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冲突论与黑格尔的冲突论

合集下载

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

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的艺术与自然歌德是德国古典文论中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歌德的文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信件和对话等作品中,他的文论思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论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说

论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说

论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说作者:武晓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8期摘要:黑格尔的悲剧学说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在悲剧学说史上树立起来的又一座丰碑,他是第一个用辩证的对立统一观点去揭示悲剧本质的人,黑格尔悲剧学说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其用“矛盾冲突”去解释悲剧。

但是基于理念先行这一哲学基础的悲剧冲突说,黑格尔把冲突归结为精神实体的异化、分裂与和解,忽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前提,其采用“和解”的方式去解决矛盾冲突也具有不彻底性,这是黑格尔悲剧冲突说的局限性所在。

针对于黑格尔悲剧冲突说的局限性,本文主要采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加以解决。

关键词:悲剧冲突说;矛盾冲突;和解作者简介:武晓蕾(1987-),中国传媒大学文艺学硕士,中国古典文论与美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8-0-02一、关于西方悲剧理论悲剧理论说到底,是人类对于悲剧艺术现象的一种认识和总结。

本文主要对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作一历史性的纵向概述,在此基础上探讨黑格尔悲剧冲突说的超越性以及局限性。

西方悲剧理论源于亚里士多德,其在《诗学》这部美学经典中第一次给悲剧下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是从摹仿对象、摹仿媒介、摹仿方式以及摹仿目的这四个方面界定悲剧本质的,说明悲剧是由于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从而引起怜悯和恐惧,最终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叔本华把悲剧看成是最高的诗艺,他认为,悲剧的使命就是在我们面前演出人类的痛苦和不幸,悲剧展现的是意志同其自身的矛盾冲突及其分裂。

叔本华是典型的悲观主义理论家,他的悲剧学说是他的悲观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所以,叔本华悲剧学说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把以人为主体的这个世界看得太坏。

论悲剧的美育作用

论悲剧的美育作用

论悲剧的美育作用俞樟华熊元义内容提要:悲剧可以培养人的历史意识、担当意识和超越意识。

既要发扬光大中国近现代美学重视悲剧的美育作用的传统,也要在美育实践中高度重视悲剧的美育作用。

当前中国有些文艺家在文艺创作中日益广泛地搀人了单调、无聊的成分。

这种“恶性娱乐化”倾向在突出感官娱乐的功能的同时抑制了文艺的其它功能。

这些单调、无聊的成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批判的,它满足和迎合人们心灵的那个低贱部分,养肥了这个低贱部分。

匈牙利文艺批评家卢卡契曾经尖锐地指出:“过去的伟大小说把重大人性的描述同娱乐和紧张结合在一起,而在现代艺术中则日益广泛地搀入了单调、无聊的成分。

”这种堕落的现代艺术在我们这个躲避崇高和娱乐至死的时代日益泛滥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当前中国悲剧创作的缺席不过是中国近现代美学传统的断裂。

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上,那些为中国近现代美学奠定基础的前驱为救亡图存所进行的启蒙运动是高度重视悲剧的美育作用的。

1904年,蒋观云以“中国之演剧界”为题在引进西方的悲剧概念的同时强调了悲剧的美育作用,认为“虽然,使剧界而果有陶成英雄之力,则必在悲剧”,“而欲保存剧界,必以有益人心为主,而欲有益人心,必以有悲剧为主。

”蒋观云这种对悲剧的美育作用的认识对后人影响很大。

几乎同时,王国维则引进西方的悲剧理论对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红楼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把握,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而且认为《红楼梦》的价值在于它违背中国人的乐天精神。

蔡元培相当重视美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说”,“即西人重视悲剧,而我国则竞尚喜剧”,“盖我国人之思想,事事必求其圆满”。

在美育中,蔡元培格外重视悲剧的美育作用,认为悲剧特别感人。

1918年9月,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学存在一种“团圆迷信”,“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

……团圆快乐的文字,读完了,至多不过能使人觉得一种满意的观念,决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动,决不能引人到彻底的觉悟,决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

黑格尔悲剧冲突论

黑格尔悲剧冲突论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是从其哲学理论体系中演义出来的,体现了"美是理性的感性显现"的美学思想;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运用矛盾发展学说的理论揭示了戏剧是以冲突为艺术特性的叙事范式;黑格尔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古希腊亚理斯多德以来一直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的摹仿说戏剧理论,他的一般世界理论、伦理实体理论等将亚理斯多德的摹仿论上升到戏剧冲突论的高度。

