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的办学故事
陈嘉庚的故事

陈嘉庚的故事往往提到一个地方,就会想起一个人,比如提到集美,就会想到陈嘉庚。
在去集美的路上,就听到许多关于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
说他年轻时就闯南洋,一生勤俭节约,把赚来的钱和省下的钱都捐给祖国文教事业,得到人们的尊敬。
毛泽东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集美是个美丽、静谧而又整洁的地方。
高大的行道树在微微的海风里婆娑。
陈嘉庚先生创办和资助的学府隐藏在绿树红瓦龙脊凤檐之中,学子的朗朗书声绽开了先生的微笑,大海均匀的涛声,像先生均匀的呼吸。
嘉庚路145号为先生故居。
“陈嘉庚故居”七字为廖承志手书。
院子的中央有一棵陈嘉庚手植的龙眼树,枝叶茂密,生机勃勃,让人思念先生的奋发精神。
故居为两层小楼,陈列着先生俭朴的生活用具和感人的事迹。
走近一排陈列橱,看到他用过的一把布伞,布伞是从南洋带回来的,已用了十多年,家人说那伞太不像样了,要给他更换,他说:“不像样不要紧,能用就行了。
”还看到他的一只用破瓷杯做的烛台,家人建议买一只新烛台,他不许,说:“该用的钱几千几万都得花,不该用的一分钱也不能浪费。
”他的故居是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先生17岁去南洋学商。
他说:“财由我辛苦得来,亦当由我慷慨捐出。
”他集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
1913年他创办集美小学,以后又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
集美解放时,周恩来曾下达命令:“集美学校是陈嘉庚创办的,一定要保护好。
”先生热爱和拥护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曾于1940年冲破国民党的阻挠,到延安慰问抗战军民。
他在1910年就参加了中国革命同盟会,橱窗里陈列着他于1911年12月与孙中山先生的合影。
他创办的集美学校被称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
先生一生献给文教事业的款项,价值人民币一亿五千万元,临终时还把300多万元献给国家。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集美,1961年8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
他的墓地在附近的鳌园。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精选五篇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篇一陈嘉庚认为“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
”他睦到办学是关系到祖国兴衰存亡的大事,就把办企业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办学。
据统计,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合1.5亿元。
1929年因经济危机,他的企业也亏损了,不得不向银行借贷,尽管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计地维护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费用。
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衣服破了一补再补,伙食也是能省则省。
他认为:“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异,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简介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
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
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
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
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
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
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
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
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
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
墓葬厦门集美。
陈嘉庚的爱国事迹篇二上个星期,我们学了《陈嘉庚办学》这篇课文。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陈嘉庚十七岁时到新加坡做生意,生意兴隆。
他回到家乡后发现镇里的私塾因没有经费办学而关闭了。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把焦急、忧虑的心思一次又一次表达给妻子,并不厌其烦的对妻子说:“钱花掉了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误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讲述嘉庚故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嘉庚故事。
嘉庚,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事迹,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国近代史册上。
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嘉庚的故事,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
一、嘉庚的生平嘉庚,原名陈嘉庚,字伯南,福建泉州人。
他生于1861年,卒于1961年。
嘉庚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爱民、爱教育的一生。
他历经磨难,始终坚守信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嘉庚的爱国情怀1. 投身革命,共赴国难嘉庚先生年轻时就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曾多次参加反清革命活动,与孙中山先生相识,并成为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支持者。
在辛亥革命中,他担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为革命事业筹集资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坚持抗战,保卫家园抗日战争爆发后,嘉庚先生毅然回国,投身抗战。
他担任福建省政府顾问,积极为抗战筹集资金,支持前线。
他还亲自组织华侨抗日救国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 保卫祖国,捍卫尊严新中国成立后,嘉庚先生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革”期间,他坚决抵制“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为捍卫祖国尊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付出了艰辛努力。
三、嘉庚的教育事业1. 创办学校,培养人才嘉庚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集美学校是一所具有爱国、爱民、爱教育传统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杰出人才。
厦门大学则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的大学,为国家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
2. 重视教育,关注民生嘉庚先生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他始终关注民生,关心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他创办的集美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做出了贡献。
3. 严谨治学,传承文化嘉庚先生提倡严谨治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于爱国故事:陈嘉庚的故事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关于爱国故事:陈嘉庚的故事》的⽂章,希望⼤家能够喜欢!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
1919年秋,富贵⽽归乡的陈嘉庚决⼼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学、中学、师范。
对于英国⼈的刁难,他坚定地表⽰:“企业可以收盘。
学校决不能停办。
”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先⽣的⾰命⾏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持。
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忙光复福建。
抗⽇战争暴发后,他⼜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和物⼒的帮忙。
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为抗⽇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
在个⼈⽣活⽅⾯,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奉俭约,素⾷布⾐。
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所有献给了国家。
⼏10年来,陈嘉庚以实际⾏动表达了⼀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陈嘉庚_2000字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陈嘉庚_2000字陈嘉庚,原名陈文基,福建人,1895年生于湄洲岛上的一个布衣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都有深刻的了解。
正是由于这种过人的才华和勤奋,他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爱国教育家。
陈嘉庚年轻时,广交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和新兴的民族主义运动。
他深受其感染,决心要为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认识到,要发展民族经济,就必须培养人才,因此他着手创建学校,并资助贫苦学子。
他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巨擘,被誉为“东方的洛克菲勒”。
陈嘉庚在泰国创办了泰国华侨公学,为华侨子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他在福建创建了兴中会学校(后改为厦门大学),该校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由于陈嘉庚一人的努力与投入,使得该校成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陈嘉庚对教育的追求和对学术的热爱,使得他留下了许多深远的影响。
陈嘉庚并不满足于在教育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政治事务。
1929年,他当选为福建省参议会议员,并担任教育委员会主任。
他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和抗日救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筹款活动,为中国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2年,陈嘉庚提出了“中国必须独立,福建必须富强”的主张。
他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战争,捐款赈济灾民,为抗日军队提供大量物资,积极组织民众抵抗日本侵略。
他的爱国热情和付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陈嘉庚是一位勇于追求真理和实践真理的人。
他毕生追求民族的复兴与振兴,热心公益事业,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和为他人谋福祉的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陈嘉庚去世后,他的事迹被载入了各种教科书中,并且在厦门大学教学楼前树立了他的塑像。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榜样和启示。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他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与振兴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陈家庚有关教育的故事

