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论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深深地渗透在中华民族的骨髓里,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观念。
而网络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正式传入中国民间,开始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等方面,也向我们传播了西方等各式文明,从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交融和碰撞。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具有持续性的,本文旨在从网络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这两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关键词:网络文化;传统文化;冲击;促进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是源远流长的,具有阶段性和强大的影响力,一环套一环,直接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往后的发展。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 孕育时期-殷周时期。
2 发展成形时期-春秋战国。
3 融合与演变时期-魏晋至唐宋元明时期。
4 反省与转型时期-近现代时期。
上下五千年间,中华文化从没中断过发展,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从古代跨越到现在并且持续发展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具备以下特征:第一是它的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
第二是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
第三是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
第四是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
第五是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第六是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第七是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佛、道三教合流。
第八是务实事,轻玄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
以上八点虽然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其自身特征,但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几千或者几万汉字可以解读透彻的。
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深深地渗透在中华民族的骨髓里,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观念。
反观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以发送、接受信息为核心,以加强联系为手段影响人类生活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式[1]。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演讲稿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
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家庭、礼仪、道德和传统价值观,而网络文化则更加注重个性、自由、潮流和娱乐。
这种差异导致了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
比如,一些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短视频和社交媒体,而忽略了家庭、学业和社会责任,这就是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发生冲突的一个典型例子。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的融合。
虽然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传统文化强调的家庭观念、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其实也可以在网络文化中找到对应的价值。
比如,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社会公益和道德伦理的内容,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延续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融合之道,让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最后,让我们共同思考一下如何解决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年轻人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应该引导年轻人正确使用网络,培养他们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让网络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对立。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让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总之,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之间的冲突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让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共同发展,为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和活力。
谢谢大家!。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在这个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里,网络文化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对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在这个冲突中寻求平衡。
一、网络文化的兴起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沟通的方式。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同时也催生了网络文化的繁荣。
网络文化以其自由、开放和娱乐性强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与价值观。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然而,网络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逐渐浮出水面。
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信息更加碎片化和碎片化,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
短视频、微博等快速传播的形式让人们越来越追求即时性和简洁性的信息,而相对来说,传统的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正在逐渐丧失。
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娱乐性、低门槛性也容易引发一些不良价值观的传播。
在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中,存在着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网络暴力等问题,这与传统价值观中的真实、美好和尊重有着明显的冲突。
三、寻求平衡的策略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在网络文化与传统价值观之间寻求平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
