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西方悲剧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发展至今已由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了。
伴随着悲剧辉煌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莱辛、席勒、黑格尔等许多著名的悲剧理论家。
他们的悲剧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不断成熟和完善。
一西方悲剧应从希腊悲剧说起。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但悲剧诗人往往给神话以新的解释,借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自己对于各种事物的看法”。
⑴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他们分别代表了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成长时期、繁荣时期和危机时期。
在埃斯库罗斯之前,戏剧只有一位演员,戏剧有独白和旁白组成。
埃斯库罗斯将演员发展为两人,可以用对话方式表演。
此后,对话成了戏剧的主体部分。
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
⑵“在他们看来,人们的命运是生前注定的,无法加以改变;但是他们也尊重人类的自由意志,并在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中建立悲剧主题,教导人们怎样积极的从事生活和斗争。
”⑶古希腊的悲剧理论也有着丰富的遗产。
古希腊战乱频繁,客观上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融合,促进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对于当时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当时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也影响着文艺理论的创作。
柏拉图之前的评论家哥奇亚斯在《海伦颂》中称诗能使人心中产生:“一种颤栗的畏惧,一种带泪的怜悯,一种同情的渴望。
”这一理论被亚里士多德继承并发展为“怜悯与畏惧说”。
哥奇亚斯认为:“悲剧通过神话传说和情感描写使观众坠入迷魂阵中,所以能迷人的悲剧比不能迷人的画更高明,而被迷的观众比不被迷的更聪明。
”这是从心理方面研究悲剧的感染力。
另一位评论家阿里斯托芬在他的喜剧《蛙》中虚构了希腊的悲剧家在冥间的一场争论,涉及到了文艺的贵族倾向和民主倾向问题。
阿里斯托芬重视文艺的社会功用,推崇对英雄人物的描写而反对文艺的平民倾向。
西方悲剧学说发展概述

作者: 程孟辉
作者机构: 北京商务印书馆 高级编辑
出版物刊名: 戏剧艺术
页码: 34-44页
主题词: 莎士比亚悲剧;悲剧理论;西方悲剧;悲剧艺术;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古典主义;悲剧诗人;发展概述
摘要: <正> 悲剧是崇高的诗,它有一种美,一种冷峻而又壮丽的美。
作为一种美的形态,悲剧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但是,悲剧的审美特征究竟是什么?这却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
自从亚里士多德到今天,整整两千多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哲人和美学大师对之进行了不倦的研。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

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戏剧时期,从那时起,它在不同的文化和时期中不断发展和改变。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到现代的剧作家和批评家,悲剧理论已经成为戏剧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介绍西方悲剧理论的主要发展和演变。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是悲剧理论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在他的著作《诗学》中详细讨论了悲剧的本质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种通过戏剧表现人类悲剧和命运的艺术形式。
他提出了几个关键概念,如悲剧主角、悲剧的情节结构和观众的感受。
他认为悲剧主角必须是一个高贵的人物,他在自身的同时也在遭受不幸。
悲剧的情节必须具有戏剧性的冲突和转折,并最终导致主角的悲剧命运。
观众在观看悲剧时应该感受到恐惧和怜悯,从而在情感上得到宣泄。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对悲剧的研究相对较少,因为宗教题材的戏剧在那个时期更加流行。
然而,文艺复兴后期的法国剧作家皮埃尔·科尚成为一位重要的悲剧理论家。
他关注于戏剧中的观众反应,强调戏剧应该唤起观众的感情和道德思考。
到了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带来了新的悲剧理论。
著名的德国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关塔斯通过他的剧作和批评创立了“情感戏剧”学派。
