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王映霞

合集下载

风雨茅庐忆旧主

风雨茅庐忆旧主

风雨茅庐忆旧主作者:暂无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6年第5期去年秋天,在纪念抗日胜利 70周年的日子里,杭州上城区场官弄的郁达夫故居“风雨茅庐”已修复一新,正式辟为郁达夫纪念馆。

在人们心目中,郁达夫烈士已经家喻户晓,可是对另一位女主人王映霞,却己经被人们逐渐淡忘。

可是在上个世纪,作为“五四”文坛最为轰动的两起作家恋情和婚变:徐志摩与陆小曼、郁达夫与王映霞,却是名噪一时,成为媒体最热门的新闻。

相传郁达夫第一次见到王映霞是在 1927年1月14日,他去拜访日本留学时的老朋友孙百刚,见到了一位叫王映霞的杭州姑娘。

她二十岁不到,正当豆蔻年华,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

真是乱世情缘,命中注定,郁达夫一见王映霞如被电击。

她明眸皓齿,有棱有角妩媚的脸颊,再加上丰满的身躯和大方的谈吐,的确风姿绰约、娇艳迷人。

难怪学生时代王映霞就获得“杭州美女”的雅称。

再听说王映霞祖父是杭州知名诗人王二南,郁达夫就越发对她产生好感。

这一年 6月5日,郁达夫和王映霞在杭州聚丰园办了几桌喜酒,两人正式生活在一起。

他们的结合,是在与原来的妻子孙荃没有离婚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为以后的婚变埋下离异的种子。

郁达夫和王映霞婚后一段时间,生活十分美满,两个人沐浴在爱河中几近陶醉。

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文坛对他们称羡不已,为郁达夫找到一位红颜知己、幸福佳侣而庆幸。

1933年春天,他们决定举家搬迁杭州。

当年鲁迅先生闻讯,曾写过一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的七律诗。

作为绍兴人的鲁迅,深知杭州南宋遗风很重,政治人文环境远不如上海。

但郁、王夫妇并没有领会此诗的深意。

开头,他们的寓所租在场官弄,是一座走马楼式的住宅。

一次,碰到了省立救济院的院长,无意中谈起救济院的产业,精明的王映霞说:“我们场官弄里有一所废庵,太约有两亩光景地皮,我想把它买下来,不知可不可以?”“可以哟!”这位院长答应卖。

王映霞再通路子找人,结果花了1700大洋买下这块庵基地。

王映霞自己设计、自己监工,大兴土木,半年后工程竣工,爱巢落成。

郁达夫给王映霞的情书

郁达夫给王映霞的情书

郁达夫给王映霞的情书现在大约你总已经到了杭州了吧?你的祖父母亲弟弟妹妹都好么?你或者现在在吃晚饭,但我一个人,却只坐在电灯的前头呆想,想你在家庭里团聚的乐趣。

今天早晨,我本想等火车开后再回来的,但因为怕看见了那载人离别的机关,堂堂的将你搬载了去,怕看见这机器将你从我的身旁分开,送上每天不能相见的地方去时,心里更要不快乐,更是悲哀,所以我硬了心肠一挥手就和你别了。

