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小柴胡汤运用体会
经方「小柴胡汤」临证心悟

经方「小柴胡汤」临证心悟关键词:小柴胡汤《伤寒论》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冶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综上两条,第一,提出了少阳病的提纲症;第二,提出了小柴胡汤的主症。
那么少阳病与小柴胡汤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根据《伤寒论》第266条云:“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可以看出,张仲景认为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
此外,喻嘉言《尚论篇》又将《伤寒论》太阳病篇中涉及小柴胡汤的条文悉归于少阳病篇讨论,以至于后世医家乃至现行《伤寒论》教材亦照效仿,从而扩充了少阳病篇的内容,因此历代医家多认为小柴胡汤主症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七大症,正是综合了《伤寒论》第263条和第96条的内容。
视其主症尽管涉及颇广、症情纷繁,但小柴胡汤终归以和解少阳为主旨,只要证属少阳经脉脏腑功能失调,便可但见一症,不必悉具。
这就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
小柴胡汤由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组成。
究其组方思路有三:第一,柴胡配黄芩。
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可清少阳胆腑之郁火,如《黄帝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
”邪在半表半里,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二药相合,经腑同治,清疏并行,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枢机通利,胆腑清和。
第二,半夏配生姜。
一则以辛散之性佐柴胡、黄芩疏郁逐邪;二则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三则化痰消饮以利三焦畅达。
第三,人参、甘草、大枣相伍。
一则以其味甘性温以扶其正,因病入少阳,正气受伤,故益少阳正气,助正抗邪;二则防邪内入,因少阳为阳气之枢,正虚之时,外邪易入三阴,故遵“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旨,健脾以顾后天之本,其中以生姜之辛配人参、大枣、甘草之甘,如《黄帝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
浅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浅谈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体会【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小柴胡汤的组方机理,结合临床实践验证了小柴胡汤的主治病证,从而得出了小柴胡汤有助少阳转枢,使邪从外解,调和脏气,疏肝和胆,疏导三焦气滞的功用。
【关键词】小柴胡汤;浅谈;体会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主方,凡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等的少阳经腑症,均可用此方随症加减治疗。
又肝胆互为表里,凡肝气郁结,胆腑有热之症等,亦多使用。
一、小柴胡汤有通调三焦的作用《难经》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上焦者……主腐熟水谷……;下焦者……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
”《身经通考》中更指出三焦的功用说: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可见三焦有通调水道、腐熟水谷、司气化的作用。
既然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水谷,下焦主出,那么,如果三焦病则上焦不纳而呕吐作,中焦不化则生腹胀满痛,下焦排泄水谷功能失司就会清浊不分,二便不调,是为升降机能紊乱之故,盖三焦与命门同司相火,故能升,又为中凟之府,水道所出,故亦主降。
《伤寒论》说:“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
”前条便溏可用小柴胡汤,后者不大便也用小柴胡汤,原因何在?张仲景说:“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又说“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产后津血虚,津液不和,故有此病,先与小柴胡汤通调三焦,使津液充布,上焦得纳,下焦能出,则诸病自除。
因此,对诸呕吐,下利,二便不调,清浊不分,非大虚大寒,或实热症者,多认为是三焦失调,升降失司,并治以小柴胡汤升清降浊,通调三焦,方以柴胡升清阳,半夏降浊阴,生姜佐柴胡则能升阳,佐半夏则能降浊,更以黄芩去湿除郁热,人参益气生津,大枣和甘草和诸药,则升降自如,邪去正安而病愈。
小柴胡汤的临床经验

