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论文

合集下载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

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导读:本文邵雍: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摘要]对于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研究者一般将其“象数学”体系视为推演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对其“性命”之学关注不够。

本文集中探讨邵雍《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性命学”体系,认为邵雍走的是以天道推论人道、以先天推论后天、以物理推论性命的路子,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部分,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

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

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达到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邵雍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心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这首诗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写的,题目叫《观易吟》,诗中流露了作者参透天人、观易见道的智慧,显示了作者博大舒放的宇宙胸怀和洞明深湛的生命意识。

当代研究者一般偏重于研究其《观物篇》中的“物理”之学,而比较忽略其“性命”之学。

其实邵雍不仅是宋易之区别于汉易的开风气的人物,而且还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他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以“物理”推论“性命”的“先天易学”体系。

唯其如此,才备受二程、朱子等理学大师的称赞。

邵雍的人文情怀、安乐精神和真善境界,不仅对后世易学家、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世俗人生仍然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一、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和“人”的问题是邵雍象数哲学的基本问题。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他把易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物的,即“天学”,又称“物理之学”;另一类是研究人的,即“人学”,又称“性命之学”。

邵雍的道德学问

邵雍的道德学问

邵雍的道德学问在中国文化史上,邵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道德学问,堪称后世师表。

他虽然逝去一千余年了,但他的形象仍在人们的心目中。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是北宋时期的易学大师、理学家。

邵雍的先祖是河北范阳人。

他的父亲迁家到衡漳,后来又迁到卫州共城,即今天的河南省辉县市。

共城西北五华里处有一个地方叫百泉,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这里有一座小山叫苏门山,山上遍布着历代名人志士游览和隐居的遗迹。

山的南面有一泓五十亩大、无数泉眼日夜喷涌的湖泊,叫百泉。

邵雍的家就在苏门山脚下。

大宋祥符四年,就是公元1011年,邵雍在这里诞生。

邵雍的父亲邵古,性情简朴淳厚,而且极爱读书。

对书的内容和道理,刨根问底,不到弄懂的地步决不停止。

受其父亲的影响,邵雍从小便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并且有建立功名的远大志向。

虽然当时家境拮据,生活清贫,每日布衣蔬食,但邵雍从不叫苦,他一方面躬耕打柴,以养父母,一方面发奋读书,坚志苦学,立志成才。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感到仅靠读书还不能全面长进,于是便走出家门,游历了黄河、汾水、淮河、汉水等地,考察了齐、鲁、宋、郑之废墟,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

归来之后,读书更加用功。

传说,邵雍家里有两个陶枕,就是用泥土烧制的蓝色瓦枕,夏天枕着它很凉爽。

一个夏日的午后,邵雍正坐在屋里读书,一只老鼠在他床上跑来跑去,情急之中,他抓起陶枕便向老鼠掷去,老鼠没掷住,陶枕却碎了。

这时,邵雍发现陶枕里面有一张纸条,他拿起来一看,上面写着四个字:鼠过击破。

邵雍感到非常神奇:难道一切事物的生灭都是事前定好的吗?于是,他就把另一个陶枕也打碎了,里面也有一张字条:你破我也破。

由此,邵雍便对周易象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当时的共城县令李之才,是宋初华山道士、道教学者陈抟老祖的三传弟子(陈抟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著名的易学家。

他非常担心自己所掌握的物理性命学问后继无人。

当他听说了邵雍好学上进的情况后,便亲自到百泉去见邵雍。

宋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邵雍

宋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邵雍

宋代最伟大的哲学家——邵雍我们从清乾隆年间编篡的《四库全书》中看到,不但录有邵雍的主要著作,还可以看到大量引用他学术思想或语录的著作。

邵雍的学术思想能贯穿于经、史、子、集,是北宋五子中其他四子所不可同年而语的。

在经部易类,邵伯温《易学辨惑》介绍了邵雍之学的源流,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列出了邵雍的《先天图》(称《伏羲八卦图》),《易学启蒙》引用邵雍的《先天图》(更名作《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又引用邵雍《观物外篇》语录多达27条,《周易本义》卷首列出了《先天图》。

