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旳影响摘要:这篇论文我将首先就核科学技术旳发展做一种简要简介,厘清它旳发展脉络,之后根据整顿旳资料尽量完整旳简介核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旳应用,探讨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旳影响并试图做出如下结论,即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旳发展是不可或缺旳,它对人类旳社会旳诸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旳影响,但也对人类旳安全、环境等构成一定旳威胁。

一、核科学技术旳发展历史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铀旳天然放射性,从此诞生了一门新旳科学:原子核科学技术。

1923年卢瑟福运用天然α射线轰击多种原子,确立了原子旳核构造,随即又初次用人工措施实现了核反应。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和他旳助手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1942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诞生人类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原子弹诞生。

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相继展开对核能应用前景旳研究。

由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交叉形成旳核科学技术始于20世纪前半叶,它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旳标志。

20世纪40年代实现由辐照后燃料中提取裂变物质及建成大规模分离铀同位素旳工厂以来,世界上旳有核国家在此领域发展很快。

粒子加速器和核探测技术是研究核科学、发展核技术旳重要手段。

多种大型加速器和同步辐射光源旳建成,医用和工业加速器旳成批生产,同位素旳应用,射线探测技术、核电子学与计算机旳发展,使核技术广泛应用到理、工、农、医、生物、地质等各个领域。

二、核科学技术在人类生活中旳应用(一)、在工业中旳应用核技术旳工业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旳辐射加工。

辐射加工运用60Co 源产生旳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旳电子束照射物料,可引起高分子材料旳聚合,交联和降解,并可引起生物体旳辐射损伤和遗传变异。

辐射加工已被广泛用于制备优质电线电缆,热收缩材料,发泡材料,超细粉末,人造皮肤,高效电池隔阂,隐形眼镜等,以及木材与磁带磁盘旳涂层固化,橡胶硫化,纺织品改性等领域。

核技术应用:核技术运用,推动科学发展

核技术应用:核技术运用,推动科学发展

核技术应用:核技术运用,推动科学发展核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在能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在医疗、农业、环境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核技术的运用,不仅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改善,更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本文将从能源、医疗和环境三个方面介绍核技术的应用,展示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一、核技术的应用在能源领域核能是一种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具有很大的潜力。

核技术的应用,让人类有可能通过核能来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推动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核技术在核电站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核电站可以大规模地产生电力。

核能通常以核裂变的形式产生能量,这种裂变可以产生大量的热能,然后通过蒸汽发电机将热能转化为电能。

不仅如此,核技术还可以用于核融合,目前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如果研究取得成功,核能将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二、核技术的应用在医疗领域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是极其广泛的,核医学的发展很多方面得益于核技术的进步。

核技术具有微小抗体和放射性示踪剂等特性,可以在体内可视化器官、骨骼和软组织,以及检测疾病和其它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

例如,核技术可以用于放射疗法,利用放射性物质来摧毁癌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以高剂量放射线来杀死癌细胞,从而减轻人体对放射线的对数反应,对人体健康伤害更小。

另外,核技术还可以用于生物医药,通过调控放射性同位素的稳定性来制备新的医药品,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三、核技术的应用在环境领域核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核科学和技术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化学分析和石油、煤炭等能源开发领域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核技术可以用于对土壤、水、大气中污染物的监测和分析,对环境污染的诊断有着独特的优势。

另外,核技术在废物处理和清障行动中也有广泛应用。

核技术可以处理以往难以处理的高放射性废物和低放射性废物,降低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

总之,核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环保等多个领域,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很大帮助。

核电技术的社会影响与公众参与

核电技术的社会影响与公众参与

核电技术的社会影响与公众参与在当今能源领域,核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供应方式,正逐渐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核电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影响,也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核电技术的出现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核电在发电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核电的能量密度高,能够稳定地供应大量电力,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然而,核电技术也并非毫无风险。

核事故的发生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

例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核事故,都给当地居民带来了长期的痛苦和损失,土地受到污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许多人被迫迁移。

这些事故让人们对核电技术的安全性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除了安全风险,核电技术还带来了一些其他的社会影响。

在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例如,核电站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用于冷却,这可能会影响周边水域的生态平衡。

