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 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体中至关重要的组织系统之一,它负责传递神经信号、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感觉,并协调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

本文将介绍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包括它的结构、功能以及与其他身体系统的关联。

一、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控制中心,由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和丘脑等组成。

脑干负责调节呼吸、循环和消化等基本功能;小脑控制肌肉协调和平衡;大脑半球是思维、记忆和感觉的中心;丘脑参与调节体温和内分泌功能。

脊髓贯穿于脊柱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神经信号和控制身体的运动。

二、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由脑脊液(脑脊髓液)、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脑脊液充当着护理和支持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角色,它环绕在脑脊髓空腔中,提供机械支撑和保护。

脑神经直接从大脑和脑干发出,并分布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其功能范围广泛,包括呼吸、咀嚼、听力、视觉和平衡等。

脊神经则是从脊髓发出,负责传递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和运动信号。

三、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也被称为神经细胞。

每个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核心,其中包含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树突是短小的突起,负责接受其它神经细胞传来的信号;轴突是较长的突起,负责将神经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细胞;而突触则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用于信号传递。

四、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神经传递是指神经信号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过程。

当神经信号经过神经元的树突传入神经元细胞体时,细胞体受到刺激,产生电化学信号。

信号随后通过轴突传出,并通过突触将信号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

这种传递过程依赖于神经递质,它是一种化学物质,通过突触传递信号到另一个神经元。

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进行调控的过程。

通过神经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调节和协调身体的运动、感觉、内分泌、循环和消化功能等。

这种调控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来实现。

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2

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2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2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系统之一,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而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神经和神经节。

这两个系统协同工作,控制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

本文将主要探讨神经系统的构造、功能和异常情况。

神经系统构造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脑位于颅腔内,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

它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分别控制着人体对不同方面的感知和行为。

同时,大脑还包括丘脑、间脑、小脑和脑干等部分,它们协同工作,控制着呼吸、血压、体温、内脏功能等重要生理过程。

脊髓则位于脊髓管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神经信号传递、反应和控制的主要路径之一。

脊髓负责接收从身体器官、组织和皮肤传来的神经信号,并将其传递给大脑。

同时,脊髓还可以根据大脑的指令反向传递神经信号,控制身体的肌肉运动和生理反应。

外周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和神经节组成。

神经可以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两类。

感觉神经主要负责将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感觉刺激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而运动神经则主要负责控制身体肌肉的运动和生理反应,将大脑和脊髓的指令传递给身体各个部位。

神经节则是神经元细胞体和周围神经纤维的聚集,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神经信号处理和调节。

神经节分布于人体各个部位,是实现神经调控的重要基础。

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身体内外环境的感知、信息传递和控制。

具体而言,神经系统可以完成以下功能:•联结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感知体内外环境的各种信息;•接收、处理和传输神经信号,从而实现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和反应;•调节机体内部的稳态环境,维持身体内部的各种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控制情绪、行为和认知功能等高级神经活动,从而实现个体的精神活动和个性特征。

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由于人体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灵敏性,神经系统疾病种类繁多,其中常见的疾病包括以下几类:神经损伤和疼痛神经损伤和疼痛是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

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人体的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最为复杂的一个系统之一,它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本文将对人体解剖学的神经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包括神经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常见的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等。

神经系统的组成人类神经系统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位于脑和脊髓内的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小脑、脊髓和脑脊液。

大脑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指挥中心,大脑被分为左右半球,各个半球之间有大脑半球间沟。

小脑主要负责平衡、协调人体的运动,脊髓是人体最主要的控制中心之一,它连接了大脑和周围神经系统。

而脑脊液则是脑和脊髓中的液态,它有着保护脑和脊髓的作用。

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是指位于脑和脊髓之外的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和神经组织支配的器官和肌肉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分为两种类型: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负责向大脑传递身体上各种感觉信息,如痛感、视觉和听觉等。

而运动神经则负责控制身体的运动,从而使我们能够自由地行走、踢球或乒乓球等。

神经系统的功能人类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六个方面:感受、传导、分布、控制、整合和调节。

