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学记 告子上06性善章

合集下载

浅议孟子性善论

浅议孟子性善论

浅议孟子之性善论孟子是孔子之后把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人。

与孔子一样,在他身上洋溢着一位学人思想者的无穷人格魅力。

他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力主行善,倡行仁政,把儒家由道德学说引导到政治领域,形成了更加完备的儒家政治构想。

孟子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是他用于面对强权的大丈夫气概。

他的民贵君轻的思想,直至今日,仍闪烁着璀璨夺目的现实之光。

也因此,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

但是,孟子的理论并不是真理,我们在评价孟子之时,不能回避他的理论缺陷。

下面我们就简单的探讨一下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中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那么,人性真的是本善吗?我们先看一看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的看法。

《论语阳货》中提到“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并不愿意谈人性,他可能意识到这是一个不能解答的问题。

因此只说人性之初大致相近,有共同的人性,并未作善恶之分。

所以,从这一点讲,孟子道性善,仿佛与孔子并不矛盾。

但是,与孟子同一时期的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亦无不可,与孔子也不矛盾。

但孟子的性善论实为儒家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之基础,在这一点上,孟子对儒家可谓功勋卓著。

如果不是孟子的性善论,儒学也不会被统治者所相中,使其不断发扬光大直至“独尊”。

简单地说,孟子的政治构想是这样的:人本性是善的,因此就有了仁心的苗子,把这仁心加以扶植,不让其放失,且使之枝繁叶茂,便是养身了;然后用自身这光辉的形象做样板,“刑于寡妻”,便是齐家,“以御于家邦”,便是治国;用仁政治国,就是行王道,行王道自然就“天下莫之能御”,从此天下太平。

在这一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人性本善始终是其理论基础。

于是乎,中国古代那些劳心竭虑想求治的士人们,便只能耐心地等待一个不失仁心、且能把这仁心推恩到广大百姓的圣明君主,并且在无数次的失望之后也想不出要另谋生路,直到西学东渐之后,才慢慢的有了新的看法。

孟子两章翻译

孟子两章翻译

孟子两章翻译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政治可以使人们的善性得到充分发展。

本文将对孟子的两章进行翻译和解读,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章:性善篇原文孟子曰:“性之善者,情之所钟爱也。

与之通者众,不与之通者寡也。

爱之其亲也,故非其亲者不爱也。

与之长者众,不与之长者寡也。

义之所出者,情之所瞻也。

义之自强者多,不自强者寡也。

是故君子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持其亲;有不爱也,而后可以知其亲。

故曰:人皆可以为。

而莫知其不由也。

由外也者,圣人之序也;由内也者,性之序也。

内外之序皆可以为。

而莫知生之不由也。

”孟子说:“性善的人,是情感关注的对象。

与他人交流者众多,与他人交流较少者少。

对于亲人,因为其亲,所以才会爱。

与他人相处时间长的人众多,与他人相处时间短的人较少。

道义的出发点,是基于情感的需要。

能够自我修养的人多,不能自我修养的人少。

因此,君子有时不为某事,这样才能支持和珍惜亲人;有时不爱某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亲人。

所以说:人人都可以做到一些事情,但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的来源。

从外而来的,是圣人所制定的顺序;从内而来的,是人性自身的顺序。

无论内外的顺序都可以做到,但人们不知道生命之源头。

”第二章:性恶篇原文孟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有不用之用也者,将欲人以此也。

大以也才智之谓也。

” 弟子温所问“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孟子回答:“性恶。

” 弟子温问:“既然人性本恶,为什么要提倡仁爱的行为?” 孟子回答:“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只有那些聪明有才智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

”孟子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只有那些聪明有才智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

”孟子回答:“人性是恶的。

”弟子温问:“既然人性本恶,为什么要提倡仁爱的行为?”孟子回答:“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孟子三章文言文

孟子三章文言文

孟子三章文言文
(实用版)
目录
1.孟子三章概述
2.孟子三章的内容
3.孟子三章的意义
正文
孟子三章是指《孟子》一书中的三个篇章,分别是《公孙丑下》、《告子上》和《尽心上》。

这三章是《孟子》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先,《孟子三章》的内容非常丰富。

其中,《公孙丑下》主要讲述了孟子与公孙丑的辩论,孟子通过与公孙丑的辩论,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

在《告子上》中,孟子主要讲述了人的本性和道德修养的问题,提出了“性善论”的观点。

而在《尽心上》中,孟子主要讲述了人的情感和心理问题,探讨了如何做到尽心尽力。

其次,孟子三章在思想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儒家学派,特别是他的“性善论”观点,成为了后世儒家学派的重要理论基础。

