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

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

152浅谈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的悲剧论简盼盼(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3)摘 要:悲剧美学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就一直被人们所提及,是一种感性冲动,代表着一种时代精神的更迭。

在戏剧中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是人在面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时表现出一种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它是艺术中所不可或缺的材料,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体裁形式,来表达人们的生活情感经历。

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又指的是其中的审美意味。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在悲剧美学中都谈到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们之间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在学习前人有关悲剧的讨论下,也给出了自己对于悲剧的理解,他的悲剧理论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经典的,打下了非常坚固的基础。

到了德国古典时期,黑格尔又做出了具有独创性意义的理论突破。

关键词:悲剧;冲突;审美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之所以为悲剧,往往是诱发了人们的一种怜悯与恐惧心理,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肢体交流等,加深了这一完整事情的戏剧性,逐渐成为一种行动模仿。

只是在这个行动模仿中,整个基调氛围不是那么的轻松,而是处在比较严格、肃穆的一种环境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连串行动的模仿。

悲剧就两个方面来说是严肃的:一方面,它的人物是高尚的人,比一般人好的人;另一方面,它的动作是可怕和可怜的。

这两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件事情可怕或可怜并不能构成悲剧,构成悲剧这种超乎人想象的效果是因为在可怜的基础上发生了更为可怕的事情,而且他还说到亲属之间的凶杀是最可怕、最可怜、最泯灭人心的。

在当今这个网络信息传播迅速的时代,我们知道这种亲属间凶杀的事件有很多,有儿子弑母、夫妻情侣之间残害、大人的痛苦施加在自己孩子身上的这些屡被曝出,这些往往都是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多年的人,往往也是矛盾最深,最不可调和的,这种恩怨一旦用行动暴力解决就是致命的。

当然人们对这些事件也是极其关注和反思总结的,引起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关心、怜悯、恐惧。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

“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引言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

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

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

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

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

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

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

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

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

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黑格尔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视野中的地位和影响。

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其悲剧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理论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悲剧艺术的本质和发展脉络,同时也能够为当代戏剧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首先对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以揭示黑格尔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传统中的位置。

接着,本文将详细介绍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悲剧冲突、悲剧人物、悲剧精神等方面,以展现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探讨其对后世戏剧理论研究和戏剧创作的影响。

本文还将对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进行探讨,以揭示其在当代戏剧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黑格尔悲剧理论的理解,推动西方悲剧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并为当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核心内容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其悲剧理论在西方悲剧理论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站在哲学的高度,通过辩证法的思维,对悲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悲剧观。

在黑格尔看来,悲剧的实质是两种伦理力量的冲突和调和。

这两种力量各自坚持自己的正义性,但又不能完全实现自己的要求,最终必然导致冲突和毁灭。

这种冲突和毁灭并不是悲剧的终点,而是悲剧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

通过这种冲突和毁灭,两种伦理力量都得到了净化和提升,达到了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黑格尔进一步指出,悲剧人物在悲剧冲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冲突的制造者,更是冲突的解决者。

悲剧人物往往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性格中,也体现在他们的行动和命运中。

正是这种内在矛盾的存在,使得悲剧人物在冲突中表现出复杂性和多面性,成为了悲剧冲突的核心。

在悲剧冲突的解决方式上,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永恒正义”原则。

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历史意义

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历史意义

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历史意义黑格尔关于悲剧理论的论述虽然不多,但是悲剧理论在他的的美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黑格尔对于悲剧的解释上承亚里士多德,下启马克思恩格斯,具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对悲剧理论进行了研究。

在《诗学》第六章中,他第一次对悲剧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

”[1]这个定义涉及到悲剧摹仿的对象、媒介、方式和悲剧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悲剧的一些特征,但他并没有真正涉及到悲剧的内在机制,这样便不能具体地解释悲剧效果产生的原因,于是遭到了黑格尔的严厉斥责。

黑格尔指出,“亚里士多德曾认为悲剧的真正作用在于引起哀怜和恐惧而加以净化。

他所指的并不是对自我主体性格协调或不协调的那种单纯的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即好感和反感。

”[2](P287-288) 黑格尔认为这是一种最肤浅的看法,“艺术作品的任务只是把精神的理性和真理表现出来。

”[3]黑格尔要求“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我们必不能死守着恐惧和哀怜这两种单纯的情感,而是要站在内容原则的立场上,要注意内容的艺术表现才能净化这些情感。