尔是十九世纪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来源,而最能体现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则是他的悲剧冲突理论。

黑格尔是第一个把矛盾冲突学说真正应用于悲剧理论的哲学家,他认为“悲剧是一切艺术形式中最适合于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

”如果我们研读黑格尔的悲剧学说,就会发现,黑格尔正是在用悲剧来实践他的辩证法理论。

一黑格尔通过矛盾法则来说明悲剧冲突的性质,认为悲剧不是因为个人的偶然原因造成的,那只是表面的现象,悲剧冲突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由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人类的意志理念具有能动作用,是绝对理念分化出来即对立统一体,因而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相对于绝对正确的“永恒正义”来说,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在冲突当中,各自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两种善的斗争,必然引起悲剧性的冲突。

黑格尔借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安提戈涅》来说明自己的理论。

剧中,国王克瑞翁代表的是第二种伦理力量,即国家的安全荣誉;安提戈涅则代表第一种伦理力量即家庭伦理道德。

在黑格尔看来,这两种理念都是合乎理性的,是善的。

但由于片面维护和坚持自己所代表的那部分力量,互相损害,因而又都有不合理的因素。

他们产生矛盾,进行斗争,导致不可避免的悲剧性结局。

假若安提戈涅让哥哥暴尸荒野则违背了她所代表的家庭伦理道德,从而否定了自己;假如埋葬了哥哥则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与父亲克瑞翁发生冲突。

西方文论 A卷 试题

西方文论 A卷 试题

西方文论(高起本)A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错选,漏选均无分。

)1.创立文艺理论独立体系的是(C)A.康德B.王尔德C.亚里斯多德D.卢卡契2.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性理论作品是( B )。

A.《诗学》B.《诗的艺术》C.《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D.《悲剧的诞生》3.下列属于罗马时期文论家的是(D)A.雪莱B.巴尔扎克C.海涅D.贺拉斯4.“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这是下列哪位文论家的名言(B)A.康德B.黑格尔C.席勒D.卢卡契5.“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在自然的主宰”这是谁提出来的(c)A.雪莱B.巴尔扎克C.歌德D.海涅6.兰波的文艺理论属于下面哪个学派(C)A. 现实主义B. 浪漫主义C. 象征主义D. 实证派7.弗莱属于(A)A. 原型批评理论家B. 现实主义批评家C. 浪漫主义批评家D. 精神分析批评家8.下列作家中,强调读者中心理论的有(C)A. 弗洛伊德B. 雨果C. 尧斯D. 弗莱9.“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曾做过的游戏地继续,也是他的替代物。

”是下列(A)的名言A.弗洛伊德B.王尔德C.黑格尔D.马克思10.下列哪部著作是米利特的(C)。

A.《第二性》B.《一间自己的房间》C.《性政治》D.《女权辩护》11.“诗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这句文艺论述是( C )说的。

A.雪莱B.夏多勃里昂C. 华兹华斯D.海涅11.“艺术就是理念内容与感性显现的自由统一的整体”是(C)提出的。

A.瑞恰兹B.布鲁克斯C.黑格尔D.兰色姆12. ( B )是象征主义文艺理论的创立者、实践者和奠基人。

A.马拉美B.波特莱尔C.魏尔伦D.兰波13.感应说是(B)提出来的A.格林贝格B.波德莱尔C.弗洛姆D.霍克海姆14.下列属于康德的经典著作的是(A)A.《判断力批判》B.《图像时代》C.《艺术本体论研究》D.《审美经验现象学》15.《悲剧的诞生》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C)A.萨特B.海德格尔C.尼采D.黑格尔16.认为“文学是一种介入的文学”的作家是(D)A.尼采B.霍格海姆C.贺拉斯D.萨特17.下列是尼采提出的观点的是(C)。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