我在洋车上,把你的信拆开来看,看完的时候,几乎放声哭了起来,就马上叫车夫拉我回去,回到南火车站去,再和你握一握手。

可是走到了莱路口,又遇着一群军队的通过,把交通都断绝了。

所以只好闷闷的回来。

回到闸北,约略睡了一会,就有许多事务要办,又只好勉强起来应付着,一直的忙到现在。

现在大家在吃晚饭,我因为早上吃得太饱,不想下去吃饭,所以马上就坐下来写这封信。

映霞,你嘱咐我的话,我句句都严格遵守着,我以后必须节戒烟酒,必须发愤搞我的事业了,这一层恳请你安心。

今天天气实在好得很,但稍觉凉了一点,所以我在流清水鼻涕,人家都以为我在暗泣。

映霞,我若果真在这里暗泣,那么你总也该知道,这眼泪是为谁流的。

映霞,我坚信你,我畏服你,我更敬佩你至了万分,以后只教导你能时时写信给我,那我在孤独之中,还可以性交。

我只期盼我们的民主自由的日子到来,至那时候,我们俩可以永远地不至于返回。

映霞,从前你住在梅白克路的时候,我们俩虽则不是在一个屋椽之下,但必须相逢的时候,只要经过一二十分钟就可以相逢。

那时候即使不和你相逢,我心里但想著你就是和我同处于上海,同在体温一个地方的空气,那心里就稳定许多,但现在你却回去得很离了,我一想起你,就要心酸出来。

映霞,这一回的小别,你大约总猜猜不下必须并使我深感多辛酸。

但你的这一次的抵里,却是不得已的,并且我们的来日,亦正紫带很。

映霞,我期望你能利用这个机会,说道得你母亲心服,松省我们俩的事情,得晚一日顺利。

你的信里说,今年年内我们总可以达到目的,但以我现在对你的心境讲来,怕就是三四个月也等不得。

郁达夫《毁家诗纪》史料新证

郁达夫《毁家诗纪》史料新证
收 稿 日期 :0 1— 7—2 21 0 9
作 者简介 : 黄世中( 9 0一) 男 , 14 , 福建泉州人 , 教授 , 现移居美国特拉华州。
绍兴文理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 科学 )
第 3 卷 1
男 子抛 弃妻 儿 , 觅新 欢 ? 另
很 明显 , 映霞 已经 坠人郁 达夫 所设 计 的 “ 网” 一半 是 “ 王 情 , 同情 ” 一 半 已经 是 “ 情 ” , 爱 了。王 映 霞 对 于 达夫 的追 求 , 仅 没有坚 决地 拒 绝 , 且 一 步 步从 “ 奇 ” 同情 ” 到身 不 由 己地 同郁 达 夫 进 一 步 地 交 不 而 好 “ ,
m1在处理孙苓问题上郁达夫多次说服王映霞让步这中间王映霞也时有反复王映霞于3月5日接受郁达夫的求爱定情之后才更强烈地感受到孙荃影子的存在孙荃及儿女在达夫心中的不可抹去
第 3 卷 第 5期 1
2 1 年 9月 01








Vo .
“ 和 熊掌 不可得 兼 ” 鱼 的矛盾 和痛 苦 , 自己 陷入 了毁家 的境 地 。 使
12 96年 1 2 t郁达夫到上海主持创造社出版部事务 , 2月 7 E, 并编辑《 洪水》 月刊。达夫 12 97年 1 1 月 4 日在法 租界 尚贤里 一位 同乡 孙百 刚 处 初 遇杭 州 的王 映 霞 , 此 “ 的心 又 被 她搅 乱 了” 从 我 。这 一 天 , 达 夫 郁

些 罕 见史 料 , 系统 阐述 自己的见解 , 以就 正于 专家 、 者 。 读


郁 达夫毁 家 的潜在 因子
如 果从 12 97年 1月 1 日, 4 达夫 在上 海法 租界 马浪 路 尚贤坊 4 0号 2楼孙 百 刚寓所 , 初识 王 映 霞算 起 ,

历史趣谈: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孽缘 郁达夫与王映霞为何离婚

历史趣谈: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孽缘 郁达夫与王映霞为何离婚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孽缘郁达夫与王映霞为何离婚导语:这个世界上有的男女之爱,是天作佳缘,有的却是起初情投意合、后来你死我活的孽缘。

民国最著名的才子郁达夫与第二任妻子王映霞的婚恋,就有这个世界上有的男女之爱,是天作佳缘,有的却是起初情投意合、后来你死我活的孽缘。

民国最著名的才子郁达夫与第二任妻子王映霞的婚恋,就有点这般意味,他们在上海以狂恋开始,最终在新加坡以狂怒撕破脸皮,开头和结尾统统惊动世人。

尚贤坊里一见钟情1927年1月,寓居上海的浪漫派大师郁达夫前往法租界的尚贤坊,去拜访留日的老同学孙百刚。

一路上寒风凛冽,但他并不觉得冷,因为身上穿了远在北平的老婆孙荃刚寄来的皮袍子,她可真体贴周到。

还未进孙家,他就“百刚!百刚——”地喊,一进门,忙着称兄道弟,孙向他介绍自己的夫人,孙夫人身边还站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孙介绍道:“这位是王映霞王小姐,是杭州学者王二南先生的外孙女。

我们从温州一起逃难到上海来的。

”郁达夫朝她打量,她穿一件织锦旗袍,曲线玲珑,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似笑非笑盯着他,看起来不过十八九岁的样子。

