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中锡

合集下载

锡的介绍

锡的介绍

锡的介绍元素序号:50元素符号:Sn元素名称:锡元素原子量:118.7元素类型:金属发现过程:在古代,锡是人类应用于生产和生活方面最早的金属之一,是青铜合金的主要组成。

元素描述:有白锡和灰锡、脆锡三种同素异形体。

常见的是白锡。

呈银白色。

富有展性,在温度低于0℃时,可转变为粉末状的灰锡。

密度:白锡7.28克/厘米3。

灰锡5.75克/厘米3,脆锡6.52~6.56克/厘米3。

熔点:灰锡231.9861℃,白锡231.88℃,脆锡231.89℃。

沸点:灰锡2270℃,白锡2260℃,脆锡2260℃。

化合价是+2和+4。

电离能7.344电子伏特。

锡与强酸和强碱都可发生反应。

在空气中可形成一层二氧化锡的保护层。

热的和浓的卤素酸均可侵蚀它。

热硫酸,尤其是在氧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使锡溶解。

在高温下,浓硝酸对锡的侵蚀作用大。

不与氢氧化铵和碳酸钠的稀溶液发生作用。

元素来源:主要矿物是锡石,将杂质除去,放于反射炉内,用碳还原可得粗制品,再经加热重熔净化或用电解精制。

元素用途:最重要的用途是贮存食品的镀锡钢制容器。

也用来底铁和铜。

镀锡的铁片,叫做马口铁。

锡的化学品和化合物,不论是无机的还是有机的均广泛用于电镀、陶瓷和塑料工业中。

二价锡的化合物,如二氧化锡可作还原剂。

元素辅助资料:锡的熔点比铜低。

在自然界多以锡石SnO2的矿物形式存在,古代人们在矿石中取得铜差不多时期就取得了锡。

可是,锡比铜还软,而且不结实,是不宜制作物件的。

只有把锡掺在铜里,使它们成为合金——青铜,才变的坚硬起来。

假如把锡的硬度定为5,那么铜的硬度就是30,而青铜的硬度则是100-150。

(有关青铜的详细资料参见铜的辅助材料。

)锡的拉丁名STANNUM和元素符号Sn,一说来自梵文STHAS,是坚硬的意思。

另一说来自STANNINE(黄锡矿)。

锡性质一元素符号Sn,原子序数50,相对原子质量118.69。

锡有白锡、灰锡和脆锡三种变体。

常见的白锡是银白色的金属,密度7.31g/cm3,熔点231.86℃,沸点2270℃,软而富有展性。

锡的还原方法

锡的还原方法

锡的还原方法1. 引言锡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焊接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工、冶金等行业。

然而,锡也容易在空气中氧化,失去其良好的性能。

因此,锡的还原方法成为了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结合相关研究成果,详细介绍锡的还原方法及其应用。

2. 锡的氧化与还原反应锡与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锡,即锡的氧化。

锡的氧化会导致其性能下降,因此还原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锡的氧化反应如下:2Sn + O2 -> 2SnO锡的氧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还原,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

3. 热还原法热还原法是一种常见的锡的还原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温使锡的氧化物分解,从而得到还原后的锡。

具体步骤如下:1.准备锡的氧化物。

可以使用实验室常见的锡的氧化物,如二氧化锡(SnO2)或氧化亚锡(SnO)。

2.将锡的氧化物加热。

将锡的氧化物置于高温炉中,升温至一定温度(通常为900-1000摄氏度)。

3.分解生成锡。

在高温下,锡的氧化物会分解为锡和氧气。

此时锡会熔化,聚集成液滴,从氧化物中脱离出来。

4.收集锡。

将分解生成的锡收集起来,可以通过冷却、凝固等方法将其固化成块状或颗粒状。

热还原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锡的还原方法,但需要注意控制好加热温度和时间,避免过高温度或过长时间导致锡的过度蒸发或氧化。

4. 化学还原法除了热还原法外,化学还原法也是一种常见的锡的还原方法。

化学还原法通过添加合适的化学试剂来促使锡的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后的锡。

常用的还原剂包括:•氢气(H2):氢气可以与锡的氧化物反应生成锡和水。

•硫酸亚铁(FeSO4):硫酸亚铁可以与锡的氧化物反应生成亚铁锡和硫酸。

•碳(C):碳可以与锡的氧化物反应生成锡和二氧化碳。

化学还原法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进行,且操作相对简单。

但需要注意使用化学试剂时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

5. 电化学还原法电化学还原法是利用电流促使锡的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后的锡。

