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
《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实验指导书

《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实验指导书院系: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冲压工艺及冲模设计目录实验一冲裁模具拆装及调试.................................................................................................. - 1 - 实验二冲压模具设计数值模拟.............................................................................................. - 8 -实验一冲裁模具拆装及调试一、实验目的:由于采用模具生产零件可获得很高的生产效率和零件精度,且互换性好,生产成本低;因此模具在汽车、飞机、仪表、电子和家电产品的零件制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有冷冲模4副(复合模2副,步进模2副)。
并具有完整的拆装工具和完善的绘图室。
本实训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模具结构的认知能力、设计能力而开设的,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主要进行模具的拆装实验,通过模塑模具(冷冲模具)的拆装,掌握各类模具的结构、各零部件的作用、零件间的配合关系及拆装关系。
并绘制模具装配图以及型腔、型芯等一些主要模具零件图。
二、冲模的主要零部件可分为工艺构件和辅助构件两部分三、冷冲压的基本工序冷冲压是在常温下,利用冲压模在压力机上对板料或热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以而获得防需形状和尺寸的另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
分离工序:冲压工件与板料沿要求的轮廓线相互分离。
成形工序:毛在不被坏的条件下发生塑性变形,获得防需形状,尺寸和精度的加工方法。
冲压常用材料的种类,性能和规格四、冲压设备的分类1)按驱动滑块的动力种类可分为:机械的、液压的、气动的。
2)按滑块的数量可分为:单动的、双动的、三动的。
3)按滑块驱动机构可分为:曲柄式、肘杆式、磨擦式。
4)按连杆数目可分为:单连杆、双连杆、四连杆。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实验指导书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实验指导书XX 编XXXX学院机电系二零一三年七月学生实验规则1、来本实验室的学生,必须听从指导老师的统一安排,进行规定项目的课程实验,与本次实验无关的机床、设备、器材不能随便动用。
2、实验过程中,注意人身与设备的安全;3、实验进程中,学生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则,若发现设备运转不正常,应及时停机,请示指导老师检查解决。
4.在实验中若损坏器材,应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由指导老师按有关规定酌情处理。
5.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关闭电源,清整机床设备、用具及周围环境,待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5实验一冲裁间隙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观察和分析不同厚度的材料,在模具间隙相同或不同时,对冲裁件断面质量及尺寸精度的影响。
实验时要严格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二、实验主要内容用料厚等于0.8mm、1.2mm、2mm的Q235材料在冲床上进行冲裁。
观察冲件断面质量,重点观察冲裁断面四个特征区情况。
三、实验仪器设备落料冲孔复合模模具、扳手、千分尺、游标卡尺、厚度为0.8mm、1.2mm、2mm的Q235板料,以及冲床上的必备配件。
四、实验步骤冲裁间隙:指冲裁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
实验原理及过程分别将料厚等于0.8mm、1.2mm、2mm的Q235板料放入模具,在压力机作用下进行冲裁,而后观察冲模间隙对冲裁件断面质量的影响,间隙对尺寸精度的影响。
