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

合集下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完美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能够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 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2. 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山水诗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感受。

提问:大家还记得哪些描写山水美景的诗文?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语言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每组选取一个重点句子或段落,进行解读和分享。

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意。

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山中的美景之中,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熟读并理解《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背诵重点句子和段落。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体会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意境,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1.2 教案适用范围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配合《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教学使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思想特点。

(2)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领悟文章的意境和哲理。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思想特点,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难点:文章的意境和哲理的领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王维的思想特点。

3.2 互动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引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3.3 感悟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领悟文章的意境和哲理。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学习。

4.2 讲解文章教师详细讲解文章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句式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4.3 互动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通过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4.4 感悟意境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默写文章,让学生在朗读和书写中感受文章的意境和哲理。

4.5 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五章: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理解程度和古文阅读能力。

6.2 评估方式(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翻译和背诵情况。

(3)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和问答题,全面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2024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6篇

2024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6篇

2024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6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1(约3316字)教学目标:1、翻译课文2、理解文意,把握“深趣”。

3、品味__“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一、译文: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

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

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随同上下。

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

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

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

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走到那清澈流水旁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不是你性情高远的话,难道我能用游山玩水来邀请你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

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山中人王维说。

二、当堂检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故山殊可过。

过:越过B、足下方温经。

方:正在C、村墟夜舂,复与疏相间。

间:疏远D、轻鲦出水,白鸥矫翼。

矫:矫健2、“故山殊可过”中“过”义与下列哪项相同?()A、是谁之过与?B、过故人庄C、农夫、渔夫过而陋之D、一日,大母过余曰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故山殊可过经过B、复与疏钟相间夹杂C、步仄径狭窄D、多思曩昔从前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B、(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2)是故草木之发,如蒸气C、(1)步仄径,临清流也(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D、(1)因驮黄檗人往(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6、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与山僧饭讫而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然是中有深趣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D、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与山僧饭讫而去吾尝终日而思矣B复与疏钟相间物与我皆无尽也C然是中有深趣矣然后知是山之特立D因驮黄檗人往因人成事8、__重在写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实写冬日景致的一项是()①景气和畅②清月映郭③露湿青皋④村墟夜舂⑤吠声如豹⑥白鸥矫翼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①④⑤9、写景状物最忌单调平板,故作者常以“动”、“静”对比笔法,使文字更具情致,下列句子哪个属于这种类型()A、此时独坐,僮仆静默B、轻鲦出水,白鸥矫翼C、北涉玄灞,清月映郭D、深巷寒犬,吠声如豹。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

1.1.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1.3 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2 分析文中重点句子,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1.2.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3.2 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师进行翻译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2 文中重点句子解析选取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3 课文背诵与默写布置学生背诵和默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在山中写信给裴秀才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课文朗读与翻译让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进行翻译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3 文中重点句子解析选取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5 课文背诵与默写布置学生背诵和默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2 课文理解和解读能力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4.3 课文背诵和默写检查学生的课文背诵和默写情况,评估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信的形式,写一封给自己的朋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最新整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优秀篇

最新整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优秀篇

最新整理《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优秀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王维,识记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

过程与方法: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了解本文句式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宁静恬淡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句式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常规教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这篇文章短小精悍,文中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并不太多,但其本身在写景抒情方面很有特色。

因此建议在学习中,以诵读品味为主,争取能在多遍阅读的基础上把握住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特征,并体会其抒情的方式。

教学过程:导入语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学过本文之后,大家还会发现,这个特点不仅在王维的诗歌里有,散文里也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书信体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外号“诗佛”,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是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王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未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原文: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2.2 生字词:解析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1.2.3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的朗读与背诵;2.1.2 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意义;2.1.3 课文的翻译与理解。

2.2 教学难点2.2.1 文言文的断句与朗读;2.2.2 生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2.3 课文中的意境与哲理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熟悉课文;3.1.2 讲解法: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1.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原文、生字词、翻译等;3.2.2 音频资料: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把握朗读节奏;3.2.3 网络资源:分享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拓展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导入新课4.1.1 介绍作者王维及其作品《山中与裴秀才迪书》;4.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自然景观和友情主题。