他认为真正的悲剧是通过观众的情感和内心体验来产生深刻的共鸣。
他的理论对后来的悲剧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对悲剧理论产生了新的影响。
浪漫主义者强调个体的情感和想象力,悲剧被看作是一种表现个体内心和人性的形式。
法国剧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著作《戏剧与诗剧》中强调戏剧的社会功能和对人性的讽刺。
到了20世纪,悲剧理论被更多地与现代心理学和哲学相结合。
一些理论家开始关注悲剧与现代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例如,德国剧作家伯特奥尔特·布莱希特以悲剧作品《加里家族》而闻名,他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总的来说,西方悲剧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发展和改变。
从亚里士多德的经典理论到现代的心理学和哲学观点,悲剧理论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解释。
简析西方悲剧理论的历史演变

局能导致一种崇 高的肯定 , 这是传统悲剧重要 的美学特征之一 。 这说 明他 的悲剧 理论 以“ 真” 为基 础, 以“ 善” 为归宿 , 悲剧有着社
会 道 德 的功 利 目 的 。 黑格 尔悲 剧 理 论 的 划 时 代 成 就
象。 当代 西方 文学 已无真正 的悲剧 , 而是在悲剧 中成长 出一种喜
剧 丧 失 了传 统 意 义 的 悲 喜 剧性 质 ,而且 成 了 一 种 广 泛 的 文 学 现
古希腊 灿烂 的文化造 就 了西方文学史 上杰 出的理论 家 、 悲
剧之父——亚里士多德 。 他整理和总结 了希腊悲剧丰富的作品,
在某些方面奠定 了悲剧理论的基础且影响深 远。
亚里士 多德认 为: “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 完整 、 有一定 长度
高 的诗 ” 。悲剧作 为社会生活 的艺术反 映, 也有其历史 发展 的具 体性 , 有着从产生直至消亡 的过程 。 本文将 回顾悲剧理论的历史 发展过程 , 探索它存 在的趋势 。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悲 剧 理 论
总之 ,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还 只是嫩绿 的萌芽 , 到黑格尔是 已 长成 了参天大树 。悲剧理论到 了黑格尔才形成了严格意义上 的 完 整理论 。它 同时也预示着从古典到现代 的过度和转变 。
程。 悲剧 理 论 家的 理 论 经 过 后 人 的 肯 定 与批 判 、 继承与发展 , 成 为 悲剧 理 论 的 宝贵 财 富 。 本 文 回顾 了 悲剧 理 论 的 历 史发 展 过 程 , 探 索 它演 变的 趋 势 , 进 而探 讨 当代 悲剧 观 。
【 关键词 】 西 方 悲 剧 理 论 亚 里 士 多德 黑 格 尔 演 变 在西方文学史上 , 悲 剧 是 最 重 要 的艺 术 种 类 , 被公认 为 “ 最
《美学》专题六:悲剧与喜剧

——鲁迅
悲剧的涵义: 作为美学范畴或美的特殊表现形态的悲剧,亦可称为悲、悲剧性或悲剧美。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中那些肯定性的社会力量在矛盾斗争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引发人们在同情悲愤中探索追求,在强烈的情感激荡中奋发向上的审美对象。
”
悲剧的基本特征 英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被毁灭,充满强烈的悲壮感。 悲剧作为美学范畴,根本特点在于悲,悲的越深,哀的愈甚,愈能产生悲剧性的审美效果,不悲不能称之为悲剧。
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的融合 讽刺喜剧与幽默喜剧也并非是完全不可调和的。对于同一戏剧对象,作者可能既给予辛辣的讽刺,又倾注很大的同情,以达到幽默。比如阿Q,作者既对他的无赖、流氓行径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又对他的受人欺凌,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破灭,最终被人迫害致死贯注极大的同情。
同一部喜剧,对于不同的读者群,可能意味着不同类型的作品。譬如《堂吉诃德》,青少年读者可能仅从中读出了可笑和愚蠢,从而认定其是一部讽刺喜剧,而中老年读者可能从中更多读到的是对少年时代理想的缅怀和对黄金时代飘逝的无力追赶和无奈,品位出作者的同情和含着泪的微笑。
正因为幽默喜剧中所蕴含的这种丰厚复杂的感情,它在美学意义上更为完善:使人们将判断与同情相结合,将沉醉与思考相结合。可以说,幽默的目的是审美和沉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87版)
刘姥姥进大观园(新版)1 刘姥姥进大观园(新版)2
对刘姥姥的描写,就混合了极为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她身为穷人、不得不求亲靠友、供人耍笑的同情,又有为自己为富公子时对刘姥姥式人物轻视的愧疚,还有对所有笑着的人物即将的命运深深的无奈。因此,这里的笑声,是掺了泪的笑声,因而厚重异常,铸就了真正的幽默,真正的不朽。
弗洛伊德认为,受压抑的生命本能,尤其性的冲动和欲求,是一切艺术创造的原动力,艺术根本上就是人类原欲借助逃避现实的幻想所实现的升华、宣泄和象征性满足。悲剧恰就是人类突破乱伦禁忌,释放强烈的欲望,体现无意识原罪的最佳效应形式。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及对其的一些思考