该方法常用于锡的大规模生产和工业应用中。

丁烯制丁二烯催化剂

丁烯制丁二烯催化剂

丁烯催化氧化制丁二烯Emory W. Pitzer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vision, Phillips Petroleum Co. Bartlesville,OK 74004磷锡氧化物是丁烯催化氧化制丁二烯的催化剂,它的活性和选择性都比较好,可以通过气蒸提高温度的方式来提升催化剂的活性。

当汽蒸温度从1250℉提升到1600℉时,反应的速率提高大约3倍。

继续升温到1730℉,催化剂的活性就会降低。

在空气和氮气中加热不会提高催化剂的活性。

在催化剂的八个物理化学特性(含磷量、孔隙容积、表面积、平均孔隙直径、骨架密度、颗粒体积、含锡量和孔隙度)中,只有孔隙度的改变可以解释催化剂活性的提高。

蒸汽似乎是影响催化剂的体积而不是只改变催化剂颗粒的表面。

丁烯脱氢领域的一个主要进展就是发现反应中有氧化过程,这样就可以摆脱传统脱氢的热力学限制。

虽然没有直接描述成催化氧化脱氢,Shell(1962)和别人描述这个反应为卤化法。

但是这个反应并没有被商业化的应用(Weiss,1970),可能是因为反应速率慢和使用卤素造成的腐蚀问题。

在文献中很多不同的催化剂可以改善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的反应。

一些催化剂起到两种作用,即催化剂和氧的来源,比如钴和镍的铁氧体(Woskow,1969)。

举例来说,在没有蒸汽的条件下,锑和锰氧化物结合、钼酸盐与钴或钨酸铝结合有这两个作用(Minnis et al.,1968)。

更多的催化剂在进料时需要蒸汽。

一些是钼酸铋(Adams et al.,1964;Batist et al.,1966;Hearne and Furman,1961),铋钨化合物(Armstrong, et al.,1961),磷酸铋(V oga and Adams,1961),在钙镍的磷酸盐上的铋(Alexander et al.,1968),在磷酸钙或磷酸镁上的铋,其孔隙的直径要大于1000埃(Minnis et al.,1968)。

新型有机锡催化剂

新型有机锡催化剂

新型有机锡催化剂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有机锡催化剂是一种新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催化剂,它能够在有机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有机合成中,通常会使用金属催化剂如钯、铂等,但这些金属催化剂在某些情况下会有毒性或产生废物等问题。

而有机锡催化剂则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活性,并且对环境友好,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有机锡催化剂包括有机锡化合物和有机锡氧化物等,它们能够催化各种反应,如醇的脱水、烯烃的加成、羧酸的酯化等。

有机锡催化剂具有很强的官能团容忍性,使得它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另一种常见的有机锡催化剂是有机锡氧化物,如有机锡过氧化物。

有机锡过氧化物可催化烯烃的环氧化反应,生成环氧化合物。

这种环氧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可以用来制备许多含环氧基团的化合物。

有机锡催化剂的优点之一是它们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与传统金属催化剂相比,有机锡催化剂在某些反应中具有更好的选择性,能够选择性催化特定的官能团转化,而不对其他官能团产生影响。

这使得有机锡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能够实现高效转化。

有机锡催化剂对环境友好。

由于有机锡催化剂中不含有害的金属元素,因此它们在反应中不会产生毒性废物,有利于环保。

有机锡催化剂在可持续合成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环境友好的有机合成方法的发展。

第二篇示例:一、新型有机锡催化剂的特点1.高催化活性:有机锡催化剂在有机合成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能够有效促进反应的进行,并且产率高。

2.良好的选择性:有机锡催化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能够在复杂的化学反应条件下实现特定的转化。

3.底物容忍性强:新型有机锡催化剂对各种底物的容忍性较强,能够在不同的底物中发挥出良好的催化效果。

4.环境友好:相比传统的金属催化剂,有机锡催化剂对环境友好,易于回收和再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1.环化反应:有机锡催化剂在环化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化学键的形成,合成出各种环结构化合物。