此外,核电站的建设也可能会引发当地居民的反对,因为他们担心核电站会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参与在核电技术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公众有权了解核电技术的利弊,有权参与到核电站的选址、建设和运营决策中。

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减少公众的担忧和误解。

然而,目前公众在参与核电技术相关决策时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公众对于核电技术的了解往往有限,缺乏专业的知识和信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另一方面,公众参与的渠道和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无法得到有效的传达和采纳。

为了提高公众参与的效果,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核电技术的科普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核电技术的原理、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同时,应当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机制,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例如召开听证会、开展民意调查等,让公众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核能在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中的影响

核能在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中的影响

核能在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中的影响核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形式,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核能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影响,包括经济、科技、环境等方面。

一、核能在经济上的影响核能的利用带动了能源行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核能作为一种高效且可靠的能源形式,使得能源供应更加稳定,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次,核能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这直接刺激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增长。

此外,核能的研发和利用也带动了许多相关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核能在科技上的影响核能的利用促进了科技领域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核能的发明和利用推动了核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催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创新发明。

其次,核能相关的技术和装备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领域的技术进步,例如辐射检测技术、材料科学等。

最后,核能在医疗领域的使用也为人类的健康提供了更多治疗手段,推动了医学科技的发展。

三、核能对环境的影响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形式,对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相比,核能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降低了全球暖化的风险。

另外,核能的利用相对安全且不会产生大规模的水、土地污染。

然而,核能的发展和利用也面临一些环境风险,例如核废料的处理和核事故的潜在危险。

因此,在利用核能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安全措施。

综上所述,核能对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经济上,核能的利用推动了能源行业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在科技上,核能的研究和利用促进了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环境上,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但同时也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和安全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核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源支持。

原子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

原子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

原子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原子能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开始在人类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它不仅对环境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对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原子能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展望其未来的前景。

一、能源需求与基础设施建设原子能技术在能源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核能有效减少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并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通过核反应,原子能技术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广泛应用于发电领域。

这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供应,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然而,在建设原子能设施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这包括建设核电站、核燃料加工厂和处理核废料的设施等。

因此,国家和地区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长期规划,以确保安全可靠地利用原子能技术。

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子能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于传统化石燃料,核能的发电过程不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原子能技术还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选择,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然而,原子能技术带来的核废料处理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核废料的妥善处置对于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目前,国际社会正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包括开展废料的再处理和深地贮存。

进一步研究和技术发展将有助于解决核废料问题,确保原子能技术的环境友好性。

三、能源安全与国家利益原子能技术对于能源安全和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核能技术可以实现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国家能够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水平。

此外,拥有先进的原子能技术还将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然而,核能技术的安全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核泄漏事故的发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世界各国造成巨大影响。

因此,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需要不断改进原子能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其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

核能与人类的生存发展

核能与人类的生存发展

核能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来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环境保护、能源需求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探讨核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环境保护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的开采和利用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与传统能源相比,核能不产生气体排放和大量废弃物,因此可以有效减少对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

核能的使用可以帮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为未来的世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能源需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等资源逐渐减少,而核能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供应。

核能具有高能量密度和持久的燃料,一小块核燃料可以提供大量的能量,可以满足人类对于电力和热能的需求。

通过发展核能,可以稳定能源供应,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科学技术进步核能的开发利用需要涉及核物理、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推动核能技术的研发,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才培养。

核能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同时,核能技术的研究还会产生许多其他领域的科学突破和创新,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结论核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利用核能,可以保护环境、满足能源需求,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然而,核能的开发利用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核安全和废弃物处理等问题。

因此,需要加强核能技术的研究和管理,确保其安全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下,核能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更多的福祉。

什么是核能技术,它对人类的未来会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核能技术,它对人类的未来会有哪些影响?

