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考点梳理】考点14_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中考考点梳理)三角形及其全等-中考数学一遍过

考点14 三角形及其全等一、三角形的基础知识1.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推论: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作用:①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②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③证明线段不等关系.3.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推论: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4.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2)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3)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做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4)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二、全等三角形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4)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学科-网(3)全等三角形对应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中位线都相等.考向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时,可以根据两条较短线段的长度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来判断.典例1 小芳有两根长度为6cm和9cm的木条,她想钉一个三角形木框,桌上有下列长度的几根木条,她应该选择长度为__________的木条.A.2cm B.3cmC.12cm D.15cm【答案】C【解析】设木条的长度为x cm,则9–6<x<9+6,即3<x<15,故她应该选择长度为12cm的木条.故选C.1.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2cm,5cm,8cm B.3cm,3cm,6cmC.3cm,4cm,5cm D.1cm,2cm,3cm考向二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等边对等角;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典例2 如图,下列有四个说法,正确的个数是①∠B >∠ACD ;②∠B +∠ACB =180°–∠A ;③∠A +∠B =∠ACD ;④∠HEC >∠ B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解答】解:①∠B <∠ACD ,故①错误; ②∠B +∠ACB =180°–∠A ,故②正确; ③∠A +∠B =∠ACD ,故③正确;④∠HEC =∠AED >∠ACD >∠B ,则∠HEC >∠B ,故④正确. 故选C .2.如图,CE 是△ABC 的外角ACD ∠的平分线,若3560,B ACE ∠=︒∠=︒,则A ∠=__________.3.如图,在△ABC 中,∠ACB =68°,若P 为△ABC 内一点,且∠1=∠2,则∠BPC =__________.考向三 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是三条线段,由三角形的高可得90°的角,由三角形的中线可得线段之间的关系,由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可得角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注意区分三角形的中线和中位线.中线:连接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条边中点的线段.典例3 在△ABC 中,AB =3,BC =4,AC =2,D ,E ,F 分别为AB ,BC ,AC 中点,连接DF ,FE ,则四边形DBEF 的周长是A .5B .7C .9D .11【答案】B典例4 如图,点G 为△ABC 的重心,则S △ABG ∶S △ACG ∶S △BCG 的值是A .1∶2∶3B .2∶1∶2C .1∶1∶1D .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如图,分别延长AG 、CG 、BG ,交BC 、AB 、AC 于点D 、F 、E ,根据三角形重心的定理得到AD 、BE 、CF 是△ABC 的中线,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得,ABD ACD BDG CDG S S S S ∆∆∆==,即可得ABG ACG S S ∆∆=,同理可得ABG BCG S S ∆∆=,所以=ABG BCG ACG S S S ∆∆∆=,即S △ABG ∶S △ACG ∶S △BCG =1∶1∶1,故选C .4.如图,在Rt △ABC 中,∠A =90°,BD 平分∠ABC 交AC 于D 点,AB =4,BD =5,点P 是线段BC 上的一动点,则PD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考向四 全等三角形1.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可知,要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知道这两个三角形分别有三个元素(其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是边)对应相等,这样就可以利用题目中的已知边(角)准确地确定要补充的边(角),有目的地完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从而得到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思路:(1)已知两边SAS HLSSS ⎧⎪⎨⎪⎩找夹角→找直角→找第三边→ (2)已知一边、一角AAS SAS ASA AAS ⎧⎪⎧⎪⎨⎪⎨⎪⎪⎪⎩⎩一边为角的对边→找另一角→找夹角的另一边→一边为角的邻边找夹角的另一角→找边的对角→ (3)已知两角ASAAAS ⎧⎨⎩找夹边→找其中一角的对边→ 2.若题中没有全等的三角形,则可根据题中条件合理地添加辅助线,如运用作高法、倍长中线法、截长补短法、分解图形法等来解决运动、拼接、旋转等探究性题目.典例5 如图,已知∠ADB =∠CBD ,下列所给条件不能证明△ABD ≌△CDB 的是A .∠A =∠CB .AD =BC C .∠ABD =∠CDB D .AB =CD【答案】D【解析】A .∵∠A =∠C ,∠ADB =∠CBD ,BD =BD ,∴△ABD ≌△CDB (AAS ),故正确;B .∵AD =BC ,∠ADB =∠CBD ,BD =DB ,∴△ABD ≌△CDB (SAS ),故正确;C .∵∠ABD =∠CDB ,∠ADB =∠CBD ,BD =DB ,∴△ABD ≌△CDB (ASA ),故正确;D .∵AB =CD ,BD =DB ,∠ADB =∠CBD,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故不正确,故选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SS”;②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③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SA”;④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AAS”;⑤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根据这几种判定方法解答即可.5.如图,OA=OB,∠A=∠B,有下列3个结论:①△AOD≌△BOC,②△ACE≌△BDE,③点E在∠O的平分线上,其中正确的结论个数是A.0 B.1C.2 D.36.如图,在△BCE中,AC⊥BE,AB=AC,点A、点F分别在BE、CE上,BF、AC相交于点D,BD=CE.求证:AD=AE.1.如图所示,其中三角形的个数是A.2个B.3个C.4个D.5个2.下列图形不具有稳定性的是A.正方形B.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3.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之差为20°,则较大锐角为A.45° B.55°C.65° D.50°4.若△ABC内一点O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则O为△ABC__________的交点.A.角平分线B.高线C.中线D.边的中垂线5.如图所示,AB=DB,BC=BE,欲证△ABE≌△DBC,则需补充的条件是A.∠A=∠D B.∠E=∠CC.∠A=∠C D.∠1=∠26.如图,∠1=∠2,∠C=∠D,AC、BD交于E点,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 .∠DAE =∠CBEB .△DEA 不全等于△CEBC .CE =DED .△EAB 是等腰三角形7.如图,已知方格纸中是4个相同的正方形,则∠1+∠2+∠3=__________度.8.如图所示,AB ⊥BE 于点B ,DE ⊥BE 于点E .(1)若∠A =∠D ,AB =DE ,则△ABC 与△DEF 全等的理由是__________; (2)若∠A =∠D ,BC =EF ,则△ABC 与△DEF 全等的理由是__________; (3)若AB =DE ,BC =EF ,则△ABC 与△DEF 全等的理由是__________; (4)若AB =DE ,AC =DF ,则△ABC 与△DEF 全等的理由是__________.学-科网9.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90°,BD 是中线,AF ⊥BD ,F 为垂足,过点C 作AB 的平行线交AF 的延长线于点E .求证:(1)∠ABD =∠FAD ;(2)AB =2CE .10.如图,,,于D ,于E ,且.求证:.AB AC =90BAC ∠= BD AE ⊥CE AE ⊥BD CE >BD EC ED =+11.如图,操场上有两根旗杆CA与BD之间相距12m,小强同学从B点沿BA走向A,一定时间后他到达M 点,此时他测得CM和DM的夹角为90°,且CM=DM,已知旗杆AC的高为3m,小强同学行走的速度为0.5m/s,则:(1)请你求出另一旗杆BD的高度;(2)小强从M点到达A点还需要多长时间?1.(2018•柳州)如图,图中直角三角形共有A.1个B.2个C.3个D.4个2.(2018•河北)下列图形具有稳定性的是A.B.C.D.3.(2017•河池)三角形的下列线段中能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的是A.中线B.角平分线C.高D.中位线4.(2018•百色)顶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是该三角形的A.重心B.外心C.内心D.中心5.(2018•毕节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和2,则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长可能是A.4 B.6C.8 D.106.