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妙趣横生博弈论的读后感
博弈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博弈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博弈论篇1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
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
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
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
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
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博弈技巧。
然而,通过本能所学习的博弈技巧,是既不系统也相当费劲的。
因此,人们有必要以一种最为节省的方式来学习策略技巧。
而最节省的方式,莫过于直接学习博弈论的知识了。
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事实上,不单一般人应该了解博弈论,各个领域的专家更应该了解博弈论——20世纪后半叶的历史表明,博弈论在军事、政治、商业、法律、经济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都已有非常成功的运用。
其中,在经济学、生物学、政治和军事中的运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1994年和20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两度眷顾博弈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博弈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因为正式的博弈理论往往是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而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有数学恐惧症,虽然对于少数人来说数学的形式是那么优美,但大多数人把博弈论的学习看做是一件艰难的而痛苦的事情。
2024年读博弈论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读博弈论心得体会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相互直接作用情境下的决策过程及其均衡问题的学科。
该理论深入探讨了个体或集体在互动情境中的策略选择与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有了初步的认识。
显然,对于一门深奥的学问,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深入的理解。
实际上,生活处处显现着博弈的现象,只是有人未能察觉而已。
人生如同棋局,学会博弈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博弈并非万能,但缺乏博弈的生活是不完整的。
在社会交往中,共赢被视为一种理想的博弈模式。
双赢策略体现了高度的智慧,即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接受他人的帮助,从而使双方获得单打独斗无法实现的成果。
我们应当摒弃零和游戏的思维,拥抱双赢理念,追求“赢者不全赢,输者不全输”的平衡状态。
在人际对抗和较量中,成功往往取决于机会、体能和智能这三个基本因素。
不同的场合,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各不相同。
例如,抛硬币游戏完全取决于运气,百米赛跑则主要依赖于体能,而篮球比赛和战争等对抗场合,智能则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智能即策略和谋略的运用。
在多数对抗情境中,策略性地选择行动至关重要。
因此,博弈论作为一门研究互动情境下策略行为的学科,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与他人互动,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交往,都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的博弈。
生存的本能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博弈技巧。
学习博弈论并非易事,因为它往往需要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达。
尽管对有些人来说,数学的形式非常优美,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博弈论可能是一种艰难且痛苦的经历。
实际上,博弈论是一门极为有趣的学科,只要运用理性思维,就能发现其独特的魅力。
我们应当呼唤理性思维的回归,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学习。
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使博弈论变得引人入胜。
我们应该愉快地学习博弈论,因为其基础内容并不需要深厚的数学功底。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博弈论大师鲁宾斯坦曾指出:“一个博弈模型是我们关于现实的观念的近似,而非现实的客观描述。
走出自我,理解他人,做人生的赢家——《妙趣横生博弈论》读后感

走出自我,理解他人,做人生的赢家——《妙趣横生博弈论》读后感《走出自我,理解他人,做人生的赢家《妙趣横生博弈论》读后感》数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欺骗、把控他人、战略谋略、合约等领域获取成功。
而这一切,都与博弈论息息相关。
谁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谁才能把握住机遇,谁又能斩获最终胜利?《妙趣横生博弈论》近期出版,借此书名,将博弈论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受到读者的大力追捧。
作者用大量具体生活案例,畅说博弈论如何帮助我们走出自我,理解他人,做人生的赢家。
《妙趣横生博弈论》通过剖析博弈论中经典案例,以及谈论陈旧模型有效性的衰减,力图帮助读者走出自我。
