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事件、人物评价

谗谄蔽明,邪曲害公,屠岸贾作难,赵氏灭族;知恩图报,舍生取义,公孙杵臼护主,赵孤尚存;功成事就,杀身成仁,程婴报主,赵孤成立。
一奸一忠,忠义愈显;一死一生,德义弥彰。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公孙杵臼、程婴之谓也。
为救好友之子,他佯装投敌,假扮小人;为育赵孤成人,他藏身山林隐姓埋名;漫漫二十年,他忍辱负重,苟且偷生,皇天不负有心人,赵孤终立世人眼前,他功成身退,便自刎卸任。
程婴,你的生命贯穿忠义,你的隐忍睿智挽救一代忠良之后,你让后人敬佩,铭记于心。
一撇一捺,他上无愧于先友,下无愧于遗孤,浩然立足于天地之间,顶起一“人”字;机智无畏,他智戏众将,偷梁换柱,力保友人遗孤,浑然正气于一身,似遗世独立;舍生取义,他功成身退,以死报昔日情意,程婴,天地浩大盛不下你的忠义,史册厚重载不动你的英气,你的义,你的智,你的勇,都为史册所记载,千秋万代。
赵氏孤儿讲的是什么故事

赵氏孤儿讲的是什么故事
1、赵氏孤儿主要讲述春秋晋灵公时期,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武将屠岸贾谋害诛杀,仅留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即赵氏孤儿。
为保存赵家唯一血脉,晋国公主即赵氏孤儿的母亲托付草泽医生程婴将孤儿带走,并自缢身死。
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在药箱中,欲带出宫门,可又偏遇到屠岸贾部下韩厥。
韩厥深知此乃忠良之后,便放走程婴和赵氏孤儿,后自刎身亡。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再不交出孩子,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死。
程婴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晋国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
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引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屠岸贾杀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
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杀死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2、《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冤报冤》,简称《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
该剧被列为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意大利、法国、德国的剧作家都有根据该剧改编的剧作上演。
第 1 页共1 页。
赵氏孤儿案历史真相