这样一个青春年华的妙龄少女,让一路风尘仆仆的郁达夫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他满脸红晕,紧张得手都忘记和她握了,坐下之后,额头上都在冒汗。

不知是不是有意的,郁达夫对王映霞说:“我觉得从前在什么地方见过王小姐,好生眼熟。

”她不接腔,孙太太打圆场说:“也许是在杭州什么地方碰到过吧。

”聊下来才知道,王小姐毕业于杭州女师,是出名的校花,社交能力很强,还参加选美曾被评上“杭州小姐”,所以,这位书香门第的千金,更是有资本骄傲。

聊着聊着到了吃饭的时间,郁达夫大方地邀请大家到南京路新雅饭店去吃饭,饭后生活常识分享。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5年第18期春暖花开的季节会让人想到他,只因那一个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在北京每入了秋,也会想到他,因为那是独属于他的“故都的秋”。

他与徐志摩是同学,跟郭沫若办过“创造社”,小说卖得比鲁迅还要多,爱的人若非才女便是第一美人。

岁月泛黄,他在老照片中显出了民国文人特有的儒雅:蓬松而直翘的短发,刀削般的双颊,细眉淡眼,却难掩倔强与硬朗。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让我们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走一走,走到民国才子作家郁达夫的内心世界……破落书香“离南门码头不远的一块水边大条石上,这时候也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头上养着了一圈罗汉发,身上穿了青粗布的棉袍子,在太阳里张着眼望江中间来往的帆樯……”这个孤单凄凉的小小背影,就是幼年时期的郁达夫。

1896年的初冬,郁达夫出生在浙江富阳市满洲弄,一个破落的书香世家。

三岁那年,厄运突至,郁家的顶梁柱倒下了,整个家几近崩溃。

“自父亲死后,母亲要身兼父职了,入秋以后,老是不在家里;上乡间去收租谷是她,将谷托人去砻成米也是她,雇了船,连柴带米,一道运回城里来也是她。

”郁达夫是不幸的,三岁丧父;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在母亲陆氏含辛茹苦的抚育下,三个儿子不仅长大成人,而且在她的坚持下全都接受过高等教育。

这在当时的年代,尤其是在郁家如此艰辛的处境下,真算是奇迹。

1913年9月的一个清晨,碧空万里,17岁的郁达夫身着半旧不新的衣衫,箱子里放着几本线装书,在上海的码头告别了故国,踏上了东渡日本的船。

迷惘异乡青春的美好恰恰在于迷惘,而郁达夫的青春,除了迷惘,还有深深的孤独与痛苦。

那时的留学,不比今日,尤其在那个弱国子民的时代,身为日本人眼中的“支那人”,得到的只是处处的排挤与鄙视。

一次,郁达夫去小酒馆吃饭,旁桌几个穿学生服的日本人,毫无缘由地冲着郁达夫吐了口痰。

但是郁达夫是要强的,初到日本的他,为了赢得官费,积雪囊萤,终于在第二年三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这一年他刚好18岁。

细行不检 大节无亏——访郁达夫与王映霞的长子郁飞

细行不检 大节无亏——访郁达夫与王映霞的长子郁飞

郁飞说,“ 郁王婚变” 除了当事人 之外从头到尾都在场 目睹的, 大约就 只有他了^ 母亲离家出走那天下午, 他
刚 好从学 校放 学 回来 。 当时他们 住 在 武 昌横街 头1号, 里—片混乱狼 藉, 8 屋
作 为 郁达 夫 作 品的 爱好 者 , 为了夫对于不幸 女性 , 一直是寄予同情的。 我们只能
说 他是 “ 细行不 检 , 节无亏 ” 已 。 大 而