作者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让读者通过实例掌握一些博弈策略,掌握自己的判断,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此外,书中更重要的概念是理解他人,传授如何破解他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对对方有利的结局。
现代社会看似简单,却又忍不住想要挖掘几重维度辩证思考之间的互动关系。
博弈论可以给我们指引,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另外,它也让我们明了如何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去实现更大的共赢局面。
《妙趣横生博弈论》书中的精彩文字,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如何利用博弈论去构建一种和解之道,成为人生的赢家,这也正是书中最核心的宗旨。
另外,书中精辟地指出,要想获胜,可能不仅需要策略,更需要勇气、智慧而且信任,去把握解决博弈问题的机会。
总之,《妙趣横生博弈论》是一本生动有趣的书。
它提出了很多实用的观点,教给我们如何突破思维框架,更好地理解他人。
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技巧,就可以把握自己的机会,主动出击,才能顺利成为人生的赢家。
关于妙趣横生博弈论的读后感

关于妙趣横生博弈论的读后感妙趣横生博弈论的读后感范文 1 博弈小术语:收益矩阵、均衡、纳什均衡、零和博弈论,也称互动的决策论。
它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
但现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能具有完备的知识也不可能时时理性。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乐意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解释和分析现实社会现象。
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
比如在前面的日志里提到的囚徒困境,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能带来双赢,却因为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合作难以形成。
当一次性博弈出现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背叛。
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飞机场,为什么食品价格敢定那么高呢?因为它知道候机的乘客不会是它的长期客户。
而当博弈的终点不可知时,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多次博弈中,背叛仍不可避免,但合作的几率会相比一次博弈有提高。
至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减少背叛,一种办法是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是带剑的法律或温和些的道德约束。
现实中的集体活动等候上车问题就是个例子,让那些迟到的人自己负责任就是一种惩罚措施。
当然,如果在开头就有一些善意的人出来表明合作态度对提高合作机会也是有帮助的,不管这些善意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
一旦合作开始,人们就能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并乐于坚持一段时间。
至于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博弈的终点是否明确。
这在上面也提到了,如果终点明确,人们就会倾向于在最后一次背叛。
而当大家都知道对方会这样想时,倒数第二次就会成为新的终点,新的背叛。
如此反复推演,合作从一开始就很难形成。
注意上面的论述是基于没有惩罚机制的基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由爱克斯罗德完成的。
这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竞赛,参赛的62位科学家递交了自己写的关于博弈策略的代码,同时加上爱克斯罗德本人写的一个随即策略代码,共63个。
结果表明,前15名中只有第8名是非善意的程序,最后15名只有一个善意的,夺魁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这个实力不凡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就是对方选择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你合作我就合作,你背叛我也背叛。
博弈论心得体会(共8篇)

博弈论心得体会(共8篇)第1篇:博弈论心得体会博弈论心得体会最初选择博弈论,是因为看了《美丽心灵》电影后,因而对John Forbes Nash Jr和博弈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看到选修课新开了博弈论,简直激动的不能自已,迫不及待就报名参加了。
而在我的进一步对《博弈论》的学习下,我懂得了这门课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
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等著作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
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只有直面这些问题,个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所有的对抗和较量中,其胜负成败常常取决于3个基本的因素:机会或者说运气、体能和智能。
通过抛硬币来赌输赢是纯粹依赖于个人运气的游戏;百米赛跑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个人的全身技能;而篮球赛、战争等对抗,虽然也会受到运气的影响,体能也很重要,但决定胜负的更重要的因素是头脑技能的较量。
头脑技能是一种策略技巧,或者说是在谋略方面的造诣。
既然世间大多数对抗都与头脑技能有关,因此人们试图获得成功,就有必要研究在对抗局势中如何策略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
而今,博弈论就是一门专门研究互动局势下人们的策略行为的学问。
事实上,每个人每天都在与他人打交道,或竞争或合作。
身处这样高度互动的环境之中,无论一个人是否知道博弈论,实际上他都不断地在与他人进行博弈,无论是他的父母、亲人、兄弟、老师还是商场对手、政治敌人……一个人可能不知道博弈论为何物,但是他的确常常在与他人进行着对抗和较量,在进行着一场又一场博弈;而生存本能,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不少技巧。