赵氏孤儿案历史真相栾书为政,拉拢郤锜,打压原、屏,原、屏素恨栾书,且得罪于国人,又自恃族大权重,不觉已为众矢之的。
前587年,赵庄姬寡居通奸于赵婴,国人耻之。
前586年,原同、屏括逐楼婴至齐,赵姬怨原、屏之横,携赵武居公宫。
后栾书屡战,功勋日著,赵同、赵括不得志。
前583年,智庄子亡,栾氏更盛。
年末,赵庄姬告于晋景公:“原、屏将作乱!”景公欲废侈卿,故问栾书。
武子说:“莫须有!驹伯或知之!”景公乃问郤锜,郤锜亦附栾书,景公认定赵氏将反,命栾书、郤锜备战。
在晋景公的号召下,平日遭赵氏欺压的贵族揭竿而起,向赵氏杀去。
赵同、赵括猝不及防,惨遭杀害。
诸姬憎原、屏之专,向其族举起屠刀,将这些年为嬴姓所压制而积累的仇恨发泄出去。
一时血染宗庙,赵氏惨遭灭门。
景公将赵氏的封地剥夺,赠与祁氏,以壮公族。
大伙对赵氏深恶痛绝她始料不及。
就在大家都在为构陷赵氏落井下石时,一个重臣站了出来。
韩献子感激昔日赵氏养育、知遇之恩,在景公命其攻赵氏时,他毅然顶住强压,拒不出兵。
赵氏覆亡,韩厥忍无可忍,他进宫强谏景公,大胆直言:“赵氏,先贤伯益之后。
自中衍以下,嬴姓显贵。
赵衰佐文公、赵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于晋。
奈何一朝获罪,而绝其嗣?今有功于国者,恐无后于晋!望君侯三思……”韩厥的话一定程度点醒了杀红了眼的景公,景公沉默半晌,自知有些过分:赵衰、赵盾功勋卓著,今以私心灭赵宗,难堵悠悠之口。
景公从其请,遂命外甥赵武续嬴姓之嗣,并命祁奚将封地还予赵氏。
晋景公树立国君权威,收侈卿的目的已达到,复立赵武。
这时的赵武十岁左右。
一个未成年的娃娃如何能够把持这样室破堂空的家庭?赵武年幼,不能持家,内外倚靠赵旃打理,幸赵旃在下宫之难后变得成熟,不再像年轻时张狂跋扈,也失去了跋扈的资本。
前581年,景公梦魇缠身,梦见厉鬼,忧郁成病,遂命太子州蒲监国。
半年后,晋景公猝死于厕,州蒲嗣位,是为晋厉公。
景公末年,赵氏已无足轻重。
八卿之中,栾、韩、二郤皆属公室,二荀为远支,除掉赵氏之后,晋景公树立了崇高的威信。
历史趣闻解读真实的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读真实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的历史故事简介导语:赵氏孤儿解读: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赵氏孤儿解读:赵氏孤儿无疑是一个煽情催泪的故事:赵家遭遇奸臣灭门,孤儿侥幸死里逃生,八位义士前仆后继,血海深仇终得昭雪。
正是洋溢其中的感天动地的情义,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受到了古今中外观众的追捧,在其中,大家找到了久违的“坚持”和“温暖”,心灵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抚慰。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转述和接受的过程中,历史的本来面貌渐渐被大家遗忘了、忽略了,故事重复千变就成了历史,然后就变成了信史。
然而,历史真的会有如此多情,如此煽情,如此矫情吗?历史上的“赵氏孤儿”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成为孤儿的?历史上真实的“赵氏孤儿”关乎正义和忠诚吗?既然是说“赵氏孤儿”的故事,我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赵氏”指的是谁?这一切要从晋文公开始。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献公的儿子。
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
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孩——骊氏姐妹。
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
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为了表达自己对于骊姬的喜爱,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孩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
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就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
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
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生活常识分享。
赵氏孤儿简介

次日天明,屠岸贾亲自带领兵士数百人,将赵朔居住的下宫,围了个水泄不通,把晋景公书写的罪状,高悬在下宫的大门上,以讨伐叛逆的名义,将赵家一族老幼男女三百多口全部杀死,直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屠岸贾大屠杀后清点尸体,发现没有庄姬,有报告说;“庄姬半夜逃入宫中。”屠岸贾感到是关紧要,心想;“公主怀孕临产,万一生个男孩定有后患。斩草要除根,无毒不丈夫。”屠贼下令收兵,拔马进宫搜查。
现在盂县苌池乡神泉,有一处叫“宝剑口”的地方,传说程婴曾在那里丢失过一柄宝剑,所以叫成“宝剑口”。藏山至今有一处山洞,名叫“藏孤洞”就是程婴与孤儿一行,在此避难十五年的所在。十五年之后,赵氏的孤儿赵武,在程婴,韩厥的帮助下终于报仇雪恨,屠岸贾受到了应得的惩罚。
古代人民群众为了祭祀赵氏孤儿,以及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忠臣义士,于是建造了藏山庙。至今,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当地人民还沿袭着游山纪念古人的风俗。
屠岸贾在首阴山摔死孤儿的消息,已在城中迅速传开,那宫门上盘查也开始松懈起来,韩厥抓住有利时机,叫心腹家人,装扮成山野医生,进宫看病。还特意写了个“武”子,贴在药箱之中,让医生将孤儿带出宫去,交给韩厥。
程婴从首阴山回来,赶紧去找韩厥,韩厥将赵氏孤儿托付于他。程婴抱着孤儿辗转千里,从现在的晋南绎县一带逃到盂县境内。逃跑中走到盂县王村乡的黄安山时,程婴由于慌张,将怀中的婴儿坠落马鞍,后来这个山就起名叫做“慌鞍”,后来演变为现在的“黄安山”
赵氏孤儿讲的是什么故事