将冲裁后的工件通过千分尺、游标卡尺或光学投影仪上检测,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五、实验报告1、本实验的目的和内容;2、实验器材;3、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
六、思考题:当间隙相同而料厚不同时,对冲件断面质量如何影响?对尺寸精度如何影响?5实验二拉深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材料在拉深过程中拉深力的变化及金属流动情况;2.掌握极限拉深系数的概念及测定方法;3.分析冲模结构(带压边和不带压边)、模具圆角半径及润滑条件等因素对极限拉深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观察试件上网格变化情况,分析板料延伸时的金属流动情况;2.不同凹模圆角半径对极限拉深系数的影响;3.不同的模具结构(带压边和不带压边)对极限拉深系数和拉深质量的影响;4.不同材料的极限拉深系数。
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冲模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班级:姓名:学号:2014年一、课程设计目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借助于图册和相关的设计资料培养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得到:(1)巩固和扩大本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2)掌握设计冲压模的一般程序;(3)学习制定中等复杂冲压件的工艺规程;(4)学会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5)培养设计、计算、制图(包括计算机绘图)、查阅资料的能力。
二、任务依据一张给定的冲压件零件图,完成如下工作:(1)分析冲压件的生产工艺过程,选择最佳的工艺方案;(2)进行必要的工艺计算;(3)设计所给零件的冲压成形模具一套,给出总装配图一张,主要零件图若干张;(4)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5)填写工艺卡片一份。
三、要求(1)工艺分析要合理,方案选择即要满足技术要求,又要考虑经济效益;(2)图纸设计要采用计算机绘图,按国标设计,图纸规范、清晰;(3)设计说明书要计算机打印,层次清楚,语句通顺,计算数据要完整、准确;(4)工艺卡填写完与说明书一起装订(放在最后一页)。
四、设计过程(一)工艺设计过程:1、工艺性分析:包括对零件图分析(零件形状,尺寸精度,材料要求等)、工艺性分析;2、对总体工艺方案分析:基本工序分析,工序顺序与数目分析,工序组合及模具型式选择分析,进行方案比较;3、工序设计和工序尺寸计算(画出必要的工序简图);4、工艺计算:(1)材料排样和裁板宽计算;(2)弹性元件计算;(3)冲压工艺计算;(4)压力中心计算;(5)冲模工作零件尺寸计算;(二)确定模具总体结构1、确定模具结构形式;(1)模具类型选择;(2)操作方式选择;(3)材料送进、定位方式选择;(4)卸料、推件、压边装置选择;(5)导向装置选择。
2、确定压力中心位置;3、初步确定模具外形尺寸。
(三)选用设备选出设备型号,写出主要计算参数(四)分析模具结构特点,并说明操作、使用、维修等注意事项(五)填写工艺卡片五、时间安排总设计时间:2周1、工艺过程设计、计算 2~3天;2、确定模具总体结构 1天;3、装配图设计 3~4天;4、零件图设计 2天;5、写说明书 2天;6、答辩 1 天。
模具设计实验指导书

模具设计实验指导书模具设计基础性实训指导书实训一冲压设备的认知实训一、教学实验的目的和建议通过观察冲压工艺过程,了解冲压设备结构及其功能,了解冲压设备和模具的关系。
二、教学实验内容和原理通过观察冲压工艺过程,熟悉冲床结构形式,压力机规格型号。
初步掌握冲压工艺特点,了解模具工作结构。
三、教学实验所用仪器及材料(1)曲柄压力机一台;(2)量具若干。
四、教学实验方法与步骤(1)学生分组,一般分3-4人为一组。
要求先观察充压的过程,分析冲床各部分机构工作情况,模具工作情况。
(2)掌控压力机规格与模具关系。
记下主要参数公称压力值。
观测滑块上下动作情况,推论其行程(上下止点的距离)。
滑动高度,长鞘点时滑块下端面至工作台距离。
最小最轻滑动高度的边线。
记下有关装模尺寸:模柄孔、工作台、滑块及其t形槽。
(3)写出实训报告。
按以上内容写出实训报告。
教学实验二冷冲模收纳教学实验一、实训目的和要求1、通过收纳单工序模模具,掌控单工序模模具结构初步掌控单工序模冲压工艺特点及冲压模具形成。
2、绘出模具结构简图。
二、教学实验内容和原理分组拆装单工序模一副掌握单工序模模具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并画出结构简图。
