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上册第8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探索乐园》生活中的推理-|冀教版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探索乐园》生活中的推理-|冀教版

《生活中的推理》●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独立思考、尝试推断并交流自己想法的过程。

2、了解“逻辑推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具体事物中的已知信息进行合情推理和判断,并说明思考和推理结果。

3、对“逻辑推理”的问题有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养成乐于思考、积极与他人交流的学习习惯,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了解“逻辑推理”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根据具体事物中的已知信息进行合情推理和判断,并说明思考和推理结果。

教学过程:◆判断骰子的点数1、出示三幅骰子图,提出“判断”的要求,让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

然后,教师参照兔博士的话和教材文字,用“排除法”判断出 4点的对面是3点。

2、鼓励学生按同样的方法推断出 5点的对面是2点,1点的对面是6点。

3、教师拿出一个骰子,让学生检验判断的结果是否正确。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骰子对面两个点数有什么特点,得出:对面两个点数的和都是7。

◆判断名次L、教师口述事情的背景和三个人的猜测(板书在黑板上),并说明每个人只猜对了一半。

讨论:根据“每个人只猜对了一半”,可以推出哪些结论?让学生充分发表白己的意见。

2、提出:假设丫丫说的李明第一正确,可以得出什么结果?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师生共同推断出丫丫说的“李明第一”不对,“王欣第三”是对的。

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结论推理并判断出四个人的名次。

3、鼓励学生先假设其他任何一条信息正确,进行判断和推理。

然后,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

◆练一练第1、2题,与例3雷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第1题答案:A的对面是E;C的对面是F;D的对面是B。

第2题答案:白的对面是蓝的;黄的对面是绿的;红的对面是黑的。

第3题,这样推测:假设甲说的是真的,那么乙说的是错的,丙和丁说的都对,与只有一个人说真话不符,所以甲说的是假话;假设乙说的是真话,那么甲说的是假话,乙说的也是假话,丙说的是真话,与事实也不符;假设丙说的是假话,那么,甲说的是假话、乙说的是假话,只有丁说的是实话。

人教新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新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六年级数学广角—— [数与形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数与形可以互相转化,树立数与形相结合是数学解题思想方法。

难点: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教具准备】教具:正方形块,课件。

学具: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很爱听故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这个故事叫《形帮数》想听吗?生:想、、、、、、师:(出示第一张形与数的课件,背景音乐响起)在数学王国里住着数和形两个大家族,他们有时争吵,但更多的是互相帮助、、、、、、(故事讲完)同学们,你们知道形是怎么帮助数解决问题的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数与形 中寻找它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方法。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

1=(1)1+3=(2) 1+3+7=(3)(以故事的方式讲解)让我们再次回到故事中,形大步走到数的面前,挺着肚子说:“考考你,你算算我有多大?”数上下打量了一下形:“哼!!小菜一碟,你是正方形,边长1厘米,面积等于边长乘以边长,就是1×1=(1) ;看到数能快速地说出来,形说:“别高兴的太早,后面还有呢!”接着它把和它长得一样大小的三个兄弟叫到它身边,和它站在一起,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成两排,(让学生拿出正方形按照形说的摆出来)形说:“那你现在能算出我们有多大吗?”数说:“你的面积是1,你的三个兄弟都是和你一样大小的正方形,它们每个的面积也是1,三个的面积就是3,你们四兄弟的面积是1+3=4,4是2的平方。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四篇课文。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讲述的事情,了解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

2.本单元重点:(1)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少年闰土》通过描写听闰土讲“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表达了“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好的故事》通过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两种人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下场,赞美了鲁迅先生一心为人的高尚品格。

(2)借助相关资料,理解主要内容。

了解本单元的这四篇课文,都有可以借助的资料。

如,《少年闰土》一课为了看出闰土30年前后的变化可以给学生提供《故乡》中闰土30年后与鲁迅再次见面的一段文字。

《好的故事》一课为了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当时寂寞孤独的心情,可以给学生提供鲁迅当时关于《新青年》解散的一段文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以给学生补充鲁迅先生的家人简介,《有的人》可以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等。

24.少年闰土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8单元教案
(2)引导学生猜猜词语的意思。
(3)(课件出示第二组词语)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出示:参差 瘦削 倒影 碎散
(4)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课件出示第三组词语)指名认读,互助正音。
出示:
搁在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瞬间 凝视 骤然 掷入 陡然
(6)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瞬、凝、骤”,这三个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应注意这三个字易错的部件:“瞬”要注意“舛”左边的“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部件的第二笔是撇折;“凝”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骤”的最后一笔是捺,而不是点。
2.理清脉络:课文围绕“好的故事”写了哪三方面内容?
四 初探现实
(1)思考:请大家自读第1~2自然段,想想鲁迅先生在怎样的现实中做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梦。
(2)交流,引导:从这些语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在昏沉的夜里作者晦暗消极的情绪以及周围昏沉悲凉的气氛。
(4)小结:鲁迅先生就是在这样一个昏沉的夜里,梦见了一个好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
教学难点
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预习要求
练习朗读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
教 学 过 程
复备、旁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下面我们来回顾深深印在鲁迅先生脑海里的一幅美丽的画面。(齐读第1自然段)
7.延伸拓展:好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可这一别就是将近三十年,你们想知道鲁迅和闰土再次见面的情景吗?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鲁迅的小说《故乡》。
五、课文回顾,作业设计。



课 题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音乐上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音乐上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音乐上第八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的种类和功能;2. 研究不同音乐的特点与表现方式;3. 能够欣赏和辨认简单的音乐节奏。

