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全等相似三角形难题汇总(附答案)

合集下载

相似三角形难题集锦(含问题详解)

相似三角形难题集锦(含问题详解)

一、相似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1.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过点B作射线BB1∥AC.动点D从点A出发沿射线AC方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E从点C沿射线AC方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过点D作DH⊥AB 于H,过点E作EF⊥AC交射线BB1于F,G是EF中点,连接DG.设点D运动的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AD=AB,并求出此时DE的长度;〔2〕当△DEG与△ACB相似时,求t的值.2.如图,在△ABC 中,ABC=90°,AB=6m,BC=8m,动点P以2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AC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以1m/s的速度从C点出发,沿CB向点B移动.当其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它们都停止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秒.〔1〕①当t=2.5s时,求△CPQ的面积;②求△CPQ的面积S〔平方米〕关于时间t〔秒〕的函数解析式;〔2〕在P,Q移动的过程中,当△CPQ为等腰三角形时,求出t的值.3.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6,BC=8,点D在边AB上运动,DE平分CDB交边BC于点E,EM ⊥BD,垂足为M,EN⊥CD,垂足为N.〔1〕当AD=CD时,求证:DE∥AC;〔2〕探究:AD为何值时,△BME与△E相似?4.如下列图,在△ABC中,BA=BC=20cm,AC=30cm,点P从A点出发,沿着AB以每秒4cm的速度向B点运动;同时点Q从C 〔1〕当x为何值时,PQ∥BC?〔2〕△APQ与△CQB能否相似?假如能,求出AP的长;假如不能说明理由.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沿AB边从A开始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 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 <6〕。

〔1〕当t为何值时,△QAP为等腰直角三角形?〔2〕当t为何值时,以点Q、A、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二、构造相似辅助线——双垂直模型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的坐标为(2,1),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与线段OA的夹角是45°,求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ABC中,AB=,AC=4,BC=2,以AB为边在C点的异侧作△ABD,使△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求线段CD的长.△ABC中,AC=BC,∠ACB=90°,点M是AC上的一点,点N是BC上的一点,沿着直线MN折叠,使得点C恰好落在边AB上的P点.求证:MC:NC=AP:PB.9.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矩形ABCO的边OA在x轴上,边OC在y轴上,点B的坐标为〔1,3〕,将矩形沿对角线AC翻折B点落在D点的位置,且AD交y轴于点E.那么D点的坐标为〔〕A. B.C. D.10..,如图,直线y=﹣2x+2与坐标轴交于A、B两点.以AB为短边在第一象限做一个矩形ABCD,使得矩形的两边之比为1﹕2。

相似三角形难题

相似三角形难题

相似三角形难题难题1题目: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BE、CD相交于点O,AO的延长线交BC于点F,求证:AF:AO=2:1。

解答思路:1.连接DE:由于D、E分别是AB、AC的中点,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DE∥BC且DE=21BC。

2.利用相似三角形:由于D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我们有△ADE∼△ABC和△DOE∼△COB。

3.找出比例关系:由于DE=21BC,则BCDE=21。

由于△ADE∼△ABC,则AFAO=ACAE=21(因为E是AC的中点)。

4.计算AF:AO:由于AFAO=21,则AF:AO=2:1。

难题2题目: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DE∥BC,DBAD=32,△ABC的面积为S,求△ADE的面积。

解答思路:1.利用相似三角形:由于DE∥BC,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我们有△ADE∼△ABC。

2.找出比例关系:由于DBAD=32,则ABAD=52。

3.计算面积比:由于△ADE∼△ABC,则S△ABC S△ADE=(ABAD)2=(52)2=254。

4.计算△ADE的面积:由于S△ABC=S,则S△ADE=254S。

难题3题目:在△ABC中,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E=∠B,AE=6,AD=4,AC=9,求AB的长。

解答思路:1.利用相似三角形:由于∠ADE=∠B且∠A=∠A(公共角),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有△ADE∼△ACB。

