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综合教学实习报告模板
贝类方位辨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贝类的生物特性,特别是其方位辨别能力。
2. 探究不同环境因素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影响。
3. 通过实验验证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科学原理。
二、实验背景贝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贝类具有多种生物学特性,其中方位辨别能力是其中之一。
方位辨别能力是指贝类在环境中能够感知并判断自身位置的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验证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并探讨影响其方位辨别能力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牡蛎、扇贝、鲍鱼等贝类,实验箱、坐标纸、光源、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实验方法:(1)分组:将贝类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牡蛎、扇贝、鲍鱼,对照组为其他贝类。
(2)实验设置:在实验箱中设置不同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等。
(3)实验过程:将贝类置于实验箱中,观察其方位辨别能力。
记录贝类在实验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如游动方向、停留位置等。
(4)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方位辨别能力差异,探讨环境因素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贝类方位辨别能力差异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贝类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方位辨别能力,而对照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相对较弱。
这说明不同种类的贝类在方位辨别能力上存在差异。
2. 环境因素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的影响(1)光照:在光照条件下,实验组贝类表现出较强的方位辨别能力,而对照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较弱。
这表明光照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有显著影响。
(2)温度: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实验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较强,而温度过高或过低时,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有所下降。
这说明温度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有显著影响。
(3)湿度: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实验组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较强,而湿度过高或过低时,贝类的方位辨别能力有所下降。
这说明湿度对贝类方位辨别能力有显著影响。
五、实验结论1. 贝类具有方位辨别能力,且不同种类的贝类在方位辨别能力上存在差异。
海洋实习报告

海洋实习报告摘要:本文是对笔者参加海洋实习活动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实习期间所学习和实践的内容,以及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的观察和了解。
通过此次实习,笔者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的认识,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引言:海洋是世界上最广阔的领域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和许多奇妙的生物。
为了更好地了解海洋,我参加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海洋实习活动。
在此次实习中,我通过亲身实践,深入学习了海洋科学知识,拓宽了自己的眼界。
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们团队首先进行了海洋生物的观察和采样工作。
我们利用潜水设备下潜到海底,观察了珊瑚礁和各种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
通过观察,我深深感受到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美丽之处。
同时,在采样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些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和生存状况。
其次,我们还进行了海洋环境的调查研究。
我们利用浮标和测量设备,对水质、水温等参数进行了测量,并记录了海洋环境的变化。