此后于经部易类的134部著作中有55部都引用邵雍的《先天图》或语录。

如果把“存目”之书和后来《续修四库全书》统计在内,引用邵雍《先天图》和语录的易类著作则超过百部。

在经部五经总义类,有杨甲《六经图》六卷,卷一列《先天图》及诸多衍图。

在史部,宋代胡宏的《皇王大纪》于尧后则采用《皇极经世》纪年,元代察罕的《帝王纪年纂要》亦采用《皇极经世》纪年,明代陈继儒则著《邵康节外纪》。

宋代王称《东都事略》、清代孙奇逢《中州人物考》及万斯同《儒林宗派》,则有邵雍传记或言行事迹。

在子部儒家类,宋代黄震《黄氏日钞》记邵雍言行,宋代熊节编《性理群书句解》卷一有“康节传道支派图”与“康节先生遗象赞”,卷十列《先天图》及《皇极经世》书;明代张九韶撰《理学类编》,八卷皆引用邵雍语录;明胡广奉敕撰《性理大全书》七十卷,中有邵雍《皇极经世》七卷,朱熹《易学启蒙》四卷;清康熙《御纂性理精义》,卷三《皇极经世书》,卷四至卷六《易学启蒙》。

在子部术数类,录有邵雍《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张行成《皇极经世索隐》二卷、《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易通变》四十卷、祝泌《观物篇解五卷》、《皇极经世起数诀》一卷、王植《皇极经世书解》十四卷。

王湜《易学》、鲍宁《天原发微·各类图》、张理《易象图说》皆列有《先天图》或其衍图。

存目书尚有宋代钟过撰《皇极经世书类要》九卷、不著撰人名氏《皇极经世节要》、明代朱隐老撰《皇极经世书说》十八卷、黄畿撰《皇极经世书传》八卷、杨向春撰《皇极经世心易发微》八卷、清代徐文靖撰《皇极经世考》三卷、不著撰人名氏《邵子加一倍法》一卷、元代吴正撰《皇极大定动数得一论》一卷、不著撰人名氏《皇极数》三卷、不著撰人名氏《皇极生成鬼经数》一卷、题宋邵子撰《康节内秘影》一卷。

从_观物_到_安乐_邵雍的修身处世之道

从_观物_到_安乐_邵雍的修身处世之道

2013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13第42卷第5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2No.5■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从“观物”到“安乐”:邵雍的修身处世之道宋锡同,赵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24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00872)摘要:邵雍的儒学修养集中体现为他的“观物工夫”,它是一种儒者的修身处世之道,并以宋儒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为终极指向,以对天理真乐(即“安乐”)的体验为完成的外在标志。

通过这一独特的观物工夫,臻于一种圣人气象的安乐境地,既涵括了儒者参赞天地之化育、追求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更通显了一种儒者洒脱的修身处世之道。

关键词:邵雍;观物工夫;修身处世中图分类号:B2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3)05-0144-07收稿日期:2012-04-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64)作者简介:宋锡同,男,山东潍坊市人,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

作为“北宋五子”之一的大儒邵雍,因应于当时佛老空无观对传统儒学入世价值的解构,以象数易学为模式推阐出先天本体这一理想的圣人境界,同时他也提出了“观物”穷理以体认此圣人境界的方法。

在《皇极经世书》中,他将其中的篇名定为《观物篇》,并提出天地万物皆可观,观之皆可得其理。

由此也引发出他对儒者修身处世之道的工夫路向,即“观物”。

这是对天地万物的观照与觉解,通过物与我的这种双向融会,进而得理以润身应物,由此臻于儒家内圣外王的圣人境地。

而对个体而言,“观物”最后要达到的是一种对个体在世的价值安顿———即通达“安乐”之境。

一、观物工夫的提出与宋儒主张的穷理工夫一样,邵雍以“观物”为主题的修养工夫可视为一种“观物工夫”。

从内涵上看包括如何观和观何物的问题,前者要求无我于其间以物观物,而后者则视天下万物皆有可观。

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 转载

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 转载

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转载邵雍的理学思想和异能(转载)邵雍生于宋真宗四年,67岁离世,谥号康节。

是河北范阳也就是今天的涿州人,后移居洛阳定居。

邵雍在幼年时期,其家境并不富裕,曾祖父做过小官,祖父和父亲都是隐居的知识份子。

青少年时期的邵雍志向远大,爱好探索宇宙万物与人生真谛,《宋史道学一》说他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艰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当时被誉为好学青年。

他不但刻苦钻研书本知识,而且亲自出门游学,了解社会实际,曾周游了齐、鲁、宋、郑古城。

在中国儒学思想史上,两宋理学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儒学进入一个新的复兴阶段。

在理学的创立阶段,邵雍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诸人都以儒学为宗,为探讨、发挥六经、四书之义理,以振兴儒学为志愿。

