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总结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归纳重点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A
B D
C
课堂练习 2.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D 是 BC 的中点,DE⊥AB, DF⊥AC,E、F 分别是垂足。求证:AE=AF。
A
E B D
F C
A
D
1 B M C E
课堂练习 1.如图,△ABC 中,AB=AC,∠A=36°,BD、CE 分别为∠ABC 与∠ACB 的角平分线,且相交于点 F,则图中的等腰三角形有( A. 6 个 B. 7 个 C. 8 个 D. 9 个 )
A 36° E F B C D
例 2. 如 图 , 已 知 : ABC 中 , AB AC , D 是 BC 上 一 点 , 且
学生 姓名
教师 姓名
学生 年级
授课 日期
授课 时段
课题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一、复习上次课的内容
重点 难点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教
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学
积的乘方,各因数分别乘方。
步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骤 及 教 学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 1. 有关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
内 容
推论 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 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 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 60°。等腰 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 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 推论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2:有一个角等于 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 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那么它所对的直 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 它是证明 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 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 的重要依据,是本节的重点。 例 1. 如图,已知在等边三角形 ABC 中,D 是 AC 的中点,E 为 BC 延 长线上一点,且 CE=CD,DM⊥BC,垂足为 M。求证:M 是 BE 的中点。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总结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总结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点不算十分的多,而且较为简单,但却是的必考点之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总结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以等腰三角形为条件时的常用辅助线:如图:若AB=AC①作AD⊥BC于D,必有结论:∠1=∠2,BD=DC②若BD=DC,连结AD,必有结论:∠1=∠2,AD⊥BC③作AD平分∠BAC必有结论:AD⊥BC,BD=DC作辅助线时,一定要作满足其中一个性质的辅助线,然后证出其它两个性质,不能这样作:作AD⊥BC,使∠1=∠2.例1.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是测量河宽,如图,即测量A,B之间的距离.同学们想出了许多方法,其中小聪的方法是:从点A出发,沿着与直线AB成60 °角的AC方向前进至C,在C处测得C=30 ° .量出AC的长,它就是河宽(即A,B之间的距离).这个方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解:小聪的测量方法正确.理由如下:∵ ∠DAC= ∠B+ ∠C(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 ∠ABC= ∠DAC- ∠C=60 ° -30 ° =30 °∴ ∠ABC= ∠C∴AB=AC(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60 °BAC例2:上午10 时,一条船从A处出发以20海里每小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中午12时到达B处,从A、B望灯塔C,测得∠NAC=40°,∠NBC=80°求从B处到灯塔C的距离解:∵∠NBC=∠A+∠C∴∠C=80°- 40°= 40°∴ BA=BC(等角对等边)∵AB=20(12-10)=40∴BC=40答:B处到达灯塔C40海里ABN80°40°C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4和6,则它的周长是( )(A)14 (B)15 (C)16 (D)14或162、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30,一边长是12,则另两边长是______________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识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知识点等腰三角形是指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中,存在一些特殊的性质。
通过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等腰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释。
一、等腰三角形的定义等腰三角形是指具有两边边长相等的三角形。
其中,两条边被称为等腰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被称为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度被称为顶角。
在等腰三角形中,两个底角角度也是相等的。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相等,所以两个底角角度也相等。
这是等腰三角形最基本的性质之一。
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A = ∠B。
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单个顶角的两倍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角度是单个顶角的两倍。
这意味着顶角的度数要大于底角的度数。
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C = 2∠A 或∠C = 2∠B。
3. 等腰三角形的高线是对称轴等腰三角形的高线是从顶角垂直于底边的线段。
等腰三角形中的高线可以将底边分成两段等长的线段,并且高线本身也是对称轴。
这意味着等腰三角形对称于高线。
也就是说,将等腰三角形沿高线对折,两边将完全重合。
4. 等腰三角形的中位线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从底边中点垂直于底边的线段。
等腰三角形中的两个中位线相等,也就是说,中位线将底边分成两个等长的线段。
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AC' = BC'。
5. 等腰三角形的旁切线相等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旁切线相等。
旁切线是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开始,切线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相切的直线。
这意味着从顶点到切点的距离相等。
6. 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假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为x度,则顶角为2x度。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因此,x + x + 2x = 180°,解得x = 60°。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都是60度。
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点(二)2024

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点(二)引言:等腰三角形是数学中常见的一个概念,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应用。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点,包括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角度与边长的关系、中心对称、相似等内容。