(2018•贵阳市)如图,在△ABC中有四条线段DE,BE,EF,FG,其中有一条线段是△ABC的中线,则该线段是A.线段DE B.线段BEC.线段EF D.线段FG7.(2018•昆明)在△AOC中,OB交AC于点D,量角器的摆放如图所示,则∠CDO的度数为A.90°B.95°C.100°D.120°8.(2018•青海)小桐把一副直角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摆放在一起,其中∠E=90°,∠C=90°,∠A=45°,∠D=30°,则∠1+∠2等于A.150°B.180°C.210°D.270°9.(2018•广西)如图,∠ACD是△ABC的外角,CE平分∠ACD,若∠A=60°,∠B=40°,则∠ECD等于A.40°B.45°C.50°D.55°10.(2018•聊城市)如图,将一张三角形纸片ABC的一角折叠,使点A落在△ABC外的A'处,折痕为DE.如果∠A=α,∠CEA′=β,∠BDA'=γ,那么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A.γ=2α+βB.γ=α+2βC.γ=α+βD.γ=180°–α–β11.(2018•黔西南州市)下列各图中a、b、c为三角形的边长,则甲、乙、丙三个三角形和左侧△ABC全等的是A.甲和乙B.乙和丙C.甲和丙D.只有丙12.(2018•安顺市)如图,点D,E分别在线段AB,AC上,CD与BE相交于O点,已知AB=AC,现添加以下的哪个条件仍不能判定△ABE≌△ACDA.∠B=∠C B.AD=AEC.BD=CE D.BE=CD13.(2018•南京市)如图,AB⊥CD,且AB=CD.E、F是AD上两点,CE⊥AD,BF⊥A D.若CE=a,BF=b,EF=c,则AD的长为A.a+c B.b+cC.a–b+c D.a+b–c14.(2018•辽阳市)如图,在∠MON中,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OM于点A,交射线ON于点B,再分别以A,B为圆心,OA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在∠MON的内部交于点C,作射线OC.若OA=5,AB=6,则点B到AC的距离为A.5 B.24 5C.4 D.12 515.(2018•绵阳市)如图,在△ABC中,AC=3,BC=4,若AC,BC边上的中线BE,AD垂直相交于O点,则AB=__________.16.(2018•泰州)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1、5,第三边长为整数,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_.17.(2018•陇南市)已知a,b,c是△ABC的三边长,a,b满足|a–7|+(b–1)2=0,c为奇数,则c=__________.18.(2018•柳州)如图,AE和BD相交于点C,∠A=∠E,AC=EC.求证:△ABC≌△ED C.19.(2018•云南)如图,已知AC平分∠BAD,AB=A D.求证:△ABC≌△ADC.4.【答案】3【解析】由勾股定理知AD3=,BD平分∠ABC交AC于D点,所以PD=AD最小,PD=3,故答案为:3.5.【答案】D【解析】∵OA=OB,∠A=∠B,∠O=∠O,∴△AOD≌△BOC(ASA),故①正确;∴OD=CO,∴BD=AC,∴△ACE≌△BDE(AAS),故②正确;∴AE=BE,连接OE,∴△AOE≌△BOE(SSS),∴∠AOE =∠BOE ,∴点E 在∠O 的平分线上,故③正确, 故选D .6.【解析】∵AC ⊥BE ,∴∠BAD =∠CAE =90°,在Rt △ABD 和Rt △ACE 中,BD CEAB AC =⎧⎨=⎩,∴Rt △ABD ≌Rt △ACE (HL ),∴AD =AE .1.【答案】D【解析】图中的三角形有:△ABC ,△BCD ,△BCE ,△ABE ,△CDE 共5个.故选D . 2.【答案】A【解析】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可知,只有选项A 不具有稳定性,故选A . 3.【答案】B【解析】设两个锐角分别为x 、y ,由题意得,,解得,所以最大锐角为55°.故选B . 4.【答案】A【解析】∵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这个点是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故选A . 5.【答案】D【解析】根据全等“SAS”判定可知,要证△ABE ≌△DBC 还需补充条件AB ,BE 与BC ,BD 的夹角相等,即∠ABE =∠CBD 或者∠1=∠2,故选D . 6.【答案】B【解析】∵∠1+∠C +∠ABC =∠2+∠D +∠DAB =180°,且∠1=∠2,∠C =∠D , ∴∠ABC =∠DAB ,∴∠ABC –∠2=∠DAB –∠1,∴∠DAE =∠CBE .故A 正确;∵∠1=∠2,∴AE =BE .在△DEA 和△CEB 中DAE CBE C D AE BE ∠=∠⎧⎪∠=∠⎨⎪=⎩,∴△DEA ≌△CEB (AAS ),故B 错误;由△DEA ≌△CEB 可得CE =DE .故C 正确.∵∠1=∠2,∴BE =AE ,∴△EAB 是等腰三角形故D 正确;故选B .=90=20x y x y +︒-︒⎧⎨⎩=55=35x y ︒︒⎧⎨⎩7.【答案】135 【解析】如图所示:由题意可知△ABC ≌△EDC ,∴∠3=∠BAC , 又∵∠1+∠BAC =90°,∴∠1+∠3=90°,∵DF =DC ,∴∠2=45°,∴∠1+∠2+∠3=135度, 故答案是:135.8.【答案】ASA ,AAS ,SAS ,HL【解析】(1)在△ABC 和△DEF 中,因为∠B =∠E =90°, AB =DE ,∠A =∠D ,所以△ABC ≌△DEF (ASA); (2)在△ABC 和△DEF 中,因为∠B =∠E =90°, ∠A =∠D ,BC =EF ,所以△ABC ≌△DEF (AAS); (3)在△ABC 和△DEF 中,因为AB =DE ,∠B =∠E =90°, BC =EF ,所以△ABC ≌△DEF (SAS);(4)在Rt △ABC 和Rt △DEF 中,因为AC =DF ,AB =DE , 所以Rt △ABC ≌Rt △DEF (HL). 故答案为:ASA ;AAS ;SAS ;HL.10.【解析】,,,,,, ,90BAC ∠= CE AE ⊥BD AE ⊥90ABD BAD ∠∠∴+= 90BAD DAC ∠∠+= 90ADB AEC ∠∠== ABD DAC ∠∠∴=在和中,,∴≌(AAS ),,, ,∴BD =EC +ED .11.【解析】(1)如图,∵CM 和DM 的夹角为90°,∴∠1+∠2=90°,∵∠DBA =90°,∴∠2+∠D =90°,∴∠1=∠D ,在△CAM 和△MBD 中,,∴△CAM ≌△MBD (AAS ),∴AM =DB ,AC =MB , ∵AC =3m ,∴MB =3m ,∵AB =12m ,∴AM =9m ,∴DB =9m ; (2)9÷0.5=18(s ).学_科网答:小强从M 点到达A 点还需要18秒.1.【答案】CABD CAE ABD EAC BDA E AB AC ∠=∠∠=∠=⎧⎪⎨⎪⎩ABD CAE BD AE ∴=EC AD =AE AD DE =+ 1A B D CM MD ∠=∠∠=∠=⎧⎪⎨⎪⎩【解析】如图,图中直角三角形有Rt△ABD、Rt△BDC、Rt△ABC,共有3个,故选C.2.【答案】A【解析】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故选A.3.【答案】A【解析】∵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个等底同高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故选A.4.【答案】A【解析】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是三角形的重心,故选A.5.【答案】C【解析】设第三边长为x,则8–2<x<2+8,6<x<10,故选C.6.【答案】B【解析】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知线段BE是△ABC的中线,故选B.7.【答案】B【解析】∵CO=AO,∠AOC=130°,∴∠CAO=25°,又∵∠AOB=70°,∴∠CDO=∠CAO+∠AOB=25°+70°=95°,故选B.8.【答案】C【解析】如图:∵∠1=∠D+∠DOA,∠2=∠E+∠EPB,∵∠DOA=∠COP,∠EPB=∠CPO,∴∠1+∠2=∠D+∠E+∠COP+∠CPO=∠D+∠E+180°–∠C=30°+90°+180°–90°=210°,故选C . 9.【答案】C【解析】∵∠A =60°,∠B =40°,∴∠ACD =∠A +∠B =100°, ∵CE 平分∠ACD ,∴∠ECD =12∠ACD =50°,故选C . 10.【答案】A【解析】由折叠得:∠A =∠A ',∵∠BDA '=∠A +∠AFD ,∠AFD =∠A '+∠CEA ', ∵∠A =α,∠CEA ′=β,∠BDA '=γ,∴∠BDA '=γ=α+α+β=2α+β,故选.11.【答案】B【解析】乙和△ABC 全等;理由如下:在△ABC 和图乙的三角形中,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 ,所以乙和△ABC 全等; 在△ABC 和图丙的三角形中,满足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AS ,所以丙和△ABC 全等; 不能判定甲与△ABC 全等;故选B .13.【答案】D【解析】∵AB ⊥CD ,CE ⊥AD ,BF ⊥AD ,∴∠AFB =∠CED =90°,∠A +∠D =90°,∠C +∠D =90°,∴∠A =∠C ,∵AB =CD ,∴△ABF ≌△CDE ,∴AF =CE =a ,BF =DE =b , ∵EF =c ,∴AD =AF +DF =a +(b –c )=a +b –c ,故选D . 14.【答案】B【解析】由题意可得,OC 为∠MON 的平分线, ∵OA =OB ,OC 平分∠AOB ,∴OC ⊥AB , 设OC 与AB 交于点D ,作BE ⊥AC 于点E ,∵AB =6,OA =5,AC =OA ,OC ⊥AB ,∴AC =5,∠ADC =90°,AD =3, ∴CD =4,∵2AB CD ⋅=2AC BE ⋅,∴642⨯=52BE ⨯,解得,BE =245,故选B . 15【解析】∵AD 、BE 为BC ,AC 边上的中线,∴BD =12BC =2,AE =12AC =32,点O 为△ABC 的重心,∴AO =2OD ,OB =2OE , ∵BE ⊥AD ,∴BO 2+OD 2=BD 2=4,OE 2+AO 2=AE 2=94,∴BO 2+14AO 2=4,14BO 2+AO 2=94,∴54BO 2+54AO 2=254,∴BO 2+AO 2=5,∴AB. 16.【答案】5【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4<第三边<6. 又第三条边长为整数,则第三边是5.故答案为:5. 17.【答案】7【解析】∵a ,b 满足|a –7|+(b –1)2=0,∴a –7=0,b –1=0,解得a =7,b =1, ∵7–1=6,7+1=8,∴6<c <8,又∵c 为奇数,∴c =7,故答案是:7.18.【解析】∵在△ABC 和△EDC 中,,∴△ABC ≌△EDC (ASA ).19.【解析】∵AC 平分∠BAD ,∴∠BAC =∠DAC ,在△ABC 和△ADC 中,,∴△ABC ≌△ADC .A EAC EC ACB ECD ∠=∠=∠=∠⎧⎪⎨⎪⎩AB AD BAC DAC AC AC =∠=∠=⎧⎪⎨⎪⎩。
中考总复习之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中考总复习之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中考的脚步越来越近啦,同学们是不是都在紧张地进行总复习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这两个重要的“小伙伴”。
