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
2. 理解营养物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介绍营养物质的概念和种类。
2. 讲解营养物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3. 引入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主题。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营养物质的了解。
2. 讲解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3.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营养物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4. 引导学生思考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重要性。
第二章: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目标:1. 了解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吸收过程。
2. 掌握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途径。
教学内容:1. 讲解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吸收过程。
2. 介绍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途径。
教学活动: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营养物质吸收的兴趣。
2. 讲解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吸收过程。
3. 通过图示或模型展示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途径。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营养物质吸收的理解。
第三章:营养物质的利用教学目标:1. 了解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利用过程。
2. 掌握营养物质利用的主要途径。
教学内容:1. 讲解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利用过程。
2. 介绍营养物质利用的主要途径。
教学活动: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营养物质利用的兴趣。
2. 讲解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利用过程。
3. 通过图示或模型展示营养物质利用的主要途径。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营养物质利用的理解。
第四章:营养物质的转化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代谢过程。
2. 掌握营养物质转化和代谢的主要途径。
教学内容:1. 讲解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代谢过程。
2. 介绍营养物质转化和代谢的主要途径。
教学活动: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营养物质转化和代谢的兴趣。
2. 讲解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代谢过程。
3. 通过图示或模型展示营养物质转化和代谢的主要途径。
4.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营养物质转化和代谢的理解。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导学案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理解各类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的吸收方式和过程。
3、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利用途径和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各类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和机制。
(2)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主要利用方式。
2、难点(1)复杂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的吸收过程。
(2)营养物质的代谢调节机制。
三、知识梳理(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消化道口腔:咀嚼食物,初步消化淀粉。
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
胃:暂时储存食物,通过蠕动将食物与胃液混合,初步消化蛋白质。
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形成并暂时储存粪便。
肛门:排出粪便。
2、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初步分解淀粉。
胃腺: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初步消化蛋白质。
肝脏: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能乳化脂肪,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胰腺: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消化淀粉、蛋白质和脂肪。
肠腺:分泌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能进一步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碳水化合物主要形式为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机制: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借助钠葡萄糖同向转运体实现吸收。
2、蛋白质主要形式为氨基酸和小肽。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机制:(1)氨基酸: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借助钠氨基酸同向转运体吸收。
(2)小肽:通过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吸收。
3、脂肪主要形式为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
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吸收机制:(1)短链和中链脂肪酸:通过血液直接进入门静脉。
(2)长链脂肪酸:与胆汁形成微胶粒,被肠黏膜细胞摄取,重新合成甘油三酯,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4、维生素(1)水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 C、B 族维生素):在小肠上段通过扩散方式吸收。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概念。
2.掌握不同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中的吸收方式。
3.了解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利用过程。
4.培养学生对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意识,提高他们的饮食健康素养。
二、教学内容1.营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2.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利用过程。
3.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转化和利用途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在消化系统中的吸收方式。
2.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利用过程。
3.2 教学难点1.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的理解和记忆。
2.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利用过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带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吃下食物后,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我们的身体吸收和利用的呢?讲解营养物质的定义和分类,以及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重点介绍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中的吸收方式。
4.2.1 蛋白质的吸收与利用•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蛋白质的吸收方式•蛋白质在人体中的利用过程4.2.2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与利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过程•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方式•碳水化合物在人体中的利用过程4.2.3 脂肪的吸收与利用•脂肪的消化过程•脂肪的吸收方式•脂肪在人体中的利用过程4.2.4 维生素的吸收与利用•维生素的消化过程•维生素的吸收方式•维生素在人体中的利用过程4.2.5 无机盐的吸收与利用•无机盐的消化过程•无机盐的吸收方式•无机盐在人体中的利用过程让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不同营养物质在模拟消化液中的消化和吸收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然后,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讨论每种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和利用过程。
4.4 总结归纳(15分钟)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不同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和利用过程,并进行归纳概括。
4.5 拓展延伸(15分钟)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不同的营养物质被人体需求量不同?为什么过量摄入某些营养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等等。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引言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以及不同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吸收和作用。
二、食物的消化1.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主要由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六个部分组成。
2. 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当我们吃入食物时,食物会在我们嘴里被咀嚼和混合唾液。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它可以分解淀粉质成为糖类,如葡萄糖。
此外,唾液还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3. 食物在胃内的消化当食物进入胃后,胃肠道壁会分泌胃液,胃液由胃粘液层、主要细胞区和酸性细胞区三部分组成。
胃液中含有胃酸、消化酶等物质。
胃酸的作用是降低胃液的pH值,从而杀死部分细菌和病毒。
胃液中的消化酶可以帮助分解蛋白质。
4. 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当胃液中的食物被分解成一定程度后,会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小肠是整个消化系统中最长的部分。
小肠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这三部分的主要任务是将分解后的营养物质吸收到人体。
5. 食物在大肠内的消化大肠是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最后一个部分,它主要的作用是从食物中吸收水分和维生素,同时也可以将人体无法消化的残渣排出体外。
三、营养物质的吸收1. 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须的能量来源之一。
在小肠内,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可被吸收进入人体的血液循环中。
人体通过不断补充能量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2. 脂肪的吸收脂肪的分子比较大,无法直接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中,它必须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再被吸收到小肠壁上的乳糜中。
随着乳糜进入淋巴系统,最终它们就会进入血液循环。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能源来源,也是组成细胞膜和合成一些生命物质的原料。
3. 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也是在小肠内进行的。
蛋白质经过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然后氨基酸被吸收到人体的血液循环中。
我们的身体需要足够的蛋白质来修复和构建身体组织,如骨骼、肌肉等。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导学案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2、理解各种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的吸收过程和机制。
3、掌握影响营养物质吸收的因素。