正文:1.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两边相等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度相等,则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 底边角相等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夹角的度数相等,则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 顶角相等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顶角的度数相等,则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2. 角度与边长的关系:- 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顶角相等,即底角和顶角的度数相等。
-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和两边夹角相等,即底边和两边夹角的度数相等。
- 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度相等,即两边的边长相等。
3. 等腰三角形的中心对称:- 等腰三角形的中线和高线相互垂直且相等长。
- 等腰三角形的对角线相等且垂直分割对角。
- 等腰三角形的中心对称轴是等腰三角形的高线。
4. 等腰三角形的相似:- 直角三角形的等腰边与斜边相等。
- 两个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角对应的边相等。
- 两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5. 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利用底边和高的关系,可以通过公式计算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 底边长度和高的乘积的一半即为等腰三角形的面积。
总结:等腰三角形是一个具有重要性质和应用的三角形。
我们通过判定方法、角度与边长的关系、中心对称、相似以及面积计算等知识点来深入了解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在解决相关数学问题时更加灵活和准确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特性。
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知识点

初二数学等腰三角形知识点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两腰的夹角叫顶角;顶角所对的边叫底;腰与底的夹角叫底角。
等腰三角形性质:(1)具有一样三角形的边角关系(2)等边对等角;(3)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4)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5)底边小于腰长的两倍同时大于零,腰长大于底边的一半;(6)顶角等于180减去底角的两倍;(7)顶角能够是锐角、直角、钝角,而底角只能是锐角.等腰三角形分类:可分为腰和底边不等的等腰三角形及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性质:①具备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②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内角都相等同时每个差不多上60。
5.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①利用定义;②等角对等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利用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30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等腰三角形的核心知识点精讲(讲义)-备战2024年中考数学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7等腰三角形的核心知识点精讲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其性质及判定.2.了解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掌握其性质及判定.3.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考点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考点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度数相等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简写成“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2条对称轴判定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2.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面积公式,其中a 是底边常,hs 是底边上的高性质 1.三条边相等2.三个内角相等,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3.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3条对称轴判定 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的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面积公式是等边三角形的边长,h 是任意边上的高考点3:线段垂直平分线(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作图1.分别以点A 、B 为圆心,以大于21AB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C 、D 两点;2.作直线CD ,CD 为所求直线(2)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3)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题型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典例1】(2022•宜昌)如图,在△ABC 中,分别以点B 和点C 为圆心,大于BC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M ,N .作直线MN ,交AC 于点D ,交BC 于点E ,连接BD .若AB =7,AC =12,BC =6,则△ABD 的周长为()A .25B .22C .19D .18【答案】C 【解答】解:由题意可得,MN 垂直平分BC ,∴DB =DC ,∵△ABD 的周长是AB +BD +AD ,∴AB +BD +AD =AB +DC +AD =AB +AC ,∵AB =7,AC =12,∴AB +AC =19,∴△ABD 的周长是19,故选:C .1.(2023•宿迁)若等腰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11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A.70°B.45°C.35°D.50°【答案】C【解答】解: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110°时,则它的底角==35°,故选:C.2.(2023•菏泽)△ABC的三边长a,b,c满足(a﹣b)2++|c﹣3|=0,则△ABC是()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锐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答案】D【解答】解:由题意得,解得,∵a2+b2=c2,且a=b,∴△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选:D.3.(2022•温州)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BC,交AB于点E.(1)求证:∠EBD=∠EDB.(2)当AB=AC时,请判断CD与ED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CD=ED,理由见解析.【解答】(1)证明:∵BD是△ABC的角平分线,∴∠CBD=∠EBD,∵DE∥BC,∴∠CBD=∠EDB,∴∠EBD=∠EDB.(2)解:CD=ED,理由如下:∵AB=AC,∴∠C=∠ABC,∵DE∥BC,∴∠ADE=∠C,∠AED=∠ABC,∴∠ADE=∠AED,∴AD=AE,∴CD=BE,由(1)得,∠EBD=∠EDB,∴BE=DE,∴CD=ED.【题型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典例2】(2023•金昌)如图,BD是等边△ABC的边AC上的高,以点D为圆心,DB长为半径作弧交B C的延长线于点E,则∠DEC=()A.20°B.25°C.30°D.35°【答案】C【解答】解:在等边△ABC中,∠ABC=60°,∵BD是AC边上的高,∴BD平分∠ABC,∴∠CBD=∠ABC=30°,∵BD=ED,∴∠DEC=∠CBD=30°,故选:C1.(2022•鞍山)如图,直线a∥b,等边三角形ABC的顶点C在直线b上,∠2=40°,则∠1的度数为()A.80°B.70°C.60°D.50°【答案】A【解答】解:∵△ABC为等边三角形,∴∠A=60°,∵∠A+∠3+∠2=180°,∴∠3=180°﹣40°﹣60°=80°,∵a∥b,∴∠1=∠3=80°.故选:A.2.(2022•张家界)如图,点O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OA=2,OB=1,OC=,则△AOB与△B OC的面积之和为()A.B.C.D.