2.亲核取代反应:有机锡催化剂在亲核取代反应中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可实现底物之间的取代反应。

硅羟基对二氧化硅固载有机锡酯交换催化性能的影响

硅羟基对二氧化硅固载有机锡酯交换催化性能的影响

硅羟基对二氧化硅固载有机锡酯交换催化性能的影响张元卓;王松林;肖忠良;陈彤;王公应【摘要】Silica-anchored organotin catalysts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a new synthetic scheme. It involves the synthesis of organotin-silane during the preparation of organotin using inorganic SnCl4as tin precursor, which was then ahchored on the silicas for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DMC with phenol to diphenyl carbonate. A series of silica supports containing different silanols were obtained by different preparations along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s. TG and ICP characterizations showed that the Sn loading of the catalyst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ilanol content of the silica support.29Si MAS NMR measuremen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pared catalysts possessed many T2and T3 species, which was in favor of the stability. The more silanol the silica support contained, the more Sn the catalyst supported, and the more active the catalyst would be. Sn-MSiO2, the catalyst with the mesoporous silica support, exhibited the best catalytic performance: with a reaction temperature of 150-180℃ for 9 h, and a catalyst amount of 1.0 g, the phenol conversion and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selectivity reached 50.4% and 99.9%, respectively; in recycle test with a catalyst amount of 0.5 g, the phenol conversion decreased from 41.2% to 35.0% after five runs. Sn leaching w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decline of catalytic activity.%采用新方法制备了二氧化硅固载有机锡.以无机SnCl4为锡源,在合成有机锡的同时制备有机锡硅烷试剂,再将其固载到二氧化硅上,用于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处理方法,制得不同硅羟基含量的二氧化硅载体;研究硅羟基对锡固载量及固载有机锡催化性能的影响.TG与ICP表征显示,锡固载量与二氧化硅载体的硅羟基含量正相关.29Si MAS NMR表征发现,制备的固载有机锡中含有较多的T2和T3物种,利于有机锡的稳定固载.二氧化硅硅羟基含量越高,催化剂的锡固载量越高,活性越好.介孔二氧化硅为载体制备的Sn-MSiO2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活性:用量1.0 g,在150~180℃反应9 h,苯酚转化率达50.4%,酯交换选择性高于99.9%;用0.5 g考察重复使用性能,重复使用5次,苯酚转化率由41.2%降低到35.0%.锡流失是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期刊名称】《化工学报》【年(卷),期】2017(068)005【总页数】7页(P1892-1898)【关键词】有机锡;固载;硅羟基;碳酸二苯酯;苯酚;酯交换【作者】张元卓;王松林;肖忠良;陈彤;王公应【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河南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3;O643碳酸二苯酯(DPC)可通过卤化、硝化、水解和氨解等反应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和高分子材料,特别是可替代剧毒光气与双酚A 通过熔融聚合反应合成性能优良的聚碳酸酯[1-3]。

常用催化剂及反应条件

常用催化剂及反应条件

常用催化剂及反应条件
催化剂是化学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的物质。

它不改变反应的热力学性质,但可以加速反应速率。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催化剂及其适用的反应条件。

1. 铂催化剂
- 催化剂:铂(Pt)
- 反应条件:常温至高温,高压下,气相或液相反应
- 适用反应:氢气的加氢反应、烃类的裂解反应、气相氯化反应等
2. 钯催化剂
- 催化剂:钯(Pd)
- 反应条件:常温至高温,大气压或高压下,溶液或气相反应- 适用反应:氢气的加氢反应、烃类的裂解反应、芳香化合物的氮化反应等
3. 钌催化剂
- 催化剂:钌(Ru)
- 反应条件:常温至高温,大气压或高压下,气相或溶液反应- 适用反应:合成氨反应、氯代烃的芳基化反应、芳香化合物的氧化反应等
4. 铜催化剂
- 催化剂:铜(Cu)
- 反应条件:常温至高温,大气压或高压下,气相或溶液反应- 适用反应:硫酸的氧化反应、芳香化合物的偶联反应、有机物的酰化反应等
5. 铂锡催化剂
- 催化剂:铂(Pt)、锡(Sn)
- 反应条件:常温至高温,大气压或高压下,气相或溶液反应- 适用反应:乙烯的加氢反应、炔烃的选择加氢反应等
6. 铂铑催化剂
- 催化剂:铂(Pt)、铑(Rh)
- 反应条件:常温至高温,大气压或高压下,气相或溶液反应- 适用反应:硝基化合物的氢化反应、有机物的氨化反应等
注意:催化剂的选择和反应条件的确定取决于具体的反应类型和所需的反应结果。