鼍 象
-爹
界不要美 化他 , 也不 要丑化他 。 有人常
常片面夸大郁达夫消极浪漫的一面, 其实, 的浪漫无非是喝酒打麻将以 他
及与 各种女 性 交 往而 已 , 对身 世 飘 他
众文艺 》 《 、 创造月刊 》 参加过太 阳 ,
社 、 造社 等进 步文化 团体 , 创 更是 “ 左 联” 的主要 发起 人之_ , 后来 由于思想 不一致却又被 “ 联 ” 除 , 谓细节 左 开 可
不检, 大节无亏。 王映霞则是当时杭州 三美人之_, 气质不凡, 才色兼备。
郁达 夫
宪兵的许多罪行, 这也是郁达夫后来
招 致 杀 身之 祸 的原 因。 飞说 , 亲 郁 父
线劳军, 曾当选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 协会常务理事, 担任过新加坡f- 界 if c ̄ l 抗日 联合会主席和星洲文化工作团团 长, 为了抗击日 本军国主义的侵略, 最
后甚 至 献 出了 自己宝 贵 的 生命。 上 在 世 纪 3 年 代 的文 坛 上 , 主编 过 《 ( ) 他 大
始 却 以凄 凄戚 戚告 终 的姻 缘 , 给人们 留下几多回味与遗 憾 !
原因是父亲怀疑母亲有外遇。 父母同
住一个屋檐下, 却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互相攻击。 父亲的 《 毁家诗纪》 就是

王映霞:迟暮之美故都的秋郁达夫

王映霞:迟暮之美故都的秋郁达夫

王映霞:迟暮之美故都的秋郁达夫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 ,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 ,没有人会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 ,我的后半生也许仍飘泊不定。

历史长河的流逝 ,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 ,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思念。

——摘自?王映霞自传?在杭州文三新村一个普通的二房一厅居室里 ,阳光透过窗台上枝叶纷披的吊兰 ,照在她的手上 ,一双手被染上斑驳的暗影。

王映霞躺在小客厅的床上 ,时常把双手举到面前 ,仔仔细细地打量:尽管遍布皱纹 ,那纤纤十指仍显得秀气雅洁 ,在阳光下苍白得近乎透明。

92岁的王映霞要么沉睡 ,要么就沉默地打量自己。

由于和知名作家郁达夫12年的婚姻 ,由于当年郁达夫如痴如狂的追求和后来极不愉快的婚变 ,王映霞从深闺少女变成了公众人物 ,她爱过、醉过、痛过、恨过。

繁华落尽 ,美人迟暮 ,和其他老人一样 ,王映霞虽然还习惯于沉埋在历史之中 ,却已经超然于当年的是是非非。

在1989年 ,她缓缓地提笔写道:“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思念〞。

近十几年来 ,王映霞一直在做一件重要的事 ,把她所知道的文坛旧事、郁达夫的往事追忆出来 ,匡正人们的一些误记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她不光是谈郁达夫 ,也谈鲁迅、郭沫假设、陆小曼、白薇……与郁达夫离异后 ,王映霞几乎一直生活在上海。