孟子的思想主张,对于后世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1页共1页。

《孟子告子上》性善论四次辩论原文

《孟子告子上》性善论四次辩论原文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

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为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

其惟心之谓与!”。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原文注释及译文(告子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原文注释及译文(告子章句上)

中国儒家典籍巨著《孟子》原文注释及译文(告子章句上)《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告子章句上本篇集中讨论人性问题,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

全篇原文共20章,本书选14章。

【第一章】人性向善,犹水就下【原文】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

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4)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5);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注释】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于年长。

②湍(tuan)水:急流的水。

③信:诚,真。

④就:趋向。

⑤颡(sang):额头。

【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

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第二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原文】公都子①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②,以省瞽瞍(3)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孟子曰:“乃若④其情⑤,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经】《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经】《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

【经】《孟子》告子章句上·第六节告子章句上·第六节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1.铄:(shuo硕)《六书故·地理一》:“铄,消渗因谓之铄。

”这里用为渗入之意。

2.蓰:(xi洗)《孟子·滕文公上》:“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

”《金史·宗叙传》:“官吏为奸,率敛星火,新费倍蓰。

”《集韵·纸韵》:“蓰,物数也,五倍为蓰。

”这里用为五倍之意。

3.烝:《诗经"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

”《诗"小雅"常棣》:“每有良朋,蒸也无戎。

”《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向蹄,烝涉波矣。

”《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尔雅·释诂下》:“烝,众也。

”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4.彝:《书·洪范》:“皇极之敷言,足彝是训。

”《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这里用为常道、法度之意。

5.懿:(xi意)《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

孟子道性善:水与性

孟子道性善:水与性

孟子道性善:水与性在《杞柳与桮棬》篇中,告子吃瘪。

但告子并不服输,他又以水为喻,驳斥孟子人性向善的观点:“人性就像流水,在东边开个口子就向东流,向西边开个口子就向西流。

人性没有善于不善的区分,就像水没有向东、向西的区分一样。

”高山流水在告子这段话中,水向东流还是向西流,取决于外力,外力向东决口子,水就向东,外力向西决口子,水就向西。

人性无善无恶,人的善恶行为,决定于外在的力量。

孟子辨才无碍,马上说:“水是没有向东、向西的区别,但是没有上、下的区别吗?人性向善就如水之就下,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如水性没有不向下流的。

如果用手击打水,它可以高过你的额头,如果你高筑堤坝,阻拦水流,可以把它引上高山。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这是形势造成的,人,可以让他做不善的事,这时他的状况也是象这样的。

”孟子这段话明确的说明了人性是向善的,它是一个趋向,一种力量,就象水向下流一样。

人为什么会有不善的行为呢?是因为外在的原因,这个原因,孟子说是“势所然也”,是形势逼迫他做的,这个形势是什么?权力、名声、财富的引诱,或是暴力的威逼。

这说明,人是有向善的动力,但也容易失去,所以呢,要向完美的人格进步,必须把这向善之心存养扩充也。

有人会说,为什么说是人性向善呢?人性本善也没错。

因为人性本善,本善的心受外物的引诱或压迫,才做出不善的行为。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如果本善,就如一颗无缝的蛋,人性向善就是有缝的蛋。

向善代表人有行善的愿望和动力,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会表现出善良的行为,但是,受了外界的引诱和压迫,他就会表现出恶的行为。

因此,儒家才强调修身,修身的目的就是存养扩充这颗向善之心,使之不受外界的干扰。

《大学》的宗旨,就是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果人性本善,还有什么可修呢,我本来就是一颗无缝的蛋,苍蝇想叮也无从下口,何须修?孔子、孟子口口声声教人做君子,不就多此一举吗?近代以来也有一些学者批评孟子没有逻辑。

他们说,人性善就如水之就下,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如水性没有不向下流的。

孟子性善论

孟子性善论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公孙丑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不忍人之政”)。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但是对于孟子的文章描述,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孟子性善论的论证过程1. 以“不忍人之心” 论“本心”,确立性善论。

孟子看重心的道德本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2. 由本心论本性,由不忍人之心得出‘四端’说,所以人才有“仁义礼智”四德。

即将善这种本性看作生而有之的先验的。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学记告子上06性善章性善章公都子曰(1):“告子曰(2):'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3):'性可以为善(4),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5),幽厉兴则民好暴(6)。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7),以瞽瞍为父而有舜(8),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9),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10)。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11)?”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12),乃所谓善也(13)。

若夫为不善(14),非才之罪也(15)。

恻隐之心(16),人皆有之;羞恶之心(17),人皆有之;恭敬之心(18),人皆有之;是非之心(19),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20),我固有之也(21),弗思耳矣(22)。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23),不能尽其才者也(24)。

