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名师讲义,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散文阅读之鉴赏(解析版)

17.昆明的雨——群文阅读散文阅读之鉴赏汪曾祺的文章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就是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考点解读】一.抓住线索,把握文章脉络。
形散神聚、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
而丰富的写景内容则要靠线索来串联。
找准散文的线索,就要理清它的内容和结构,并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理清文章内部之间的关系,进而把握文章的脉络。
二.了解背景,透视创作缘由。
许多写景散文因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成为现实社会的折射。
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是阅读鉴赏这类散文的关键。
三.整合画面,领略文章意境。
以形传神、创设意境是写景类散文最重要的写作方法。
具体形象的描绘,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并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情感。
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整合画面,并体会其诗化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四.借助想象,探究情景意趣。
写景散文常采用寄情于物或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我们不能光靠理性的思索来赏析景物描写,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将作者描绘的景物再现于我们的脑海中,并投入感情,只有这样才能领悟作品的妙境和真谛。
五.辨识技巧,品味精妙语言。
写景散文的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从写作角度看,常采用多种表达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利用多种观察角度描写事物。
这样写,能够使文章的语言内涵丰富且有张力。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1.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2.概括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3.分析表达技巧。
【技法点拨】1.注意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
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就是文章的内容;透过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
2.注意筛选文中信息,尽量使用原文语句回答。
3.了解写景的内容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寄寓作者感情的句子。
【真题演练】(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词典的故事阿来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复式教学的小学。
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连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都没有。
新人教版语文八上古诗赏析习题(含有答案)

新人教版语文八上古诗赏析习题(含有答案)《野望》1.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现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4.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5.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6.王绩的野望中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7.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8. 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9.赏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的苦闷与惆怅,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抒发了孤独无依的抑郁之情,同时兼有不问世事的闲适思想10.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名师讲义-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名师讲义-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课前一开心考试的十种“死法”:1、老师不打招呼就考试,居然考得不错,意外死。
2、考试前怀着隐隐期待,兴奋死。
3、一考完就想知道自己成绩,好奇死。
4、期末考试后放长假,憧憬死。
5、因为考试,音体美全部被语数外代替,遗憾死。
6、明天又要考试,还没复习好,焦虑死。
7、一次考场失利,使我领悟到我只是未成功,并未失败,哲理死。
8、一次成功的考试,使我领悟到上帝只会保佑成功的孩子,明白死。
9、忽然发现,考试是通往世界的尽头和冷酷仙境的通关密语,解开它们,自豪死。
10、遇到不会做的题,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全身通泰死。
知识梳理阅读思路: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中的语言赏析,是所有阅读要点的综合运用思路整理——规范的表达赏析——①选词/修辞②对象的特征(先外后内)③作者情感/读者共鸣金题精讲题一:冬日香山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香山。
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
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
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
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她的音容。
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
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
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
八年级语文散文阅读题 答案添加版

1.访兰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
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
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
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
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
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
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
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
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人教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背诵(一)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
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画面萧瑟恬静,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4.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
作用:①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二)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分)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语言运用-整合语境识别修辞分析作用(名师讲义,含答案)

语言运用——整合语境,识别修辞,分析作用课前一开心1、运动会100米终于开始了,同学们像一只只脱缰的野狗奔了出去……2、解放军叔叔一个个匍匐前进,就像一条条绿色的青虫在地上蠕动。
有个看来十分文静的女孩子在《最难忘的一件事》中写道:“我的记忆是一只美丽的木匣,打开它,里面放着许多珍珠。
每一颗珍珠就是我的一件童年往事。
”然后她写了小时侯在乡下姥姥家时如何用尽酷刑将两只鸡折磨致死的故事。
接着是:“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每当我回想起来,脸上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我觉得,这是那些珍珠中最大最璀璨的一颗。
”知识梳理一、学习要点:1、准确把握修辞特征。
2、分辨几组易混淆修辞。
3、准确识别单个语句中使用的修辞并分析作用。
4、整合语境,分析修辞与作用。
5、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对对子或修改对联。
6、根据规定的话题和所要求的修辞方法造句。
二、知识积累:初中阶段应重点掌握的八种修辞方法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1、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作用】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把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使语言形象化。
【举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拟人【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夸张【定义】有意对客观事物言过其实,用来强调或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
【作用】揭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举例】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义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的排列起来。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举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写景散文阅读答案