三、教学实验所用仪器及材料单工序模一副,各类规格内六角扳手、小锤、防锈油等拆装工具。
四、教学实验方法与步骤1、学生分组,一般3-4人为一组。
观察模架的装配情况,导套、导柱与上下,模座的装配,是否平稳、无滞阻。
2、确认收纳顺序及加装次序。
拆分上下模,拆下各主要零件,建议每位学生都动手协调,按收纳顺序在工作台上依次排序。
观测其工作零件加装结构。
主要零件加装结构:推论凸模、凹模在其紧固板中的定位及套管方法,通过隔热法观测冲裁间隙的光滑程度。
3、判断进料方式,导料板或定位元件的安装情况,卸料板的安装,废料的排出方式。
4、拆毁完后观测夹具上的孔及台阶,随后依次加装各部分零件。
最后涂抹上防锈油。
5、写出实训报告。
其内容是:(1)画出结构简图。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与任务书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与任务书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冲压工艺被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电子等行业中,成为了制造业的重要工艺之一。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冲压工艺需求,各大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与冲压工艺相关的课程。
本文旨在探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与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指导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是一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课程。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基础上,以下是该课程设计指导:1、选取适当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杂志和互联网资源等,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2、扎实基础,培养操作能力:通过讲解冲压工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对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技能。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一系列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解决工艺和模具设计中的实用问题。
4、加强课程实践环节:通过实验课和工程实践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书针对该课程教学目标,以下是该课程的任务书:1、理论学习和知识体系构建任务要求:课堂上完成课程要求的知识点掌握和作业完成。
课后进行任务重点部分的系统复习,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设计的理论知识,用于后期的工作实践。
2、项目典型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任务要求:深度挖掘市场需求,设计一个实际工程案例作为课程实践分析题目,并在课本上为案例提供合理的实验方案,公开讨论并进行实验调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工程实践任务要求: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工程实践,利用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的理论知识完成实际生产时的模具设计、工艺控制并验证其实验性,增进并巩固学生掌握与工程实践技能.总之,本文的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设计指导和任务书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用课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希望学生们通过本课程,能够掌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能够胜任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岗位的高素质人才。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实验指导书