《诗》曰(25):'天生烝民(26),有物有则(27)。

民之秉彝(28),好是懿德(29)。

’孔子曰:'为此诗者(30),其知道乎(31)!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1)公都(du1)子:人名,孟子弟子。

(2)告子:人名,孟子弟子。

(3)或:有的人。

(4)为(wei2):成为。

(5)是故:因此。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兴(xing1):兴盛的时候。

好(hao4):喜欢。

(6)幽厉兴:周幽王和周厉王兴盛的时候。

好暴(hao4 bao4):喜欢暴力。

(7)象:人名,帝舜同父异母的弟弟,但多次设计陷害帝舜而未遂。

(8)以:凭借。

瞽瞍(gu3 sou3):人名,也可以写作“瞽叟”,帝舜的父亲,因为目盲而有此名。

为(wei2):作为。

(9)以纣(zhou4)为(wei2)兄之子:凭借商纣作为则微子、比干兄弟的儿子,也就是说,微子、比干是商纣的伯父或叔父。

(10)微子启:人名,商纣的伯父或叔父,为了保护祖先灵位而离开商纣。

比干(gan1):人名,商纣的叔父,因为劝谏商纣而被杀。

(11)然则:那么。

彼:指以上所列的那些事。

非:错误。

欤(yu2):语气词。

(12)乃若:如果说。

其情:顺应他们的真情。

为(wei2):成为。

(13)乃:就是。

(14)若夫(fu2):如果。

(15)才:天生的材质。

(16)恻(ce4)隐之心:不忍看到任何人受到伤害的本心。

(17)羞恶(wu4)之心:自然而能知晓何为羞耻、何为可恶的本心。

(18)恭敬之心:不敢丝毫怠慢他人的本心。

(19)是非之心:能明辨何是何非的本心。

(20)铄(shuo4):用火烧炼金属。

(21)固:本来。

(22)弗(fu2):不。

耳矣:都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23)或相(xiang1)倍蓰(xi3):从善的程度来说,有的人相差一倍,有的人相差几倍。

无算:乃至无法计算。

(24)尽其才:接近天生材质中所有的善性。

(25)诗:此指《诗经·大雅·烝民》。

(26)烝(zheng1):众多。

(27)有物:有事情要做。

有则:有法则要遵守。

(28)秉彝(bing3 yi2):秉持常性。

(29)好(hao4)是懿(yi4)德:喜爱如此美德。

(30)为(wei2):撰写。

(31)其:大概。

知道:知晓天下正道。

译文:公都子说:“告子说过:'性,无所谓善,也无所谓不善。

’有人说:'性,可以成为善的,也可以成为不善的,因此,周文王和周武王执政的时候民众就喜欢向善,周幽王和周厉王掌权的时候民众就喜欢暴力。

’有人说:'有性善的人,有性不善的人。

因此当帝尧做君主的时候,却会有(性不善的)象;有(性不善的)瞽瞍作为父亲,却会有(性善的)舜;有商纣作为微子、比干的兄弟之子,而且作为君主,却会有(性善的)微子启和王子比干。

’如果说'性善’,那么以上所列的那些事难道都是错误的吗?”孟子说:“如果顺应真情就可以向善,那就是所谓的善。

至于说做出不善之事,那不是上天生之为人时有什么罪过。

恻隐之心,人人都有;羞恶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

恻隐之心,可以修养成仁;羞恶之心,可以修养成义;恭敬之心,可以修养成礼;是非之心,可以修养成智。

仁义礼智,并非凭借外在的东西锻炼我,而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是(人们)不去想这个问题而已。

所以,(自己)想去求得(善),就能得到;(自己)舍弃(善),就会失去。

有的人(善的多少)相差一倍、数倍,甚至无法计算,是因为不能扩充完善自己的天生之才所导致的。

《诗经》说:'上天既然生庶民,便有事情有法则。

庶民秉持其常性,因此喜爱此美德。

’孔子说:'作此诗的人,大概通晓大道吧!所有说有事情也一定有法则,庶民能坚持其平常的本性,所以才会喜爱这样的美德。

’”朱注: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此亦“生之谓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苏氏、胡氏之说盖如此。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

’(好,去声。

此即湍水之说也。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韩子性有三品之说盖如此。

按此文,则微子、比干皆纣之叔父,而书称微子为商王元子,疑此或有误字。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与,平声。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乃若,发语辞。

情者,性之动也。

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可以为恶,则性之本善可知矣。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夫,音扶。