”[4]对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这两种情感,黑格尔作了不同的解释。

他说: “人感到恐惧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碰到外界有限事物的威力,一是认识到自在自为的绝对真理的威力。

人应该感到恐惧的并不是外界的威力及其压迫,而是伦理的力量,这是人自己的自由理性中的一种规定,同时也是永恒的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人要违反它,那就无异于违反他自己。

像恐惧一样,哀怜也有两种对象。

一种就是对于旁人的灾祸和苦痛的同情,这是一种有限的消极的平凡感情。

这种怜悯是小乡镇妇女们特别容易感觉到的。

高尚伟大的人的同情和怜悯却不应采取这种方式。

因为就只突出灾祸的空虚的消极方式,其中就含有贬低受灾祸者的意味。

黑格尔悲剧美学理论简析

黑格尔悲剧美学理论简析

黑格尔悲剧美学理论简析黑格尔悲剧理论,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

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黑格尔看来,冲突的悲剧性在于:这种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辩护的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黑格尔最爱引述的悲剧实例是《安提戈涅》。

理论介绍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氏认为,悲剧的实质就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在自然的冲突、人与外界的冲突、心灵的自我冲突这三种冲突中,心灵的自我冲突是最高冲突。

悲剧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会性,冲突双方在实现自己片面的伦理要求时都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排除掉,因而双方都是有罪的。

悲剧冲突必然导致四种方式的“和解”,它体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和分裂了的伦理实体在更高程度上的和谐统一。

理论分析以《安提戈涅》为例, 国王克瑞翁所代表的是第二种伦理力量, 安提戈涅则是第一种伦理力量的代表。

假如安提戈涅让哥哥暴尸荒野则违背了她所代表的家庭伦理道德, 从而否定了自己, 假如埋葬了哥哥则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与国王克瑞翁发生冲突, 但是,“一切外化为实际客观存在的概念都要服从个别具体化的原则。

”安提戈涅选择了前者与国王发生冲突, 被国王囚禁在石牢中, 结果自杀了, 因而导致王子海蒙(已与安提戈涅订婚) 和王后的自杀, 只剩下克瑞翁一人孤苦寂寞地空守王位。

在黑格尔看来, 家庭伦理和国家的安全荣誉两这种伦理力量本来处于和平统一状态, 在悲剧里外化为不同的人物性格(克瑞翁和安提戈涅) , 这两者由于实在的片面性, 他们都是合理的: 国王必须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 从而处死安提戈涅的哥哥; 而安提戈涅由于家庭的伦理道德, 必须收葬哥哥。

第四节 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

第四节 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内容o教学大纲o课程讲义o课后习题o期末考试•教学手段o教学导引o问题解答o教学交流o师生互动o相关批评术语•教学条件o教材及参考书o教学材料o教师文库o相关网站•教学成果o现场教学o教改研究o课程评价第四节黑格尔关于悲剧和喜剧的讨论一、悲剧论黑格尔悲剧理论篇幅并不大(见《美学》第三卷下册),但十分重要,因为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悲剧被置于一切艺术形式之上,是最高的艺术形式;同时黑格尔他将悲剧视为全部艺术发展的总结。

另外,悲剧理论最充分地体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他对悲剧问题的研究完全是哲学基础之上。

黑格尔悲剧理论的要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悲剧冲突是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因而冲突双方各具片面的正义性。

第二,悲剧冲突,应当是无可排解的必然性冲突,因而冲突的双方必然在悲剧中共同毁灭。

关于“两种普遍力量的冲突”,黑格尔明确提出:理想的悲剧冲突,不应是由于个人原因和偶然因素而形成的;如果不能分别代表一定的“普遍力量”、即一定的伦理理想,就没有形成冲突的足够理由。

另外,冲突双方所代表的“普遍力量”或者伦理理想,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如果一正一邪、一善一恶,也不会成为理想的悲剧性冲突。

如他所说:“……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的,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

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各有自己的“辩护理由”却要毁灭“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一种“伦理理想”却要破坏另一种“伦理理想”,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片面的正义性”,亦即“维护伦理理想”所导致的“罪过”。