《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实验指导书XX 编XXXX学院机电系二零一三年七月学生实验规则1、来本实验室的学生,必须听从指导老师的统一安排,进行规定项目的课程实验,与本次实验无关的机床、设备、器材不能随便动用。
2、实验过程中,注意人身与设备的安全;3、实验进程中,学生必须遵守安全操作规则,若发现设备运转不正常,应及时停机,请示指导老师检查解决。
4.在实验中若损坏器材,应及时向指导老师汇报,由指导老师按有关规定酌情处理。
5.实验结束后应及时关闭电源,清整机床设备、用具及周围环境,待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实验一冲裁间隙实验一、实验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观察和分析不同厚度的材料,在模具间隙相同或不同时,对冲裁件断面质量及尺寸精度的影响。
实验时要严格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二、实验主要内容用料厚等于0.8mm、1.2mm、2mm的Q235材料在冲床上进行冲裁。
观察冲件断面质量,重点观察冲裁断面四个特征区情况。
三、实验仪器设备落料冲孔复合模模具、扳手、千分尺、游标卡尺、厚度为0.8mm、1.2mm、2mm的Q235板料,以及冲床上的必备配件。
四、实验步骤冲裁间隙:指冲裁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
实验原理及过程分别将料厚等于0.8mm、1.2mm、2mm的Q235板料放入模具,在压力机作用下进行冲裁,而后观察冲模间隙对冲裁件断面质量的影响,间隙对尺寸精度的影响。
将冲裁后的工件通过千分尺、游标卡尺或光学投影仪上检测,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五、实验报告1、本实验的目的和内容;2、实验器材;3、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
六、思考题:当间隙相同而料厚不同时,对冲件断面质量如何影响?对尺寸精度如何影响?实验二拉深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材料在拉深过程中拉深力的变化及金属流动情况;2.掌握极限拉深系数的概念及测定方法;3.分析冲模结构(带压边和不带压边)、模具圆角半径及润滑条件等因素对极限拉深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观察试件上网格变化情况,分析板料延伸时的金属流动情况;2.不同凹模圆角半径对极限拉深系数的影响;3.不同的模具结构(带压边和不带压边)对极限拉深系数和拉深质量的影响;4.不同材料的极限拉深系数。
冷冲压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冲模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班级:姓名:学号:2014年一、课程设计目的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借助于图册和相关的设计资料培养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得到:(1)巩固和扩大本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2)掌握设计冲压模的一般程序;(3)学习制定中等复杂冲压件的工艺规程;(4)学会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5)培养设计、计算、制图(包括计算机绘图)、查阅资料的能力。
二、任务依据一张给定的冲压件零件图,完成如下工作:(1)分析冲压件的生产工艺过程,选择最佳的工艺方案;(2)进行必要的工艺计算;(3)设计所给零件的冲压成形模具一套,给出总装配图一张,主要零件图若干张;(4)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5)填写工艺卡片一份。
三、要求(1)工艺分析要合理,方案选择即要满足技术要求,又要考虑经济效益;(2)图纸设计要采用计算机绘图,按国标设计,图纸规范、清晰;(3)设计说明书要计算机打印,层次清楚,语句通顺,计算数据要完整、准确;(4)工艺卡填写完与说明书一起装订(放在最后一页)。
