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概念
浅析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浅析旅游发展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摘要】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旅游景点的灵魂,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地方特色和传统风情,丰富旅游体验。
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可以提升旅游景区的整体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最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还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价值,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丰富体验、吸引力、地方经济、文化交流。
1. 引言1.1 民族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越发凸显。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了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财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风俗和习俗。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增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让它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旅游业更加繁荣,让世界更加美好。
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
2. 正文2.1 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旅游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民族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不仅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文化,也可以使当地居民更加自豪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可以避免文化的丢失和消失。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很多民族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危险,而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
浅谈民族文化旅游的优势和弊端

在旅游大背景下,一度冷落的文化旅游再度成为旅游热点,也唤醒旅游开发者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
民族文化旅游作为具有辐射面广、拉动力强、贡献率高、消耗低、污染低、可持续发展等特点的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但是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在民族文化即主体文化和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即客体文化的相互作用下,民族文化旅游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民族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本文将就这类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1文化与民族文化1.1文化什么是文化?一般来说比较广泛的认为是: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但是在专家们看来,文化的可从两方面来解释:其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1.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比较宽泛和相对性的概念,在不同的系统中有不同的概括形式。
一般地,就普遍意义来说,相对于主流文化、强势文化或者精英文化而言,是指具有历史传统的、地域性的、非主流的文化。
在我国,民族文化通常有二种表达意思:其一是具有历史传统的、民族民间的、非主流的文化。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其中主流与非主流也是相对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其二是指我国境内55个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在本文看来民族特色就是民族文化,是它的精髓所在。
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的本质特征,是民族的根和魂。
2旅游文化中的民族文化所谓旅游文化实际上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和旅游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的,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业已形成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
浅谈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的关系

胡锦涛总 书记在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 国代表 大会上
血液 ,使 民族地区 的经济得大 幅度 的增长 。“ 文化搭 台,
经济 唱戏 ” 成为许多少数民族地 区发展本地区经济 的发展战
略。
的报告 中明确指出:“ 当今 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 为民族凝聚
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l ,l 】 现代性崇 尚科学、张扬理性。无可否认,现代性的确给 人类带来了实实在在 的好处,但 是,另一方面 ,现代性所追
化 为少数 民族文化 的发展带来 了空前的机遇 , 也对建立在传
统 的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上 的少数 民族文化产生 了极大 的
人们对追求幸福 生括的初衷 , 使他们沦为工具化 、 零件化和
技术化的人 , 人与 自然、 人与人、 与 自我的关系严 重异化 。 人
在谈到少数民族文化 的 “ 真实性 ,【 ( , 】 即关于少数民 时 族文化展演的 “ 真实性” ,这里主要指 的是所表演的 内容与
文化本身所意蕴的原来的事实之 间的符合程度) ,人们往往 把它与 “ 传统 ”联想在 一起 ,认为越 是传统的就越是真实 的
第 3 卷 第 2期 1 2 1 年 2月 01
湖 北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学 报
J r a Bc ou lofHu iTV i r i n Un ve st y
Vo . , o2 131 N .
F bu r . 0 1 0 0 0 1 e ray 2 1 , 6  ̄ 6
幅度的增长 。“ 文化 搭台,经济唱戏 ”成为许多少数 民族地 区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战略。正确 处理好 民族文化
与民族旅游业的关 系,使之达到相互构建、彼此促进的 目的,才 能更好地实现民族地 区和谐、全面的发展 。
谈中国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

672014年8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一、在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一)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其他民族的文化同化在民族多元化的今天,各国的的文化都向全世界敞开,欢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参观、学习、交流,这就导致了民族文化不可避免的其它外来文化感染、同化。
我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都各不相同,但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朝代的更替,更民族之间也是起伏跌宕,有不少的传统民族文化和习俗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被人们遗忘、摒弃,也有许多的文化习俗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渐渐失去了最原来的样子。
我国大部分的少数民族都是游牧民族,由于族群人口较少,所以一直居住在贫穷的、与世隔绝的地方,由于语言的不同和交通的不变,所以很少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使得传统民族文化和习俗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民族间团结互助的氛围,使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逐渐增加,特别是在目前政府正在大力开展旅游业的时候,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和习俗成为各地旅游业最大的卖点,这更为各民族加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是,这也势必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被汉族文化淡化、同化、替代,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发型、饮食、节日、生活方式等等汉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历史遗迹、建筑的消亡,特殊技能的失传,生活习俗的改变等现象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不要使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未来的某一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民族文化逐渐向庸俗化发展随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习俗旅游业的开发,传统的民族文化逐渐向庸俗化发展,而不是在大雅大俗中找到平衡。
当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拉动内需,不断地以传统的民族文化和习俗作为噱头进行宣传,同时,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满足游客的一些低级趣味,旅游部门会将民族文化大肆的夸张的宣传,而不是实事求是的对民族文化和习俗进行描写,使得民族文化逐渐向庸俗化发展。
在旅游开发中旅游部门通常不会深入的了解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和习俗,而是生搬硬套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的形式,使得游客观光时不能够真正了解民族文化,而是流于形式,其次,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信仰,而且少数民族对信仰的崇拜程度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少数民族认为一切与宗教有关的食物都是神圣的,不能够随便被人们谈起的,但是,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为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有的人会将于少数民族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的事物拿出来贩卖,并对少数民族的信仰随意的谈论,对少数民族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是民族文化旅游开发逐渐偏离理想的轨道。
旅游文化