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海洋环境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实习收获:在实习期间,我不仅学到了更多的理论知识,还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通过观察和采样海洋生物,我对珊瑚礁、鱼类和贝类等海洋生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使用测量设备进行海洋环境的测量和记录,进一步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
此外,我还通过与团队成员的合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大家共同面对挑战,互相帮助,有效地完成了各项实习任务。
结论:通过参加海洋实习活动,我深入了解了海洋科学,感受了海洋的浩瀚和神奇。
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海洋问题,为保护海洋环境和发展海洋资源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我也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资料:无。
海洋野外的实习报告

海洋野外的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xx—06实习地点:大亚湾,红树林,南澳市场等实习内容:了解海洋生物,认识贝类多样性,具备对贝类的基本知识。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1、通过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熟悉各种不同类群动物的分类特征,巩固并应用在课堂上所学动物学知识。
2、学习采集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同时学会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这次实习,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理解动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次明确的规划。
二、实习内容6月8号至6月10号,在生科院动物学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为期3天的海洋动物实习。
6月8号,前往坝光的泥石滩和石砾滩,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在退潮的滩边仔细地寻找各种各样的贝类和螺类。
捡了一些贝壳和螺类后,老师就向我们介绍红树林。
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
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
6月9号,老师带领我们去南澳市场参观,了解各种海洋经济产物。
给我们介绍市场上海洋中的经济产物,调查常见食用海产的种类及分类特征。
然后,我们在珍珠岛上观看工人植珠的过程操作,那里的工作人员还教了我们怎么样分辨真假珍珠。
下午我们就来到了珍珠岛。
我们乘坐了大概十几分钟的快艇到达了一个小岛,在海边捡贝类。
我们捡到许多种的贝类,还有捡到海参和海胆。
不过最后海胆海参都被我们放回去取了。
最后在晚上我们把标本清理干净。
6月10号,我们先去标本室鉴定标本。
三、实习数据1、贝类及螺类简介:贝壳的数量、形状和结构变异极大,有的种类具有1个呈螺旋形的贝壳(如蜗牛、螺、鲍);有的种类具有2片瓣状壳(如蚌、蚶);有的种类具有8片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如石鳖);有的种类的1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乌贼、枪乌贼);有的种类贝壳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
水产养殖专业综合实习报告究极版

一:前言2010年8月30日至9月26日,全体水产养殖学生于黑石礁海域展开了为时、一个月的综合实习活动。
实习内容包括鱼类学,贝类学、普通动物学、养殖水环境化学、水生生物学等方面,通过同学们自己实际动手操作,复习和巩固了已学过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和原理。
并初步了解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大型养殖水域渔业资源利用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同学们把书本上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当中。
实习内容(1)饵料生物在海区进行浮游生物的调查,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采集、固定与处理方法,鉴定种类组成,计数生物量。
测定水域叶绿素a含量,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水域叶绿素a含量,分析初级生产力。
底栖生物定量,用采泥器采样,熟练掌握养殖水域底栖生物采样点选择、采样、固定、计算等一整套定量技术。
(2)水环境化学水化学分为现场测定与室内测定,现场用pH 计和测氧仪现场测定各测点的pH、DO、水温。
室内测定以下项目:水温、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碱度、硬度、非离子氨、活性磷含量,个人完成上述项目的测定后,每大组还要完成以下项目:养殖生物不同养殖密度对水质影响实验。
1、贝类学海区养殖设施,海带、裙带菜及扇贝等养殖区划分,养殖筏设置、结构;养殖笼的结构与排列方式。
扇贝的形态观察,测定海湾扇贝的壳长、壳高、壳宽并计算平均值;称重(用天平)并计算个体平均值;测定出柱率和出肉率;观察其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食性分析。
取用甲醛浸泡固定后的个体,解剖软体部,横切消化腺,取海湾扇贝胃含物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定性分析,并鉴定到属种,同时计算出各类所占百分比。
生长测定与评价,对笼养扇贝进行生长测定,并比较分析其生长效果。
