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真、善、美思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田建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以此。”在老子笔下, 道生万物显然是在混 沌之态中完成的。我们读这段话时, 就好象 在夏日薄云的午夜伫立中庭仰望十五的月 亮一 样。如 果把 月 亮 比喻 为 “道”, 那么 “美”就是我们仰望时感受到的“月色”。
二
道, 这是老子思想中至高的哲学范畴, 也是至高的美学范畴。它本身就是最高的 美学境界, 是一切美的源头, 是万物之美之 母。它最显著的哲学境界就是它的原始性、 自然性、纯朴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 至高的美的普遍法则, 混沌性则表明它是 万物之美的孕育和生产者。“道”当然也就 成为了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 在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园地上, 闪烁着一 颗颗光彩夺目的美学珍宝——美学的具体 概念。它们的有机关系形成了老子美学思 想体系的丰满血肉。
·97·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源自糊的, 所以说它又同时具有模糊之美。 西方美学大师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
是: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 黑氏 称之为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它是黑氏哲学的最高范畴。而所谓理念, 黑 氏自谓: “理念不是别的, 就是概念, 概念所 代表的实在, 以及这二者的统一。”据此, 在提出最高的哲学本体范畴和美学本体范 畴, 以及该本体范畴的博大和伟大这点上, 老子竟比黑格尔早了 2000 多年, 而且老子 对这一至高的哲学兼美学范畴——“道”的 十分精炼( 整部《道德经》才 5086 字!) 的表 达简直令黑氏望尘莫及( 整部《美学》泱泱 达 100 多万字∀ ) 。黑格尔之《美学》无愧于 立论精深的鸿篇巨著, 而老子的《道德经》 也不愧连珠缀玉的美学经典。
道 ( 至高哲学兼美学范畴)
↓
一 ( 美的整体)
《道德经》第2章解析:美丑、高下、善恶的哲学思想

《道德经》第2章解析:美丑、高下、善恶的哲学思想【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shì),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导读】老子通过美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高与下、长与短等事物表象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关系,说明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规律,确立了对立统一的永恒普遍法则。
然后,在这种辩证观点的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圣人处世、治世的无为之道。
【解析】本章主旨讲的是“道”的内涵。
天下万物,在表象上都可以分为真善美和假恶丑两个对立的方面。
美的可以造成恶的结果,善的可以造成不善的影响,任何美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着不美不善的一面。
一切事物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美转化为不美,善转化为不善,乃是大道运行之必然,亦是事物发展之规律。
若把美的事物当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视为绝对的善,那必然会事与愿违,终究会导致不善的结果的出现。
老子说明事物相互依存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即“无为”、“不言”、“弗始”、“弗有”、“弗恃”、“弗居”等。
这些准则在老子道论中是深得于“玄德”的体现,也是老子道论的基本行为主张。
当然,人类作为宇宙中的一个小分子,和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中子、中微子等基本元素转化或组合而来的,所以人和其他事物是同源的,没有本质上的不同,都是由大道衍生出来的,所以也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中,而且和其他物体同样可以相互依赖、互相转化。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
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
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2)、“知雄守雌",以雄强刚毅应对社会的非常态现象,而以雌柔宽容治理正常的社会。“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主张君王无为而治,就是让百姓和万物自为,不以自己的志向去强行改造他人,有“虚心弱智",才有无为而治。有无为而治,百姓才能自立,国家才能富强,君王朝廷的无为而治,从百姓完全可以自主自为的领域退出,就是顺从大道的法则,回归自然的位置.“治人事天,莫若蔷”,指君王朝廷节俭吝啬,君王少私寡欲,不兴事忧民,朝廷轻徭薄赋,不于民争利,藏富于百姓之中。再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为无为,事无事”等思想中体现出了老子很重视民意,以老百姓之心为心,很注意治国安民之道。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
(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老子的思想的论证方式都是将“道"与人的生命存在统一起来意味着生命的自由自在、本性纯真的理想的实现。“天之道,利而不害”将道视为一种知识化、思辨性的客观存在,并且努力将这种客观化的原则推向人生,使其成为人生的法则宇宙的秩序环境,使生命得以生成和繁殖,所以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老子在解说这种抽象的“道"时,以随处可见的水之柔弱、以赤子的纯真自然、以母亲的宽广胸怀来比拟“道”,这些体现了人类高雅纯真的一面,也是人类所追求的关键。
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苟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城”、“返璞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孔子的美学思想:“尽善尽美”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它强调美和善的高度统一。
孔子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规定性,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
当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思想资源,有其现实基础和积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儒家美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墨子的美学思想: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旗帜鲜明地提出 "非乐"思想,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一般认为墨子是否定艺术,不言审美的.本文认为墨子在倡导艺术的社会功利维度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维度.他的美以"用"和"质"为内涵,体现了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责任感.从墨子"非乐"的背景、实质,及其"美"的涵义两方面论述墨子的美学思想.苟子的美学思想: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
