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合集下载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挑战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文化,并以计算机和信息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以全球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为前提的,通过互联网把人类的各种文化信息传输给世界各地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活动,是一种以技术性性、数字化、虚拟性、开放平等性和多元性等为特征的崭新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

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华民族的入世思想,主要表现为“重人轻神”、“政教分离”和“儒学一尊”三个方面。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

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暗含了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社会精神;网络拥有世界各地的丰富资源,既方便又快捷,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

毋庸置疑,网络文化为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强的冲击与挑战。

一、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创新。

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得二者的关心呈现出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现象。

1.从整个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上看,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上统一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网络技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使得各种文化平等迅速的交流成为了可能,它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因此在网络空间上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流,并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使其成为强势文化。

这种优势使得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逐渐影响、制约并侵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可能。

同时,网络文化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

在唤起人们参与的同时,网络文化又从客观上导致文化变异更迭过快,难以控制。

网络上各种思潮共存,并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进行快速传播,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有更多选择,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及是非观有选择的接受信息,对各种文化的选择更加主动。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骆睿;徐岩;张铱晗
【期刊名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17)005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古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以数字化为特点的网络文化并存是我国当前的文化存在形式.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儒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网络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表象来看,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表达和存储方式与传统文化形成了冲突的局面.实际上,两种文化在碰撞的过程中正在朝着融合的方向发展.从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征出发,研究两种文化在冲突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对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和构建网络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4页(P42-45)
【作者】骆睿;徐岩;张铱晗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611731;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611731;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6117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J], 许玉洁
2.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J], 张荣荣;吴玲;王馨
3.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J], 黄意武;李晟男
4.浅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J], 宋楠
5.网络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J], 余秀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摘要:网络文化的出现,使人类面临着新的文化选择。

中华传统文化应积极挺进多元文化的网络文化阵地,在于网络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既要保持并巩固自身特定、有益的内涵,也要在与网络文化的交融中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使自身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字:中华文化,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人、电子信息及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

网络文化应该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体。

在网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新阶段,人类面临着新的文化选择。

对有特定内核和稳定根基的中华传统文化来说,不仅面临挑战,也会获得学习、借鉴及发扬光大的机遇。

一、网络文化使人类面临着新的文化选择网络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融,形成了各种文化的共享。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网络文化,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成果,不仅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愉悦身心,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与审美鉴赏能力、还有助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服务。

我们面临着中西方的各种文化,无论就其传统和现代样式来说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特征,都是民族性的。

在网络社会中文化差异依然存在,民族信仰和种族传统还远没有达到彼此间相互认同的程度,民族间固有的文化差异会通过网络得以经常的交融和碰撞。

人们所依存的不同文化之间应该具有宽容的态度,从而彼此分享一种共同的文化模式,保持一种文化上的相互协调心理、情感和意识、使人们感觉到彼此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种文化上的亲近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当然,由于网络文化作为诞生于美国的、受众能自由选择信息、信息却不能自由选择受众的新型传媒文化,在网络文化繁荣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一些“殖民文化”倾向和不健康的信息,它们不仅影响了人们获取网上良好信息的速度,还向中华传统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网络正成为民族矛盾和文化冲突的新战场。

这种信息的操作与反操纵,文化的渗透与反渗透也可称为“虚拟战争”在网络日益成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时候、我们接受了源源不断的代表西方中心主义文化的信息和缺乏面对面交流与人性欣赏的虚拟文化信息,这种攻势从表面看并没有那么强大,甚至有些温情脉脉,我们的文化却在不知不觉中被西方文化、虚拟文化所侵袭。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传承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传承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传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文化已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然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并非互斥关系,而是互相融合、相互传承。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传承。

一、冲击1.1 传统文化受到新兴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新兴网络媒体的涌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了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的受众逐渐减少。

随着传统媒体的衰落,一些传统文化形式和价值观也面临着被冲淡的风险。

1.2 传统文化面临流行文化的冲击网络流行文化的兴起,使得部分年轻人热衷于崇尚时尚、追求潮流,并对传统文化保持疏离。

例如,一些年轻人更喜欢追逐明星、关注娱乐圈八卦,而对于古典音乐、传统绘画等传统文化形式缺乏兴趣。

这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二、传承2.1 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承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开始融入到网络平台中,如传统音乐、传统绘画等。

