音乐艺术价值高,同时作为文革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有着历史的价值。

这首曲子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气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誉。

总体来说,这部协奏曲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和魅力,是中国音乐的典范之一。

它以黄河为主题,展现了中国音乐历史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音乐风格,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音乐这一文化传承。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作曲家光友松于1969年创作的一部乐曲,是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

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大地上的黄河,通过音乐表现了黄河所承载的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情感。

《黄河》这部钢琴协奏乐曲,它的音乐语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色。

作曲家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调式和音阶,如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

这些音阶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能够表现出中国古代音乐的神秘和典雅,同时也表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作曲家充分利用了钢琴这个西方乐器的特点,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还体现在曲式和构思上。

《黄河》这部作品的结构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对位结构,同时又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即兴演奏的特点,给整个作品注入了活力和自由感。

作曲家还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

作品中采用了传统的中国打击乐器,如大鼓、钹、锣等,这些乐器的演奏方式独特,能够表现出中国民间音乐的豪放和激情。

钢琴作为主导乐器,通过琴键的轻按、弹奏和滑动等技巧,使得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多样。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形象描写,将黄河这个中国的母亲河具象化。

作品中有大量描写水流、波涛、水雾等音乐元素,使得音乐具有了浩然之气和奔腾之势。

作品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如黄河大合唱等,给整个作品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黄河》这部钢琴协奏曲的民族性音乐语境,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作曲家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新,使得这部作品能够通过钢琴这个西方乐器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黄河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一部杰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曲经典的多声部合唱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抗日救国之心。

而相隔二十多年之后,在“文革”期间,钢琴协奏曲《黄河》由殷承宗等主要创作成员完成。

钢琴协奏曲《黄河》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

由乐队缓缓进入而拉开音乐的篇幅,小号的奏响代表着黄河船夫号子的声音。

接着加入了管乐,防腐蚀黄河之水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钢琴有力而坚定的进入,仿佛就是船夫们遇到激流险滩毫不畏惧的坚定信念。

最后,钢琴越来越有力,在再现音乐主题的同时,再次给人紧张的搏斗场面。

本章是典型的回旋曲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运用了中国式的旋律。

令人印象深刻的钢琴琶音在曲中运动到的十分多,正是表现了黄河气势的宏大,波涛之涌。

第二乐章《黄河颂》。

引子以黄河大合唱中的独唱为基本旋律,运用民谣式的风格来描绘出黄河的美好画面。

乐章为降B大调的五声调式,大提琴缓慢庄严的声音,仿佛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浑厚底蕴。

我们可以听到乐章的前一部分,钢琴左手连贯的三连音,恰到好处的表现黄河水流的奔腾感。

接着,三连音的弹奏变成了半颤抖奏法,是的旋律更为流畅生动。

继而乐曲速度加快,钢琴和乐队也升高八度,进入本章的高潮部分。

这是钢琴的声音洪亮且有力,和弦使得气势更加突出。

尾声处恢弘而大气的演奏,叫人流连忘返。

第三乐章《黄河愤》。

本章先是用我们熟悉的《黄水谣》为主要曲调。

开始的竹笛,融入了《陕北好》的风格,展现了陕北高原的音乐特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钢琴模仿个正的演奏,使其更有中国特色。

在钢琴主旋律的描绘下,我们仿佛看见了黄河沿岸人民幸福的生活。

接下来乐曲产生了变化,音乐变得激烈而悲怆。

钢琴与铜管乐的交织,表现出了敌人的残酷入侵,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艰难生存。

而后本章运用了《黄河怨》的曲调,悲伤愤怒的钢琴声,仿佛是一个受尽了欺辱与压迫的中国妇女,在控诉敌人的种种劣行。

其后的钢琴独奏,苍劲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绝不屈服,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田汉创作于1969年的一部音乐作品,该钢琴协奏曲号称是中国音乐史上首部钢琴协奏曲,而且这部音乐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黄河》这首音乐作品描绘了中国黄河的雄浑壮阔之美,反映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抱负。

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民族性音乐语境,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黄河》这部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格。

作曲家田汉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并融合了古代民歌、传统音乐及黄河的自然风貌,营造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画面。

曲中华彩描绘了黄河波澜壮阔、泥沙滚滚、奔流不息的壮美景象,音乐中的旋律质朴而充满力量,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与故事。

曲中还融入了古筝、琵琶、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使得整个乐曲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钢琴协奏曲《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响应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强盛的美好愿望,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得《黄河》钢琴协奏曲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长时间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田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断追求完美,最终创作的《黄河》可以说是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血和汗水,具有了非常浓厚的国家感情和爱国情怀。

