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复习重点(后半篇)

合集下载

中国医学史复习

中国医学史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卫生保健的起源一、用火减少疾病发生,促进身体发育,御寒,防兽:灸法产生的必要条件(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产生的前提)二、衣着御寒,防蚊虫叮咬,增强了人们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原始人赤事身裸体到以兽皮、树叶、羽毛充当衣服,再发展到以植物纤维为主的编织物,以至后来有了原始的纺织缝纫,这些活动不仅能改善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了疾病的发生,是卫生保健史上的又一进步)三、居处御寒,防猛兽侵袭四、婚姻婚姻制度的变革有利于人类的健康繁衍五、原始舞蹈强筋健骨有些舞蹈演化为导引术(人类开始有目的地把舞蹈运用于健身祛病,使原始舞蹈逐渐发展为导引术。

古代导引术在原始舞蹈的基础上,并成为健身祛病的重要方法之一)第二节药物的起源传统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内服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一药物起源的传说归功于伏羲、黄帝和神农等圣人。

通过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反应早期医药先行探寻药物知识的艰辛(《淮南子》《史记·补三皇本纪》有记载神农)二药物的发现与应用“药食同源”很可能是早期人类了解药物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朱砂能安神定志、石膏能退热、芒硝能泻下。

古人在寻找食物与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发现并积累各种药物知识。

《山海经》“有鸟焉。

名曰青耕,可以御役”第三节医疗方法的起源一、针灸针法从砭石(砭石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石针、骨针、竹针青铜针(商周时代)铁针,金针、银针(战国至秦汉)秦汉之际经络学说逐步得到补充,日益完善,针刺疗法逐渐与经络理论相结合灸法(通过对人体某些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将艾叶作灸治材料,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加工贮藏方便等特点,因此灸法也常称作艾灸.源于用火取暖、炙烤食物、篝火防兽时的烧灼伤二、创伤外治女性:难产或产后感染;男性:繁重的体力劳动、氏族间的械斗会用苔藓、树叶、草茎、泥土、唾液等来涂抹伤口止血,并用某种植物的茎、叶或其他一些植物纤维来包裹伤口,加强止血效果,并防止伤口再次出血。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内脏器官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龋齿的最早记载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5、《尚书》中《甘誓》、《洪范》两篇,是最早出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

汤液的出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出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

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着。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着。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

8、《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内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着,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

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

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

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

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保健史上的意义是什么?(P2)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由生食转向熟食,熟食使肉类中的营养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从而使人的身体和大脑得到的营养增加,提高了人类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素质;火还可以取暖御寒,改善人类的生活居住环境,减少因久居寒冷潮湿的洞穴引发的疾病;火的使用还是一些原始治疗方法。

2药物是如何被发现并用于疾病治疗的?(P6)原始人类在采集各种野果、种子或挖取植物根茎来获取更多食物中,往往会误食某些植物而中毒,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死亡等意外情况,有时也会因食用了某些植物使身体原有的痛楚不适减轻甚至消失;或同食一种植物,因摄入量的多少而出现不同效果,从而逐渐认识了各种植物对人体的不同作用,趋利避害。

3.婚姻制度的演变对人类的繁衍的影响如何?(P4)由野合到血缘群婚再到对偶婚,这种婚姻形态的演变和进步,减少了因近亲婚配导致的遗传疾病,非常有利于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健康繁衍。

4.应该怎样看待医药起源问题上的不同观点?(P10)各种观点都从不同的层面揭示出医学起源的内涵,但似乎远未洞悉事物的全貌,医学起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并非单一因素所为。

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六气致病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P16)“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①以四时、五节、六气等季节、气候变化为主要病因的观念已经形成②从阳淫热疾、阴淫寒疾的记载来分析,“阳盛则热,阴虚则寒”的病理学说已基本确立,并且“风淫末疾,雨淫腹疾”之说与中医学说风病四肢痛、湿病有腹泻的理论有密切关系③五味、五色、五声的概念,对后世中医诊断学及药理学具有启发作用④实物病因开始出现,鬼神致病之说开始动摇。

它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基于对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变化与人体发病关系的认识而形成的。