才,犹材质,人之能也。

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

人之为不善,乃物欲陷溺而然,非其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恶,去声。

舍,上声。

蓰,音师。

恭者,敬之发于外者也;敬者,恭之主于中者也。

铄,以火销金之名,自外以至内也。

算,数也。

言四者之心人所固有,但人自不思而求之耳,所以善恶相去之远,由不思不求而不能扩充以尽其才也。

前篇言是四者为仁义礼智之端,而此不言端者,彼欲其扩而充之,此直因用以着其本体,故言有不同耳。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好,去声。

诗大雅烝民之篇。

蒸,诗作烝,众也。

物,事也。

则,法也。

夷,诗作彝,常也。

懿,美也。

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则有聪明之德;有父子,则有慈孝之心,是民所秉执之常性也,故人之情无不好此懿德者。

以此观之,则人性之善可见,而公都子所问之三说,皆不辩而自明矣。

程子曰:“性即理也,理则尧舜至于涂人一也。

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学而知之,则气无清浊,皆可至于善而复性之本,汤武身之是也。

孔子所言下愚不移者,则自暴自弃之人也。

”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愚按:程子此说才字,与孟子本文小异。

盖孟子专指其发于性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程子兼指其禀于气者言之,则人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张子所谓气质之性是也。

二说虽殊,各有所当,然以事理考之,程子为密。

盖气质所禀虽有不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学者所当深玩也。

)说解:大概是因为公都子听到了告子所说的“性无善无不善”之说,就认为既然人性本来就没有什么善与不善之分,那么,也就意味着本来就是空白的,或者本来就是那么一个“性”而已,无所谓善与不善。

朱子说,在宋朝的时候,苏氏、胡氏之说大体上就是如此。

虽然有“四书”、“五经”都在,却在宋朝以后到现在,也有不少持此看法的。

这是不明心性、不明道的情况下,人凭借自己的思想和观察所得到的认识,是不信圣人之道、不信经典之文的表现。

公都子接受了此说,所以就此而引发出了一些思考。

他引用了一些别人的说法来证明这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性,本来无所谓善不善,既可以后天的影响而成为善,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影响而成为不善。

正因为如此,在周文王和周武王兴盛起来的死后,倡导的是善,于是庶民就开始喜欢善了;可是,到了周幽王和周厉王强大的时候,不再用善来行教化,于是,庶民就喜欢暴力了。

”也就是说,庶民的善与不善,是国君的行为和教化的结果,不是人们本来就有善性。

如果基于这个说法,那么,国家的政教就必然是“改造庶民”、“塑造心灵”,所有的善与不善,就都是外在添加给人的。

既然人性本来就无所谓善与不善,也意味着人本来就不知区别善恶的标准。

在这里,“好善”与“好暴”之中的“好”都是“喜好”之意,所说的根本就不是“本性”。

第二种说法:“每个人的性是不同的。

有的人是性善的,有的人是性恶的。

因此,帝尧身为君王,他是性善的,不会因为有那个几次三番要杀掉大舜的'象’就变得不善,那个'象’、本来就是性恶的,不会因为有帝尧就能变成善的;大舜有不善的父亲瞽瞍,然而,大舜之善却不会因此而改变;商纣是微子启、王子比干的兄弟之子,其性不善,却有性善的微子启和王子比干。

”这种说法,接近于韩愈先生所说的“性三品”。

他认为,人性有“圣人之性”,其性纯善,而且在任何情况下变为不善;有“恶人之性”,其性全恶,而且无论如何也不会变为善;有“斗筲之性”,其性既有善又有不善,教之以善则变善,教之以不善则变为不善。

这么一说,也就否定了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也否定了孟子所说的“人人可以为尧舜”。

如此说来,圣人就是天生的,恶人也是天生的,都不必教化,惩罚也不起作用;只有“斗筲之性”的庶人,教化和惩罚才起作用。

说了以上两种说法之后,公都子问:“如今先生说'人性善’,那么,难道以上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吗?”公都子的这个疑问,意味着他认为“性善”也好,“性恶”也罢,都是一种“认识”,都是一种“说法”,就好比说是各说各有理,却不知“人性善”是事实,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不管人们是否承认,也无不如此,而根本不是“前提预设”,更不是“人性假说”。

孟子说:“一个人,当他的本性刚刚发动的时候,也就必然表现为恻隐之心、恭敬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这也就是其善的体现,不会有不善,更不会有恶。

人们之所以做不善之事,并非天生某个人的时候就使他拥有了不善之性。

天生人的时候,赋予每个人的性都是善的。

有恻隐之心,就可以修养而成为仁;有羞恶之心,就可以修养而成为义;有恭敬之心,就可以修养而成为礼;有是非之心,就可以修养而成为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