二、教学内容1. 音乐的种类和功能;2. 不同音乐的特点与表现方式;3. 音乐节奏的欣赏和辨认。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音乐的种类和功能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研究音乐的种类: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3. 探讨音乐的功能:表达情感、享受艺术、传递信息等。

4. 听音乐欣赏:选择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不同音乐的特点与表现方式1. 复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音乐的种类和功能。

2. 研究不同音乐的特点:节奏、旋律、和声等。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音乐,并通过动作或画面展示出该音乐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4. 分享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方式。

第三课时:音乐节奏的欣赏和辨认1. 复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不同音乐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 引导学生了解音乐节奏的概念和作用。

3. 听音乐节奏欣赏:选择一段节奏明显的音乐,让学生聆听并跟随节奏拍打。

4. 音乐节奏游戏:设计一些简单的节奏游戏,让学生通过听音乐辨认和跟随节奏。

四、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课堂练和作业情况。

3. 学生对音乐种类、功能、特点以及节奏的理解和表达。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音乐的种类和功能,培养他们对不同音乐特点和节奏的认知能力。

课堂氛围积极活跃,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可能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评估和反馈,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教案:第8单元 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同步教案:第8单元 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算术与图形的转换。

(教材第107~108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2.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3.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4.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培养积极探究,大胆猜想验证,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难点:探索规律并验证规律。

一、情境引入让学生观看视频(一些有规律可循的建筑物),根据视频中的经典画面激趣设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奥妙。

请同学们先完成这道题: 口算:13+16,15+110,17+114,110+120,125+150。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分数相加的形式)师:我们知道,求两个分数之和(差),首先要将这两个分数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再进行加减。

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这些数字呢?课件出示算式的求法,以及在图形中表示出来。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吗?(引发学生思考)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107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7页例1) (1)师: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连续的奇数。

(2)师:算式左边的加数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且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3)师: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是正方形中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

(4)师:算式左边加数(第1个算式除外)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算式左边的加数是1,3,5,…,2n +1,右边括号里的数字用a 表示,那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其关系吗?算式左边首、尾的加数和的一半等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设计

第八单元:数与形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数与形”。

根据教材例题的具体内容及形式,本单元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例2时,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得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

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2.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3.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教学课时:
3课时。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教案(上册)
—)
第八单元《数与形》测试题(两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新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新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语法结构;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古诗词;3.能够读懂课文并理解作者的用意;4.能够完成相关的练习和作文。

二、教学内容1.课文《观鱼》;2.生字词:观察、晕黄、稠密、鲤鱼、哗哗声、凝视、剪影等;3.古诗词:《观沧海》;4.课堂练习及作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本单元的主题为文言文,首先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概念和基本特点,提醒学生区别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区别,以及文言文中的语法结构和常见短语等。

2. 学习课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分析课文:通过分段的形式,逐个分析课文中的每一个段落,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结构。

•学习古诗词:让学生学习与本课文相关的古诗词《观沧海》,并分析其中的用词、修辞手法和意义。

3. 课堂练习及作文•区分汉字: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分辨不同意思相同或者相似的汉字。

•填词: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填充生字词,巩固词汇的学习。

•理解课文: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写作:让学生依据本课文的题材,写一篇与观察相关的作文。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路,同时注意语言文字的表达规范。

四、教学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课堂讨论:通过对学生的提问,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内容。

•作业批改:根据作业内容,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不要放弃重新改写迭代,不断强化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拓展方式:•学习更多的古诗词,如唐诗宋词等。

•学习更多的古代名著,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加深对古代汉语的理解。

•多读文言文,锻炼阅读能力,丰富文学知识。

六、教学总结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注意语文知识,如生字词、古诗词的学习,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能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
理解钟子期不仅懂得伯牙的琴声,也懂得伯牙的心声,感受到朋友间相互理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体会音乐的魅力,
感受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2、背诵第九自然段。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音乐的魅力
教学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板书设计:
月光曲
清幽的月光舒缓—柔和---快速有力---高昂激荡
(实在的事物)(联想)
教学反思:
27《蒙娜丽莎之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

2、读读记记文中出现的新词语。

感受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学习重点:对照画面了解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融合到一起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蒙娜丽莎之约
明珠灵魂的一部分教学反思:
28《我的舞台》
一、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借助“阅读表”,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2.欣赏课文语言,学习做摘录,体会作者轻松、幽默、平实的语言特点。

3.在阅读中,感受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28 我的舞台
吴霜
艰辛轻松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八
教学目标:
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同时培养口头表达、倾听的能力以及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过程过程修改
一、读内容,明要求
1.自己读口语交际的内容.
2.说说有什么要求?(向家大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
品.讲跟艺术有关的故事)
二、创设氛围,激发交流欲望
如:张贴优秀画作,播放经典乐曲,展示泥娃娃,手工编织,剪纸作品,或
者多媒体演示与艺术有关的各种场面,使整个课堂有一个良好的交际
氛围,从而激发动机,学生想说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景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资料将学生分成三组:
艺术形式大观圆艺术品展览厅艺术故事大联播
2.把学生分好组后,引导学生交流.交流形式不拘一格,或找同桌.或
小组.或班级,也可组成一个个临时的口语交际单位,可导游介绍.双
人对话.问答,或多人讨论.辩论.评价等.
四、在个人陈述,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示“身边的艺术”的基础上,学
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比赛。

要求:清楚,明白,最好能用上课内外积累的好词好句,其他学生认
真倾听,听候交流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画面引入
课始,让学生展示充满情趣的学艺画面,并做简单的介绍。

教师
相机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艺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
少的精神粮食。

我们班的孩子个个多才多艺,见多识广,这是平时
教学反思:
回顾拓展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