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悲剧与崇高

合集下载

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

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

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本文关键词:崇高,崇拜,悲剧,思想,酒神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本文简介:内容提要:布宁小说主人公命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悲剧性,但其悲剧性通常被作者赋予一种崇高意义。

这种以悲剧方式表达的崇高性恰是古希腊酒神崇拜的体现。

本文通过对布宁小说《扎哈尔▪沃罗比耶夫》、《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和《阿强的梦》中主人公们的孤独与超越、毁灭与重生及痛苦与梦幻三种悲剧命运的分析,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本文内容:内容提要:布宁小说主人公命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悲剧性,但其悲剧性通常被作者赋予一种崇高意义。

这种以悲剧方式表达的崇高性恰是古希腊酒神崇拜的体现。

本文通过对布宁小说《扎哈尔▪沃罗比耶夫》、《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和《阿强的梦》中主人公们的孤独与超越、毁灭与重生及痛苦与梦幻三种悲剧命运的分析,试图揭示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

关键词:布宁酒神崇拜悲剧崇高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虽以短篇见长但意蕴丰富,传达了他对俄罗斯民族性格及俄国革命前后城乡社会生活和精神氛围的深刻思考。

布宁小说的人物命运和结局大多具有悲剧性,但这不是作家的终极诉求,而是被他赋予了一种崇高的意义。

很多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借助死神来当代外国文学解脱痛苦的折磨,作者一方面赋予主人公命运的悲剧色彩,另一方面又诊释了他们死亡背后的意义-使他们摆脱痛苦的折磨而走上重生的终极境界。

个体生命虽然包含着痛苦和毁灭稍纵即逝,但其背后却隐藏着生命的本体意志和无限重生。

布宁的创作蕴含着深奥的哲学思考和多元的文化底蕴,但这些并未得到学界的认识和阐述。

"布宁是这样一位作家,即当我们尝试解密他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向成熟迈进了一步"。

布宁以悲剧方式传达的崇高意义即是古希腊酒神精神的体现。

酒神狄奥尼索斯是丰收、享乐、放纵和生命丰盈的象征,它使人酩配大醉后轻歌曼舞,并在狂欢与放纵中与世界融为一体。

悲剧即崇高

悲剧即崇高

论悲剧优美——“悲剧即崇高”说质疑常勤毅内容提要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

然而在对悲剧与前二者关系的研究中,相当多的中国当代美学家有着重悲剧崇高,轻悲剧优美的倾向。

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美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将悲剧崇高与悲剧优美进行多方比较,进而指出应该对悲剧优美的研究给予充分重视。

关键词美学理论;悲剧;优美;崇高崇高和优美是美学理论中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美学范畴。

它们之间彼此矛盾却又互相依存,构成了美的两种基本形态,这两种形态以它们各有千秋的审美特征和不可替代的美感染力,存在于大自然、人类社会和艺术作品之中。

然而,在悲剧美的研究中,我国几个不同派系的美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将崇高和优美对立、割裂开来,以致于把崇高捧上了悲剧的宝座,而将优美赶出了悲剧的大门。

这种重崇高、轻优美的悲剧观似乎不能完全揭示出悲剧的本质,“悲剧即崇高”这个被许多美学家公认了的命题,有它片面至少是不完善的地方。

李泽厚在一次美学讲演中,在谈到美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时,借鉴了朗费特所提出的三方面美学研究的主张,认为“现代美学实质上包括三个部分,或三个内容、三种成分、三种因素,即:一是关于美的哲学的探讨,一是关于审美心理学的探讨,一是关于艺术理论(艺术哲学)的探讨”〔1〕这种意见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分析;但事实上,不少美学家却都是各执一端地从事着单方面的研究工作。

单纯地只从一方面或一个角度去研究、探求一种美学现象,很难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和全部内涵。

这就需要我们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每一个问题。

下面笔者试以系统分析的方法,从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艺术哲学三个方面,考察崇高和优美在悲剧中的区别与联系,进而肯定优美在悲剧中的美学价值。

一、从美的哲学的角度考察悲剧中的崇高和优美的同与异“悲剧的美关键在于有冲突而得不到解决,而悲剧人物可以由于任何关系的矛盾而发生冲突,只要这种矛盾有自然基础,而且真正是悲剧性的。

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doc

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doc

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
2020年4月
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本文关键词:崇高,崇拜,悲剧,思想,酒神
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本文简介:内容提要:布宁小说主人公命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悲剧性,但其悲剧性通常被作者赋予一种崇高意义。

