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专题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每日一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每日一题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图甲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MN和PQ为两条剖面线,图乙、图丙为沿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单位:m)。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乙为图甲中剖面线MN的剖面图B.C在图甲中剖面线PQ上C.站在C点看不到A点D.B和D即图甲中的O点2.若该地位于一个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250米时,图甲范围内将出现A.一个岛B.两个岛C.三个岛D.四个岛【参考答案】1.D 2.B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步骤具体内容确定剖面线根据要求在需绘制剖面图的两点之间作一条直线确定比例尺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多采用原图的比例尺(有特殊要求时除外);为了使剖面图所表达的地形起伏更加明显,垂直比例尺一般都要适当放大建坐标剖面图的水平基线一般与剖面线长度相等。
纵轴的高程应根据垂直比例尺确定,图上的高程间距要与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相等描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尤其是特殊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连线用光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2.地形剖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1)判断地形剖面图是否准确的关键点(如下图)判读地形剖面图,主要抓住以下“三看”①看起止点海拔是否准确:A在200~250 m之间,B在250~300 m之间。
②看极值点是否准确:a在250~300 m之间;b在150~200 m之间;c在350~400 m之间。
③看地势起伏是否一致:从A到B经过了升高—降低—迅速升高—缓慢降低的过程。
3.确定是否通视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
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新高考地理人教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解析版)

2022届新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强化训练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
据此完成1~3题。
1.地质历史时期,图示区域曾经是( )A.高原地形,沉积物深厚B.由海变陆,海岸线进退频繁C.浅海环境,气候温暖湿润D.位于大陆中心,泥沙来源丰富2.图示地区曾经发生过地壳运动,其判断依据是( ) A.花岗岩侵入地壳的上部B.上覆沉积物形成较晚C.各种岩石沉积厚薄不一D.岩层倾斜、断裂错位3.图示岩石的形成年代,由老到新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答案 1.C 2.D 3.B解析:第1题,图中③为石灰岩,而石灰岩形成于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C对,D错;高原地形因地势高,不利于接纳沉积物,A错;图中岩层信息中不能表明当地海岸线进退频繁,B错。
第2题,花岗岩侵入地壳的上部属于岩浆活动,A错;上覆岩层形成较晚,指的是岩石形成的年代,B错;各种岩石沉积厚薄不一,与地形、地势和泥沙来源等因素有很大关系,不一定是地壳运动的结果,C错;地壳运动会引起岩层的弯曲变形和断裂错位,图中②附近岩层出现不连续断裂错位的现象,图中沉积岩层发生了明显的倾斜,由此证明图示地区曾经有地壳运动的发生,选D。
第3题,图中②③④三个沉积岩层中,②位于最下,应最先形成,岩石最老,从老到新排列顺序是②③④。
图中①岩石为花岗岩,该侵入岩侵入到②③④岩层中,说明该岩石形成于④岩层之后。
选B。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岩层⑥B.岩层②断裂之后相对下降C.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不同D.⑤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5.图中区域( )A.a处适宜开凿隧道可防水渗漏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区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答案 4.C 5.A解析:第4题,从图中看,岩层⑥被断层①切断,故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岩层⑥,A错。
从图中的断裂处看,岩层②断裂之后左侧相对上升,右侧相对下降,B错。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精练:第三章 常考图形的判读三 地质剖面图 含解析

常考图形的判读(三)地质剖面图(2017·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2.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C.3 D.41.B2.B1.判断岩层新老关系(1)沉积岩的新老关系(2)判断三类岩石的新老关系①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图中火成岩2晚于沉积岩3、火成岩1和沉积岩2。
②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在岩层(围岩),如图中火成岩2晚于沉积岩3、沉积岩2。
③变质岩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如图中变质岩1晚于火成岩1。
(3)判断背斜和向斜中的岩层新老关系(4)判断海底岩石新老关系参照同一海岭或海沟,则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形成越晚;离海岭越远,形成越早。
或者离海沟越远,形成越晚;离海沟越近,形成越早。
(图中三处岩石形成的年代由早到晚依次为③、②、①)2.推断岩层缺失的原因(1)缺失地层所代表的时代,发生地壳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2)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3)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3.推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1)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2)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在参考各岩石新老关系的基础上,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除喷出型岩浆岩之外,其他岩石出露地表均需先经地壳抬升,再经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
②沉积岩的形成须先经地壳下降。
③褶皱形成于岩层形成之后。
4.判断剖面图中涉及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产分布状况等,以及在工程建设方面的意义等内容。
(2018·武汉调研)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
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太行山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D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2.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D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C.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第1题,由材料“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可知,峡谷是内力抬升后遭流水下切侵蚀(自上而下逐渐侵蚀)形成的。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地理工具》第2讲地形图 第2课时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

