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历史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永州介绍-永州简介PPT(经典版)

永州介绍-永州简介PPT(经典版)

辣八豆鱼头
腌后的蓝山一级辣八豆很鲜,用来蒸洞庭湖大 鱼头,鱼头更加鲜嫩,欲与洞庭鱼头王平分秋 色。
椒盐兔
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汉族名菜。菜品特色:成菜 色泽淡黄,外焦内软,香酥麻辣。
干锅手撕包菜
湖南省传统的地方名菜,属于湘菜系。爽脆微 酸,口味鲜美,营养相当丰富且具有补髓。
酱汁肘子
以猪前肘子、卤汁为主料,先卤后煨,制作而 成。健康营养的新特色,肥而不腻、瘦而不木, 色、香、味俱佳。
谢谢大家
3、旅游景点
舜源峰
九嶷山的主峰,舜源峰海拔610米,是九嶷山 九峰中,最高的山峰,它巍然耸立,极目远眺, 莽莽群山,登临峰顶,绵延起伏,如千帆竞发, 奔腾而来,使人叹道有“万里江山朝九嶷”之感。
4
美食文化
东安鸡
此菜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肥而不 腻,食多不厌,香气四溢,营养丰富,香、甜、 酸、辣、嫩、脆六味俱全。
3、旅游景点
柳子庙
柳子庙始建于北宋仁宗至和三年。占地面积 2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正对愚溪,背靠青 山。庙门上镌有柳子庙三字石刻,两边有联。
3、旅游景点
紫霞岩
位于九疑山的舜帝陵景区的舜帝陵南1公里山 腰,溶洞分为内岩与外岩。岩口轩昂,气势恢 宏。岩内有雄半的瀑布流水声,以及可感、可 视、可听的风洞、雨洞、雷洞、八音堂,并且 钟乳石以巨大、精美著称。系属喀斯特地貌地 下溶洞。
3、旅游景点
大泊水瀑布
大泊水瀑布风景区位于永州市江永县城北11公 里的千家峒瑶族乡,大泊水瀑布是全世界瑶胞 寻根访祖的圣地,称为瑶族古都千家峒,也早 在98年就被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景区。
3、旅游景点
舜皇山
舜皇山位于永州市的东安县境内,舜皇山层峦 叠翠,峰险、瀑布纵横、溶洞状丽,山、水、 石、林巧合成景,岩、泉、树、藤自然成趣。 同时是省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文化传统永州

文化传统永州

文化传统永州
永州,一个充满着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

这里的民风淳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无论是民间艺术、传统节日还是饮食习俗,都展现出了永州独特的魅力。

在永州,民间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这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如花鼓、土戏、腰鼓等,这些艺术形式流传至今,成为了永州文化的一部分。

每逢节日,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也让永州的文化传统得以传承。

除了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也是永州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农历正月的
迎春节、端午节的龙舟赛、中秋节的赏月活动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此外,永州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的美食丰富多样,有着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菜肴,如腊肉粉、酸辣粉、米粉糕等,这些美食不仅滋味可口,更是承载了永州人的情感和记忆,成为了永州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永州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永州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是永州的骄傲和自豪。

在当今社会,保护和传承永州的文化传统显得尤为重要,让这些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永州的一张名片,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探寻和了解永州的魅力。

初探抬阁(黄阳司扎故事)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初探抬阁(黄阳司扎故事)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21-01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初探抬阁(黄阳司扎故事)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龙慧玲1郑良2(1.永州市冷水滩区文化馆,湖南永州425000;2.永州市群众艺术馆,湖南永州425006)摘要:扎故事又叫扎台戏、故事柜,主要流布于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黄阳镇周遭数十里的乡村,是每年五月端午节期间举行的民俗活动,其往往与踩高翘、跑旱船、打腰鼓等游艺活动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文明的积极推进,许多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黄阳司扎故事这个项目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

关键词:抬阁(黄阳司扎故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3-0155-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3.077一、前言扎故事又叫扎台戏、故事柜,主要流布于湖南永州市冷水滩区黄阳镇周遭数十里的乡村,是每年五月端午节期间举行的民俗活动,其往往与踩高翘、跑旱船、打腰鼓等游艺活动相结合。

扎故事充分利用杠杆、力学原理,集“高、惊、险”于一身,以“扎”的艺术手法把某些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戏剧人物刻画出来,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它的服装、脸谱、化妆、道具等形象设计与传统戏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展示的内容都是历代忠臣、义士、孝子、节妇的忠、孝、节、义、仁的故事角色。

角色装扮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从角色的扮演中能明辨是非,收到潜移默化和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956年,冷水滩文化站专程赴黄阳司调研和考究“扎故事”起源;1986年,冷水滩文化馆派遣摄影组全程拍摄了黄阳司扎故事的表演游艺场面,摄制照片100余幅;2010年,《抬阁(黄阳司扎故事)》列为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16年,《抬阁(黄阳司扎故事)》列为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二、黄阳司扎故事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的现状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届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中国历代思想文化四高峰

