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合集下载

(完整版)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完整版)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完整版)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自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以来,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成为了我国环境管理体系的主体结构,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进行建设活动之前,对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建成投产使用后,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定,提出防治措施,并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报批的法律制度。

2.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3。

征收排污费制度:又称排污收费制度,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排污者征收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对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效、城市环境质量制定量化指标进行考核,评定城市各项环境建设与环境管理的总体水平。

5.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具体规定省长、市长、县长在任期内的环境目标和任务,并作为政绩考核内容之一,根据完成的情况给予奖惩.
6。

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指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登记的环境管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或个人,必须依法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排放污染物的管理措施。

7.限期治理制度: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机关做出决定,令其在一定期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措施。

8.污染集中控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依据污染防治规划,按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的不同性质、种类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分别以集中治理为主,以求用尽可能小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一种管理手段。

第 1 页共 1 页。

环境八项制度

环境八项制度

环境八项制度引言: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制度。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环境八项制度,旨在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旨在预测新建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根据环境八项制度,所有新建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评价结果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确保项目的环境友好性。

二、排污许可制度排污许可制度是指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许可,并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和管理办法。

根据环境八项制度,所有进行排污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申请排污许可,并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排放,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土壤污染防治制度土壤污染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对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制度。

根据环境八项制度,对于可能存在土壤污染的区域,必须进行土壤调查,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土壤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

四、大气污染防治制度大气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了改善大气质量,中国政府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制度。

根据环境八项制度,各地必须制定相应的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并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以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

五、水污染防治制度水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挑战。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质量,中国政府出台了水污染防治制度。

根据环境八项制度,各地必须制定水污染防治计划,并采取措施治理水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六、固体废物管理制度固体废物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压力。

为了解决固体废物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固体废物管理制度。

根据环境八项制度,各地必须建立固体废物管理体系,促进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安全处置。

环境法的八项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八项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八项基本制度
环境法的八项基本制度是指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制定的八项基本法律制度。

这些基本制度包括:
1. 环境资源保护制度:包括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保护水、土壤、大气、森林、草原、湿地等环境资源的制度安排。

2.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系统退化、物种灭绝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制度安排。

3. 环境污染防治制度:包括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控制和治理的制度安排,通过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

4. 生态环境修复制度:包括对生态环境破坏后的修复和恢复工作的制度安排,通过采取生态恢复工程、生态补偿等手段,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5. 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的制度安排,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6. 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包括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护的制度安排,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7. 环境监测与信息公开制度:包括建立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制度,确保环境状况的监测和公众对环境信息的知情权。

8. 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包括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管和追究责任的制度安排,对环境犯罪和污染行为进行处罚和赔偿。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环境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有效地管理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实施环境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第一项,环境政策制度。

环境政策制度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制定环境目标和计划的依据。

企业应当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环境政策,明确环境目标和任务,确保环境管理按政策要求进行。

第二项,环境组织管理制度。

环境组织管理制度是为了明确环境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协调关系,保证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环境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环境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环境管理工作有序稳定进行。

第三项,环境目标责任制度。

环境目标责任制度是为了明确环境管理目标,分解任务,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确保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

企业应当设立环境目标,确定责任人,明确任务分工,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及时调整环境管理措施,确保环境目标的完成。

第四项,环境培训教育制度。

环境培训教育制度是为了提高环境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环境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有效性。

企业应当定期组织环境培训,加强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提高环境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环境责任心和意识。

第五项,环境风险评估制度。

环境风险评估制度是为了识别和评价环境风险,制定防控措施,预防环境事故的发生。

企业应当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安全隐患,确保环境管理风险的可控性。

第六项,环境监测检测制度。

环境监测检测制度是为了监测和检测环境质量,掌握环境污染情况,保护环境资源。

企业应当建立环境监测检测制度,定期对环境废气、废水、废物进行监测检测,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确保环境质量的稳定和改善。

第七项,环境应急预案制度。

环境应急预案制度是为了应对环境突发事件,及时妥善处置,减少损失,保护环境安全。

企业应当建立环境应急预案制度,明确环境应急处置流程和责任人,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环境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效率。

我国八大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八大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八大环境管理制度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1.1 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意义•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在建设项目实施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和管理的活动。

•EIA的意义在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决策的制定。

1.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为EIA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EIA项目管理,包括项目预审、审查和审批等环节,确保项目的环境影响得到适当控制。

•公众参与环节的设立,将社会公众引入EIA决策过程,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和公示等,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公开性。

二、环境保护税制度2.1 环境保护税的引入与意义•环境保护税是指国家采取的一种对环境污染和排放行为征收的税费制度。

•引入环境保护税制度的意义在于增加环境成本,促使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治理。

2.2 环境保护税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内容•税制的适用范围,包括涉及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的污染与排放行为。

•征税的基础和税率问题,根据不同污染物和排放强度确定税费标准。

•税制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税费的征收和使用符合法律规定。

三、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3.1 环境污染责任追究的背景和意义•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对环境破坏者在法律上进行惩处和追究责任的制度。

•环境污染责任追究的意义在于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处力度,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

3.2 环境污染责任追究制度的主要内容•环境损害赔偿,要求环境破坏者对其造成的环境损害进行赔偿。

•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行政和刑事责任的追究。

•公民举报和社会监督的鼓励和支持,提高环境污染问题的曝光率和追究效力。

四、环境信息公开制度4.1 环境信息公开的背景和意义•环境信息公开是指政府和相关部门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增加公众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和参与度。