他以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为例,《安提戈涅》之所以是一出理想的悲剧,就因为一方代表着骨肉亲情,一方代表着国家利益;就任何单独一方而言都是合理的、正义的,但是这两种合理、正义的“普遍力量”却恰好都必须破坏对方。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及对其的一些思考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及对其的一些思考
黑格尔悲剧理论及对其的 一些思考
一 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1770—1831) • 背景:十八世纪后半期至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各种思 潮汹涌澎湃。在这些思潮中,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是这一时期遍及欧洲的最强劲 的政治思想运动;与此同时,作为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相抗衡的一种思潮,保 守主义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德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自 由主义、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三大思潮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分别形成了温和的 自由主义思潮、浪漫主义化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及浪漫主义化的保守主义思潮,深 刻影响了德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深深植根于十八世纪后期、 十九世纪前半期的德国乃至欧洲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和这三股思潮的发展紧 密联系在一起。 • 经历:出生于公务员家庭,一生经历丰富,主要是那个时代的原因,看到了许多大的 政治变动,他一生主要是教书和做学问,性格比较妥协,保守,但那个时代背景是浪 漫的自由的,所以可以说他是个浪漫的妥协派。他热情的赞扬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但是到了雅各宾专政时期他就忍不住了,表现出绝望和彷徨。这个事实就足以说明他 的市民阶级的摇摆性和不彻底性。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歌德所说的一样,黑格尔还 没有摆脱当时德国“庸俗的市民”的习气。
• 情致就是悲剧人物静态的性格,当悲剧人 物行动时情致就转化为悲剧人物的性格 。
• 情境:一般世界情况规定了悲剧人物活动的大致时空, 情境则把这一模糊的时空具体化到人物的日常活动中来 了。情境包括三种或三个阶段,即无定性的情境、处在 平板状态的情境和冲突的情境。其中只有冲突的情境适 合于悲剧情节的展开与悲剧人物的塑造。无定性的情境: 自足的艺术形象还没有和周围世界发生联系,而只是处 于一般世界情况之中的时候,这种艺术形象还处于白闭 状态,表现出的是一种静穆或泰然自足的艺术特色。处 于平板状态的情境:它和周围世界的联系不具有重大的 意义,不产生矛盾冲突,而只是一些独立的行动。人物 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即使建立起来了也只 是些无关紧要的关系,见不出对立斗争。

黑格尔悲剧理论探析

黑格尔悲剧理论探析

黑格尔悲剧理论探析作者:王蕊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1期摘要:黑格尔所谓的悲剧冲突,它不是以“善恶”为基础的,而是在伦理意义上两种完全处于同等的而又是对立的善与善之间的冲突。

这种善与善之间的冲突的起因是它们各自的片面性。

正是这种冲突的双方“是同样正义的,然而在行动所造成的它们的对立中都同样是不正义的”情形,才构成了这种悲剧的“善与善”的冲突及其代表人物的毁灭,从而达到“和解”,获得永恒正义的胜利。

这就是黑格尔悲剧学说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悲剧冲突;悲剧冲突的“和解”;悲剧效果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063-01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悲剧理论是他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格尔的悲剧论自然成为其美学体系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对悲剧问题发表自己见解的理论家不乏其人,但是,真正能与亚里士多德项背的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黑格尔。

黑格尔以其哲学巨人的恢宏气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第一个以独创的精神对悲剧作了系统而又深刻的研究。

他对悲剧理论的杰出贡献就在于:他首先认为悲剧是最适合表现辩证法规律的艺术。

他第一个把矛盾冲突的学说真正运用于悲剧学说。

一、悲剧冲突黑格尔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就是表现两种对立的普通伦理力量的冲突及其和解.黑格尔将悲剧冲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单纯的物理的或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情形就其性质来说是消极的和邪恶的。

第二种是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心灵冲突。

这种冲突就其范围而言是颇为广大的,其中包括那些由自然形成的家庭出身、血缘关系、阶级地位、王位继承和其他权力世袭等。

此外,还有人的自然秉性和脾性等,如有人生性好斗,有人生性软弱,有人生性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等。

总之,这种冲突不是以自然的家庭出身为基础,就是以天生的性情所造成的主观情欲为前提。

第三种冲突,就是“由心灵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黑格尔认为,这才是真正本质性的冲突,也是最理想的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摘要: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是他关于对立面的统一或否定之否定的更为广泛的哲学原理一个特殊的应用。

“伦理实体冲突论”和“永恒正义”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

本文以英国著名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1]为例,浅析黑格尔悲剧理论在小说主人翁身上的应用与表现。