网络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许多网站和APP提供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教材,使得传统文化更容易被年轻人接触和学习。

2.2 传统文化受到网络媒体的推广网络媒体的推广,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机会。

通过网络平台,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例如,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传统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可以触达更多人群,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中。

三、冲突与融合3.1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与创新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仅限于消极的方面,同时也促使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发生融合和创新。

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传统音乐可以融合电子音乐,传统戏曲可以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来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

无疑地,网络变成了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与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但也在某些方面达到了融合。

这篇文章将展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交互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一、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在一个社会环境下积累的可读、可写、可口、可耳、可手、可行等复合的文化基因,而网络文化是一种简单、方便、快速的文化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通常需要在家庭、学校、图书馆、文化机构等场合才能得到体验和交流,而网络文化通过网络播报和传递,快速地获得大量的热度和用户,逐渐取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面临着沦为“小众”的危险。

另一方面,在网络的虚拟实境中,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角落里分享、表达、创作和活动,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化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显著特点。

而传统文化则在社会历史的沉淀中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无论是神话传说、文学艺术还是民间文化、传统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着深厚的积淀。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瓦解和反叛,导致一些传统人文底蕴日渐消逝,也让我们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思考,如“文化产业化”“文化民主化”“文化创意产业化”等。

二、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化的约束随着网络文化的夸张、猥亵、过激的现象发生,许多人对网络文化产生了不满和质疑,同时也感到了传统文化在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认识和文化观念中的不可替代之处。

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使网络具有强大的传统文化保育力量,为传统知识和文化进行推广和弘扬,弥补传统文化在其中所确实的平台,增强了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化的一种制御和引导。

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发展对于防范网络文化中可能出现的恶劣现象具有现实的保护意义,以此来规范网络文化,约束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之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

三、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网络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开展文化交流、设计文化展示和售卖产品等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空缺之处,将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共同发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3.多样 性 。随着互联 网的发 展 ,网络为人们 提供 的平 台越来越多样 ,也基于此 ,创造出的网络文化也是 丰 富多样 的。表现形式上 ,可视频 的形式等等 。内容 上 ,更是 丰 富多样 ,文学 的、艺术 的等等很多 内容都可 以通过 网
的冲突 中,寻找传统文化与 网络 文化 的融合 ,实现传统文化的 时代发展 ,网络文化 的正向积 奠 ,为时代与社会发展提供科 学强
大的社 会主义文化 。具有深刻的意义 。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 ;网络文化 ;冲突;融合
【中 图分 类 号 】D64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卜0475(2o17)o6一o039一o2
一 、 传 统 文 化 与 网 络 文 化 的 内涵 (一 )中 国传 统 文 化 顾 冠 华教 授认为 :中国传统 文化是 指 中国几 千年 文 明发展 史 中在特定 的 自然环 境 、经济形 式 、政 治结 构 、意识形 态 的作用 下形成 、积累和流 传下来 ,并 且至 今仍在影响着 当代文化的“活”的 中国古代文化 。关于 敷3卜Z 中0 国传o统 文化 的一驻基 本要素可 以概括为 :第一 ,中国传统 文化 的核心是 中国人 的内在 的精神生 活形式 ,包 括价 值观念 、审美情趣 、思维习惯等 ;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 的 内容往往 也 以外在 的物态 的形式来表 现 ,涉及人 们衣 食住行 的风 习和行为 的规范等 ;第三 ,中国传统文化具 有在 中华 民族长期历 史发展 中形成 的独立特征 ,这种 民族性 的文化实际上 已经成为多元 的世界文化 的重要
二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产生及其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引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1]。

网络文化的产生在传播方式、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对传统文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以研究。

为了能够清晰的把握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从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来展开论述,探究二者的冲突与融合。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发展,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漫长过程。

这个过程体现出中国文化发展的血脉与经络。

认识这个脉络与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把握其发展规律,进一步研究其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2],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大体分为四个时期:1 、孕育时期-殷周时期。

这一时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经济有所发展,阶级对立越演越烈,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一些自然现象还无法解释。

久而久之,在原始的宗神观念、图腾崇拜的基础上产生了命运观念,天命观念,神鬼意识。

为了预知天命和自己的命运,古代人在生活中创造和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占卜方法,后来对这些占卜的方法和记录加以总结形成“卦辞”和“爻辞”,编撰成书《周易》。