通过加强对网络素养和媒体素养的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信息获取和评估能力,有助于提高大众对网上信息的辨识能力,从而规避网络文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网络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
网络平台作为信息的传播渠道,应积极监管和过滤有害信息,加强对网络内容的审核和管理。
此外,传统媒体也应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发挥其信息传播的优势,传播更多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以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有效与传统价值观相融合与其看到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我们更应该探索如何使它们得到有效融合。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来获取信息、交流和娱乐。
无疑地,网络变成了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与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但也在某些方面达到了融合。
这篇文章将展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社会中的交互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一、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在一个社会环境下积累的可读、可写、可口、可耳、可手、可行等复合的文化基因,而网络文化是一种简单、方便、快速的文化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通常需要在家庭、学校、图书馆、文化机构等场合才能得到体验和交流,而网络文化通过网络播报和传递,快速地获得大量的热度和用户,逐渐取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面临着沦为“小众”的危险。
另一方面,在网络的虚拟实境中,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角落里分享、表达、创作和活动,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化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显著特点。
而传统文化则在社会历史的沉淀中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无论是神话传说、文学艺术还是民间文化、传统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有着深厚的积淀。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瓦解和反叛,导致一些传统人文底蕴日渐消逝,也让我们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思考,如“文化产业化”“文化民主化”“文化创意产业化”等。
二、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化的约束随着网络文化的夸张、猥亵、过激的现象发生,许多人对网络文化产生了不满和质疑,同时也感到了传统文化在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认识和文化观念中的不可替代之处。
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可以使网络具有强大的传统文化保育力量,为传统知识和文化进行推广和弘扬,弥补传统文化在其中所确实的平台,增强了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化的一种制御和引导。
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发展对于防范网络文化中可能出现的恶劣现象具有现实的保护意义,以此来规范网络文化,约束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之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
三、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网络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传统文化的内涵,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开展文化交流、设计文化展示和售卖产品等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弥补了传统文化的空缺之处,将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共同发展。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的冲突 中,寻找传统文化与 网络 文化 的融合 ,实现传统文化的 时代发展 ,网络文化 的正向积 奠 ,为时代与社会发展提供科 学强
大的社 会主义文化 。具有深刻的意义 。
【关 键 词 】传统文化 ;网络文化 ;冲突;融合
【中 图分 类 号 】D64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卜0475(2o17)o6一o039一o2
一 、 传 统 文 化 与 网 络 文 化 的 内涵 (一 )中 国传 统 文 化 顾 冠 华教 授认为 :中国传统 文化是 指 中国几 千年 文 明发展 史 中在特定 的 自然环 境 、经济形 式 、政 治结 构 、意识形 态 的作用 下形成 、积累和流 传下来 ,并 且至 今仍在影响着 当代文化的“活”的 中国古代文化 。关于 敷3卜Z 中0 国传o统 文化 的一驻基 本要素可 以概括为 :第一 ,中国传统 文化 的核心是 中国人 的内在 的精神生 活形式 ,包 括价 值观念 、审美情趣 、思维习惯等 ;第二 ,中国传统文化 的 内容往往 也 以外在 的物态 的形式来表 现 ,涉及人 们衣 食住行 的风 习和行为 的规范等 ;第三 ,中国传统文化具 有在 中华 民族长期历 史发展 中形成 的独立特征 ,这种 民族性 的文化实际上 已经成为多元 的世界文化 的重要
二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是随着计算机联网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及融合之道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及融合之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迅速崛起并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化形态。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并提出融合之道。
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1.1 价值观念的冲击网络文化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较大,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多样。
然而,网络文化中一些偏激、低俗、浅薄的价值观念往往容易影响到广大民众,导致对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
例如,网络上不良信息的泛滥使得传统的道德观念逐渐瓦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逐渐减少。
1.2 语言表达的冲击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广为流行,例如,网络用语、表情符号等,这些新的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化的语言表达产生了冲击。
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逐渐被网络语言所取代,造成了语言文字的贫乏和传播效果的弱化。
1.3 传统艺术的冲击传统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冲击。
网络上大量的短视频、小说、绘画等作品形式的崛起,使得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传统艺术的门槛高、学习周期长,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广泛的传播与认可。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2.1 传统文化借力网络媒体传统文化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宣传和传播,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通过制作精美的微电影、微动画、微博等,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同时加入传统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提升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2.2 发掘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共性在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的元素,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形式。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性的表达,而网络文化则是通过网络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和情感表达。