一 黑格尔简介
黑格尔(1770—1831) • 背景:十八世纪后半期至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各种思 潮汹涌澎湃。在这些思潮中,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是这一时期遍及欧洲的最强劲 的政治思想运动;与此同时,作为与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相抗衡的一种思潮,保 守主义在这一时期也表现得较为突出。在德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自 由主义、民族主义和保守主义三大思潮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分别形成了温和的 自由主义思潮、浪漫主义化的民族主义思潮以及浪漫主义化的保守主义思潮,深 刻影响了德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深深植根于十八世纪后期、 十九世纪前半期的德国乃至欧洲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和这三股思潮的发展紧 密联系在一起。 • 经历:出生于公务员家庭,一生经历丰富,主要是那个时代的原因,看到了许多大的 政治变动,他一生主要是教书和做学问,性格比较妥协,保守,但那个时代背景是浪 漫的自由的,所以可以说他是个浪漫的妥协派。他热情的赞扬过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但是到了雅各宾专政时期他就忍不住了,表现出绝望和彷徨。这个事实就足以说明他 的市民阶级的摇摆性和不彻底性。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歌德所说的一样,黑格尔还 没有摆脱当时德国“庸俗的市民”的习气。
• 情致就是悲剧人物静态的性格,当悲剧人 物行动时情致就转化为悲剧人物的性格 。
• 情境:一般世界情况规定了悲剧人物活动的大致时空, 情境则把这一模糊的时空具体化到人物的日常活动中来 了。情境包括三种或三个阶段,即无定性的情境、处在 平板状态的情境和冲突的情境。其中只有冲突的情境适 合于悲剧情节的展开与悲剧人物的塑造。无定性的情境: 自足的艺术形象还没有和周围世界发生联系,而只是处 于一般世界情况之中的时候,这种艺术形象还处于白闭 状态,表现出的是一种静穆或泰然自足的艺术特色。处 于平板状态的情境:它和周围世界的联系不具有重大的 意义,不产生矛盾冲突,而只是一些独立的行动。人物 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或者即使建立起来了也只 是些无关紧要的关系,见不出对立斗争。
论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

论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历程西方悲剧理论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启蒙运动时期的发展,出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伏尔泰、莱辛、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等许多著名的悲剧理论家。
这些悲剧理论家的理论经过后人的肯定与批判、继承与发展,成为悲剧理论的宝贵财富。
悲剧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公元前五世纪,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等著名悲剧诗人,他们的传世悲剧作品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作为光彩照人的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倍受后人的推崇。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悲剧诗人往往给神话以新的解释,借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自己对于各种事物的看法。
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
在他们看来,人们的命运是生前注定的,无法加以改变;但是他们也尊重人类的自由意志,并在人类的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中建立悲剧主题,教导人们怎样积极的从事生活和斗争。
在繁荣的悲剧创作上,柏拉图对悲剧的本质、审美感受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悲剧的本质是悲剧性,取决于悲剧主人公的悲剧性。
悲剧主人公是“一个宣扬自己美德而又表演出极端痛苦的人”,“美德”和命运及外界环境的冲突造成了悲剧性的产生。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悲剧和悲剧效果进行了详细地探讨,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悲剧概念,还总结了悲剧的六种基本元素: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其中最重要的元素是情节。