【答案】C【解答】解:将△AOB绕点B顺时针旋转60°得△CDB,连接OD,∴OB=BD,∠OBD=60°,CD=OA=2,∴△BOD是等边三角形,∴OD=OB=1,∵OD2+OC2=12+()2=4,CD2=22=4,∴OD2+OC2=CD2,∴∠DOC=90°,+S△BCD=S△BOD+S△COD=×12+=,∴△AOB与△BOC的面积之和为S△BOC故选:C.3.(2023•凉山州)如图,边长为2的等边△ABC的两个顶点A、B分别在两条射线OM、ON上滑动,若OM⊥ON,则OC的最大值是1+.【答案】1+.【解答】解:取AB中点D,连OD,DC,∴OC≤OD+DC,当O、D、C共线时,OC有最大值,最大值是OD+CD,∵△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AB中点,∴BD=1,BC=2,∴CD==,∵△AOB为直角三角形,D为斜边AB的中点,∴OD=AB=1,∴OD+CD=1+,即OC的最大值为1+.故答案为:1+.【题型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典例3】(2023•青海)如图,在△ABC中,DE是BC的垂直平分线.若AB=5,AC=8,则△ABD的周长是13.【答案】13.【解答】解:∵DE是BC的垂直平分线.∴BD=CD,∴AC=AD+CD=AD+BD,∴△ABD的周长=AB+AD+BD=AB+AC=5+8=13,故答案为:13.1.(2023•吉林)如图,在△ABC中,AB=AC.分别以点B和点C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D,作直线AD交BC于点E.若∠BAC=110°,则∠BAE的大小为55度.【答案】55.【解答】解:∵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分别以点B和点C为圆心,大于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D,作直线AD交BC于点E.∴AE垂直平分BC,∴AE是∠BAC的平分线,∴∠BAE=∠BAC=55°.故答案为:55.2.(2023•丽水)如图,在△ABC中,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交AC于点E,∠B=∠ADB.若A B=4,则DC的长是4.【答案】4.【解答】解:∵∠B=∠ADB,AB=4,∴AD=AB=4,∵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DC=AD=4,故答案为:4.3.(2022•青海)如图,在Rt△ABC中,∠ABC=90°,ED是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交BC 于点E,∠BAE=10°,则∠C的度数是40°.【答案】40°.【解答】解:∵ED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EC,∴∠EAC=∠C,∵∠ABC=90°,∠BAE=10°,∴∠EAC+∠C=180°﹣∠BAE﹣∠ABC=80°,∴∠EAC=∠C=40°,故答案为:40°.一.选择题(共9小题)1.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5,则它的周长为()A.9B.7C.12D.9或12【答案】C【解答】解:(1)若2为腰长,5为底边长,由于2+2<5,则三角形不存在;(2)若5为腰长,则符合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5+5+2=12.故选:C.2.如图,AD是等边△ABC的一条中线,若在边AC上取一点E,使得AE=AD,则∠EDC的度数为()A.30°B.20°C.25°D.15°【答案】D【解答】解:∵△ABC为等边三角形,∴∠BAC=60°,∵AD是等边△ABC的一条中线,∴AD⊥BC,∠CAD=∠BAC=30°,∵AE=AD,∴∠ADE=∠AED,∵∠ADE+∠AED+∠CAD=180°,∴∠ADE=75°,∴∠EDC=90°﹣75°=15°,故选:D.3.如图,A、B、C表示三个居民小区,为了居民生活的方便,现准备建一个生活超市,使它到这三个居民小区的距离相等,那么生活超市应建在()A.AB,AC两边中线的交点处B.AB,AC两边高线的交点处C.∠B与∠C这两个角的角平分线的交点处D.AB,AC两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答案】D【解答】解:∵生活超市到这三个居民小区的距离相等,∴生活超市应建在△ABC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故选:D.4.在△ABC中,若AB=AC=3,∠B=60°,则BC的值为()A.2B.3C.4D.5【答案】B【解答】解:∵AB=AC,∠B=60°,∴△ABC为等边三角形,∴BC=AB=3.故选:B.5.如图,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D,过点D作EF∥BC交AB于点E,交AC于点F.若AB=12,AC=8,BC=13,则△AEF的周长是()A.15B.18C.20D.22【答案】C【解答】解:∵EF∥BC,∴∠EDB=∠DBC,∵BD平分∠ABC,∴∠ABD=∠DBC,∴∠EBD=∠EDB,∴ED=EB,同理可证得DF=FC,∴AE+AF+EF=AE+EB+AF+FC=AB+AC=20,即△AEF的周长为20,故选:C.6.如图,在△ABC中,AC=1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M,交AC于点D,△BDC的周长为18,则BC的长为()A.4B.6C.8D.10【答案】C【解答】解:∵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D=BD,∴BD+CD=AC=10.∴BC=△BDC的周长﹣(BD+CD)=18﹣10=8,故选:C.7.如图,在△ABC中,∠A=90°,边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BC于点E,已知BE=3,则B C长为()A.5B.6C.7D.8【答案】B【解答】解:如图所示,连接AE,∵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EA=EB,∴∠B=∠EAB,∵∠A=90°,∴∠B+∠C=90°,∠BAE+∠CAE=90°,∴∠CAE=∠C,∴EA=EC,∴EC=EB,∴BC=BE+CE=2BE=6,故选:B.8.如图,△ABC中,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边于点E,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边于点F,若∠BAC=140°,则∠EAF的度数为()A.95°B.100°C.105°D.110°【答案】B【解答】解:∵∠BAC=140°,∴∠B+∠C=180°﹣∠BAC=40°,∵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E,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F,∴EA=EB,FA=FC,∴∠B=∠BAE,∠C=∠FAC,∴∠BAE+∠FAC=40°,∴∠EAF=∠BAC﹣(∠BAE+∠FAC)=100°,故选:B.9.如图,P是等边△ABC的边AC的中点,E为BC边延长线上一点,PE=PB,则∠CPE的度数为()A.20°B.25°C.30°D.35°【答案】C【解答】解:∵P是等边△ABC的边AC的中点,∴BP平分∠ABC,∠ABC=60°=∠ACB,∴∠PBC=30°,∵PE=PB,∴∠PBC=∠E=30°,∴∠CPE=∠ACB﹣∠E=30°,故选:C.二.填空题(共6小题)10.如图所示,在△ABC中,∠C=90°,∠A=36°,D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A C于点E,则∠EBC的度数是18度.【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D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AE=BE∵∠C=90°,∠A=36°∴∠EBA=∠A=36°∴∠EBC=90°﹣36°﹣36°=18°.11.如图,D为△ABC内一点,CD平分∠ACB,BE⊥CD,垂足为D,交AC与点E,∠A=∠ABE.若AC=7,BC=4,则BD的长为.【答案】.【解答】解:∵CD平分∠ACB,∴∠BCD=∠ECD,∵BE⊥CD,∴∠BDC=∠EDC=90°,∵CD=CD,∴△BDC≌△EDC(ASA),∴BC=CE=4,BD=DE,又∵∠A=∠ABE,∴AE=BE,∵AC=7,BC=4,∴AE=AC﹣CE=3,∴BE=AE=3,∴BD=BE=,故答案为:.12.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D⊥BC,垂足为D,则∠BAD=30°.【答案】30.【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B=60°,∵AD⊥BC,∴∠ADB=90°,∴∠BAD=∠ADB﹣∠B=30°;故答案为30.13.如图,在边长为4的等边△ABC中,点P为BC边上任意一点,PE⊥AB于点,PF⊥AC于点F,则PE+PF的长度和为2.【答案】2.【解答】解:如图所示,连接AP,作CD⊥AB交AB于点D,=S△ABP+S△ACP,则S△ABC即AB•CD=AB•PE+AC•PF,∵△ABC为等边三角形,∴AB=AC,∴CD=PE+PF,∵AB=AC=BC=4,CD⊥AB,∴,∴,∴,故答案为:.14.如图,△ABC中,∠C=90°,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若BC=9,AD=5,则△ABD的面积为.【答案】.【解答】解:∵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DB=DA=5,∴CD=BC﹣BD=9﹣5=4,在Rt△ACD中,∵∠C=90°,∴AC===3,=×5×3=.∴S△ABD故答案为:.15.如图,过边长为4的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P,作PE⊥AC于E,Q为BC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时,连PQ交AC边于D,则DE的长为2.【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过P作PF∥BC交AC于F.