4.2 朗读课文4.2.1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4.2.2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3 讲解课文4.3.1 逐句讲解课文,解析生字词及其意义;4.3.2 分析课文中的意境与哲理,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4 讨论与分享4.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4.4.2 选取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点评。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课文背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代文学家王维致友人的一封信。

信中描绘了王维隐居山中时的宁静生活,以及对友人裴迪的思念之情。

1.2 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家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领会课文所表达的友情和隐居思想。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内容概述王维在信中向裴迪倾诉了自己隐居山中的生活情趣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他描绘了山中的美景和宁静,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友情的珍视。

2.2 重点词语解析山中:指王维隐居的地方。

裴秀才迪:指王维的好友裴迪。

宁静:指平静、安静的状态。

思念:指对远方亲友的牵挂和怀念。

2.3 重点句式解析“山水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意指山水美景让人心情愉悦。

“每逢佳节倍思亲。

”:意指在重要节日时更加思念亲人。

第三章:课堂活动3.1 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王维和裴迪,通过对话形式演绎信中的内容,增强对课文的理解。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练习与拓展4.1 填空练习4.2 写作拓展以“给好友的一封信”为题,模仿王维的笔触,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思念之情。

第五章:总结与反馈5.1 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解析、课堂活动和练习拓展。

5.2 学生反馈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提出疑问和建议。

5.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并完成练习与拓展中的写作任务。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解读课文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利用讨论交流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6.2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通过引入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古文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2. 通过朗读,理解古文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表达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正确、流利、自然地运用古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1. 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的掌握2. 读懂和理解作者的语言情感三、教学步骤:1.导入讲解文章背景:明朝时期,裴漱钤,字思齐,正德十二年(1517年)生于浙江海宁。

他由儒家写起,后思想逐渐转向佛道,被人称为“裴居士”。

他自称:“我本无名,才疏学浅,自称居士,以谏世而资娱心。

”裴漱钤精通佛、道、儒之学,文学造诣极高,而其面容清秀,为人谦虚,广有人气。

2. 阅读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特点。

老师对重点段落进行点拨,并班级共同朗读。

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以保证读音准确和整齐。

3.讲解老师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注重细节和语言技巧,力争让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4.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下问题:a.你是裴秀才,你会怎么回信?b.你觉得山中的人生观与现代人有什么不同?c.你认为高山、深林给人带来了什么启示?5.写作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就类似“现代人应该如何写信”,或“青年人应该如何看待人生”这类话题,写一篇400字的文章。

四、教学考核1.听懂和理解文章,并正确读出古文2.讲解文章结构、语言技巧和作者的情感3.积极参与和纠正错误4.独立思考和创作五、教学评价1.整节课富有活力和激情,学生们表现积极。

2.老师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引导,使学生们理解了文章内容和语言背景,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通过小组讨论和写作,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激励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Shanzhong and Pei Xiucai's teaching case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2、篇章2: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篇章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积累部分实词。

3.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学习断句,把握节奏。

2.赏析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

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着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

作品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正字音猥(wěi )憩(qì )讫(qì )辋(wǎng )涟(lián )吠(fèi )灞(bà )墟(xū )舂(chōng)曩(nóng )仄(zè )鯈(tiáo )皋(gāo )陇(lǒng )雊(gòu )檗(bò )4、释字词(1)故山殊可过(特别,很)(2)足下方温经(我,正在)(3)猥不敢相烦(鄙,自我谦称)(4)与山僧饭讫而去(终了,完毕)(5)步仄径(狭窄的小道)(6)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波动,名作动)(7)山中人王维白(书信中对平辈晚辈的谦辞)5、一词多义(1)过:故山殊可过(过访,浏览)三伏适已过(过去)过犹而不及(胜过)无乃尔是过与?(责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错误,过失)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错)(2)发:草木蔓发(生长)猛将必发于卒伍(兴起,产生)此病后三期当发(发作)春心莫共花争发(花开)6、古今异义(1)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景气” 古:景色,气候; 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