小柴胡汤的临床经验小柴胡汤的临床经验录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少阳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
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须外出,方中柴胡和解少阳;半夏启阴气上升,阴阳相济,有除病邪之力量;少阳病为火病,故用黄芩以解火邪;甘草、人参、大枣健脾气,使病邪由内达外;生姜发散宣通,合而为使病邪由内达外的方剂。
临床加减应用范围较广,现就近年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脑积水:脑积液的产生、循行和吸收,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如产生过多,循行途径受阻或吸收过少时,均可发生脑积水。
临床上,可见有头胀、眩晕、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
治疗时,用上方加茯苓取其降及淡渗利水的作用,因气行则水行,故获效。
高血压病:本病是一种常见病,以动脉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
祖国医学所载的肝阳、肝风、中风等证,包括了本病及其并发症等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本方用于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
在治疗时,方中再加入茯苓以降之。
本病虽属肝病,但由于肝胆相表里,胆为肝用,而收缩压高者用少阳之主方治之。
偏头痛:本病属风邪为患。
头侧部是少阳经脉循行部位,偏头痛为风邪伤及少阳经脉。
其表现为发作性偏头痛,一般病程较短者可用本方。
治疗时,可去人参加桂枝。
因风邪在早期宜散不宜补,故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之散。
眼疾:祖国医学治眼疾虽有“八廓五轮”之分,但眼外角为少阳经脉所起之处。
其病有属外邪与内伤之分,如症见外眼角红肿,是为风邪中少阳经脉,因风为阳邪,阳热盛故红肿。
治疗时,于本方中去人参加桂枝,去大枣加生牡蛎。
阳盛则阴不足,故加生牡蛎以益阴;去大枣之甘缓,以防风邪留恋。
面神经麻痹:本病是一种非化脓性炎症,但其病因还不完全清楚,部分病人只是在头面受冷风吹拂后发病。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风邪为患。
若其人素体血虚,以致在表之络脉空虚,则凤邪乘虚侵袭。
风中络脉,导致局部络脉阻塞不通,形成麻痹。
经方小柴胡汤运用体会

经方小柴胡汤运用体会经方小柴胡汤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经方,自古以来就被用于治疗呕吐、消化不良、消化道痉挛、偏头痛以及腹痛等病症。
说实话,自从我有了小孩之后,治疗以上这些疾病已经成为我的家常便饭。
所以,我对经方小柴胡汤的效果有了一定的体会。
首先,我认为经方小柴胡汤中药材的结合能够有效滋养身体,调节体质,增强身体免疫力。
其次,该汤内含有酸枣、苏子、肉桂、茵陈等中药,具有温中解表、消食止吐、利水消肿、散瘀活血、止痉散痛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呕吐、消化不良、偏头痛以及腹痛。
此外,该汤的味道也是比较清淡,比较容易下咽,对人体没有太大的刺激,即使长期服用也不至于产生副作用。
我家小孩曾发生过呕吐现象,我就选择用经方小柴胡汤服用。
我特意按照医嘱调出药汤来给孩子服用,并及时给孩子测量体温,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汤的作用果然很有效,只服用了一天,孩子的呕吐就完全消失了。
同时,孩子的代谢也更加有效,不仅能更快地恢复,而且很快就能恢复到正常的体力和精力状态。
此外,我在自己服用经方小柴胡汤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效果。
由于长期熬夜,我的消化功能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消化道痉挛,呼吸比较急促,发现有一天晚上我竟然发现我的消化道已经完全张开了,这时候我才明白经方小柴胡汤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
总而言之,经方小柴胡汤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经方,非常管用,不仅可以有效治疗呕吐、消化不良、偏头痛以及腹痛这些问题,而且还可以滋养身体,增强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不仅如此,该汤的味道也比较清淡,比较容易下咽,没有什么副作用,能够令人放心的服用。
因此,经方小柴胡汤确实是古老经方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
冯志荣运用小柴胡汤经验

冯志荣运用小柴胡汤经验摘要小柴胡汤除治疗少阳正证、变证等适应证外,在外可调太阳,在里可调阳明,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具有促进和调控作用,因此可以广泛而著有成效的运用于虚人感冒,产后郁冒,咳嗽、淋证、发热、胸痹、梅核气等病。
关键词冯志荣小柴胡经验冯志荣主任医师系四川省第二批十大名医之一,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五十年,一生学验具丰。
至今已近八十高龄仍坚持每日门诊。
我有幸随老师一年,受其孜孜不倦,言传亲授,临证指迷,收获颇丰。