什么是核能技术,它对人类的未来会有哪些影响?一、核能技术的定义及历史核能技术,又称原子能技术,是指利用核反应获得能量的技术。

自从核能技术问世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核电厂、医学诊断、科学研究等领域。

最早的核反应是在1932年由英国科学家詹姆斯·查德威克发现。

1945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标志着核能技术正式投入实际应用。

二、核能技术的应用领域1.能源领域核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是最为广泛和重要的,包括核电和核燃料等方面。

核电是一种利用裂变产生热能转换为电能的发电方式。

目前全球共有440多个核反应堆,核电发电量占全球电力总量的10%左右。

2.医学领域核能技术在医学诊断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核医学是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或辐射源进行诊断或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

主要应用于肿瘤学、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方面。

3.科学研究领域核能技术在科学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核物理实验,人类认识了核反应和原子结构。

同时核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电子学、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等方面的进步。

三、核能技术的优缺点1.优点核能技术是一种高效、稳定、低碳、零排放的能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持续的能源供应。

同时核医学的应用也有着显著的医学价值,在医学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缺点核能技术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包括核能事故、辐射污染等方面。

同时核废料的处理问题也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

四、核能技术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核能技术在未来将会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高效、稳定的能源供应。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观念的转变,核能技术也将不断完善和优化,减少其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核能技术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技术,其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尽管核能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副作用,但这并不能否定它在能源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对核技术的应用和安全管理,减少其负面影响,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核能技术的伦理与社会影响研究

核能技术的伦理与社会影响研究

核能技术的伦理与社会影响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核能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和影响力的能源形式,既为人类带来了诸多益处,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

核能的利用,从医疗领域的放射性治疗到电力生产的核电站,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然而,其背后所涉及的伦理考量和社会影响,却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审慎对待。

首先,从能源供应的角度来看,核能无疑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

相比于传统的化石能源,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运行成本相对较低、不产生温室气体等显著优势。

一座大型核电站能够为成千上万的家庭和企业提供稳定、清洁的电力,这对于缓解能源短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核能技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的伦理问题首先体现在核废料的处理上。

核废料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极大。

如何安全、长期地储存和处置这些核废料,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前的技术手段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核废料的危害,但尚未找到一种完全令人放心的解决方案。

这就引发了一个伦理困境:我们是否有权为了当下的能源需求,而将潜在的巨大风险留给子孙后代?其次,核能技术的应用在医疗领域也存在着伦理争议。

放射性治疗在癌症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对患者的正常组织造成损害,甚至引发新的癌症。

在决定是否采用放射性治疗以及治疗的剂量和方式时,医生需要在治疗效果和潜在风险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

此外,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也需要严格的伦理审查,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在社会层面,核能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核电站的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土地资源,这可能会引发当地居民的反对和抗议。

他们担心核电站的存在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房地产价值以及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例如,核电站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就是惨痛的教训,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还引发了社会的恐慌和不信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摘要:核科学与技术是一门由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及工程科学组成的综合性很强的尖端学科。

主要研究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

核技术由于能在微观层次改变物质性质或获取物质内部的微观信息,已成为许多领域研究微观层次的重要手段。

核技术的发展已为人类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辐射源和辐射探测系统、各种辐射谱仪、各种核医学和工业影像系统、各种核测控系统和各种物质改性和遗传变异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核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应用,影响一.核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1896年,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性,这是人们第一次观察到的核变化。

在这一时期,人们为了探测各种射线,鉴别其种类并测定其能量,初步创建了一系列探测方法和测量仪器。

1919年,卢瑟福等发现用α粒子轰击氮核会放出质子,这是首次用人工实现的核蜕变反应。

此后用射线轰击原子核来引起核反应的方法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的主要手段。

在初期的核反应研究中,最主要的成果是1932年中子的发现和1934年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合成。

20世纪20年代后期,人们已在探讨加速带电粒子的原理。

到30年代初,静电、直线和回旋等类型的加速器已具雏形,人们在高压倍加器上进行了初步的核反应实验。

利用加速器可以获得束流更强、能量更高和种类更多的射线束,从而大大扩展了核反应的研究工作。

此后,加速器逐渐成为研究原子核和应用技术的必要设备。

1905年,爱因斯坦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论。

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

为核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40年代前后,核物理进入一个大发展的阶段。

1939年,哈恩和斯特拉斯曼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费密建立了第一个链式裂变反应堆,这是人类掌握核能源的开端。