先来说说等腰三角形吧。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做实验,用三根长度不一样的小木棍,想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结果呢,怎么拼都拼不出来,同学们在下面笑得前仰后合。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长度必须相等,不然可就闹笑话啦!等腰三角形有很多有趣的性质。
比如说,它的两个底角相等。
这就像一对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
而且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这叫“三线合一”,可厉害啦!再来讲讲直角三角形。
有一次我去公园散步,看到一个滑梯,突然就想到了直角三角形。
这个滑梯的滑道和地面就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个特别重要的定理,那就是勾股定理。
就是说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 a 和 b,斜边长为 c,那么 a²+ b²= c²。
这个定理在解决很多几何问题的时候,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一用就灵。
直角三角形还有很多特殊的性质。
比如 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在计算边长的时候特别有用。
在中考中,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经常会一起出现,给我们出难题。
比如说,给你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直角,让你求其他角的度数或者边长。
这时候可别慌,咱们就一步步来,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确定角的关系,再结合直角三角形的定理来计算边长。
还有一种常见的题型是让你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运用两个三角形的知识,先证明它是等腰三角形,再证明它是直角三角形。
复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多做练习题,把定理和性质都熟练掌握。
遇到难题不要怕,多想想我们讲过的例子和方法,就一定能攻克难关。
最后,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加油!就像我们成功拼出一个完美的等腰三角形或者准确算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一样,战胜中考的难题!。
2021年最新中考数学人教版易错专题复习-[第14讲 等腰三角形]必备讲义(教师版)
![2021年最新中考数学人教版易错专题复习-[第14讲 等腰三角形]必备讲义(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31a4d64e65ce0508773213d2.png)
第14讲 等腰三角形考点1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8,其中一边长为4,则其它两边长分别为( )A .4,10B .7,7C .4,10或7,7D .无法确定【分析】由于长为4的边可能为腰,也可能为底边,故应分两种情况讨论.【解答】解:当腰为4时,另一腰也为4,则底为18﹣2×4=10,∵4+4=8<10,∴这样的三边不能构成三角形.当底为4时,腰为(18﹣4)÷2=7,∵0<7<7+4=11,∴以4,7,7为边能构成三角形∴其它两边长分别为7,7.故选:B .2.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a ,且三角形内一点P 到各边的距离分别是h a ,h b ,h c ,则h a +h b +h c =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分别连接P A 、PB 、PC 将△ABC 分成3个小三角形,再根据等边△ABC 的面积等于三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得出答案.【解答】解:设△ABC 的为h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h =32a , 分别链结P A ,PB ,PC ,将△ABC 分割成△APB 、△APC 、△BPCS △ABC =S △APB +S △APC +S △BPC =a •(h a +h b +h c )•12=12ah 那么,h a +h b +h c =32a 3.如图,△ABC 中,BO 平分∠ABC ,CO 平分∠ACB ,MN 经过点O ,与AB ,AC 相交于点M ,N ,且MN ∥BC .若AB =7,AC =6,那么△AMN 的周长是 .【分析】根据BO平分∠ABC,CO平分∠ACB,且MN∥BC,可得出MO=MB,NO =NC,所以三角形AMN的周长是AB+AC.【解答】解:∵BO平分∠ABC,CO平分∠ACB,∴∠MBO=∠OBC,∠OCN=∠OCB,∵MN∥BC,∴∠MOB=∠OBC,∠NOC=∠OCB,∴∠MBO=∠MOB,∠NOC=∠NCO,∴MO=MB,NO=NC,∵AB=7,AC=6,∴△AMN的周长=AM+MN+AN=AB+AC=6+7=13.故答案为:13.4.如图,△ABC中,AB=AC,D是底边BC的中点,DE⊥AB于E,DF⊥AC于F.求证:DE=DF.(1)下面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若正确,请写出①、②和③的推理根据.证明:∵AB=AC,∴∠B=∠C.①在△BDE和△CDF中,∠B=∠C,∠BED=∠CFD,BD=CD,∴△BDE≌△CDF.②∴DE=DF.③(2)请你再用另法证明此题.【分析】(1)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解答;(2)连接AD,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和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证明.【解答】(1)解:证明过程正确.推理依据:①等边对等角.②AAS.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2)证明:连接AD,∵AB=AC,D是底边BC的中点,∴AD平分∠BAC(三线合一),又∵DE⊥AB于E,DF⊥AC于F,∴DE=DF(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精选例题,错中淘金易错一等腰三角形的分情况讨论思想典例1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6和8,则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A.20 B.22 C.20或22 D.不确定[易错分析] 腰长没有说是6还是8,需要分类讨论,有的学生易漏一种情况。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之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返回目录
思维导图
返回目录
图形 性质 判定 面积计算公式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与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图形 性质 判定 面积计算公式
第19课时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返回目录
考点 1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1.等腰三角形
返回思维导图
性质 判定 面积
(1)两腰相等,两底角___相__等___(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 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 写成“三线合一”);(3)是轴对称图形,有___1___条对称轴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有两个角相等
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S=
1 2
ah(其中a是底边长,h是底边上的高)
第分要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是将三角 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在同一个三角 形中,欲证边相等,先证角相等,欲证角相等,先证边相等.
第1题图
第19课时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返回目录
∵
证明:如解图,取BC的中点D,连接AD, 在△ABD和△ACD中,
AB=AC AD=AD BD=CD ∴△ABD≌△ACD(SSS).
第1题解图
∴∠BAD=∠CAD,∠ADB=∠ADC=90°. ∴AD平分∠BAC,AD⊥BC. ∴AD为∠BAC的平分线,边BC上的中线和高线. 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三线合一”.
第19课时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返回目录
判定 面积
(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 是直角三角形;(3)勾股定理逆定理:若a2+b2=c2,则以a、b、c为三 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提分要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断一 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方法,应用时先确定最大边,然后 验证两条短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大边的平方.(4)一条边的中线等
人教版初中数学中考考点系统复习 第19讲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60°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内角都⑰
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定
(3)有一个角是⑱
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面
【拓展补充】如图,顶角为36°(或底角为72°)的等腰三角形叫做黄金三角形. 性质:
(2)底角的平分线BF将其分成底角为36°(△ABF)和顶角为36°(△BCF)的 等腰三角形; (3)过点F作FE⊥AB于点E,则EF为腰AB的垂直平分线.
A.60°
B.70°
C.80°
D.90°
第2题图
3.(甘肃中考)如图,等边三角形OAB的边长为2,则点B的坐标为( B )
A.(1,1)
第3题图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B(4,0).若在坐标轴上取点C,使 △ABC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C的个数是( A )
A.5
B.6
C.7
三角形的性质或三角函数进行求解.
