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三维目标的内涵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简称三维目标。
这是各种形态课程教学都必须把握的。
把三个维度的基本要求作为新课程教学的完整性结构目标,是新课改的一个创新性标志。
三维目标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
因此,树立新课程理念,必须认识理解三维目标,进行多元互动教学,必须掌握三维目标。
认识并掌握三维目标,表现在:要弄清每个维度的内涵、层次结构及其水平要求;要弄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弄清三维目标是怎样通过互动整合达成素质的。
1、三维目标的内涵、层次结构及水平要求(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是每个学科课程都要设定的预期教学指标,是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学习行为变化要达成要实现的结果。
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一门课程,通过一定阶段过程,在知识方面要获取多少,在技能、能力上要提高到何种程度。
要达到何种规格,要取得何种结果,这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具有的共性特征,所以,把知识与技能合在一起,又叫做结果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概括了“知识与技能”的本质特征。
一般来说,结果性目标的结构可以由学懂、学会、会学三个台阶目标组成。
学懂,是第一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对所学新知要能理解,新知中某些基础知识还要能够转化成为基本技能。
学懂是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代名词,学懂了,应该说就具有了基础性学习能力。
学会,是第二个台阶目标。
其基本要求是能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学科或生活或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使知识形成一定结构,使技能合成为能力。
学会,应该包括以下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等等。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关系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内涵与关系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每一科都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都说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但具体到每一科它们的体现是一样的吗?新课标妄图用一种理念把所有的学科都统管起来,这样的做法不是实事求是的,教数学与教语文的目标、方法竟然高度一致,这如何都难以叫人信服,至少得分个文科理科吧?比如语文大力提倡什么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不懂什么是语文的表现,语文能力与素养主要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发展来的,所谓的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语文学习中也基本上是中看不中用,显得比较热闹,实际上很容易走上形式主义,合作学习的最基本的基础是学生有合作的习惯,合作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而我们的学生就比较缺乏,这不是一两堂公开课、示范课就可以解决的,许多公开课都以前后四人小组合作形式来体现新理念,内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浅薄与虚假。
合作探究只能说是许多学习方法中的一种,绝对不是永远对每一学科每一学段最有效的。
应该说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是有一定价值的,但也容易造成人们认识上的一种模糊。
其中表现之一就是导致轻视知识的倾向,课堂上刻意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而造成知识能力目标的缺失,演胡编的现代版的话剧就以为是走进文学情感空间,扮演历史人物叫感受历史体验古人情怀,谈感受、讲体会、说想象,却不愿认真读几遍书,忽视对文本本身的关注,热衷于搞一些很花哨的东西。
在三维中,我们认为最为关键的依然是以前提的双基——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在抓好知识与能力目标达成的前提下也关注另外的两维,既达成“教学”的因素也达成“教育”的因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也不是独立的贴标签式地而更多是渗透式的体悟式的。
认为情态价比较虚不易测量因而忽视的做法肯定也是不对的,我们应当让自己的教学具有教育的元素。
对三维目标另外一个模糊的认识就是以为每堂课必须体现出“三维”,比如许多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设计开头几乎都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值得商榷的。
把握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三性”

把握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三性”作者:樊国华来源:《教学月刊·小学综合》2013年第01期“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本课程“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进一步明确了本课程的德育目标、核心内容,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表述更加清晰,也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核心特点。
对于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明确、清晰而具体的阐述,也更有利于教师把握。
下面,笔者结合三下年级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第3课“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
“我们这样生活”是“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主题的内容,是根据课程三维目标“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依据课标中“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这一内容编写的。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确立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这一核心。
如果离开这一核心内容空谈追求课程的综合性,就等于是舍本逐末。
下面是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一)认识原始人的生活,从衣、食、住、行谈原始人的生活。
(二)谈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
(三)认识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
从古到今,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了解生活的发展,在对比中感受生活的变化。
应该说对比是明显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以前生活的了解,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体验,甚至产生了诸如“原始人多自由呀,他们的生活环境多环保呀”等错误的认识。
虽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谓的“自由、环保”是怎样的,但学生的认识始终比较模糊,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学三维目标

所谓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是指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合应该具有的感情体验;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一种对周围事物、事件的态度的形成;价值观是指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应该具有的对周围经济利益、金钱的看法。
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Knowledge & skills)、过程与方法(Process & Method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Attitude)。
这三个纬度就是K、A、 P,加上学习事件(Occurrence)本身首字母为O,就是我们现在的所写KAPO模型。
三维目标