名词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整个复合体。
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题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旅游主体:即旅游活动的主体、狭义上指旅游者。
旅游主题文化:是旅游主题在旅游过程中形成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景观:凡是可以作为人类欣赏对象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物或现象称为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由紧密联系,由具有因果联系的各个文化要素(语言、习俗、宗教、服饰等)整合而成的文化复合体。
文化转型:一种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文化变迁,与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变化。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的国家或地区,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旅游客体。
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旅游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外在特征的表现。
旅游介体:指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类旅游服务,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完成旅游活动的媒介。
旅游介体文化: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课题的背景文化及来自旅游主题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简答题文化的综合性定义: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可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文化的要素:物质要素和层面、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
文化的特征:创造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自由性、开放性、历史性、对象性。
学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理解:旅游+文化说、总和说、民族文化说、主客体说、碰撞说。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
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
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值得我们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了审美的需求。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娱乐性。
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游览过程中讲解的宗教祭祀、岁时节日、神话传说、民间娱乐等,都是游览内容的丰富,增加旅游者游览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目的。
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比1外国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象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着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依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并有十六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展示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种,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舞蹈,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
民族旅游

定义根据国际著名旅游人类学家、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科恩( Erick Cohen) 的定义:1、民族旅游是观光旅游的一种变体:2、其目标资源所指的群在自己居住的范围内不完全属于该国政治或社会意义上的主体民族;3、由于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特性的与众不同,这类人群便被贴上了旅游性标志。
换言之:民族旅游就是把古雅的土著习俗、土著居民及其生存环境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
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观赏、娱乐、商品及服务。
这些负面作用主要包括民族文化的同化、商品化、庸俗化、价值观的退化。
1 、民族文化的同化民族文化的同化指原来的民族文化特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被异族异地的文化取代。
许多少数民族因具有典型的边际地理区位特征,与外部世界交往少,生活相对封闭,因此独特的民族文化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然而,随着民族旅游的开发,异族异地文化的引入,这些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有可能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消亡,如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建筑、服饰、发型、饮食、节日、生活方式的汉化现象。
2 、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在旅游商业运作中,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族文化,将其舞台艺术化、程序化,是目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
虽然它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里,能有效刺激游客,使之产生旅游消费的作用,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益商品化。
如很多邀请游客参与的民族婚俗体验已经完全成为赚钱的手段。
3、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神秘性。
对旅游者而言,参与民族旅游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想通过观赏、了解、领略、参与少数民族的奇风异俗, 满足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达到增长知识、开眼界的目的。
但是,由于旅游者文化素养的参差不齐,有些游客甚至对民族文化中某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东西抱有浓厚的兴趣。
为了吸引这一部分游客,某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商在开发民族文化时,出现了很多导致民族文化庸俗化的现象。
具体有4 个方面:1、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混杂甚至把糟粕当精华。
民俗文化与旅游

5.主题附会式: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另外,北京“傣家村”餐厅从建筑外型、内部装横、员工服饰、饮食风味、歌舞表演均反映傣族民俗文化,形成一个“主题餐厅”。在国外也有以地方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酒店、宾馆,它预示了酒店的一个重要趋势��主题化,“丝绸之路酒店”、“客家宾馆”等主’题酒店一旦出现,必将比一般酒店更有特色、更具客源吸引力。
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1.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文化旅游概念
民族文化旅游是指游客通过旅游活动,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一种旅游形式。
它强调的是游客与当地民族的互动
和交流,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在现代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越来越
多的人选择旅游作为放松身心、开阔眼界的方式。
然而,传统的旅游
方式往往只停留在景点观光和购物上,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
而民族文化旅游则提供了一种更加丰富和有意义的旅游体验。
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是体验和交流。
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当地民族的
传统活动,如学习民族舞蹈、制作手工艺品、品尝当地美食等。
通过
这些活动,游客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同时,
游客还可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
社会习俗。
这种互动和交流不仅能够增进游客对民族文化的理解,还
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和谐。
民族文化旅游还强调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在参与民族文化活
动时,游客需要遵守当地的礼仪和规范,尊重民族的信仰和习俗。
同时,游客还应该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不破坏和污染当地
的资源。
只有通过尊重和保护,才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族文化旅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更重要的
是它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民族文化
旅游,当地民族的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有助于增强民族
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民族文化旅游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
的机遇。
当地居民可以通过开展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民族文化旅游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一些旅游项目可能过于商业化,忽视了对民族文化的真实呈现。
其次,一些游客可能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对当地环境和文化遗产造成破坏。
因此,需要加强对民族文化旅游的管理和监管,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民族文化旅游是一种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旅游形式。
它不仅能够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还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民族文化旅游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
然而,为了实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对其管理和监管,确保其在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