黑格尔的悲剧冲突

⿊格尔的悲剧冲突(⿊格尔最喜欢的悲剧《安提⼽涅》)我国著名学者朱光潜在《悲剧⼼理学》中论及⿊格尔的悲剧理论时,曾说过: “哲学家谈悲剧总是不那么在⾏。

在悲剧问题上求教于哲学家往往是越说越糊涂。

”然⽽,事实当真如此还是别有深意?显然,我们不能武断地下结论。

本⽂就来谈谈⿊格尔的悲剧理论。

⿊格尔的哲学思想研究⿊格尔的悲剧理论,必须先了解其哲学思想。

⿊格尔有⼀句名⾔:“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主张思维与存在的统⼀。

他认为逻辑推演的过程就是思想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过程。

⿊格尔反对康德的“⾃在之物”不可知的观点,他认为思想是“客观的”,是事物的本质。

它存在于⼀切事物之中,这就是⿊格尔所谓的“绝对精神”,由此建⽴起了其庞⼤的客观唯⼼主义体系。

⿊格尔的“绝对精神”是辩证发展的,他反对“⾮此即彼”的形⽽上学的思想⽅法,认为正反两⾯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不把反⾯看作对正⾯的简单否定,⽽把它看作构成正⾯的内部环节,正如⿊格尔所说“纯粹的光明就是纯粹的⿊暗”。

⿊格尔把“绝对精神”分为三个基本阶段:逻辑、⾃然和精神。

⿊格尔的全部哲学主要就是对这三个阶段的描述。

“绝对精神”通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三种形式来认识⾃⼰,哲学是“绝对精神”的完成形式,宗教介乎哲学和艺术之间,⽽艺术只是精神对⾃⾝的⼀种感性的、直观的认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统⼀的辩证法思想的⼀个特殊应⽤,悲剧中,相互对⽴的双⽅构成“冲突”,⽽对⽴⾯的统⼀,即是通过“和解”的⽅式。

悲剧的产⽣:冲突说。

⿊格尔所谓的冲突,是指⼈物性格在某种具体情境中所遭受到的两种普遍⼒量(⼈⽣理想)的分裂和对⽴。

普遍⼒量是抽象的,它只有结合到具体的情境或⼈物时,它才“得到定性”。

在具体化过程中,它才“现出本质上的差异⾯,⽽且与另⼀⽅⾯相对⽴,因⽽导致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通过否定之否定,终于消除否定达到调和统⼀。

悲剧与自由:席勒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之比较

悲剧与自由:席勒与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之比较

中图分类号: B83-06; B51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023( 2019) 02-0131-07
席勒和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在美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但他们对悲剧本质的看法却有明显区别。 席勒将悲剧建立在以反目的性为基础的合目的性上,首次将悲剧与崇高联系起来,黑格尔则将悲剧视为 伦理实体的辩证运动过程。虽然理论特征不同,但他们的悲剧观却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对自由的 关注和礼赞。借助康德道德自律和意志自由的观点,席勒得以洞悉悲剧魅力的源泉,他在悲剧的痛苦表 象中发现了理性精神被苦难激发所产生的超越的快感,崇高感使悲剧成为现实的人生超越日常生活而 获得真正自由体验的艺术途径。而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原动力都是自由,即事物自身发展需求 的内在动力。自由渗透于万物运动之中,也体现于其哲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美学和悲剧观。这种自由由 于和伦理相连,从而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展示了人在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对自己生命价值的提升。通过 比较席勒和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哲学基础,我们得以理解他们悲剧观的差异,并从中发现他们自由观的异 同。
各种现实规定。人处于感性和理性两种力量的对立中,这种二元对立构成了席勒悲剧理论的出发点。
而黑格尔则摒弃了康德的二元论,将理性发扬并推至极致,成为支配感性世界一切现实事物的内在力
量。他将绝对理念视为世界的本原,世界进程被视为理念自身展开的过程。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就建立
在这种历史主义和理性主义一元论基础之上,悲剧被视为绝对理念发展的感性直观的认识阶段,构成绝
但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理性和感性的冲突被伦理力量之间的冲突所取代,这就是黑格尔关于悲 剧本质的“伦理冲突论”。黑格尔认为与史诗相比,“于是这种更高的语言,即悲剧,就把本质的和行动 着的世界中分散了的诸环节更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神圣东西的实体,按照概念的本性分化成它的各个形 态”[2]440 ,而所谓神圣的实体,在悲剧中就是伦理实体。伦理实体在自身矛盾的驱动下外化,在悲剧中以 凝聚为同一伦理实体内部对立着的两种伦理力量的方式表现出来,即在概念的单纯的分裂为二( Entzweiung) 中出场。对于悲剧中的这两种伦理力量,黑格尔在论述古希腊悲剧时写道: “梭福克勒斯继埃 斯库洛斯之后处理的最好的主要矛盾就是城邦政权所体现的带有精神方面普遍意义的伦理生活和家庭 所体现的自然伦理生活这两方之间的矛盾。城邦和家庭是悲剧所描述的两种最纯粹的力量”[3]307 。代 表不同伦理力量的人物,都有理由去实现自己所代表的伦理力量,但在这一过程中会与代表其他伦理力 量的人物产生矛盾: “这里基本的悲剧性就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的理由, 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 否定掉或破 坏 掉。因 此,双 方 都 在 维 护 伦 理 理 想 之 中 而 且 就 通 过 实 现 这 种 伦 理 理 想 而 陷 入 罪 过 中”[3]286 。在埃斯库罗斯的悲剧《阿伽门 农》、《递 献 奠 酒 的 女 人 们 》和《复 仇 的 女 神 们 》中,阿 伽 门 农 为 了城邦的利益( 国家伦理) 不惜牺牲自己女儿,将她献祭于女神阿尔忒弥斯,而他的妻子为了替女儿复 仇( 家庭伦理) 则与奸夫合谋杀害了自己的丈夫,他的儿子又为了给父亲报仇而杀掉了自己的亲生母 亲。正是在不同伦理力量的驱动下,悲剧情节才得以展开。但伦理实体自身不会永远停留在分裂和对 立状态中,“真正的发展只在于对立面作为对立面而被否定,在冲突中互图否定对方的那些行动所根据 的不同的伦理力量,得到了和解。”[3]310 这种和解在悲剧中就表现 为 代 表 不 同 伦 理 力 量 的 悲 剧 人 物 的 毁 灭,或冲突双方主动放弃自己的片面性,比如阿伽门农和他的妻子克吕泰墨斯特拉的死亡,他们的儿子 俄瑞斯忒斯被复仇女神追究( 家庭伦理) 而最终被雅典娜赦免( 国家伦理) ,以及冲突双方背后的精神支 柱阿波罗和复仇女神都在雅典得到同等尊崇的结局。他们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通过对双方片面性的辩证 扬弃而重归统一,实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因此和解成为黑格尔悲剧的最终效果。亚里士多德认为悲 剧是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而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这是对悲剧的一种主观情感的解释; 而黑格尔认为悲 剧除了引起怜悯和恐惧,最后还应达到和解( 即永恒正义的胜利) ,这就揭示了这种情感后面的社会背 景。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理想国》:理性主义的“模仿说”——理念至上的哲学思量,即绝对的真理。