他对悲剧定义、基本元素、主人公、悲剧效果的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遗产,开创了悲剧理论的诗学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在沉默了千年的欧洲悲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就在这悲剧艺术之花竞艳开放的同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各国悲剧理论领域也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涌现出了像特里西诺、斯卡里格、明屠尔诺、钦提奥、卡斯特尔维特罗这样一些杰出的悲剧理论家,他们作为人文主义悲剧学说的主要代表,重新对悲剧艺术作出了新的理论思考,其中在这方面最有成就的是卡斯特尔维特罗,他就是以翻译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通过对其作诊释提出自己独创性的论点而闻名于世,从而为文艺复兴和法国古典主义的悲戏剧评论提供了准则。
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发展历程

喜剧理论的历史发展
柏拉图:《斐利布斯篇》论喜剧
喜剧和悲剧一样,都引起快感与痛感的 混合。 滑稽和可笑大体是一种缺陷,缘起于大 多数人在心灵品质方面所犯的认识错误, 及“自己以为具有并没有的优良品质”。
亚里士多德论喜剧
“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 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其 中一种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种 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 害。”
彩陶瓶上描绘的安提戈涅
• 因此,这两种理想都是片 面的。“悲剧的解决就是 代表片面理想人物遭受痛 苦或毁灭。„„他个人虽 遭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 却不因此而毁灭。”安提 戈涅死去了,克瑞翁也家 破人亡,孤零零地守着王 位,但他们所代表的理 想——亲属爱和王法以后 仍然有效。
尼采:《悲剧的诞生》论悲剧
层)为核心的君主国。结果起义失败,济金
根本人也战死。
《济金根》插图
• 《济金根》完稿后,拉萨尔分别 致信马克思、恩格斯,谈了他写 作这部悲剧的情况,把济金根的 失败归结为“个人的失策”、 “外交的错误”、智力和伦理上 的过失。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指出 了他悲剧观上的不足。恩格斯指 出,济金根反对诸侯和贵族的起 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孤军 作战,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广大农民不可能站在残酷压迫他 们的骑士和贵族一边。
康德论喜剧的心理效应
• “一个印第安人在苏拉泰一英国人筵席上看见一个 坛子打开时,啤酒化为泡沫喷出,大声惊呼不已。 待英国人问他有何可惊喜之事时,他指着酒坛说: 我并不是惊讶那些泡沫怎样出来的,而是它怎样搞 进去的。我们听了大笑,而且使我们真正开心。并 不是 认为我们自己比这个无知的人更聪明些,也 不是因为在这里面悟性让我们觉察着更令人满意的 东西,而是由于我们的紧张和期待突然消失于虚 无。” • “在一切引起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背 理的东西存在着„„笑是一种从紧张的期待突然转 化为虚无的感情。”——《判断力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理论在西方的发展概况
西方悲剧从古希腊悲剧发展至今已由两千五百多年历史了。
伴随着悲剧辉煌的发展历程,出现了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莱辛、席勒、黑格尔等许多著名的悲剧理论家。
他们的悲剧理论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不断成熟和完善。
一、古希腊时期
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祭祀,题材大都取自神话。
古希腊最有名的悲剧诗人有三位: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希腊悲剧的主题常涉及命运,“诗人们往往以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
古希腊的悲剧理论也有着丰富的遗产。
古希腊战乱频繁,客观上推动了不同地区文明的融合,促进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发展。
宗教观念、哲学思想对于当时的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柏拉图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贬低“模仿的诗”。
他认为它们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败坏人心,培养人们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这种癖好一旦养成,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不能用理性去克服,因此他把诗人逐出了理想国。
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是亚里士多德。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写道,“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
二、古罗马时期