深感其高尚的医德、渊博的学术和临证的圆机活法。
老师崇尚仲景学说,精研其证治规律,尤以注重实践,讲求疗效,法活机园为其特色。
老师认为仲景学说之所以能永保其无限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卓有成效的指导临床实践。
《伤寒论》中所用之方被后世誉为经方,是经过历代医家无数次医疗实践反復验证,在临床中确有疗效之方。
老师认为纵观全部经方,当以小柴胡汤适应范围最广,而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在他的临床生涯中,除了遵循传统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正证、变证等适应证外,还匠心独运,别开生面,广泛而著有成效的运用于虚人感冒,产后郁冒,咳嗽、淋证、发热、胸痹、梅核气等病,屡获良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认为少阳三焦是水火气机的通道,能量代谢的场所,水液代谢的通道。
少阳气机条达在外可调太阳,在里可调阳明,因此,少阳主枢。
少阳疏泄正常,对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具有促进和调控作用,对情志也具有条畅作用。
因此,少阳所关乎的是全身脏腑精神情志的正常功能的发挥,因此,小柴胡汤加减运用可治疗全身多器官多系统疾病。
(1)用于虚人感冒体虚之人,卫外不固,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腠理为半表半里之处,为少阳所主。
《伤寒论》97条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老师认为该条不仅仅是少阳病之病因病机,乃总论虚人外感之病因病机。
若纯用发汗,恐耗散虚人之气血阴阳,虚其虚也。
方中柴胡、黄芩、半夏旋转少阳枢机以达太阳之气,人参、大枣、甘草、生姜帮助中焦脾土以领邪外出,于稳妥平和之中,大具扶正祛邪之力。
小柴胡汤的运用解析

小柴胡汤的运用解析壹 | 少阳病的本质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少阳病是伤寒的一个病理阶段。
其本质特征是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正邪分争,相持不下。
其中正气已显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可从《伤寒论》中找到以下依据:1. 第96条中小柴胡汤第一个主证是“往来寒热”。
2. 第97条明确指出病人的体质状态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3. 小柴胡汤中用了人参,甘草,大枣,显然是为了扶助正气。
4. 第265条谓“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其中弦属少阳,细为正气不足。
5. 热入血室,治从少阳,用小柴胡汤。
而热入血室的特定时期是妇人经水适来适断。
妇人经期的体质状态当与“血弱气尽”同类。
贰 | 少阳病的治疗禁忌1. 少阳三禁,即禁汗、吐、下。
2. 李东垣根据第179条补充禁利小便。
3. 第264条少阳误用吐下致悸而惊的机理是胆气虚怯,不能主决断。
叁 | 《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伤寒论》中有18条原文用小柴胡汤,有少阳病,阳明病,阳微结,热入血室,黄疸、厥阴等。
1. 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也是和法的代表方,体现了扶正祛邪,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原则。
2. 小柴胡汤要求去滓重煎,也在于体现和法的意义。
3. 小柴胡汤必须用人参,重在体现扶正,不用人参便不是小柴胡汤。
所以方后注中“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以上加减法中的去人参不可从。
肆 | 小柴胡汤的运用方法《伤寒论》中的用法是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根据《伤寒论》的精神,结合历代医家的经验以及个人的体会,对其用法可作如下归纳。
(一)根据《伤寒论》中提示的主证➀发热在《伤寒论》中用小柴胡汤的条文一共有18条,其中有8条提到了发热:往来寒热(第96条)、呕而发热(第379条)、身热恶风(第99条)、头痛发热(第265条)、瘥后发热(第394条)、发潮热(第229条)、热入血室发热(144条)、黄疸发潮热(231条)。
小柴胡汤证临床体会

小柴胡汤证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5-12-18T15:45:38.44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8期供稿作者:秦怡[导读] 中铁一局西安中心医院小柴胡汤方药仅七味,方中柴胡、黄芩苦寒清降,是本方主药,为一组。
中铁一局西安中心医院陕西西安 710054【摘要】通过对《伤寒论》小柴胡汤证的解读学习,运用于临床后受益匪浅,体现了辨证论治、随证用药的学术特点。
【关键词】小柴胡汤;眩晕;便秘小柴胡汤,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先生的《伤寒论》之少阳经病内容。
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其方组成是: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其方的适应症是:胸胁苦闷,寒热往来,默默不语、不欲饮食,频频作呕,口苦、咽干、目眩。