中国历代思想文化四高峰

中国历代思想文化四高峰永州素有“锦绣潇湘”之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在这片土地上孕育有源远流长的道德文化之源,从远古的舜帝以“孝闻天下”,到一代理学宗师周敦颐倡导“出污泥而不染”的廉政文化,再到近现代马克思主义最早传播者,我党主要创始人,被称为“理论界的鲁迅”李达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这些布道者,对宇宙和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一脉相承,构成了独有的潇湘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泉,也是三座魏然屹立于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引人注目的高峰。

研究探讨永州历史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对于当下各项建设发展事业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以远古舜帝的孝文化为标志的第一座高峰的思想文化影响力第一,舜帝道德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与灵魂。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学说各不相同,但几乎所有的诸子之书都用舜帝道德思想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特别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把舜帝道德思想发展到极致,形成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的儒家学说。

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舜帝道德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此后,从隋唐经学到宋明理学,从清代新儒学到民国三民主义,都是与舜帝道德思想一脉相承的。

第二,舜帝道德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

舜帝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一个“孝”字,其他方面都是由“孝”派生发展而来。

舜帝道德思想对后世影响最大、最为普遍而深刻的,也是一个“孝”字。

纵观春秋战国以来的两千多年历史,特别是汉代提出以孝汉天下以后,建立起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孝的思想渗透到汉代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舜帝道德思想是历代帝王的治国指南。

舜帝道德思想体现在治国方略上,就是以德治国。

这种以德治国的理念,被后世帝王作为自己治国安邦的重要理论基础。

舜帝以德治国,归结到一点,就是以民为本,勤政爱民,“天下为公”。

永州八记文档

永州八记文档

永州八记引言永州位于中国湖南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永州的历史记载了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这些记载被称为永州八记。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永州八记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永州作为湖南的一个地级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永州八记是永州历史上的重要记载,记录了永州在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成为研究永州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八记分别是:“禹贡”,“商山旅居”,“张子敬乞师义丐”,“韦荣,韦溷事”,“维讳真开始荐贾谊之世”,“孙贺,张裕居桃源与葫芦谷”,“唐时峒中群杂根据记”和“城盟斗”。

内容禹贡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英雄,在永州留下了不少传说。

其中一条记载是他曾经在永州借用了当地居民的船只来灌溉水田,解决了永州地区的旱情,被称为“禹贡”。

商山旅居商山是永州的一个著名景点,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背景。

据记载,东汉末年时期的一位道士曾在商山居住修道,并留下了许多有关修炼方法和仪式的记录。

张子敬乞师义丐张子敬是永州历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他曾在永州巡游时遇到一位行走江湖的义丐,向他乞求传授武艺。

义丐答应了他的请求,之后张子敬以此经验研究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武功,成为永州武术的奠基人。

韦荣,韦溷事韦荣和韦溷是永州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官员。

他们在唐朝时期先后担任永州的知州职位,为永州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韦荣曾开拓川黔通道,促进了永州的经济繁荣,而韦溷则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倡儒学。

维讳真开始荐贾谊之世这是一段记述永州历史上的政治斗争的记载。

据言,当时有一位叫做维讳真的官员开始向皇帝荐举贾谊,以希望能推动永州的政治改革。

然而,这个推动过程却充满了波折和矛盾,最终以失败告终。

孙贺,张裕居桃源与葫芦谷桃源和葫芦谷是永州的两个著名景点,也是永州历史上的一个故事记载。

据说,孙贺和张裕两位文人在永州漫游时发现了这两个地方,被其美景所吸引,从而留下了一段关于这两个地方的描写。

唐时峒中群杂根据记这是一篇记述永州地理和民俗风情的文章。

柳宗元“永州八记”研究综述

柳宗元“永州八记”研究综述
作 文 教 学 研 究
2 0 1 5 年第3 期
柳宗元“ 永
l _ 山
研究综述
西
【 摘 要】 ‘ ‘ 永州八记” 是柳 宗元的代表之 作, 同时 也 是 我 国游 记 散 文 的 典 型之 作 。 惆 怅 的 身世 之 感和 ●/ 情 案 更强 的 艺术 方 式使 其在 文 学 史上 大放 异 彩 , 成 为 众 多学 者 研 究“ 柳 学” 不 可 或 缺 的 内容 许 多学者 从