中国医学史重点题目复习 更新版

中国医学史重点题目复习 更新版

中国医学史重点题目复习一、医药知识来源于何处?几种错误的医药起源论各自的症结在哪?(本题为重点)●医药知识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及与疾病斗争的实践;1.医源于圣人,其症结在于对杰出人物的某些作为和贡献作出了无限的夸大,以致达到了神化的程度;2.医源于巫,其症结在于不仅把医学发展中的某个片段当做历史过程的全部,而且还表现在闭眼不见医巫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因而最终把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混为一谈,既颠倒了历史,也抹杀了医药的实践性和科学性;3.医源于动物本能,其症结在于无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救护与人类医学之间的严格界限。

这便从根本上巧妙地勾销了人类社会实践的决定作用,因而同样是错误的。

二、我国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的年代、作者及主要成就?(本题为重点)现存第一部针灸专著为西晋早期皇甫谧所著《针灸甲乙经》,它内容丰富,叙述系统,理论完备,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禁忌等多方面内容。

其主要成就有:1系统整理了人体腧穴;2提出了分部划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了临床针灸的治疗经验,按病论穴;5《甲乙经》的重要成就还在于,它既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学文献,晋以前业已亡佚的针灸文献,多赖此书而存其精要,又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提出和建立了规范。

后世多以此为教习课本或编辑针灸著作的参考。

因此,《甲乙经》不仅成为中医学宝库中的珍藏,而且由此建立了较完整的针灸理论体系,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较强,理论、经验咸备的针灸学专书。

三、简论温病四大家的主要学术成就及其代表作。

(本题为重点)四、金元四大家分别代表了哪些学术流派,各自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本题为重点)五、试述宋金元时期影响医学发展的诸因素。

对现代中医的发展有何启示?(本题为重点)(启示部分请同学们查询资料自己总结完成。

如果没有启示内容回答,将扣除50%分值)(1)宋金元政府对中医药的极大重视。

国家设有完善的医药卫生机构,制订了一系列的医事制度和法规;(2)儒医的出现,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经验的总结,使中医学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3)意识形态的学术争鸣,尤其是新儒学(理学)哲学思想的影响,使医学界出现了很多革新家。

中国医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医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疠迁所:云梦秦简中记载的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场所。

2.六气致病说:《左传》中记载的秦国医和诊疾时提出的阴,阳,风,雨,晦,明六种致病原因。

标志着对疾病的认识从实际出发,脱离了鬼神致病说。

3.《诸病源候论》:由隋代巢元方主撰的病因证候学的理论性专著,全面整理总结了前代临床证候,达到较高水平。

4.太医署:由唐朝承袭隋制,在长安设置的机构,既有医学教育职能,又有医疗职能,是世界医学史上是最早的医学教育机构。

5.翰林医官院:宋代建立,后改为医官局。

主要掌管医之政令和医疗事务。

负责对军旅,官衙,学校派出医官,以及整理民间医药事宜。

6.校正医书局:北宋时期集中一批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和学者,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收集,考证,校勘和整理,对医学的发展和医籍传播有重要贡献。

7.导引:一种原始舞蹈动作演变的医疗保健体操,摇筋骨、动肢节的活动锻炼方法。

与按摩、推拿等体育疗法的起源有密切关系。

8.局方:初称《和剂局方》,由裴宗元、陈师文等编撰,作为官药局制剂规范,后经增补校订,改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9.针灸铜人:由北宋王唯一受诏设计铸造,铜人以成年男子体型为标准,内藏脏器,外壳可拆可装,体表刻有穴位,旁注穴名,是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一种创举。

10.曲针:为李仲南《永类钤方》记载,引丝线或桑白皮线皮线由内向外逐层缝合,堪称伤科史上的重要发明,是我国伤科文献中的首次记载。

11.旱苗法:取下处于痊愈期的天花患者的痘痂并研细后,用银管吹到未患天花,儿童鼻腔内,所用豆痂要求光圆红润,使其产生天花反应,以获得免疫。

12. 砭石: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13.食医:周代掌管宫廷饮食滋味温凉及分量调配的医官。

14.疾医:周代宫廷医生之一,相当于内科医生。

疾医已经不仅为王室服务,而且施治万民疾病。

15.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专管治疗各种脓疡、溃疡、金创、骨折等,周代宫廷医生之一。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中国医学史总结(后半篇)

第六章、宋金元1 《发展医学教育》:太医局(宋);专司医学教育-太医院(元)2 《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

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3 《太平圣惠方》: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5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以宋徽宗名义颁行。