邵雍更在儒家《易经》基础上建立了象数学体系,用一个完整的图式来阐述说明宇宙演化和社会、人生的全部运行程式。

他是第一个把象数学理论和方法同理学思想相结合的理学大家,邵雍在理学史上的地位很高,影响很大。

邵雍一生著述不少,其代表作计有《皇极经世书》、《梅花诗》及诗集《伊川击壤集》等近百万言。

在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中,他也讲到太极、道、阴阳、理、气、天地、人、物、神、性、情、命等一系列范畴,用以说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说明社会人生之真谛。

后来的理学家们就是用这些基本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学说和思想体系的。

虽然邵雍是北宋五子之一,但他和其他人的学说和承袭上却有很大的区别,人物色彩也远比其他诸子更具神秘性,原因在于邵雍和道家的渊源及其异能。

自宋初开始,由于道家先天派传人华山道士陈抟的倡导和传授,象数学便逐渐兴起,并且发展为独具风格的思想流派,而邵雍正是这个睡仙、道行高深的陈抟的第四代传人。

.道家历来是师父找徒弟,隐居共城县的道家传人李之才,已经考查邵雍许久了,有一天他亲自去邵家访问。

李之才问邵雍:你了解物理性命之学吗尿邵雍谦恭的答道:希望在这方面得到教诲。

于是他便师从李之才。

精选-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文档资料

精选-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文档资料

从物理之学到性命之学[]对于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研究者一般将其“象数学”体系视为推演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对其“性命”之学关注不够。

本文集中探讨邵雍《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性命学”体系,认为邵雍走的是以天道推论人道、以先天推论后天、以物理推论性命的路子,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部分,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

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

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达到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邵雍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心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这首诗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写的,题目叫《观易吟》,诗中流露了作者参透天人、观易见道的智慧,显示了作者博大舒放的宇宙胸怀和洞明深湛的生命意识。

当代研究者一般偏重于研究其《观物篇》中的“物理”之学,而比较忽略其“性命”之学。

其实邵雍不仅是宋易之区别于汉易的开风气的人物,而且还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他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以“物理”推论“性命”的“先天易学”体系。

唯其如此,才备受二程、朱子等理学大师的称赞。

邵雍的人文情怀、安乐精神和真善境界,不仅对后世易学家、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世俗人生仍然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一、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和“人”的问题是邵雍象数哲学的基本问题。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他把易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物的,即“天学”,又称“物理之学”;另一类是研究人的,即“人学”,又称“性命之学”。

合而言之即“天人之学”。

邵雍对命运的看法

邵雍对命运的看法

邵雍对命运的看法命运的概念和意义(二级标题)命运的定义(三级标题)命运是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发展的趋势或结果,以及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影响。

它体现了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测和评估,是一种宿命的观念,涉及到个体的选择、社会环境和宇宙法则等因素。

命运的意义(三级标题)命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命运的走向,也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对于个体来说,命运是对自我发展和选择的评价,是一种对人生经历和结果的解释。

对于社会来说,命运是社会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邵雍对命运的观点(二级标题)命运与个体自由(三级标题)邵雍认为,命运并不是完全由外界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个体所做出的选择和努力所决定的。

在他的观点中,个体的自由意志是影响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和思考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

命运与社会环境(三级标题)邵雍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的制度、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他看来,个体的命运往往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实现个体命运改变的重要途径。

命运与宇宙法则(三级标题)邵雍认为,命运也受到宇宙法则的影响。

他相信宇宙存在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发展和结果。

个体的命运是宇宙法则运行的一部分,人们需要适应和顺应宇宙法则,才能获得更好的命运。

如何面对命运(二级标题)增强自我能力(三级标题)邵雍认为,面对命运的挑战,个体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能力。

他强调个体应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以应对各种命运的变化和挑战。

坚持努力和奋斗(三级标题)邵雍提倡个体要坚持努力和奋斗,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和追求。