这种以悲剧方式表达的崇高性恰是古希腊酒神崇拜的体现。

本文通过对布宁小说《扎哈尔·沃罗比耶夫》、《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和《阿强的梦》中主人公们的孤独与超越、毁灭与重生及痛苦与梦幻三种悲剧命运的分析,
悲剧与崇高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本文内容:
内容提要:布宁小说主人公命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悲剧性,但其悲剧性通常被作者赋予一种崇高意义。

这种以悲剧方式表达的崇高性恰是古希腊酒神崇拜的体现。

本文通过对布宁小说《扎哈尔·沃罗比耶夫》、《从旧金山来的先生》和《阿强的梦》中主人公们的孤独与超越、毁灭与重生及痛苦与梦幻三种悲剧命运的分析,试图揭示布宁小说中的酒神崇拜思想。

关键词:布宁酒神崇拜悲剧崇高伊凡·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虽以短篇见长但意蕴丰富,传达了他对俄罗斯民族
1。

为何我们欣赏悲剧(四)悲剧中的崇高感

为何我们欣赏悲剧(四)悲剧中的崇高感

为何我们欣赏悲剧(四)悲剧中的崇⾼感根据前⾯讨论的,欣赏悲剧的⼀部分原因是处于⼈们的同情⼼理,换句话说,悲剧可以激发⼈的怜悯。

这样的怜悯在许多哲学家眼⾥看起来是源于⼈性中的恶⽽⾮善。

柏拉图认为怜悯的感情毫⽆价值,只有理性才能减轻怜悯的感觉。

⽽悲剧恰恰是激起了怜悯⽽打压了⼈类的理性,并产⽣了使⼈颓废的恶劣影响。

然⽽亚⾥⼠多德却认为,悲剧是通过激起⼈类的怜悯和恐惧之⼼来达到对这些情绪的净化。

注意,在这⾥亚⾥⼠多德在讨论“怜悯”的同时,⼜提到了恐惧。

那么为何他会把在悲剧欣赏中的怜悯与恐惧联系起来呢?莱⾟认为,当我们感觉到怜悯的时候,我们会为⾃⼰感到恐惧……所以恐惧是构成怜悯的必要因素。

亚⾥⼠多德在《修辞学》中说,“我们恐惧的⼀切事情,发⽣在别⼈⾝上时就会引起我们的怜悯”。

然⽽事实上,尽管当我们清楚相同的遭遇不会发⽣在我们⾝上时,我们仍然会产⽣怜悯的感情。

⾸先让我们来理解⼀下怜悯这种感情——怜悯绝对不是单⼀的情绪,它同时包含了许多其他的感情因素。

第⼀,有爱才会怜悯,我们很难去怜悯我们恨的或讨厌的⼈,⽽当⼀个⼈怜悯憎恨之⼈的时候,怜悯中所包含的爱的作⽤也已经将原本的憎恨淡化了。

第⼆,怜悯是要求怜悯⾏动中的主体对客体的感情有感知能⼒的。

当我们怜悯⼀个恐惧的⼈,我们在⼀定程度上能够感知他的恐惧;当我们怜悯⼀个嫉妒的⼈,我们也必然能够感知他的嫉妒。

第三,怜悯的感情往往还带有“惋惜”的成分。

当我们对某⼀件事或某⼀个⼈感到怜悯时,我们会有意⽆意的希望事情会是另⼀个样⼦。

由此可以看到,真正的怜悯绝对不单单是对发⽣在别⼈⾝上遭遇的恐惧,更进⼀步的,是想要去改善这些遭遇的冲动——是积极、主动的。

这与本能上逃避恐惧的消极情绪,是完全对⽴的。

然⽽,在悲剧中恐惧感也是必然存在的。

观赏⼀部悲剧,必然要“先是感到⾯对某种压倒⼀切的⼒量那种恐惧,然后那令⼈畏惧的⼒量却⼜将我们带到⼀个新的⾼度,在那⾥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活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的渺⼩之后,会突然有⼀种⾃我扩张感,在⼀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的赞叹的感情(pp.86)。

悲剧中的崇高

悲剧中的崇高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浅析美学中的崇高崇高,这个词对我们来说是一点也不陌生的,我们也常常用崇高一词来肯定某某人具有的一种积极的品格。