老伴钟贤道病逝于1980年 ,儿女都不在身边。

很多年以来 ,她一个人生活着。

她喜欢一个人过日子。

一直到1995年 ,她跌倒伤骨 ,从此与在杭州的女儿钟嘉利一家相依为命 ,有时也到在深圳电视台工作的儿子钟嘉陵那里走动走动。

老人精神好的时候 ,嘉利会用轮椅带着她去西湖边走走。

杭州是她深爱的故土。

她依然挑剔衣着 ,喜欢鲜艳的服色 ,因为那很配她的一头银发 ,配她象牙色的皮肤。

走在水光敛滟的湖畔 ,行人仍然会惊艳 ,频频回忆她 ,还有人忍不住对着嘉利赞叹:“这么漂亮的老太太!〞嘉利就笑:“别人家是女儿的衣服嫌过时不穿了 ,妈妈拣来穿。

郁达夫的婚恋与文学

郁达夫的婚恋与文学

• 郁达夫长子郁天民在回忆父亲时曾 经写过这样的内容:
• 后藤隆子不是作者下宿处的少女。 她家开设着小杂货铺,作者每次自 当时的八高去名古屋市上都要经过, 逐渐熟悉。一九一七年六月十日, 星期日,作者经过时曾在她家“购 纸印数事。隆子嘱代买《寮歌集》 四册,(作者)为之奔走半日”。 当夜又去她家“告以已为定妥《寮 歌集》”。这个讯号使作者第二天 就“念隆子不置”,写了《赠隆儿》 诗两首,并寄给了服部担风先生。
• 1923年郁达夫出版小说散文集— —《茑萝集》,在郁达夫小说创 作的第二阶段,从这时的小说创 作来看,仍然能看到郁达夫寻觅 爱情的影子,但是表现更多的则 是对这个婚姻的不满和反抗。
• 在《茑萝行》这篇自叙传小说中,郁达夫还对他 和孙荃的婚姻作了详细的记述:
• “细数从前,我同你结婚之后,共享的安乐日子, 能有几日?我十七岁去国之后,一直在无情的异 国蛰住了八年。这八年中间就是暑假也不回国来 的事实,就是我对旧式的,父母主张的婚姻的反 抗呀。这原不是你的错,也不是我的错,作孽的 是你的父母和我的母亲。”
• “这中心点,这半把剪刀,大约已经作了 殉葬之物,已经不存在这世上了吧!何以 我寻了这许多年数,会一点儿消息也没有 呢?”
• 1921~1927: 25岁~31岁
• 在安庆时与妓女海棠的有 过一段荒唐恋情,1921年 郁达夫为参加东京大学的 毕业考试而告别海棠,离 开安庆。在北京与妓女银 娣也交往甚密。
郁达夫的婚恋与文学
文学院 教鹤然
• 郁达夫是一位才华横溢且颇具 争议的作家。婚恋是郁达夫以 “自叙传”形式来进行小说创 作的重要源泉,可以说文学与 恋爱,在郁达夫短暂的生命中 是互为表里的。恋爱的激情, 本来就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 怅惘也罢,迷离也罢,悲歌也 罢,观其一生的小说、散文作 品,无时不在飞扬着由恋爱所 激发的才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才子佳人恋,以卿卿我我始,以劳燕分飞终,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却又凄凄惨惨的琴瑟悲歌。

初恋之时,爱的死去活来,到头来,又恨得吐心沥血,一对神仙侣成了仇怨偶,终竟让后人唏嘘。

达夫先生才华横溢,有名士风度却又身世凄凉。

人之常情是爱慕佳人,但究其底又偏爱才子,所以郁、王之婚变,大多同情达夫先生,多有斥责王映霞者。

王映霞无论怎样美,嫁给一个郁达夫,总算是三生修到的福。

不少人流露的是扬郁抑王的情绪,虽不曾直骂王氏不识英雄,却也间接批评她“出了英雄却不懂得爱惜”。

在郁、王之恋中起过“穿针引线”作用的孙百刚,事前对郁、王之恋不甚支持,认为达夫先生是使君有妇,而映霞却罗敷无夫,映霞不应嫁给“二道贩子”,事后却转了向,他说:“我一直认为,没有这一场婚变,达夫先生根本就不会投荒南下,因此,后来就不会不明不白地糟了日本人的毒手。

”孙先生心底里是把王映霞做为达夫先生隐形杀手看待的。

鲁迅先生与达夫是好友,他看得当然不至于这么狭隘,却也有所偏袒达夫,对王映霞有点不太信任的意味。

郁、王之恋到底谁是谁非,恐怕只有郁、王才知晓。

婚姻是一双鞋子,合脚不合脚只有自家方可解会,而两人又恐怕是各有心得。

当年,王映霞初会达夫先生,正是豆蔻韶华,她长相玉立,体态微丰,面如银盘,眼似秋水,读书时一向
有校花之名,成年之后,天下女子苏杭,苏杭女子数映霞,居当年杭州四大美人之首。

达夫先生当时已有妻室,儿女绕膝,年长映霞十多岁,按世俗之婚配,达夫未必是映霞最佳人选。

无奈达夫先生乍一见她,惊为天仙,顷刻间坠入情网,无法自拔。

王映霞虽有倾慕,却乏爱意,她所倾慕的是一个才子,要去爱恋的的却是一个食五谷的人,从倾慕到爱恋,犯点踌躇,也是不难费解的,但其中距离较近,几步即可逾越,故在达夫先生的凌厉攻势下,王映霞终于做了爱情的俘虏,十余年间,两人相濡以沫,各倾注一腔真情,恩爱无比,因而赢得了“富春江上神仙侣”之美誉。