∵PF∥BC,△ABC是等边三角形,∴∠PFD=∠QCD,△APF是等边三角形,∴AP=PF=AF,∵PE⊥AC,∴AE=EF,∵AP=PF,AP=CQ,∴PF=CQ.∵在△PFD和△QCD中,,∴△PFD≌△QCD(AAS),∴FD=CD,∵AE=EF,∴EF+FD=AE+CD,∴AE+CD=DE=AC,∵AC=4,∴DE=.故答案为:2.三.解答题(共3小题)16.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边AC的中点,E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DB=DE.求∠CD E的度数.【答案】30°.【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BC=60°,∵D是边AC的中点,∴,∵DB=DE,∴∠E=∠DBC,∴∠E=30°,∵∠BCD=60°,∴∠CDE=∠BCD﹣∠E=30°.17.图①中所示的遮阳伞,伞柄垂直于地面,其示意图如图②.当伞收紧时,点P与点A重合;当伞慢慢撑开时,动点P由A向B移动;当点P到达点B时,伞张得最开.已知伞在撑开的过程中,总有PM=PN,CM=CN.(1)求证:PC垂直平分MN;(2)若CN=PN=60cm,当∠CPN=60°时,求AP的值.【答案】(1)见解析;(2)60cm.【解答】(1)证明:在△CMP和△CNP中,,∴△CMP≌△CNP(SSS),∴∠MPB=∠NPB,∵PM=PN,∴△PMN是等腰三角形,∴PB⊥MN,BM=BN,∴PC垂直平分MN;(2)解:∵CN=PN=60cm,∴当伞收紧时,点P与点A重合,∴AC=CN+PN=120cm,当∠CPN=60°时,∵CN=PN,∴△CPN是等边三角形,∴PC=PN=60cm,∴AP=AC﹣PC=60cm.18.如图,△ABC中,EF垂直平分AC,交AC于点F,交BC于点E,AD⊥BC,垂足为D,且BD=DE,连接AE.(1)求证:AB=EC;(2)若△ABC的周长为20cm,AC=7cm,则DC的长为多少?【答案】(1)见解析;(2).【解答】(1)证明:∵EF垂直平分AC,∴AE=EC,∵AD⊥BC,BD=DE,∴AB=AE,∴AB=EC;(2)解:∵△ABC的周长为20cm,∴AB+BC+AC=20cm,∵AC=7cm,∴AB+BC=13cm,∵AB=EC,BD=DE,∴AB+BD=DE+EC=DC,∵AB+BC=AB+BD+DC=2DC=13cm∴.一.选择题(共5小题)1.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B、C、D、E在同一直线上,且CG=CD,DF=DE,则∠E的度数为()A.25°B.20°C.15°D.7.5°【答案】C【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CB=60°.∵∠ACB=∠CGD+∠CDG,∴∠CGD+∠CDG=60°.∵CG=CD,∴∠CGD=∠CDG=30°.∵∠CDG=∠DFE+∠E,∴∠DFE+∠E=30°.∵DF=DE,∴∠E=∠DFE=15°.故选:C.2.如图,用一张矩形纸片DEFG覆盖等边△ABC,且DG∥BC,若边AB被DG、EF三等分,则△ABC被覆盖(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未被覆盖的面积的()A.B.C.D.【答案】A【解答】解:如图:DG交AB于M,交AC于L,EF交AB于N,AC于K,∵DG∥BC,边AB被DG、EF三等分,∴△AML∽△ANK,△ABC∽△ANK,∴BP=,,∴,,=9a,设S△ABC=a,S△ANK=4a,则S△AML=4a﹣a=3a,∴S四边形MNKL∴未被覆盖的面积为:9a﹣3a=6a,△A B C被覆盖(阴影部分)的面积是未被覆盖的面积,故选:A.3.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B=AC=BC=10cm,DC=4cm.如果点M,N都以2cm/s的速度运动,点M在线段CB上由点C向点B运动,点N在线段BA上由点B向点A运动.它们同时出发,当两点运动时间为t秒时,△BMN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则t的值为()A.B.C.D.【答案】D【解答】解:∵点M、N都以2cm/s的速度运动则CM=2t,BM=10﹣2t,BN=2t,当∠BMN=90°时,∵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B=60°,∴∠BNM=30°,∴BN=2BM,即2t=2×(10﹣2t),解得:,当∠BNM=90°时,∵三角形ABC是等边三角形,∴∠B=60°,∴∠BMN=30°,∴BM=2BN,即2×2t=(10﹣2t),解得:,综上所述,t的值为或时,△BMN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故选:D.4.如图,在等边△ABC中,AB=5,点D在AB上,且BD=1,点E、F分别是BC、AC上的点,连接DE,EF,如果∠DEF=60°,DE=EF,那么BE的长是()A.3B.3.5C.4D.4.5【答案】C【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B=∠C=60°,AB=BC=5,∵∠BEF=∠C+∠EFC=∠DEF+∠BED,∠DEF=∠C=60°,∴∠BED=∠EFC,在△DBE和△ECF中,,∴△DBE≌△ECF(AAS),∴DB=EC=1,∴BE=BC﹣EC=5﹣1=4.故选:C.5.如图,BP是∠ABC的平分线,AP⊥BP于P,连接PC,若△ABC的面积为2cm2,则△PBC的面积为()A.0.8cm2B.1cm2C.1.2cm2D.不能确定【答案】B【解答】解:如图,延长AP交BC于E,∵BP平分∠ABC,∴∠ABP=∠EBP,∵AP⊥BP,∴∠APB=∠EPB=90°,∴△ABP≌△EBP(ASA),∴AP=PE,=S△EBP,S△ACP=S△ECP,∴S△ABP=S△ABC=×2=1(cm2),∴S△PBC故选:B.二.填空题(共4小题)6.如图,边长为5cm的正三角形ABC向右平移1cm,得到正三角形A'B'C',此时阴影部分的周长为12 cm.【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由题意得,△ABC为等边三角形,BC=5cm,BB'=1cm,∴B'C=BC﹣BB'=5﹣1=4cm,且阴影部分为等边三角形,∴阴影部分的周长为3×4=12cm,故答案为12.7.如图,在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DE∥BC,点F在BC延长线上,且EB=EF,若BD=4,BF=8,则线段DE的长为2.【答案】2.【解答】解:过E点作EH⊥BF,设DE=x,∵△ABC是等边三角形,∴∠A=∠ABC=∠ACB=60°,∵DE∥BC,∴∠ADE=∠ABC=60°,∠AED=∠ACB=60°,∴△ADE是等边三角形,∵BD=4,∴EC=BD=4,AB=BC=AC=4+x,∠ACB=60°,在Rt△CHE中,∵∠ACB=60°,EC=BD=4,∴∠HEC=180°﹣∠ACB﹣∠EHC=180°﹣60°﹣90°=30°,∴,∴BH=BC﹣CH=4+x﹣2=2+x,∵EB=EF,∴△EBF是等腰三角形,∵EH⊥BF,BF=8,∴BH=FH=4,∴2+x=4,∴x=2,∴DE=2.故答案为:2.8.如图,C是线段AB上的一点,△ACD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AE交CD于M,BD交CE于N,交AB于O,则:①DB=AE;②∠AMC=∠DNC;③△MCE是等腰三角形;④△MCN是等边三角形;⑤∠AOD=60°.其中,正确的有①②④⑤.【答案】①②④⑤.【解答】解:△ACD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AC=AD=CD,CE=CB=BE,∠ACD=∠DAC=∠ADC=60°=∠BCE=∠CBE=∠CEB,∴∠DCE=60°,∴∠ACE=∠DCB=120°,在△ACE和△DCB中,,∴△ACE≌△DCB(SAS),∴AE=BD,∠EAC=∠BDC,故①符合题意;∴∠AOD=∠ACD=60°,故⑤符合题意;在△ACM和△DCN中,,△ACM≌△DCN(ASA),∴AM=DN,CM=CN,∠AMC=∠DNC,∴△MCN是等腰三角形;△MCN是等边三角形;故②④符合题意,综上:①②④⑤都符合题意.故答案为:①②④⑤.9.如图,四边形ABCD,AD=1,,BC=3,点E为AB的中点,连接DE、CE,使得∠DEA+∠CEB=60°,则DC的最大值为.【答案】##.【解答】【详解】解:将△ADE沿DE翻折得到△MDE,将△BCE沿CE翻折得到△NCE,连接MN,由翻折可知:∠AED=∠MED,∠BEC=∠NEC,AD=MD=1,BC=NC=3,∵E是AB中点,,∴,∵∠DEA+∠CEB=60°,∴∠AEM+∠BEN=120°,∴∠MEN=60°,∴△EMN是等边三角形,∴,∴CD≤DM+MN+CN,当D,M,N,C共线时,CD取得最大值为,故答案为:.三.解答题(共2小题)10.已知,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AB上,点D在CB的延长线上,且ED=EC.(1)【特殊情况,探索结论】如图1,当点E为AB的中点时,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AE=DB(填“>”、“<”或“=”).(2)【特例启发,解答题目】如图2,当点E为AB边上任意一点时,确定线段AE与DB的大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结论,AE=DB(填“>”、“<”或“=”);理由如下,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请你完成以下解答过程).(3)【拓展结论,设计新题】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E在直线AB上,点D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且ED=EC,若△ABC的边长为1,AE=2,求CD的长(请你画出相应图形,并直接写出结果).【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1)当E为AB的中点时,AE=DB;(2)AE=DB,理由如下,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AEF为等边三角形,∴AE=EF,BE=CF,∵ED=EC,∴∠D=∠ECD,∵∠DEB=60°﹣∠D,∠ECF=60°﹣∠ECD,∴∠DEB=∠ECF,在△DBE和△EFC中,,∴△DBE≌△EFC(SAS),∴DB=EF,则AE=DB;(3)点E在AB延长线上时,作EF∥AC,则△EFB为等边三角形,如图所示,同理可得△DBE≌△CFE,∵AB=1,AE=2,∴BE=1,∵DB=FC=FB+BC=2,则CD=BC+DB=3.