要集 中在 2 O 世纪 8 O 年代 , 何书置分别发表 了两篇论 文对此产生了质疑 : 《 八记 、 还是九i E ?——对柳宗元 “ 永州八 记” 传 统看 法的质疑》 阐 述 了传 统 提 法 的理 由 。 主 要 集 中在 : ㈡) 所 写 胜 景 的地 点均 在 西 山 ; ( 2 ) 所 记的山水地点都离永州州治较近 ; ( 3) 文 章 内容 都 比较 短 小 ; ( 4 八记” 内部 之 间 脉络 相 通 , 襁 厦 关联 陶 成一 个 统 一 一 一 的 整体 ; ( 5 ) “ 八记” 是 椰 宗 元 …水 游 记 的 典 范 。 何 书 霞 对 其 的 质 疑 主要 集 中在 : ( 1 ) 完 全 赞 成“ 八记 ” 脉络棚通 , 相互关联 , 认 为《 小石城 “ 。 记 0 其他七篇的内部关联并不足 一 卜 分紧密 , 相反 , 《 游黄溪 记》 开头 的记叙 与所 谓 “ 永州八记” 也具 有 卜 分 密切 的 联 系。 ( 2 ) 《 游黄溪记 》 也可称为是柳宗元 山水游记 的 范作 。何书置在《 为何称为“ 永州八记” 》 一文中, 进一 步对 上 述 观点 做 了进 一 步 的 阐释 , 明确 提 出建 议 : 今 后编写《 中国文学史》 时, 应改称“ 永州九记 ” 。 综 上所述 , 学术 界是否应将 《 游 黄溪 记》 与“ 永州 八记 ” 合称为“ 永州九记” 成 为争论 的焦点 , 但 尚未形 成定论 , 还需要学者们对此进行商榷 。

永州文化

永州文化

一、舜文化<br>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是道德文化。

《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br>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舜文化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华文化。

以农耕文化为内涵的炎帝文化,以政体文化为内涵的黄帝文化,以道德文化为内涵的舜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

<br>九疑山是舜文化的藏精之所。

《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在九疑这块神奇而美丽之土地上,留下了舜帝众多的为民服务的动人故事,留下了不少文人骚客仰游九疑山的幽怨、怀念和美好的赞誉,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挥笔写下了"九疑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的壮丽诗篇。

<br>让我们一同走进九嶷山,走进舜文化的这座历史殿堂!二、柳文化<br>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

贞元九年(793年)进士。

授校书郎,后调任蓝田尉,升任监察御史里行。

唐顺宗继位(805),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洲司马。

十年后改任柳洲刺史。

客死柳洲。

<br>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

一千多年前,奇异的永州之野造就了柳宗元辉煌的文学成就和成熟的哲学思想,而千百年来柳宗元的永州奇文为永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br>柳宗元,不愧是永州历史文化的开拓者!他以其独树一帜的政治理念、哲学思想、文学造诣,深深赢得了永州人民的爱戴。

当您踏入永州,拜谒柳子庙,寻访柳宗元踪迹,领略永州奇异山水的时候,您将再次感受到这里厚重的柳文化底蕴!三、瑶文化<br>瑶族是永州一个古老的世居民族。

境内瑶族人口达四十余万,约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其先民早在秦汉时期,以北方尤人进入黄河、长江流域的湖广一带。

宋、元、明、清时期,大批瑶民自南岭南麓等地不断徙入江华。

品读永州南有新田之探秘建文帝

品读永州南有新田之探秘建文帝

品读永州——南有新田之探秘建文帝在新田(上)导视:“靖难之役”,一场大火,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后事扑朔迷离,不知所踪,成为“明史第一谜案”。

一个个惊人的发现,却似乎表明这位落难皇帝与新田牵扯上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期的《品读永州》南有新田之探秘建文帝,探寻发现建文帝避难新田的种种遗迹与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太孙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太子朱标早逝,根据长子继承制原则,朱元璋死后,21岁的朱允炆继承皇位,立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

即位后的建文帝,眼看诸王分封后势力坐大,难以制约,于是着手削藩。

然而这时,他的叔父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去向不明,成为中国历史之谜,时隔600多年,至今仍未完全破解。

2007年,新田县发现了一座神秘古堡,有专家考证后疑为建文帝避难之地。

【记者匡一冰:品永州观天下从南国武当山下来天气突然变得阴雨绵绵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这座神秘的古堡前这座古堡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是在当地的志史上却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这些古堡是什么人修建的又是为谁而建这与我们昨天探访的南国武当山又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些就像个谜团等待着我们来破解】这座名为大观堡的神秘古堡,建筑年代在明代或明代以前,总面积7000平方米,内城墙长346米。

大观堡海拔685米,地处这一带丘陵的最高处,四周树木茂密,便于遮掩。

这粗看起来似乎是官府建筑或某一位重要官员建筑的神秘古堡,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却并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碑刻、雕饰,在大观堡前后左右大约五公里的范围内,四座卫星城堡与其遥遥相望,似乎是要将其拱卫其中,不禁让人感到古堡的神秘,古堡主人的神秘。