2.找出比例关系:由于△ADE∼△ACB,则ACAD=ABAE。

3.代入已知值求解:代入已知值AE=6,AD=4,AC=9,得到94=AB6。

4.计算AB:解这个方程得到AB=227。

中考数学相似(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

中考数学相似(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附答案


,求 关于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
出它的定义域.
【答案】(1)解:由题意,得
,
在 Rt△ 中,




∴ ∵ ∴ ∴ ∵ ∴△ ∽△



(2)解:答: 的比值随点 的运动没有变化
理由:如图,
∵∥

,




∴ ∴△ ∽△




∴ 的比值随点 的运动没有变化,比值为
(3)解:延长 交 的延长线于点
边的一半得出 AE=CE=ED,根据等边对等角得出∠ EAC=∠ ECA,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得出∠ ABM=∠ CAD,从而得出∠ ABM=∠ MCE,根据对顶角相等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
∠ CEM=∠ BAM=90°,从而判断出△ ABM∽ △ ECM,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 BM∶
CM= AM∶ EM,从而得出 BM∶ AM= CM∶ EM,根据两边对应成比例及夹角相等得出
∴ ∵ CE=4,BC=5,BQ=t,

∴ ∵ PM=AM−AP=4−t,

②当
时,点 P 在线段 BM 上,点 Q 在线段 BC 上,
过点 Q 作 QF⊥AB,垂足为 F,如图 3,
∵ QF⊥AB,CE⊥AB,
∴ ∴ QF∥ CE. ∴ △ QFB∽ △ CEB.
∴ ∵ CE=4,BC=5,BQ=t,
∴ t≠4.
∴当
且 t≠4(s)时,点 Q 在 BC 上运动;当
(s)时,点 Q 在 CD 上运动.
(2)解:①当 0<t<4 时,点 P 在线段 AM 上,点 Q 在线段 BC 上, 过点 Q 作 QF⊥AB,垂足为 F,如图 2,

相似三角形难题集锦

相似三角形难题集锦

相似三角形1.如图,在Rt△ABC中,∠ACB=90°,AC=3,BC=4,过点B作射线BB1∥AC.动点D从点A出发沿射线AC方向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E从点C沿射线AC方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运动.过点D作DH⊥AB于H,过点E作EF⊥AC交射线BB1于F,G是EF中点,连接DG.设点D运动的时间为t秒.(1)当t为何值时,AD=AB,并求出此时DE的长度;(2)当△DEG与△ACB相似时,求t的值.2.如图,在△ABC中,ABC=90°,AB=6m,BC=8m,动点P以2m/s的速度从A点出发,沿AC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以1m/s的速度从C点出发,沿CB向点B移动.当其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它们都停止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秒.(1)①当t=2.5s时,求△CPQ的面积;②求△CPQ的面积S(平方米)关于时间t(秒)的函数解析式;(2)在P,Q移动的过程中,当△CPQ为等腰三角形时,求出t的值.3.如图1,在Rt△ABC中,ACB=90°,AC=6,BC=8,点D在边AB上运动,DE平分CDB交边BC于点E,EM⊥BD,垂足为M,EN⊥CD,垂足为N.(1)当AD=CD时,求证:DE∥AC;(2)探究:AD为何值时,△BME与△CNE相似?4.如图所示,在△ABC中,BA=BC=20cm,AC=30cm,点P从A点出发,沿着AB以每秒4cm的速度向B点运动;同时点Q从C点出发,沿CA以每秒3cm的速度向A点运动,当P点到达B点时,Q点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x.(1)当x为何值时,PQ∥BC?(2)△APQ与△CQB能否相似?若能,求出AP的长;若不能说明理由.5.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2cm,BC=6cm,点P沿AB边从A开始向点B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Q沿DA边从点D开始向点A以1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用t(s)表示移动的时间(0<t<6)。