故答案为:(1)=;(2)=11.如图,△ABC是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移动.(1)当点P的运动速度是1cm/s,点Q的运动速度是2cm/s,当Q到达点C时,P、Q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当t=2时,判断△BPQ的形状,并说明理由;(2)当它们的速度都是1cm/s,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则当t为何值时,△PBQ是直角三角形?【答案】(1)△BPQ是等边三角形;(2)当t=2s或t=4s时,△PBQ是直角三角形.【解答】解:(1)如图,根据题意得:AP=tcm,BQ=2tcm,当t=2时,AP=2cm,BQ=4cm,∵△ABC是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AB=6cm,∠B=60°,∴BP=4cm,∴BP=BQ,∴△BPQ是等边三角形;(2)△PBQ中,BP=6﹣t,BQ=t,若△PBQ是直角三角形,则∠BQP=90°或∠BPQ=90°,①当∠BQP=90°时,∠B=60°,∴∠BPQ=30°,∴BQ=BP,即t=,解得:t=2;②当∠BPQ=90°时,同理得:BP=BQ,即6﹣t=t,解得:t=4,答:当t=2s或t=4s时,△PBQ是直角三角形.1.(2022•大连)如图,在△ABC中,∠ACB=90°.分别以点A和点C为圆心,大于AC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M,N两点,作直线MN.直线MN与AB相交于点D,连接CD,若AB=3,则CD的长是()A.6B.3C.1.5D.1【答案】C【解答】解:由已知可得,MN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设AC与MN的交点为E,∵∠ACB=90°,MN垂直平分AC,∴∠AED=∠ACB=90°,AE=CE,∴ED∥CB,∴△AED∽△ACB,∴,∴,∴AD=AB,∴点D为AB的中点,∵AB=3,∠ACB=90°,∴CD=AB=1.5,故选:C.2.(2020•台州)如图,等边三角形纸片ABC的边长为6,E,F是边BC上的三等分点.分别过点E,F 沿着平行于BA,CA方向各剪一刀,则剪下的△DEF的周长是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答】解:∵等边三角形纸片ABC的边长为6,E,F是边BC上的三等分点,∴EF=2,∵△ABC是等边三角形,∴∠B=∠C=60°,又∵DE∥AB,DF∥AC,∴∠DEF=∠B=60°,∠DFE=∠C=60°,∴△DEF是等边三角形,∴剪下的△DEF的周长是2×3=6.故答案为:6.3.(2023•攀枝花)如图,在△ABC中,∠A=40°,∠C=90°,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D,交A C于点E,则∠EBC=10°.【答案】10°.【解答】解:∵∠C=90°,∠A=40°,∴∠ABC=90°﹣∠A=50°,∵DE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AE=BE,∴∠EBA=∠A=40°,∴∠EBC=∠ABC﹣∠EBA=50°﹣40°=10°,故答案为:10°.。
七年级数学下册专题第13讲等腰三角形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及练习

专题 第13讲等腰三角形知识点1 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分类讨论求边角的值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相等,两个底角也相等.2.直角三角形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典例】1.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求此三角形的底角.【解析】解:①如下图,当高在三角形内部时,12BD AB =,∴∠A=30°,∴∠ABC=∠ACB=75°,②如下图,当高在三角形外部时,12BD AB =,则∠BAD=30°,∴∠BAC=150°,∴∠ABC=∠ACB=15°,所以此三角形的底角等于75°或15°.【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含特殊角的直角三角形,熟记三角形的高相对于三角形的三种位置关系(三角形内部,三角形的外部,三角形的边上),解题时注意需要分类讨论.2.如果一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7,且两边的差为12,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解析】解:设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则底边长为x﹣12或x+12,当底边长为x﹣12时,根据题意,得2x+x﹣12=27,解得x=13,∴腰长为13,此时底边长为13-12=1,满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当底边长为x+12时,根据题意,得2x+x+12=27,解得x=5,此时底边长为5+12=17,因为5+5<17,所以构不成三角形,故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的长为13.【方法总结】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和两边之差来求等腰三角形的底或腰时,我们需要分类讨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腰-底=某个值”,第二种是“底-腰=某个值”,可将底或腰设为未知数,再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列出方程,求出三边以后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验证,选择合理的数值.【随堂练习】1.(2017秋•洛阳期末)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比另一个内角大3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_____.【解答】解:在△ABC中,设∠A=x,∠B=x+30°,分情况讨论:当∠A=∠C为底角时,2x+(x+30°)=180°,解得x=50°,顶角∠B=80°;当∠B=∠C为底角时,2(x+30)+x=180°,解得x=40°,顶角∠A=40°.故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80°或40°.故答案为:80°或40°.2.(2017秋•襄州区期末)在等腰△ABC中,AB=AC,一边上的中线BD将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为15和12两个部分,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______.【解答】解:根据题意,①当15是腰长与腰长一半时,AC+AC=15,解得AC=10,所以底边长=12﹣×10=7;②当12是腰长与腰长一半时,AC+AC=12,解得AC=8,所以底边长=15﹣×8=11.所以底边长等于7或11.故答案为:7或11.3.(2017秋•枣阳市期末)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一条边的长为6,则其两腰之和为______.【解答】解:①底边长为6,则腰长为:(20﹣6)÷2=7,所以另两边的长为7,7,能构成三角形,7+7=14;②腰长为6,则底边长为:20﹣6×2=8,能构成三角形,6+6=12.故答案为:12或144.(2017秋•诸暨市期末)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8,其中一边长为2,则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_____.【解答】解:①2是腰长时,底边为:8﹣2×2=4,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2、4,∵2+2=4,∴不能组成三角形,②2是底边长时,腰长为:×(8﹣2)=3,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3、3、2,能组成三角形,综上所述,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3.故答案为:3.5.(2018春•李沧区期中)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8°,则其顶角度数为_______°.【解答】解:①如图1,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钝角时,腰上的高在外部.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即可求得顶角是90°+48°=138°;②如图1,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锐角时,腰上的高在其内部,故顶角是90°﹣48°=42°.故答案为:42或138.6.(2018春•邗江区期中)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等于4,另一条边等于9,那么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是_____.【解答】解:当4为底时,其它两边都为9,4、9、9可以构成三角形;当4为腰时,其它两边为4和9,因为4+4=8<9,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答案为:9.