【记者匡一冰:在老乡的带领下我们围绕着大观堡的古城墙走了一圈发现这里有很多历史遗迹老乡还告诉我在古堡南边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位妇人曾经是一位皇帝的奶妈接着我们就赶往下一个点骆铭孙村】地图和车辆显示行进路线在新田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的太子长孙也就是朱允炆的大哥,八岁无疾而终,有方士透露玄机,如再得一男,必独乳奶妇乳哺之,方得太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2002-2008年度)成果湖南科技学院汇编二零零九年十月目录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 (Ⅰ)第一编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目录1.舜文化研究成果 (6)2.柳宗元文化研究成果 (9)3.周敦颐文化研究成果 (13)4.女书、瑶文化研究成果 (15)5.潇湘(零陵)文化研究成果 (17)第二编永州当代文学著作目录 (20)永州历史文化成果概述“永州是本书,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文化书”,“看永州就是看文化”等等一类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永州得名始于隋代。

隋文帝时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

因郡西南有永山永水(今双牌县永江乡一带),开皇九年(589年)撤零陵郡,置永州总管府。

将永远的山水寄寓于是州,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蕴涵!1993年,道县玉蟾岩考古发掘出打制石器、骨器、角器、蚌器,大量的动物骨骼、螺壳以及少量的植物果核,共约1万件。

还有最珍贵的陶片和两颗稻谷,经测定,陶片与稻谷都在距今14000年左右。

零陵区黄田铺镇石棚,棚基系天然平整巨石,三柱墙石承托的棚顶为重达10吨以上,被考古人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永州的历史文化,贡献了新的文明辉煌。

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始祖舜帝首倡孝道,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舜文化道德精神成为奠定东方宗法社会文明框架的基石。

柳宗元在永州一滞十年,融情怀于山水孜孜探求,推动唐代哲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与韩愈共同掀起拯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并影响中国上千年,成为永州山水铸就的一代思想文学宗师。

南岭山地最大一支少数民族的瑶族文化,在江永、道县相邻的地方长期流传一种世所罕见的特殊文字,其字形倾斜呈菱形,由〃、—、︱、∕、о五种基本笔形构成,书写方式自上而下,从右至左。

因仅在妇女范围内使用,被称为女字,通称女书。

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古狂僧怀素的草书文化,散落于潇湘山水之间的碑刻文化,发源于月岩濂溪的周敦颐理学文化,以及祁剧、武术、风味饮食、衣冠服饰、民俗风情等等,都是永州的人文奇葩。

永州是中华民族稻作、制陶、道德、女书、瑶文化之五源,对古代东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位于永州潇湘河畔的湖南科技学院,一直重视永州历史文化研究。

从1981年学校(原零陵师专)成立的第一个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机构——柳、何(柳宗元、何绍基)研究室为标志,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

尤其是2002年学校升本以来,确定了特色名校,打好永州文化研究这张牌,以促进永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战略。

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从理性上加强了对学科和专业建设的意义,先后开设了永州历史文化系列选修课程。

建立起了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所,形成了强势的永州历史文化研究团队,结出了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

舜文化研究所成立于2003年,现任所长为陈仲庚教授。

研究所围绕舜帝及其有关的各种文化资源和相关理论而开展研究。

2006年下半年,在研究所的基础上,申报了“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获得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批准成立,基地负责人为管天球教授,首席专家为陈仲庚教授。

自成立以来,舜文化研究所成员已出版著作2部,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科研课题8项,校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48篇,荣获市、省级成果奖2项,开展学术讲座12次。

柳宗元研究所现任所长为翟满桂教授。

目前有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6人。

客座教授4人。

自2002年以来,柳宗元研究所已出版著作18部,主持省级科研课题8项,校、市级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82篇,荣获市、省社科成果奖4项,开展学术讲座7次。

2004年3月,柳宗元研究会和研究所成员接待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考察采访,制作成专题节目向海外播出。

2005年4月,相继协助湖南卫视、经视频道的《走进大湘南》节目组录制了《永州人文——柳子庙》,以及湖南政法频道录制了《捕蛇者说》。

以柳宗元研究所为支撑的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柳学研究”被评为2006年人文社科学报“全国百佳”特色栏目。

柳宗元研究所先后举办国际、国内及省内学术研讨会5次,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台湾等海内外柳学研究专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使永州成为了享有国际性声誉的柳学研究阵地。

女书暨瑶文化研究所正式成立于2004年,现任所长为蒋诗堂副教授。

研究所目前有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硕士4人。

研究所以综合研究为灵魂,以女书语言文化和瑶族民间艺术文化为重点而开展研究。

自研究所成立以来,该所成员先后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0项,校、市级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42篇,荣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成果奖3项,开展学术讲座7次。

周敦颐研究所正式成立于2005年,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理学与儒学、国学与经学、湖湘文化与永州地方文化。

研究所目前有教授3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现任所长由张京华教授担任。

自成立以来,周敦颐研究所成员主持省级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荣获主讲国际性学术报告,开展学术讲座,参加省、国家及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潇湘文化研究以研究潇湘文化为宗旨,主要研究方向有怀素何绍基书法文化、浯溪摩崖碑刻文化等。