2.(2021·青岛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师生在暑期研学活动中,通过实地考察和 走访调查等方式对某地进行研究。右图为考察 区域局部等高线地形图。 仅考虑地形因素,老师在N地举起一面旗帜,位 于M地的同学能否看见?在下图中画出M、N两 地之间的地形剖面图并加以说明。
答案 看得见。因为MN之间视线不受地形阻挡。如下图:
用曲线绘出虚线框内M河流域与N河流域的分水岭。
答案
解析 河流应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M河流域与N河流域支流的源头的中间地带 应为山地分水岭,将中间地带连接成线,即为M河流域和N河流域的分水岭。
【素能升华】
图像绘制类主观题常用“绘制”“画出”“补画”等行为动词引领,结合数 据表格、地理原理、区域地图等材料,点明绘图的内容。命题视角主要有绘 制统计图、绘制地理原理示意图、绘制地理事物分布图、绘制等值线图以及 地形剖面图等。除了景观图外,其他图像的绘制均有可能在试题中出现。
(2022·江苏南通期末)小张、小李等同学计划 利用暑假去大西洋某岛屿旅游,他们对目的地进 行了较为详细的攻略。右图为该岛屿等高线地形 图,图中等高距是200米。据此完成1~2题。
1.小张同学的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D )
A.聚落①附近多见流水堆积地貌 B.站在聚落②可以看到聚落③ C.公路东西两头部分沿着山谷延伸 D.①与④的最大高差可能为399米
2.绘制连接②与③两地的地形剖面图,要求突出地势起伏加大的效果,绘图时
采用的做法是图( B )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解析 绘制连接②与③两地的地形剖面图,垂直比例尺适当放大,可以更好 地看出地势起伏,而水平比例尺不变;仅扩大或缩小图幅,不能起到突出地势 起伏加大的效果。
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图表专项练二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含解析鲁教版

图表解读专项练二地质剖面图的判读(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2020·华中师大附中模拟)下图示意某地垂直于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断层线等)方向所作的地质剖面,图中数字为岩层编号。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a、b、c三处( )A.a、c两处地质构造线都呈东南—西北走向B.a处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C.b处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设大坝D.c处向斜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成谷2.⑥可能是( )A.喷出岩B.变质岩C.沉积岩D.侵入岩3.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侵入B.断层C.沉积作用D.褶皱隆起【解析】1选C,2选B,3选C。
第1题,b处位于断层附近,为地下水出露地带,岩层不稳,不宜筑坝;a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c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a、c两处地质构造线垂直于图示剖面方向,故呈东北—西南走向。
a处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变得坚硬,难以被侵蚀,形成山岭。
c处为背斜顶部,因受X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
第2题,⑥位于侵入岩和沉积岩接触带,是沉积岩在岩浆侵入过程中受高温高压变质而成的。
第3题,图示地区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岩浆侵入→侵入接触带岩石变质作用→断层。
(2020·某某八校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
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
据此回答4~6题。
4.图示河流东岸地层接触关系及运动情况是( )A.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B.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C.不整合接触,先上升后下降D.不整合接触,先下降后上升5.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A.T3>T4>T5B.T4>T3>T5C.T3>T5>T4D.T5>T4>T36.若地层年龄T3>T2>T1,则该地有可能是( )A.向斜谷B.背斜山C.背斜谷D.向斜山【解析】4选D,5选A,6选A。
高考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解析版)