知识点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边角关系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即在△ABC,AB=AC,可得∠B=∠C.【典例】1.如图,在△ABC中,∠ACB=90°,AD=AC,BE=BC,求∠DCE的大小.【解析】解:设∠ACE=x,∠ECD=y,∠DCB=z,∵BC=BE,+,∴∠CED=∠ECB=y z∵AC=AD,+,∴∠ADC=∠ACD=x y+-,在△CDB中,∠B=x y z+-,在△ACE中,∠A=y z x在△ABC中,∠ACB=90°,+-++-=90°,∴∠A+∠B=90°,即x y z y z x∴2y=90°,解得y=45°.于是∠DCE=45°.【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建立起各角之间的关系,结合图形列出方程进行解答.2.如图,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边AB于D点,交边AC于E点,若△ABC 与△EBC的周长分别是40,24,求AB的长.【解析】解:∵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ABC的周长=AB+AC+BC,△EBC的周长=BE+EC+BC=AE+EC+BC=AC+BC,∴△ABC的周长﹣△EBC的周长=(AB+AC+BC)-(AC+BC)=AB,∴AB=40﹣24=16.【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垂直平分线上的性质,根据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得出相等的线段,把三角形的周长表示出来,再利用相等的线段进行转化求解. 【随堂练习】1.(2017春•成华区期末)如图△ABC中,AB=AC,点E、D、F分别是边AB、BC、AC边上的点,且BE=CD,CF=BD.若∠EDF=50°,则∠A的度数为_____.【解答】解:∵AB=AC,∴∠B=∠C,在△BDE与△CEF中,∴△BDE≌△CFE.∴∠BDE=∠CFD,∵∠EDF=50°,∴∠BDE+∠CDF=∠CDF+∠CFD=130°,∴∠C=50°∵AB=AC,∴∠C=∠B=50°,∴∠A=180°﹣50°﹣50°=80°,故答案为:80°.2.(2017秋•浦东新区校级期末)如图所示,已知△ABC中,AB=AC,∠BAD=30°,AD=AE,求∠EDC的度数.【解答】解:设∠EDC=x,∠B=∠C=y,∠AED=∠EDC+∠C=x+y,又因为AD=AE,所以∠ADE=∠AED=x+y,则∠ADC=∠ADE+∠EDC=2x+y,又因为∠ADC=∠B+∠BAD,所以2x+y=y+30,解得x=15.所以∠EDC的度数是15°.知识点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例:已知△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①AD⊥BC ②BD=CD ③AD平分∠BAC,上述三个条件,任意满足一个,可得到另外两个.即①⇒②,③;②⇒①,③;③⇒①,②.【典例】1.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E是AC 边上的一点,且∠CBE=∠CAD.求证:BE⊥AC.【解析】证明:∵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AD⊥BC,∴∠CAD+∠C=90°,又∵∠CBE=∠CAD,∴∠CBE+∠C=90°,∴∠BEC=90°,即BE⊥AC.【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可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的高线.注:等腰三角形常作的辅助线是,过顶角的顶点向底边作垂线,再利用三线合一得到一些相等的关系式,当题目中给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时,常常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和它直接相连.【随堂练习】1.(2017秋•莘县期末)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D平分∠ABC,在B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CE=CD,连接DE,求证:BD=DE.【解答】证明:∵AB=AC∴∠ABC=∠ACB,∵BD平分∠ABC,∵CD=CE,∴∠E=∠CDE,∵∠ACB=∠E+∠CDE,∴∠E=∠ACB,∴∠E=∠DBE,∴BD=DE.2.(2017秋•东城区期末)如图,在△ABC中,AB=AC,AD⊥于点D,AM是△ABC的外角∠CAE的平分线.(1)求证:AM∥BC;(2)若DN平分∠ADC交AM于点N,判断△ADN的形状并说明理由.【解答】证明:(1)∵AB=AC,AD⊥BC,∴∠BAD=∠CAD=.∵AM平分∠EAC,∴∠EAM=∠MAC=.∴∠MAD=∠MAC+∠DAC==.∵AD⊥BC∴∠ADC=90°∴AM∥BC.(2)△AD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理由是:∵AM∥AD,∴∠AND=∠NDC,∵DN平分∠ADC,∴∠ADN=∠NDC=∠AND.∴AD=AN,∴△ADN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知识点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称“等角对等边”).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3.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中线及顶角平分线重合.【典例】1.如图,A、B两点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每个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点C也在格点上,且△ABC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是点C共有_______ 个.【答案】9【解析】解:①以AB作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则符合条件的C一定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且处于格点上,图中红线上的点,共5个;②以AB作为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腰,当点A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时,符合条件的点在紫色线上,共有2个,当点B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顶点时,符合条件的点在蓝色线上,共有2个,综合①②可知,符合条件的点C共有9个.故答案是:9.【方法总结】本题考查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利用的是数形结合思想,当已知两个格点找寻第三个格点时,需要分类讨论,将这条边作为底和作为腰时可以构建的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之和,即为所求的点的个数.2.如图,∠BOC=60°,点A是BO延长线上的一点,OA=10cm,动点P从点A出发沿AB 以2cm/s的速度移动,动点Q从点O出发沿OC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当t=_____________s时,△POQ是等腰三角形.【答案】10或103【解析】解:当PO=QO时,△POQ是等腰三角形;如图1所示:当P点在O的左侧时,∵PO=AO﹣AP=10﹣2t,OQ=1t∴当PO=QO时,10﹣2t=t;解得t=103时,△POQ是等腰三角形;即当t=103如图2所示:当P点在O的右侧,△POQ是等腰三角形,∵∠BOC=60°,∴△POQ是等边三角形,∴PO=QO=PQ∵PO=AP﹣AO=2t﹣10,OQ=1t;∴2t﹣10=t;解得t=10;故答案为:10或10.3【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腰相等得出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注意本题分类讨论时,由于∠POQ=60°,可得出△POQ是等边三角形,再根据PO=QO进行求解.3.如图,在△ABC中,AB=AC,CD是∠ACB的平分线,DE∥BC,交AC于点E.(1)求证:DE=CE.(2)若∠CDE=35°,求∠A的度数.【解析】证明:(1)∵CD是∠ACB的平分线,∴∠BCD=∠ECD.∵DE∥BC,∴∠EDC=∠BCD,∴∠EDC=∠ECD,∴DE=CE.(2)解:∵∠ECD=∠EDC=35°,∴∠ACB=2∠ECD=70°.∵AB=AC,∴∠ABC=∠ACB=70°,∴∠A=180°﹣70°﹣70°=40°.【方法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行+角分线” 模型,在之后学习菱形证明题时也会用到,需记牢.模型如下:如图所示,①∠1=∠2;②AC∥BD;③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上述条件任意两个成立则第三个也成立.即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随堂练习】1.(2018•安徽模拟)如图,在△ABC中,BC=4,BD平分∠ABC,过点A作AD⊥BD于点D,过点D作DE∥CB,分別交AB、AC于点E、F,若EF=2DF,则AB的长为()A.4 B.6 C.8 D.10【解答】解:如图,延长AD,BC交于点G,∵BD平分∠ABC,AD⊥BD于点D,∴∠BAD=∠G,∴AB=BG,∴D是AG的中点,又∵DE∥BG,∴E是AB的中点,F是AC的中点,∴DE是△ABG的中位线,EF是△ABC的中位线,∴EF=BC=2,又∵EF=2DF,∴DF=1,∴DE=3,∴BG=2DE=6,∴AB=6,故选:B.2.(2018•河东区二模)如图,在△ABC中,∠ABC=90°,AB=6,BC=8,∠BA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过点E作EF∥BC交AC于点F,则EF的长为_____.