但从美学的角度来谈崇高又是怎样的呢?关于崇高的论述,最早的是郎吉弩斯,他认为“广大渺茫的宇宙的深邃与神秘,会使人受到震撼,产生雄伟崇高的感慨”。

受到郎吉弩斯关于崇高的论述影响,英国政治家、美学家伯克对崇高的定义是这样的:任何能引起痛苦的危险感的事物,或者说,任何可怕的事物,即是以在人心中引起像恐惧这样的强烈感情的事物,就是崇高。

根据伯克的论述,能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感、危险感和恐惧感的事物就是崇高。

带着伯克的观点,我们来看看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出悲剧的根本源头在于这一对佳人虽然深爱着彼此,但他们却分别来自两个素来充满了仇恨的两个死对头大家族。

在读者看到这时,都会对这样一段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感情感到遗憾和惋惜。

在他们一次次的秘密约会以及在教堂结合的时候,我相信,读者们都是为他们捏一把汗的,多么害怕他们的私会会被两家的家人撞破。

而在教父将朱丽叶假死的消息通多书信的方式转达给罗密欧时,我们又是多么紧张而迫切地希望消息快快到达罗密欧手中。

当读者看到这些时,那些迫切的心情和危险感都能直接的传达都读者内心。

作品的最后结局是以这对忠贞的痴情男女的死而告终的,各种的阴差阳错造成了这样的惨痛悲剧,每一个读到最后的人都会对他们对爱的忠贞而感动,同时也对这样的结局感到十分的痛苦和沉重。

这些便是作品中的人和事物带给我们的强烈的痛苦感、危险感,这即是崇高。

在我看来,崇高,是不论我们欣赏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我们能够在欣赏过程中达到作品中的感情与我们自身的感情达到一个心灵的契合点、共鸣点。

然而更好的是,不仅仅找到自身与作品的共鸣点,而且能在感受之后能引起对自身的反思,这样的反思能够很好的去指导去影响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观点和态度。

譬如,在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后,我们不能单纯地只为他们的悲剧而痛苦而惋惜,而后又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的去面对生活。

有别于崇高悲剧审美

有别于崇高悲剧审美

有别于崇高的悲剧审美摘要:崇高与悲剧在审美形态上的区别表现为:崇高在人的本质对象化矛盾对抗中更侧重于展示主体的斗争精神及其必然胜利的前景(与之相对应的崇高审美经验主要特征是“壮”,即振奋),而悲剧在人的本质对象化运动中着重显示人的本质所受到的伤害乃至毁灭(故而悲剧审美经验主要特征是“悲”)。

当然,无论是高扬主体性或展示人的本质的牺牲,审美的价值取向都最终导向对人的本质的肯定。

关键词:崇高;悲剧;个性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63-01悲剧性与崇高感这对概念,大家总是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可是悲剧并不像大多数学者认为那样是崇高的一种。

悲剧是有独立的美学范畴和审美特征的。

作为审美形态,悲剧与崇高同样都是对人的本质的肯定。

从马克思实践论美学来看,悲剧与崇高都属于人的本质对象化(亦即规律与目的统一所实现的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性)过程中的特定阶段,而且二者都是对象化运动中矛盾激化、主体遭遇巨大阻力的对抗性状态。

正是上述基本共同点,使崇高与悲剧相互接近而又容易混淆。

但是,人的本质的体现者,却可有族类总体与个体之不同侧重。

在崇高状态中受阻受挫的是特定对象化运动中特定的个性,而族类总体的人的本质则作为力量源泉和前景感召个体。

个体超越劣势限定而向往更高本质,从而产生崇高特有的敬仰与升华心理运动。

因而,崇高审美评价的重心与主导力量是族类总体。

族类总体的这种主导地位使崇高接近于以社会规范个体的伦理道德。

在悲剧中,人的本质的承担者却不是族类总体,而是个性的人,即人的本质水平上的个体,悲剧所毁灭的不可能是族类总体。

从人类的总体进程来看,人的本质的失败或毁灭是局部而暂时的,其承担者只能是个体的人(即个性)。

因此不存在所谓“全人类的悲剧”。

叔本华从悲观主义出发主张有“全人类的悲剧”,之后尼采虽不赞同叔本华消极解脱的悲剧认识,而强调要以生活不幸的悲剧为契因来激发生命意志,同苦难嬉戏,从人生的悲剧中获得动力与美感,但是在对人生现状、人类生存基本矛盾及人的本质的悲剧性的判定上,并没有根本的改变。