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
老子美学思想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成"、"虚实相生"、"反朴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一儒道两家审美意识的差异儒家和道家,从哲学的角度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潮和派别。
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对中国几千年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美学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分析老子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的关系之前,先从宏观上考察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
“审美意识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反映的客观内容,以审美主体敏感、健全的感官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以审美的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思维、想象、情感等相互作用的活动为心理基础;人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把握现实的感性方式,成为审美意识的认识基础。
”按照对审美意识的这种界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更强烈。
这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
审美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远离功利目的,它是以审美愉悦作为目的的。
由于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看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蕴含着整个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因而总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及理性认识、思想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性。
这两个特点,在儒、道的审美意识中,均有明显的体现。
以儒家的审美意识来说,其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
孔子的美学思想同其文学、政治、伦理思想一样,均是以仁学为基础的,是从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美学所在。
孔子的审美意识是与他的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的。
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后来儒家的审美意识都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
如荀子的《乐论》就强调,乐应受伦理、政治的制约,他说:“乐者乐也……以道约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浅析老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的美学思想2019-09-04摘要:⽼⼦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起始,蕴含了博⼤精深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创作和审美产⽣了深远的影响,本⽂从三个⽅⾯对其进⾏了粗略的论述,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
关键词:⽼⼦;美学思想;“有”“⽆”“虚”“实”之美;尚柔之美;⾃然之美⽼⼦(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是道家学派的主要创始者,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奠基⼈,所著《⽼⼦》⼀书对我国古代哲学和美学有着重⼤的影响。
李泽厚曾说:“道家⽐儒家及其他任何流派都抓住了艺术、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特征,道家对后世⽂艺的影响更多在创造规律⽅⾯,亦即审美⽅⾯,⽽艺术作为独特的意识形态,重要性恰恰是其审美规律。
”作为道家的典型代表,⽼⼦的审美规律被后代诸多的艺术家转化为永恒追求的审美理想和境界,我简要概括为以下三个特点:⼀、“有”“⽆”“虚”“实”之美“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第⼀章,以下凡引《⽼⼦》只注章节)“有”“⽆”“同出⽽异名”即为“道”,“道之出⼝,淡乎其⽆味,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之不⾜既。
”(三⼗五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章)可见“道”的存在形式是⼀种“有”“⽆”混沌未分的原始状态,不能为感官所感知。
“道⽣⼀。
⼀⽣⼆。
⼆⽣三。
三⽣万物。
”(四⼗⼆章)“道⽣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贵德。
”(五⼗⼀章)进⽽可看到,道是宇宙之本体、本源,道⽣成万物,⼜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蕴涵于天地万物⾃⾝之中,道为⾃然⽆为、相反相成、返本复初的宇宙规律,“有”“⽆”作为基本的哲学范畴,虽⽆“道”之“⼤”,但也潜移默化地内含了以上诸意。
宋徽宗说:“有⽆⼀致,利⽤⼊,是谓⾄神。
经典道德经名句翻译及感悟

经典道德经名句翻译及感悟【篇一】经典道德经名句翻译及感悟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八章【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
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使用。
4、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
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感悟】赢得民心,注重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
老子美学思想的认知隐喻分析

老子美学思想的认知隐喻分析作者:王燕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7期摘要:在《道德经》的论述中,老子主要围绕“道”的概念进行阐释,在老子眼中,“道”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因此世人只需要按照“道”的轨迹去作为就可以,因此“道”的各种行为特点就是人们应该遵循的,是大善,“善”既是“美”,这些行为是符合“美”的标准的,是应该崇尚的。
本文以认知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围绕老子“道”的概念中符合“美”的特点,分析老子是如何以具体的世间万物为源域、通过以隐喻为认知手段去说明“道”这个玄之又玄的抽象概念。
关键词:老子美学思想认知隐喻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