中考数学相似难题压轴题及答案

中考数学相似难题压轴题及答案
甲组:如图1,测得一根直立于平地,长为80cm的竹竿的影长为60cm。
乙组:如图2,测得学校旗杆的影长为900cm.
丙组:如图3,测得校园景灯(灯罩视为球体,灯杆为圆柱体,其粗细忽略不计)的高度为200cm,影长为156cm.
任务要求
(1)请根据甲、乙两组得到的信息计算出学校旗杆的高度;
(2)如图3,设太阳光线 与 相切于点 。请根据甲、丙两组得到的信息,求景灯灯罩的半径(友情提示:如图3,景灯的影长等于线段 的影长;需要时可采用等式 )。
12、如图,已知一个三角形纸片 , 边的长为8, 边上的高为 , 和 都为锐角, 为 一动点(点 与点 不重合),过点 作 ,交 于点 ,在 中,设 的长为 , 上的高为 .
(1)请你用含 的代数式表示 .
(2)将 沿 折叠,使 落在四边形 所在平面,设点 落在平面的点为 , 与四边形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当 为何值时, 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10、将一个量角器和一个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板如图(1)放置,图(2)是由他抽象出的几何图形,其中点B在半圆O的直径DE的延长线上,AB切半圆O于点F,且BC=OD.
(1)求证:DB∥CF.
(2)当OD=2时,若以O、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求OB。
11、问题背景在某次活动课中,甲、乙、丙三个学习小组于同一时刻在阳光下对校园中一些物体进行了测量.下面是他们通过测量得到的一些信息:
Ⅱb。小明想:不求正方形的边长也能画出正方形。具体作法是:
①在AB边上任取一点G’,如图作正方形G’D’E’F’;
②连结BF'并延长交AC于F;
③作FE∥F’E’交BC于E,FG∥F′G′交AB于G,GD∥G'D’交BC于D,则四边形DEFG即为所求.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附含答案解析)

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典型例题(附含答案解析)

.2初三数学相似三角形(一)相似三角形是初中几何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节复习的目标是:1. 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会根据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求线段的长或两线段的比,了解黄金分割。

2. 会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证明,会分线段成已知比。

3. 能熟练应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答有关的计算与证明题。

4.能熟练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重点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以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本节的难点容是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以及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相似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主要容之一, 在中考试题中时常与四边形、 圆的知识相结合 构成高分值的综合题,题型常以填空、选择、简答或综合出现,分值一般在10%左右,有时也单独成题,形成创新与探索型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重要知识点介绍: 1.比例线段的有关概念:在比例式ab c (a : bc :d )中, a 、 d 叫外项, d b 、c 叫项,a 、c 叫前项,b 、d 叫后项, d 叫第四比例项,如果 b=c ,那么b 叫做a 、d 的比例中项。

把线段 AB 分成两条线段AC 和 BC ,使 AC=ABBC ,叫做把线段 AB 黄金分割,C 叫做线段AB 的黄金分割点。

2. 比例性质:①基本性质:a cb d②合比性质:a cb dad bca b c d b d③等比性质:a c⋯ b dm(bd ⋯ nn ≠ 0) ac ⋯m a bd ⋯n b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①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如图:l 1∥ l 2∥l 3 。

AB 则BCDE, AB EF AC DE, BC DF AC EF ,⋯ DF②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③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难题题型归类及解析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难题题型归类及解析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难题题型归类及解析1.在三角形ABC中,AD是角BAC的平分线,AE=AC,DE=2cm,BD=3cm,求BC的长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角平分线的轴对称性,构造全等三角形ADE和ABC。

因为AE=AC,所以三角形ADE和三角形ABC的两边分别相等,因此它们是全等的。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DAE=∠CAB,∠AED=∠ACB。

又因为AD是角BAC的平分线,所以∠DAE=∠EAC,因此∠CAB=2∠EAC。

设BC=x,则根据正弦定理可得:3/x=sin(2EAC)/sin(EAC),化简后得到x=6.2.在三角形ABC中,BD是角ABC的平分线,AB=BC,P在BD上,PM⊥AD于M,PN⊥CD于N,求解PM与PN 的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构造等腰三角形ABD和CBD。

因为AB=BC,所以三角形ABD和三角形CBD的两边分别相等,因此它们是全等的。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BDA=∠BDC,∠ADB=∠CDB。

