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钢琴协奏曲有感

合集下载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协奏曲由中国著名作曲家田世凯创作,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这部协奏曲是由钢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

整个作品以黄河为主题,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分别代表着黄河的起源、黄河的流经和黄河的终点。

第一乐章以钢琴独奏开头,慢慢地引领着听众进入黄河的源头。

这个乐章的音乐表现了黄河流域的广袤和宏伟,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在钢琴和乐队的和谐演奏下,第一乐章给人一种壮观和雄浑的印象。

第二乐章的音乐渐渐流入人们的耳朵,这个乐章的节奏明快热烈,生动地表现了黄河从青藏高原一路奔流到黄海的全过程。

这个乐章的高潮部分非常引人注目,激昂的音乐让人感受到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流淌的激情。

第三乐章则将音乐引向了终点,表现出黄河流经的地方,充满了民族的风情和文化内涵。

这个乐章的音乐渐渐柔和,消减了前两个乐章的热烈和澎湃。

同时,钢琴的优美旋律和轻柔的笔触也让人感受到了黄河流域的柔美和细腻。

《黄河钢琴协奏曲》不仅音乐艺术价值高,同时作为文革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有着历史的价值。

这首曲子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气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和赞誉。

总体来说,这部协奏曲充满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和魅力,是中国音乐的典范之一。

它以黄河为主题,展现了中国音乐历史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音乐风格,也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喜爱中国音乐这一文化传承。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民族性音乐语境而闻名于世。

这首协奏曲由中国作曲家黄自刚创作于1969年,根据同名长诗《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

在音乐中,黄自刚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表达了对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特殊的情感和文化意义。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同时也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在创作《黄河》钢琴协奏曲时,黄自刚试图通过音乐来展现黄河的伟大和威严。

他巧妙地使用了激昂壮丽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感,表达了对黄河深沉情感的赞美和敬意。

在曲目中出现了多次高亢激烈的音乐段落,如协奏曲开头的强烈的钢琴倾泻而下的旋律,以及曲目中部的宏大高亢的乐段,这些都体现出了黄河的雄伟和壮丽。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代表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精神。

黄河曾多次爆发洪水,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伤害。

中国人民对这一挑战从未退缩,一直在不断努力控制洪水,保护河岸。

在《黄河》钢琴协奏曲中,黄自刚用音乐来描绘黄河洪水的恢宏场面和中国人民的韧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曲目中有一个名为《黄河激流勇进曲》的乐章,其中运用了流动的音符和急速连续的音符,表达了黄河洪水的汹涌和势不可挡。

这种音乐语境向人们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困境的坚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和伟大。

黄河还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和谐。

黄河流经中国多个省份,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共同生活和劳作,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

《黄河》钢琴协奏曲中的音乐语境也在表达这种团结和和谐的意义。

黄自刚用大量的合唱和管弦乐团的合作演奏来表现这种氛围,使曲目中的音乐元素相互呼应,彼此融合。

在曲目的结尾,黄自刚还加入了黄河大合唱的片段,让合唱团与钢琴协奏曲和谐地融为一体,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和谐。

这种富有民族性的音乐语境使听众更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对黄河的喜爱和敬意,也凸显了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魅力。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

浅析钢琴协奏曲《黄河》“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一曲经典的多声部合唱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抗日救国之心。

而相隔二十多年之后,在“文革”期间,钢琴协奏曲《黄河》由殷承宗等主要创作成员完成。

钢琴协奏曲《黄河》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曲——黄河船夫曲》。

由乐队缓缓进入而拉开音乐的篇幅,小号的奏响代表着黄河船夫号子的声音。

接着加入了管乐,防腐蚀黄河之水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

钢琴有力而坚定的进入,仿佛就是船夫们遇到激流险滩毫不畏惧的坚定信念。

最后,钢琴越来越有力,在再现音乐主题的同时,再次给人紧张的搏斗场面。

本章是典型的回旋曲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运用了中国式的旋律。

令人印象深刻的钢琴琶音在曲中运动到的十分多,正是表现了黄河气势的宏大,波涛之涌。

第二乐章《黄河颂》。

引子以黄河大合唱中的独唱为基本旋律,运用民谣式的风格来描绘出黄河的美好画面。

乐章为降B大调的五声调式,大提琴缓慢庄严的声音,仿佛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浑厚底蕴。

我们可以听到乐章的前一部分,钢琴左手连贯的三连音,恰到好处的表现黄河水流的奔腾感。

接着,三连音的弹奏变成了半颤抖奏法,是的旋律更为流畅生动。

继而乐曲速度加快,钢琴和乐队也升高八度,进入本章的高潮部分。

这是钢琴的声音洪亮且有力,和弦使得气势更加突出。

尾声处恢弘而大气的演奏,叫人流连忘返。

第三乐章《黄河愤》。

本章先是用我们熟悉的《黄水谣》为主要曲调。

开始的竹笛,融入了《陕北好》的风格,展现了陕北高原的音乐特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钢琴模仿个正的演奏,使其更有中国特色。

