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简介
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

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概况一、体育概论学科的定义和意义体育概论是一门研究体育科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是体育科学的入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提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概论学科的历史沿革1.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开始进行各种形式的身体活动,如打猎、采集等。
2. 古代文明时期:各种文化中都出现了与运动相关的活动,如古希腊奥运会等。
3. 近代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开始建立现代体育教育制度,并出现了第一批专门从事体育研究和教育的机构。
4. 当代时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球范围内对于健康与运动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入,各国开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三、体育概论学科内容1. 体育科学基本理论:包括运动学、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等。
2. 体育科学基本概念: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训练原理等。
3. 体育科学基本方法:包括测试评估方法、训练方法、竞赛方法等。
4. 体育科学基本规律:包括身体适应规律、训练效应规律等。
四、体育概论学科的教育与研究1. 教育方面:在各级高校中设置了相关课程,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为教练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必要的培训和进修机会。
2. 研究方面:围绕着人类身体活动及其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类身体活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推进全民健身事业发展。
五、未来发展趋势1. 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化需求,强调个性化训练和个性化服务。
2. 多元化发展:将传统的竞技运动与休闲健身、文化体育、特殊人群健身等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体育发展模式。
3. 科技创新: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训练效果和管理水平。
六、总结体育概论学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都表明了它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于该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学专业介绍

3.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力法;
4.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
主干学科:教育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体操、武术。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等,一般安排8--1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高校专业介绍:运动训练
学科:教育学
门类:体育学类
专业名称:运动训练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竞技运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从事专项运动训练的基本能力,从事运动训练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生物学、临床医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基础、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实践与分析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
修业年限:四年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论文、运动训练实习、社会实践等三部分。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专业名称:社会体育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体育学、历史学、中医学。
主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理论基础、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专项理论与技术、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体育)硕士

第一至四学期进行,考查(提交学术活动记录),1学分。
参加教学实践
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实践(助课、讲课训练等),20学时,考查(提交书面鉴定),2学分。
参加社会实践
第五学期结合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社会调研等活动,考查(提交社会调研报告),2学分。
撰写学位论文
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第五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第六学期进行学位申请、论文评阅和答辩。在学期间发表一篇至少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省级公开发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3学分。
体育学原理
40
2
2
Ⅲ
考查
体育课程设计
40
2
2
Ⅲ
考查
学校体育管理
40
2
2
Ⅲ
考查
公选课、跨专业课程、补修课
要求硕士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修读1门2学分全校公选课;并修读1门2学分的跨专业课程(可以是本院其他专业的课程,也可以是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课程);补修1门与提升实践能力有关的课程。
实践活动
与撰写学位论文
参考书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邹玉玲,《体育课程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吕达,《课程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体育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本课程用最优化的思想和观点,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主线构建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体育教学设计模式、体育教学设计背景分析、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体育教学设计评价、体育教案设计等,尤其对体育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阐述。
大学专业解读系列:体育学

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代码:0403一级学科名称:体育学什么是体育学?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其内容主要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层次及其演变、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发展的关系。
体育学类专业学什么?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体育学类属于教育学之中的一个一级学科。
体育学类包含很多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现代教育与体育教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在各级各类学校、社会体育机构、各级政府体育部门等与体育相关行业从事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健康咨询、技术指导、裁判及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体育学概论、教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运动项目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管理学、运动按摩、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导论、中国武术史、中医学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概论、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学、康复心理学、户外运动等等(专业课程因各校侧重不同会有一定差异)。
体育学类专业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
体育教育专业简介:体育教育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较扎实的营养卫生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
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简介: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0403体育学

体育学研究生招生简章一、学科专业简介体育学为海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学院于2006年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授予权,2007年招收首届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2009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团队现有正高职称教师31人,副高职称教师2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拥有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9人,海南省515人才5人。
另来自美国、台湾地区和国内高校客座教授10人。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不仅注重体育本身的发展,更重视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文化、体育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突出培养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近5年来学科团队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项,主持并完成国家体育总局课题4项,教育部体育人文和规划课题2项,省部级等其他项目53项。
目前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等省级以上课题3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1本;发表学术论文22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1篇,CSSCI收录论文17篇。
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二、研究方向介绍1.“体育人文社会学”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高层次、且结合本地优势培养具有海岛和海洋特色的休闲体育产业的服务型体育专门人才。
其特色更注重视实践教学,具有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培养体系;在“未来海南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支柱”下,形成休闲体育、体育旅游、亲水运动、体育健身指导与服务、体育市场研究等齐抓共管的研究路径,形成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优势:该专业自2005年至今已招收培养13届学生,师资力量雄厚,学术研究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实习实践基地众多的培养模式。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省社会体育服务体系的后期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人才。
2. “运动人体科学”以“体育保健康复理论与应用研究”和“体质评价与健康促进”为主要研究方向。
论体育学的学科特征