•感受:人体通过感受器感受外界信息,包括温度、压力、声音、光线、化学和机械刺激等。

•传导:感知到的信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以进行人体的内部通信。

•分布:神经系统通过周围神经系统将信息传递到身体各部分。

•控制:神经系统通过控制运动神经,调节人体的运动和生理活动。

•整合: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初步的感知与思考。

•调节:神经系统可以对人体的各种机能进行调整和影响,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状态。

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种类很多,包括脑部和神经系统的炎症、肿瘤、脑震荡、脑血管意外、运动神经障碍、神经肌肉疾病等。

其中一些疾病比较严重,例如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

神经系统是人类身体内最为复杂、也是最为神奇的一个系统之一,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器官构造和功能的学科,它涉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等。

在人体解剖生理学中,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结构、组织、器官和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人类的控制中枢,它由大脑、脊髓、周围神经等组成,负责人体的感觉、运动、思维和行为等各方面的活动。

大脑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分为左右半球,分别控制人体的不同功能。

脊髓则是神经系统的主要传导通路,它将大脑发出的指令传递到周围的神经和肌肉上。

周围神经则将脊髓传来的信息传递到身体各个部位,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将代谢产物带回心脏和肺部排出体外。

心脏是循环系统的中心,它通过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泵送到全身。

血管则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它们分别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和从身体各个部位输送回心脏。

血液则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起到输送物质和维持体内平衡的作用。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鼻腔是呼吸系统的入口,它能够过滤、加温和加湿空气,使其适合进入肺部。

气管和支气管则将空气输送到肺部,肺则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将氧气吸入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肠和消化器官等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到体内,同时排出体内垃圾。

口腔和食管是消化系统的入口,它们将食物输送到胃中。

胃则是消化系统的主要消化器官之一,它能够将食物分解为更小的颗粒,同时杀灭细菌。

肠则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吸收器官之一,它能够将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同时将废物排出体外。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排除身体内的废物和过剩水分。

人体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功能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感知外部环境 ,控制身体运动,调节内脏活动,以 及进行认知和情绪等活动。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神经 元的形态多样,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胞体的大小差异很大,直径在4~ 120μm不等。突起形态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植物性神经系统主要调节内脏、血管和腺体的活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适应外环 境的变化。其功能具有双重性,即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以拮抗方式调节内脏器官 的活动。
04 感觉神经系统
感受器的类型与功能
温度感受器
感受温度刺激,如 冷觉、温觉。
化学感受器
感受化学物质刺激, 如味觉、嗅觉。
01
02
03
脊神经的组成
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在椎 间孔处汇合而成,前根属 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
脊神经的分布
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即刻分 为前支、后支,每支内均 含传入、传出纤维。
脊神经的功能
脊神经主要支配躯干和四 肢的肌肉运动和皮肤感觉。
脑神经的结构与功能
脑神经的组成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 神经,共有12对。
脑神经的分布
脑神经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部分分布于胸、腹腔脏器。
脑神经的功能
脑神经主要支配头面部器 官的感觉和运动,以及部 分内脏器官的感觉和运动。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组成
植物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分布
交感神经纤维几乎分布于全身各器官,而副交感神经纤维则较局限,主要分布于头面部、 内脏和血管等处。
人体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三章 神经系统