难怪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这样说着:“要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博弈论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docx

博弈论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博弈论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博弈论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博弈论读后感1博弈论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对于哲学家来说它是哲学,对于军事家来说它是一本兵书,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另一个《浮士德》,这就是博弈论。
我喜欢博弈论,因为我喜欢思考,喜欢斗争,不喜欢平静,我渴望从博弈论中找到我想要的东西,我渴望博弈论给我迷茫的心指引一条光明之路。
我读博弈论,虽然懂得准确来说不是很多,但大致的意思我还是明白的。
博弈论准确来说不是一门知识,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思考的工具,它是一种工具,让我们在解决任何事的时候都讲究策略,讲求科学,而不是凭感觉和直觉,博弈论让我们在一条路上走的更远,更久。
博弈论同样可以让人成长,让人在面对任何事的时候,都变得理智科学,做任何事都有了理论依据。
它让我们在做决定时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博弈论没有出奇制胜的法宝,没有石破天惊的策略;它是平凡无奇的,又是那么让人着迷,因为它会让任何一个读它的人有所收获,不会徒劳而归。
他就像一位无私的人民教师,对待她的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
每一个读博弈论的人都应该怀着一颗庄重的心,因为它在教诲着我们!真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发现博弈论的美,让博弈论引领更多的人走向希望,走向成功!博弈论读后感2《博弈论》是我很久之前买的书,翻了一下就丢在一边,最近几天因和同学互相洗刷不赢,我决定认真读一下这本书,一读才知道,生活中充满了博弈,我也渐渐地被它所吸引。
书的封面写着: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
我的目的也是它,让我在生活中获得更好的结局,至少让我有副好口才。
博弈论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科学。
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他的决策行为可能对其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博弈论》学习体会

《博弈论》学习体会第一篇:《博弈论》学习体会生活中的博弈论——学习《博弈论》课程的收获高中毕业那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书名为《非是非非:世界经典趣味悖论》的书,里面主要讲述了一些有趣的悖论和哲学以及逻辑的思维,同时该书也讲述了经典的囚徒困境的博弈,但是书是以趣味故事来讲述了,我也不知道那就是囚徒困境。
本科上了微观经济学课程才恍然大悟,我原来早就对这个经典博弈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感性认识。
电影《美丽心灵》也让我认识到了纳什传奇的一生。
本科的学习中一直对博弈论很好奇,但是也没有自己去学习。
在学习之前我认为是一门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很有趣的课程,但是实际上的博弈论与我的想象又说区别,数学知识的要求较高,而且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博弈论课程让我全面系统的了解了博弈论这么学科外,也让我认识到博弈论的深奥,需要自己去领悟。
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思考,博弈论也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收获和启发。
一、了解了四种博弈论和四种均衡博弈论本是数学的分支,博弈论也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工具,它不仅仅运用于经济学也运用于军事、政治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中国古代的许多经典故事也是博弈论的模型,例如田忌赛马。
当博弈论被引入经济学研究,为经济学研究方法开启了一扇崭新的大门,改变了经济学的轮廓。
在分析经济学的各种问题时都有所运用,特别是产业组织理论方面,在研究市场结构时学者运用了各种博弈模型分析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策略。
根据博弈的行动顺序和信息的完全与否将博弈分为四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对应的四种均衡: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均衡;精炼贝叶斯均衡。
在课程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多种经典的博弈模型:智猪博弈,市场进入阻挠,蜈蚣博弈等等。
不同的博弈模型都用其简单的表述,描述了复杂的经济学问题,从中要仔细体会才能得到答案。
在本科的学校中囚徒困境是无法解决的,但是在现在看来,如果将囚徒困境放到无限次的重复博弈中,结果就会不一样了,即如果囚徒困境不再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而变成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均衡结果会不一样,囚徒困境得以解决。
读博弈论心得体会(三篇)

读博弈论心得体会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制胜的数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领域。
通过研究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决策和策略选择,博弈论能够揭示出各方的利益、竞争和合作关系。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博弈论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博弈论强调理性决策。