关键词:黑格尔悲剧理论《呼啸山庄》悲剧人物
引言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理士多德奠定了经典的悲剧理论,对悲剧的情节,人物,效果等方面作出了相对准确和完整的解释。

在他之后,虽然有很多学者也对悲剧理论作出过某一方面的阐述,但大多没有突破亚理士多德的理论框架。

直到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出现,他对悲剧理论运用辨证的方面加以阐述,强调了“冲突论”和“永恒正义”的观点,对悲剧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突破。

1、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提出悲剧本质的“冲突说”,黑格尔第一个将辨证法应用于悲剧批评,把悲剧看成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辨证过程。

他认为矛盾冲突是悲剧的基础,是悲剧的推动力量[2]。

他接着提出了悲剧冲突的类型,一种是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冲突,如自然原因,亲属关系,阶级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冲突;另一种是心灵的冲突,黑格尔认为是理想的冲突[3]。

黑格尔在他的悲剧理论中还提出,悲剧的结局是“永恒的正义”或“永恒的公理”取得的胜利。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悲剧所产生的心理效果不只是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而是愉快和振奋[4]。

2、《呼啸山庄》主要人物情节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著名的一部小说,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偏僻荒原上的一座终日狂风呼啸的山庄。

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从利物浦领回一个无家可归的弃儿,给他取名希斯克利夫,并待他如同亲生,却引起了儿子辛德雷的强烈不满和嫉妒,而女儿凯瑟琳与这个皮肤黝黑一身野气的孩子很快成了形影相随的伙伴。

恩肖先生死后,希斯克利夫失去了保护,辛德雷少爷待他如同奴仆,并禁止妹妹与其玩耍。

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孩提时的友谊不知不觉中已发展成真挚的爱情。

相似的个性,相同的生活趣味和反抗目标,使他们互以对方的生存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但是在等级分明的社会里,凯瑟琳却难以嫁给希斯克利夫。

当她做出天真的决定,答应嫁给画眉山庄的阔少,温文尔雅的林顿时,希斯克利夫突然失踪了。

当晚,凯瑟琳站在狂风暴雨中大哭了一夜,重病一场,为日后的精神崩溃留下了隐患。

三年后,希斯克利夫重新出现,已变成一个富人,他对凯瑟琳的爱情由于压抑和扭曲,其中夹杂着苦涩的恨与仇。

这时已经是林顿
夫人的凯瑟琳面对猜忌的丈夫和自己日夜思念的精神恋人,内心再度掀起狂烈的风暴,痛苦万分,不久便死于难产,留下与林顿的女儿小凯蒂。

希斯克利夫在痛苦中近乎变态地一步步将复仇进行到底。

他靠赌博夺走了辛德雷的全部财产,成了呼啸山庄的主人。

他还虐待辛德雷的儿子哈里顿,以其野蛮和无知为自己最大的快乐。

他引诱并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

十几年后,又强迫小凯蒂嫁给自己病奄奄的儿子,以夺取他所仇恨的画眉山庄。

复仇的目的完全达到了,希斯克利夫依然无法医治心灵的创伤,他变得精神恍惚,用绝食施行慢性自杀,死后葬在凯瑟琳的身旁。

小说的结尾一个小牧童哭着诉说看到了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鬼魂在荒原上漫游。

而小凯蒂和哈里顿在经历了一场暴风雨摧残之后,他们之间萌发了纯真的爱情。

3、理论分析悲剧人物
3.1黑格尔的“冲突论”与小说人物形象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强调了“冲突论”,这一观点区别于亚理士多德提出的经典的悲剧理论中悲剧源于悲剧人物的“过失”。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本质源于“冲突”,冲突是悲剧的基础,也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力量。

悲剧中的对立面构成“冲突”,而统一则取“和解”的形式。

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两种不同且互不相容的伦理力量的冲突而引起的。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自1848年问世之初曾受到当时读者的强烈批判,说它是“一部骇人听闻,荒谬绝伦,毫无意义的作品”,“一部骇人听闻,令人作呕的小说”。

但从19世纪后期以来,这部小说越来越受欢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品的主人翁希斯克利夫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呼啸山庄》也就是围绕着希斯克利夫的故事展开的。