在钢琴主旋律的描绘下,我们仿佛看见了黄河沿岸人民幸福的生活。

接下来乐曲产生了变化,音乐变得激烈而悲怆。

钢琴与铜管乐的交织,表现出了敌人的残酷入侵,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艰难生存。

而后本章运用了《黄河怨》的曲调,悲伤愤怒的钢琴声,仿佛是一个受尽了欺辱与压迫的中国妇女,在控诉敌人的种种劣行。

其后的钢琴独奏,苍劲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绝不屈服,与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兼钢琴家田汉创作于1969年的一部音乐作品,该钢琴协奏曲号称是中国音乐史上首部钢琴协奏曲,而且这部音乐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黄河》这首音乐作品描绘了中国黄河的雄浑壮阔之美,反映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抱负。

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民族性音乐语境,通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

在《黄河》这部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民族风格。

作曲家田汉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并融合了古代民歌、传统音乐及黄河的自然风貌,营造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画面。

曲中华彩描绘了黄河波澜壮阔、泥沙滚滚、奔流不息的壮美景象,音乐中的旋律质朴而充满力量,像是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与故事。

曲中还融入了古筝、琵琶、二胡等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使得整个乐曲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钢琴协奏曲《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为了响应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强盛的美好愿望,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得《黄河》钢琴协奏曲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长时间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田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断追求完美,最终创作的《黄河》可以说是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血和汗水,具有了非常浓厚的国家感情和爱国情怀。

钢琴协奏曲《黄河》所描绘的不仅仅是自然风光,更是中国人民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这部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颂。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对黄河这一母亲河的热爱与敬仰。

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形式将黄河的恢弘壮丽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我们如同亲临黄河之滨一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也表达了作曲家对中华文明的敬仰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钢琴协奏曲《黄河》体现了浓厚的中国民族性音乐语境,描绘了中国古老文明和民族风情。

论钢琴协奏曲《黄河》融合性艺术风格

论钢琴协奏曲《黄河》融合性艺术风格

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融合性艺术风格摘要作为中国音乐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钢琴巨著——钢琴协奏曲《黄河》,直到今天还呈现出不朽的艺术魅力。

本文从《黄河》的缘起和创作谈起,对该部作品的民族性艺术风格、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和浪漫主义艺术风格进行探析,以求能更好地解读这部最具中国协奏曲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黄河》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一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缘起和创作提起钢琴协奏曲《黄河》,就不得不首先提到他的母体——《黄河大合唱》,钢琴协奏曲《黄河》是由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成的。

1937年,《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先生,因战略转移,来到了黄河的壶口瀑布,黄河的波浪翻滚和船夫们拼着性命和风浪搏击的情景给了他很大的震撼,他决定创作一篇反映黄河的诗作,以鼓舞中国人民的士气。

在养病期间,他只用六天时间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文本创作,并在战友面前朗诵,这里面就有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先生。

冼星海听完后,立刻要求谱曲。

他的创作极为神速,不到十天时间,就将整个作品的旋律写完。

在1939年延安举办的一个晚会上,《黄河大合唱》首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此后的革命战争中,《黄河大合唱》唱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了唤醒民众的号角,鼓舞革命战士的战鼓。

直到今天,这部史诗巨著还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传统的单人创作的钢琴曲,在当时的中国,变成了几位钢琴家集体创编,这个创作组汇集了当时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等人,这几位钢琴家和作曲家,在改编技法方面已经具有了丰富的经验,他们能够运用恰到好处的钢琴演奏技法,将带有浓郁民族风味的器乐作品和声乐作品,成功地移植到钢琴这种外来乐器上。

当殷承宗向江青提出可以尝试改编《黄河大合唱》的想法时,得到了江青的肯定,于是创作组就全面开始了工作。

他们先是到黄河边去体验生活,跟当地的船夫谈话,感受八路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钢琴协奏曲《黄河》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光炜于1969年创作完成,这部作品将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元素融入展现了浓厚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黄河》协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作品。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体现在其所选取的主题素材上。

作品的标题“黄河”源于中国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国的象征之一,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情感。

作曲家光炜以黄河为主题,意在通过音乐表现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深厚感情和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

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民族乐器和民族乐曲特色。

《黄河》协奏曲结合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如二胡、琵琶等传统的中国乐器,并通过这些乐器巧妙地表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柔美与婉转。

作品中还穿插了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以及中国古典音乐的编曲风格,这都使得《黄河》协奏曲的音乐语境更加浓郁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作曲家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准把握和深刻理解也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黄河》协奏曲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风格,既可听出传统音乐的韵味,也能感受到现代音乐的气息。