自2002年以来,潇湘文化研究的成员已出版著作6部,主持省级科研课题7项,校、市级课题11项,发表学术论文44篇,荣获市、省级成果奖4项。

近几年,永州作者接连出版了几套有关永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一是2002年吕国康等“柳宗元研究”丛书的出版。

二是2003年蔡自新主编的“潇湘文化丛书”(一辑六种),由珠海出版社出版,该丛书荣获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三是2006年张泽槐、胡功田总编的“永州文化丛书”(一辑六种),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丛书荣获湖南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四是2007年高建华、黄小明主编,刘翼平策划的“零陵文化丛书”(一辑五种),由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该丛书荣获永州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五是张泽槐先生主编的《舜帝陵丛书》(一辑四种),由湖南省舜帝陵基金会资助、方志出版社出版。

六是近些年来永州作者出版学术著作和文学著作共达四百多部。

国盛文兴,昭示着永州的历史文化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勃兴而欣欣向荣。

现将近六年来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辑录如下,以飨各位代表(其目录电子文档请上湖南科技学院校园网查询)。

(羽佳)第一篇湖南科技学院永州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目录舜文化研究成果一、论文汇总1 杜方智,《党德建设与舜道德文化建设》,《德治理念》,20022 杜方智,《大舜论〃舜德千秋》,海南出版社, 20023 王田葵, 《论舜文化特征与舜帝精神》, 《舜德千秋》, 20024 王田葵, 《解读九疑:靠不住靠得住》, 《舜德千秋》, 20025 王田葵, 《再造一个武陵源式的旅游胜地》, 《求索》2002年舜文化专辑, 20026 王田葵, 《舜帝“明德”与“当代德识”》, 《德治理念》, 20027 陈仲庚, 《“孝感天地”与群体意识的模铸》, 《德治理念》, 20028 潘雁飞, 《舜与礼乐教化及文化建设》, 《广西社会科学》, 20029 周甲辰, 《论舜帝之和》, 《零陵学院学报》, 200210 尤慎, 《尧舜统治之比较》, 《德治理念》, 200211 尤慎, 《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 《舜德千秋》, 200212 翟满桂, 《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 《湖南社会科学》, 200213 翟满桂, 《我看舜文化》, 《永州日报》, 200214 王田葵, 文化多元背景中舜文化价值及其开发, 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第十七届国际大会书面发言论文, 200315 尤慎, 据夏商目年表估定舜帝纪年, 零陵学院学报, 200316 杨金砖, 解读何绍基《咏九疑》诗, 永州日报, 200317 周甲辰, 舜有二妇论, 零陵学院学报, 200318 周甲辰, 舜封象第论, 零陵学院学报, 200419 翟满桂, 对舜文化的追溯与思考, 精神文明导刊, 200420 杨金砖, 神奇的传说与悠扬的故事, 零陵学院学报, 200421 陈仲庚, “双边”的仁学内涵——“唐虞之道”与“孔孟之道”,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22 陈仲庚, 舜文化道德的现代性——读《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 教育双周刊, 200523 杨金砖, 九疑: 灵魂与精神的归宿, 现代语文, 200524 杨金砖, 寻访愚溪, 永州日报, 200525 杨金砖, 读王田葵《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 永州日报, 200526 王田葵, 舜帝葬所新考辨——兼谈钱穆先生〈苍梧九嶷零陵地望考〉,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27 王田葵, 舜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演进, 新国学研究2005第一辑, 200528 王田葵, 论舜文化特征与现代精神, 九疑山志, 200529 尤慎, 春秋及其以前舜帝传说新考,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6.03转载, 200630 尤慎, 新世纪舜文化研究的两大创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31 潘雁飞, 舜文化的学术建构与人的自觉——评《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32 潘雁飞, 屈原赋中的舜帝意识, 云梦学刊, 200633 赵雨云, 舜花与舜草的溯源,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634 陈仲庚, 文化寻根与舜文化研究——评《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35 翟满桂, 舜父瞽叟非盲者议, 船山学刊, 200736 翟满桂, 关于上古传说时代的文明嬗演的现代解读, 求索, 200737 杨金砖, 虞舜对潇湘文学的豁蒙, 求索, 200738 莫顺斌, 明德以化国体——简论舜帝德教思想在当代德育中的价值, 希望月报2007.9(上), 200739 杨增和, 舜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生态伦理观, 理论界, 200740 陈仲庚, 舜文化:作为文化根脉的地位, 舜文化论文集, 200841 周甲辰, 舜之为帝论, 文史哲, 200842 翟满桂, 舜文化对后世婚姻家庭关系的影响,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43 张京华, 《娥皇女英名称小考》, 《黄石学院学报》, 