对点训练 8.(2022·荆门)如图,一座金字塔被发现时,顶部已经荡然无存,但底部未曾受
损.已知该金字塔的下底面是一个边长为120 m的正方形,且每一个侧面与地面 的夹角为60°,则金字塔原来的高度为( B ) A.120 m
9.(陕西中考)如图,在3×3的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 A,B,C都在格点上,若BD是△ABC的高,则BD的长为( D )
质 (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1条对称轴,对称轴为顶角⑤ 平分
线 所在的直线(如图中AD所在的直线)
(1)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判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⑥ 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
知识点十三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知识点十三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在数学的几何世界中,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有着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首先,咱们来聊聊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顾名思义,就是至少有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这两条相等的边被称为腰,剩下的那条边则被称为底边。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也是相等的,这是它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
比如说,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如果已知顶角的度数,那么通过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度这个定理,就能轻松算出两个底角的度数。
反过来,如果知道了底角的度数,也能很快求出顶角的度数。
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也很有意思。
如果沿着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所以这条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而且,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在解题中经常能派上大用场。
啥叫“三线合一”呢?就是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举个例子,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中线,那就意味着它同时也是顶角平分线和底边上的高。
在实际问题中,比如要测量一个不能直接到达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来巧妙解决。
接下来,再看看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90 度,这个角被称为直角,而构成直角的两条边被称为直角边,剩下的那条边则被称为斜边。
直角三角形最重要的定理当属勾股定理了。
也就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比如,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 3 和 4,那么斜边的长度就可以通过勾股定理计算,即斜边的平方等于 3 的平方加上 4 的平方,也就是 9 + 16 = 25,所以斜边就是5。
除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还有很多有趣的性质。
比如,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的度数确定了,那么它的三条边的比例关系也就确定了。
这就是三角函数的基础。
再比如说,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个性质在解决一些与中点相关的问题时特别有用。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之间也有着一些有趣的联系。
【北师大版2020中考数学专项复习】:特殊三角形

【2020中考数学专项复习】:特殊三角形【考纲要求】【高清课堂: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考纲要求】1.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概念,会识别这三种图形;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 能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简单问题.3. 会运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性质:(1)具有三角形的一切性质;(2)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3)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4)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且都等于60°.要点诠释:等边三角形中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三线合一,共有三条.3.判定:(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有一个角为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要点诠释:(1)腰、底、顶角、底角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概念;(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考点二、直角三角形1.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2.性质:(1)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2)直角三角形中,30°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4)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5)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6)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要点诠释:(1)直角三角形中,S Rt△ABC=ch=ab,其中a、b为两直角边,c为斜边,h为斜边上的高;(2)圆内接三角形,当一条边为直径时,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判定:(1)两内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该边的一半,则这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为斜边.【典型例题】类型一、等腰三角形1.六边形ABCDEF的每个内角都为120°,且AB=1,BC=9,CD=6,DE=8.求六边形ABCDEF的周长.【思路点拨】考虑到每个内角为120°,则每个外角均为60°,可通过构造等边三角形来求边长及面积.【答案与解析】延长BC、ED交于M,DE、AF交于N,FA、CB交于P.∵∠EDC=∠DCB=120°∴∠DCM=∠CDM=60°,∴△MDC为等边三角形∠M=60°,同理△BAP,△EFN均为等边三角形.∠M=∠N=60°∴△MNP为等边三角形,MD=MC=6,PB=PA=1,NE=NF=EF,MP=6+9+1=16=MN=NP,EF=NF=NE=MN-ME=16-(6+8)=2.FA=NP-NF-PA=16-1-2=13,∴周长为1+9+6+8+2+13=39.【总结升华】考点是多边形外角和内角的关系.举一反三:【变式】把腰长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折叠两次后,得到的一个小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___.【答案】.2.已知: 如图, 菱形ABCD中, E、F分别是CB、CD上的点,BE=DF.(1)求证:AE=AF.(2)若AE垂直平分BC,AF垂直平分CD,求证:△AEF为等边三角形.【思路点拨】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答案与解析】(1)∵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B=∠D ,又∵BE=DF,∴≌.∴AE=AF.(2)连接AC, ∵AE垂直平分BC,AF垂直平分CD,∴AB=AC=AD,∵AB=BC=CD=DA ,∴△ABC和△ACD都是等边三角形.∴, .∴.又∵AE=AF ∴是等边三角形.【总结升华】此题涉及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举一反三:【高清课堂: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例4】【变式】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延长BC到D,延长BA到E,使AE=BD,连接CE、DE.求证:CE=DE.【答案】延长BD到F,使DF=BC,连接EF,∵等边△ABC,∴AB=BC=AC,∠B=60.∵BF=BD+DF,BE=AB+AE,AE=BD,BC=DF,∴BF=BE,∴等边△BEF,∴EF=BE,∠F=∠B,∴△BCE≌△FDE(SAS).∴CE=DE.类型二、直角三角形3.△ABC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为AB边上一点.求证:(1)△ACE≌△BCD; (2).【思路点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首先要根据条件判断运用哪个判定定理.【答案与解析】(1) ∵,∴,即.∵,∴△BCD≌△ACE.(2) ∵,∴.∵△BCD≌△ACE,∴,∴.∴.【总结升华】该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勾股定理.4.如图,△AC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D=∠BCE=90°,AE交DC于F,BD分别交CE,AE于点G、H.试猜测线段AE和BD的位置和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思路点拨】△AC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为证明全等提供了等线段的条件.【答案与解析】猜测 AE=BD,AE⊥BD.理由如下:∵∠ACD=∠BCE=90°,∴∠ACD+∠DCE=∠BCE+∠DCE,即∠ACE=∠DCB.∵△ACD和△BC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CD,CE=CB.∴△ACE≌△DCB(SAS).∴AE=BD,∠CAE=∠CDB.∵∠AFC=∠DFH,∴∠DHF=∠ACD=90°,∴AE⊥BD.【总结升华】两条线段的关系包括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两种.举一反三:【变式】 .以等腰三角形AOB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再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1BB1,……,如此作下去,若OA=OB=1,则第n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 n=________.【答案】.类型三、综合运用5 .(2019•牡丹江)如图①,△ABC中.AB=AC,P为底边BC上一点,PE⊥AB,PF⊥AC,CH⊥AB,垂足分别为E、F、H.易证PE+PF=CH.证明过程如下:如图①,连接AP.∵PE⊥AB,PF⊥AC,CH⊥AB,∴ABP S △=12AB•PE,ACP S △=12AC•PF,ABC S △=12AB•CH. 又∵ABP ACP ABC S S S +=△△△,∴12AB•PE+12AC•PF=12AB•CH.∵AB=AC,∴PE+PF=CH. (1)如图②,P 为BC 延长线上的点时,其它条件不变,PE 、PF 、CH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2)填空:若∠A=30°,△ABC 的面积为49,点P 在直线BC 上,且P 到直线AC 的距离为PF ,当PF=3时,则AB 边上的高CH=______.点P 到AB 边的距离PE=________.【思路点拨】运用面积证明可使问题简便,(2)中分情况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答案与解析】(1)如图②,PE=PF+CH .证明如下: ∵PE⊥AB,PF⊥AC,CH⊥AB, ∴ABP S △=12AB•PE,ACP S △=12AC•PF,ABC S △=12AB•CH, ∵ABP S △=ACP S △+ABC S △,∴12AB•PE=12AC•PF+12AB•CH, 又∵AB=AC, ∴PE=PF+CH;(2)∵在△ACH 中,∠A=30°,∴AC=2CH.∵ABC S △=12AB•CH,AB=AC , ∴12×2CH•CH=49, ∴CH=7. 分两种情况:①P 为底边BC 上一点,如图①. ∵PE+PF=CH, ∴PE=CH -PF=7-3=4;②P 为BC 延长线上的点时,如图②. ∵PE=PF+CH, ∴PE=3+7=10. 故答案为7;4或10.【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的面积,难度适中.6.在△ABC中,AC=BC ,,点D 为AC 的中点.(1)如图1,E 为线段DC 上任意一点,将线段DE 绕点D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DF ,连结CF ,过点F 作,交直线AB 于点H .判断FH 与FC 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2)如图2,若E 为线段DC 的延长线上任意一点,(1)中的其他条件不变,你在(1)中得出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直接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证明.【思路点拨】根据条件判断FH=FC,要证FH=FC 一般就要证三角形全等.【答案与解析】(1)FH与FC的数量关系是:.延长交于点G,由题意,知∠EDF=∠ACB=90°,DE=DF.∴DG∥CB.∵点D为AC的中点,∴点G为AB的中点,且.∴DG为的中位线.∴.∵AC=BC,∴DC=DG.∴DC- DE =DG- DF.即EC =FG.∵∠EDF =90°,,∴∠1+∠CFD =90°,∠2+∠CFD=90°.∴∠1 =∠2.∵与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DEF =∠DGA = 45°.