颈段 8节(C1~8) 胸段 12节(T1~12) 腰段 5节(L1~5) 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颈1~4节(C1~4) 颈5~8节(C5~8) 胸1~4节(T1~4) 胸5~8节(T5~8) 胸9~12节(T9~12) 腰1~5节(L1~5) 骶1~5节(S1~5) 尾节(Co1)
骶段
5节(S1~5)
脊N
传出N
组织学
胞体
神经元
髓鞘
树突
突起
轴突 + 施万C 有髓 神经纤维 无髓
中枢N:灰质 神经核 胞体 周围N:神经节 神经元 中枢N:白质 突起 传导束 周围N:神经
• 神经系统的演化: 从简单到复杂:结构、功能 • 神经系统的发生: 古皮层 旧皮层 新皮层
第二节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一、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 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 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二)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中的传导
•→在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存在着电位差 •→膜外的正电荷由静息部位向兴奋部位移动 膜内的 正电荷由兴奋部位向静息部位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 传导方式: 无髓鞘N纤维的兴奋传导为 近距离局部电流; 有髓鞘N纤维的兴奋 传导为远距离局部电流(跳跃式)。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是跳跃式传导
前角外侧群
前角内侧群
后角 1)后角边缘核 与痛觉有关 2)胶状质 3)后角固有核: 传导痛温觉的重要核团,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 至丘脑——脊髓丘脑束。
后角边缘核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边缘层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中间带 1)胸核:
3)中间外侧核: 在侧角内(T1~L3段),与内脏 运动有关(交感神经的节前神 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至小 经元),发出纤维随前根走出。 脑,与反射性本体感觉有关。 4)骶副交感核: 2)中间内侧核: 接受后根纤维,与内脏感觉有关。 位于骶2~4段,与内脏运动有 关(副交感的节前神经元)。 胸核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系统结构2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神经系统结构2
前联合交叉后上升止于丘脑,传导对侧的粗略触压觉。 ⑨ 皮质脊髓前束:来自同侧大脑皮质,经白
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前角细胞。 ⑩ 网状脊髓束:起于脑干网状结构,与前角
细胞联系,调节肌张力。
脊髓的功能: 1、传导机能: 中继站,能把冲动传导到高级中枢和效应 器:
脑→脊髓→效应器 感受器→脊髓→脑 2、反射机能: 浅反射、深反射和内脏反射。
交通支: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大多数脊神经组成了三个主要的神经丛,即颈丛、 臂丛和腰骶丛。
颈丛:起源于C1-C4脊神经,其分支支配舌骨的 肌肉,以及颈部和头后部的肌肉。颈丛一个中央的 分支是支配横膈膜的膈神经,与呼吸的调节有关。
臂丛:起源于C5-T1脊神经,形成5个主要的神 经分支,分布支配上肢和肩部肌肉。
12 对脑神经记忆口诀:
1嗅、2视、3动眼; 4滑、5叉、6外展; 7面、8听、9舌咽, 10迷、11副、12、舌下泉
脑干连脑神经根歌诀
中脑连三四,桥脑五至八; 九至十二对,要在延髓查。
十二对脑神经出脑部位:
端脑:嗅神经 中脑: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脑桥: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延髓: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皮层的深面为白质,白质内还有灰质核,这些 核靠近脑底,称为基底核(或称基底神经节)。基 底核中主要为纹状体。
纹状体由尾状核和豆状核组成。尾状核前端粗、 尾端细,弯曲并环绕丘脑;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 脑的外侧,又分为苍白球与壳核。
尾状核与壳核在种系发生(即动物进化)上出 现较迟,称为新纹状体,而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出
大脑皮层的组织结构:
分 子 层:水平细胞,水平纤 维, 星形细胞。
外 粒 层:星形细胞,小锥体 细胞。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结构知识点