2、鱼类学鱼类标本的采集、固定、包装、保存等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
鱼类的形态学测定观测鱼类外部形态学性状,熟悉各种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准确测定和计数方法。
种类鉴定,鉴定沿海或湖泊、水库中习见鱼类的种类,熟悉鉴定方法和检索表的编制、使用。
2023年关于海洋实习报告4篇

2023年关于海洋实习报告4篇海洋实习报告篇1实习时间:—06实习地点:大亚湾,红树林,南澳市场等实习内容:了解海洋生物,认识贝类多样性,具备对贝类的基本知识。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1、通过在野外直接观察动物,了解动物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及外形特征,熟悉各种不同类群动物的分类特征,巩固并应用在课堂上所学动物学知识。
2、学习采集制作动物标本的方法,同时学会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这次实习,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理解动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次明确的规划。
二、实习内容6月8号至6月10号,在生科院动物学组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为期3天的海洋动物实习。
6月8号,前往坝光的泥石滩和石砾滩,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在退潮的滩边仔细地寻找各种各样的贝类和螺类。
捡了一些贝壳和螺类后,老师就向我们介绍红树林。
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
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
6月9号,老师带领我们去南澳市场参观,了解各种海洋经济产物。
给我们介绍市场上海洋中的经济产物,调查常见食用海产的种类及分类特征。
然后,我们在珍珠岛上观看工人植珠的过程操作,那里的工作人员还教了我们怎么样分辨真假珍珠。
下午我们就来到了珍珠岛。
我们乘坐了大概十几分钟的快艇到达了一个小岛,在海边捡贝类。
我们捡到许多种的贝类,还有捡到海参和海胆。
不过最后海胆海参都被我们放回去取了。
最后在晚上我们把标本清理干净。
6月10号,我们先去标本室鉴定标本。
三、实习数据1、贝类及螺类简介:贝壳的数量、形状和结构变异极大,有的种类具有1个呈螺旋形的贝壳(如蜗牛、螺、鲍);有的种类具有2片瓣状壳(如蚌、蚶);有的种类具有8片板状贝壳,呈覆瓦状排列(如石鳖);有的种类的1块贝壳被包入体内(如乌贼、枪乌贼);有的种类贝壳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
贝类的观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贝类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观察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海洋生物馆实验目的:1. 了解贝类的形态结构特点。
2. 观察贝类的生活习性。
3. 探讨贝类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1. 贝类样本:扇贝、鲍鱼、海螺、牡蛎等。
2. 实验工具: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记录本、相机等。
实验步骤:一、贝类形态结构观察1. 观察贝类的壳体结构:使用放大镜观察贝类的壳体,记录壳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质地等特点。
2. 观察贝类的足部结构:观察贝类的足部,记录足部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点。
3. 观察贝类的内脏结构:使用显微镜观察贝类的内脏,记录内脏的分布、器官特点等。
二、贝类生活习性观察1. 观察贝类的摄食习性:观察贝类摄食时的动作,记录摄食方式、食物种类等。
2. 观察贝类的繁殖习性:观察贝类的繁殖过程,记录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等。
3. 观察贝类的移动方式:观察贝类在海洋中的移动方式,记录移动速度、移动轨迹等。
实验结果:一、贝类形态结构观察结果1. 贝类的壳体结构:贝类的壳体形状多样,有扇形、球形、螺旋形等。
壳体颜色各异,有白色、黑色、棕色等。
壳体质地坚硬,具有保护作用。
2. 贝类的足部结构:贝类的足部形状多样,有扇贝的扇形足、鲍鱼的吸盘足、海螺的螺旋足等。
足部颜色与壳体颜色相近,质地柔软。
3. 贝类的内脏结构:贝类的内脏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
内脏器官分布较为集中,具有高效的功能。
二、贝类生活习性观察结果1. 贝类的摄食习性:贝类摄食方式多样,有摄食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摄食动作迅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2. 贝类的繁殖习性:贝类的繁殖方式多样,有卵生、胎生等。
繁殖季节与温度、水质等因素有关。
3. 贝类的移动方式:贝类在海洋中的移动方式有爬行、附着、漂浮等。
移动速度较慢,受水流、风力等因素影响。
实验讨论:贝类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作用:1. 贝类能够净化海水,通过滤食作用去除海水中的悬浮颗粒,提高水质。
水产养殖学实习报告

水产养殖学实习报告为期三个月的水产养殖学实习结束了,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对水产养殖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在这份实习报告中,我将分为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叙述,包括实习内容、实习地点、实习成果以及个人心得。