(2)非子天机清妙者。

古:天性今:一般比喻重要而不泄露的秘密(3)此时独坐,僮仆静默。

古:入睡今:指不作声7、句子翻译(1)北涉玄灞,青月映郭(2)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

(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二、课堂教学1、导入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着名诗人王维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看看这篇书信体的散文其艺术风格又是怎样的。

2、基本阅读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故山殊可过”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2段)对山中冬夜清静优美景色具体描写。

第三部分(第3段)展望明春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色,邀请裴秀才开春后同游。

3、学习探究(1)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描写上有什么特点?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明确:第一段描写是蓝田的冬夜图,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

(寒山月夜图)第二段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了一幅春色图,把春日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山村春色图)(2)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明确:这与本文的写作意图有关,这封信既是用来叙述朋友情谊,同时也是与友人相约共赏,向友人发出邀请。

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真情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要注意的是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这种借景传情、借景寄意的写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琢磨的。

(3)从文中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

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

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

(4)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明确:“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三、课后拓展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明确: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2)“接舆”是楚国的一隐士,“五柳”是大诗人陶渊明,作者借此二人生动刻画了隐士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隐士形象。

明确:隐士形象:安逸洒脱,自然本色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明确: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明确:“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意思对即可)(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明确: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四、布置作业课后思考?探究?练习五、板书设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寒山月夜图:清月映郭辋水沦涟寒山远火吠声如豹夜舂疏钟(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山村春色图: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白鸥文中有画,画中有文)露湿青皋麦垄朝雊篇章2: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三、德育渗透目标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学法指导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与同是写景记游的《赤壁赋》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文在内容与记游方式方面的不同。

《赤壁赋》写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游;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诗人独自新赏寒山月夜的美景及“当待春中”一段悬想春景。

《赤壁赋》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以时间为序;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步游览所见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

3.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难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

此外,文句的翻译复述、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3.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

二、整体感知王维后半生,无心仕进,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宫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

秀才是唐人对士子的一种泛称。

通读全文,重点体会寒山月夜和“当待春中”悬想美景的描写。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作品的高度评价,那么,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解题(1)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盛唐诗人。

官至尚书右丞。

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

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进,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宫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

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课文赏读常见的古人书信,往往谈学论道,一本正经,虽然也可见出写信心人的抱负脾性,但读起来还是不免令人皱眉。

裴迪是王维的好友,没有必要给他写信也刻意经营,从文章语气、结构看,王维此信该是随意挥洒,自然成趣的。

不过作者毕竟是田园诗坛的妙手,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同凡庸。

寒山月夜的清景,非亲身体验决难想见,非诗家笔墨也决难描绘。

山的轮廓,水的波影,灯火的渺远明灭,以及犬声、夜舂声、疏钟声,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真不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外有音。

写信的目的无非是要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顺便激发一下他的游兴。

“当待春中”一段悬想美景,历历如见,寥寥数笔便涂抹出山野农田里的一片春意,纵不言请,读者也已心动欲往。

山水田园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里的一片辽阔领域,魏晋以来,代有佳作,但其格调意义并不雷同。

一代有一代情趣,一代见一代精神。

盛唐人笔下的山水田园,有一种人间味十足的轩敞、明亮,既不同于晋人的清癯辽阔,也不同于柳宗元的幽僻荒凉,这自是他们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自足所致。

王维的山水田园既非避难所,又非疗伤地,这里是他真正的家,是他生时依恋,死后魂归的地方。

总结、扩展内容上的扩展,课外可复习、阅读王维的其他作品,如《鸟鸣涧》、《鹿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等。

语言上的归纳:生字:北涉玄灞(bà)辋(wǎng)水沦涟(lián)多思曩(nǎng)昔步仄(zè)径轻鲦(tiáo)出水因驮黄檗(bò)人往重点实词:过猥讫墟舂仄曩矫活用词语:与山僧饭讫而去(名词用如动词)北涉玄灞村墟夜舂(名词作状语)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