悲剧与美_谈谈悲剧与崇高

悲剧与美_谈谈悲剧与崇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2) * .%) * .() * & - ’ 完成句子 六、
."3 4567 89:;< =< >=7?; =< @675A; .#3 B C9CD E 8 FD5G GH=8 H=C H=AA;D;C ..3 H=< ?5D; I=C ./3 J; <H56>C H=K; ?5D; 85 <;; 8H; C5L857 8G5 G;;F< =?5
$$$$$$$$$$$$$$$$$$$$$$$$$$$$ 参考答案: 一、 语音知识 () * $) * +) , ") #) , .) , /) * 0) 1 二、 词汇知识 2) (") , (%) (#) (() (.) * ($) 1 (/) * (+) (0) "2) #") , #%) 1 #() * #.) , #$) 1 #/) * .$) #+) , #0) 1 .+) -
视最高的神的威严,在残酷的镇压下,英勇斗 争, 直到毁灭。抗争是悲剧的重要特点, 没有抗 争就没有悲剧。正因为有抗争,悲剧显现出刚 性的特点。 欣赏悲剧艺术, 会引起人的悲伤、 畏惧、 怜 悯,心灵精神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会失 声痛哭, 会泪流满面, 有着强烈的痛感。奇怪的 是, 人们仍然喜爱悲剧艺术, 愿意忍受痛苦。这 是因为在悲剧感受的强烈的痛苦中总是有一种 使我们兴奋和振奋的强烈刺激,是一种强烈的 快感, 是悲剧特有的美。 悲剧是如何让人“ 以悲为美” 的呢?因为悲 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 受难与痛苦、 抗争与拼搏, 它展现的是人类社会 和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 最严肃的一面, 展现的 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的和死亡的方式。悲剧主 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是抗争。在这抗争中 显现了人的伟大的精神。死亡,意味着肉体力 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着精神力量的失败。抗 争本身就代表着人的精神的火花。冲突双方力 量对比越是悬殊, 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 我们从 中体会到的人的精神越是强大。普罗米修斯的 悲剧展现的是人与神, 与命运的冲突, 我们从普 罗米修斯身上体会到了人的必胜的前途。悲剧 表现的实际上是对伟大崇高的人的摧毁,但更 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崇高。正是人的伟 大与崇高, 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快, 感到 了振奋与兴奋, 感到了美! 因此,悲剧与崇高是紧密相联的。车尔尼 “ 雪夫斯基曾经说过: 美学家们把悲剧性看作是 最高的一种伟大 ( 即崇高) 或许是正确的。” 其 “ ” 实这 或许 可以去掉, 悲剧性就是一种伟大或 崇高。悲剧美感的获得是来自于对人的精神、 力量的理解和崇敬。悲剧主人公的毁灭是代表 着历史必然要求的善与正义的抗争的失败,然 而这抗争表现出了崇高。因此可以说,悲剧的 毁灭是趋于崇高的死,或者说是死的崇高。悲 剧性也必然是崇高性。 崇高也产生于崇高主体与强大的似乎还很 ! ""!

美的范畴优美崇高悲剧

美的范畴优美崇高悲剧

第一乐章



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 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 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 (与命运抗争),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 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 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对幸福、美好生活 的渴望和追求)。
• 命运动机再次闯入,引出了展开部,威风
崇高的本质崇高的本质对象胜过主体对象胜过主体既而主体又超越对象既而主体又超越对象感觉感觉豪迈豪迈颂扬颂扬崇高的感性特点崇高的感性特点巨大巨大海洋海洋晦暗晦暗神庙神庙力量力量猛兽猛兽空无空无空虚黑暗孤寂静默空虚黑暗孤寂静默无限无限大瀑布的不断的吼声大瀑布的不断的吼声壮丽壮丽如星空如星空突然性突然性巨大的声音突然起来巨大的声音突然起来充实之为美充足而又光辉为充实之为美充足而又光辉为大大而化之为圣圣而不可大大而化之为圣圣而不可知之为神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
钱塘自古繁华。烟柳 画桥,风帘翠幕,参 差十万人家。云树绕 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 拥高牙。乘醉听萧鼓, 吟赏烟霞。异日图将 好景,归去凤池夸。
钱塘湖春行
我们的阐释
• 亚氏的悲剧观建立在现实人生的基础上,
一方面承认人的残缺和粗始欲望,另一方 面有提倡美德。 • 悲剧的价值:一是粗始欲望在艺术这个虚 拟世界中得到宣泄从而让心灵得以平静和 净化。二是在现实的层面对悲剧人物的命 运产生恐惧怜悯,从而明证自己的优越感 并持守中庸之道。
• 提示:恐怖片只能有次要的娱乐价值,绝
崇高的本质特点
• 崇高作为一个特定的美的范畴,是一种庄
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与伟大、 壮美的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崇高与优美 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 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 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 矛盾冲突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悲剧与崇高
悲剧和崇高都是重要的审美范畴,它们本属于同一序列的审美类型,都侧重审美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