200844 张京华, 《2007'舜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45 黄阳艳, 舜帝传说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母题试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46 莫顺斌, 以孝德化育民族——简论舜德文化与家庭教育, 《教育前沿》, 200847 莫顺斌, 舜帝传说情节单元与民间故事母题试探,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48 朱雪芳, 从杨时书信看尧舜之道——以中和为例, 新亚论丛, 2008二、著作汇总1 王田葵, 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 上海三联书店, 20052 陈仲庚, 舜文化论文集(吕芳文,陈仲庚,尤慎,周亚平),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三、获奖汇总1 翟满桂, 舜文化是中华道德文明之源, 永州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42 翟满桂, 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之源, 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6四、课题汇总1.潘剑锋,07CZX019, 湘社科办[2007]12号, 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研究, , 国家社科基金,07-092.翟满桂, 05JA720007 教社政司函[2005]217号,舜文化与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课题, 06-083.翟满桂, 07YBB204, 湘哲社领[2007]13号, 舜文化与上古时代道德文明研究, 省社科基金,07-094.陈仲庚, 07JD35, 湘哲社领[2007]14号, 舜德文化传统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省社科基金, 07-095.杨金砖, 07YBB202, 湘哲社领[2007]13号, 元结与潇湘文学研究, 省社科基金, 07-096.周甲辰, 07C320, 湘财教指[2007]38号, 湖湘文化精神与毛泽东的诗词创作, 省教育厅一般, 07-097.王田葵, 07WK23, , 舜帝陵与舜文化研究, 省社科基金, 07-098.黄阳艳, 07XKYTB003, 民俗学视野中的九疑山舜文化圈研究, ,院级青年课题, 07-099.张京华, 08JD34, 湘哲社领[2008]11号, 虞舜与湘妃——古代爱情典范与现代家庭和谐研究,省社科基金, 08-0910.朱雪芳, 08C358, 湘财教指[2008]71号, 周敦颐《通书》思想与生命存在, 教育厅一般, 08-1011.黄阳艳, 08C354, 湘财教指[2008]71号, 零陵民俗中的舜文化内涵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教育厅一般, 08-09五、讲座汇总1 唐凯麟, 湖南省舜道德文化研讨会, 湖南师范大学博导、教授, 20062 王泽应, 湖南省舜道德文化研讨会, 湖南师范大学博导、教授, 20063 张怀承, 湖南省舜道德文化研讨会, 湖南师范大学博导、教授, 20064 陈科华, 湖南省舜道德文化研讨会, 湖南工业大学教授, 20065 王田葵, 舜帝与九疑山, 中文系教授, 20046 张恒俊, 舜帝与零陵的渊源, 经管系副教授, 20047 王田葵, 舜帝与九疑山及其文化产业开发, 中文系教授, 2005.11.308 尤慎, 春秋及其以前舜帝传说考, 中文系教授, 2005.11.29 王田葵, 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研讨会, 中文系教授, 2005.10.2910 陈仲庚, 湖南省舜道德文化研讨会, 舜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200611 王田葵, 舜文化传统与现代精神, 汉语言文学系教授, 200612 周甲辰, 舜帝传说与中国文化, 院办教授, 2008.12.5柳宗元文化研究成果一、论文汇总1 翟满桂, 《柳宗元在永州的私人交往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韩国《中国散文论丛》, 20022 翟满桂, 《柳宗元之“柳东河“柳柳州”称谓辩》, 《江汉论坛》, 20023 翟满桂, 《中唐南贬士子与骚怨精神》, 《中国文学研究》, 20024 翟满桂, 《中国.永州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零陵学院学报》, 20025 翟满桂, 《柳宗元“永州八记”赏析》(8篇), 《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20026 翟满桂, 《柳宗元在永州的诗歌创作心理》, 《柳宗元永州诗歌赏析》, 20027 翟满桂, 《柳宗元在永州的行踪》, 《永州日报》, 20028 翟满桂, 《清明如镜钴姆潭》, 《永州日报》, 20029杜方智, 《山水得名,非公谁与破荒烟》, 《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200210 陈仲庚, 《柳宗元永州山水诗歌赏析》(5篇), 《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200211 陈仲庚,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欣赏》, 《柳宗元永州诗歌欣赏》, 200212 孙文清, 《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13 夏卫平, 《柳宗元永州诗歌赏析》5篇,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00214 夏卫平, 《柳宗元与永州山水》2篇,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00215 曾金秋, 《论柳宗元对永州旅游文化资源的提升作用》, 《黄冈师院学报》, 200216 李芸, 《再读〈捕蛇者说〉》, 