写景散文阅读答案【篇一: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提要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而神不散”,这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点。
写景散文的“形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时间跨度大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
联想极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
如《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由当下的荷塘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旧俗,还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以印证。
《故都的秋》也上溯到了中国的文人学士对秋的感悟,就如欧阳修的《秋声》、苏东坡的《赤壁赋》,都写出了中国“秋士”眼中秋的深味。
写散文时可以根据散文的这一特点,扩大时间跨度,多充实一些有关事件,多组镜头,来增加散文的内容和色彩,使文章多姿多彩,知识性强。
②空间转换广天南海北,空间宇宙,无不可以包容其中。
空间跨度大,但写得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空间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
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从平面铺展的广度看,是从台北的长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那叫赤县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还想到了美国的丹佛山,落基山。
那落基山的胜景“在石,在雪”,在红的土,白的云。
“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中国”。
文中的空间可谓真正地跨越了千山万水。
③景物意象牵涉多写景散文重在写景,它所绘景象往往是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幅画面,营造出一定的艺术氛围。
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课后练习二及详解.doc

学科:语文专题: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题1:2019-2020 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写景抒情散文阅读- 语言赏析课后练习二及详解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④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课前一开心考试的十种“死法”:1、老师不打招呼就考试,居然考得不错,意外死。
2、考试前怀着隐隐期待,兴奋死。
3、一考完就想知道自己成绩,好奇死。
4、期末考试后放长假,憧憬死。
5、因为考试,音体美全部被语数外代替,遗憾死。
6、明天又要考试,还没复习好,焦虑死。
7、一次考场失利,使我领悟到我只是未成功,并未失败,哲理死。
8、一次成功的考试,使我领悟到上帝只会保佑成功的孩子,明白死。
9、忽然发现,考试是通往世界的尽头和冷酷仙境的通关密语,解开它们,自豪死。
10、遇到不会做的题,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全身通泰死。
知识梳理阅读思路:写景抒情散文阅读中的语言赏析,是所有阅读要点的综合运用思路整理——规范的表达赏析——①选词/修辞②对象的特征(先外后内)③作者情感/读者共鸣金题精讲题一:冬日香山①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
②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香山。
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
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
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
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她的音容。
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
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
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
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
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感觉到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
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
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遒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
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
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
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只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
柏树或矗立于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
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凛冽寒风中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无人光顾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柏的骄傲。
他们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依然尽情地展现着盎然的绿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
⑤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
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
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
山路寂寂,阒(qù)然无人。
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
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
