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比容单位
血细胞比容测定讲稿-文档资料

(二)、减低 胞体积大小不同,两者 减低不一定平行,故临床常用计算 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 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 度,有助于贫血的鉴别与分类。
2、可用作计算MCV、MCHC的基础 数据,是影响全血粘度的决定因素 之一(例血液粘度增高致休克)。 3、大量饮水
1、 MCV(fl)=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 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Hct/RBC 例:红细胞为 3.50*1012/L ,红细 胞比容0.36则: MCV=0.36/3.50*1012/L=103 fl
2、 MCH(pg)=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 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B/RBC 例:红细胞为 3.50*1012/L ,血红蛋白 为120 g/L,则: MCH=120g/L/3.50*1012/L=34.20 pg
3、MCHC(g/L )=每升血液中血红 蛋白含量 /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 = HB/ Hct 例:血红蛋白为 120 g/L ,血细胞 比容为0.36,则: MCHC=120 g/L/0.36=333 g/L
4 、红细胞形态改变时应注明(如大 红细胞、小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 镰形红细胞等),变形性减低的红 细胞可使血浆残留量增加6%。不能 使用改变红细胞容积的抗凝剂。
5 、 红细胞增多症时,血细胞比容明 显增加,血浆残留量亦会增加。 6 、避免血液稀释(静脉三通管抽血) 7、离心条件必须恒定。
(二)、血液分析仪法: 1、避免溶血 2 、避免血液稀释(静脉三通管抽血) 3、应注意Hct与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 平均体积测定值的相关性。
(四)、相对离心力
1、相对离心力(RCF)g=1.118x10-5 x有效离心半径(cm)x转速2/min
2、温氏法测定时以相对离心力 2264g(即有效离心半径22.5cm, 3000r/min)离心30 min,读取 红细胞层的高度。
红细胞正常指标

红细胞正常指标
红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们承担着将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的重要任务。
红细胞的正常指标对于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正常的红细胞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计数在 4.3-5.8×10^12/L之间。
当红细胞计数过低时,可能会导致贫血的发生,造成全身各个器官供氧不足。
而红细胞计数过高可能是由于高原适应或肺部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压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占据的体积比例,也称为红细胞比容。
正常成年人的红细胞压积在37-47%之间。
红细胞压积的增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肾脏疾病或肺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而红细胞压积过低可能是由于贫血、过度输液或血液稀释等原因引起的。
血红蛋白浓度是指血液中单位体积的血红蛋白含量。
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浓度在120-160g/L之间。
血红蛋白浓度的增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肺部疾病或骨髓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而血红蛋白浓度过低可能是由于贫血、失血或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的正常指标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当红细胞指标异常时,可能意味着存在某种疾病或健康问题。
因此,及时检查和监测红细胞的正常指标对于预防和诊断疾病非常重要。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维持红细胞的正常指标。
通过关注红细胞的正常指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自己的健康。
红细胞比容和三种平均值、网织红细胞计数、

②MFR:粗颗粒在10个以上,或细小颗粒超过15个。
③LFR:细胞内含15个以下细小颗粒
参考值
①网织红细胞百分数: 成人和儿童:0.005~0.025
新生儿:
0.02~0.06
②网织红细胞绝对数: 成人和儿童: (24~84)X109/L
18
19
20
[检测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活体染色(新亚甲蓝或煌焦油蓝)的碱性着色基团 网织红细胞RNA的磷酸基(带负电荷) RNA胶体间的负电荷减少而发生凝缩, 蓝色的点状、线状或网状结构 , 显微镜下计数 1000个红细胞中所占的网织红细胞数,以百 分比或分数数表示。
[检测原理]
2.仪器法
10
11
[检测原理] 1.手工法 同时计数红细胞,测定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
计算出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 例:RBC为3.50X1012/L,Hct为0.36,Hb为120g/L
Hct 0.36 MCV=—— (fl)=—————— =103(fl) RBC 3.50X1012/L
Hb Hb MCH=—— (pg), MCHC=——( g/L ) RBC Hct
当HCT大于0.7,RBC为(7-10)X1012/L, Hb大于 180g/L,即可诊断。
临床意义
3.红细胞平均指数计算的基础数据
红细胞平均值(MCV、MCHC)可用于贫血的形态 学分类。
4.血液流变学指标
HCT增高表明红细胞数量偏高,
全血黏度增加,严重者表现为高黏滞综合征,
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 HCT与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联合应用,可对一些 血栓前状态进行监测。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e