他认为,命运是由个体的行为和选择所决定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目标。

接纳并适应命运(三级标题)邵雍认为,个体在面对命运时,需要接纳并适应自己的命运。

邵雍民间传说

邵雍民间传说

预卜牡丹隐居安乐的邵雍先生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

一年春天,邵雍好友富弼邀请他和文彦博、司马光等人同赏牡丹。

大家聚会花园,只见大片牡丹姹紫嫣红,五彩缤纷,争芳斗艳,美不胜收。

忽然有人问道:“这一大片牡丹共有多少朵,请康节先生即席一卜如何?”邵雍随口答道:“花开千朵。

”当场一数,果如邵雍所卜之数,众人皆叹神妙。

接着又有人问:“不知此处牡丹何时败毁?”邵雍揣摩良久,答道:“此处之花将在明日午后败尽。

”富弼听罢便说:“明日午时,大家重会于此,一验其灵。

”第二天,众人按时来到花园,但见满园牡丹依然生机勃勃,千娇百媚,春意盎然。

正在此时,忽然跑出一群马来,啼叫厮斗,一场恶战,使园中牡丹顷刻尽毁。

测“酉”寻物据传说在北宋景祐年间,邵雍预测万事料神,远近闻名,不少人慕名登门拜访,求助于他。

一天中午,共城县一个财主为寻找失落的夜明珠来访邵雍。

邵雍把他让进门来,上下打量,见其人身穿紫色软缎长衫,外罩古铜色五六成新的起花马褂,但式样有些过时。

此人生得一幅白净面孔,五官端正。

只见此人点头微笑对邵雍说:“我家祖上留下一颗如茧豆大的夜明珠,昨天突然丢了,到处找遍了也没找着,今特请先生费心帮忙,看看能不能找到。

”邵雍对财主说:“你不用焦急,请拿一个纸卷试试看。

”财主听了邵雍的话,自然十分高兴,点头感激地说:“全靠先生指点”,随后屏住气捏了个纸卷交给邵雍,邵雍展开纸卷,见上写着个“酉”字,他根据十二象仔细推断,又根据丢珠子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情况,断定珠子被鸡吃去,就对财主说:“你回家把鸡子杀了,夜明珠就找着了。

”财主听了很扫兴,自言自语地说:“我珠子没找到,又让杀鸡,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吗?”邵雍看他还有点犹豫,又说了句:“你回去照我说的办就是了。

”财主半信半疑,回到家叫来了少夫人,少夫人听说要杀鸡,心想这不是成心与咱过不去吗?但寻珠心切,只好抓了一把米,引鸡吃食,逮住鸡子就杀,正杀时发现鸡嗉子中有一光亮的东西,剥开鸡嗉子用水洗净食物,在食物中露出了闪闪发光的夜明珠,财主和少夫人见找到了夜明珠,兴高采烈,欢喜发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对于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研究者一般将其“象数学”体系视为推演宇宙万物周期发展过程的“物理”之学,对其“性命”之学关注不够。

本文集中探讨邵雍《皇极经世》和《击壤集》的“性命学”体系,认为邵雍走的是以天道推论人道、以先天推论后天、以物理推论性命的路子,其性命学是他“心学”的核心部分,依“性——心——身——物”作逻辑展开,以“圣人之心”、“神明之性”为本性,以先天象数为心法。

儒家的人道观、价值观与道家的天道观、认识论,儒家的道德修养与道家的宇宙精神被邵雍巧妙地贯通在“易”理之中。

他的身上既有道家的坦夷旷达,又有儒家的中庸仁和,达到了一种“天理真乐”的生命境界。

[关键词]邵雍物理之学性命之学心学先天之学后天之学一物其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万物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天向一中分体用,人于心上起经纶。

天人焉有两般义,道不虚行只在人。

这首诗是北宋道学五子之一的邵雍写的,题目叫《观易吟》,诗中流露了作者参透天人、观易见道的智慧,显示了作者博大舒放的宇宙胸怀和洞明深湛的生命意识。

当代研究者一般偏重于研究其《观物篇》中的“物理”之学,而比较忽略其“性命”之学。

其实邵雍不仅是宋易之区别于汉易的开风气的人物,而且还是宋明理学“心学派”的开拓人物,他不仅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宇宙论图式,而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性命学说、修养理论与价值系统,并最终完成了他的以“物理”推论“性命”的“先天易学”体系。

唯其如此,才备受二程、朱子等理学大师的称赞。

邵雍的人文情怀、安乐精神和真善境界,不仅对后世易学家、理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的世俗人生仍然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

一、天人相为表里,推天道以明人事“天”和“人”的问题是邵雍象数哲学的基本问题。

邵雍在《观物外篇》中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

”他把易学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物的,即“天学”,又称“物理之学”;另一类是研究人的,即“人学”,又称“性命之学”。