但巨大的能量也为毁灭性的的武器制造创造了条件。

奥本海默于1942年开始领导曼哈顿计划。

1945年8月6日,美国飞机在日本广岛投下“小男孩”这颗原子弹(枪型),8月9日,又投下了“胖子(内爆型)”。

这两颗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使用这种毁灭性武器进行攻击。

核战争从此笼罩在人类头上。

核能最先也是被运用到军事上,被应用于航空母舰和潜艇的动力来源上,苏联也用于其他舰艇,如破冰船。

后来才逐渐转接到民用方面,最主要的应用方面是核电站。

除了工业方面的规模应用外,核科学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材料分析和新材料研制、农业的育种和病虫害的防治以及食品贮藏保鲜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核科学技术的应用1.核科学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应用于物质的鉴别和探伤、流速测定、电子直线加速器泄露和破损探测、工业过程的物料研究、质量体积的测定和传质的研究、磨损研究以及混合物均匀性研究等。

工业生产中,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核测量系统可用于确定材料物理特征(料位、密度、厚度、质量)或化学特征(含水量、金属含量、硫含量),作为对工艺流程或生产过程自动监测、自动控制而被广泛的应用。

工业通用核测量系统以放射性辐射和被测量的物质相互作用时物质吸收或放射线所产生的信息为基础,通常用于材料高度测定、厚度测量、密度测量、湿度测量和质量测量。

应用核测井技术可以勘探矿产。

辐射加工技术应用于辐射物理加工、核能转变、改变介质的导电性、辐射化工加工、高分子材料合成、食品工业辐照加工等。

2.核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研究农作物的新陈代谢,根、茎、叶、果实等各个部分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如怎样在土壤中施肥,什么时间施肥效果最好,光合作用的机制、农药残留和安全用药标准等等问题。

例如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M.Calvin)用小球藻做实验:用14C 标记的CO2(其中碳为14C)供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的绿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这个结果可以让人们修改过去传统的施肥方法,而以另一种新方法去向土壤中施加(使之富集二氧化碳)无机和有机肥料。

还有一些工作,如除草剂的研究、家畜或鸡饲料中养分的传送方式的研究以及各种昆虫生态方面的研究等等,都离不开示踪剂的方法。

利用辐射育种的方法可以进行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1927年在玉米育种工作,首先发现X射线能诱发植物突变,开创了人工诱变育种的先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大量开展辐射育种。

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辐射育成新品种500多个,其中农作物品种约300个,观赏植物品种200多个。

我国利用同位素辐射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至1975年育成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8种作物突变品种70余个,并在生产上初见成效。

1976年以后,同位素辐射育种有了新的进展,育成的农作物品种增多,突变品种的利用价值逐步提高。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辐射防治病虫害,是现代生物防治虫害的一项新技术,它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没有用农药所带来的污染问题。

主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利用射线直接杀死害虫,即用较高剂量的γ射线照射害虫,在较短时间内将某种害虫全部杀死,应注意的是不同害虫对射线的敏感程度不同,耐受力也不同,如几种害虫一起存在,就需采用不同的剂量或辐射方式,这种杀虫方法效果好,而且经济。

另一种方法是使昆虫不育。

即利用射线对昆虫生殖腺的生理作用,造成雄性不育,然后将大量不育雄虫释放在大田间里,让它们与自然界的雌虫进行交配,这样生成的卵往往是不能孵化的,因此可以减少害虫的繁殖,经过数年,就可以比较彻底地消灭某些害虫,至少可以将害虫群体压缩到很小程度,尤其对那些产生抗药性的害虫,这种雄性不育技术就更有实用价值。

食品辐照技术是用7射线、X射线、电子束等对食品进行处理,以达到杀虫、杀菌和抑制发芽等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延长食品(农产品)货架期等目的。

经过全球几十年的研究,业已证明食品辐照技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食品加工方法。

在1983年和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先后声明辐照食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毒理学、营养学和微生物学上的任何问题。