血常规化验单参考值血常规是最一般,最根本的血液检验。
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局部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局部。
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
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
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1.白细胞IWBC或LEU)【单位】个/升(个/L)。
【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15.0~20.0)×109/升;6个月~2岁为(11.0~12.0)××109/升左右。
【临床意义】(1)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2.白细胞分类(DC)【单位】百分比(常用1.0表示100%)。
【正常值】(1)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40%~75%),儿童0.30~0.65(30%~65%)。
(2)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0.5%~5%)。
(3)嗜碱性粒细胞(B):0~0.01(0~1%)。
(4)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20%~45%),儿童0.3~0.56(30%~56%)。
(5)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2%~6%),儿童0.02~0.08(2%~8%)。
【临床意义】(1)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2)嗜酸性粒细胞(E):①增多。
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②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嗜碱性粒细胞(B):①增多。
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
②减少。
无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查的正常值及意义

C.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烧伤、大手术后,患大叶性肺炎、伤寒和猩红热等疾病严重时。
f)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g)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红细胞计数值减少可见于以下情况:
a)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血;
血红蛋白减少见于以下情况: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A.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临床常用生化、血细胞分析中部分检验项目参考区间

19 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 20 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ut%) 21 淋巴细胞百分数(Lymph%) 22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Eos%) 23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数(Baso%) 24 单核细胞百分数(Mono%)
25
红细胞计数(RBC)
26
血红蛋白(Hb)
附表:临床常用生化、血细胞分析中部分检验项目参考区间
项目
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试剂中含有5,-磷酸吡哆醛)
3
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4
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试剂中含有5,-磷酸吡哆醛)
5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6
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
27
红细胞比容(Hct)
28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29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 30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1 血小板计数(PLT)
单位 U/L
U/L
U/L
U/L
U/L
U/L
g/L g/L g/L
mmol/L mmol/L mmol/L X109/L X109/L X109/L X109/L X109/L X109/L
% % % % % X1012/L
g/L
L/L
fl pg g/L X109/L
分组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男 女(20~49岁) 女(50~79岁) 男 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女 男白蛋白(ALB) 9 血清球蛋白(GLB) 10 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 11 血清钾(K) 12 血清钠(Na) 13 血清氯(Cl) 14 白细胞计数(WBC)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红细胞平均值参数简介红细胞平均值参数是指通过对血液中的红细胞进行相关指标测定和计算所得到的参数,用于评估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状态。
这些参数对于诊断和监测患者的贫血、溶血、血液病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主要包括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 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 MCHC)。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体积是指在一定血液容积中,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大小。
MCV的计算公式为:MCV = 血液容积 / 红细胞数目。
血液容积通常用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HCT)来表示,即红细胞体积在血液总体积中所占的比例。
MCV的正常范围为80-100 fL。
若MCV值低于80 fL,说明红细胞体积小(小细胞),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若MCV值高于100 fL,说明红细胞体积大(大细胞),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大细胞性贫血等。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是指在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每个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MCH的计算公式为:MCH = 血红蛋白总量 / 红细胞数目。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量。
MCHC的计算公式为:MCHC = 血红蛋白总量 / 血细胞比容。
MCH的正常范围为27-33 pg,MCHC的正常范围为31-36 g/dL。
MCH和MCHC的变化常常与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相关,对于一些特定的疾病诊断与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平均值参数的意义红细胞平均值参数反映了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状态,能够提供有关贫血和其他血液疾病的重要信息。
1.贫血类型鉴别:通过红细胞平均值参数可以帮助区分不同类型的贫血。
血液一般检验

3. 平 均 红 细 胞 血 红 蛋 白 浓 度 ( 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 指测定红细 胞比容时被压紧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单位: g/L。
MCHC=Hb/Hct
血液分析仪法:能直接导出MCV,计算MCH 、MCHC
升高
升高 减低
正常/升 高
减低
减低 增加 增加
正常 减低 正常
减低 减低 减低
红细胞形态特征
正细胞正色素性贫 血 正细胞高色素性贫 血 大细胞高色素性贫 血 增生性贫血
小细胞高色素性贫 血 轻微低色素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血
意义
慢性肾病、慢性炎症、内分泌疾病、消化吸 收不良、恶性肿瘤 体外溶血、高脂血症、溶血性贫血
【检测原理】
手工法: 1.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
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单位:fl(1fl=1015L)。
MCV=HCT/RBC╳1015(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 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 蛋白的量。单位:pg(1pg=10-12g)。
红细胞平均值计算的基本参数之一:利用RBC、Hb、HCT三个指 标可计算出红细胞的三个平均值,可用以进行贫血的形态学分 类。
重要的血液流变学指标:HCT升高表明红细胞数量偏高,可导致 全血黏度增加,可用于监测血栓前状态。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
由于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同原因造成的 贫血,其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未必一致; 同时,不同数量、大小及形态的红细胞占全血容积 的比例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RBC、Hb、HCT三个 参数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计算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加深对红细胞的特征认识,进而为贫血的鉴别诊 断提供更多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