赵氏孤儿讲的是什么故事
赵氏孤儿讲的是一个关于孤儿赵天明的故事。
赵天明从小失去父母,被一对善
良的夫妇收养,但不幸的是,他们很快就去世了。
赵天明被迫独自一人在世上闯荡。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克服了种种困难,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人。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
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赵天明在故事中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故事中的赵天明并不是一个天生的英雄,他和我们一样,也曾感到迷茫和无助。
但正是因为他从未放弃,不断努力,最终才有了成功的一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只要我们肯去努力,肯去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走向成功。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生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勇气
和信念。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赵天明才能够在困境中坚持不懈,最终走向成功。
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让我们明白了坚持的重要性,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总的来说,赵氏孤儿是一个充满鼓舞和感动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生中总会
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也让我们明白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够走向成功。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坚定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赵氏孤儿历史背景

赵氏孤儿之历史背景:赵武(前598-前541),世人尊称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
赵氏为晋国世族,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
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
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
其子赵成,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
赵氏孤儿晋景公三年(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
于是就借口赵穿(赵盾的族弟)曾刺杀晋灵公,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
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的妹妹,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
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若号,赵家灭乎;若无声,即不灭。
"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
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
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
(今山西盂县有藏山,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今山西忻州市西郊和垣曲县中条山也各有一处藏山。
按:灵公、景公尚都于绛,即今山西翼城县,藏孤之处不宜距国都过远,当在今晋南境内,故似应是垣曲县中条山的藏山)。
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晋景公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
晋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商丘出席了弭兵大会。
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
他一贯主张减轻各诸侯国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
早在晋平公十年(前548),他耖。
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
…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
【赵氏孤儿】历史上的赵氏孤儿赵武原型是谁?赵武结局如何?