在曲目的选择和编排上,光炜巧妙地将中国古典音乐的即兴演奏技法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写法相结合,使得作品既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气息,也充分展现了现代音乐的魅力。

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其独特的民族性音乐语境,将中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元素融入其中。

作品巧妙地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音乐,既表现了中国人对祖国的热爱与期待,也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与风采。

它的出现不仅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也使得中国音乐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愿通过这样的杰出作品,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体验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独特风采。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音乐语境《黄河》钢琴协奏曲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光阴耀华所创作的一部具有民族性音乐语境的音乐作品。

这部协奏曲融合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特色和西方古典音乐的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的音乐语境充满了中国的民族性,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浓厚感情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黄河》钢琴协奏曲以黄河这条中国民族母亲河为灵感,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协奏曲的开头,光阴耀华用悠扬的钢琴旋律描绘了黄河的宁静和温柔,仿佛在展示黄河的灵性和包容。

然后,乐曲渐渐加快,音乐充满了力量和激情,表现了黄河壮丽、雄壮的一面。

这些音乐语境中的变化,使得协奏曲的气氛变化丰富、富于戏剧性,颇具感染力。

在乐曲中,我们还可以听到大量民族乐器的音色,如二胡、琵琶、古筝等,这些乐器为《黄河》协奏曲增添了浓厚的中国音乐特色。

光阴耀华还采用了一些民间歌曲和民间舞蹈的素材,为协奏曲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音乐情调。

除了音乐本身,协奏曲的演出形式也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

在演出时,乐队身着华美的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发髻等,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的盛宴。

这种结合传统和现代的演出形式,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西方古典音乐的完美结合。

整部协奏曲的音乐语境中充满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展现了对祖国大河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正因如此,这部协奏曲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喜爱。

这部协奏曲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更在西方古典音乐的语境中融入了中国的民族特色,为世界音乐舞台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盛宴。

通过这部作品,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感受到中国音乐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人民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厚爱,感受到中国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在繁华的都市中,现代音乐的潮流日新月异,但是具有民族性的音乐作品却能够在其中脱颖而出。

正因为《黄河》钢琴协奏曲具有浓厚的民族性音乐语境,才能够让人们在享受音乐的感受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这部协奏曲鲜明的音乐风格、充满力量和激情的旋律,都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魅力。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1

《“黄河”钢琴协奏曲》赏析2009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仪器检测余小丹学号:113200980140042“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这部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在曲式结构上又融了入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音乐元素,不仅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一首中国协奏曲。

【《黄河大合唱》创作背景】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每章开首均有配乐朗诵。

1.《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2.《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3.《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4.《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5.《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6.《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7.《保卫黄河》(轮唱)8.《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黄河钢琴协奏曲的改编】1968年10月的一天,殷承宗从中央乐团到中央音乐学院来看大字报。

殷承宗有了钢琴伴唱《红灯记》之经验,便想在“钢琴革命”的步伐上再迈出新的一步。

这时中央音乐学院二楼西墙上,正有陈莲女士的大字报贴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心灵到肉体的震撼
-------《黄河》钢琴协奏曲黄河两岸是我的故乡—山东。

富饶人美的土地,黄河母亲慈爱温柔的养育了勤劳朴实的人们。

教科书上说,黄河母亲河,伟大的精神作用,指引着英勇的中国人民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儿时的我,是这样迷茫地歌颂她的。

朦胧的想象中,她是个既慈祥又坚毅的女人形象。

但是听朗朗演绎的黄河,激起了我对黄河的热切和崇拜。

或许这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音乐带来的震撼和波涛澎拜,每当听到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整部协奏曲分为四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
黄河船夫曲
通明绚烂的弦乐声中,由弱渐强,有慢变快的琴声响起,跳跃的节奏,强烈的震撼,最后小小的辉煌,展开了一副黄河船夫勤劳苦难的人生画卷。

炽热的烈日下,生灵涂炭的中国,黝黑坚实的中国人,拉着粗大的纤绳,艰难的在海水中迈着沉重的步伐。

无暇顾及豆大的汗珠,也无暇顾及身体的负担,心里只有家人的温饱和孩子的未来。

哪怕自己累死在黄河水中,化作细小的泥沙,为年轻的船夫们铺平着沙砾斑驳的沙滩。

杂乱的琴声中,满满的不和谐音交织在一起,展示了船夫们焦急复杂的心情。

接着一阵柔弱的抒情,从远处飘过,媚黛之中又夹杂着小心翼翼,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或许这份弱不禁风是船夫体硕身坚下那颗脆弱的心。

他们渴望着幸福,很简单,有的吃,有的穿。

可是,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理会这些,因为西方帝国主义疯狂的侵略和无情的迫害使我们无家可归,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或许,这些船夫只能出卖自己的身体和体力去果腹,去御寒。