郁、王之婚变缘起于第三者插足。

达夫先生得信,将遭国民党之暗算,他深感上海险恶,因而不顾鲁迅先生等人的劝阻,移家杭州,几乎花了历年积蓄,在杭州筑下爱巢“风雨茅庐”。

他说:“一九三六年春,杭州的风雨茅庐造成后,应福建工洽主席之招,只身南下,意欲漫游武夷太姥,饱采南天景物,重做些记游述志的长文,实是我毁家之始。

”正在达夫先生南下期间,王映霞耐不住寂寞,当时亦算是达夫好友的许绍棣趁虚而入,于某夜饭后,把王勾上手,致王失身,并由此同居。

在达夫先生眼里,王映霞之所以委身许氏,是因为王氏嫌他贫穷而位不显。

先生曾直言:“映霞最佩服居官的人,她倾倒于许君,也因为他是现任浙江教育最高行政长官之故。

”先生又云:“姬氏慕官职,以厅长为最大荣名,
对人自称厅长夫人,予以取乐。

”现在想来,达夫先生此番言论也许是伤心怪罪之语,心中莫名悲愤却又莫名所以,故以映霞爱慕官僚不爱文人而怪罪映霞。

达夫先生毁家之后,用语常失分寸,譬如:“许君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奸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日寇来奸淫要强的多。

”此话当然有锥心之痛,初读似乎看到达夫先生的“民族感强”,细细揣摩,对王映霞恐怕存有毒咒之意。

王氏作为女性,当然有虚荣心,但是否因为见官而不惜失身,此论未必道着。

映霞与许氏同居之日,正是达夫做官之时,先生应福建省党主席陈仪之邀,赴福建任省参政,据称,陈仪也拟任先生为教育厅长的,但虑先生文人气质较浓,口出常无忌以及人事有纠葛而作罢,任之为参政,实质拿的也是“厅级干部”薪金,级别上与许氏无差,说王贪官恋贵,有失公允。

事实上,达夫先生遭难后,王映霞也没嫁许氏,也没在傍大官,只与在重庆招商局任职的普通职员钟贤道结婚以度余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在郁、王婚变之中,缘的是爱情,毁的也是爱情。

王映霞当初义无反顾,冲破种种樊篱嫁给达夫先生,为的是爱情,同所有的女人一样,她要的是全部的爱情,而非一部分爱情,正因如此,她投奔爱情之始,便已埋下了爱情悲剧的伏笔。

达夫先生此前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孙荃女士,在追王期间,他屡次要求离婚,王亦以此作为前提条件,奈何后来生米煮成熟饭,王也便低调处
理,尽管达夫先生爱王胜过爱孙百倍,而在王映霞之心底,终究是一块疙瘩与难以愈合的伤痕,问题是,达夫先生常常不小心地去提这块伤疤。

达夫先生作为风流名士,其行为多有不捡,不但偶有寻花问柳之举,而且还常常直接伤了王氏的自尊心。

在其“五四”以来的新思想中,还顽固地残存着传统的古香之梦,其骨子里有着“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妻妾俱备的自鸣得意。

他屡以妾直称王映霞,在婚变之后的《毁家诗记》中称之为“姬”与“下堂妾”,便是证明。

把映霞比作苏东坡的姬妾“朝云”,戳到了王映霞的伤心处。

后来又以白居易自居,将王比作白居易的通房丫头樊素。

也许这表面是个名分问题,究其实际,是爱情问题。

在名分上,作为新式女子的王映霞也许不会多加考虑,她为了爱情是会赴汤蹈火的;在爱情上,这又正是作为新式女子的她所不能容忍的。

她之所以红杏出墙,怕在内心也有你来我往的报复之心。

她私通许氏,却又没有嫁给许氏。

说明的正是映霞对爱情专一的执着,她是不愿过只有肉欲没有真情的的生活吧。

她说:“对于婚姻,对于女子的嫁人,那中间的辛酸,我尝够了,我看得比大炮炮弹还来得害怕。

我可以用全生命全人格来担保,我的一生,是决不发生那第二次痛苦了。

”这也许是王映霞咬舌斫指的真心感受,是一种痛彻心扉的伤心悟道之语。

她后来再次结婚,“既不要名士,又不要达官,只希望一个老老实实,没有家室,身体健康,能
以正式原配夫人之礼待她的男子”。

名士谁不爱?达官谁不欲?而这一切,她都不在乎了,她只有一个要求:要以原配夫人之礼待她。

其中心情,是有“曾经沧海、除却巫云”那种彻心入骨之体验的,真是杜鹃啼血,只惜人生不复,杜鹃早已过花期。

现在,达夫先生早已魂落他国,王映霞也已云散香消,其中恩怨瓜葛也风流云散,已成为结了血痂的黄灯古卷。

多年以后,我们再看郁、王之恋,谁对谁错又有何人能予分辨?只有那情恩爱怨,让人千古怆然泪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