钢琴协奏曲《黄河》所描绘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更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这部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颂。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对黄河这一母亲河的热爱与敬仰。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形式将黄河的恢弘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我们如同亲临黄河之滨一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也表达了作曲家对中华文明的敬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钢琴协奏曲《黄河》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民族性音乐语境,描绘了中国古老文明和民族风情。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光炜于1969年创作完成,这部作品将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元素融入展现了浓厚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黄河》协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作品。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体现在其所选取的主题素材上。

作品的标题“黄河”源于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情感。

作曲家光炜以黄河为主题,意在通过音乐表现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

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民族乐器和民族乐曲特色。

《黄河》协奏曲结合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传统的中国乐器,并通过这些乐器巧妙地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柔美与婉转。

作品中还穿插了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以及中国古典音乐的编曲风格,这都使得《黄河》协奏曲的音乐语境更加浓郁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曲家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准把握和深刻理解也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黄河》协奏曲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风格,既可听出传统音乐的韵味,也能感受到现代音乐的气息。

在曲目的选择和编排上,光炜巧妙地将中国古典音乐的即兴演奏技法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写法相结合,使得作品既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气息,也充分展现了现代音乐的魅力。

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其独特的民族性音乐语境,将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元素融入其中。

作品巧妙地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既表现了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与期待,也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与风采。

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也使得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愿通过这样的杰出作品,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体验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风采。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著名的民族性音乐作品,由作曲家黑凯西创作于1960年代。

这部作品是以黄河这条中国古老的河流为主题,旨在表现黄河的壮美和浩荡气势,同时也展现了中国音乐的民族性。

作品的音乐语言充分体现了民族性的特点。

钢琴协奏曲的曲调采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阶,并且运用了大量的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如古琴、二胡、板鼓等,所体现的音乐风格也十分明显。

整个作品运用了大量的平稳的音律,展现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

作品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之处,而其中的“黄河”这个主题也使其充满了浓重的民族性。

在中国文化中,黄河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摇篮,砥砺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首曲子歌颂了黄河的壮丽与激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英勇和坚毅。

作曲家在音乐中运用了大量的音效和节奏来刻画黄河的形象,如大量的重音、加速、扩展和降调等节奏变化,仿佛在描绘黄河奔腾的咆哮声,使人感受到黄河的激情与无穷的生命力。

此外,作曲家还灵活地运用了色彩对比和和谐,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形式相结合,既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也稳定了作品的整体性。

同时,曲子中中段的大量钢琴独奏部分也使整个作品显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充分展现了中国音乐的深厚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它以黄河这条热烈洋溢的河流为主题,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作品中的华丽、复杂的乐曲也表现了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和文化的宝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
摘要:以《黄河大合唱》为蓝本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历史再现、文化传承、中外艺术交流的结晶,体现出不朽的“黄河”精神。

关键词:民族性、标题性、钢琴技巧、创新、民族交响乐
正文:
钢琴曲《黄河》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钢琴协奏曲之一,它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体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阐发了原作的精神气概,从而赋予了它更新的艺术特色。

作品有强烈的民族性、鲜明的标题性,创作手法独特,这些使其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部作品的旋律创作、民族调式和声的运用、配器手法的创新、曲式手法的灵活都对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根据冼星海同志的《黄河大合唱》改编创作的。

《黄河大合唱》生于抗日战争时期,乐曲气势雄伟,音调简明有力,其某些段落,在广大的抗日军民中十分流传,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钢琴协奏曲《黄河》较之《黄河大合唱》,是一次新的创造和飞跃。

《黄河大合唱》原有八段,钢琴协奏曲《黄河》从中选择了富有革命性和战斗性的曲词作素材,构成四个乐章的钢琴协奏曲。

从整体构思上来看这四个乐章 , 围绕着黄河来描写人民战争,从与黄河搏斗到最后人民战争胜利 , 从开始充满矛盾戏剧史到最后矛盾解决 , 人民战争取得胜利 , 在调式上 , 他们采用了中国的民族宫调式和民歌旋律 , 而在曲式、配器、
和声进行和整体构思上采用西洋的东西 , 因而这是别具特色的中西结合式交响乐。