四、设计过程(一)工艺设计过程:1、工艺性分析:包括对零件图分析(零件形状,尺寸精度,材料要求等)、工艺性分析;2、对总体工艺方案分析:基本工序分析,工序顺序与数目分析,工序组合及模具型式选择分析,进行方案比较;3、工序设计和工序尺寸计算(画出必要的工序简图);4、工艺计算:(1)材料排样和裁板宽计算;(2)弹性元件计算;(3)冲压工艺计算;(4)压力中心计算;(5)冲模工作零件尺寸计算;(二)确定模具总体结构1、确定模具结构形式;(1)模具类型选择;(2)操作方式选择;(3)材料送进、定位方式选择;(4)卸料、推件、压边装置选择;(5)导向装置选择。
2、确定压力中心位置;3、初步确定模具外形尺寸。
(三)选用设备选出设备型号,写出主要计算参数(四)分析模具结构特点,并说明操作、使用、维修等注意事项(五)填写工艺卡片五、时间安排总设计时间:2周1、工艺过程设计、计算 2~3天;2、确定模具总体结构 1天;3、装配图设计 3~4天;4、零件图设计 2天;5、写说明书 2天;6、答辩 1 天。
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实验一:典型构造冲模拆装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通过对模具的拆装,进一步熟悉模具的构造;2、通过对所拆模具的分析和论证,进一步掌握各类模具的构造、各零部件的作用、零件间的配合关系及拆装关系。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设计模具的能力;3、通过对模具的拆装,并绘制模具装配图以一些主要模具零件图。
提高快速绘制模具草图的能力。
二、冲模的分类及冲模的主要零部件1、冲模的分类冲模按工序组合程度可分为:单工序模、级进模、复合模。
冲模按导向方式可分为:无导向模、导板模、导柱导套模〔1〕单工序模单工序模是指在一次冲压行程中只完成一道工序的模具。
单工序模按工序性质分类可分为落料模、冲孔模、弯曲模、拉伸模、胀形模、翻边模等等。
〔2〕级进模级进模是指在压力机的一次冲程中,依次在几个连续不同的工位上完成两道或两道以上工序的模具,级进模又称连续模或跳步模。
级进模根据定位装置的不同,有四构造:〔a〕由导料板、挡料销、始用挡料销、导正销组成定位局部的导正销级进模.〔b 〕由导料板、侧刃组成定位局部的侧刃级进模。
〔c〕由导料板、侧刃、导正销组成定位局部的级进模。
〔d〕由导料板、自动送料机构、导正销组成定位局部的级进模。
〔3〕复合冲模复合模是指是指在压力机的一次冲程中,在同一个工位上完成两道或两道以上工序的模具,复合模按构造可分为:正装复合模、倒装复合模。
2、冲模的主要零部件可分为工艺构件和构造构件两局部。
三、实验仪器1、实验设备:冲压设备;2、实验模具:冲压模具假设干副;3、实验工具及量具:游标卡尺、直尺、扳手、螺丝刀、铜棒、手锤、零件盒。
四、实验步骤1、认真观察实验模具,并推测模具的种类、工作原理;2、将模具上、下模局部分开,确定模具的种类及组成模具各零件的作用;3、由工作零件推测制件形状和毛坯形状,并按比例绘制制件草图和毛坯草图;4、拟定模具拆装工艺过程。
对于模具零件间的过盈配合局部和局部过渡配合局部,拆卸到组件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实验指导书一模具安装与冲裁间隙实验二典型结构模具拆装三最小弯曲半径测定和弯曲件回弹四拉深变形金属流动实验五最小拉深系数测定及拉深件起皱、拉裂实验六模具装配及试模实验一模具安装与冲裁间隙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模具安装过程。
2.了解间隙大小、凸凹模刃口状态对冲裁件断面质量的影响。
3.了解间隙大小对冲裁件尺寸精度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⒈ 在压力机上安装与调整模具,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冲件质量和安全生产。
因此,安装和调整冲模不但要熟悉压力机和模具的结构性能,而且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制度。
冲模安装的一般注意事项有:检查压力机上的打料装置,将其暂时调整到最高位置,以免在调整压力机闭合高度时被压弯;检查模具的闭合高度与压力机的闭合高度是否合理;检查下模顶杆和上模打料杆是否符合压力机的打料装置的要求(大型压力机则应检查气垫装置);模具安装前应将上下模板和滑块底面的油污揩拭干净,并检查有无遗物,防止影响正确安装和发生意外事故。
⒉ 冲裁间隙是指冲裁模中凸、凹模刃口尺寸的差值。
间隙值对冲裁件质量、冲裁力和模具寿命都有很大的影响,是冲裁工艺与冲裁模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工艺参数。
间隙大小合适,则可得到好的断面质量;同样,刃口锐利,也可得到好的断面质量;间隙大小合适,得到的冲裁件尺寸精度高,即零件的实际尺寸和冲模工作部分的尺寸之间的偏差小。
三实验用设备、工具和材料1.设备:25T曲柄冲床。
2.工具:冲裁模一套千分尺放大镜钢皮尺固定模具的工具等。