陈家庚有关教育的故事
咱来唠唠陈嘉庚和教育的那些事儿。
陈嘉庚那可是个超级重视教育的人。
他自己就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小地方,小时候就知道教育有多重要。
他想啊,自己家乡的孩子们不能没文化,得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他呀,可真是舍得花钱办学校。
在当时,那是大把大把地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往教育上投。
就像有了一种执念,看到那些孩子没学上,心里就不是滋味。
他建的学校可多了,从小学到中学,各种规模的都有。
据说有一次啊,他的生意也遇到了困难,但是一想到学校里的孩子们还等着读书呢,他咬咬牙,硬是没削减在教育上的投入。
别人都劝他,说先顾着自己的生意吧,他却摆摆手说:“不行,孩子们的教育不能耽误,钱没了可以再挣,孩子们的读书机会错过了可就补不回来了。
”
而且他不只是给钱建学校就完事了。
他还特别关心学校里的教学质量。
经常到学校里去溜达,看看老师教得咋样,孩子们学得好不好。
要是发现哪里有问题,就马上想办法解决。
就像一个操心的大家长,管着一群渴望知识的孩子。
他对教育的这份热情,可不仅仅是影响了他身边的人,整个地区的风气都被他带起来了。
周围的人一看,陈嘉庚这么用心在教育上,大家也都更尊重知识,更重视自家孩子的教育了。
他就像一颗大树,用教育的树荫庇护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让他们能够茁壮成长,走出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呢。
陈嘉庚致力办教育_关于陈嘉庚名人故事

陈嘉庚致力办教育_关于陈嘉庚名人故事陈嘉庚是侨居新加坡的一位大实业家,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他一生致力于兴实业办教育。
他认为"金钱如肥料,撒播才有用。
"他睦到办学是关系到祖国兴衰存亡的大事,就把办企业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办学。
据统计,他一生献给文化教育事业的钱,合1.5亿元。
1929年因经济危机,他的企业也亏损了,不得不向银行借贷,尽管如此,他仍然千方百计地维护厦门大学集美学校的费用。
他的个人生活十分俭朴,衣服破了一补再补,伙食也是能省则省。
他认为:"该花的钱千百万都不要吝异,不该花的一分钱也不要浪费。
"陈嘉庚简介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
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
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
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
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
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
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
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
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
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
墓葬厦门集美。
关于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

关于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陈嘉庚,1895年11月2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名人事迹这一伟大的人物留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嘉庚家世显赫,家族十分富有。
然而,作为一个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人,他不仅注重学业,还十分注重公益事业。
他曾参与筹建了宁波高桥中学、宁波湖滨中学等多所学校,并且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1928年,他还捐资400万元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独立学院——“世界民主学院”。
该学院是当时中国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独立学院,也是唯一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独立大学,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嘉庚可谓是热衷于社会公益的真正爱国者,他始终秉持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标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响应抗日抗争的号召,成立“周锡瓶基金”为国家捐款600万元。
此外,他还成立了“杭州市救国会”、参加领袖集团以忠诚国家、保卫民族安全为主要宗旨的爱国组织,并参加了南京抗日救亡委员会,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坚定不移的爱国宣传者。
陈嘉庚同样对民族文化、科教事业、卫生事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积极投入。
他投入大量资金资助中国的文化事业,并积极扶助国内的学者、科学家和文化名人。
此外,他还在广泛推广和宣传科学知识、保护文化遗产、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陈嘉庚一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遗产。
他充分发挥卓越的商业才能,创办了众多企业,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也十分珍惜创新和知识,不断学习和实践,成为演讲家、作家、教育家、科学家等方面的权威人物。
陈嘉庚一生从未放弃过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和爱,他始终把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人物。
他带领全国人民,秉持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创新,执着追求,为我们奠定了辉煌而光辉的历史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嘉庚的办学故事
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
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1913年,陈嘉庚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以后陆续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
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
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
1921年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
后来世界经济不景气严重打击华侨企业,陈嘉庚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陈嘉庚在解放后,不余己力,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亲自指挥工程进展,检查工程质量,群众称他为“超级总工程师”。
筹措校费
陈嘉庚倾资兴学,他希望有志之士,闻风继起,振我中华,故虽企业收盘,仍多方筹措校费,艰苦支撑,百折不挠,估计他一生用于办学的款项,约达美金一亿元以上。
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纷纷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极为深远。
陈嘉庚不仅是一个教育事业家,而且不愧为一个教育家。
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对重男轻女。
大力倡办女子学校,让女子能上学,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开了风气之先,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强调优待贫寒子弟,奖励师范生。
他反对办学分贫富,尽力帮助贫寒子弟上学。
同时,他非常注意师范生的培养,严格选择和物色师资人才,对于好的加以奖励;第三、讲究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
陈嘉庚从办学开始,就一直注意“德、智、体三育并重”,强调全面发展;第四、主张“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学校”,强调要确立教师在学校的主导地位,他认为要办好学校,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选教师”,因此,他十分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第五、为了振兴实业,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倡办职业技术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并订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计划”,设立同安教育会和教育推广部。
他为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