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⑥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
任选一个语段,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赏析。
(1)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
(2)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
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
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
题二:山的图腾①一到西宁,便感觉到青海山川的不同凡响。
这里的奇峰峻岭和条条深邃的沟壑,使我的心灵受到阳刚的洗礼,引起我精神上的强烈震撼。
②那天我们乘车沿山谷间的栈道盘旋而去寻觅黄河的源头时,只见山路侧旁皆为红色的高山峻岭。
车子行驶于其中,如同盘旋在燃烧的火焰之中,让我内心升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动。
友人邓友梅在途中看见山上耸立着的一块充满曲线美的红石时,诙谐地喊道:“看呐!那是诗人舒婷在山巅上向大地吟唱她的新诗呢。
”这个比喻可谓天衣无缝,因为那天舒婷刚好穿着一件红色的外衣,亭亭玉立之姿,颇像峰顶上那块婀娜多姿的红石。
舒婷没有反驳,她看着窗外的大山,自语道:“人在旅途中,已是美的享受。
”她的喃喃之语道破了高原上红色大山诱人的奇丽与娇美。
③我也沉醉于大山的遐想之中:我曾游历过美国西部的“红石山国家公园”,那儿的地质地貌与这儿红色山峦极其近似,但是从气魄上来衡量,“红石山”显得太小家子气了,那就如同一匹孤驼与一条绵延无尽的棕红色的驼队之分。
这是远古天崩地裂时,天地造物之神,让大海沉沦地下,让红色高山凸起于东方大地上的杰作。
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因为这里不仅有友人戏言的“舒婷读诗”,还有纯天然的“亭”、“台”、“楼”、“阁”;如果将它和时代的距离拉得更近一些,这层层叠叠耸立于云间的山峰,有的像原子弹爆炸后升腾起的蘑菇云,有的像是一条条虹鳟鱼遨游于太空……其形之怪,其貌之绝,真是让我目不转睛,直到我双眼酸涩时,才愿意眨一眨眼皮。
④我询问司机大山的姓名。
他说:“这峡谷叫‘拉水峡’”。
⑤第二座令我为之动情的山峦,当属日月山了。
它古时的名字叫赤岭,但是密密的青稞与碧树绿草覆盖了整座山,凸显出它生命的永恒青春。
间或,可遥见有一束束彩绸,飘逸在山间,导游告知我,那儿是藏族兄弟举行天葬的祭台。
⑥导游的一句话,便把我们带进了原始古老的氛围中:噢!这是到了古代汉、蕃的分界地了。
因而,当汽车向日月山的山脊上攀时,一个古老的故事盘升于我的心头。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就是穿越这个山口进入西藏的。
翻越这座大山时,她因惜别故土,曾拿出父王赐她的日月宝镜,观看镜中“八水绕长安”的美景,泪水凄然而下。
此情此景,被奉命来接她的使臣发现,这使臣为驱散她的离情悲楚,偷偷把宝镜换成了石镜。
聪颖过人的文成公主见到石镜后,便将宝镜摔碎了,以示诀别故土、踏进西藏的决心。
她没想到,此举成了日月山之名称的来由——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那颗亮若太阳和月亮般的心,将“赤岭”改为“日月山”。
“日月山”这圣洁的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⑦下车后,我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山顶的风有那么大,我差点被吹了个跟头。
在这一刻,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到了海拔3520米的青藏高原,它不仅让我倍感寒冷,而且心跳加剧、呼吸急促。
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去遥想当年宫廷中长大的文成公主,要经历这般磨砺,该有多么艰难!但她没有退却,而是为了民族和谐和中华大业,毅然迈过了这座山,进入海拔更高的西藏。
⑧我和友人把一路上藏族朋友送给我们的哈达都找了出来,将其系在祭台之上。
这既是向文成公主表示后来人的敬意,也是向日月山献上一份中华的赤子情怀——因为这座日月山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山岳中的精灵了!⑨青藏高原的山,是迷人的。
西行路上,我在与大山无数次的对视中,心灵得到了最为完美的陶冶。
故而写此文,作为青藏高原之行的永恒纪念。
文章第③段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结合具体语句作简要赏析。
小结收获秘笈一:纵览全文,涵盖特征1、小不离大:语段回原文2、缩大为小:寻找适宜赏析的语句赏析方法:1、识别修辞/选取用词;2、抽取能够具体表现景物外在特征的词语,对应特征词呈现;3、抽取能够具体表现景物内在品质的词语,对应特征词呈现;4、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秘笈二:巧选取,好赏析1、尽量选取含有修辞的语句2、有表现力的词语直接指向景物特点也可选择赏析方法:1、准确选取有赏析价值的语句(修辞/用词);2、具体分析修辞、用词;3、对应特征词呈现景物相关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词语;4、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态度。
语言赏析:语言赏析要记清,修辞用词两分明。
特征对应要呈现,作者情感并其中。
每课一积累不必慨叹流星的短暂,它曾为深暗的广漠天庭划下一线光明;也不必哀怜流萤的轻微,它曾在沉沉寂夜亮出一点火星。
人生的世界,即使如同戈壁,但层层沙粒,却能镌刻着你跋涉的足迹;孤独和哀愁,也用不着隐瞒和虚饰,那凋零的花瓣,常会飘散出诗意;痛苦,有时会变成一个美丽,那毕生萦绕心头的柔情,此时会显得更加虔诚有力。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语言赏析讲义参考答案金题精讲题一:1、(1)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冬日香山描写成为一个巨人,形象生动。
“抖”“闭”“推”等词语写出了冬日香山除尽繁华、超凡脱俗、神清气朗情状;“正襟危坐”“巍巍然”“静静”等词语写出了冬日香山凛然肃穆、厚重大气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语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冬日香山比作焦墨山水图,形象地写出了冬日香山不要掩饰只留本质的特点。
语句运用了四字语句描写烟霭、亭台、山石、松柏的特点,景物形象集中,整句散句错落有致,富有节奏,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音乐的美感。
表达了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题二:作者采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将拉水峡比作绵延无尽的棕红色的驼队,将美国“红石山国家公园”的红色山峦比作“一匹孤驼”,表现了拉水峡山脉的绵长以及多座山峰耸立的特点,突出了拉水峡气魄的宏大。
表现了作者对拉水峡的赞叹之情。
或:“它诱惑一切游人的想象”一句中作者用“一切”这一副词强调了范围之广(大),写出了拉水峡的景观是令人荡气回肠的大自然的杰作,突出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神奇力量的由衷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