同时也还伴有一些其它症状【1】。
此症的病机是:少阳经半表半里症。
治法:和解少阳。
在临床工作中,所遇疾病繁杂,但小柴胡汤的使用是相当广泛,根据疾病的发展变化,临证加减,最终得到有效治疗,充分体会到仲景所提“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真谛【2】。
小柴胡汤方药仅七味,方中柴胡、黄芩苦寒清降,是本方主药,为一组。
生姜、半夏辛温开散,为一组,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中益气,为一组。
七药相辅相成,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既能疏利少阳之气机,又能调达气机之升降,以使内外宣通,运行气血,三焦通畅,脏腑协调。
故有 “合剂之祖”的美誉【3】。
通过对于小柴胡汤的深入解读,理性认识进一步加深,在临床治疗眩晕过程中选用以小柴胡汤为主方,临症加减变化,取得满意疗效。
1 眩晕张某,女,42岁,2012年11月18日诊。
患者外出与人吵架,出现头痛眩晕,胸肋胀满,口苦咽干欲呕,心烦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按照《伤寒论》所说,少阳经病的基本症状是:寒热往来、胸胁苦闷、默默不语、不欲饮食、频频作呕、口苦、咽干、目眩、心烦。
辨证考虑:肝阴不足,火动风升,上扰清窍。
治法:以平肝息风、滋阴清火,解除郁结。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标签:小柴胡汤;经方;治疗应用小柴胡汤为《伤寒论》和解少阳的经典名方,笔者在临床中常以小柴胡汤辨治多种病症,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1 典型病例1.1 外感案例1:患者,男,35岁,2010年5月6日初诊。
主诉感冒1周余,服感冒药无效。
刻诊:往来寒热,脉弦数,舌质略红,苔薄白。
中医辨证属于外感(少阳病),根据“往来寒热”,给予小柴胡汤治疗。
处方:柴胡12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炙甘草6 g,大枣10 g,生姜10 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0年5月10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1剂后即感病情减轻,3剂后病霍然而愈。
嘱其不必服药,注意饮食起居即可。
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96条高度概括了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本案患者出现了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的典型症状,故患者服用原方治疗而愈。
1.2 胸痹案例2:患者,女,57岁,2011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胸闷憋气1年余,喜唾,曾经活血行气通络中药治疗,罔效。
刻诊:面容呈焦虑状,喜叹息,脉沉弦,舌质黯红,苔薄黄。
辨证为肝气郁滞证。
给予小柴胡汤党参易丹参方:柴胡15 g,丹参12 g,黄芩10 g,法半夏6 g,炙甘草6 g,大枣10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1年8月23日二诊:服药后胸闷憋气基本消失,唾唾沫也减轻,效不更方,续服上方巩固治疗。
后其家人来诊,叙服药后胸闷消失,心情改善,因中药味苦不愿再服药,遂停药。
按:本案望其焦虑明显,闻其喜叹息,切其脉弦,均是肝气郁滞的表现。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胀闷;肝主疏泄,气机郁结,不得条达,则情志抑郁,喜叹息;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面容呈焦虑状;肝郁克脾,脾运失健,津液代谢紊乱,则喜唾;久病入络,故舌质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小柴胡汤运用体会
方剂是中医调理养生的基础,方剂是中医学里最为普及的药物,它结合中医五行理论,科学使用药物,根据疾病特点,正确调配得到药方,并且通过调整药物中病因隐形关系从
而治疗疾病。
小柴胡汤是在中国传统中医药家们按照传统中医理论,以小柴胡为主要药物的一款中
成药方,可以治疗开脉、痰湿、气痹、脾虚等上火及脾胃虚弱,黄疸型肝炎及其他风热感
冒所致的症状。
小柴胡汤由小柴胡、白术、陈皮、芍药、枸杞、茯苓、炙甘草等多种药物组成,配合
科学合理的比例;小柴胡和白术称为"抗痰双杀",能利小支气管和清热祛湿;陈皮和芍药
有温中除湿的作用;枸杞和茯苓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而炙甘草可以清热解毒。
小柴胡汤的运用是利用方药有效调合多种味道,以小柴胡为主剂,在中西药物并重的
情况下,把汤剂的功效和多种植物特质调合起来,运用温配法的原理进行疗程,可以彻底
收拾情况,实现把握、调养身体内部环境的目的。
同时,小柴胡汤还有温中下气等功效,可以增强免疫力,结合脾气虚弱、情绪失常、
精神萎靡等症状,对此,在服药行药时,可以将小柴胡调剂用于该类病症,提高较为良好
的疗效。
总而言之,小柴胡汤是一款解热解毒、清热祛湿的中药饮片,它集温、苦、甘、辛等
多种味药物的功用于一身,故而能够有效的缓解疾病,给患者带来良好的疗效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