【解答】解:过E作EG∥AB,交AC于G,则∠BAE=∠AEG,∵AE平分∠BAC,∴∠BAE=∠CAE,∴∠CAE=∠AEG,∴AG=EG,同理可得,EF=CF,∵AB∥GE,BC∥EF,∴∠BAC=∠EGF,∠BCA=∠EFG,∴△ABC∽△GEF,∵∠ABC=90°,AB=6,BC=8,∴AC=10,∴EG:EF:GF=AB:BC:AC=3:4:5,设EG=3k=AG,则EF=4k=CF,FG=5k,∵AC=10,∴3k+5k+4k=10,∴k=,∴EF=4k=.故答案为:.3.(2017春•平南县期中)如图,在Rt△ABC中,∠C=90°,D为AB上的点,BD=CD=5,则AD=______.【解答】解:在Rt△ABC中,∠C=90°,∵BD=DC,∴∠B=∠DCB,∵∠B+∠A=90°,∠DCB+∠DCA=90°,∴∠A=∠DCA,∴AD=DC=5,故答案为5.综合运用1. 如图,正方形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边长都是1.已知A、B是两格点,若△ABC为等腰三角形,且S△ABC=1.5,则满足条件的格点C有________个.【答案】2【解析】解:如上图:分情况讨论.①AB为等腰△ABC底边时,符合△ABC为等腰三角形的C点有4个;②AB为等腰△ABC其中的一条腰时,符合△ABC为等腰三角形的C点有4个.因为S△ABC=1.5,所以满足条件的格点C只有两个,如图中蓝色的点.故答案为:2.2.如图,C是△ABE的BE边上一点,F在AE上,D是BC的中点,且AB=AC=CE,下列结论:①AD⊥BC;②CF⊥AE;③∠1=∠2;④AB+BD=DE其中正确的结论有_________.【答案】①④【解析】解:①∵D是BC的中点,AB=AC,∴AD⊥BC,故①正确;②∵虽然AC=CE,F在AE上,但F点不一定是AE的中点,∴无法证明CF⊥AE,故②错误;③由②可知,CF不一定垂直于AE,则无法证明∠1=∠2,故③错误;21④∵D 是BC 的中点,∴BD=DC ,∵AB=CE ,∴AB+BD=CE+DC=DE ,故④正确.故其中正确的结论有①④.故答案为:①④.3.如图,△ABC 中,AB=AC ,D 是BC 的中点,E 、F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且AE=AF ,求证:DE=DF .【解析】证明:连接AD ,∵AB=AC ,D 是BC 的中点,∴∠EAD=∠FAD ,在△AED 和△AFD 中,AE AF EAD FAD AD AD =⎧⎪=⎨⎪=⎩∠∠,∴△AED ≌△AFD (SAS ),∴DE=DF .4.如图,AD∥BC,∠BAC=70°,DE⊥AC于点E,∠D=20°.(1)求∠B的度数,并判断△ABC的形状;(2)若延长线段DE恰好过点B,试说明DB是∠ABC的平分线.【解析】解:(1)∵DE⊥AC于点E,∴∠AED=90°,∵∠D=20°,∴∠CAD=90°-∠D =90°-20°=70°,∵AD∥BC,∴∠C=∠CAD=70°,∵∠BAC=70°,∴∠BAC=∠C,∠B=180°-∠BAC- ∠C =40°,∴AB=AC,∴△ABC是等腰三角形.(2)∵延长线段DE恰好过点B,DE⊥AC,∴BD⊥AC,23∵△ABC 是等腰三角形,∴DB 是∠ABC 的平分线.5.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AB=AC ,一腰上的中线把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分成12和15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三边长.【解析】解:如图,在△ABC 中,AB=AC ,且AD=BD .设AB=AC=x ,BC=y ,(1)当AC+AD=15,BD+BC=12时, 根据题意得,152x x +=,122x y +=, 解得x=10,y=7.(2)当AC+AD=12,BC+BD=15时, 根据题意得,122x x +=,152x y +=, 解得x=8,y=11,故得这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10,10,7或8,8,11.6.如图,O 是△ABC 的∠ABC ,∠ACB 的角平分线的交点,OD ∥AB 交BC 于D ,OE ∥AC 交BC 于E ,若BC=16,求△ODE 的周长.【解析】解:∵BO平分∠ABC,∴∠ABO=∠DBO,又OD∥AB,∴∠ABO=∠DOB,∴∠DBO=∠DOB,∴OD=BD,同理OE=CE,∵BC=16,则△ODE的周长为:OD+DE+OE=BD+DE+EC=BC=16.。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归纳(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有关定理及其推论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且垂直于底边,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2、定理及推论的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的关系,由两边相等推出两角相等,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之一。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重要依据。
(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它是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
3、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常常作为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由于这条线可以把顶角和底边折半,所以常通过它来证明线段或角的倍分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虽然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相互重合,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需要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则需要作高或中线,视具体情况而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总结等腰三角形知识点归纳重点等腰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基本几何图形,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和定理。
本文将对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和应用。
以下是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总结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等腰三角形知识总结,定义(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2)等边三角形: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知识总结,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外心、内心、重心和垂心都在顶角平分线上,即四心共线。
(3)等边三角形的外心、内心、重心和垂心四心合一,成为等边三角形的中心。
3、等腰三角形知识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推理格式:在△ABC中,因为AB=AC,所以∠B=∠C。
(2)定理的作用:证明同—个三角形中的两个角相等。
4、等腰三角形知识总结,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推论(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5、等腰三角形知识总结,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该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是将三角形中的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
(2)注意:该定理不能叙述为“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它的两腰也相等”。
因为在没有判定出它是等腰三角形之前,不能用“底角”、“腰”这些名词,只有等腰三角形才有“底角”、“腰”。
相等的两条边叫腰;两腰的夹角叫顶角;顶角所对的边叫底;腰与底的夹角叫底角。
(2)等边对等角;(3)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4)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5)底边小于腰长的两倍并且大于零,腰长大于底边的一半;(6)顶角等于180°减去底角的两倍;(7)顶角可以是锐角、直角、钝角,而底角只能是锐角.等边三角形性质:①具备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②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都是60°。
①利用定义;②等角对等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利用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含30°锐角的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30°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有两边相等,且底角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简写成“三线合一”)。
3.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