∴∠CEF =∠FGH = 135°.∴△CEF ≌△FGH.∴ FH=FC.(2)FH 与FC 仍然相等.【总结升华】对于特殊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要记住并能灵活运用,注重积累解题思路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举一反三:【高清课堂: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例7】【变式】如图, △ABC 和△CD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点B,C,D 在一条直线上,点M 是AE 的中点,下列结论:①tan ∠AEC=; ②S ⊿ABC +S ⊿CDE ≥S ⊿ACE ; ③BM ⊥DM;④BM=DM.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答案】D.中考总复习:全等三角形—巩固练习(提高)【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已知等边△ABC 的边长为a ,则它的面积是( )A .a 2B .a 2C .a 2D .a 2CDBC M E DC B AA .(1)和(2)B .(2)和(3)C .(3)和(4)D .(1)和(4)3.如图,等腰三角形ABC 中,∠BAC=90°,在底边BC 上截取BD=AB ,过D 作DE ⊥BC 交AC 于E ,连接AD ,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4.如图,三角形纸片ABC 中,∠B=2∠C ,把三角形纸片沿直线AD 折叠,点B 落在AC 边上的E 处,那么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 .AC=AD+BD B .AC=AB+BD C .AC=AD+CD D .AC=AB+ CD5.(2019•镇江)边长为a 的等边三角形,记为第1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1个正六边形,取这个正六边形不相邻的三边中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记为第2个等边三角形,取其各边的三等分点,顺次连接又得到一个正六边形,记为第2个正六边形(如图),…,按此方式依次操作,则第6个正六边形的边长为( )A.511()32a ⨯ B .511()23a ⨯ C .611()32a ⨯ D. 611()23a ⨯ 6. 用含30°角的两块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板拼图形,下列四种图形:①平行四边形,②菱形,③矩形,④直角梯形,其中可以被拼成的图形是( )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①②③二、填空题7.如图,C 为线段AE 上一动点(不与点A ,E 重合),在AE 同侧分别作正三角形ABC 和正三角形CDE ,AD 与BE 交于点O ,AD 与BC 交于点P ,BE 与CD 交于点Q ,连结PQ.以下五个结论:① AD=BE ;② PQ ∥AE ;③ AP=BQ ;④ DE=DP ; ⑤ ∠AOB=60°.恒成立的有_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8.如图,小量角器的零度线在大量角器的零度线上,且小量角器的中心在大量角器的外缘边上.如果它们外缘边上的公共点在小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为,那么在大量角器上对应的度数为_____(只需写出~的角度).9.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和为3,斜边上的高为,则斜边的长为 .510.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BPC是等边三角形,则△CDP的面积是_________;△BPD 的面积是_________.11.如图,P是正三角形ABC 内的一点,且PA=6,PB=8,PC=10.若将△PAC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得到△P′AB ,则点P与点P′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APB=_________.12..以等腰三角形AOB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2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再以等腰直角三角形ABA1的斜边为直角边向外作第3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1BB1,……,如此作下去,若OA=OB=1,则第n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S n=________.三、解答题13. 已知:在△ABC中,∠ABC=90°,点E在直线AB上,ED与直线AC垂直,垂足为D,且点M为EC中点,连接BM,DM.(1)如图1,若点E在线段AB上,探究线段BM与DM及∠BMD与∠BCD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并直接写出你得到的结论;(2)如图2,若点E在BA延长线上,你在(1)中得到的结论是否发生变化?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3)若点E在AB延长线上,请你根据条件画出相应的图形,并直接写出线段BM与DM及∠BMD与∠BCD所满足的数量关系.14. (1) 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AE,BF交于点O,∠AOF=90°.求证:BE=CF.图1(2) 如图2,在正方形ABCD中,点E,H,F,G分别在边AB,BC,CD,DA上,EF,GH交于点O,∠FOH=90°,EF=4.求GH的长.图2(3) 已知点E,H,F,G分别在矩形ABCD的边AB,BC,CD,DA上,EF,GH交于点O,∠FOH=90°,EF=4.直接写出下列两题的答案:①如图3,矩形ABCD由2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求GH的长;②如图4,矩形ABCD由n个全等的正方形组成,求GH的长(用n的代数式表示).图3图415.①如图1,在正方形ABCD中,M是BC边(不含端点B、C)上任意一点,P是BC延长线上一点,N是∠DCP的平分线上一点.若∠AMN=90°,求证:AM=MN.下面给出一种证明的思路,你可以按这一思路证明,也可以选择另外的方法证明.证明:在边AB上截取AE=MC,连ME.正方形ABCD中,∠B=∠BCD=90°,AB=BC.∴∠NMC=180°—∠AMN—∠AMB=180°—∠B—∠AMB=∠MAB=∠MAE.(下面请你完成余下的证明过程)②若将①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三角形ABC”(如图2),N是∠ACP的平分线上一点,则当∠AMN=60°时,结论AM=MN是否还成立?请说明理由.③若将①中的“正方形ABCD”改为“正边形ABCD…X”,请你做出猜想:当∠AMN=_____________°时,结论AM=MN仍然成立.(直接写出答案,不需要证明)16.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E是等边三角形,M为对角线BD(不含B点)上任意一点,将BM绕点B逆时针旋转60°得到BN,连接EN、AM、CM.⑴求证:△AMB≌△ENB;⑵①当M点在何处时,AM+CM的值最小;②当M点在何处时,AM+BM+CM的值最小,并说明理由;⑶当AM+BM+CM的最小值为时,求正方形的边长.【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D.2.【答案】B.【解析】此题采取排除法做.(1)AB=AE,所以△ABE是等腰的,等腰三角形底角∠AEB不可能90°,所以AC⊥BD不成立.排除A,D;(2)∵AC平分∠DAB,AB=AE,AC=AD.∴△DAE≌△CAB,∴BC=DE成立,排除C.3.【答案】D.【解析】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且∠BAC=90°,所以∠B=∠C=45°,又DE⊥BC,所以∠DEC=∠C= 45°,所以△EDC是等腰三角形,BD=AB,所以△ABD是等腰三角形,∠BAD=∠BDA,而∠EAD=90°-∠BAD,∠EDA=90°-∠BDA,所以∠EAD=∠EDA,所以△EAD是等腰三角形,因此图中等腰三角形共4个.4.【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证得AB=AE,BD=DE,DE=EC.据此可以对以下选项进行一一判定.选B.5.【答案】A.6.【答案】B.【解析】当把完全重合的含有30°角的两块三角板拼成的图形有三种情况:(1)当把60度角对的边重合,且两个直角的顶角也重合时,所成的图形是等边三角形;(2)当把30度角对的边重合,且两个直角的顶角也重合时,所成的图形是等腰三角形;(3)当斜边重合,且一个三角形的30度角的顶点与另一个三角形60度角的顶点重合时,所成的图形是矩形,矩形也是平行四边形.选B二、填空题7.【答案】①②③⑤.【解析】提示:证△ACD ≌△BCE, △ACP ≌△BCQ.8.【答案】50°.9【解析】设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则a +b =3,222a b c +=,1122ab c =⨯,代入即可. 10.【答案】1,.【解析】∵△BPC 是等边三角形,∴∠PCD=30°做PE ⊥CD,得PE=1,即△CDP 的面积是=12×2×1=1; 根据即可推得BCD BPD BPC PCDSS S S +=+. 11.【答案】6 ,150°.12.【答案】. 三、解答题13.【答案与解析】 (1)结论:BM=DM ,∠BMD=2∠BCD .理由:∵BM 、DM 分别是Rt △DEC 、Rt △EBC 的斜边上的中线,∴BM=DM=12 CE;又∵BM=MC,∴∠MCB=∠MBC,即∠BME=2∠BCM;同理可得∠DME=2∠DCM;∴∠BME+∠DME=2(∠BCM+∠DCM),即∠BMD=2∠BCD.(2)在(1)中得到的结论仍然成立.即BM=DM,∠BMD=2∠BCD 证法一:∵点M是Rt△BEC的斜边EC的中点,∴BM=12EC=MC,又点M是Rt△BEC的斜边EC的中点,∴DM=12EC=MC,∴BM=DM;∵BM=MC,DM=MC,∴∠CBM=∠BCM,∠DCM=∠CDM,∴∠BMD=∠EMB+∠EMD=2∠BCM+2∠DCM=2(∠BCM+∠DCM)=2∠BCD,即∠BMD=2∠BCD.证法二:∵点M是Rt△BEC的斜边EC的中点,∴BM=12EC=ME;又点M是Rt△DEC的斜边EC的中点,∴DM=12EC=MC,∴BM=DM;∵BM=ME,DM=MC,∴∠BEC=∠EBM,∠MCD=∠MDC,∴∠BEM+∠MCD=∠BAC=90°-∠BCD,∴∠BMD=180°-(∠BMC+∠DME),=180°-2(∠BEM+∠MCD)=180°-2(90°-∠BCD)=2∠BCD,即∠BMD=2∠BCD.(3)所画图形如图所示:图1中有BM=DM,∠BMD=2∠BCD;图2中∠BCD不存在,有BM=DM;图3中有BM=DM,∠BMD=360°-2∠BCD.解法同(2).14.【答案与解析】(1) 证明:如图1,∵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BC,∠ABC=∠BCD=90°,∴∠EAB+∠AEB=90°.∵∠EOB=∠AOF=90°,∴∠FBC+∠AEB=90°,∴∠EAB=∠FBC,∴△ABE≌△BCF,∴BE=CF.(2) 解:如图2,过点A作AM//GH交BC于M,过点B作BN//EF交CD于N,AM与BN交于点O/,则四边形AMHG和四边形BNFE均为平行四边形,∴EF=BN,GH=AM,∵∠FOH=90°, AM//GH,EF//BN, ∴∠NO/A=90°,故由(1)得, △ABM≌△BCN,∴AM=BN,∴GH=EF=4.(3) ①8.②4n.15.【答案与解析】(1)∵AE=MC,∴BE=BM, ∴∠BEM=∠EMB=45°,∴∠AEM=1355°,∵CN平分∠DCP,∴∠PCN=45°,∴∠AEM=∠MCN=135°在△AEM和△MCN中:∵∴△AEM≌△MCN,∴AM=MN(2)仍然成立.在边AB上截取AE=MC,连接ME∵△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B=∠ACB=60°,∴∠ACP=120°.∵AE=MC,∴BE=BM∴∠BEM=∠EMB=60°∴∠AEM=120°.∵CN平分∠ACP,∴∠PCN=60°,∴∠AEM=∠MCN=120°∵∠CMN=180°—∠AMN—∠AMB=180°—∠B—∠AMB=∠BAM∴△AEM≌△MCN,∴AM=MN(3)16.【答案与解析】⑴∵△ABE是等边三角形,∴BA=BE,∠ABE=60°.∵∠MBN=60°,∴∠MBN-∠ABN=∠ABE-∠ABN.即∠BMA=∠NBE.又∵MB=NB,∴△AMB≌△ENB(SAS).⑵①当M点落在BD的中点时,AM+CM的值最小.②如图,连接CE,当M点位于BD与CE的交点处时,AM+BM+CM的值最小.理由如下:连接MN.由⑴知,△AMB≌△ENB,∴AM=EN.∵∠MBN=60°,MB=NB,∴△BMN是等边三角形.∴BM=MN.∴AM+BM+CM=EN+MN+CM.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EN+MN+CM=EC最短∴当M点位于BD与CE的交点处时,AM+BM+CM的值最小,即等于EC的长.⑶过E点作EF⊥BC交CB的延长线于F,∴∠EBF=90°-60°=30°.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BF=x,EF=.在Rt△EFC中,∵EF2+FC2=EC2,∴()2+(x+x)2=. 解得,x=(舍去负值).∴正方形的边长为.。
【中考备战策略】2014中考数学(人教版)总复习课件:18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考点一
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
1.有两边 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条边 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分为:底和腰不相等 的等腰三角形 和等边 三角形.
温馨提示 1.若题目中没有明确边是底还是腰, 角没有明确是 顶角还是底角,就需要分类讨论 . 2.等腰三角形的两腰必须满足两腰之和大于底, 底 角 α 满足 0° < α< 90° ,顶角 β 满足 0° < β< 180° .
考点四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经过线段的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性质 (1)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 两个端点 的距离相等; (2)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上.
温馨提示 1.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 这一点到三 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 2.锐角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内 部,直角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恰是斜边的中 点,钝角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 部.