又因为BD是角ABC的平分线,所以∠ADB=∠BDC,因此∠BDA=∠CDB。

因此,三角形APM和三角形CPN是全等的。

因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所以PM=PN。

3.在三角形OAB中,P是角OAB的平分线上的一点,PC⊥OA于C,∠OAP+∠OBP=180°,OC=4cm,求解AO+BO的值。

我们可以利用角平分线的轴对称性,构造全等三角形OAC和OBC。

因为∠OAP+∠OBP=180°,所以∠AOP=∠BOP=90°。

因此,三角形OAP和三角形OBP是直角三角形。

设AO=x,BO=y,则根据勾股定理可得:x^2+PC^2=OP^2,y^2+PC^2=OP^2.又因为OC=4cm,所以PC=2cm。

将PC代入上面的两个式子中,得到x^2+y^2=OP^2-4.又因为三角形OAC和三角形OBC是全等的,所以x=y,因此2x^2=OP^2-4,即OP^2=2x^2+4.因此,AO+BO=2x=2√((OP^2-4)/2)=2√(2x^2)=2√(2y^2)=2√(2x^2+4)/2=2√(OP^2)/2=OP√2=2√6.4.在三角形ABC中,E在边AC上,且∠XXX∠ABC。

初中相似三角形经典习题(附答案)

初中相似三角形经典习题(附答案)

一.解答题(共30小题)1.如图,在△ABC中,DE∥BC,EF∥AB,求证:△ADE∽△EFC.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知∠AED=∠C,∠A=∠FE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知△ADE∽△EFC.解答:证明:∵DE∥BC,∴DE∥FC,∴∠AED=∠C.又∵EF∥AB,∴EF∥AD,∴∠A=∠FEC.∴△ADE∽△EF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2.如图,梯形ABCD中,AB∥CD,点F在BC上,连DF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G.(1)求证:△CDF∽△BGF;(2)当点F是BC的中点时,过F作EF∥CD交AD于点E,若AB=6cm,EF=4cm,求CD的长.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梯形。