人体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结构知识点

THANK YOU
运动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大脑皮 层发出指令,通过神经元 传递到运动器官的过程。
运动传导通路包括三个部 分:大脑皮层、下行传导 束和周围神经。
大脑皮层是运动传导通路 的起点,负责发出指令和 调控运动。
周围神经是指从脊髓和脑 干发出的神经纤维,负责 连接到肌肉和腺体等运动 器官。
下行传导束是指从大脑皮 层到脊髓和脑干的下行纤 维束,负责传递指令到周 围神经。
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神经系统疾病,使用相应的药物进 行治疗。
康复治疗
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进行康 复训练,帮助患者恢复功能。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瘤、脑血管疾 病等,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
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 于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03
脊髓能够调节躯体的自主运动和姿势,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脊髓与大脑的联系
脊髓与大脑之间通过脑脊液进 行物质交换和营养输送。
脊髓与大脑之间的信息传递 通过神经纤维束完成,包括 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等。
脊髓与大脑之间的联系对于维 持身体各部分的功能至关重要 ,损伤或病变可能导致感觉、
运动等功能障碍。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初步判断 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影像学检查
利用X线、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脑 部结构是否异常。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脑脊液等实验室检查,了解神经 系统的功能状态。
神经电生理检查
利用脑电图、肌电图等技术,检测神经系统 的电活动是否正常。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后动脉
大脑前动脉
前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中动脉 小脑上动脉 脉络丛前动脉 基底动脉 后交通动脉
迷路动脉
大脑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脑桥动脉 椎动脉
小脑下后动脉
脊髓前、后动脉
第二节
(2)脑的静脉:
中枢神经系统
不与动脉伴行,经多种途经注入 硬脑膜窦,最后经颈内静脉回流
第二节
脑的静脉
中枢神经系统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第二节
2.内部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核:通常与脑神经相连且同名 灰质:神经核 非脑神经核:黑质 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 白质:纤维束 叉丘系 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 网状结构
第二节
(二 )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
位于颅后窝,前面与脑干相邻,上方与 大脑半球相邻 。
第二节
脑脊液循环途经
中枢神经系统
硬脑膜 蛛网膜粒 脑蛛网膜
侧脑室脉络丛
上矢状窦
室间孔
直窦
中脑水管
小脑延髓池 第四脑室正中孔
第三节
一、脊神经 二、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三、内脏神经
第三节
一、脊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前根—运动 后根—感觉,脊神经节 31对
C8 T 12 L5 S5 Co 1
第三节
后根 脊神经节
视上核
漏斗核 垂体
第二节
(四)端脑
中枢神经系统
1.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纵裂:半球、胼胝体 分界: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分叶: 额叶 颞叶 枕叶 顶叶 岛叶
第二节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中枢神经系统
中央沟 顶枕 沟
外侧 沟
颞 叶
枕 叶
第二节
端脑的外形和分叶
大脑纵裂 额叶 中央沟 顶叶 顶枕沟
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节
脊髓被膜
中枢神经系统
硬脊膜 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隙 齿状韧带 后根
软脊膜
前根
第二节
2.脑的被膜
中枢神经系统
自外向内依次为:
硬脑膜 脑蛛网膜 软脑膜 硬脑膜形成结构 大脑镰 小脑幕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硬脑膜 蛛网膜 板状小梁 软脑膜 大脑镰
硬脑膜
脑的被膜
小脑幕
小脑镰
第二节
硬脑膜窦:
上、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三)胸神经前支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胸神经前支节段性分布
T2分布区相当胸骨角平面 T4相当乳头平面 T6相当剑胸结合平面 T8相当肋弓平面(脐、剑突之间) T10相当脐平面 T12则分布于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平面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胸神经前支节段性分布
第三节
(四)腰 丛
1.组成: T12 L1 ~ L3. L4 前支 2.分支 股神经
额叶
岛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半球上外侧面: 额叶: 中央前沟 额上、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中、下回 顶叶: 中央后沟 中央后回 颞叶: 颞上、下沟 颞上、中、下回 颞横回
第二节
额中回 额下沟
中枢神经系统
额上回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半球上外侧面: 中央前沟 中央沟 中央后沟 额上沟
顶枕沟
背侧丘脑的核群
中枢神经系统
背侧丘脑借内髓板分为三大核群: 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内髓板 内侧核群 前核群 外侧核群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第二节
下丘脑 视交叉 灰结节 漏斗
视交叉
中枢神经系统
视神经
垂体
视束 大脑脚 脚间窝
灰结节
动眼神经
第二节
下丘脑主要核团:
视上核 室旁核 漏斗核 室旁核
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节
二、脑
中枢神经系统
端脑 间脑
中脑 脑桥 延髓 小脑 脑干
第二节 (一)脑干
1.外形 腹侧面
中枢神经系统
(1)延髓: 锥体 锥体交叉
(2)脑桥: 脑桥基底部 基底沟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第二节
尾状核头
中枢神经系统
内囊 视神经 垂体 灰结节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 基底沟 展神经 前庭蜗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副神经 前正中裂
终丝
马尾
第一骶神经 终丝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央管 灰质 前角:运动神经元 后角:联络神经元 侧角: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白质: 纤维束 前索 外侧索 后索 网状结构
第二节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灰质后连合 后角
中枢神经系统
后正中沟 后索 后外侧沟
外侧索 中央管 前角 灰质前连合 前正中裂 前索 前外侧沟
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焦作卫生医药学校 王广收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区分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第一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区分
概述
胞体
神经组织
神经元
神经胶质 突起
脑 脊髓 脑神经 脊神经
树突 轴突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一节
树突
轴突
概述
胞体
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第一节
第二节
白质 1.上行纤维束
中枢神经系统
(1)薄束T5以下 楔束T4以上 —传导意识性本体感觉 (2)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前束 —传导粗触觉,压觉 脊髓丘脑侧束 —传导痛温觉
第二节
2.下行纤维束 皮质脊髓束:躯体运动 1)皮质脊髓侧束 2)皮质脊髓前束
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节
二、脑
脑分为六部分: 端脑 间脑 小脑 中脑 脑干 脑桥 延髓
(一)反射 (二)反射弧
1. 概念
2. 组成
概述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一节
(二)反射弧
中枢
概述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感受器
效应器
第二节
一、脊髓 二、脑
中枢神经系统
三、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第二节
一、 脊髓 (一)位置和形态
中枢神经系统
位置:位于椎管内 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外形: 两个膨大:颈膨大 腰骶膨大 6条沟: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第二节
(4)听觉区: 颞横回
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节
(5)语言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
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
第二节
(5)语言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三、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1.脊髓被膜
硬脊膜 硬膜外隙 脊髓蛛网膜 蛛网膜下隙 终池 软脊膜 齿状韧带
1 1 2 2
第二节
(一)位置和形态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中枢神经系统
颈膨大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腰骶膨大
终丝
第二节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脊神经 (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感觉)
中枢神经系统
后根 前根
第二节
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脊神经 (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感觉)
中枢神经系统
后正中沟 脊髓圆锥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腹股沟 韧带
股神经
第三节
(五)骶 丛
1.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
L4~L5 S1~S5 Co1前支 2.分支 臀上神经 臀下神经
第三节
骶丛
周围神经系统
臀下神经
臀上神经
第三节
坐骨神经 (1)胫神经 足底内侧神经 足底外侧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胫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节 后支
前根 前支
第三节
(一)颈丛
1.组成: C1~C4前支
周围神经系统
2.分支 浅支: —胸锁乳突 肌后缘中点
枕小神经
耳大神经 颈横神经
锁骨上神经
第三节
膈神经:支配膈肌
周围神经系统
膈神经
第三节
膈神经:支配膈肌
周围神经系统
第三节
(二)臂丛
周围神经系统
1.组成:C5~C8 T1前支 2.分支 腋神经 肌皮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桡神经
第二节
(二 )小脑
中枢神经系统
松果体
第四脑室 漏斗 垂体 脑桥
延髓
第二节
1.外形 小脑半球
中枢神经系统
小脑蚓
小脑扁桃体 小结 绒球 原裂
第二节
1.外形
中枢神经系统
原裂
绒球
小结
小脑扁桃体
第二节
2.分叶
中枢神经系统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前叶:原裂之前 旧小脑 后叶:原裂之后
新小脑
第二节
2.分叶 原裂
而成,通过前、后根静脉注
入硬膜外隙的椎内静脉丛
第二节
脊髓的静脉
椎内后静脉丛
中枢神经系统
椎内前静脉丛
椎外前静脉丛 椎外后静脉丛
第二节
(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
脑脊液由各脑室脉络丛产生,无 色透明液体,充满脑室系统、脊 髓中央管及蛛网膜下隙。 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缓冲震荡、保 护、运输代谢产物和调节颅内压 等作用。
额下回 外侧沟 颞上回 颞上沟 颞下沟 颞中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