3.材料:A3钢板t=3(mm)四实验步骤1.冲裁模的安装(1)根据冲模的闭合高度调整压力机滑块的高度,使滑块在下极点时其底平面与工作台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冲模的闭合高度。
(2)先将滑块升到上极点,冲模放在压力机工作台面规定位置,再将滑块停在下极点,然后调节滑块的高度,使其底平面与上模座上平面接触。
带有模柄的冲模,应使模柄进入模柄孔,并通过滑块上的压块和螺钉将模柄固定住。
对于无模柄的大型冲模,一般用螺钉、压板等将上模座紧固在压力机滑块上,并将下模座初步固定在压力机台面上(不拧紧螺钉)。
(3)将压力机滑块上调3—5mm,开动压力机,空行程1—2次,将滑块停于下极点,固定住下模座。
(4)进行试冲,并逐步调整滑块到所需的高度。
如上模有推杆,则应将压力机上的制动螺钉调整到需要的高度。
2.用同一个凹模,更换不同直径的凸模,以改变间隙的大小进行冲裁。
然后用放大镜观察每个零件的断面质量及测量每个零件的外径,将结果记入实验报告表1中。
3.凹模不更换,换装上钝刃口凸模进行冲裁;钝刃口凸模不换,换装上钝刃口凹模进行冲裁;钝刃口凹模不换,换装上利刃口凸模进行冲裁。
最后用放大镜观察每个零件的断面质量,画出断面形状汇入表2。
五实验结果分析1.分析间隙大小对冲裁件断面质量的影响并说明原因。
2.分析叙述钝刃口的凸、凹模对落料及冲孔件断面质量的影响并说明原因。
3.分析间隙大小对冲裁件尺寸精度的影响并说明原因。
六实验报告实验一模具安装与冲裁间隙实验报告实验二典型结构模具拆装一实验目的1.了解典型冲模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了解冲模上各个零件的名称及其在模具中的作用,相互间的装配关系。
3.熟悉模具的装配程序。
二实验内容⒈拆装两套有导柱的冲模(复合模和级进模)。
拆装模具之前,应先分清可拆卸件和不可拆卸件,制定方案,提请实验教师审查同意后方可拆卸。
⒉一般冲模的导柱、导套以及用浇注或铆接方法固定的凸模等为不可拆卸件或不宜拆卸件。
⒊拆卸时一般首先将上下模分开,然后分别将上下模作紧固用的紧固螺钉拧松,再打出销钉,用拆卸工具将模具各板块拆分,最后从固定板中压出凸模、凸凹模等,达到可拆卸件全部分离。
三实验用具⒈有导柱的模具两套⒉锤子内六角搬手活动搬手等四实验步骤⒈在教师指导下,首先初步了解冲模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⒉按拆卸顺序拆卸冲模,详细了解冲模每个零件的结构和用途;⒊将冲模重新组装好,进一步了解冲模的结构和冲模在压床上工作时各部分的动作及作用。
五实验结果分析⒈每人独立(用直尺、圆规,按近似比例)绘制两张冲模结构草图。
⒉详细列出冲模上全部零件的名称、数量、用途及其所选用的材料;若选用的是标准件则列出标准代号。
⒊简要说明复合冲裁模和级进模的工作过程。
实验二典型结构模具拆装实验报告实验三最小弯曲半径测定和弯曲件回弹一实验目的1.掌握最小弯曲半径的测定方法。
2.了解材料性能、纤维方向和毛刺对最小弯曲半径rmin的影响。
3.了解材料性能、相对弯曲半径(r/t)和弯曲方法对回弹角Δβ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三实验用具1.设备:25T曲柄压力机2.工具:弯曲模一套钢板尺万能量角仪固定冲模所用的工具等3.材料:A3钢板 t=2(mm) (硬化,退火两种)铝板t=2(mm)四实验步骤1.最小弯曲径rmin实验按实验报告表1所选用的凸模和试样分别进行弯曲,每次弯曲3种不同的材料(A3退火状、A3硬化状、铝)。
弯曲后检查弯曲处有无裂纹,并将结果记入报告的表1中。
2.回弹数值实验(1) 用万能量角仪测量做过最小弯曲半径实验所用凸模的实际角度,并记入实验报告的表2中。
(2) 用万能量角仪测量作过最小弯曲半径实验的试件(铝,A3硬化状态,垂直纤维)的角度,并记入报告的表2中。
五实验结果分析1.分析材料性能、纤维方向和毛刺对最小弯曲半径rmin的影响,并说明原因。
2.画出两种材料(铝、A3(硬化状态)垂直纤维)的Δβ=f(r/t)曲线,并对曲线进行分析。
实验三最小弯曲半径测定和弯曲件回弹实验报告实验四拉深变形金属流动实验一实验目的1.从拉深毛坯的网格变化了解拉深时金属的流动情况。
2.了解拉深后拉深件和毛坯厚度的变化。
二实验内容1.拉深变形过程中变形区域化分,从网格的变化可基本说明拉深变形过程中变形区、不变形区、传力区和过渡区。
2.用拉深件壁厚沿高度方向的变化情况来说明材料拉深变形后流动的去向。
三实验用具1.设备:冲压机或油压机一台2.工具:拉深模一套千分尺卡尺划规钢皮尺固定冲模所用的工具等3.材料:A3钢板t=2mm四实验步骤1.在一圆形毛坯上用划针、划规和钢皮尺划上间距为5mm的同心圆和以10°为等分的从圆心放射出的射线,然后用此毛坯进行拉深,对网格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并写入实验报告中。
2.将两种不同厚度的毛坯进行拉深,分别采用有压边和无压边装置的模具,观察拉深件的情况,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中。
