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孟子性善论
试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之核心

试论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之核心论文摘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极为深刻。
其性善论思想体系内在地涵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性本善;其二,从修养论的角度提出“存其本心”、“求其放心”的向善之径。
本文旨在通过对孟子及其言论的分析,挖掘孟子的性善论思想体系的内涵以及它的内在逻辑结构,从而能使我们对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论文关键词孟子人性性善论一、孟子时代关于人性的论辩孟子所处的时代,关于人性的善恶问题,不同的思想家们各执己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下三种人性观:即告子主张人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言性恶,孟子言性善。
(一)告子:人性无善无不善告子指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
在他看来,人性,亦即人的自然生理本能或欲望,“饮食、男女皆性也”。
所以,在他那里,人之本性实质上无异于动物之性,因而人性也就不具备任何的道德属性,当然也就没有善与不善的区别。
(二)荀子:人性恶对于人的本性的善恶,荀子主张“人性恶”,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在这里,他所谓的“性”是指人自然禀赋的性情,“伪”即人为的意思,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人天然所禀赋的性情是恶的,至于后天的善言善行,是由于后天个人的努力、环境的熏陶、教育的感化而造就的。
(三)孟子:人性善关于什么是人性,孟子作出了异于前人的解释,他批驳了告子“生之谓性”的主张,认为人性异于兽之性,人性亦即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的特性。
孟子认为饮食、男女等生理欲望,只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并不是人的本质特性,仅凭这些并不能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
只有人所具有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君臣父子等人际关系,及以心思维的能力,才可谓物类之分,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亦即人的本性。
基于此,他指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四心”,这些道德情感与道德自觉并非外力强加的,而是人先天所禀赋的,从而赋予人性以“善”的道德属性,并进一步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主张,这是他构建性善论体系的基础。
性善论

总结:孟子的“性”是指人为之人的特性,并且是具 有内在的一种主动性
二、孟子性善论的两个层次:向善与为善
人皆有不忍之心。….所以谓人有不忍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入于井,皆有怵剔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父母也,非所 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无羞耻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我是非之 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 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 有四体也。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
孟子以上说法我们归纳为三点: 一、人与动物的差别其实不多,君子与庶民的差别也不大。
二、从人的实际情况及现实的人生过程来看,为善才是善, 人的性善就表现为人能否为善。 三、如能为善,扩充人的仁义礼基本的两个层面。向善直 示人的内在源头 ,本体上说人之“性善”:为善则要紧扣人的 现实存在,从存养功夫上以达人之“性善”。
所以,从这我们可看出,孟子的“性善”,具体指的是仁义礼智是人内 在必然具有的性向。孟子是现实的心理情感展示出人的先在的向善之性,认为 只要是人,就必然具有向善的能力。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孔子的“仁”与孟子的“性善论” 比较
•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 心 • 孔子多谈“仁”,对“性” 几无所说。 • 孔子罕言命,畏天命, “性”在孔子那没有自觉 疏分。 • 孔子将“仁”作为人的能 动创造的内在品质。 • 孟子宣传仁义,常有仁义 之举。 • 孟子区分“命”与“性”。 “命”是求在外者,“性” 是求在我者。 •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给 孔子的“仁”,提供了心 性的解释和基础。 • 孟子的“性善”,既实现 人心之善的起点,又与孔 子所疏远的天重新相沟通。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当代价值孟子(Mencius)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儒家学说中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一观点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从孟子的“性善论”出发,深入探讨其当代价值。
我们来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具有善的本能和天赋的道德感。
他用“慈爱之心”来形容人的善良本性,并且认为这种本性是天生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影响而改变。
孟子还提出了“良知”的概念,认为人们通过良知可以感知到善恶。
在孟子看来,人的善良本性注定了人们会做出善良的行为,而如果社会环境不良,人们的本性也会被扭曲,因此他提出了“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一观点,认为应当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恢复天性中的善。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善良的,人们天生就具有同情心、好奇心、合作心等积极的品质,这与孟子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社会学领域,一些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孟子的观点,即人们在遇到他人需要帮助时会展现出善良的一面,比如参与志愿活动、捐款救援等行为,这都是“性善”在当代社会的体现。
从教育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在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情感、人际关系等,而这与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善良本性,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也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借鉴。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而孟子提出的“性善”观点为中国礼仪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当今社会,社会文明的程度可以通过人们的言行举止来体现,而孟子的“性善”观点提醒我们,应当以善良的态度和行为来维护社会治安、增进社会和谐。
在当代社会,孟子的“性善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孟子思想核心