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6 《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无择)著进一步阐述“三因致病说”。

(三因:内、外、不内外因)7 《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著,为宋代药物学最高成就。

8 《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

9 《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是一部论述食物营养、饮食卫生和食物疗法的专书。

10 《察病指南》:宋·施发,绘制33种脉象图,以图示脉,为人体脉搏描述上的一个创举,是现存较早的诊断学专著。

11 《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书。

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2 《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13 王惟一:铸造两具针灸铜人;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4 《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明确提出“同身寸”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提出“针灸需药”。

成中医大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成中医大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1.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2)实用经验发展时期。

(3)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

(4)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

(5)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

2.秦代“疠迁所”→世界医学史上最早麻风隔离病院。

3.药物的起源:植物药(采集→农耕),动物药(渔猎→畜牧),矿物药(采矿→治炼)针灸:“砭石”最古老的医疗工具。

4.医药起源总结: (1)劳动是决定医药起源的本质因素。

(2)圣人是影响医药经验总结,理论提炼的关键。

(3)巫术是医药专业化分工的起点。

(4)动物本能是医药发展过程的启示和借鉴。

5.“甲骨卜辞”:对疾病认识的最早纪载。

6.《左传》“病入膏肓”:提出了“攻”“达”“药”治法规范。

7.《左传》秦、医和提出「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说。

8.《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预防遗传病、先天病。

9.《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药物最早分类。

10.《诗经》:早期记载药物的珍贵史料。

11.《山海经》:最早纪载药物功用。

(126种)12.酒的作用:通经活络、令人兴奋、麻醉镇痛、消毒杀菌。

13.伊尹创制汤液为历史传说。

14.《周礼‧天官》当时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疗效判定等级“十全为上,十失一~三次之,十失四为下”;且还有病历纪录和死亡报告。

15.《史记》扁鹊,最早被记载之医家16.淳于意的“珍籍”为最早的医案17.华陀发明“麻沸散”,创制“五禽戏”18.《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我国最早经脉学说文献19.《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医学方书,已有辩证论治的雏形20.《导引图》:我国现存最早医疗体操图21.《却谷食气》:我国现存最早气功导引专著22.在《素问》注本中影响较大的是中唐时王冰。

《重广补注皇帝内经素问》又称《次注皇帝内经素问》23.《皇帝内经》为中医理论医学基础,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约于战国—秦汉成书,其中(1)主要为人与天地自然,人体自身,人的心身,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4.《难经》成书于西汉末—东汉间,开创“寸口定位”诊脉法之先河,读取寸口,为脉诊的革新25.《神农本草经》=《本草经》=《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物学专书,成就(1)创药物学三品分类法:收载365种药物,分上、中、下三品(君、臣、使) (2)概括记述了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提出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及采集加工炮制方法(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26.《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张仲景,成就(1)提出辩证论治范例(2)对方剂学的贡献:提出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多种方剂剂型、记载大量有效方剂;为“方书之祖”,收方269首(成书不久后散佚,晋.王淑和搜集整理成《伤寒论》→整理研究《伤寒论》者,尚有唐.孙思邈)27.《素问训解》金元起注,为最早《素问》注本;《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法,现存为最早《内经》注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宋金元1.发展医学教育:教育机构:太医署,太医局。

专业分科:方脉科、针科、疡科。

“三舍”升试法:学校以择优为原则,建立“升舍”制度,按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

考试:①方法:在考试形式上采取公试和私试相结合;②内容: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

临床实习:每学生发印历一本,记载治疗经过和疗效。

每年比较一次,分上中下三等级。

2.《太平圣惠方》:北宋初年由政府编撰的大型方书(100卷,16834方),翰林医官王怀隐主编。

书中采用按脏腑和各科病证分类的体例,先论后方,先以《诸病源候论》的理论为总论,再论述各种病证,体现了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

最早记载了“内消”和“托里”的治法。

3.《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剂总录》,是北宋末年政府编撰的一部大规模方书(200卷,20000余首方),宋徽宗作序。

特点:重视理论,全面阐发医论,强调以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强调运气和疾病治疗的关系。

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宋政府命裴宗元、陈师文等编写,载方297首,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特点:成药多,香药多,名方多。

最早提出“内消”与“托里”的治则。

5.《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唐慎微著,代表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全书载药1748种,新增药物600种。