菁优网版权所有专题:几何综合题。

分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明△CDF∽△BGF.(2)根据点F是BC的中点这一条件,可得△CDF≌△BGF,则CD=BG,只要求出BG的长即可解题.解答:(1)证明:∵梯形ABCD,AB∥CD,∴∠CDF=∠FGB,∠DCF=∠GBF,(2分)∴△CDF∽△BGF.(3分)(2)解:由(1)△CDF∽△BGF,又F是BC的中点,BF=FC,∴△CDF≌△BGF,∴DF=GF,CD=BG,(6分)∵AB∥DC∥EF,F为BC中点,∴E为AD中点,∴EF是△DAG的中位线,∴2EF=AG=AB+BG.∴BG=2EF﹣AB=2×4﹣6=2,∴CD=BG=2cm.(8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线段的等量代换,比较复杂.3.如图,点D,E在BC上,且FD∥AB,FE∥AC.求证:△ABC∽△FDE.分析:由FD∥AB,FE∥AC,可知∠B=∠FDE,∠C=∠FED,根据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可知:△ABC∽△FDE.解答:证明:∵FD∥AB,FE∥AC,∴∠B=∠FDE,∠C=∠FED,∴△ABC∽△FDE.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则这两个三角形相似.4.如图,已知E是矩形ABCD的边CD上一点,BF⊥AE于F,试说明:△ABF∽△EAD.解答:证明:∵矩形ABCD中,AB∥CD,∠D=90°,(2分)∴∠BAF=∠AED.(4分)∵BF⊥AE,∴∠AFB=90°.∴∠AFB=∠D.(5分)∴△ABF∽△EAD.(6分)点评: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关键是找准对应的角.5.已知:如图①所示,在△ABC和△ADE中,AB=AC,AD=AE,∠BAC=∠DAE,且点B,A,D在一条直线上,连接BE,CD,M,N分别为BE,CD的中点.(1)求证:①BE=CD;②△AMN是等腰三角形;(2)在图①的基础上,将△ADE绕点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其他条件不变,得到图②所示的图形.请直接写出(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3)在(2)的条件下,请你在图②中延长ED交线段BC于点P.求证:△PBD∽△AMN.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旋转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图所示,S△ABC=1,若S△BDE=S△DEC=S△ACE,则S△ADE=()A.B.C.D.2.如图,设在一个宽度为w的小巷内,一个梯子长为a,梯子的脚位于A点,将梯子的顶端放在一堵墙上Q点时,Q离开地面的高度为k,梯子的倾斜角为45°;将该梯子的顶端放在另一堵墙上R点时,R点离开地面的高度为h,且此时梯子倾斜角为75°,则小巷宽度w=()A.h B.k C.a D.3.已知AC平分∠DAB,CE⊥AB于E,AB=AD+2BE,则下列结论:①AE=(AB+AD);②∠DAB+∠DCB=180°;③CD=CB;④S△ACE ﹣S△BCE=S△AD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 B.2个 C.3个 D.4个4.如图,△ABC中,∠A=2∠B,∠C≠72°,CD平分∠ACB,P为AB中点,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A.AD=BC﹣CD B.AD=BC﹣AC C.AD=BC﹣AP D.AD=BC﹣BD5.在△ABC与△A′B′C′中,∠B=∠B′=90°,∠A=30°,则以下条件,不能说明△ABC 与△A′B′C′相似的是()A.∠A′=30°B.∠C′=60°C.∠C=60° D.∠A′=2∠C′6.设a,b,c分别是△ABC的三边长,且,则它的内角∠A、∠B的关系是()A.∠B>2∠A B.∠B=2∠A C.∠B<2∠A D.不确定7.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面积为S,△A1B1C1的三边长分别为a1,b1,c1,面积为S1,且a>a1,b>b1,c>c1,则S与S1的大小关系一定是()A.S>S1B.S<S1C.S=S1 D.不确定8.如图,在△ABC中,D是边AC上一点,下面四种情况中,△ABD∽△ACB一定成立的情况是()A.AD•BC=AB•BD B.AB2=AD•AC C.∠ABD=∠CBD D.AB•BC=AC•BD9.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C、AB上的点,BD、CE相交于O点.若S△=2,S△OBE=3,S△OBC=4,则S△ABC=.OCD10.如图,△ABC中,AB=4,AC=7,M是BC的中点,AD平分∠BAC,过M作MF∥AD,交AC于F,则FC的长等于.11.