温馨提示 勾股定理的使用范围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因此可 作高来构造直角三角形 .
2.判定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两个角互余 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 a, b, c 满足 a2+ b2= 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温馨提示 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识别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 角三角形的一种理论依据,在运用时,一定要用两短 边的平方和与长边的平方作比较 . 2.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 称 为勾股数 .
考点三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例 3 (2013· 临沂 )如图,四边形 ABCD 中,AC 垂直 平分 BD,垂足为 E,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 AB= AD B. AC 平分∠ BCD C. AB= BD D.△ BEC≌△ DE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4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一、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这个判定定理常用于证明同一个三角形中的边相等.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二、等边三角形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2.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1.直角三角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性质:(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判定:(1)两个内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及逆定理(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a 2+b 2=c 2.(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条边a 、b 、c 有关系:a 2+b 2=c 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考向一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1条或3条对称轴.2.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3.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4.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 ,底边长为b ,则2b <a . 5.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顶角为∠A ,底角为∠B 、∠C ,则∠A =180°-2∠B ,∠B =∠C =2180A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 )A .55°,55°B .70°,40°或70°,55°C .70°,40°D .55°,55°或70°,40° 【答案】D【分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分70︒的内角为顶角和70︒的内角为底角两种情况,再分别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得.【详解】(1)当70︒的内角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则另外两个内角均为底角,它们的度数为18070552︒-︒=︒ (2)当70︒的内角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则另两个内角一个为底角,一个为顶角;底角为70︒,顶角为180707040︒-︒-︒=︒综上,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55,55︒︒或70,40︒︒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正确分两种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2.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在深入研究比例理论时,提出了分线段的“中末比”问题:点G 将一线段MN 分为两线段MG ,GN ,使得其中较长的一段MG 是全长MN 与较短的段GN 的比例中项,即满足12MG GN MN MG ==,后人把12这个数称为“黄金分割”数,把点G 称为线段MN 的“黄金分割”点.如图,在ABC 中,已知3AB AC ==,4BC =,若D ,E 是边BC 的两个“黄金分割”点,则ADE的面积为( )A .10-B .5CD .20-【答案】A【分析】作AF ⊥BC ,根据等腰三角形ABC 的性质求出AF 的长,再根据黄金分割点的定义求出BE 、CD 的长度,得到ADE 中DE 的长,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即可解题.【详解】解:过点A 作AF ⊥BC ,∵AB=AC ,∴BF=12BC=2,在Rt ABF ==∵D 是边BC 的两个“黄金分割”点,∴CD BC =即142CD =,解得CD=2,同理BE=2,∵CE=BC -BE=4-(2)=6-DE=CD -8,∴S △ABC=12DE AF ⨯⨯=()182⨯10- A. 【点睛】本题考查了“黄金分割比”的定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DE 和AF 的长是解题的关键。
1.在等腰ABC 中,AB =AC ,∠B =50°,则∠A 的大小为________.【答案】80︒【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可求∠C ,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详解】解:∵AB=AC,∠B=50°,∴∠C=∠B=50°,∴∠A=180°-2×50°=80°.故答案为:80°.【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4.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答案】10或11【分析】分3是腰长与底边长两种情况讨论求解即可.【详解】解:①3是腰长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3、4,∵此时能组成三角形,∴周长=3+3+4=10;②3是底边长时,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3、4、4,此时能组成三角形,所以周长=3+4+4=11.综上所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0或11.故答案为:10或11.【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根据题意,正确分情况讨论是解题的关键.考向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是把三角形中的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2.底角为顶角的2倍的等腰三角形非常特殊,其底角平分线将原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1.如图,已知AB=AC,AD=AE,BD和CE相交于点O.(1)求证:△ABD≌△ACE;(2)判断△BO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答案】(1)见解析;(2)等腰三角形,理由见解析.【分析】(1)由“SAS”可证△ABD≌△ACE;(2)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D=∠ACE,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C=∠ACB,可求∠OBC=∠OCB,可得BO=CO,即可得结论.【详解】证明:(1)∵AB=AC,∠BAD=∠CAE,AD=AE,∴△ABD≌△ACE(SAS);(2)△BOC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ABD≌△ACE,∴∠ABD=∠ACE,∵AB =AC ,∴∠ABC =∠ACB ∴∠ABC ﹣∠ABD =∠ACB ﹣∠ACE ,∴∠OBC =∠OCB ,∴BO =CO ,∴△BOC 是等腰三角形.【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熟记相关定理是解题关键. 2.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BD 为∠ABC 的平分线,∠A=36°,AB=AC=a ,BC=b ,则CD=( )A .2a b +B .2a b -C .a -bD .b -a【答案】C【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得出BD=BC=AD ,进而解答即可.【详解】解:∵在等腰△ABC 中,BD 为∠ABC 的平分线,∠A=36°,∴∠ABC=∠C=2∠ABD=72°,∴∠ABD=36°=∠A ,∴BD=AD ,∴∠BDC=∠A+∠ABD=72°=∠C ,∴BD=BC ,∵AB=AC=a ,BC=b ,∴CD=AC -AD=a -b ,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得出BD=BC=AD 解答.1.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点,BD CE =,ABE ACD ∠=∠,BE 与CD 相交于点F ,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答案】见解析【分析】先证明BDF CEF ∆∆≌,得到BF CF =,FBC FCB ∠=∠,进而得到A ABC CB =∠∠,故可求解.【详解】证明:在BDF ∆和CEF ∆中()DFB EFC FBD FCEBD CE ⎧∠=∠⎪∠=∠⎨⎪=⎩对顶角相等 ∴()BDF CEF AAS ∆∆≌∴BF CF =∴FBC FCB ∠=∠又∵ABE ACD ∠=∠∴FBC ABE FCB ACD ∠+∠=∠+∠即A ABC CB =∠∠∴ABC ∆是等腰三角形.【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考向三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3.等边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和垂心重合.1.如图,已知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分别以点A ,C 为圆心,m 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D ,连结BD .若BD 的长为m 的值为_____.【答案】2或【分析】由作图知,点D 在AC 的垂直平分线上,得到点B 在AC 的垂直平分线上,求得BD 垂直平分AC ,设垂足为E ,得到BED 、B 在AC 的两侧时,如图,证出BE =DE ,即可求出m ;当点D 、B 在AC 的同侧时,如图,解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结论.【详解】解:由作图知,点D 在AC 的垂直平分线上,∵△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B 在AC 的垂直平分线上,∴BD 垂直平分AC ,设垂足为E ,∵AC =AB =2,∴BE =AB ·sin60°当点D 、B 在AC 的两侧时,如图,∵BD =BE =DE ,∴AD =AB =2,∴m =2;当点D 、B 在AC 的同侧时,如图,∵BD '=D E '=AD '=m =m 的值为2或2或【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2.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4AB cm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2/cm s 的速度沿AB 向点B 匀速运动,过点P 作PQ AB ⊥,交折线AC CB -于点Q ,以PQ 为边作等边三角形PQD ,使点A ,D 在PQ异侧.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x s ()02x <<,PQD △与ABC 重叠部分图形的面积为y ()2cm .(1)AP的长为______cm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2)当点D 落在边BC 上时,求x 的值.(3)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答案】(1)2x ;(2)23;(3)当203x <≤时,2y =;当213x <≤时,22y x =-+-当12x <<时,22)y x =-. 【分析】(1)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得;(2)如图(见解析),先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60,A B DPQ PQ DP ∠=∠=∠=︒=,再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30AQP BPD ∠=∠=︒,然后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可得AQ BP =,最后在Rt APQ 中,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列出等式求解即可得;(3)先求出点Q 与点C 重合时x 的值,再分203x <≤、213x <≤和12x <<三种情况,然后分别利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正切三角函数、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即可得.