1、新课程核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2、以知识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3、课程内容具有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最重要的资源、载体和中介,为保证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课程内容的问题性、情境性、活动性处理。
第一,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能揭示矛盾,激起疑惑,推动学生产生解决的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课程内容问题性,实际上是将“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求式学习。
课程内容问题化的关键是真正挑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形成“认知冲突”,使处于“问题情境”中的学生有强烈的追本求源的欲望,并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通过合作与探索的活动,自主地建构知识、发展智慧与能力。
4、教学难点,在于“提问”。
如今弊端,一是单向,二是假问题(假、滥、玄)5、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论。
三维目标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作为国家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意在纠正过去我国在主知主义课程观下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儿童心灵的弊端,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大多数人对三维目标予以肯定的同时,有部分人对新课标的目标“三维”提法产生质疑,认为“三维目标的提法仅仅是创新”;有人担心强化实现“三维”目标,弱化了双基目标怎么办?还有些人困惑于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否具有合理性?它的理论依据何在?如何体现和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关注这些问题,有利于深化新课程理念,厘清课程实施中的误区,促进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一、新课程目标“三维”存在的合理性分析(一)传统知识观下的课程目标不同知识观关照下的课程目标取向是不同的。
长期以来,人们把知识置身于哲学认识论的立场中讨论,一直都将知识与真理、与实证的知识联系在一起,而将知识与谬误、偏见和假象相区别,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在他们看来,真正的知识是对事物客观本质的反映,它既不是思辨的知识,也不是神学的知识,而是既得到观察和实验证实又得到严格的逻辑证明的知识。
讲解三维目标[PPT课件]
![讲解三维目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d136d84afe04a1b071ded7.png)
二、三维目标的陈述策略
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
——目标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清晰、具体、可操作性强 ——目标行为可以观察到或测量
如何表述目标才能做到准确?
具体要求:
掌握关于知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掌握关于技能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掌握关于情感目标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关于知识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 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例如——说出、背诵、辨 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 ······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 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例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 括、判断、区别、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检索 、收集、整理······
应用水平:在新的情景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 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例如——应用、使用 、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 结、推广、证明、评价······
关于技能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
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好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所 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例如——模拟、重 复、再现、模仿、例证、临摹、扩展、缩写 ······
• 情感: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 态度体验。
• 人的情感可简单分为七类。 一是情绪,是一种较低级的简单情感,如愉快、激
动、紧张等。 ➢ 通过学习,能产生愉快的感觉。 二是热情,一个人有政治热情,他就对祖国、民族、
人民产生深厚的爱,并转化为力量和行为。一个 人有学习热情,他就能潜心钻研,做出成绩。 ➢ 通过学习,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 通过学习,激起学习热情。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任务与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的内容标准
• 健康、安全地生活 • 愉快、积极地生活 •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健康、安全地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 劳动习惯
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和能力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积极向上 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与培育 • 能力培养,包括学习能力与社会
实践能力 • 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历史、地
理)综合性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二、国际比较的角度(中国与美国的比较) (一)美国社会科的教育任务 (二)中美两国教育任务的比较(宏观比较)
共同性
差异性
以培养学生的公民基本素
强调爱国主义与民
质为主旨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知识领域的目标 情感领域的目标 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布卢姆:知识领域的目标
评价 综合 分析 运用 领会 知识
布卢姆:情感领域的目标
性格化 组织 价值化 反应 接受
布卢姆: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创新 适应 复杂的外显反应 机械动作 有指导的反应 定向 知觉
品德与生活课的分目标 情感与态度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 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 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
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 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能力
• 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 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简述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

简述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简述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目标的作用,从教学过程看,它是一课之魂。
目标模糊如同混沌无窍,虽有动态然终不是有意义的生命。
从教学效果看,它是一课之准绳,目标繁复如同剺尺,虽有形制然实不能有价值的规矩。
新课标倡导三维目标,当前,我们各个学校也都在认真学习新课标,并要求全体教师细化教学目标,如果问我们的任何一位老师三维目标是什么,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说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但如果我们再问一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指什么?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知我们的老师是否也会准确的回答出来。
如果回答不出来或不清楚,那我们又如何细化教学目标呢?说句实在话,我之前是不够清楚的。
直到在网上学习北京市特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教师汪亚勤的讲座《“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对三维目标,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们整天提三维目标,我竟连三维目标的内涵都不了解。
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了:所谓“三维目标”,其中的“维”,就是维度,就是角度;“三维”,就是三个维度或角度。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就像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拿起“高”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
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与学科基本知识;所谓技能及基本能力,包括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三维目标的内涵,精品资料所谓“三维目标”,其中的“维”,就是维度,就是角度;“三维”,就是三个维度或角度。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独创”,可以说,“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维目标的内涵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知识和能力”属教学目标的核心,是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它是隐性的,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它是内隐的,而其形式常常又是外显的,它是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需的。
应该说,“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其中知识与能力作为一个维度的目标,它有独立的要求,但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它又是其他两维目标达成的载体,也就是说知识与能力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两个目标得以实现的物质外壳。
因为过程与方法是学习和掌握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可能脱离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而独立存在。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