一个无家可归的小孤儿变成了凯瑟琳和辛德雷的玩伴,一个被辛德雷百般虐待的像奴仆样的人成为神秘发财的富翁。

在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的身上,时刻都充斥着矛盾冲突,希斯克利夫代表的是当时下层的贫苦人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恩肖先生收养)进入了上层社会,但阶级的矛盾始终没有使他真正融入上层的社会,因此他遭到辛德雷的虐待和排挤,最终无法和身处上层社会的他钟爱的凯瑟琳结合。

这种身份的冲突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些人物的冲突也奠定了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无法摆脱的悲剧宿命。

在小说中,凯瑟琳也是一个富有悲剧意义的人物,她虽然是上层社会的人,但在与希斯克利夫的共同生活和共同反抗其兄长的过程中,早已与希斯克利夫站在了同一立场上,她深爱着希斯克利夫,但同时又受到上层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在以林顿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和以希斯克利夫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中痛苦抉择,在这一人物身上体现着强烈复杂的冲突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最终的方式就是凯瑟琳的死亡,只有死亡的结局才能使得小说的矛盾暂时归于”和解”,但同时也隐藏着新的更深刻的人物矛盾,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一部小说中,悲剧人物的结局,或是说悲剧的结局,一般或是以灾难告终,或是归于和解,但无论结局是灾难还是调和,黑格尔认为其道德含义都是一样的:冲突力量的双方被扬弃,重新达到和谐。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突然消失,凯
瑟琳的难产而死,以及希斯克利夫为了仇恨报复的一连串事件后自己的绝食自杀,这些情节都是矛盾冲突趋于和解,冲突力量的双方被扬弃,从而达到和谐。

3.2黑格尔“永恒正义”观点与悲剧人物的命运
黑格尔认为,悲剧并非命运造成的,而是“永恒正义”的表现。

“永恒正义”概念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肯定了悲剧的产生具有深层的伦理道德的原因。

它是在个别力量的冲突中重新确认普遍和谐,或是为整体的利益而牺牲局部。

它是通过否定来肯定的。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这一人物个性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开始被收养被虐待时,他所代表的是“善良正义的人”,因为不存在道德上的瑕疵,而却饱受辛德雷的排挤和迫害,让读者对他的遭遇不禁产生一种怜悯,在这样被奴役的情况下,他仍然深爱着凯瑟琳,这是何等正常的世俗之人。

而恰恰就是这个“善良的世俗人”在得知凯瑟琳要嫁给林顿时,突然离去,在三年后回到呼啸山庄,扭曲的爱情,内心的狂野和暴虐使他想尽一切办法去报复曾经伤害过他的人。

其实,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仍然不能说他是个魔鬼,因为由于强烈的爱而导致的强烈的仇恨,也并非是“十恶不赦”,但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诱骗虐待妻子,残酷对待下一代,报复手段之残暴,让仇恨的烈火燃烧了两代人,最终燃烧了别人,也燃烧了自己。

这时的希斯克利夫已经是人们心目中不折不扣的“人间魔鬼”,他的悲剧结局对于他个人而言是悲剧性的,而却使一种“永恒正义”的伸张,保持着世界的平静状态。

因此,我们就很好理解悲剧的快感了,悲剧的快感是来源于我们看到了“永恒正义”的胜利。

在此,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的“永恒正义”观点给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怜悯和恐惧”增加了一层新意。

悲剧所表现的正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

就各自的立场来看,互相冲突的理想既是理想,就都带有理性或伦理上的普遍性,都是正确的,代表这些理想的人物都有理由把它们实现于行动。

但是,就当时世界情况来看,某一理想的实现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所以它们又都是片面的,抽象的,不完全是符合理性的。

这是一种成全某一方面就必须牺牲其对立面的两难之境。

悲剧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

就他个人来看,他的牺牲好像是无辜的;但是就整个世界秩序来看,他的牺牲却是罪有应得,足以伸张“正义”。

4、结论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主要通过辨证的角度讨论了悲剧“冲突论”和悲剧结局是“永恒正义”实现的理论。

他同亚理士多德一样在伦理道德角度去分析悲剧人物,但又不仅仅停留在亚理士多德所说的悲剧中“怜悯和恐惧”层次。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进一步完善了西方悲剧理论,也对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呼啸山庄》中悲剧人物的分析就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Bronte, E. Wuthering Heights. Tianjing Keji Fanyi Press,2003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五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田俊武,程保乐.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 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