古罗马时期的悲剧创作虽不如古希腊的悲剧那样繁荣,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和成就。
古罗马时期战争频繁,政治混乱,集体主义精神消逝,文学主要反映个人情怀和日常生活。
这时的文论家针对时弊,提倡文治统一和崇高的文风。
这一时期成就较高的文艺理论家当属贺拉斯。
他的《诗艺》是继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后古代欧洲出现的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
三、文艺复兴时期:
十四世纪中叶的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继尔席卷全欧洲。
这时的人文主义者们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莎士比亚。
他的悲剧宣扬人文主义的“自由”、“博爱”的思想,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反映当时英国的现实生活。
莎士比亚的悲剧突破了“三一律”原则,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
十七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思潮首先在法国兴起,这一时期的悲剧理论特征是:
一、崇尚理性,主张理性战胜情感。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始人和代表作家高乃依在他的理论中强调:悲剧英雄的性格在于公民的义务战胜个人情感;悲剧情节可以虚构,但必须具有可能性;悲剧的唯一目的是给观众以快感,而教化则寓于快感之中;观众欣赏完作品后应是清醒的,而不是迷狂的。
二、艺术上崇尚和谐、典雅。
高乃依认为悲剧的题材需要崇高的、不平凡的、严肃的事件。
他还认为悲剧主人公不一定都是帝王将相。
三、悲剧创作严格遵守“三一律”。
古典主义时期,大多数悲剧理论家把“三一律”当作永恒的真理,严格地遵守。
布瓦洛将其写入《诗的艺术》,使它更具有了权威性。
英国古典主义后期代表作家约翰逊没有简单地接受“三一律”,而是仔细分析,对其中的时间整一、地点整一给予了无情的批判。
五.启蒙运动时期:
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建立了一种理性哲学,强调个人的权利与义务。
这时的悲剧重点放在对资产阶级生活的现实主义描写上。
德国:莱辛是其中对古典主义批判较深刻的理论家。
他反对“三一律”;主张悲剧描写自然人,即当时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人,提出了创造市民悲剧的要求;他反对夸大其词的虚构,主张悲剧反映真实和自然。
六.德国古典主义文论
德国古典主义文论被视为成就最为辉煌的文艺理论体系,出现了像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等一批著名的哲学大师,其中悲剧理论成就最高的应是黑格尔,被公认为是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唯一以既独创又深入的方式探讨悲剧的哲学家”。
七.直觉主义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知识分子对残酷的现实感到失望,对传统的理性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因而兴起反理性主义思潮(唯意志论)。
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尼采。
叔本华:认为悲剧是专门表现人的不幸的,人的痛苦生来就有,不可避免。
尼采:悲剧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其中首次引入了“日神”和“酒神”的概念。
八.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悲剧理论,在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把两个不同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发展为同一人物内心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提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是导致悲剧的根源的学说。
在人物性格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理想的悲剧性格应是矛盾复杂的性格。
具有这种性格的人,被内心两种激情所煎熬,产生巨大的痛苦。
内心的矛盾将悲剧人物引向悲剧结局。
其悲剧理论从根本上说属于性格悲剧理论,即悲剧根源产生于主人公的性格缺陷。
并指出构成悲剧性格产生的外在条件,这样悲剧人物的毁灭就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了起来。
西方悲剧理论经历了两千五百多年发展,经历了肯定与否定、继承与发展,并与哲学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其中的一些理论虽已陈旧过时,但仍有许多瑰宝值得我们去发掘。
遗憾的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当人类日益面临生存和信仰的危机,当整个人类陷入悲剧的境地而迫切地需要悲剧去表现的时候,而伟大的悲剧理论和悲剧创作却缺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的反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