图文并茂——药物图谱和药物理论相汇聚,方剂和方论相结合,古今验方附例在每药之后。

6.《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撰,论述了食谱、食疗、食物本草。

制定了一般的饮食卫生法则,论述了各种点心、菜肴的配制成分及烹调方法、食物中毒的防治法、妊娠妇女及乳母的饮食禁忌。

7.《三因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南宋·陈言(无择)著。

进一步阐述张仲景“三因致病说”。

(三因: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和瘟疫之气;不内外因:六淫七情以外的,如饮食饥饱、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等)8.《察病指南》:宋·施发,除对脉象进行论述外,创有脉图33种,为现存最早的以图示脉的专著。

9.《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我国现存第一部图文并茂的验舌专著。

将各种舌象绘成36 种彩色图谱,图下有文字说明。

10.王惟一:撰写《新铸铜人腧穴针灸经图》三卷(载有腧穴657个,除去双穴重复则有354个),与《甲乙经》相比增加了“青灵”、“厥阴俞”、“膏肓俞”三个双穴;于1027年设计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开创了世界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先河。

11.《针灸资生经》:宋·王执中。

主要成就:1.全书详细讨论了二百多种病证的针灸疗法,涉及内外妇儿各种疾病;2.特别注意压痛点和患者体位在治疗上的意义;3.首次记载督俞、气海俞、关元俞、风市等穴位;4.对足三里、魄户、大椎、正骨等穴位进行考辨,论述辨证取穴,因证配穴;5.提倡“同身寸”的取穴方法,公认取穴标准,沿用至今;6.辑集了宋以前的灸法,提出“针灸需药”。

12.《脚气治法总要》:元·董汲,2卷。

专病专著。

对脚气的病因、发病情况、治疗方法等做了讨论,是一部较全面的脚气专书。

13.《十药神书》:元·葛可久撰,治肺痨专书,创制十灰散、花蕊石散、润肺膏等10首具有止血、止咳、润肺、扶正的良方,为后世治痨提供可以遵循的法则。

14.《世医得效方》:元·危亦林。

专篇“正骨兼金镞科”、“六出臼、四折骨”篇。

主要成就:1.提出各种整复手法(悬吊复位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2.强调麻醉在手术中的作用,及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发明麻醉药草乌散)。

15.《妇人大全良方》:成就最大,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总结性妇产科专著。

宋·陈自明。

1.内容提纲契领且丰富全面,分八门论述;2.是能联系脏腑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来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证治,改变了以往偏于就正列方的做法。

重视气血,详论妇科病因病机;强调肝脾冲任在妇科的重要作用。

16.《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

其弟子阎孝忠整理。

1.理论上:系统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2.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3.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4.诊断上:重视望诊“面上证”、“目内证”;5.治疗上:主张以“柔润”为原则,反对“痛击”、“大下”和“蛮补”;6.善化裁古方,创制了儿科专用方剂(泻肺散、导赤散、异功散、六味地黄丸等)。

17.《外科精要》:宋·陈自明,标志外、伤科的分立。

①强调脉诊②外治手法多样③注重外科护理。

强调脏腑、气血失调对痈疽发生的关系,在治疗上反对拘泥于“热毒内攻”学说妄用寒凉攻伐之剂,主张“宣热解毒”、“助胃气”、“扶正固本”等治则。

18.刘完素与火热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河间人,又称刘河间,河间学派创始人),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论方》。

1.火热论(主要学术思想):强调“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盛。

2.对火热病的治疗以清热通利为主,治疗善用寒凉药,被后世称为“寒凉派”的代表。

19.张从正与攻邪论:金代著名医学家(字子和)。

著《儒门事亲》,1.创“攻邪论”,基本论点“病由邪生,攻邪已病”;2.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治疗当“速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立攻邪三法——汗、吐、下,被后世称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3.不废补法:平补、峻补、温补、寒补、食补、筋力之补和房室之补。

20.李杲与脾胃论:金代著名医学家(晚号东垣老人),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1.创“脾胃论”,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主要学术思想),内伤脾胃的原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