提出“诗如画”的命题,对诗不齿,“一个秩序有定的理想国,有充分的理由对诗人关上大门。

”但敬神的诗和歌颂名人的诗可以进入理想国。

他强调诗是影子的影子(即不真实,是谎言的),与真理是隔层的。

同时强调“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是一个权宜之计,要是哪一天诗人肯改邪归正,随时欢迎回来。

”——即诗人要遵循他理想国的统治—哲学家的法则。

(也是其道德标准的意愿)。

其诗学思想:“为迷狂说”,代表作《伊安篇》。

迷狂的诗不同于模仿的诗。

迷狂是言神之言,即代神而言。

可以说是代表西方非理性主义诗学的一个渊源。

亚里士多德:开启注重经验主义层面的哲学传统。

思想体系;“形式”哲学,(其“形式”即是柏拉图的理念),但他反对柏拉图把理念抽绎出来高架在个别之上的做法,而肯定形式就存在于事物之中。

《诗学》:核心议题之一为模仿正名。

表现:①肯的模仿是人的天性②强调模仿具有普遍性。

诗正是通过必然的认知逻辑和可能的想象虚构,在个别的形象中表述出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

提出诗人应该避免用自己的身份来说话。

判定诗的题材在于叙写行动的人,“高尚的人模仿高尚的行为”,反之亦然。

《诗学》的主要框架是悲剧结构的探讨。

悲剧是以行动为形式因(《物理学》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说明行动是悲剧的灵魂。

他把悲剧分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

其中情节最重要。

他解释,悲剧是行动的模仿,行动势必涉及人物,而人物必然具有性格和思想。

所以依次看,行动的模仿是情节。

情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人生。

诚然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格,但是他的幸与不幸,都是取决于行动。

“净化说”:净化可以视为悲剧的最终效果。

以“卡塔西斯”(即原词)作净化解,那么悲剧的最后目的便是借情节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之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它意味着悲剧的最终目的,要在观众那里得到最后的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席勒的冲突论与黑格尔的冲突论
有人指出:冲突论的悲剧理论绝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由黑格尔开创的。