现代美学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艺术美学上,而在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中,艺术美学以外,哲学美学、伦理美学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方面。
《道德经》中对于“道”的很多哲學阐释就是从哲学的角度阐述美学思想。
老子揭秘世界的本源就是“道”,老子之所以揭出“道”,是为了揭示世界的本来面目,只有知道世界的本来面目,世人才不会因乱作为而扰乱世界。
世人应该顺从“道”而作为,顺从“道”的作为是符合至善的、应该崇尚的,“善”即是“美”,因此遵循“道”的行为就是美的。
老子的美学思想就体现在他对“道”的论述中,在阐释“道”的存在状态、运动方式以及对待万物的态度时,都在表达他对“美”的观点和看法。
在老子眼中,“道”这个概念惟恍惟惚,玄之又玄,是不可道的,老子是如何帮助大家理解“道”的呢?本文将《道德经》八十一章内容进行分类、对比,归纳总结,发现他使用了大量的隐喻来表达“道”的美,而且在表达过程中通过相似性在“已知事物”和“道”之间建起了认知通道。
认知隐喻学告诉我们,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它可以帮助人类将某一已知领域的事物或经验用来说明另一领域的未知事物,尤其在说明抽象概念方面,隐喻是中国思维方式中常见的认知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真、善、美思想‚这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站在整幅人生之画的前面,以求说明它的全部画意;而那些头脑聪明的人却误以为只要烦琐地考证这幅画使用的颜色和材料,便明白画意了……伟大的哲学作为整体始终只说:这是人生之画的全景,从中寻求你的生命的意义吧。
以及反过来:仅仅体会你的生命,从中理解一般生命之谜。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尼采)用尼采1874年评价叔本华的话,来评价老子及其著作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老子,以一篇《道德经》传名后世,在短短的五千字中,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玄妙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思想,窥破了宇宙的大智慧,为古往今来许多人指点了迷津。
关于老子的生平及《道德经》产生的年代,历代先贤多有探究,我不想去考证了;其章句注析,古今亦有许多名篇,我也无意多言其它。
仅想根据自己的理解,以老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一下真、善、美的思想。
一、关于真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律性、客观必然性,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诸多特性,具有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特点。
老子将其称为‚道‛。
《道德经》中讲:‚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是曰道。
‛(25章)老子认识到,有这样一种东西,它浑然存在,无形无体无声,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
然而,却又是真实存在着的。
它不生不灭,独立长存,周行万物,贯穿时空,从不停息;它无所不在,世间万物因它而生生不息。
这个东西,就叫‚道‛。
那么,具体地说,‚道‛究竟是什么呢?《道德经》又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从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21章)道,真是很难说清,无法确切地给其下定义。
若是勉强来说,它是恍恍惚惚,看不清,拿不出,说不明的。
但是,恍惚之中又确有个极精微的东西存在着。
它可以说是‚无象之象‛、‚无物之物‛,讲起来、听起来都有些漂渺,可实际又是非常真确、信实的。
从古及今,它永远存在,万物依它而产生,同时,又因其存在,才使我们认识到宇宙万物。
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认识到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贯穿始终的东西。
它是化生万物的总原理。
它可以叫做‚道‛,也可以叫做‚真‛;真既是道,道既是真。
同时,它还可以叫做‚规律‛、‚真理‛,或者是‚理念‛、‚太一‛、‚物自体‛、‚绝对精神‛,甚至是神、佛、上帝、真主等等。
此类种种,只不过是‚同出而异名‛。
那么,老子又是如何认识真(道)的呢?(一)道可道,非常道真,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以为人们所认识的。
但是,它却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是人们不能完全认识的。
它用语言是无法完全表述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单纯地讲,它本身看不到、听不着,是不能以‚实用性‛来描述的,‚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可以理解为非物质的东西。
然而,它却决定着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诸多基本特性,‚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并普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是客观事物之所以产生、发展的原因、条件、动力。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39章)天地万物、人类社会,有所以生成的一种总原理,它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的‚道‛,我们现在所说的‚真‛。
它是绝对的,唯一的,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都是因为有其存在,才成为天地万物的。
(二)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在肯定真的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充分阐述了真的作用。
真,做为决定着事物本质、属性和诸多基本特性的客观存在,人们必须依它而行事,不能凭主观臆断、违背它。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世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智慧‛,去测度前世、今世和未来,认为可以驾驭、驱使真,这是靠不住的。
尤如圣〃奥古斯丁所讲:‚有一点已经非常明显,即:将来和过去并不存在。
说时间分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类是不准确恰当的。
或许说:时间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三类,比较恰当。
这三类存在在我们心中,别处找不到;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
如果可以这样说,那么我是看到三类时间,我也承认时间分三类。
人们依旧可以这样说:时间分过去、现在、将来三类;既然习惯以讹传讹,就这样说吧。
这我不管,也不反对,不排斥,只要认识到所说的将来尚未存在,所说的过去也不存在。
‛(《忏悔录》卷十一第二十)我们应该明白,对于真的认识,实际上是无法穷尽的。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必然不断产生新的认识。
从单个人来看,即使其有再高的‚智慧‛,由于生命本身的局限性,对于真的认识,也只能达到某个阶段。
而后来的继承者,因个人所存在的差异性,必然产生不完全同于前者的认识。
这样对真的认识,又怎么说进步或退步呢?又何必执着于以各种行动探究真的‚前世、今世和未来‛呢?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认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保守、阻碍发展的。