A.元气为人生之本,脾胃为元气之源;B.脾胃在人体气机升降作用中的枢纽作用;C.“阴火为元气之贼”。

2.治疗“调理脾胃”“升举清阳”,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

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

21.朱丹溪与相火论:元代著名医学家(号丹溪),被后人称为丹溪翁,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1.创“相火论”;2.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主要有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等;3.临证提倡滋阴降火之法——大补阴丸,善用滋阴降火之剂,“滋阴派”的代表人物;4.注重养生。

相火论:1.相火是事物运动的基础;2.相火的常与变:相火之常为生理,“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相火之变为病理,“相火元气之贼”;3.相火妄动的原因为:情志过极、色欲无度、嗜食厚味。

22.张元素:脏腑辨证论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著作《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为易水学派创始人。

⑴确立了“脏腑辨证说”⑵提出“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⑶对药物气味、归经、补泻等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23.王好古:阴证论元代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号海藏老人,创立了阴证学说。

在阴证的治疗上着重保护肾气,增强体质,强调温养脾肾。

其代表作有《阴证略例》、《此事难知》。

24.《本草图经》:宋·苏颂主编,是我国药学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绘而成的刻板药物图谱。

25.《洗冤集录》:宋慈(福建建阳人)著,概括了解剖、验伤、验尸、现场勘察等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国外最早的系统法医学著作早350年。

26.《校正医书局》:北宋朝廷专门设立的一种整理古医籍的机构,集中了一批当时著名的学者和医家,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专门进行搜集、考证、校勘和整理。

出版历代重要医籍。

27.齐德之《外科精义》:强调脉诊是本书的重要特色。

外治手法多样。

注重外科护理。

28.杨康候《十产论》记述十种难产情况及处理方法。

最早记载转胎手法。

29.五官科:《儒门事亲》内窥镜;《梦溪笔谈》嗓叫子;《洞天清录》“叆叇”。

第七章、明代1.《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等撰辑。

成为明代唯一由政府下令编撰的药物专著。

载药1815种。

每药之下分24则论述,以功效主治为核心。

2.《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撰,字东璧,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

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本草纲目》。

主要内容与成就:1.集明以前中国药物学之大成;2.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3.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4.系统记述了药物学知识;5.批驳了违背科学的见解;6.综合了大量其他学科的资料;7.辑录保存大量古代文献,收集了历代诸家本草41种,对其作者及主要内容作了介绍,反映了明以前的本草学发展历史;8.医学造诣很深。

3.《救荒本草》——食物本草:明·朱棣主编。

全书收载植物414种,其中276种是以往本草书中未收载的。

特点:1.把植物分为六部十五类;2.大量载录人们日常不食用的食物;3.每种植物除记载名称、生产环境、形态、性味外,另辟“救饥”一栏,说明该植物可供采集的部分,加工、消除毒性、异味以及调制食用方法;4.图文并茂,是一本植物学图谱。

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农学、植物学专著书。

4.《滇南本草》——地方本草:明初·兰茂撰,全书共3卷,载药458种。

特点:1.在医学史上最早集中记载了云南及其附近地区的药物和治疗经验;2.明确记载某些药物的鉴别与应用注意点;3.记载了当地丰富的食疗经验;4.所载方剂一般在四、五味以内,但疗效较好。

5.《普济方》:明·朱木肃等编撰。

载方61739 首,插图239幅。

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

本书除了论述临床各科病证外,每种病证有论有方。

还介绍了针灸、按摩的治疗方法,并保存了大量医学古代文献。

6.《瘟疫论》:撰者吴有性,字又可,明末清初医家,于1642年编撰《瘟疫论》,系统提出对温病的新见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确立奠定基础。

首创戾气之说,自创名方达园饮,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也可谓第一部传染病专著。

主要成就:1.疫病是有戾气引起的;2.戾气是物质性的,可用药物制服;3.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人体的;4.人体感受戾气后,是否致病则取决于戾气的量、毒力、人体的抵抗力;5.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性和散发性的不同表现;6.戾气致病有地区性和时间性的不同;7.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同;8.人类的瘟疫和动物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9.首次提出外壳的化脓感染是由戾气所致;10.攻下逐邪是治疗疫病的基本原则;11.提出了科学的假设。

7.人痘接种术:是预防天花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疗法。

通过直接从天花病人身上取得痘苗,接种到位出天花的人身上,希望他出现天花反应,获得免疫力。

方法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

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均为鼻苗法,痘浆法则为生苗法,但危险颇多,后为“种苗”所替代,人痘接种法在清初已在全国普遍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