如图,△ABC中,AC=BC=5,∠ACB=80°,O为△ABC中一点,∠OAB=10°,∠OBA=30°,则线段AO的长是.12.如图,△ABC中,BD为∠ABC的平分线;(1)若∠A=100°,∠C=50°,求证:BC=BA+AD;(2)若∠BAC=100°,∠C=40°,求证:BC=BD+AD.13.如图,已知Rt△ABC中,∠C=90°,D是AB上一点,作DE⊥BC于E,若BE=AC,BD=,DE+BC=1,求:∠ABC的度数.14.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均为55°、60°、65°.记甲、乙、丙三个三角形的周长依次为l甲、l乙、l丙.已知AB=DE=GH,试猜想l甲、l乙、l丙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15.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BC是斜边.∠B的角平分线交AC于D,过C作CE与BD垂直且交BD延长线于E,求证:BD=2CE.16.如图,在△ABC中AC>BC,E、D分别是AC、BC上的点,且∠BAD=∠ABE,AE=BD.求证:∠BAD=∠C.1.如图所示,S△ABC=1,若S△BDE=S△DEC=S△ACE,则S△ADE=()A.B.C.D.【考点】K3:三角形的面积.=S△DEC,【解答】解:∵S△BDE∴BD=DC,=S△ABC=,∴S△ABD∵S=1,S△BDE=S△DEC=S△ACE,△ABC=S△DEC=S△ACE=,∴S△BDE=S△ABD﹣S△BDE=﹣=.∴S△ADE故选B.2.如图,设在一个宽度为w的小巷内,一个梯子长为a,梯子的脚位于A点,将梯子的顶端放在一堵墙上Q点时,Q离开地面的高度为k,梯子的倾斜角为45°;将该梯子的顶端放在另一堵墙上R点时,R点离开地面的高度为h,且此时梯子倾斜角为75°,则小巷宽度w=()A.h B.k C.a D.【考点】KE:全等三角形的应用;KM: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解:连接QR,过Q作QD⊥PR,∴∠AQD=45°,∵∠QAR=180°﹣75°﹣45°=60°,且AQ=AR,∴△AQR为等边三角形,即AQ=QR,∵∠AQD=45°∴∠RQD=15°=∠ARP,∠QRD=75°=∠RAP,∴△DQR≌△PRA(ASA),∴QD=PR,即w=h.故选A.3.已知AC平分∠DAB,CE⊥AB于E,AB=AD+2BE,则下列结论:①AE=(AB+AD);②∠DAB+∠DCB=180°;③CD=CB;④S△ACE ﹣S△BCE=S△ADC.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 B.2个 C.3个 D.4个【考点】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G: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答】解:①在AE取点F,使EF=BE.∵AB=AD+2BE=AF+EF+BE,EF=BE,∴AB=AD+2BE=AF+2BE,∴AD=AF,∴AB+AD=AF+EF+BE+AD=2AF+2EF=2(AF+EF)=2AE,∴AE=(AB+AD),故①正确;②在AB上取点F,使BE=EF,连接CF.在△ACD与△ACF中,∵AD=AF,∠DAC=∠FAC,AC=AC,∴△ACD≌△ACF,∴∠ADC=∠AFC.∵CE垂直平分BF,∴CF=CB,∴∠CFB=∠B.又∵∠AFC+∠CFB=180°,∴∠ADC+∠B=180°,∴∠DAB+∠DCB=360﹣(∠ADC+∠B)=180°,故②正确;③由②知,△ACD≌△ACF,∴CD=CF,又∵CF=CB,∴CD=CB,故③正确;④易证△CEF≌△CEB,∴S△ACE ﹣S△BCE=S△ACE﹣S△FCE=S△ACF,又∵△ACD≌△ACF,∴S△ACF=S△ADC,∴S△ACE ﹣S△BCE=S△ADC,故④正确.故选D.4.如图,△ABC中,∠A=2∠B,∠C≠72°,CD平分∠ACB,P为AB中点,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A.AD=BC﹣CD B.AD=BC﹣AC C.AD=BC﹣AP D.AD=BC﹣BD【考点】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解:因为∠A=2∠B,所以∠A>∠B,所以BC>AC.在BC上截取CA′=CE,连接DE′(如图),易证△ACD≌△EC′D,所以AD=ED,且∠CED=∠A=2∠B,又∠CED=∠B+∠EDB,所以∠B=∠EDB,所以AD=ED=EB,所以BC=E′C+E′B=AC+AD,所以AD=BC﹣AC.故此题选B.注意到:若AD=BC﹣CD,则CD=BC﹣AD=A′C=AC,此时∠CDA′=∠CDA=∠A=2∠B,所以∠ADA′=4∠B,又∠ADA′+∠2=4∠B+∠B=180°,所以∠B=36°,所以∠C=72°,与已知矛盾,故A排除,易证BD>BA′=AD,所以PB<BD,PA>AD.