【详解】(1)由题意得:2()AP x cm = 故答案为:2x ;(2)如图,ABC 和PQD △都是等边三角形 60,A B DPQ PQ DP ∴∠=∠=∠=︒=PQ AB ⊥,即90APQ BPQ ∠=∠=︒9030AQP A ∴∠=︒-∠=︒,30BPD BPQ DPQ ∠=∠-∠=︒在APQ 和BDP △中,30A B AQP BPD PQ DP ∠=∠⎧⎪∠=∠=︒⎨⎪=⎩()APQ BDP AAS ∴≅AQ BP ∴= 4,2AB AP x ==42AQ BP AB AP x ∴==-=-在Rt APQ 中,30AQP ∠=︒12AP AQ ∴=,即12(42)2x x =- 解得23x =; (3)ABC 是等边三角形 4AC BC AB ∴===当点Q 与点C 重合时,114222AP AQ ==⨯= 则22x =,解得1x = 结合(2)的结论,分以下三种情况:①如图1,当203x <≤时,重叠部分图形为PQD △ 由(2)可知,等边PQD △的边长为PQ ==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PQ边上的高为32PQ x =则2132y x =⋅⋅= ②如图2,当213x <≤时,重叠部分图形为四边形EFPQ 60,30B BPD ∠=︒∠=︒18090BFP B BPD ∴∠=︒-∠-∠=︒ 则在Rt BFP △中,11(42)222BF BP x x ==-=-,)PF x ==-)DF PD PF x ∴=-=-=-在Rt DEF △中,tan EF D DF =,即tan60EF DF =︒⋅=则PQD Rt DEF EFPQ y S S S ==-四边形212DF EF =-⋅22=-2x =+- ③如图3,当12x <<时,重叠部分图形为MPQ同②可知,11(42)222BM BP x x ==-=-,)PM x =-在Rt MPQ 中,tan MQ MPQ PM ∠=,即tan60MQ PM =︒⋅=则12MNP y S PM MQ ==⋅2)2x ⎤=⋅-⎦22)2x =-综上,当203x <≤时,2y =;当213x <≤时,2y x =+-当12x <<时,22)2y x =-.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切三角函数等知识点,较难的是题(3),依据题意,正确分三种情况讨论是解题关键.1.如图,面积为1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则DEF ∆的面积是( )A .1B .12C .13D .14【答案】D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判断四个小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即可判断一个的面积是14.【详解】∵,,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且△ABC 是等边三角形,∴△ADF ≌△DBE ≌△FEC ≌△DFE,∴△DEF 的面积是14.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全等,关键在于熟练掌握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2.如图,正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3,将△ABC 绕它的外心O 逆时针旋转60°得到△A 'B 'C ',则它们重叠部分的面积是( )A .BCD 【答案】C 【分析】根据重合部分是正六边形,连接O 和正六边形的各个顶点,所得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据此即可求解.【详解】解:作AM ⊥BC 于M ,如图:重合部分是正六边形,连接O 和正六边形的各个顶点,所得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 ∵△ABC 是等边三角形,AM ⊥BC ,∴AB =BC =3,BM =CM =12BC =32,∠BAM =30°,∴AM =2,∴△ABC 的面积=12BC×AM =12×3×2,∴重叠部分的面积=69△ABC 的面积=6=942⨯;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心、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旋转的性质,理解连接O 和正六边形的各个顶点,所得的三角形都为全等的等边三角形是关键.考向四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60°,无论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这个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1.如图,在一个池塘两旁有一条笔直小路(B ,C 为小路端点)和一棵小树(A 为小树位置)测得的相关数据为:60,60,48ABC ACB BC ∠=︒∠=︒=米,则AC =________米.【答案】48【分析】先说明△ABC 是等边三角形,然后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详解】解:∵60,60ABC ACB ∠=︒∠=︒∴∠BAC=180°-60°-60°=60°∴∠BAC=∠ABC=∠BCA=60°∴△ABC 是等边三角形 ∴AC=BC=48米.故答案为48.【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证得△ABC 是等边三角形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如图,,ABC ECD ∆∆都是等边三角形,且B ,C ,D 在一条直线上,连结,BE AD ,点M ,N 分别是线段BE ,AD 上的两点,且11,33BM BE AN AD ==,则CMN ∆的形状是( )A .等腰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等边三角形D .不等边三角形【答案】C【分析】先证明BCE ACD ≅,得到BE AD =,根据已知条件可得AN BM =,证明△△BCM ACN ≅,得到=60MCN ∠︒,即可得到结果;【详解】∵,ABC ECD ∆∆都是等边三角形,∴BC AC =,CE CD =,60BCA DCE ∠=∠=︒, ∴+BCA ACE DCE ACE ∠∠=∠+∠,∴BCE ACD ∠=∠,在BCE 和ACD △中,BC AC BCE ACD CE CD ⎧=⎪∠=∠⎨⎪=⎩,∴()△△BCE ACD SAS ≅,∴BE AD =,CBM ACN ∠=∠,又∵11,33BM BE AN AD ==,∴BM AN =, 在BCM 和ACN △中,BM AN CBM ACN BC AC ⎧=⎪∠=∠⎨⎪=⎩∴()△△BCM ACN SAS ≅,∴BCM ACN ∠=∠,MC NC =,∴+60BCM ACM ACN ACM ∠∠=∠+∠=︒,∴CMN ∆是等边三角形.故答案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正确分析题目条件是解题的关键.1.如图,等边三角形纸片ABC 的边长为6,E ,F 是边BC 上的三等分点.分别过点E ,F 沿着平行于BA ,CA 方向各剪一刀,则剪下的△DEF 的周长是_____ .【答案】6【分析】先说明△DEF 是等边三角形,再根据E ,F 是边BC 上的三等分求出BC 的长,最后求周长即可.【详解】解:∵等边三角形纸片ABC ∴∠B=∠C=60°∵DE ∥AB ,DF ∥AC ∴∠DEF=∠DFE=60°∴△DEF 是等边三角形∴DE=EF=DF∵E ,F 是边BC 上的三等分点,BC=6∴EF=2∴DE=EF=DF=2∴△DEF= DE+EF+DF=6故答案为6.【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等分点的意义,灵活应用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如图,Rt △ABC 中,∠A =30°,∠ABC =90°.将Rt △ABC 绕点B 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 BC ''△.此时恰好点C 在A C ''上,A B '交AC 于点E ,则△ABE 与△ABC 的面积之比为( )A .13B .12C .23D .34【答案】D【分析】由旋转的性质得出BC =BC ',∠ACB =∠A 'C 'B =60°,则△BCC '是等边三角形,∠CBC '=60°,得出∠BEA =90°,设CE =a ,则BE ,AE =3a ,求出34AE AC =,可求出答案. 【详解】∵∠A =30°,∠ABC =90°,∴∠ACB =60°,∵将Rt △ABC 绕点B 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A 'BC ',∴BC =BC ',∠ACB =∠A 'C 'B =60°,∴△BCC '是等边三角形,∴∠CBC '=60°,∴∠ABA '=60°,∴∠BEA =90°,设CE =a ,则BE ,AE =3a ,∴13CE AE =,∴34AE AC =,∴△ABE 与△ABC 的面积之比为34.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旋转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考向五 “三线合一”等腰(等边)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即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重合.1.已知等边三角形一边上的高为 )A .2B .3C .4D .【答案】C【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线合一,利用勾股定理可求解即可.【详解】根据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质:设它的边长为x ,可得:2222x x ⎛⎫=+ ⎪⎝⎭,解得:x =4,x =﹣4(舍去),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运用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常用方法.2.如图,ABC 中,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EF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交AD 于点O .若OA =3,则ABC 外接圆的面积为( )A .3πB .4πC .6πD .9π【答案】D 【分析】先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可得AD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可得点O 即为ABC 外接圆的圆心,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即可得.【详解】AB AC =,AD 是BAC ∠的平分线AD BC ∴⊥,且AD 是BC 边上的中线(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AD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 EF 是AC 的垂直平分线∴点O 为ABC 外接圆的圆心,OA 为外接圆的半径3OA =ABC ∴外接圆的面积为29OA ππ=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三角形外接圆,正确找出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是解题关键.1.ABC 中,,120,AB AC BAC BC =∠=︒=D 为BC 的中点,14AE AB =,则EBD △的面积为( )A B C D 【答案】B【分析】连接AD ,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到BAD ∠的度数,及Rt ABD △,由14AE AB =得34BE AB =,得34BDE ABD S S =△△,计算ABD △的面积即可. 【详解】连接AD ,如图所示:∵,120,AB AC BAC BC =∠=︒=D 为BC 中点∴AD BC ⊥,且1602BAD CAD BAC ︒∠=∠=∠=,BD DC ==Rt ABD △中,2,1AB AD ==∵14AE AB =∴34BE AB =∴3311442BDE ABD S S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解直角三角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熟知以上知识是解题的关键.考向六 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30°的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性质常常用于计算三角形的边长,也是证明一边(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另一边(斜边)的一半的重要依据.当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或结论倾向于该性质时,我们可运用转化思想,将线段或角转化,构造直角三角形,从而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1.如图,在Rt ABC 中, 90,30,1,C ABC AC cm ∠=︒∠=︒=将Rt ABC 绕点A 逆时针旋转得到Rt AB C ''△,使点C '落在AB 边上,连接BB ',则BB '的长度是( )A .1cmB .2cm CD.【答案】B 【分析】由旋转的性质可知,'=60∠∠=CAB BAB ,进而得出'∆BAB 为等边三角形,进而求出'==2BB AB .【详解】解:∵ 90,30,1,C ABC AC cm ∠=︒∠=︒=由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知,∴=2=2AB AC cm ,又∠CAB =90°-∠ABC =90°-30°=60°,由旋转的性质可知:'=60∠∠=CAB BAB ,且'=AB AB , ∴'∆BAB 为等边三角形,∴'==2BB AB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旋转的性质等,熟练掌握其性质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2.有一架竖直靠在直角墙面的梯子正在下滑,一只猫紧紧盯住位于梯子正中间的老鼠,等待与老鼠距离最小时扑捉.把墙面、梯子、猫和老鼠都理想化为同一平面内的线或点,模型如图,,点,分别在射线,上,长度始终保持不变,,为的中点,点到,的距离分别为4和2.在此滑动过程中,猫与老鼠的距离的最小值为_________.90ABC ∠=︒M N BA BC MN 4MN =E MN D BA BC DE【答案】【分析】根据当、、三点共线,距离最小,求出BE和BD即可得出答案.【详解】如图当、、三点共线,距离最小,∵,为的中点,∴,,,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两点间的距离线段最短,判断出距离最短的情况是解题关键.1.如图,在Rt△ABC中,∠C=90°,点D在线段BC上,且∠B=30°,∠ADC=60°,BC=BD 的长度为________.