【赵氏孤儿】历史上的赵氏孤儿赵武原型是谁?赵武结局如何?导读:赵氏孤儿赵武简介,晋国赵氏孤儿赵武怎么死的?赵氏孤儿就是历史上的赵武灵王吗?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演绎了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个狗血朝廷斗争戏,无非是一权独大加上职场仇人,因此赵家被满门抄斩,独独只剩下了侥幸存活的赵武。
那么,当赵武被抚养长大以后,他是如何行驶自己的复仇大计的!赵武简介:姓名:赵武、赵孟、赵文子、赵氏孤儿爷爷:赵盾父亲:赵朔(赵庄子、赵庄主)外公:晋成公母亲:赵姬(赵庄姬)儿子:赵成(赵景子)赵武一生复仇经历:赵武出生的时期,家族人就已经被满门抄斩了,只剩下了亲生母亲庄姬。
庄姬之所以能够活着,就是因为她是国王晋景公的姑姑。
然而,赵武出生后,就被仇人所杀,幸好父亲生前曾帮助程婴,程婴用自己的儿子的性命救下了赵武,然后将赵武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给赵武改名为程大业。
程大业从小就跟仇人屠岸贾的儿子屠岸无姜一起长大,两人关系很好。
十八年后,孤儿赵武长大了,程婴一步步设局,让他逐渐知道了赵朔灭门惨案。
而屠岸无姜也终于发现,自己最亲爱的父亲其实是个大奸贼。
程大业逐步从程婴之子转换成了赵氏孤儿,程婴指导着赵武由一个单纯的青年一步步走向成熟。
屠岸贾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当国王,于是逼迫晋景公于困境下弃国而逃,力图让屠岸无姜完成自己篡权夺位,称雄天下的梦想。
然而,从小受程婴教导的屠岸无姜终将“忠义”放在了“仁孝”之前,大义灭亲。
晋景公被程婴和程大业所救下,二人一起缓缓的说来了十八年前的往事。
晋景公痛悔当年灭赵罪行,终于承认“赵武”身份。
赵武也因此与母亲庄姬母子团圆。
赵武继续复仇,最终逼得仇人屠岸贾绝然死去。
历史上的真实的赵氏孤儿赵武赵武:赵文子,戏剧《赵氏孤儿》的历史原型。
春秋时晋国卿大夫,政治家、外交家,为国鞠躬尽瘁的贤臣,后任正卿。
出生世卿大族,幼年其母与叔公不和,随母移居宫中。
后下宫之难,赵氏灭族,赵武独存。
前573年,晋悼公以之为卿。
前548年,继范宣子执政,晋再修文德,弃征战,赵武尊王室,与楚弭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著名法国文豪伏尔泰于1753~1755年对《赵氏孤儿》进行改编成为新剧本,名为《中国孤儿》,1755年8月20日开始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
随后,英国谐剧作家默非又根据伏尔泰及马约瑟的本子,重新改编了《中国孤儿》,在伦敦演出,引起极大的震动。
所改编的《中国孤儿》,其故事情节与《赵氏孤儿》有所不同,但基调大致一致。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还有人把它同莎士比亚的杰作《哈姆莱特》作比较,由此可见《赵氏孤儿》影响之大。
《赵氏孤儿》是一部杰出的悲剧。
其全名为《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为《赵氏孤儿冤报冤》。
译者是法国传教士马约瑟,他于1731年在广州把《赵氏孤儿》译成法文,原作是元代纪君祥(一说为纪天祥)所作,法译本取名为《中国悲剧赵氏孤儿》,1734年巴黎《法兰西时报》、翌年《中华帝国志》先后刊发,在欧洲引起巨大的反响。
伏尔泰就是以马约瑟神父的法文本为素材创作出《中国孤儿》的。
《赵氏孤儿》是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
《赵氏孤儿》播传世界有赖于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编。
伏尔泰为什么要改编《赵氏孤儿》?有的说,伏尔泰“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见识不广,对《赵氏孤儿》的改编是猎奇之所为。
”此言失于偏颇。
《赵氏孤儿》剧情曲折多变,矛盾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
剧中描写的勇士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等,尽管身份不同,地位有异,但自我牺牲的壮烈精神同样震撼人心,他们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正如《史记》所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成,不爱其躯。
”其品德,扣人心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程婴是贯穿其中的主要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深刻动人。
他从知恩酬报到拯救无辜,从抚养孤儿到忍辱向仇人献媚。
伏尔泰改编《赵氏孤儿》并非出于一时心血来潮,也绝非所谓“猎奇之所为”。
从伏尔泰在剧本题目下着意所加“根据孔子的教导,改编成的五幕剧”一行文字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原因有三:根据孔子的教导之一,就是无征不信,“述而不作”(《论语·述而》),也就是不凭造作,保持历史的真实性。
伏尔泰编剧有一条宗旨,那就是“以前世历史事实感召后世人为力”。
他非常讲求“以真实的历史事实感人”。
将中国题材引入戏剧创作是出于他对中国历史文化一贯的关切和向往。
欧洲诸国喜欢收藏中国文物,其宫廷内外出现了一种对“中国风尚”的特殊嗜好,而这种“东方趣味”风行的迹象已为伏尔泰亲眼所见。
当时,来自中国的丝绸布料早已成为贵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奢侈品,中国也因此在欧洲获得了“丝绸之国”的美誉。
在悠长的岁月中,中国的典籍、火药、炼丹术、造纸术、航海术、雕版印刷术、建筑技术、医学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
法国学者莫里斯·罗宾曾这样写道:“在古代欧洲和启蒙运动时代的西方,中国简直无所不在。
”这股由法国兴起的“中国风”,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在欧洲大陆愈演愈烈,“中国兴味”正是欧洲人趋之若鹜的时代风尚。
伏尔泰在这股劲吹的“中国风”之中,了解和熟悉了中国,并极力推崇中国的传统哲学,曾说:“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
”由此萌发了创作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戏剧的心愿。
正在寻访题材之时,读到了《赵氏孤儿》的译本,并认定,“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相关链接:
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元杂剧《赵氏
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在元杂剧基础上,后被改编为京剧、潮剧、秦腔、豫剧、越剧等剧目。
亦有改编为小说、话剧、电影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