合而言之即“天人之学”。

邵雍还用了两个概念:“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其中“先天之学”是研究天道自然的,相当于“天学”;“后天之学”是研究人道名教的,相当于“人学”。

①[!--empirenews.page--]在对待天人的关系上,如果说儒家偏向于人道,道家偏向于天道;义理易学派偏向于人道,象数易学派偏向于天道,那么邵雍则是儒道互补(或内儒外道)、天人并重、象数与义理贯通的集大成者。

天道与人道,天学与人学、先天与后天、物理之学与性命之学,被邵雍巧妙而自然地融进他的易学中。

他在《观物内篇》中说:天与人相为表里。

天有阴阳,人有邪正。

邪正之由,系乎上之所好也。

上好德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

邪正之由有自来矣。

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备天地万物者,人之谓也。

天地人物则异矣,其于道则一也。

邵雍引用《易传》“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的“天道”观,将“天道”归结为阴阳、刚柔;同时继承并改造了《易传》“立人之道,曰仁与义”的“人道”观,将人道归结为“正邪”,“仁”与“义”都属“正”的范畴,与之相对的应该是“邪”。

在邵雍看来,人之正邪与天之阴阳、刚柔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虽然各自的表现千差万别,但都统一于“道”上。

邪正来源于君主的好德好佞,君主的好德好佞又是天道崇阳崇阴的折射。

就天道与人道的地位而言,表面上看,邵雍似乎更重天道,他不仅将自己的著作称为“观物篇”,以“观物”为认识天道的重要思维方法,而且将人看成是“物”——“天”的一分子,认为“盈天地万物者唯万物。

”然而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从立论路径上看邵雍是先论天道后论人道,先论先天后论后天,先论物理后论性命,而推天道、先天、物理是为了明人道、后天、性命,人道、后天、性命才是邵雍的立论目的,天道、先天、物理不过是邵雍的立论根据。

用邵雍的话说,它们之间是“体用”关系,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后天从属于先天,后天阐发的人性、人道高于先天阐发的物性、天道。

这里的“先天”与“后天”是相对关系,邵雍又把“先天”与“后天”统称为“先天之学”。

先后天是体用不离,相函相依的,体者言其对待,用者言其流行,是一个统一的天人之“道”的两个不同方面,同时又是一个统一的“道”的变化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邵雍将宇宙演化的历史过程以唐尧时期为界分为两段,唐尧以前为先天,此时还是宇宙自然史时期,还没有人文、社会、主观等因素的参与,还没有人事之“用”,只有天然之“体”;唐尧以后的后天“用”,进入到人类文明史时期。

根据这种划分,邵雍对儒家和道家作了评价,指出老子为得《易》之体,孟子为得《易》之用,今人余数康先生认为,道家的物理之学着重于研究宇宙的自然史,可称之为“天学”,对先天之“体”有独到的体会;儒家的性命之学着重于研究人类的文明史,可称之为“人学”,对后天之“用”阐发得特别详尽。

老子有天学而无人学,孟子有人学而无天学。

尽管老子和孟子学派门户不同,分属道儒两家,仍是体用相依,并来分作两截,道家的“天学”与儒家的“人学”会通整合而形成一种互补性的结构,统摄于《易》之体用而归于一元。

邵雍称物理之学即自然科学为“天学”,性命之学即人文科学为“人学”。

在物理之学上推崇道家,在性命之学上推崇儒家,超越了学派门户之见,从儒道互补的角度来沟通天人,他的这个做法是和《周易》的精神相符合的。

②[!--empirenews.page--]邵雍对“天”和“人”、“天道”和“人道”作了多角度的界说,其《观物外篇》说:自然而然者,天也;惟圣人能索之效法者,人也。

若时行时止,虽人也,亦天也。

元亨利贞,交易不常,天道之变也;吉凶悔吝,变易不定,人道之应也……天变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贞,《易》之变也;人行而天应之,故吉凶悔吝,《易》之应也。

自乾坤至坎离,以天道也;自咸恒至既济未济,以人事也。

《易》之首于乾坤,中于坎离,终于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认为自然的、非人为的是“天”,效法天然之道、参与主观意识的是“人”。

就《周易》而言,上经言天道,下经言人事。

元亨利贞四德配春夏秋冬四时,反映了在天道四时以及自然万物的变易流行;吉凶悔吝反映了人事的变化规律。

天道和人事相互对应,“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奉天时则吉,违天时则凶,元亨利贞四德各包含吉凶悔吝四事,吉凶悔吝四事又对应元亨利贞四德。