【答案】【分析】首先证明DB=AD=2CD,然后再由条件BC=【详解】解:∵∠C=90°,∠ADC=60°,∴∠DAC=30°,∴CD=12 AD.2B D E B DE4MN=E MN2BE=BD==2 DE BD BE=-=2∵∠B =30°,∠ADC =60°,∴∠BAD =30°,∴BD =AD ,∴BD =2CD .∵BC =CD +2CD =CD D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关键是掌握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如图,在△ABC 中点D 为△ABC 的内心,∠A=60°,CD=2,BD=4.则△DBC 的面积是( )A .B .C .2D .4【答案】B 【分析】过点B 作BH ⊥CD 于点H .由点D 为△ABC 的内心,∠A=60°,得∠BDC=120°,则∠BDH=60°,由BD=4,BD :CD=2:1得CD=2,于是求出△DBC 的面积.【详解】解:过点B 作BH ⊥CD 于点H .∵点D 为△ABC 的内心,∠A=60°,∴∠BDC=90°+12∠A=90°+12×60°=120°,则∠BDH=60°,∵BD=4,BD :CD=2:1∴DH=2,CD=2,∴△DBC 的面积为12CD•BH=12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心的相关计算,熟练运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考向七 勾股定理1.应用勾股定理时,要分清直角边和斜边,尤其在记忆a 2+b 2=c 2时,斜边只能是c .若b 为斜边,则关系式是a 2+c 2=b 2;若a 为斜边,则关系式是b 2+c 2=a 2.2.如果已知的两边没有明确边的类型,那么它们可能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一条直角边、一条斜边,求解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以免漏解.1.如图1,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一条直角边长为2,剪四块这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把它们按图2放入一个边长为3的正方形中(纸片在结合部分不重叠无缝隙),则图2中阴影部分面积为_____.【答案】【分析】根据题意和图形,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的长和斜边的长,从而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另一条直角边长,再根据图形,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代入数据计算即可.【详解】解:由题意可得,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3,一条直角边长为2,,,故答案为:【点睛】此题考查勾股定理解三角形,正方形的性质,正确理解正方形的边长3与直角三角形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在矩形ABCD 中,点E 在DC 上,将矩形沿AE 折叠,使点D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若AB =3,BC =5,则tan ∠DAE 的值为( )=4=A .12B .920C .25D .13【答案】D【分析】先根据矩形的性质和折叠的性质得AF =AD =BC=5,EF =DE ,在Rt △ABF 中,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BF 的长,则CF 可得,设CE =x ,则DE =EF =3﹣x ,然后在Rt △ECF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关于x 的方程,解方程即可得到x ,进一步可得DE 的长,再根据正切的定义即可求解.【详解】解:∵四边形ABCD 为矩形,∴AD =BC =5,AB =CD =3,∵矩形ABCD 沿直线AE 折叠,顶点D 恰好落在BC 边上的F 处,∴AF =AD =5,EF =DE ,在Rt △ABF 中,BF 4=,∴CF =BC ﹣BF =5﹣4=1,设CE =x ,则DE =EF =3﹣x 在Rt △ECF 中,∵CE 2+FC 2=EF 2,∴x 2+12=(3﹣x )2,解得x =43,∴DE =EF =3﹣x =53,∴tan ∠DAE =51353DE AD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矩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知识,属于常考题型,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推理与计算是解题的关键.1.如图,12OA A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A 1=1,以斜边OA 2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OA 2A 3,再以OA 3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OA 3A 4,…,按此规律作下去,则OA n 的长度为( )A .nB .n ﹣1C .(2)nD .(2)n ﹣1【答案】B【分析】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分别求出各边长,依据规律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OA1A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A1=1,∴OA2∵△OA2A3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A3=2=2;∵△OA3A4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A4=3.∵△OA4A5为等腰直角三角形,∴OA5=4=4,……∴OA n n﹣1,故选:B.【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熟练应用勾股定理得出是解题关键.2.如图,在3×3的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B,C都在格点上,若BD是△ABC的高,则BD的长为()A B C D【答案】D【分析】根据勾股定理计算AC的长,利用面积和差关系可求ABC的面积,由三角形的面积法求高即可.【详解】解:由勾股定理得:AC∵S△ABC=3×3﹣111121323222⨯⨯-⨯⨯-⨯⨯=72,∴1722AC BD⋅=BD7=,∴BD D.【点睛】本题考查了网格与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掌握勾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已知m 、n 、4分别是等腰三角形(非等边三角形)三边的长,且m 、n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x ﹣6x +k+2=0的两个根,则k 的值等于( )A .7B .7或6C .6或﹣7D .6【答案】B【分析】当m =4或n =4时,即x =4,代入方程即可得到结论,当m =n 时,即△=(﹣6)2﹣4×(k +2)=0,解方程即可得到结论.【详解】当m =4或n =4时,即x =4,∴方程为42﹣6×4+k+2=0,解得:k =6;当m =n 时,2x ﹣6x +k+2=0∵1a =,6b =-,2c k =+,∴()()22464120b ac k =-=--⨯⨯+=⊿,解得:7k =, 综上所述,k 的值等于6或7,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根的判别式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方程有一个实数根为2或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在ABC 中,,80BA BC B =∠=︒,观察图中尺规作图的痕迹,则DCE ∠的度数为( )A .60B .65C .70D .75【答案】B 【分析】先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CA ,进而求得∠ACD ,由作图痕迹可知CE 为∠ACD 的平分线,利用角平分线定义求解即可.【详解】∵在ABC 中,,80BA BC B =∠=︒,∴180180805022B ACB -∠-∠===, ∴∠ACD=180°-∠ACB=180°-50°=130°,由作图痕迹可知CE 为∠ACD 的平分线, ∴1652DCE ACD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作法,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法是解答的关键.3.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腰长为4,点M 在斜边AB 上,点P 为该平面内一动点,且满足PC =2,则PM 的最小值为( )A .2B .2C .D .【答案】B【分析】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斜边AB =P 在以C 为圆心,PC 为半径的圆上,当点P 在斜边AB 的中线上时,PM 的值最小,于是得到结论.【详解】解:∵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腰长为4,∴斜边AB =∵点P 为该平面内一动点,且满足PC =2,∴点P 在以C 为圆心,PC 为半径的圆上,当点P 在斜边AB 的中线上时,PM 的值最小,∵△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M =12AB =∵PC =2,∴PM =CM ﹣CP =2,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最小值问题,涉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点到圆的距离,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画出图形找到取最小值的状态然后求解.4.一条船从海岛A 出发,以15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航行,2小时后到达海岛B 处.灯塔C 在海岛在海岛A 的北偏西42°方向上,在海岛B 的北偏西84°方向上.则海岛B 到灯塔C 的距离是( )A .15海里B .20海里C .30海里D .60海里【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画出图形,根据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C=∠CAB=42°,根据等角对等边得出BC=AB ,求出AB 即可.【详解】解:∵根据题意得:∠CBD=84°,∠CAB=42°,∴∠C=∠CBD -∠CAB=42°=∠CAB ,∴BC=AB ,∵AB=15海里/时×2时=30海里,∴BC=30海里,即海岛B 到灯塔C 的距离是30海里.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关键是求出∠C=∠CAB ,题目比较典型,难度不大.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680x x -+=的两根,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 A .2B .4C .8D .2或4【答案】A【分析】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得出三角形的边长,用三角形存在的条件分类讨论边长,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x 2-6x+8=0 (x -4)(x -2)=0 解得:x=4或x=2,当等腰三角形的三边为2,2,4时,不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此时不能组成三角形;当等腰三角形的三边为2,4,4时,符合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此时能组成三角形,所以三角形的底边长为2,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能求出方程的解并能够判断三角形三边存在的条件是解此题的关键.6.如图,三角形纸片ABC ,点D 是BC 边上一点,连接AD ,把ABD △沿着AD 翻折,得到AED ,DE 与AC 交于点G ,连接BE 交AD 于点F .若DG GE =,3AF =,,的面积为2,则点F 到BC 的距离为( )ABC .D . 【答案】B2BF =ADG 53【分析】首先求出ABD 的面积.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DF ,设点F 到BD 的距离为h ,根据•BD •h =•BF •DF ,求出BD 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解:∵DG =GE ,∴S △ADG =S △AEG =2,∴S △ADE =4,由翻折可知,ADB ≌ADE ,BE ⊥AD ,∴S △ABD =S △ADE =4,∠BFD =90°,∴•(AF +DF )•BF =4,∴•(3+DF )•2=4,∴DF =1, ∴DBF 到BD 的距离为h ,则•BD•h =•BF •DF ,∴h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翻折变换,三角形的面积,勾股定理二次根式的运算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7.在中,,若,则的长是________.【答案】17【分析】在Rt △ABC 中,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即可求解.【详解】解:∵在Rt △ABC 中,∠C=90°,AB -AC=2,BC=8,∴AC 2+BC 2=AB 2,即(AB -2)2+82=AB 2,解得AB=17.故答案为:17.【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解答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勾股定理的定义及其在直角三角形中的表示形式.8.如图所示,在四边形中,,,.连接,,若,则长度是_________.【答案】10【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间关系,先计算,再在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详解】解:在中,121212121212Rt ABC 90C ∠=︒2,8AB AC BC -==AB ABCD 90B ∠=︒2AB =8CD =AC AC CD ⊥1sin 3ACB ∠=AD AC ACD AD Rt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