一、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被安排到位于海滨城市的一家水产养殖实验基地进行实习。
实验基地的主要业务是研究和培育各类海水和淡水生物,包括鱼类、贝类、虾类等。
我主要参与了鱼类养殖实验,并从头开始学习了水产养殖的基本理论知识。
通过实习,我了解了鱼类的生长习性、饲养技术、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并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了控制水质、定期投喂、观察鱼类行为等重要环节。
二、实习地点该实验基地位于海滨城市的郊区,地处于一个山水环绕的小岛上。
实习地点的环境非常适合水产养殖,周围有许多水源,气候温暖湿润,为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实验基地内部设施齐全,有大型鱼池、配水系统、实验室等。
鱼池根据不同品种的鱼类被细分为多个区域,确保了实验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三、实习成果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我在水产养殖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
首先,我能够独立完成鱼类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观察鱼类的生长情况、定期投喂合适的饲料、管理水质等。
其次,我还学会了鱼类的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措施,以及合理的养殖密度和疫苗注射方法。
最后,在实习过程中,我还参与了一个小规模的鱼类养殖实验,通过实际操作检验了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了水产养殖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合理的饲养管理和养殖技术能够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满足人们对于水产品的需求,也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个人心得在这段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体验到了水产养殖工作的辛苦和困难。
在鱼类养殖的过程中,合理的饲养密度、精确的投喂量、保持水质稳定等方面都需要我们的细心和耐心。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应对各种疾病。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鱼类的疾病防治和鱼类养殖环境的维护等方面。
贝类养殖实习报告

贝类养殖实习报告1. 简介贝类是一类广泛分布在海洋和淡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蚕蛤、扇贝、蛤蜊等多种类型。
贝类养殖是一个重要的渔业养殖项目,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药品生产和装饰等领域。
本实习报告将介绍贝类养殖的基本情况、养殖技术和市场前景等内容。
2. 贝类养殖基本情况贝类养殖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就有人类开始利用自然受精的扇贝和蛤蜊进行养殖。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贝类养殖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养殖行业。
目前,全球各地都有贝类养殖的实践和研究。
贝类养殖主要分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两种类型。
海水养殖是指在海洋中养殖贝类,而淡水养殖则是在淡水环境中进行。
养殖贝类的主要物种有蚕蛤、扇贝、蛤蜊等。
贝类养殖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主要包括贝类的繁殖、幼苗培育、养殖环境的控制等方面。
同时,养殖过程中需要关注水质、饲料、疾病防控等问题,以确保贝类的生长和产量。
3. 贝类养殖技术3.1 贝类的繁殖贝类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
性繁殖是通过雌雄贝类的交配和受精过程进行的。
不同物种的贝类在繁殖方式上存在差异,有的贝类会自行产卵和受精,而有的贝类则需要人工辅助。
无性繁殖是指利用贝类的体节、芽球或细胞分裂等方式进行繁殖。
这种方式具有繁殖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常用于克隆高产贝类。
3.2 幼苗培育贝类的幼苗培育是贝类养殖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
幼苗培育主要包括贝类的交配、受精、发育和成长等过程。
在幼苗培育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的控制,保持适宜的温度、盐度和pH值。
此外,还需要提供充足的饵料,以促进贝类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3.3 养殖环境的控制贝类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主要包括水质、温度、盐度和光照等方面。
水质是贝类养殖中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合适的水质能够提供充足的氧气和饵料,同时排除废物和病原体。
温度对贝类的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物种对温度的要求存在差异,需要根据贝类的特性进行调控。
盐度是海水养殖中一个重要的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mm) 75.80 90.00 88.00 73.00 68.30 84.22 81.82 66.80 85.00 70.70 78.36 0.8482 /