浅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浅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NO. 2 2008
G enera lN o . 56
浅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 要:

( 辽宁工业大学 , 辽 宁 锦州 121000)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日趋 激烈 。 网络文化对 传统文化的传 播方式 、 表达方 式、
存储方式等形成了强烈冲击的同时, 也与传统文化形成了互动共生的局面 ,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 二者的相互融合 , 对于 发 扬传统文化 、 构建网络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 网络文化 ; 传统传播 ; 网络文明 文章编号 : 1008 3898( 2008 ) 02 0046 02 中图分类号 : B82 文献标识码 : A
史环境对传统文化的要求, 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 的文化范式, 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对于 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了促进、 推动作用。 四、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 网络文化的负面 影响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如何净化网络空间、 克 服网络失范、 减少网络污染和防止网络犯罪已经成 为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 一 ) 加强网民自身修养, 倡导文明上网。减少 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倡导网络文明, 关键取决于网 民自身的上网行为的文明程度。因此要增强网络主 体的道德责任和自律意识, 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提 供道德理性的自觉维护。而传统文化中的 ! 自律修 身 ∀和 ! 慎独养性 ∀等观念, 恰恰是营造网络道德责 任感 , 防止网络行为中的滥用自由、 放弃伦理责任和 道德约束的一剂良药。 ( 二 ) 吸取传统 文化精华, 构建网络伦 理秩序。 要积极探索, 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 整合传统伦理 资源 , 从自律入手, 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 义 务意识, 共同建立一种全新的道德的网络伦理和规 范, 并在实际的网络行动中自觉地遵守规范。中国 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 , 在道德垂范、 伦理观念、 修身意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我们必 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道德潜力 , 使其在网络文化 中发挥作用。 ( 三 ) 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网络文化精品, 引导网络文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 财富 , 在网络文明的塑造中, 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网 络文化也会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 , 文化霸权 主义、 殖民主义便有了可乘之机。而传承传统、 引领 网络文明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魅 力的网络精品 , 用精品文化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阵 地, 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 生动鲜活的文化形式, 让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去主导市场 , 影响人们的思 想观念, 让人类文明之花在网络文化的园圃中绽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小论文题目: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专业:软件工程姓名:孙雨辰学号:3112370076论网络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在网络时代对传统文化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内涵及其区别的基础上,探究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冲突与融合当前,整个人类正在被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风暴所席卷,这就是网络文化。

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一次向全世界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当时中国互联网用户为62万。

而到了2006年底,该中心第19次发布同类报告时,我国互联网上网用户总数已猛增到1.37亿,占人口总数的0.5%,居世界第二位。

专家预计,在今后两年内,中国互联网用户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网络大国。

电子计算机网络带给人们极大的便利,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我们不但可以浏览世界上的最新信息,进行即时沟通交流,而且还能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写的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而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较高的文化科学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如今,两种文化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发展,无可避免地呈现出一些矛盾和碰撞。

在网络文化迅猛发展的形势面前,就有理论界人士说网络文化终将占据主流地位,甚至还有人做出传统文化即将被网络文化代替的预言。

难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销声匿迹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对待网络文化这个新生事物呢?本文就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同的特点、优势与发展前景进行了肤浅的分析,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一、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内涵什么是网络文化?应该说,网络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有人认为作品内容与网络有关的文化产品才能叫网络文化,有人认为在网络上首发的作品才能算是网络文化。

还有其他一些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些网络文化的概念各有千秋,但其共同点是网络文化都离不开网络。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像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形成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传统文化呢?悠悠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凝聚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内涵绵延至今,弘扬于世。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

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并在很的程度上制约着当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二、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区别我们可以拿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对比一下,就能够对网络文化的特点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

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同的特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文化载体和传播方式不同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依靠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进行传播的,还有一些是通过民间的流传演绎而延续下来。

而网络文化的载体是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互联网,借助的是电脑、手机等现代通讯设备进行传播。

这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物质载体方面的重要区别。

传统文化大多是民间的人际间相互以口头的方式流传开来,传统文化的作品必须经过编辑部或出版社审阅、筛选和修订,才能在期刊上发表、发行或播发。

而网络文化则不同,只要会打字和上网,都可以随意地将自己写的作品在某个网站发表出来,一般不会受到限制。

可以说,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具有一定的限制性,而网络文化作品的传播方式则更自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作者和受众群体不同很多人是从1999年阅读蔡智恒的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接触网络文化的。