通过发掘双方的共性,可以促进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2.3 运用网络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网络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演讲稿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那就是关于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分别代表了什么。
网
络文化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一种新型文化,它以快速、碎片化、
多样化为特征,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广泛。
而传统文化则是历
史悠久、承载着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文化,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文化的象征。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
冲突也日益凸显。
首先,网络文化的碎片化和快节奏让人们更加注
重即时性和新颖性,而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历史、传承和深度。
这种
冲突导致了人们对于文化的认知和态度产生了分歧。
其次,网络文
化的大量信息传播也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挑战,一些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也因此受到了冲击。
那么,面对这种冲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首先我
们要明确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其次,我们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最后,我们也要在网络文化中注重传统价值观的传递,让网络文化更加积极向上,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总之,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冲突,让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大家!。
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
网络 文化 与传统 文化 的 冲突
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 , 都迥异 于 以往所
有文化 , 并对传统文化造 成很 大的冲击 。随着 网络媒 介 的快
速发展 , 网络文化与我 国传统 文化 的冲突也 日 趋激 烈 。主要
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 网络文化 中的创新精 神冲击 了中 国传 统文化 中 的 一)
成 了他们墨守成规 与循规蹈 矩 的行 为方式 。从 这个 意义 上 说, 网络文化在 一定 程度 上对 中国传统文化的墨守成规 和循 规蹈 矩的行为方式起到 了冲击 的作用 。 ( ) 二 网络文化 的平等 、 自由冲击 了传统 文化 中的尊卑
等级
网络文化借助现代科技 , 制造 及时供人 享受 、 省时省力
弱势群体 由此 积 聚着 一种 压抑 的心理 , 正常 的个 性 不敢 张 扬, 正确的主张不敢表 达 , 当的利 益不敢 争取 。传统媒 介 正
特征 , 网络文化 的消 闲娱 乐特点 冲击 了传 统文 化 的济 世特 征, 真正从济世走向了消闲娱乐。
( 网络文化的速变性冲击 了传统文化的渐变性特点 五) 网络文化借助多媒体压缩 、 实时播放 等技术手段将 各种 文字 、 音 、 声 图片和影像 以数字信 号的形式存 储并 快速地 刷
论 网 络 文 化 与 传 统 文 化 的 冲 突 与 融 合
许 玉 洁
(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 河南 郑 州 400 ) 502
孛 ・ ・ ・{, 夺 ・ ・ ・ ・ ・ ・ ・ ・ ・ ・ ・ ・ ・ ・ ・ ・ ・ ・ ・ ・争 ・ ‘争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夺 ・ ・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争 夺 审 ‘ 夺 ‘ 争 争 争 争 审 审 争 审 夺 审 争 审 争 审 ’ 审 中 审 审 争 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环境对传统文化的要求, 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 的文化范式, 为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对于 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起了促进、 推动作用。 四、 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融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 网络文化的负面 影响越来越被世人所关注。如何净化网络空间、 克 服网络失范、 减少网络污染和防止网络犯罪已经成 为全世界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 一 ) 加强网民自身修养, 倡导文明上网。减少 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倡导网络文明, 关键取决于网 民自身的上网行为的文明程度。因此要增强网络主 体的道德责任和自律意识, 为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提 供道德理性的自觉维护。而传统文化中的 ! 自律修 身 ∀和 ! 慎独养性 ∀等观念, 恰恰是营造网络道德责 任感 , 防止网络行为中的滥用自由、 放弃伦理责任和 道德约束的一剂良药。 ( 二 ) 吸取传统 文化精华, 构建网络伦 理秩序。 要积极探索, 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 整合传统伦理 资源 , 从自律入手, 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责任、 义 务意识, 共同建立一种全新的道德的网络伦理和规 范, 并在实际的网络行动中自觉地遵守规范。中国 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 , 在道德垂范、 伦理观念、 修身意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我们必 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道德潜力 , 使其在网络文化 中发挥作用。 ( 三 ) 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网络文化精品, 引导网络文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宝贵 财富 , 在网络文明的塑造中, 如果失去了传统文化网 络文化也会失去其独立存在的内在根据 , 文化霸权 主义、 殖民主义便有了可乘之机。而传承传统、 引领 网络文明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打造具有传统文化魅 力的网络精品 , 用精品文化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阵 地, 不断推出人们喜闻乐见、 生动鲜活的文化形式, 让健康文明的文化产品去主导市场 , 影响人们的思 想观念, 让人类文明之花在网络文化的园圃中绽放。