在博弈论中,参与者都被认为是理性的,即能够优化自己的利益。
每个参与者都会根据对方的行动来选择最佳的策略,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这一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验证。
举个例子,当两个公司竞争市场份额时,他们都会根据对方的行动来制定自己的策略,以争取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这种理性决策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其次,博弈论强调策略选择的平衡。
在博弈论中,博弈的结果取决于参与者所选择的策略。
对于某个博弈问题,如果每个参与者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选择,那么这个选择就是一个平衡策略。
平衡策略可以是纳什均衡、次纳什均衡等。
掌握平衡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在竞争和合作的环境中更好地控制局面。
例如,在商业谈判中,双方通过分析对方的利益和行动来选择自己的策略,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结果。
再次,博弈论强调合作与信任。
在博弈论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合作来达到互利的目标,而合作的基础是彼此之间的信任。
合作在博弈中可以带来更大的收益,但是当参与者不信任对方时,合作往往会变得困难。
因此,建立信任关系对于博弈的结果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来促进合作,例如通过互相协商合作的条款、签订合同等方式,以保证各方的利益和信任。
最后,博弈论强调信息的重要性。
在博弈论中,参与者的行为和决策都是基于他们所拥有的信息。
信息的不对称会对博弈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参与者可以通过获取更多的信息来优化自己的决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关注信息的获取和传递,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
例如,在竞争市场中,通过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和策略,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有竞争力的策略。
总之,博弈论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妙趣横生博弈论的读后感博弈大致有以下两种分类:按照博弈各方是否同时决策可以分为:同时决策博弈(静态博弈)、序贯决策博弈(动态博弈)、同时决策博弈与序贯决策博弈的混合博弈。
下面是有妙趣横生博弈论的读后感,欢迎参阅。
妙趣横生博弈论的读后感范文1博弈小术语:收益矩阵、均衡、纳什均衡、零和博弈论,也称互动的决策论。
它的基本假设之一是人是理性的。
但现实并非如此,人不可能具有完备的知识也不可能时时理性。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乐意用博弈论的方法来解释和分析现实社会现象。
每一次的人际交往都可以简化成两个基本选择:合作或背叛。
比如在前面的日志里提到的囚徒困境,在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囚徒困境:双方明知合作能带来双赢,却因为理性的自私和信任的缺乏而导致合作难以形成。
当一次性博弈出现时,人们往往会选择背叛。
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飞机场,为什么食品价格敢定那么高呢?因为它知道候机的乘客不会是它的长期客户。
而当博弈的终点不可知时,就又是另一回事了。
在多次博弈中,背叛仍不可避免,但合作的几率会相比一次博弈有提高。
至于如何更加有效地减少背叛,一种办法是引入惩罚机制,可以是带剑的法律或温和些的道德约束。
现实中的集体活动等候上车问题就是个例子,让那些迟到的人自己负责任就是一种惩罚措施。
当然,如果在开头就有一些“善意”的人出来表明合作态度对提高合作机会也是有帮助的,不管这些“善意”的人是出于何种目的。
一旦合作开始,人们就能体验到合作的好处,并乐于坚持一段时间。
至于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看博弈的终点是否明确。
这在上面也提到了,如果终点明确,人们就会倾向于在最后一次背叛。
而当大家都知道对方会这样想时,倒数第二次就会成为新的终点,新的背叛。
如此反复推演,合作从一开始就很难形成。
注意上面的论述是基于没有惩罚机制的基础。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是由爱克斯罗德完成的。
这是一个计算机模拟竞赛,参赛的62位科学家递交了自己写的关于博弈策略的代码,同时加上爱克斯罗德本人写的一个随即策略代码,共63个。
结果表明,“前15名中只有第8名是非善意的程序,最后15名只有一个善意的,夺魁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
这个实力不凡的“一报还一报策略”就是对方选择什么我就回应什么,你合作我就合作,你背叛我也背叛。
这种策略体现的是“善良、可激怒、宽容、简单”等好品质。
虽然该策略在每次对局中分数都不能超过对手,但它的总分却是最高的。
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很牢固。
而那个非善意程序的成功是建立在别人的失败之上。
可以想像,如果赋予这些程序以进化的基因,久而久之,非善意程序的存活率将下降。
妙趣横生博弈论的读后感范文2近日整理书橱时,我偶然看到了在东北财经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时所学的《博弈论》这本书。
当时我们很幸运,学院特意选了东北财经大学优秀教师史永东教授来讲授这门课。
史教授是当时东北财经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时年 35 岁, 32 岁时就破格晋升为教授),他把一门很深的学问给我们讲得惟妙惟肖,非常生动。
直至今日随手翻阅时,仍能清楚地记起他讲课时激情洋溢的风采,但如今重新阅读这本书却有了不同的感受,当时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理论,现在则可以比较从容地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了。
博弈论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主要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其应用的领域也非常广,最通常的应用该是经济学吧。