《黄河》在结构上 , 钢琴协奏曲《黄河》打破了西洋协奏曲必须由 3 个乐章组成的形式,而是由 4 个乐章组成的。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第一部表现了人民战争伟大主题的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既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在这部作品中,钢琴占了极大的部分,钢琴技巧已发展到了最高难度和广度,充分发挥了钢琴的优势,在技巧上运用了刮奏、左右手音数不对称的多连音弹奏、紧密及大跨度和弦连接、轮指弹奏、刮奏、急速的琶音等等,尽显演奏者的精湛技艺,在钢琴上弹出了交响的效果。

另外,这部作品还吸收了琵琶古筝等民族乐器的演奏特色,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一乐章前奏:黄河船夫曲
此乐章是回旋曲式的结构,由原《黄河大合唱》的第一首歌曲的完全改编,无论在旋律和表现意义上都是完全一致的。

协奏曲一开始,以木管组吹出的半音阶生动地展现出黄河汹涌澎湃风狂浪险的宏伟场面。

当主旋律进入时,我们听到了坚定有力的船工号子,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恶浪顽强地展开搏斗,乐曲的最后,是船夫们到达胜利的彼岸的场面。

第二乐章:黄河颂
此乐章是有引子和尾声的无再现的多段体式,整个乐章都在降 B 宫调式上,是原《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首歌曲的完全改编,具有庄严雄伟的气质,钢琴以琶音形式从低音起到高音处用浓重而有力的和弦引出了整个乐章的 A 部主题乐曲的 B 部分是热情歌颂式的,赞美了黄河是我们五千年文化的发源地,
C 部分更突出了黄河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象征了中华民族刻苦耐劳的伟大精神。

D 部分坚定有力的和弦,像是觉醒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乐曲结尾处突然减弱变慢,如同黄河水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第三乐章:黄河愤
这是一个加引子有再现的 7 部曲式乐曲中有多次转调,矛盾逐渐深化。

这个乐章主要采用了《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首《黄河谣》和第六首《黄河怨》,在第三乐章《黄河愤》一开始,清朗的竹笛声吹出了陕北风格的引子,钢琴模仿古筝的琶奏弹出了欢快而明亮的曲调,乐曲进入 A 部,这是采用《黄水谣》的主题,整个调性在降 E 宫调上,描写了黄河水汹涌地流向东方,突然钢琴经过一个上行的音阶式音型,引出了悲愤的和弦,乐曲进入 B 部分。

乐队中的铜管吹出了阴沉的阻塞音,这是日寇践踏着祖国的河山,人们四处逃亡,流离失所,一片凄凉的景象,在乐曲的 D部分,《黄河怨》的主题出现,此时,调性也变成了 B 宫调,在乐曲的 E 部中,调性又变成了降 B 宫调,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钢琴独奏,最后,乐曲又回到 A 部《黄水谣》的曲调,好似汹涌奔腾的黄河水仍川流不息地向东奔去。

第四乐章:保卫黄河
此乐章是有插部的变奏曲式,主题通过多次不同的变奏而得到多方而的发展。

变奏中,通过改变旋律、变换和声或变换节奏、调式、调性及织体等手法来表现保卫黄河战斗的深入。

它的结构是由引子、主题、九次变奏和六次插部组成的。

此乐章是原《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首《保卫黄河》和第八首《怒吼吧!黄河》改编而成的,是整部作品的重点乐章。

《保卫黄河》引子部分,由铜管乐在 C 宫调上奏出了战斗性的号角声,木管组两次上行音阶推出了《东方
红》的音调,此时弦乐组也加入了旋律层,声音嘹亮、宏伟,紧接着,钢琴坚定有力的八度向上冲击的一段独奏,形成巨大的战斗力。

随即双手以快速的半音阶引出了节奏鲜明的音调,乐曲同时变成了 A 宫调。

接下来是将这个单一主题加以变换,调性也变换频繁,使音乐展现出不同的层次,钢琴运用上下翻腾的音流,连续的和弦烘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在乐曲的最后部分了推出了庄严而雄伟的《东方红》主题旋律,表明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总之,"黄河钢琴协奏曲#虽然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调作为各乐章的主题旋律基础,但乐曲发挥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特长,从新的角度赋予了它自身的艺术特色。

这些特色内涵着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发展讲究有限变化,追求自然、完整、统一的基本审美原则。

正是在这一原则的主导下,《黄河钢琴协奏曲》尽管在整体上沿袭欧洲传统的多乐章协奏曲的套曲结构形式,但是从乐章曲式结构到套曲组合,对协奏曲原有的结构形态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从而各乐章的曲式结构到全曲的套曲结构都有所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