孟子思想核心孟子思想核心一、性善论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二、道德论“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仁是一个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畴.《说文》解释仁字:“仁亲也.从人二.”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含义也不断有所衍变.孔子论仁,则给予了更多的充实和发挥.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种意义上运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学说的理论上还不够完整而严谨.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对于孔子仁的思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提出由此而生仁义礼智四德,其中心点是为仁.还进一步论述仁义礼智四者的关系,第二,在关于仁的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孟子以仁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要求统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还具体地提出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具体的仁政措施.三、政治及经济方面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 “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第一、亲亲.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权.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及其现实意义姓名:付小雨学号:1049721403417摘要:性善论是孟子哲学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其仁政学说、道德学说和教育学说的理论前提。
孟子的性善论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性善论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性善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意义Abstract:The 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 is Mencius’ theoretical principle of system philosophy,and is also the theoretical premise of the Benevolence policy,the Moral and the Education.It has produced profound influenc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personality in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Nowadays,it still playing the importent role in our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harmonic.Key words:theory of original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socialism harmonic;realistic meaning.一、性善论的提出性善论的提出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紧紧围绕着天命与道德的关系展开,首先是殷周之际道德的重要性在政治中的作用凸显出来;其次是孔子为代表的仁道思想,让道德从政治层面走向了个人的修身;再次,是《中庸》将人性与天道直接相联系,解决了人性来源的问题。
这个过程蕴含着儒家用道德转化不可知的天命并为道德寻找最终的源泉的努力。
孟子性善论

一、孟子“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部分。
它大体包括以下这样的内容:(一)人性是善的。
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1]就说明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样平常。
孟子讲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孟子不仅把心限定在善良和道德范围内,而且认为这个“心”是人人固有的。
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二)性善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差别。
也就是说人之性应该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3]人与禽兽相异的地方很少,庶民把这些相异的地方去掉了,只有君子注意保存。
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4]孟子谈的人性,主要是在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讲的。
他认为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相区别的特性,这种异于禽兽的人性就是人作为“类”而与其他“类”的本质区别所在。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耳目口鼻四肢和仁义礼智之心。
身与心都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
对于人的耳目口鼻四肢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物质欲求,孟子淡然视之,认为这只是人的自然属性,是一种生存本能和生理需要.并非人的本质属性,凭此并不能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
只有人的心理需要和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它们使人真正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天地间最高贵的存在。
所以,孟子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眸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意思是说,君子所得自天的本性,仁义礼智深深植根在他的心.中,它生发出来的神色温润清和.表现在颜面.显露于肩背.遍及到四肢,四肢一动作.不待用言语说明,人们一看便知道了。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

浅谈孟子的性善论内容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形成了对人性探讨的高潮。
主要观点有: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无不善论、人性朴素论、性恶论、人性逐利论等观点,而尤以孟子的性善论影响最为深刻。
本文在探讨先秦时代其它人性论观点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孟子性善论的基本内容,并从正反两方面对它做了一些评价。
关键词:性恶论孟子性善论一、先秦时代人性论诸说远古时代,至高无上的天神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
但到了西周末年,随着象征天神主宰人世的的周天子地位的不断下降,人们逐渐失去了往日对天神的虔诚,开始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人身上。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终于形成了人性论问题讨论的高潮。
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们,以各自的政治主张为基点,围绕着人性的本质,人性的形成及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最早用较为抽象和概括的语言解释人性的是孔子,他说:性相近,习相远也。
这个观点反映了人性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对人类认识史的伟大贡献。
但孔子没有对该观点展开讨论,也没有进一步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
孔子之后,人性问题的讨论则大大的深化了,这时期的人性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总是围绕着善和恶来讨论人性的本质。