论体育学的学科特征体育学是一门涉及体育运动、健身、竞技、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特征十分独特。
本文将从学科背景、研究领域、学科特征三个方面对体育学的学科特征进行探讨。
一、学科背景体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体育教育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学的概念和体系逐渐形成和完善。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开始将体育纳入教育系统,随后体育学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我国,体育学的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体育教育到现在的多领域综合研究,体育学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和研究。
二、研究领域体育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领域:1、竞技体育:竞技体育是体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涉及运动训练、竞赛、运动技术、运动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2、体育教育:体育教育是实现体育普及和推广的重要手段,主要涉及体育教学理论、教材、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3、体育管理:体育管理是实现体育事业科学管理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涉及体育赛事组织、运营、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除此之外,体育学还涉及到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多个领域的研究。
三、学科特征体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界性:体育学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具有跨界性的特点。
在研究中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全面深入地研究体育领域的问题。
2、综合性:体育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竞技、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需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多层次性的综合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体育领域的问题。
3、实验性:体育学的研究需要注重实践性和实验性,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等手段获取数据和信息,对理论进行验证和修正。
同时,也需要注重推广和应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以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
4、社会性:体育学的研究和应用与社会密切相关,其研究成果可以为社会提供指导和借鉴,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系简介

会 的好 评 。
,
体育系近 年来大力加强科研 建设, 教师科研水平 明显提高 。 立 项研 究 省级课 题3 0余项 , 在 核心 期刊和 省级 期刊 发表 论文8 0余篇 , 出版 学 术专 著 及 教 材 8 部 。 其 中4 a 教 师 论 文 入 选 2 O0 8 年 奥 科 会 论 文 集 , 多 人 次 在 全 国 性 论 文 报 告会 中获奖 。 专 项 训 练 成 绩突 出 , 其 中乒 乓 球 、 健 美操连 续 两 届 获 得 吉林省运动会专项组各单项金牌 , 院足球 队多次蝉联长 春 市 “ 春城杯 ” 冠军。
养出大批 的体育教学 、 训 练 、 科研和管理人才 , 成为 学 院重 点育人基地 。
体育系设有篮球 、 排 球 、 足球 、 乒乓球 、 体操 、 健美操 、 艺舞 、 瑜伽八个教 研 室 , 现 有 教师5 6人 , 其 中 教授7人 , 副 教授7人 , 讲 师 10人 , 助 教3 2人 。 在 杨 瑞 雪 、 迟 文 斌 、 曲世 奎 等 老 一 代名师指导下 , 培养 出几 代 国 内知 名 专 家 学 者 , 目前 ~ 大批 学有成 就 的 中青年 学者 正脱颖而 出。
体 育系 在 学 院党 委 的正 确 领 导 下 , 在 办 学 体制 、 课 程 建设 、 专业 建
0452学科教学体育简介