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到两条腰的距离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等于顶角的一半。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需用等面积法证明)。
7.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最少有一条对称轴,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判定:1.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斯坦纳—雷米欧斯定理)有两内角平分线到各自对边的长度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腰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其面积公式有:s=(1/2)某底某高s=(1/2)某a某b某sinC (C为a,b的夹角)s=1/2的周长某内切圆半径s=(1/2)某底某高s=(1/2)某a某b某sinCc=a+b+cs=1/2ah(底某高/2)s=1/2absinC(两边与夹角正弦乘积的一半)s=1/2acsinBs=1/2bcsinAs=根号下:p(p-a)(p-b)(p-c)其中p=1/2(a+b+c)(海伦公式)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推论: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2)等腰三角形的其他性质: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底边长为b,则<a④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底角为∠B、∠C,则∠A=180°-2∠B,∠B=∠C=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2、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与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1、两边上中线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边中线垂直这条边(平分这个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角平分线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垂直平分底边;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平分线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3、如果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垂直于这个角的对边(平分对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4、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平分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高线1、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平分顶角、平分底边;5、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和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6、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平分这条边(平分这条边的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7、有两条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角等边对等角等角对等边边底的一半<腰长<周长的一半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
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
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
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
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
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1)定义法:在同一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一个角的平分线及该角所对的边的中线、高线互相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3)判定定理:在同一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4)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分别判定它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即可,另外,等腰直角三角形具有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1)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4)可以作为常识但不能用作定理使用的两条: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两条腰上的中线相等,两条腰上的高相等;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内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三角形的内角都相等,都是60°;(2)等边三角形的每一边上的中线、高线、和该边所对的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3)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1.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分类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为“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一条对称轴.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为“等角对等边”).1、性质: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定义)等腰三角形两角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
2、底边上的高和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判定: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两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且都等于60°;(2)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1)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一、基本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概念:(顶角、底角、腰、底边)指出下列两个等腰三角形的相关名称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②3.等腰三角形判定;4.等边三角三个边。
三个角都是。
5.Rt△中:3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二、课堂检测:(基本知识点)1.等腰三角一边为4,一边为9,则周长为2.等腰三角一个角为80°,则两个角的度数为3.△ABC中,∠B,∠C的平分线交与点O,MN∥BC交AB、AC于M、N,MN过点O,若AB=7cm,AB=5cm,则△AMN的周长为:4.△ABC中,AB=AC,AB的中垂线DE交AC于E①若∠A=40°,则∠EBC=② 若AB=7cm,BC=4cm,则△EBC的周长为:c m5. 如图电线杆上,AB=6cm,∠BAC=30°,则6.房梁顶部(如图),AB=AC,∠B=∠C=30°,E是AB中点,AB=6.8米,则7.△ABC中,AB=AC,D在AC上,AD=DB=BC,则∠8.等腰三角形两内角度数比为1:4,则顶角的度数为:()A.20°B.80°C.20°或120°D.36°9.△ABC中AB=AC=8cm,∠B=15°,则S△ABC三、例题说讲1.△ABC中,AB=AC,D、E在BC上,且AD=AE,求证:BD=EC2.△ABC中,∠ACB=90°,CD⊥AB于D,∠A的平分线交CD于E交CB于F,求证:CE=CF3.△ABC为正三角形,D在AC上,E在BC上且AD=CE,AE、CD交于点F,BP⊥AE于F,求证:BF=2PF4.如图△ABC中,AC=BC若AB=2AD,且∠1=∠2,判断AD和CD的位置关系并证明5.如图,D是正△ABC的AC边上一点,且∠1=∠2,CE=BD,判断△ADE的形状,并证明6.在△ABC中,AB=AC=12cm,BC=6cm,D为BC的中点,动点P从B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B-A-C的方向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求当t为多少秒时,过D、P两点的直线将△ABC的周长分成两个部分,使其中一部分是另一部分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