《现代语文》, 200217 尤慎, 《柳宗元永州诗歌赏析》(共七首),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00218 杜方智, 从柳宗元著作看永州民俗文化, 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19 杜方智, 永州柳学研究的发展与打算, 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320 杜方智, “一代文章万古传”, 柳宗元诗文研究, 200321 曾金秋, 柳宗元的旅游思想, 湖南社会科学, 200322 翟满桂, 中国永州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文学遗产, 200323 翟满桂, 柳宗元在水州的心境与诗歌创作, 零陵学院学报, 200324 翟满桂, 山水绿,潇湘情—柳宗元《渔翁》赏析, 永州日报, 200325 翟满桂, 近二十年柳宗元研究之回顾, 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326 杨金砖, 解读柳宗元的《行路难》, 现代语文, 200327 夏卫平, 柳宗元种植诗的特征, 零陵学院学报, 200328 夏卫平, 论柳宗元山水观, 零陵学院学报, 200429 尤慎, 谈柳宗元的〈驳复仇议〉, 零陵学院学报, 200430 杨再喜, 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韵文学刊, 200431 王涘海, 永州市柳宗元研究学会2003年理事年会综述, 零陵学院学报教科版, 200432 翟满桂, 从柳文化谈永州的城市品牌, 零陵学院学报, 200433 翟满桂, 柳宗元:毛泽东论述最多的一位古代人物, 零陵学院学报, 200434 胡清华, 《永州八愚辨》之辨, 柳宗元研究, 200535 翟满桂, 柳宗元的成就与湖湘文化的关系, 文史博览, 200536 翟满桂, 柳宗元与杜甫, 柳宗元研究, 200537 翟满桂, 这是严肃智者的现代神话, 柳宗元研究, 200538 翟满桂, 柳学领路人——吴文治先生二三事, 柳宗元研究, 200539 杨金砖,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 现代语文, 200540 夏卫平, 略论柳宗元的忧患意识, 文艺报, 200541 夏卫平, 执着精神的守护, 文艺报, 200542 夏卫平, 柳宗元的浪漫精神,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43 夏卫平, 柳子人生的爱与忧,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44夏卫平, 柳宗元的永州意识, 学术论坛, 200545 夏卫平, 论柳宗元的补天理想, 学术论坛, 200546 夏卫平, 柳宗元的创新意识,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47 夏卫平, 论柳宗元创作中的讽喻形象, 柳宗元研究, 200548 夏卫平, 山水游记的魅力:味、深、新, 柳宗元研究, 200549 夏卫平, 柳子山水感悟, 柳宗元研究, 200550 王田葵, 瞧着皇上的脸色——柳宗元的精神症候,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51 杨再喜, 第三届柳宗元国际讨论会综述, 中国韵文学刊, 200552 王洪臣, 柳宗元佛教思想对其诗文创作的影响,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53 杜方智, “有漏皆苦”,“何苦前行”--鲁迅、柳宗元与佛文化关系比较之上篇, 长沙民政职院学报, 200554 杨再喜, 从柳宗元看历史文化名人的广告效应, 商场现代化, 200655 杨再喜, 柳宗元由何处改贬永州辨, 现代语文, 200656 杨再喜, 探析柳宗元对杜甫诗歌的接受, 聊城大学学报, 200657 杨再喜, 走向柳宗元接受史研究,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658 王涘海, 柳宗元研究:1980-2005, 南海出版公司, 200659 翟满桂, 潇湘话语下的柳宗元与杜甫, 中国文学研究, 200760 伍金辉, 柳宗元诗歌用韵考, 现代语文, 200761 胡水姣, 论柳宗元的法治思想, 湖南科技学院报, 200762 杨再喜, 柳宗元接受史上的重要传承者黄庭坚, 湖南科技学院报, 200763 谢水顺, 论柳宗元的法治思想,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64 谢水顺, 柳宗元对法理学的贡献, 中国经贸, 200765 翟满桂, 湖湘诗人屈原与柳宗元的精神对话, 中韩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66 翟满桂, 柳宗元<守道论>诠释, 柳宗元研究, 200867 杨金砖, 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莫逆之交, 读者, 200868 周玉华, 元结、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蕴情差异性探析, 湖湘论坛, 200869 杨再喜, 唐五代时柳宗元的寂寞境地和接受语境, 社会科学家, 200870 杨再喜, 论唐宋时影响柳宗元文学接受的三个因素,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71 杨再喜, 柳宗元诗歌传播接受的开创者梅尧臣,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872 杨再喜, 诗情与友情的楷模——刘禹锡对柳宗元诗歌的接受, 中国韵文学刊, 200873 杨再喜, 柳宗元接受“拐点”的开拓者王安石, 社会科学辑刊, 200874 杨再喜, 严羽《沧浪诗话》与柳宗元诗歌之接受, 北方论丛, 200875 杨再喜, 杜牧的“韩柳”并称论与柳宗元的文学接受, 时代文学, 200876 杨再喜, 唐宋柳宗元接受之比较, 广西社会科学, 200877 杨再喜, 刘克庄《后村诗话》与柳宗元诗歌之接受, 柳宗元研究, 200878 杨再喜, 晚唐五代的柳宗元接受, 柳宗元研究, 200879 江建高, 贬时弊与抒孤愤--柳宗元寓言散文略论,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80 周玉华, 