这本书连续22个月高居内地畅销书排行榜。

从此,一大批网络文化青年在网络上发表小说、散文,借助网络扬名,如安妮宝贝、宁财神等。

在受众群体中,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思想相对保守的中老年人群。

由于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对一些流行时尚的网络文化则不屑一顾。

而喜欢网络文化的则是思想活跃、标新立异的新生代,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排斥和对网络文化的狂热追捧几乎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传统文化的参与者比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在文学素养、鉴赏能力、创作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

这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作者们大都经过长时间历练,有着较高的文学创作水平。

网络文化的作者们则相对来说具有年轻化的特点,虽然极其富于激情,但是他们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水平参差不齐。

所以说多数网络文化作者跟传统文化作者相比文学素养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词语特点不同传统文化的语言是经过斟酌加工的较为规范的大众化语言。

其词语具有相当的规范性,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共识,比如著名作家老舍具有京味的文学语言,让人听上去感觉非常亲切。

由于各地的方言不同,各种戏曲剧种在文化舞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色。

而网络文化的语言则比较口语化,其词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例如:“886”在网上表示“再见”;“同意”在网上写成“94”;“气死我了”在网上写成“7456”;“MM”或“美眉”在网上指未婚的可爱的小姐。

还有一些别字用得倒也别致,例如对MM打招呼时说的“你好丫”的“丫”就比“呀”透着亲切,而MM回给你一句“气死我乐”的“乐”也比用“了”多出些许含义。

网络文化产生的新词语显得新颖、有趣、简便,其中大多数词语已经基本上被网民认可了。

此外,传统文化思想内容一般积极进步,富有教育意义,有一定的知识性,能让人受到一定的启发。

网络文化则更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给我们带来了新鲜的阅读体验。

三、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创新。

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就现实情况而言,二者是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现象。

(一)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有学者认为,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络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矛盾和冲突会迅速扩大,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直接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1. 与传统语言文字的冲突。

网络文化的方便、快捷恰恰符合了信息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现实。

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传播工具和载体,但是网民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传统语言进行了简化继而形成了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使用起来即简便又诙谐,但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网络语言则是对传统语言的亵渎。

由于网络流行语在使用上的随意性和非规范性,那种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甚至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的局面,必将造成严谨规范的传统语言文字的失范和混乱。

例如把“妹妹”说成是“美眉”, “买东西”说成“买东东”等,此类的说法日渐盛行,这种网络语言直接冲击着中国传统语言的规范,网络语言的流行使传统语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2.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冲突。

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它更多地表现为社会通用的手段,表现为社会文化现象。

网络手段的运用是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飞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使传播直接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网络传播的快捷性使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在时空上的障碍得以消除,这种传播方式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直接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3. 网络文化与传统知识存储的冲突。

文化离不开知识的存贮,传统的知识存贮主要以印刷图书为工具和载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联机数据库、光盘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等的诞生,使知识存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纸存贮已成为现实。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1.传统文化规划和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

网络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文化交流与沟通,可以而且能够实现全民参与。

但是网络文化缺乏一种醇厚绵长、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特别需要深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植根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愿,唯如此才增强网络文化的生命力。

2.网络文化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

传统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坚持保守力量强大,而改革创新精神不足,不利于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共同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广大。

有关传媒机构也要寻找适合社情民意的途径,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的受众,要充分汲取网络文化中的先进手段,彼此互动、资源共享,真正做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情操塑造人。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综上所述,就象阳光和空气,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都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者各有千秋,各具特色,正在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周到和方便的服务。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两种文化并非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应用,网络文化显示出一定的发展优势,而传统文化发展的前景也并非暗淡无光,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两种文化还将长期共存,优势互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巨大的文化和智力支持。

因此,为了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今后两种文化要在发展过程中各取所长,并注意创新形式,提高品位,与时代前进的步伐合上拍。

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共同为人类文明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1].王文宏,高维钫.网络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226[2].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78-105[3].高鸣. 试析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比较研究中的几个误区[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7):32-34.[4].陶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党政干部学刊. 2007(8):40-41.[5].杨玲.信息化时代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塑[J].甘肃社会科学. 2007(3): 248-2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