3.将一平扳毛坯拉深到极限变形程度(出现开裂)观察开裂的位置。
实验四拉深变形金属流动实验报告实验五最小拉深系数测定及拉深件起皱、拉裂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最小拉深系数的测定方法。
2.认识起皱、拉裂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二实验内容三实验用具1.设备:冲压机或油压机一台2.工具:拉深模一套卡尺固定模具所需的工具等3.材料:厚度为1mm的 08钢毛坯三个(直径分别为φ70mm 、φ90mm 、φ106mm)厚度为2mm 的08钢毛坯两个(直径分别为φ70mm 、φ90mm)四实验步骤1.将拉深模用工具安装到压机上,并测量凸模的直径,记录在实验报告的表中。
2.分别对每个毛坯进行拉深,改变不同的条件(用或不用压边圈、坯料的厚度等)观察坯料是否被拉裂、是否起皱,并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实验报告的表中。
实验五最小拉深系数测定及拉深件起皱、拉裂实验报告实验六模具装配及试模一实验目的1.掌握典型模具装配工艺及模具调试方法。
2.会分析和解决模具装配调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二实验内容1.冲模的装配包括组件装配和总装配。
在装配时首先要确定装配基准件,按照零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装配顺序。
组件的装配包括模柄的装配、凸模和凹模与固定板的装配。
2.级进模是在送料方向上设有多个冲压工位,在不同的工位上进行连续的冲压,完成制件的冲压加工。
级进模对步距精度和定位精度要求比较高,装配难度大,对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也比较高。
3.复合模是在压机的一次行程中,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冲压工序的模具。
复合模结构紧凑,冲压生产效率高,对装配的精度要求高。
本次实验就是要进行级进模和落料拉深复合模的装配及调试。
三实验用具1.设备:冲压机或油压机一台钻床等2.工具:级进冲裁模一套(如图1所示)落料拉深复合模一套(如图2所示)钻头绞刀固定模具所需的工具等⒊材料:镀锌铁皮材料厚度为1mm Q235-A钢材料厚度为1.2mm四实验步骤1.级进模的装配根据级进模装配要点,选凹模作为装配基准件,先装下模,再装上模,并调整间隙、试冲、返修。
(1) 凸、凹模预配① 装配前仔细检查各凸模形状及尺寸以及凹模形孔,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尺寸精度、形状。
② 将各凸模分别与相应的凹模孔相配,检查其间隙是否加工均匀。
不合适者应重新修磨或更换。
(2) 凸模装配以凹模孔定位,将各凸模分别压入凸模固定板7的形孔中,并挤紧牢固。
图1 手柄级进模装配图1-模架 2-凹模 3-导料板 4-导正销 5-卸料板 6-卸料螺钉 7-凸模固定板8-垫板 9-弹性橡胶体 10-外形凸模 11-大孔凸模 12-小孔凸模 13-活动挡料销14-弹簧 15-承料板(3) 装配下模① 在下模座1上划中心线,按中心预装凹模2、导料板3;② 在下模座1、导料板3上,用已加工好的凹模分别确定其螺孔位置,并分别钻孔,攻丝;③ 将下模座1、导料板3、凹模2、活动挡料销13、弹簧14装在一起,并用螺钉紧固,打入销钉。
(4) 装配上模① 在已装好的下模上放等高垫铁,再在凹模中放入0.12mm的纸片,然后将凸模与固定板组合装入凹模;② 预装上模座,划出与凸模固定板相应螺孔、销孔位置并钻铰螺孔、销孔;③ 用螺钉将固定板组合、垫板8、上模座连接在一起,但不要拧紧;④ 将卸料板5套装在已装入固定板的凸模上,装上橡胶9和卸料螺钉6,并调节橡胶的预压量,使卸料板高出凸模下端约1mm;⑤ 复查凸、凹模间隙并调整合适后,紧固螺钉;⑥ 安装导正销4、承料板15;⑦ 切纸检查,合适后打入销钉。
(5) 试冲与调整装机试冲并根据试冲结果作相应调整。
2.落料拉深复合模的装配模具的装配选凸凹模为基准件,先装上模,再装下模。
装配前仔细检查凸模、凸凹模形状及尺寸以及凹模形孔,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尺寸精度、形状。
图2 盖落料-拉深复合模1—凸凹模 2—推件块 3—固定卸料板 4—顶件块 5—落料凹模 6—拉深凸模(1) 组件装配①将模柄用螺钉装配于上模座内。
②将拉深凸模装入凸模固定板中,为拉深凸模组件。
(2) 确定装配基准件落料拉深复合模应以凸凹模为装配基准件,首先确定凸凹模在模架中的位置。
安装凸凹模。
将打料杆装入模柄孔内,将推件块装入凸凹模上相应的孔内。
确定凸凹模在上模座上的位置,用平行夹板夹紧。
以凸凹模上的销钉孔为引钻孔,钻绞销钉孔,安装定位销及螺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