所以AD<BC﹣AP,排除C,AD>BC﹣BD,排除D.5.在△ABC与△A′B′C′中,∠B=∠B′=90°,∠A=30°,则以下条件,不能说明△ABC 与△A′B′C′相似的是()A.∠A′=30°B.∠C′=60°C.∠C=60° D.∠A′=2∠C′【考点】S9: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F:角平分线的性质.【解答】解:A、∵∠A′=30°,∠B=∠B′=90°,∠A=30°,∴△ABC∽△A′B′C′,故本选项错误;B、∵∠C′=60°,∴∠A′=30°,∵∠B=∠B′=90°,∠A=30°,∴△ABC∽△A′B′C′,故本选项错误;C、∠C=60°,无法确定△A′B′C′中各角的度数,故无法证明△ABC∽△A′B′C′,故本选项正确;D、∵∠A′=2∠C′,∠A′+∠C′=90°,∴∠A′=30°,∵∠B=∠B′=90°,∠A=30°,∴△ABC∽△A′B′C′,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6.设a,b,c分别是△ABC的三边长,且,则它的内角∠A、∠B的关系是()A.∠B>2∠A B.∠B=2∠A C.∠B<2∠A D.不确定【考点】S9: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8: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解答】解:由=得=,延长CB至D,使BD=AB,于是CD=a+c,在△ABC与△DAC中,∠C为公共角,且BC:AC=AC:DC,∴△ABC∽△DAC,∠BAC=∠D,∵∠BAD=∠D,∴∠ABC=∠D+∠BAD=2∠D=2∠BAC.故选B.7.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面积为S,△A1B1C1的三边长分别为a1,b1,c1,面积为S1,且a>a1,b>b1,c>c1,则S与S1的大小关系一定是()A.S>S1B.S<S1C.S=S1 D.不确定【考点】S9: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3:三角形的面积.【解答】解:分别构造△ABC与△A1B1C1如下:①作△ABC∽△A1B1C1,显然=>1,即S>S1;②设a=b=,c=20,则h c=1,S=10,a1=b1=c1=10,则S1=×100>10,即S<S1;③设a=b=,c=20,则h c=1,S=10,a1=b1=,c1=10,则h c=2,S1=10,即S=S1;因此,S与S1的大小关系不确定.故选D.8.如图,在△ABC中,D是边AC上一点,下面四种情况中,△ABD∽△ACB一定成立的情况是()A.AD•BC=AB•BD B.AB2=AD•AC C.∠ABD=∠CBD D.AB•BC=AC•BD【考点】S8: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解答】解:A、因为AD•BC=AB•BD的夹角非∠A,所以不能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B、因为符合两边及夹角法,故可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正确;C、因为无法确定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故无法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D、因为AB•BC=AC•BD的夹角为∠C、∠B,不确定是否相等,无法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9.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C、AB上的点,BD、CE相交于O点.若S△=2,S△OBE=3,S△OBC=4,则S△ABC=16.8.OCD【考点】K3:三角形的面积.【解答】解:连接DE,如图则有,,将已知数据代入可得S=1.5,△DOE=x,则由,设S△ADE,所以得方程:,解得:x=6.3,所以四边形ADOE的面积=x+1.5=7.8.=2+3+4+7.8=16.8.所以S△ABC故填:16.8.10.如图,△ABC中,AB=4,AC=7,M是BC的中点,AD平分∠BAC,过M作MF∥AD,交AC于F,则FC的长等于 5.5.【考点】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解:如图,延长FM到N,使MN=MF,连接BN,延长MF交BA延长线于E,∵M是BC中点,∴BM=CM,∠BMN=∠CMF,∴△BMN≌△CMF,∴BN=CF,∠N=∠MFC,又∵∠BAD=∠CAD,MF∥AD,∴∠E=∠BAD=∠CAD=∠CFM=∠AFE=∠N,∴AE=AF,BN=BE,∴AB+AC=AB+AF+FC=AB+AE+FC=BE+FC=BN+FC=2FC,∴FC=(AB+AC)=5.5.故答案为5.5.11.