由表中数据表明,除个别扇贝外大小比较一致。
全湿重(g) 47.5 87.0 81.5 36.3 39.5 80.5 68.5 28.5 56.0 42.0 56.7 21.21675 567.2
贝类学综合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习日期:9 月 19 日—9 月 21 日 一.前言
在经历了一周的水化学实习后,继续进行了贝类学实习,实习使 得我们可以增进贝类学的基础知识,加深巩固贝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
本技能;同时为了高同提学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通过我们对贝类
的采集实验观察等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学习养殖水域中浮游生物和底
料分析”
2011 年 10 月 4 日星期二
由表中数据可知:栉孔贝对直链藻和翅甲藻选择指数很高,而对圆筛
藻选择指数较低,可能是由于圆筛藻易被消化破碎检出数量少。
四.探究问题
1.栉孔扇贝的性腺指数指数与生殖周期的关系的推测。
根据此次获得的性腺指数和查阅相关资料得: 栉孔扇贝的性腺发育在黑石礁海区为一年一个周期,但其繁殖
高峰则有二次,也就是说有两次排卵。这表明栉孔扇贝的性腺指数和 生殖周期二者是相互重叠的。此外,观察到了栉孔扇贝的雌雄同体现 象。
三.实验数据及分析
表一、栉孔贝形态指标测定
栉孔贝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标准差 总计
长(mm) 69.70 83.44 83.24 69.30 63.00 78.64 78.30 57.80 74.82 66.50 72.47 0.8642 /
宽(mm) 23.22 27.30 27.30 19.60 21.70 26.88 27.80 20.00 23.44 19.42 23.67 0.3431 /
贝已经排过卵;
偏顶蛤的出肉率较扇贝低,可能是称全湿重的时候,其贝壳内水分较
多。
表 4、栉孔贝胃含物分析
视野编号
1 2
圆筛藻 1 3
直链藻 1 0
翅甲藻 2 3
注:x10 倍 镜下观察
四角网骨藻 4 0
八角网骨藻 3 2
3
2
1
5
0
0
4
3
4
4
2
0
5
7
3
3
2
0
6
5
4
7
4
1
7
5
5
4
1
3
8
4
3
4
1
2
9
6
3
4
41.06 37.08 29.02 40.60 35.60 34.46 36.08 32.06 32.02 35.11 0.3816
/
由表中数据可知偏顶蛤大小相近。
45.84 45.04 39.00 45.10 44.02 40.00 40.02 40.02 38.04 41.71 0.2932
/
115.0 85.6 57.3 115.3 65.3 64.4 91.0 70.2 56.4 78.9 22.0335 789.1
表二、偏顶蛤形态指标测定
偏顶蛤
1
长(mm) 84.44
宽(mm) 33.08
高(mm) 40.00
全湿重(g) 68.6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标准差 总计
94.04 87.48 72.04 92.52 81.36 83.00 86.8 87.06 79.24 84.80 0.6414 /
五.致谢
对于此次贝类学实习顺利的完成,我真诚的感谢王吉桥、赵力
强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大连海洋大学领导和老师对本次实习的 大力支持以及黑石礁海域养殖场工作人员对本次实习的支持与 配合。
六.参考文献
《水产学报》1983 年 01 期“栉孔扇贝的生殖周期” 《齐鲁渔业》1996 年 01 期“蓬莱沿海栉孔扇贝半人工采苗技术研究” 《齐鲁渔业》2010 年 12 期“栉孔扇贝性腺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 年 S2 期“栉孔扇贝的食
2
0
10
7
3
12
2
3
11
7
4
8
2
2
12
5
3
4
0
2
13
7
3
8
2
0
14
6
2
3
1
1
15
4
4
2
2
2
16
5
2
1
4
1
17
421Fra bibliotek32
18
3
3
2
1
0
19
4
3
2
5
2
20
2
3
3
2
0
21
2
1
1
0
0
22
5
4
7
1
4
23
2
4
1
4
0
总计
99
65
91
45
30
百分比% 30.0
19.7
27.6
13.6
9.1
由表中数据可知:栉孔扇贝易摄食:四角网骨藻、圆筛藻、直链藻、
翅甲藻藻和八角网骨藻;兼食一些其他藻类和有机碎屑
表 5、黑石礁海区栉孔贝对食物的选择指数
胃含物百分比% 海区百分比% 选择指数
圆筛藻 30.0 65.8 0.46
直链藻 19.7 1.1 17.91
翅甲藻 27.6 3.1 8.90
四角网骨藻 13.6 8.9 1.52
八角网骨藻 9.1 8.9 1.02
表三、栉孔贝、偏顶蛤经济指标测定
性腺鲜重 g 闭合肌鲜重 g 软体部鲜重 g 全湿重 g 性腺指数% 干贝出成率﹪
出肉率%
栉孔贝
14.3 53.3 184.0 567.2 7.8 9.4 32.4
由上表可知:
偏顶蛤
/ / 169.2 789.1 / / 21.4
栉孔扇贝的出肉率和干贝出成率比较高,而性腺指数较低,可判断扇
栖动物等调查方法及基本技能;然后综合分析贝类数据及有关养殖水
域生态结构数据,加深理解贝类养殖生态水域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与
养殖水域类型及生产力的关系。并且能够提高同学们之间团结协作、
互帮互助、吃苦耐劳的品质。
二.工具和样品
1.托盘、直尺、游标卡尺、天平、解剖刀、镊子;
2.栉孔贝 10 只、偏顶蛤 10 只。
2.栉孔扇贝饵料食性分析。
根据此次获得的胃含物调查数据和查阅相关资料得: 在黑石礁海区,栉孔扇贝的食料以硅藻为主, 易摄食的主要种
类有舟形藻、圆筛藻、骨条藻、曲舟藻和金藻,选择指数较高;兼食一 些绿藻、桡足类、无脊椎动物卵和幼虫及有机碎屑 栉孔扇贝对角毛 藻、根管藻、楔形藻、甲藻类(翅甲藻除外)及纤毛虫类选择指数较 小,其主要原因是这些生物有长的角毛、尖而硬的棘和刺,不易被鳃过 滤和摄食。翻阅相关资料我们还了解到,栉孔扇贝的食料随季节、海 区的不同,食料的组成以及对食料的选择指数都有不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