这本书中的理论很深奥,其数学模型的推导更是复杂,然而书中的案例却既浅显又生动,很值得一看。
现在拿出一个例子来,和大家一起分析其中的道理、分享其中的趣味。
这个例子是“智猪博弈”的故事,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
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
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
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
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
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
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
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
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
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
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
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
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
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
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
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
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这个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
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
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
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书中还有很多例子,并进行了分析,我们都能悟出些道理。
所以读的时候会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先有事实,后由理论。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感觉就像是先有这个社会现象,然后才有这个理论去分析,这个理论套在这个社会现象上恰好合适。
妙趣横生博弈论的读后感范文3上次讲了几种同时行动博弈,其中的一种就是协调博弈。
这一次专门讲协调博弈中的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情况:大规模协调博弈。
在协调博弈中,局中人必须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而在大规模的协调博弈中存在一种网络的外部性,也就是是指拥有产品的人越多,这种产品的价值就越高。
当一种产品被赋予某种交流与流通的功能的时候,它常常就会具有这种外部性。
比如说电话。
如果只有你自己有电话,而你认识的人都没有,那电话对于你就只是一个摆设,什么用处都没有。
而你周围使用电话的人越多,这部电话所起的作用就越大。
我早先使用QQ的时候也是如此。
那时候我是周围最早申请QQ号的,可是申请了之后却不知道和谁聊天,只好见到一个在线的就加上。
到后来同学都开始用QQ了,QQ才开始成为我一个重要的联络工具。
现在做科研的估计都会说微软的东西很难用,不管是操作系统还是office软件,我也很想学Linux,学TeX,但是一想到工作中别人用的都是windows和word,很多软件只有windows版本的,我用个TeX写的东西别人还打开不了,于是只好作罢。
网络的外部性使得一个新的用户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不光要考虑这个产品本身的好坏,还得考虑这个产品被使用的广泛性。
这种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市场的先进入者具有后进入者不可比拟的优势。
当一个具有交流功能的产品真正流通起来以后想打倒它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比如你很难想象百度hi会取代腾讯QQ的领先地位。
网络的外部性会长期的保护领先者的地位,因此,这类产品,进入市场的时候就应该不惜代价扩大用户群,以获取领先地位。
有一种说法说盗版帮助了微软,没有盗版就没有微软如今在中国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而微软一定程度上默许了盗版的泛滥,因为这对建立微软的市场地位是有利的,网络的外部性也终将会弥补微软因为盗版受到的损失。
到如今微软在中国已经竖立起了垄断地位,对盗版的打击力度便开始加大,频频对政府施压,要求政府采取措施。
面对网络外部性,市场的后进者也并非是全无办法,但通常的办法都是比较消极的,以求避开外部性壁垒。
这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办法是使自己的产品与先进入者的产品兼容,这样就能够共享网络的外部性。
例如AMD所制造的CPU在功能上就几乎和Intel的没什么两样,从而得以抢到Intel的一小块市场。
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后进者并不能完全获得先进入者产品全部的技术参数,这种兼容肯定不是完全的。
还有一种办法是瞄准剩余市场。
在先入者势力不及的地方开辟敌后根据地,以求将来能够农村包围城市。
例如苹果在小学生使用的个人电脑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相比之下,中国移动采取了一种相对主动的办法。
它开发出了与手机号码绑定的TM产品Fetion,希望能够利用自身在移动通信上的网络外部性来挑战QQ在传统的TM上的网络外部性。
至于效果如何,目前我还不知道,:(网络的外部性也不是坚不可摧的,至少在计算机领域,计算机产品的快速淘汰会限制网络外部性的好处。
如果你的公司开发了一种新的计算机,而且不想使用现有的软件,但是你能够让软件公司相信你的计算机能够一炮走红,他们就会愿意编写新的软件让你的计算机使用。
另外,技术的快速进步带来的向后兼容性问题也会对目前的领先者造成挑战。
兼容性的要求使得微软和因特尔的产品非常的臃肿,而新的进入者反而没有这些的束缚,因而可以提供更小巧灵活的产品。
看起来向后兼容性像是一个幸福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