实际上,在西方美学史上,冲突说的悲剧理论应该是由席勒把悲剧与崇高范畴密切联系起来以后才开始形成的,并经过了黑格尔的进一步发挥而成为了伦理冲突说的悲剧理论,再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批判继承下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冲突说的悲剧理论。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席勒的激情崇高的冲突说应该是个转折的关键:其一,把悲剧与崇高范畴密切联系起来就是把悲剧由古典主义诗学的行动和命运的支配说(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转向了感性与理性的冲突说,因为崇高的审美特点就在于对象引起人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冲突,从而使人由感性的痛苦转化到理性的快感。

因此,悲剧是人面对对象所引发的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冲突的结果。

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首先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批判了它的宿命论和行动支配说,走向了冲突说。

其二,把悲剧视为激情崇高的集中表现,就必然地把悲剧引向了伦理的冲突说。

黑格尔正是在席勒的这种基础之上形成了他的伦理冲突说的悲剧理论:悲剧是伦理冲突的表现,悲剧冲突是两种具有片面真理的伦理力量的必然性冲突,在这种冲突之中那两种伦理力量必然地两败俱伤,从而宣布永恒正义的(绝对精神的)最终胜利。

其三,席勒和黑格尔都在伦理道德的冲突层面上停步不前了,因为他们的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模式使他们看不到人类更高的社会实践的伟大作用。

他们只看到人类的伦理道德活动,并把人的伦理道德意识当作人类的本质,他们不能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上是
社会实践的,因此他们无法真正把握人类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人类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在社会历史的实践之中必然的矛盾冲突。

显然,这种对席勒的悲剧冲突的把握不是从席勒悲剧思想本身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理论出发的,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席勒的悲剧思想。

首先,这种对席勒的悲剧冲突的把握拔高了席勒的悲剧美学思想。

有人认为,在西方美学史上,席勒首先突破了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批判了它的宿命论和行动支配说,走向了冲突说。

这是很不准确的。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绝不是宿命论的。

罗念生就明确地指出:在现存的古希腊悲剧中,只有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七将攻忒拜》、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特剌喀斯少女》等几个悲剧,才是命运悲剧。

因此亚里士多德谈悲剧时不谈命运。

“亚里士多德谈悲剧时不谈命运,不谈人对神的关系(他谈伦理学或政治学时也是如此)。

他认为悲剧中英雄人物遭受的苦难,一方面不完全由于自取;另一方面又有几分由于自取,由于他看事不明,犯了错误,而不是由于命运。

事之成败,取决于人的行为:英雄做事,自己担当,而不应归咎于命运。

命运不过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把它引入悲剧,会削弱布局的内在联系。

”(《罗念生全集》第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013页。

)朱光潜也认为:“人们说,希腊悲剧所写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而近代戏剧所写的则是人与人的冲突,或是同一个人身上两种势力的冲突。


里士多德要求一切合理,在《诗学》里从里不提希腊人所常提的‘命运’二字,并且明白地谴责希腊戏剧所常用的‘机械降神’,即遇到无法解决的情境就请神来解决的办法。

”(《西方美学史》上卷,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86页。

)其实,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与“净化”说,都是强调人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如果悲剧不可避免,那么,悲剧的净化作用就不可能发生。

悲剧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对悲剧人物和我们自身的缺陷的否定。

无论是反省悲剧人物的悲剧,还是反思自身的缺陷,都是为了避免悲剧的再度发生,引导我们对产生悲剧的自身原因进行有力的否定和批判。

可见,席勒从道德层面上把握悲剧并从悲剧人物身上挖掘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和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一样的。

其次,这种对席勒的悲剧冲突的把握阉割了席勒的悲剧美学思想。

因为这种对席勒的悲剧冲突的把握没有全面把握了席勒的悲剧冲突论,所以没有真正把握席勒的悲剧冲突论与黑格尔的悲剧冲突论的联系和区别。

席勒对悲剧题材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某一个自然的目的性,屈从于一个道德的目的性。

“牺牲生命总是违反常理的,因为生命是一切财富的条件;但是由于道德的意图,而牺牲性命,却是高度顺情合理的举动,因为生命并非为了自己才显得重要;它之所以重要,不是作为目的,而是作为达到道德的手段。

因此,在某种情况下,牺牲性命成为达到道德的手段,生命就该服从道德才是。

”(《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6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席勒的《论悲剧题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