高考一轮复习专项训练: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基础落实练等高线是反映地形特征和分布等内容的重要形式。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下列地形图所对应的等高线图,正确的是( )A. 尖顶—甲图B. 圆顶—乙图C. 平顶—丙图D. 凹地—丁图2. 下列甲、乙两图为实景地貌图,丙、丁两图为对应实景地貌的等高线图。
甲图中的小树,在等高线图上的位置是( )A. P处B. K处C. R处D. S处【答案】1. B 2. C【解析】【1题详解】山地的尖顶表现在等高线图上有较为鲜明的棱角,如丁图所示;圆顶的等高线基本呈同心圆分布,如乙图所示;平顶的等高线中心有明显的平面,如甲图;丙图所示的等高线,内有示坡线,表示越往中间海拔越低,为凹地。
【2题详解】甲图实景中有山脊,对应的等高线图为丁图;乙图中有山谷对应丙图。
甲图中的小树位于山脊处,对应丁图中的R处。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一猎人欲到该地打猎。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猎人登上山顶,可能看到猎物的地点是( )A. 甲B. 乙C. 丙D. 丁4. 猎人熟悉动物习性,知道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而水鹿被追赶过后,会寻找有水的地方喝水。
在这次打猎中,他捕获了山羊和水鹿,请问他最有可能分别在图中哪两处捕获这两种动物(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答案】3. C 4. B【解析】试题分析:【3题详解】读图,根据等高线形态,甲位于陡崖下,看不到,A错。
乙与山顶之间有山脊阻挡,B错。
丙与山顶间没有地形阻挡,猎人登上山顶,可能看到猎物的地点是丙,C对。
丁与山顶之间有凸坡阻挡视线,D错。
【4题详解】猎人熟悉动物习性,知道山羊喜欢在陡峻的山崖活动,而水鹿被追赶过后,会寻找有水的地方喝水。
根据等高线图,等高线相交处是陡崖,在这次打猎中,他在②处捕获了山羊。
山谷地形可能有河流,在③处捕获水鹿,B对。
A、C、D错。
【考点定位】等高线图及应用。
【名师点睛】了解等高线的形态及特征,由海拔高的等高线凸出海拔低的,为山脊地形,阻挡视线。
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每日一题地质剖面图的判读1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下图为“我国新疆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内霍尔果斯(80°29′E,44°14′N)境内某低山丘陵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不同时期形成的同类型岩层采纳同一图例表达)”。
据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背斜、向斜、地堑、断层B.向斜、向斜、地垒、断层C.背斜、向斜、背斜、断层D.向斜、向斜、背斜、断层2.M旁边的岩层接近垂直方向,并与两侧的岩石存在明显的不连续性,缘由可能是A.外力侵蚀B.外力沉积C.岩浆活动D.地壳运动3.甲山的表层出现了黄土及黄土状物质,其形成缘由可能是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岩浆活动D.地壳活动【答案】1.C 2.D 3.B1.读图,结合岩层弯曲状况来看,甲中间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乙中间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丙处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构造;丁处两侧岩层上下错开,有明显位移,为断层。
选C正确。
2.读图可知,M到处两侧岩层上下错开,有明显位移,为断层;是由于地壳的挤压,导致岩层不能承受地壳运动的力,而发生断裂,岩层沿着断裂面上下错开。
选D正确。
3.甲处上的黄土状沉积是风力积累作用形成的;黄土是风力携带的沙粒,受到阻挡或者速度降低,沉积形成的,属于风力沉积作用的表现。
选B正确。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
推断内容主要是依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化等,或分析并推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化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推断方法(1)依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选题--- 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的判读某中学地理小组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考察。
读图回答1~2题。
1.在同学们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中,依据上图甲、乙两处连线绘制的是()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规律可以看出,从甲处向乙处依次经过山谷、山脊、山谷、山脊、山谷,其中从甲处向乙处的第一个山脊坡度和缓,高度略低于400米,由此可以判断C正确。
答案: C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
地理小组建议居民点集中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该地应选在()A.a处B.b处C.c处D.d处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题中所限制的条件是“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即居民点靠近河流分布最好,图中a处位于山谷中,最可能发育有河流,符合题目所要求的条件。
答案:A下图示意我国黄土高原某地林木的分布状况,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
读图回答3~4题。
3.林木生长与土壤水分条件相关,图中林木密集区位于()A.鞍部B.山谷C.山脊D.山顶解析:本题考查林木生长的自然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林木密集区应是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以干旱、半干旱气候为主,山谷土壤水分条件较好,为林木密集区。
答案: B4.图示区域内东、西两侧最大高差可能是()A.156米B.178米C.220米D.255米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图的判读和相对高度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林木分布在山谷地区,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因此该区域西高东低。
由材料可知图中相邻等高线之间高差均为30米,假设图中西侧海拔最高的等高线数值为x,则西侧最高处海拔大于x米,小于(x+30)米,东侧最低处海拔应小于(x-180)米大于(x-210)米,故图示区域内西侧与东侧的高差大于180米小于240米,故C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图甲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MN和PQ为两条剖面线,图乙、图丙为沿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单位:m)。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乙为图甲中剖面线MN的剖面图B.C在图甲中剖面线PQ上
C.站在C点看不到A点D.B和D即图甲中的O点
2.若该地位于一个拟建水库的库区内,当最高蓄水位达海拔250米时,图甲范围内将出现A.一个岛B.两个岛C.三个岛D.四个岛
【参考答案】1.D 2.B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判读
1.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步骤
2.地形剖面图的基本判读方法
(1)判断地形剖面图是否准确的关键点(如下图)
判读地形剖面图,主要抓住以下“三看”
①看起止点海拔是否准确:
A在200~250 m之间,B在250~300 m之间。
②看极值点是否准确:
a在250~300 m之间;b在150~200 m之间;c在350~400 m之间。
③看地势起伏是否一致:
从A到B经过了升高—降低—迅速升高—缓慢降低的过程。
3.确定是否通视
通视问题可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
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障碍物(如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地可互相通视。
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
注意“凹形坡”与“凸形坡”的不同。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可通视;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如图1)
(2)是否穿越沟谷。
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通视。
(如图2)
1.读某风景区等高线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是75米
B.③点位于④点的正东方向
C.乙图中的地形剖面图是依据等高线图中的L1线绘制的
D.乙图中的地形剖面图是依据等高线图中的L2线绘制的
某中学地理小组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考察,读图回答2—3题。
2.在同学们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中,依据上图甲、乙两处连线绘制的是A.
B.
C.
D.
3.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
地理小组建议居民点集中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该地应选在
A.a处B.b处C.c处D.d处
【答案】1.D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①位于1150—1175之间,②位于1100—1125之间,故①②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是25—75米;根据指向标,③点位于④点的东北方向;乙图中的地形剖面图中,最高处海拔达到1200米以上,据此可知该剖面图是依据等高线图中的L2线绘制的。
故选D。
【答案】2.C 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