和其他杀虫杀菌的食品加工方法相比,食品辐照技术因不利用任何化学物质,加工后的食品中不会有任何残留,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由于射线具有可穿透的特点,可以在不破坏食品原包装的情况下进行辐照处理,使其在提高食品安全性和作为水果的检疫处理方法两方面均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实际应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食品辐照技术已被成功地用于杀灭香辛料、冷冻虾和肉制品中的细菌,以及抑制大蒜、土豆的发芽。

鉴于食品辐照的技术优势和安全性,全球辐照食品量逐年上升,在2006年已达约40万吨。

3.核科学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1895年,伦琴发现了X射线,由于X射线具有良好的穿透性,人们立即领悟到它将在医学的潜在应用。

X射线用于诊断疾病产生了放射诊断学,同时它还被应用于治疗疾病,成为放射性治疗的重要方法。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铀同位素的放射性,随后,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核素。

紧接着,贝克勒尔、居里夫妇、卢瑟福等一些科学家互相合作、交流,于1899年发现了α,β射线,1900年发现了γ射线,并且逐步获得了三种射线的不同特性。

1911年,人们就产生了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即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射线来跟踪这些原子踪迹的想法。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研制人工同位素,为放射性同位素的利用打下了基础。

1923年赫维赛出色地完成了在生物领域中的第一次同位素示踪,当时他主要是利用β射线来示踪。

1925年,放射性示踪剂第一次用于人体,测定了正常人和心脏病人的血流速度。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第一次用人工方法获得了放射性核素30P,从而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开辟了获得各种放射性核素的前景,也揭开了核医学的序幕。

1942年,费米在芝加哥建成了第一个核反应堆,这为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开辟了新途径。

1946年,随着核反应堆的投产,使一些放射性核素得以较大规模地生产,标记技术相伴发展,成功地制备了较为复杂的标记化合物。

1949年γ闪烁功能仪和1951第一台自动γ闪烁扫描仪的制成,为利用各种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提供了条件,为临床核医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53年,NewellR首先提出了核医学(nuclearmedicine)的概念,核医学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前后是核医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人们利用加速器和发生器生产出更多、更加符合临床要求的放射性核素,并用它们制备出更多的标记化合物。

1957年,AngerH制成了第一台γ照相机。

γ照相机取代了扫描机,成为近30年来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核医学显像仪器。

1960年,YalowRS和Berson创立了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开辟了医学检测史上的新纪元。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就发展到能够测定300多种体内微量物质的水平,对核医学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此,Yalow荣获了1977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放射性核素断层显像装置。

1975年,第一台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进行脏器断层显像的仪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机(PET)研制成功。

这一研究成果的应用,开创了分子水平的无创伤活体研究人脑功能和心肌存活情况的工作。

核医学进入到了现代核医学的阶段。

1979年,利用发射γ射线(即单光子)的常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脏器断层显像的仪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照相机(SPECT)研制成功,随后得到广泛的应用。

放射性核素显像成为现代四大医学影像之一。

核医学也就成为当今解决心、脑血管和肿瘤三大疾病的重要方法。

80年代,心脑代谢、功能显像剂的研制成功以及单克隆技术的应用,使临床核医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核医学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分支学科:肿瘤核医学、神经核医学、核心脏病学。

我国核医学发展也很迅速。

到2000年,我国有800多家医院开设了核医学科,2000多家不同等级的医院开展了放射免疫分析及体外检测技术。

全国拥有的现代核医学显像设备,包括350多台SPECT、12台PET仪、PET中心8个。

现在,多种放射性核素和放射性药物、药盒除供应国内还有部分出口国外,年显像约100万人次,年体外放射分析约5000万人次。

核医学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造福于人类。

4.核科学在军事上的应用以核裂变或者聚变产生能量作为主要杀伤破坏机理的武器已经经历了系列发展,最初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研发并且投入到战争的第一代核武器原子弹,到六七十年代第二代核武器,包括先裂变后聚变的双相弹——氢弹以及经历裂-聚-裂反应的三相弹——氢铀弹,在威力上大大增加,再到八十年代后的第三代核武器,即把核爆炸的核辐射、冲击波等某一种效应进行增强的核武器,如中子弹、等离子体武器、电磁脉冲弹、冲击波弹、激光武器等,发展到现在的能量巨大但同时又不会产生核污染的第四代核武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