如图,△ABC中,AC=BC=5,∠ACB=80°,O为△ABC中一点,∠OAB=10°,∠OBA=30°,则线段AO的长是5.【考点】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解:作∠CAO的平分线AD,交BO的延长线于点D,连接CD,∵AC=BC=5,∴∠CAB=∠CBA=50°,∵∠OAB=10°,∴∠CAD=∠OAD===20°,∵∠DAB=∠OAD+∠OAB=20°+10°=30°,∴∠DAB=30°=∠DBA,∴AD=BD,∠ADB=120°,在△ACD与△BCD中⇒△ACD≌△BCD⇒∠CDA=∠CDB,∴∠CDA=∠CDB===120°,在△ACD与△AOD中⇒△ACD≌△AOD⇒AO=AC,∴AO=5.故答案为5.12.如图,△ABC中,BD为∠ABC的平分线;(1)若∠A=100°,∠C=50°,求证:BC=BA+AD;(2)若∠BAC=100°,∠C=40°,求证:BC=BD+AD.【考点】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证明:(1)在边BC上截取BE=AB,连接DE,∵BD为∠ABC的平分线,∴∠ABD=∠DBE,∴△ABD≌△DBE,∴AD=DE,∴∠A=∠BED,∵∠A=100°,∴∠BED=100°,∵∠C=50°,∴∠CDE=50°,∴∠C=∠CDE,∴DE=CE,∵BC=BE+CE,∴BC=BA+AD;(2)如图,以BC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C,在A'C上截取CD'=BD,∴∠ACA′=∠ABD=20°,∵AB=AC,∴△ABD≌△ACD'(SAS),∴AD=AD',∠BAC=∠CAD′=100°,∴∠AD′C=60°,连接AA′,∴∠D'A'A=∠A'AD'=30°,∴A'D'=AD',∴BC=A'C=A'D'+CD'=AD+BD,即BC=BD+AD.13.如图,已知Rt△ABC中,∠C=90°,D是AB上一点,作DE⊥BC于E,若BE=AC,BD=,DE+BC=1,求:∠ABC的度数.【考点】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解:延长BC到F,使CF=DE,连接AF(如图)∵DE+BC=1,∴BF=BC+CF=BC+DE=1∵BE=AC,∠DEB=∠ACF=90°,DE=CF,∴△BDE≌△AFC(SAS),∵BD=,∴AF=BD=,∠B=∠1,∴AF=BF,∵∠B+∠2=90°,∴∠1+∠2=90°,∴∠ABC=30°.14.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均为55°、60°、65°.记甲、乙、丙三个三角形的周长依次为l 甲、l 乙、l 丙.已知AB=DE=GH ,试猜想l 甲、l 乙、l 丙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考点】KD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K6:三角形三边关系.【解答】解:猜想l 甲<l 乙<l 丙.(5分)理由:在甲三角形中,作∠ABF′=65°,交AC 的延长线于点F′.在△DEF 和△BAF′中,∵∠D=∠ABF′=65°,DE=BA ,∠E=∠A=55°,∴△DEF ≌△BAF′(ASA ).(3分)∵F′C +F′B >BC ,∴△BAF′的周长大于l 甲.即 l 甲<l 乙.(3分)同理可说明l 乙<l 丙.(3分)∴l 甲<l 乙<l 丙.15.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BC 是斜边.∠B 的角平分线交AC 于D ,过C 作CE 与BD 垂直且交BD 延长线于E ,求证:BD=2CE .【考点】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证明:如图,分别延长CE,BA交于一点F.∵BE⊥EC,∴∠FEB=∠CEB=90°,∵BE平分∠ABC,∴∠FBE=∠CBE,又∵BE=BE,∴△BFE≌△BCE (ASA).∴FE=CE.∴CF=2CE.∵AB=AC,∠BAC=90°,∠ABD+∠ADB=90°,∠ADB=∠EDC,∴∠ABD+∠EDC=90°.又∵∠DEC=90°,∠EDC+∠ECD=90°,∴∠FCA=∠DBC=∠ABD.∴△ADB≌△AFC.∴FC=DB,∴BD=2EC.16.如图,在△ABC中AC>BC,E、D分别是AC、BC上的点,且∠BAD=∠ABE,AE=BD.求证:∠BAD=∠C.【考点】KD: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答】证明:作∠OBF=∠OAE交AD于F,∵∠BAD=∠ABE,∴OA=OB.又∠AOE=∠BOF,∴△AOE≌△BOF(ASA).∴AE=BF.∵AE=BD,∴BF=BD.∴∠BDF=∠BFD.∵∠BDF=∠C+∠OAE,∠BFD=∠BOF+∠OBF,∴∠BOF=∠C.∵∠BOF=∠BAD+∠ABE=2∠BAD,∴∠BAD=∠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