虽然悲剧和崇高联系紧密,但同时它们也是相互独立的概念,下面,我就分别简单介绍一下悲剧和崇高。

“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在希腊文中叫tragoidia,即“山羊之歌”。

它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探索了悲剧的艺术特征并奠定了悲剧的理论基础,他在《诗学》中给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是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悲剧的力量在于主人公有限的生命运动所体现的人类精神的永恒价值。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和喜剧是对立的,互相违背的,一个是让善良有益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在苦难中挣扎;另一个则是让丑恶不良的事物遭受不幸、磨难,让他们挣扎。

一些人喜爱喜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悲剧的意义,是让人们直视悲惨的现实,以使人减少对不幸的悲哀感。

这正与喜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喜剧隐瞒不幸,逃避悲哀时,悲剧却让大家直视不幸,面对悲哀。

因而,最后,悲剧让人面对不幸时,所感受到的悲哀感将减少,他们将会更有信心面对困难,认识困难,改善困难,最终征服困难。

而这也正好符合我们的一句成语——“多难兴邦”。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书把悲剧分为复杂情节悲剧,性格悲剧(或命运悲剧),情景悲剧和苦难悲剧等四种类型,其中复杂情节悲剧为最好。

在他之后,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黑格尔就在《美学》中提出了三种类型的悲剧,即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性格悲剧(文艺复兴时期悲剧,尤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伦理冲突悲剧(近代悲剧).稍后的叔本华也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即主人公性格缺陷导致的悲剧,盲目命运导致的悲剧和社会地位相互对立导致的悲剧。

后来也有人把悲剧的类型概括为以下四种:
1,命运悲剧:神秘力量左右现实人生;
2,性格悲剧: 性格内在矛盾冲突;
3,社会悲剧: 社会不平等,不合理造成人生悲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历史悲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的矛盾冲突。

正如我们知道的,著名的悲剧有许多,如《俄狄浦斯王》、《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安娜·克里斯蒂》、《浮士德》、《哈姆雷特》、《雷雨》、《椅子》,还有《骆驼祥子》。

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

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

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

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中国古典戏曲也不乏悲剧作品。

与西方悲剧相比较,中国戏曲往往由忠与奸、善与恶、压迫与被压迫的鲜明对立构成悲剧冲突,其中有《赵氏孤儿》、《精忠谱》这样的英雄悲剧,有《窦娥冤》这样表现被压迫者反抗精神的悲剧,也有《牡丹亭》、《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爱情悲剧。

但在不少作品中,大团圆的结局往往削弱了原有的悲剧力量。

接下来介绍崇高。

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
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
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的《论崇高》,作者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有五个方面: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

他说,尽管我们也欣赏山间小溪的清浅和明媚,但我们更欣赏气魄宏大的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尤其是海洋。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

而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常用“大”来表述。

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

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

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西方哲人强调崇高有待于知性心灵的发展成熟,由此认识必然而又意识到人不是必然性的奴隶,赋予崇高以坚强的理性力量。

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悲剧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之所以被马克思义称为“哲学日历中的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就在于他是知识的播火者并敢于反抗宙斯的神权。

中国古代哲人虽然对于自然和社会秩序较少有追问“为什么”的知性精神,但对于宇宙人生的直觉的智慧洞观,却使他们能从“天行健”引出“君子以自强不息”、从“地势坤”引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能够内养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外显不畏强权的“威武不屈”,由此产生“充实而有光辉是谓大”的崇高人格美。

纵然是有点玩世不恭意味的庄子,其讴歌鲲鹏而嘲讽蓬间之雀,慨叹“百川灌河”“泾流之大”终不及大海之浩瀚无涯,以及其蔑视权势的“鸱枭腐鼠之喻”,也使人依稀可见其人格理想中有几分崇高、几分傲骨。

至于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更无不体现着对于崇高人格美的执著追求。

悲剧是崇高在艺术上的一种形式,悲剧总是表现崇高,而崇高并不一定是悲剧。

总的来说,悲剧与崇高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