收稿日期 : 2008 - 01- 1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包容 , 网络文化的内容异常丰富并表现出快捷、 多变 的个性。各种风俗时尚和社会热点总会以最快的速 度在网络中得以传播和呈现。 ( 四 ) 速度的快捷性。网 络技术极大地 压缩了 文化传播的物理时空, 实现了文化传播的高时效性。 网络文化信息几乎可以在瞬间达到分布于各个地区 的用户, 纵然人们之间远隔万水千山, 网络技术都可 以实现文化传播的零距离。 除此之外 , 网络文化还具有功能的多样性、 使用 的普及性以及影响方式的民主性、 渗透性、 全球性与 不可控制性等特征。 二、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 一 ) 网络 文化 对传 统文 化传播 方式 的冲 击。 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媒体, 是继报刊、 广播、 电视 之后的第四大传媒。数字化的网络传媒直接促使传 统的传播方式、 传播载体和传播速度产生革命性的 变化。网络传播的快捷、 迅速和及时使传统文化的 传播和交流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得以消除。 传统的信息控制模式对网络传播的作用不复存在, 旧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无法有效地限制互联网中的信 息传播, 传统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面前越来越显得 捉襟见肘。 ( 二 ) 网络文化对传统语言 文字的冲击。文化 离不开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播 工具和载体,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的语言进行规范 表述。计算机技术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 必将引起 语言的重构, 将会猛烈地冲击着我们祖先遗留下来 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工程技
作者简介 : 宋楠 ( 1980- ) , 女 , 辽宁辽阳人 , 辽宁工业大学 , 助理工程师 , 主要从事网络方面研究 。
46
术语言、 外来语言和新兴的 ! 网络流行语 ∀直接冲击 着中国传统语言的规范。同时, 由于 ! 网络流行语 ∀ 在使用上的随意性和非规范性 , 那种汉字、 数字、 英 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 , 甚至怪字、 错字、 别 字层出不穷的局面, 必将造成严谨规范的传统语言 文字的失范和混乱。 (三 ) 网络文化对 传统知识存储的 冲击。文化 离不开知识的存贮, 知识信息的存贮方式对于文化 的积累、 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知识存贮是 与印刷术的不断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以前 , 印 刷图书成为传统知识收藏、 信息存贮 的主要载体。 随着现代微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 飞速发展和相互渗透, 联机数据库、 光盘出版物、 网 络信息资源等的诞生, 使知识存贮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 , 无纸存贮已成为现实, 并对传统知识载体的印刷 书刊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极大冲击。 三、 网络文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变革 (一 )网络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农耕经济的滋养和大陆型地理 环境的制约形成了自身保守而封闭的特色。在全球 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常常因缺少创新意识而束缚自身 的发展。网络文化恰恰与之相反, 网络文化具有强 大的吐故纳新能力, 可以消除文化之间的森严壁垒 , 打破文化的主观限制 , 实现开放性的要求。在网络 文化的冲击下, 能够促使传统文化克服自身不足, 促 使其有效利用网络文化的技术优势在传播方式、 存 储方式和技术模式上实现变革 , 并以创新为动力获 得变革和发展, 从而促使自身文化价值得以提升。 (二 )网络文化给传统文化带来了自由的空间 和变化的条件。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圣人之制、 祖宗 之法, 以及纲常礼数、 尊卑等级 , 极大地抑制了文化 主体丰富多样的个性风格 , 形成了循规蹈矩的行为 方式。而网络文化张扬个性、 诉求平等, 个体突破了 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清规戒律束缚, 变得异常活跃和 生动。在网络中 , 每个人都作为平等的参与者出现 , 享有同样的话语权。这种平等参与的民主意识 , 给 传统文化的行为模式带来了新的气息。当文化主体 体验了消除身份地位、 经济收入、 文化阶层等方面落 差的自由感时, 自然会主动调整传统文化里的尊卑 观念和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 , 从而使文化主体便获 得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三 )网络文化为传统文化的承载与传播提供 了技术平台。千百年来, 传统文化的薪火传承 , 形成 了独特的生成模式和传播方式。而以往保守、 缓慢、 单一的生成模式和传播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历
宋
摘 要:
楠
( 辽宁工业大学 , 辽 宁 锦州 121000)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 ,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击与融合日趋 激烈 。 网络文化对 传统文化的传 播方式 、 表达方 式、
存储方式等形成了强烈冲击的同时, 也与传统文化形成了互动共生的局面 , 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 二者的相互融合 , 对于 发 扬传统文化 、 构建网络文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 网络文化 ; 传统传播 ; 网络文明 文章编号 : 1008 3898( 2008 ) 02 0046 02 中图分类号 : B82 文献标识码 : A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 , 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 以其不可阻挡的威力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 冲击。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积淀下 来的传统文化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 , 也以 自身的厚重积淀和顽强的生命力对网络文化产生着 深远影响, 二者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时代文明发 展的重要议题。 一、 网络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人类继农业文化、 工业文化之后的 又一文明成果, 是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形成 了鲜明的文化特征, 对人们的文化生活乃精神世界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 存在的虚拟 性。网络技术 和数字化技术 提供了网络文化虚拟性的可能 , 它使现实的客观世 界转换成了文字、 声音、 图像等数字化符号。在网络 文化世界中 , 人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限制而想象、 设 计出虚拟的自我、 虚拟的国家和社会、 虚拟的文化关 系和世界。虚拟性是网络文化有别于传统文化和前 网络时期文化的重要特征。 (二 ) 体系的开放 性。互联网创 造了一个无限 广阔的文化空间 , 在网络空间里 , 传统空间的物理属 性被消解, 距离的意义微乎其微。实现了地域文化 向全球文化的转变, 甚至以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技术 方式创造了全球性文化。把那些具有特定强烈地域 性、 民族性、 种族性的文化属性淡化消解, 真正实现 了多元文化的开放与融合。 (三 ) 内容的动态 性。由于文化 体系的开放和
2008年第 2 期 ( 总 56 期 )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L I AON I NG TEACHER S COLLEGE ( SOCIAL SC IEN CES ED IT I ON )
NO. 2 2008
G enera lN o . 56
浅谈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47
参考文献 # 1∃ 郝跃南 . 学 习时 报 . 网络文 化对 传统 文化 管理 模式 提出 挑战 , 2008- 01- 12 . # 2∃ 罗冰眉 . 图书与情报 . 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 2003. 3. # 3∃ 金振邦 . 从传统文化 到网络文 化 . 东 北师范 大学出 版社 , 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