045112学科教学(体育)简介一、学科专业简介体育学为海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学院于2006年获得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授予权,2007年招收首届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2009年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科团队现有正高职称教师31人,副高职称教师20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拥有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9人,海南省515人才5人。
另来自美国、台湾地区和国内高校客座教授10人。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不仅注重体育本身的发展,更重视体育与经济、体育与文化、体育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突出培养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近5年来学科团队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6项,主持并完成国家体育总局课题4项,教育部体育人文和规划课题2项,省部级等其他项目53项。
目前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等省级以上课题3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1本;发表学术论文22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1篇,收录论文17篇。
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授予学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二、研究方向介绍体育教育方向是立足基础教育教学第一线,以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结合为主旨,对体育与健康基础教育进行研究,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体育教师。
该方向人才培养的重点为:加强教育理论和课程理论的学习、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结合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学习、理解实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理念,力求培养出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硕士研究生。
三、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任教师体育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体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体院: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 (2007年设立,目前有孙义良、周贤江、 王兵、苏明理(西安体院院长)、吕万 刚、刘志云、胡亦海、郑伟涛、高雪峰、 宋继新(吉林体院院长)、蒋志学(国 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漆昌柱、徐 国栋等博导。) 。
曲阜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 (2007年设立,目前有孙晋海教授、刘 一民教授、曹莉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
上海体院:四个博士点都有(1987年开 始培养体育学博士,招收的第一个博士 是目前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王 广虎教授(1992年毕业))。
华东师大:四个博士点都有(1993年开 始培养体育学博士,招收的第一个博士 是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博士生 导师卢健教授(1998年毕业)),目前 有季浏、丁树哲、卢健、徐波、李世昌、 张洪潭、汪晓赞、杨剑、孙有平、阎智 力、董翠香、王树明等多位博士生导师。
福建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 (2001年设立,目前有黄汉升教授、陈 俊钦教授、周登嵩教授、李鸿江教授、 孙民治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后面三位 为首都体育学院的兼职博导,其中孙民 治教授已经退休)。
东北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 (2004年设立,目前有姜立嘉教授、张 强教授、陈刚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
辽宁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 (2007年设立,目前有何敏学教授、于 文谦教授、黄滨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
华中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 (2007年设立,目前有王健教授、王斌 教授、刁在箴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其 中刁在箴教授已经退休)。
河南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 (2007年设立,目前有王崇喜教授、乔 风杰教授、杨军教授、杨改生教授、粟 胜夫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 (2004年设立,目前有王进教授、林小 美教授两位博士生导师。王健教授则挂 靠心理学招生)。
清华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 (2004年设立,目前有陈小平教授、王 培勇教授、张冰教授、仇军教授、李庆 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曾经的博导陈希 教授已经离开,调任教育部副部长,后 又调任辽宁省委副书记)
南京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 (2007年设立,目前有顾渊彦教授、田 雨普教授、孙庆祝教授、周学荣教授、 邹玉玲教授、程传银教授六位博士生导 师,其中顾渊彦教授已经退休)。
湖南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 (2007年设立,目前有李艳翎教授、金 育强教授、马卫平教授、龚正伟教授、 汤长发教授、周建社教授等六位博士生 导师)。
湘潭大学的郭树理教授挂靠国际法学专业 招收体育法学博士生; 上海大学的陆小聪教授挂靠社会学专业招收 体育社会学专业的博士生; 武汉大学也有多位教授招收体育法学专业的 博士生,允许跨专业报考;
体育学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召集人:黄汉升(福建师范大学书记)、 池建(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 成员:季浏(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书 记)、吕万刚(武汉体育学院院长,体操 和社会体育)、王家宏(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院长)、周爱光(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 院院长,体育哲学、法学)、章建成(上 海体育学院院长,已退休)。
体育学科简介
报告人:李欣
截至2011年,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 位授予权的招生单位有:
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山西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 师范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
北体大:四个博士点都有(1987年开始 培养体育学博士,招收的第一个博士是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的博士生导师 田野教授(1991年毕业))。
苏州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 (2001年设立,目前有于振峰教授(首 都体育兼职)、王家宏教授、王国祥教 授、王岗教授、田麦久教授(北体大兼 职)、孙民治教授(首都体院兼职)、 李颖川教授(首都体院兼职)、汪康乐 教授、张林教授、罗时铭教授、董新光 教授等11位博导,其中田麦久和孙民治 因为年岁已高已于2010年停招博士)。
华南师大:四个博士点都有(2001年开 始培养体育学博士,目前有卢元镇(因 为退休已停招)、杨文轩、胡小明、谭 华、陈琦、周爱光、袁古杰(兼职)、 宋继新(吉林体院兼职)、刘江南(广 州市体育局党委书记)、邓树勋(因为 退休已停招)、郝选明、肖国强、刘承 宜、徐晓阳、黄宽柔、李毅均、程大力 等博导)。
河北师大: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 (2004年设立,目前有刘建国教授、赵 斌教授、赵焕斌教授、何玉秀教授、刘 志红教授五位博士生导师,其中刘建国 教授已经退休)。
山西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 (2004年设立,目前有李建英教授、李 金龙教授、石岩教授三位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 (2004年设立,目前有毛振明教授、殷 恒婵教授、乔德才教授、杨国庆教授、 张健化五位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