这是因为讨论人性并不纯然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各自的政治学说、道德学说寻找来自人性的理论概括。
思想家们为了推行他们的政治主张,不得不从理论上探讨人性的本质问题,企图通过这种探讨把本阶级、本阶层的道德意识规定为共同的人性,并以之为标准来衡量社会政治和人的活动的是非善恶。
孔孟之外,先秦时代较为重要的人性论观点有一下几种:1、性有善有恶论。
这是周人世硕的观点,王充《论衡-本性》篇说:“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
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
”该观点认为人性中先验地存在着善和恶两种因素,善的因素得到培养,人性就表现为善;恶的因素得到培养,人性就表现为恶。
2、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
告子是与孟子同时的思想家,曾就人性问题与孟子展开激烈争论。
浅析《孟子》的性善论

浅析《孟子》“性善论”观点(08文秘班)0801402024 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有许多著名的思想理论,如“民本”、“仁政学说”、“性善论”等。
其中,“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是他的思想体系中的一个中心环节。
本文浅析了《孟子》的“性善论”,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且试图探讨其对于建设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意义。
关键词:性善论;精神文明;意义一、关于“性善论”的探讨人性论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论题之一,是儒家自孔子以后分成的两派间一直争论不休的焦点。
其中一派是以孟子为代表的理想主义流派,另一派是以荀子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流派。
《三字经》中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可以说很好的阐释了孟子的“性善论”观点。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他认为人之所以施行“仁、义”是因为人性本善,而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
只要顺其自然的发展下去,不受恶的东西所干扰,他就会自然而然的行“义”。
同时孟子还提出了“德之四端”的学说,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有四善端,分别是“仁、义、礼、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就可以达到“圣”的境界。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所著名,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性恶论”思想的哲学家。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是荀子的“性恶论”开宗明义的宗旨,也是其最终的结论。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但是他并不否定孟子的“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观点。
只是孟子认为成为“尧舜”只要顺应人的天性即可,而荀子则认为成为“尧舜”是因为人有智性,使人的恶端没有继续发展下去而已。
在我看来,我并不赞成孟子的“性善论”,这是唯心主义的说法。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天生所固有的本性,这是不准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孟子性善论中文0801 1703080202摘要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点,是孟子人道精神在动乱不堪的时代的选择,孟子人性善的实现途径是自我反省和恪守道德规范。
本文从性善论的内容,目的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来分析孟子性善论。
【关键词】孟子性善孟子的性善论在孟子的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孟子的很多思想都是从人性之善出发进行论证的,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点。
在政治治理上,孟子提出“保民而王”,“保民”即实施仁政,孟子在论证实施仁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时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于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其中的“不忍人之心”其实就是人性之善,孟子将性善作为仁政的基础,实施仁政便可实现王道。
在道德观念上,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的重义轻利的道德价值导向,并且在论证时也认为作为性善之一的“义”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明确提出“取物以时”的自然和谐的主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梁惠王上》)对于这个主张,孟子是这样加以阐释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由此可见孟子认为“人应该把善心通过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由推己及人到推己及物,把人伦道德推衍到生态环境中,进而提出‘取物以时’和‘取物以节’的主张,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可见孟子的性善论是其思想的出发点。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性善论的代表, 对性善论的阐述最为详细 ,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孟子的思想,至今对孟子的性善论研究可以说是非常深入了,但笔者仍想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能够对孟子的性善论有新的理解,故本文从性善论的内容,目的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来分析孟子的性善论。
一、性善论的内容李学才,张焱兵《浅谈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第7卷第8期李伟言,柳海民《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45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不善,水无不下”,这句话里“人性”与“水”相对,“善”与“就下”相对,所以孟子所说的善应是动词性的,也就是说人具有向善的本性,由此孟子阐述了善的内容是“四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我固有之也。
”在这里,孟子偷换了概念,他说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这四心即是仁义礼智,便成了“固有之”,“有之”到“固有之”之间是如何转换的,孟子没有说明。
或者说孟子认为“四心”是固有之的,那么孟子的性善论是一个唯心、抽象主观的假设,有这个假设构建起来的理论思想大厦也只能是空中楼阁了。
但是孟子却十分巧妙地将儒学的伦理道德规范与性善论衔接起来,“其实质在于把统治阶级的宗法伦理道德规范说成是全人类固有的自然本性,用以论证宗法等级制度是‘天然合理’的。
”●那么可以说孟子的说的“善”就是仁、义、礼、智了,其中孟子最为重视的是仁和义。
孔子是第一次对“仁”进行了完整界说,“孔子的‘仁’含义相当丰富,它兼涵孝、忠、礼、智、勇、恭、宽、信、敏、惠诸德,其基本含义是爱人,其他诸德只是“仁”这一最高道德的要素。
” ,孔子的这一最高标准的仁,要求是很严格的,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发展了“仁”的内涵,认为仁是内心固有的道德意识,“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能够达到的。
从孟子有关“仁”的论说中,可以看出“仁”基本的内容与孔子没有多大的差异,如“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孟子·梁惠王上》)都是孝悌而已,也只是要合乎儒学的伦理道德规范。
