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九年级一轮复习《浮力》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
2.例题讲解:
(1)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3.随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十章课后练习题1、2、3。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下列物体在水中的浮沉情况:木块、石块、铁块、乒乓球、篮球。
4.知识点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计算方法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装备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附录:作业答案
1.计算题答案:
物体体积:V = 500cm³
液体密度:ρ = 1.0g/cm³
重力加速度:g = 9.8N/kg
浮力:F = ρVg = 1.0g/cm³ × 500cm³ × 9.8N/kg = 4.9N
2.判断题答案:
①橡皮泥:沉入水底
②玻璃球:浮在水面上
③铁钉:沉入水底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关注细节
1.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船舶、救生圈等,说明浮力在现实中的应用。
教案反思
1.学生参与度:本节课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2.教学方法:是否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演示、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浮力的相关知识。
3.课堂氛围:是否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物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
一、教学内容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对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有更深入的理解;2.总结浮力的性质和应用;3.引导学生运用浮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浮力的性质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浮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概念复习导入部分:通过实验演示浮力的实际效果,引导学生回忆浮力的概念。

第一步:复习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回忆并回答以下问题:Q1:什么是浮力?A1: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一个垂直向上的支持力。

它的大小等于被液体或气体排开的体积的重量。

Q2:如何计算浮力?A2:用公式F=ρVg来计算浮力,其中F代表浮力,ρ代表液体的密度(或气体的密度),V代表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的体积,g代表重力加速度。

第二步:通过实例进行计算练习。

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运用公式计算浮力的大小。

例子:一个圆柱体的质量为300g,半径为10cm,高度为20cm,它完全浸没在水中,水的密度为1000kg/m³,求该圆柱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解答过程:步骤一:计算该圆柱体的体积。

体积V=πr²h=3.14×(0.1)²×0.2=0.0628m³。

步骤二:计算浮力。

浮力F=ρVg=1000×0.0628×9.8=616.4N。

2.性质总结和应用介绍第一步:总结浮力的性质。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讨论,然后给出解答。

性质一: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的。

性质二:浮力的大小等于被液体或气体排开的体积的重量。

性质三:浮力大小与物体自身质量无关。

性质四: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液体的重量。

第二步:浮力的应用介绍。

引导学生思考,列举出浮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应用一:船只浮在水面上的原理。

船的设计让船体受到的浮力大于船的重量,这样船就能浮在水面上。

应用二:潜水漂浮的原理。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复习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章“浮力”的内容。

主要涉及章节包括:10.1浮力及其产生原因;10.2阿基米德原理;10.3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10.4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

2. 使学生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的浮沉情况,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教学重点:浮力的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沉物体(如木块、铁块等)、电子秤、计算器。

2. 学具:浮力计算题、物体浮沉现象观察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演示浮力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问题的思考。

复习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浮力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浮力计算题,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问题。

分析物体浮沉条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浮力计算题,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5. 知识拓展与应用(10分钟)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装备等。

学生思考浮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六、板书设计1. 浮力及其产生原因2. 阿基米德原理3. 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4. 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中浮起来,已知物体密度为ρ物,水的密度为ρ水,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2)实验题:观察生活中浮沉现象,分析原因并记录。

2. 答案:(1)物体受到的浮力为:F浮= m g (ρ水ρ物)。

(2)实验题答案根据实际观察情况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理解程度如何?在解题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浮力在其他领域(如航空航天、海洋开发等)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九年级(初三)物理《浮力》复习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初三)物理《浮力》复习课教案

《浮力》复习课教案A 、 教学目的1、通过基础知识的复习,理解浮力及物体的浮沉条件2、通过复习练习,会灵活运用浮力的几种计算方法,会结合物体的浮沉条件和物体受力分析,解答较简单的浮力问题。

3、熟悉浮力这部分常见的题型,掌握浮力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B 、复习课内容一、基础知识:1、 浮力的概念:2、 浮力产生的原因:(练习1、2、3)3、 浮力的方向:4、 浮力的作用点:(作图题16题)5、 浮力的大小计算:(1)称重法:F 浮=G -G ’ (2)压力差法: (3)阿基米德原理法: (4)状态平衡法: 。

6、 物体的浮沉条件:(1)上浮:条件是 或 ;(2)下沉:条件是 或 ;(3)悬浮:条件是 或 (4)漂浮:条件是 或 。

7、 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2)公式:(3)对公式的理解:(4)阿基米德原理也可用于气体浮力的计算(5)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求物体的体积;求液体的密度;求物体的重力等。

(练习4、5、6、7、8、9)8、 浮力知识的应用:(1)轮船:排水量=船身自重+货物质量(单位用吨表示);(2)潜水艇: (3)气球和飞艇:(练习10)9、 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略二、基础练习题选1、如图1所示,A 、B 物体是能自由移动的物体,C 、D 为容器自身凸起的一部分。

现往容器里注入一些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A 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B 、物体B 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C 、C 部分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图 1D 、D 部分一定受到浮力的作用 2、如图2有一个塞子甲和乙,则( )A 、 甲受到的浮力大于乙受到的浮力B 、 甲、乙两个塞子都不受到浮力作用C 、 乙塞子受到的浮力为零D 、 甲塞子不受浮力 图 4、 瓶内倒入水,如图3确的是( )A 、重力、浮力、压力BC 、重力、支持力、浮力D 4、如图4所示,把一个鸡蛋分别放进甲、乙两杯密度不同的盐水 图 3里。