论柳宗元对元结山水游记艺术之接受, 柳宗元研究, 200881 周玉华, 唐代山水游记人文精神论, 文学界, 200882 翟满桂,屈原的〈天问〉与柳宗元〈天对〉论略,文学遗产,2009二、著作汇总1 翟满桂, 《一代宗师柳宗元》, 岳麓书社, 20022 杨金砖, 《柳宗元永州诗歌赏析》,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3 陈松柏, 《柳宗元与永州山水》,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4 翟满桂, 辞典:《柳宗元大辞典》, 黄山书社, 20045 李钟麟, 《柳宗元官德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6 王涘海, 《柳宗元研究1980-2005年》,南海出版社, 20067 杨金砖,翟满桂等,《柳宗元研究》学刊1-13期,柳宗元研究学会,柳宗元研究学刊2001-- 至今8 《柳宗元集》汇校、汇注、汇评,柳宗元研究会及研究所编,待出版三、获奖汇总1 翟满桂, 一代宗师柳宗元, 湖南省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四等奖, 20032 翟满桂, 一代宗师柳宗元, 永州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43 翟满桂, 从柳文化谈永州的城市品牌, 湖南省社科联科研管理年会三等奖, 20044 翟满桂, 从柳文化谈永州的城市品牌, 省城市文化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二等奖, 20065 翟满桂, 柳宗元与永州旅游开发研究方案, 永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8四、课题汇总1 李钟麟, 柳宗元官德及现代价值, 湘科院, 20032 李钟麟, 柳宗元官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省教育厅, 20043 翟满桂, 柳宗元与湖湘文化研究, 省教育厅, 20044 翟满桂, 柳宗元湖南十年创作年谱, 省社科联, 20045 翟满桂, 柳宗元与永州的旅游开发研究, 市科技局, 20046 唐波, 柳宗元政治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探析, 湘科院, 20067 周玉华, 元结、柳山水游记散文比较研究, 湘科院, 20068 杨再喜, 柳宗元文学接受史, 省教育厅, 20079 杨再喜, 柳宗元研究的历史进程, 市科技局, 200710 杨涛, 柳宗元政治伦理思想研究, 市科技局软科学, 200811 杨再喜, 柳宗元的接受与被接受, 省社科联, 200812 谢水顺, 论柳宗元的法律思想, 省教育厅一般, 200813 周玉华, 元结、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探究及应用研究, 省教育厅一般, 200814 杨再喜, 柳宗元传播接受的历史进程,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 200815 翟满桂, 柳宗元文化学考察, 省教育厅重点, 200816 杨涛, 柳宗元民本思想研究, 湖南省教育厅, 2009五、讲座汇总1 蔡靖永, 文学遗产与柳文化开发,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20062 杜方智, 鲁迅柳宗元佛教观的比较, 办公室、教授, 20033 翟满桂, 从《天对》看柳宗元的永州探索精神, 科研处、处长、教授, 20034 翟满桂, 从柳文化谈永州的城市品牌, 科研处、处长、教授, 20045 王洪臣, 柳宗元佛教思想对其诗文创作的影响, 中文系教授, 20046 翟满桂, 柳宗元与湖湘文化的关系, 科研处、处长、教授, 20067 翟满桂,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考论, 组织部部长、教授, 2008六、学术活动1.2002年8月,永州柳学会、柳宗元研究所举办“中国永州第二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究会”2.2005年11月,永州柳学会、柳宗元研究所举办“全国柳宗元诗文教学研讨会”3.2006年10月,柳宗元研究所、古代文学学科举办“湖南柳宗元与湖湘文化学术研究会”4.2004年11月,永州柳学会、柳宗元研究所举办“中国〃柳州第三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5.2007年10月,永州柳学会、柳宗元研究所举办“中国〃柳州第四届柳宗元国际学术研讨会”周敦颐文化研究成果一、论文汇总1 杜方智, 《月岩之奇》,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2 谷明光, 周敦颐先祖源流,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3 朱雪芳, 周敦颐论“诚者人之本”,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4 张京华, 〈爱莲说〉的主旨是有为, 濂溪学研究第2辑,, 20065 张京华, 宋代理学的精神方向——朱子《近思录》释义, 阳明学衡第2辑,, 20066 杨金砖, 周敦颐对元结、柳宗元文风的继承, 现代语文, 20067 王晚霞, 积极打通天道与人道——论周敦颐诚说新谱所在,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78 张京华, 潇湘之畔的儒家——邢恕与北宋政局,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079 张京华, 潇湘之畔的儒家——邢恕与理学,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710 张京华, 周濂溪的“和”的思想——〈通书〉论〈乐〉三篇刍议, 湖湘论坛, 200711 潘雁飞, 周敦颐诗校注,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二、课题汇总1 朱雪芳, 周濂溪修养观研究——“中正仁义”二重进路, 湘科院, 20072 朱雪芳, 周敦颐《通书》思想与生命存在, 省教育厅一般, 2008三、参加学术会议研究所重点支持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