但是孟子将仁运用于政治,提出“仁政”,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上升到了王道的高度,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子在说“仁”的时候,经常与“义”连用,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义与勇是君子应有的道德规范,而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章上》)义是仁的体现,也是仁的保证,走错的义之路就不能保持仁之心,仁义联系得十分密切,孟子所说的义已经是包含着仁心的了,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就是包含了仁。
与“仁”一样,孟子也认为“义”是人与生俱来的良心道德,只要好好保持培养就可以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
二、孟子性善论提出的目的孟子提出性善论是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孟子所处的时代,诸侯争霸,争权夺利,弱肉强食,战争连绵,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予岂好辩哉?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踞诐行”(《孟子·滕文公●刘文英主编哲学百科小辞典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第643页陈瑛,许启贤主编中国伦理大辞典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第117-118页下》)孟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是痛心疾首的,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希望能用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来引导世人向善,加强自身修养,而这个范围可以覆盖一切的人,任何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自觉追求成圣成仁,君王也可以实现王道理想,平民之间和谐相处。
然而孟子性善论实际上是想构建一个以“善”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善的内容几乎包括了所有儒家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宽信孝惠等等,并将这个价值体系扩展到了政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只要个人加强了个人道德修养,通过道德教化便可天下太平。
这样的道德泛化导致了用善来衡量一切,却不能构建一个可操作性的制度制约统治者,并且不可能实现的善的价值标准成为社会主流的标准之后,其结果也是潜规则大行其道,表面仁义道德,背地里男盗女娼,即便在当今社会仍可以随处可见。
只靠统治者善心的治理的观念,也挤掉了法制的位置,统治者可以随意的侵犯人民的生命,而没有相应的制裁,这即便在当今社会也是随处可见,城市拆迁便是一个残暴人性的典型例子。
孟子的性善论被后人董仲舒发挥成三纲五纪,最终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愚化百姓的有力精神武器。
当然这是孟子所始料未及。
在孟子的时代,能够提出人性善的理论充分体现孟子的人文关怀和人道精神,孟子企图用性善论以及“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来换回人性中的美好的品性,使那个不人当人的时代走回正道。
三、实现人性之善的途径孟子认识到人性之善,也认识到人在后天没有保持善的本性既是外在环境的影响,也是自身因素的结果。
孟子说:“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人性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其势则然”,势即地势,外在的环境状况,除此之外孟子还说:“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了,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可见孟子对外在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的后天向善之心是非常看重的,这也是为什么孟子会提出“仁政”的原因所在,他希望君王实施“仁政”创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那么对保持人的善性是至关重要的,孟子的王道思想其实是孟子的人道精神在诸侯争霸动荡的社会环境的唯一选择。
但是孟子对人性之所以不善的原因的认识是辨证的,孟子说:“富岁,子弟多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无论是好的外在环境或恶劣的环境,人都可能丧失自己的善性,孟子还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孟子·告子章句上》)意思说人不知道去寻回自己丢弃的善心。
如果人之所以不善是由于外在的环境因素,那么在丢弃了自己的善心之后不懂得寻回就是自身的原因了。
针对人在后天的不善,孟子提出了解决方案。
孟子认为寻回善心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自我反省,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的这一学说是继承了孔子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但是孔子这句话里的“思”应该是看齐和期望的意思,而孟子的“思”是自我悔醒的意思。
孟子对“思”的强调,其实就是对自身人格修养的强调,孟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对“思”的实践。
另一条则是遵循圣人的言行,恪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
孟子在谈到“人皆可以为尧舜”时说得十分明白清楚:“尧舜之道,孝第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只要外在的服、言和行实际上就是“礼”与圣人一样就可以为圣人,孟子说:“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虽然到了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作为典章制度意义的“礼”,已经被废除。
但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被孟子视为“辞让之心”,仍是实现仁义的重要手段,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在这里“礼”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后人却把“礼”抬高到了至高的地位,其结果和实际上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重外轻内”的弊端。
孟子的性善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国人的人格修养和等级观念都深刻影响。
但是我们不应该超越历史对孟子求全责备,在诸侯争霸的动乱年代,孟子心怀苍生社稷,用人性本善唤回人类的良心,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也更是孟子人道精神的变现和选择,是有时代性的,值得充分的肯定的。
然而今天我们对孟子的学习或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如果没有看清他背后的时代背景和阶级因素,是很容易误导大众,愚化大众,在倡导民主法制的时代里,必须除去任何带有封建糟粕的思想和道德规范,这样学术研究才有价值和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还必须要担当起民族启蒙的责任来。
参考文献[1]《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5年1月第2版[2]《孟子性善论新释》唐君毅[3]《哲学百科小辞典》刘文英主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7版[4]《中国伦理大辞典》陈瑛,许启贤主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版[5]《浅谈孟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李学才,张焱兵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8月第7卷第8期[6]《中国传统人性论对德育价值取向的预制及其批判》李伟言,柳海民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