4、认识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利用途径和作用。
二、学习重点1、营养物质的吸收部位和方式。
2、影响营养物质吸收的生理和饮食因素。
3、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和利用。
三、学习难点1、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机制。
2、营养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四、知识梳理(一)消化系统概述1、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等部。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
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2、消化系统的功能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为机体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吸收是指消化后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碳水化合物的吸收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淀粉、蔗糖、乳糖等。
淀粉在口腔中被唾液淀粉酶初步水解为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胰淀粉酶和肠淀粉酶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
蔗糖和乳糖在小肠中被相应的酶水解为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
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单糖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刷状缘进入细胞,再通过基底侧膜上的载体转运进入血液循环。
2、脂肪的吸收脂肪在小肠中被胆汁乳化形成微胶粒,然后被胰脂肪酶水解为甘油、脂肪酸和甘油一酯。
这些水解产物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并与胆固醇、磷脂等形成乳糜微粒。
乳糜微粒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
3、蛋白质的吸收蛋白质在胃中被胃蛋白酶初步水解为多肽,在小肠中被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肠肽酶等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和小肽。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
2. 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过程,知道消化系统在营养物质吸收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2. 主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3.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过程:口腔、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的功能及吸收过程。
4. 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合理膳食、平衡营养、食物搭配等方面的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食物来源;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过程;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
2. 教学难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过程的详细解释;健康饮食习惯的实践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知识。
2. 使用演示法,展示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健康饮食习惯的实际案例。
4.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健康饮食习惯。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PPT、图片、案例等教学素材。
2. 准备实物模型或图解,展示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3. 准备小食品或实物,让学生直观感受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
4. 准备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的饮食习惯。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关于营养物质的短篇故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营养物质的兴趣。
2. 讲解营养物质的基本概念:介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的基本概念。
3. 讲解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分别讲解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
4. 展示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的过程:使用实物模型或图解,展示营养物质在口腔、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中的吸收过程。
5. 讲解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讲解合理膳食、平衡营养、食物搭配等方面的知识。
七年级生物下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案、教学设计

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针对以上重难点,教学设想如下: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食物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循序渐进:从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入手,逐步讲解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代谢和排泄过程。在此过程中,注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了解生物技术在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领域的应用,培养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输、代谢和排泄过程。
2.能够运用生物学术语描述营养物质的转化过程,如蛋白质、糖类、脂肪的分解和利用。
3.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各消化器官的作用及相互配合。
4.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解决与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知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讲解消化系统的各个器官,如口腔、胃、小肠、大肠等,以及它们在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运输过程中的作用。
2.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代谢和排泄过程:详细讲解蛋白质、糖类、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利用过程,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转化途径。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
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
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了解了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食物被消化后形成的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所吸收和利用的。
编者力图通过几个层层深入的实验,引导学生建立小肠结构的模型,同时理解小肠结构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这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有了关于营养物质的作用及消化的过程的知识,进一步来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应该是容易接受的,但由于学生没有人体血液循坏(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有一些难度。
另外,本节实验内容较多,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一个考验。
小肠标本学生容易心生厌恶,教师课前应检查实验材料,鼓励学生端正态度。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遵循从宏观到微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设计了几个实验,从用肉眼观察小肠环形皱襞的实物结构,到模拟小肠环形皱襞的制作,再到用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小肠绒毛的结构,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旨在向学生传递科研方法的信息,从而提高每个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概述消化道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
2.举例说出营养物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
3.尝试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体验小肠的结构特点。
4.使用显微镜观察小肠绒毛结构。
5.提高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
6.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和功能的分析,逐步确立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7.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的准备:猪的小肠、人的小肠壁切片、放大镜、显微镜、培养皿、
剪刀等。
教学幻灯片:小肠绒毛结构模式图、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
学生活动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和笔,4人为一小组,确定组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一)导入新课:
今天早饭大家都吃了些什么?踊跃回答:牛奶、稀饭、油条、面包、拌黄瓜等。
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物质?
那么,这些营养物质消化后怎样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出示消化道不同器官的吸收功能图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图表。
提出问题: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否都要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
(2)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别在消化道的什么部位被吸收?
(3)消化道吸收营养成分的主要场所在哪里?回答:蛋白质、糖类、维
生素、脂肪、无机盐、水。
认真阅读图表:
分析、比较、讨论。
得出结论:小肠是主要的
吸收场所。
疑问:为什么小肠的吸
收功能如此强大?
教师引导,及时评价。
此处也可以先学习小
肠的结构,再总结消化
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
能。
学生分析)
教师讲解: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便于小分子物质通过,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总结:在消化过程中,食物的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就叫做吸收。
通过以上学习,使我们理解了小肠之所以是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器官,是与它的特定结构相适应的。
营养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如何利用呢?
引导学生复习食物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作用。
出示讨论问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进入人体后,怎样被利用呢?(3)显微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人
体小肠壁切片,对照小肠
绒毛模式图,认识小肠的
结构。
每小组各派一名代
表描述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小肠壁绒毛上
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
管。
讨论、交流。
回答:
1、葡萄糖进入人体后,
大部分仔细胞内分解而
释放能量,供人体各种生
命活动利用,多余部分,
储存备用。
2、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合
成蛋白质,作为人体生长
发育、组织更新的原料。
3、甘油和脂肪酸吸收后
又合成脂肪。
建议教师出示毛细血
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结
构示意图,帮助学生进
一步理解小肠的吸收
功能与结构的相适应。
使学生树立生物学功
能与
结构的统一性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