老子以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在肯定真的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充分总结了真的特点,《道德经》讲:‚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73章)从辩证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人、集团、社会以至整个人类历史,只不过是地球、星系、宇宙……发展中的片段,是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的,而以真命名的道却是在涅磐中永生不灭的。
因此,老子认为‚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对于真,从认识论角度讲,已经是知道了,自己反以为不知道的人,是最高明的;对于真并不认识,自己反以为是知道的人,就得了谬妄的病证了。
老子为避免人类由认识的谬妄走向狂妄自大,才主张‚知其雄,守其雌‛,倡导‚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在肯定真是可以认识的前提下,主张对真的认识可以由物质、精神及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三个方面获得。
《道德经》讲:‚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大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多,不为而成。
‛(47章)只要认识了事物的总原理,即真(道),就可以举众理而应万事、万物。
对于真的认识,只要能够真正领悟,完全不必拘泥于形式,‚不出户‛同样可以‚知天下‛。
相反,那些形式上‚勤勤恳恳‛追求真的,实质上却并不一定能真正懂得;而真正领悟到真的,便会努力不懈地依它而行事。
尤如《道德经》所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41章)总之,若是以我们今天的表述方式来解释‚道‛,它就是一种既存在于物质中,又存在于精神中,并通过物质、精神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体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存在。
它既是构成物质和精神的精髓,又是物质和精神产生、发展的本原、动力。
同时,它也必须籍二者才得以显现。
它可以称为‚总原理‛、‚真‛等,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它们。
它与它们不是局部与整体、共性与个性关系,而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从狭义角度讲,道即是真,真就是道;从广义角度讲,道还包含着真以外的范畴。
二、关于善善,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来解释,它是人的意志目的和功利要求,是人的实践的现实性。
列宁讲:‚‘善’是‘对外部现实性的要求’,这就是说‘善’被理解为人的实践=要求(1)和外部现实性(2)‛(《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善,一方面是实践主体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主体要求的实现。
它属于人类社会实践的范畴,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改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老子将其划入‚世俗‛,即社会的范畴。
《道德经》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8章)随着人类由原始共产主义进入阶级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与进步,对生产资料拥有权的争夺,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抗和冲突,带来了许多虚伪,残暴和罪恶的现象。
人类不仅要与自然界做斗争,同时还要与自身做斗争。
为了平衡各种矛盾,才产生出了善的观念和要求。
善的存在,标识着恶的存在。
没有恶,就无所谓善,两者相对待而言、相比较而存在。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20章)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对立,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善可以转化为恶;恶同样可以变为善。
人们所追求的善,实际上是道(真)在相应的时间、空间上的体现,是道的‚影子‛、‚摹本‛。
因此,它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
现实中,善的东西往往有恶的因素存在,恶的东西也有善的成份。
善是道(真),恶亦是道(真)。
老子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58章)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执迷于单纯地分辨善恶、扬善弃恶。
要认识到善恶是相对的。
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如道的形式。
当人们普遍认识到善,并追求它的时候,正说明‚不善‛(恶)的普遍存在,‚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2章)善与恶是不断相互转化的。
今天的善,也许就是明天的恶;今天的恶,同样可以变为明天的善。
当我们站在‚道‛的高峰上,俯瞰善恶,它们宛如微尘一般渺小。
那么,是否因此就否定善与恶呢?老子讲:‚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20章)宇宙的道理广漠无际,我们是不可以特立独行的;人家要遵守的,我们也要遵守。
人们追求善,摈弃恶,是社会的一种客观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合理性。
因此,我们也不可以无视善与恶,也要解决善与恶的问题,做到‚和光同尘‛。
同时,不能随波逐流,要保持自己的存心与众不同。
这也正是道的体现与要求。
《道德经》讲:‚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青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未孩。
‛(20章)当众人执迷地追求善的时候,自己应当保持冷静与清醒,要充分认识到它只不过是‚影子‛、‚摹本‛,是属于‚世俗‛的东西,是不会长久的。
‚宠辱者惊,大患者身‛。
(13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46章)人们执迷于善恶的观念中,就必然在患得患失中忍受惊恐,经历欲望的煎熬。
善与恶的问题,是由人的自身的欲念产生的,是主体目的要求与外部现实性的是否统一。
对于主体而言,目的要求与现实性的统一,即合目的性,便是善;反之,就是恶。
因此解决善恶问题的关键在于人自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8章)‚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79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之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4章)真正懂得善恶道理的人,在解决善恶问题时,并不以有善自居,简单地扬善弃恶,而是本着无善、无恶的平常心,按着道的精神来处理。
那些以有善自居,自视‚明辨‛善恶、惩恶扬善的人,才是最不讲究善的。
真正理解善恶关系的人,知道对善的追求,只可以解决一时问题,并不是长久之计。
人们对各种功利目的(善)的希冀与追求,必然使自身受到外物的奴役,逐渐失去生命本身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