鸡蛋漂浮在甲杯的盐水中,而在乙杯中却悬浮在盐水里。

中考物理九年级一轮复习《浮力》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中考物理九年级一轮复习《浮力》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课题《浮力》复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会利用弹簧测力计“称重法”测量浮力,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3.理解浮沉条件,能利用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飞艇和热气球等的工作原理.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浮力的利用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正确使用量筒、弹簧测力计、烧杯等仪器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
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3.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浮力知识的内
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巩固复习】浮力测物体质量
考点一浮力
考点二阿基米德原理
教师引导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回答
学生复习本
章内容,加强学生
对知识的巩固.
学生回答
1、浮力产生的原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的测量
4、决定浮力大小
的因素
1、内容
2、公式表达式F
回顾学生已学过
知识为本节课要
学习内容做铺垫
浮=G排液=液gv 排
3、适用范围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1) F浮> G物、上浮
最终漂浮(F浮= G物)
(2)F浮< G物、物体下沉
最终沉底(3) F浮= G物、悬浮
即物体可以停留在任何深度
利用密度判断浮沉
ρ物<ρ液上浮(2) ρ物> ρ液物体下沉
(3) ρ物=ρ液悬浮。

(word完整版)初三物理浮力复习教案.doc

(word完整版)初三物理浮力复习教案.doc

初三物理浮力复习( 6 课时)钟楼校区一、课程名称:浮力二、课程说明:浮力是对力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其主要内容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及物体的沉浮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

三、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沉浮的条件和掌握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浮力的应用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课程类型:复习课五、课时安排:6h六、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浮力,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沉浮条件七、教具:电子教案八、教学过程:1.浮力( F浮)(1)定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其向上托的力叫浮力。

说明: (1)浸入包括全部没入或部分没入液体中两种情况。

(2)浮力的施力物:液体。

受力物: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3)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4)浸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

( 2)产生原因:液体(气体)对浸入的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即 F浮F向上F向下( 3)用测力计测浮力的原理:F浮G物F拉2.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 2)公式:F浮G 排液液gV排说明: (1)在气体中时,F浮G排气气gV排(2) 注意公式中的V排,当物体部分浸入时,V排V物,当物体全部浸入时,V排V物。

3.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条件当 F浮G物或液物,物体上浮当 F浮G物或液物,物体下沉当 F浮G 物或液物,物体悬浮漂浮在液面上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G 物4.浮沉条件及漂浮条件的应用:(1)潜水艇:下潜和上浮过程中,其体积不变,所受浮力不变(未露出水面)通过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其上浮或下沉。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浮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2. 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及其单位。

2.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3. 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4. 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2. 难点: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利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浮力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

2. 讲解浮力的概念及其单位,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基本含义。

3.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引导学生发现浮力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的关系。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学会计算浮力。

5.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游泳、船只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6.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提出改进措施。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8.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浮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浮力现象的仔细程度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生活中浮力现象的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记录: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提出的见解。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学生对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程度,确定是否需要补充讲解或重复实验。

初三物理中考专题复习 浮力 复习课 教学设计

初三物理中考专题复习 浮力  复习课 教学设计
(1)浮球受到的浮力多大?
(2)浮球的质量多大?
3.思考与讨论:
如图所示,容器质量不计,
其底面积为0.02m2,一木
块漂浮在水中,此时水面
离容器底部距离0.1m.
求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二)结合浮沉条件求浮力问题
1.例题1:
一个质量为0.8kg,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物块,放入水中,求物块受到的浮力大小
课题:
第十章浮力复习
教学目标
主备人:
上课时间:
1、知道求浮力的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原理
2、理解记忆求浮力的方法、物体的浮沉条件
3、会应用各种方法结合物体的浮沉条件求解浮力的问题
4、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求浮力的方法。
教学
难点
结合浮沉条件求解浮力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
点拨:都用了公式F浮=ρvg,
有什么区别?
问题明确
尽量生答
引导比较两题的异同。
习题2:《复习指导》P101.10题:
将一铁块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cm3的水,则该铁块受到的浮力多大?
《复习指导》P101.11题
如图所示,一个底面积为5×10-3M2的圆柱形容器中盛有高度为10CM的水。将一个浮球放入水中后,水面升高至12CM,问
(四)课堂小结:
1.求浮力的方法
2.求浮力须先判浮沉,判断适用于哪个公式
生:PPT板演书写步骤
师:点拨
(1)用什么公式?
(2)选用公式的依据?
生:思考讨论
师:点拨解答
生:板演解答
师点拨:
(1)要求浮力先判浮沉
(2)判浮沉两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浮力》复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会利用弹簧测力计“称重法”测量浮力,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3.理解浮沉条件,能利用浮沉条件解释轮船、潜水艇、飞艇和热气球等的工作原理.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难点浮力的利用
教学方法 1.实验法:会正确使用量筒、弹簧测力计、烧杯等仪器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会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进
而系统复习本章知识.
3.讲练结合法:通过典型习题的讲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浮力知识的内
涵,熟悉解题方法与技巧.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巩固复习】浮力测物体质量
考点一浮力
考点二阿基米德原理
教师引导
浮力
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回答
学生复习本
章内容,加强学生
对知识的巩固.
学生回答
1、浮力产生的原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的测量
4、决定浮力大小
的因素
1、内容
2、公式表达式F
回顾学生已学过
知识为本节课要
学习内容做铺垫
浮=G排液=液gv 排
3、适用范围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
(1) F浮> G物、上浮
最终漂浮(F浮= G物)
(2)F浮< G物、物体下沉
最终沉底(3) F浮= G物、悬浮
即物体可以停留在任何深度
利用密度判断浮沉
ρ物<ρ液上浮(2) ρ物> ρ液物体下沉
(3) ρ物=ρ液悬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