邵雍在《观物内篇》中从另一角度归纳天道人道:“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备天地万物者,人之谓也。

”阴阳、刚柔是天道本然的现象和规律,而领悟并运用这种规律的却是人。

邵雍将“人”看成是“万物之灵”,天地宇宙之间充盈了万物,人是万物中有灵性的出类拔萃者,人灵于物;人中可分出一部分最优秀的人,就是圣人,圣灵于人。

“人之所以灵于万物者,谓目能收万物之色,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

”(《观物内篇》)万物的色、声、气、味能被人的目、耳、鼻、口所接受,具有其他事物(包括动物、植物)所达不到的灵性、智慧,远远超出其他事物接受宇宙的信息的能力,不仅如此,人还可以改造或适应宇宙的信息、事物的运动变化,“夫人也者,暑寒昼夜无不变,雨风露雷无不化,性情形体无不感,走飞草木无不应。

”(《观物内篇》)而人中之“圣”又具有一般人所达不到的智慧,“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圣也者,人之至者也。

”邵雍对人中的至者——圣人作了界定:[!--empirenews.page--]人之至者,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世观万世者焉;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音,手代天工,身代天事者焉;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又谓其能弥伦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也。

(《观物内篇》)这样的圣人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见到的,只有“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万千年可以理知之也。

”在邵雍看来,除了伏羲、黄帝、尧、舜、周文王、周武王、齐桓公、晋文公以外,只有孔子称得上“圣人”。

孔子整理修定了《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四部经典,邵雍将春夏秋冬称为“昊天之四府”,将这四部经典称为“圣人之四府”,两者一一对应,《易》为春,为生民之府;《书》为夏,为长民之府;《诗》为秋,为收民之府;《春秋》为冬,为藏民之府。

将四府交错组合,则有四四一十六种,如《易》与《易》、《书》、《诗》、《春秋》组合,则有生生,生长、生收、生藏四种。

其余类推。

认为这四部经典是为了贯天人、通古今。

邵雍还将人类生理结构与物类形态结构作了比较,认为两者虽有区别,但又有对应关系,《观物外篇》说: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肢。

天地有八象,人有十六象,何也?合天地而生人,合父母而生子,故有十六象也。

人之骨巨而体繁,木之干巨而叶繁,应天地数也。

人之四肢各有脉也,一脉之部,一部三候,以应天数也。

动者体横,植者休纵,人宜横而反纵也。

飞者有翅,走者有趾,人之两手,翅也;两足,趾也。

飞者食木,走者食草,人皆兼而又食飞走也,故最贵于万物也。

不仅将人的四肢、十六象、一脉三部九候、形态特征等与天地之数相对应,而且将人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人是禀天地之气生,是天地万物之中最聪明、最优秀的品种。

此外,邵雍还对人的五脏、六腑、五官、七窍的来源作了分析,《观物外篇》说:[!--empirenews.page--]体必交而后生,故阳与刚交而生心肺,阳与柔交而生肝胆,柔与阴交而生肾与膀胱,刚与柔交而生脾胃。

心生目,胆生耳,脾生鼻,肾生口,肺生骨,肝生肉,胃生髓,膀胱生血。

心藏神,肾藏精,脾藏魂,胆藏魄,胃受物而化之,传气于肺,传血于肝,而传水谷于脬肠矣。

认为人的五藏六腑由阴阳、刚柔交合而生,人不仅与外部的天相对应,而且人体本身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器官、与精神意志一一对应,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对应与《黄帝内经》不同,《内经》主张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与二阴,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心藏神,肾藏意,脾藏志,肝藏魂,肺藏魄。

邵雍可能另有所本,但这种将人视为宇宙天地的全息系统,以一身统贯三才之道,“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形气交而神交乎中,三才之道也”,则可视为《易经》和《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的分层描述。

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性命之学的建构邵雍是一个由道入儒,由儒入道、儒道通贯的学者,早年师从李之才学习物理之学、性命之学(事载《宋史·道学传》、《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其后在明自然的物理之学上推崇道家,建构一套带有厚重道家色彩的推衍宇宙万物的物理学体系,从而获得“观物之乐”;在贵名教的性命之学上推荐儒家,建构了一套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宣扬人文价值理念的性命学体系,从而获得“名教之乐”。

道家的物理之学与儒家的性命之学,被邵雍归结为“易”中,邵雍认为老子得《易》之体,孟子得《易》之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