大海湛蓝无垠,天空万里无云。

一副美好幸福的图景下,船夫们放下手中的活,想要歇息片刻,不禁憧憬着未来,梦想着大好山河统一,人民当家作主,找回失去已久的尊严。

随着一阵强有力的刮奏,从梦境回到现实,或许是无情的皮鞭抽打着,也或许肆虐的棍棒敲打着。

船夫们回到了痛苦之中,却用一双愤怒的,喷火的眼睛瞪着这个世界,这个社会。

咆哮了几声。

(此处第一次展现保卫黄河的主旋律)。

苦难的中国人民愤怒了。

《黄河颂》
一阵低沉肃穆的大提琴声,勾起第二乐章的基调。

接着是钢琴不断地渲染着主旋律,而后是弦乐和钢琴的结合,铿锵有力,无所不催的气势。

从炎帝黄帝,到秦皇汉武,再到盛唐满清。

黄河哺育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留下了多少足迹和记忆要我们去收集,可是,现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无力的面对着黄河的威严和壮伟。

能做什么?
大浪滔滔,气势如虹,横贯山河,怒吼冲天,澎湃的黄河水仿佛在赋予麻木的中国人失去的尊严和勇气。

站起来,站起来!
这么富饶的土地怎么能落入帝国主义之手,同胞们,万众一心,共筑长城,抵御外敌,换我中华。

这是黄河的怒吼,也是奋进中国人的心声。

随着号声的渲染仿佛是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随即又是钢琴猛烈的敲击和弦乐声轰鸣的渲染,心中的崇敬之情,沸腾的血液伴着滚滚的黄河水,泛滥了,奔腾了。

带着无比的热切和满满的决心。

在通明的和声中,奔向远方。

《黄河愤》
悠扬的笛声,缓缓地萦绕的耳畔,清脆的无邪,葱茏的韶华,如柔媚的春水蔓延在心间,之后又是钢琴的流水似的装饰音,华丽但又随和,仿佛是一湾清水池塘,月色正浓,让人心中美感此起彼伏,生生不息。

而后,弦乐的加入,炫目的强势,表达着内心的感情。

仿佛空气中瞬间充满了暖暖明媚的阳光,让人沉醉在朦朦胧胧的意境之中,没有了黑暗,没有了饥饿,没有了压迫,只有这如歌如诗的天国之地。

最后笛声收尾,美感挥之不去,动容之余回味无穷。

这种柔美的境界,显然和本乐章相背而驰,就在我满心沉迷的时刻,一阵滂沱纷杂打破了这份美景,之后是沉重缓慢的钢琴和弦。

重重的敲击着我的心。

仿佛告诉世界,美丽的黄河,是中国人心中的天堂,是不容许任何一个帝国主义侵略的,每一个沉重的音符都是一句嘹亮激昂的号角。

回头张望着,两岸金黄,值稻花香时,落晖暖烘,彩云闲暇,碧空流转,光影依依。

(此处再次抒情,装饰音和琶音组合。


之后,是一阵更加强烈的和声。

将整个协奏曲推向高潮。

仿佛告诉世界没有人可以阻碍中国人收复失地,驱除列强的决心和历史宿命。

《保卫黄河》
一阵军号嘹亮中,保卫黄河的高潮即将到来。

这个乐章我难以用言语去表述。

如同千军万马齐踏而至,盛洪震天,气贯长虹,霸气十足。

又如骏驰千里的滔滔黄河之水,来自彩云深处,倾泻万里,气壮山河,万物黯然失色,足以毕恭毕敬,扶手仰慕。

这不仅是一首鼓舞士气的军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诠释,是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本质写真。

之后又是短促的主旋律,让人心里即刻沸腾难耐,仿佛就要拿起手中的土炮洋枪和敌人同归于尽,誓死捍卫中国每一寸土地。

站在高山之巅,眼下是壮丽的河山,只是已不是从前,江山易主,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无言的结局绝不是我们的宿命。

就像狼牙山五壮士,戊戌六君子那样,浩然正气,矗立乾坤。

这是我们的使命。

起来吧,中国人,起来吧,不愿做努力的人们!
就在此时,渐渐辉煌之时,内心已经斗志昂扬,汹涌澎湃。

此时,奏出了《东方红》的主旋律。

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万种思绪感情颖脱了毛泽东,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表现到极致,通过心中的激动渲染他对中国伟大崛起作出的杰出贡献,是我们膜拜的英雄。

或许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它能轻而易举的将世界填充它的色彩,让人们为她俯首,或许这就是为什么音乐无国界,因为音符是相同的,感情是相溶的,有了对美的眷恋便有了对音乐的爱恋,这或许是音乐可以征服心灵的秘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