•环境信息公开的意义在于推动信息公开的透明化和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新环保八项制度

最新环保八项制度

最新环保八项制度
1. 回收垃圾制度:对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可回收物进行分类回收,并严禁随意丢弃垃圾。

2. 节能减排制度:加强对各行业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标准的监管,推广使用节能设备和清洁能源。

3. 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限制乱排废水行为,提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 空气质量治理制度:加大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力度,控制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5.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提倡生态农业和绿色消费。

6. 排污许可制度:建立企业排污许可制度,对企业的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监管和审批,推动企业实行清洁生产。

7. 环境监测制度:建立环境监测网络,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

8. 环境教育制度:加强对公众和学生的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学校卫生管理八项制度

学校卫生管理八项制度

一、环境卫生管理制度1. 每天进行教室、办公室、卫生间等公共区域的小扫除,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2. 每周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大扫除,对教室、办公室、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彻底清扫。

3. 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制度,确保垃圾入坑,不得乱丢垃圾。

4. 定期检查校园绿化带、草坪等区域的卫生情况,保持校园绿化美观。

5. 值周领导、值周学生每天巡视、检查各班卫生情况,并做好记录,作为评比依据。

二、教室卫生管理制度1. 教室内设立卫生角,配备脸盆、毛巾、肥皂、纸篓等卫生设施,做到放置有序。

2. 学生每天进行教室清洁卫生小扫除,保持教室整洁。

3. 教室地面、桌椅、门窗、黑板等要保持清洁,无污渍。

4. 教室内禁止乱丢果皮纸屑、禁止吃零食。

5. 值周领导、值周学生每天巡视、检查教室卫生情况,并做好记录。

三、宿舍卫生管理制度1. 学生每天进行宿舍清洁卫生小扫除,保持宿舍整洁。

2. 宿舍地面、床铺、桌面、墙壁等要保持清洁,无污渍。

3. 宿舍内禁止乱丢垃圾、禁止吃零食。

4. 值周领导、值周学生每天巡视、检查宿舍卫生情况,并做好记录。

四、食堂卫生管理制度1. 食堂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定期进行体检。

2. 食堂内保持整洁,食品加工、储存、销售区域分开。

3. 食品加工、储存、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

4. 食堂内禁止吸烟、禁止乱丢垃圾。

5. 定期检查食堂卫生情况,确保食品安全。

五、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1. 学校饮用水设施必须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2. 定期对饮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

3. 学生饮用水必须经过滤、煮沸等处理,确保水质安全。

4. 严禁在饮用水设施附近乱丢垃圾、乱倒污水。

六、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制度1. 学校建立健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机制。

2. 定期开展传染病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3. 发现传染病病例,及时报告、隔离治疗。

4. 加强学校卫生室药品、医疗器械管理。

5. 定期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检查,确保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实。

七、学生健康体检制度1. 每年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一次体检,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环境管理八项制度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管理制度在各个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环境资源,许多组织和企业纷纷引入了环境管理制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环境管理的八项制度,以及它们在实际操作中的意义和应用。

第一项制度:环境政策和目标环境政策和目标是一个组织或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基本准则和目标。

它们要明确阐述对环境的承诺,并设定可衡量和可追踪的目标,以帮助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一个公司的环境政策可能包括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和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第二项制度:环境组织和职责环境管理需要明确定义责任和角色,以确保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和实施。

这一制度涉及到确定环境管理团队的成员和职责,明确各部门在环境管理中的职责,并确保各项工作能够协调推进。

通过建立明确的责任体系,组织能够更好地管理和监督环境管理工作的落实。

第三项制度:环境法规和标准环境法规和标准是环境管理的基础,确保组织在法律规定和标准要求下开展环境相关活动。

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组织需要充分了解适用于其业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并确保所有活动都符合相关要求。

这样可以避免违法行为和环境污染,为组织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第四项制度: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是评估和管理环境相关风险的过程。

通过对组织活动的全面评估,可以识别潜在的环境影响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例如,一个化工企业可能进行化学品使用的风险评估,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化学品的合理使用和储存,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五项制度:环境培训和沟通环境培训和沟通是确保组织员工对环境管理要求和操作规程的了解和理解。

通过培训,员工可以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掌握环境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沟通是信息传递和共享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组织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和环境信息的交流。

第六项制度:环境监测和评估环境监测和评估是对环境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环境管理八项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
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所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

污染集中控制,应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依据污染防治规划,打基础按照污染物的性质、种类和所处的地理位置,以集中治理为主,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效果。

限期治理制度:
限制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行政措施。

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指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生产经营者,按照国家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费用的制度。

我国从1982年开始全面推行排污收费制度到现在,全国(除台湾省外)各地普遍开展了征收排污费工作。

目前,我国征收排污的项目有污水、废气、固废、噪声、放射性废物等五大类113项。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防止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其他开发建设活动,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为防止和养活环境损害而制定的最佳方案。

“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三同时”制度是、改建、扩建项新建目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是指凡是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按规定程序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的排污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及正常作业情况下排污的种类、数量和浓度的一项特殊的行政管理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是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础。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方式等的一项新的环境管理制度。

我国目前推行的是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