合成酮的锡试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合成酮的锡试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合成酮的锡试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合成酮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包括酮基(-C=O)的存在。

合成酮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领域,特别是在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合成酮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锡试剂。

锡试剂是一类以锡为主要成分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独特的化学性质。

锡试剂在合成酮中的应用是一种重要的合成策略,通过它们可以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合成酮的制备。

本文将对锡试剂在合成酮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对锡试剂的概述进行阐述,包括其结构特点和反应性质。

然后,我们将介绍不同的合成酮方法,重点探讨锡试剂在这些方法中的应用。

最后,我们将总结锡试剂在合成酮中的应用,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了解锡试剂的基本特点和性质,掌握锡试剂在合成酮中的应用方法,进而为有机合成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含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中,将介绍合成酮的背景和重要性,以及锡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接下来的文章结构部分将列出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组织结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最后的目的部分会明确本文的目标,即对合成酮的锡试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

首先,将在2.1 锡试剂的概述中介绍锡试剂的定义、特性以及常用的合成方法。

然后,在2.2 合成酮的方法中,将详细探讨通过锡试剂合成酮的各种方法和反应机理。

结论部分将包含3.1 锡试剂在合成酮中的应用和3.2 总结和展望两个小节。

首先,将总结本文中所介绍的锡试剂在合成酮反应中的应用情况和效果,并讨论其优缺点。

最后,本文将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前景。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安排,读者将能够系统地了解锡试剂在合成酮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的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

胶水 有机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胶水 有机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胶水有机锡-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胶水是一种常见的黏合剂,广泛应用于各个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

它以其优异的粘接性能和多样化的应用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胶水的种类繁多,根据其成分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乳胶胶水、瞬间胶水、结构胶水等。

有机锡是胶水中重要的添加剂之一,其在胶水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有机锡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活性和亲水性,能够与胶水成分相容,并提供多种功能。

常见的有机锡化合物有二甲基锡二-丁基锌(DBTDL)、正丁基锡三(丁基巯基)氧化锡(TBTO)等。

这些有机锡化合物能够改善胶水的粘接性能、增强其耐候性、提高抗氧化性能等。

有机锡在胶水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机锡作为催化剂,能够促进胶水中的交联反应,提高黏合剂的强度和耐热性,使胶水在高温环境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粘接性能。

其次,有机锡化合物能够与胶水中的某些成分反应,形成一种稳定的络合物,从而提高胶水的耐候性和耐化学品性能,在户外环境或者腐蚀介质下仍能保持良好的黏合能力。

此外,有机锡还能够提高胶水的粘度和流变性,改善其施工性能和应用性能,使胶水更易于使用和操作。

最后,有机锡对胶水的固化速度和可逆性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使胶水在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可调控性和可修复性。

总之,有机锡在胶水中的应用对于提升胶水的性能和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投入和使用,能够使胶水具备更好的粘接力、耐候性和化学稳定性,满足不同领域和应用的需求。

因此,对于胶水制造商和用户而言,了解和掌握有机锡在胶水中的应用特点和技术要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本篇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胶水和有机锡的概述进行介绍,说明了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则分为两个小节,分别讨论了胶水的定义和种类以及有机锡在胶水中的应用。

在胶水的定义和种类部分,将阐述胶水的基本概念和不同种类的胶水的特点;而在有机锡在胶水中的应用部分,将重点介绍有机锡在胶水中的作用、使用方法和对胶水性能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T0651—1997 重整催化剂锡含量测定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铂-锡重整催化剂中锡含量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新鲜的不含其他杂质的以氧化铝为载体的铂-锡重整催化剂,锡含量范围为0.170%(m/m)~0.540%(m/m)。

2 引用标准
下述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组成部分。

除非在标准中另有明确规定,下述引用标准都应是现行有效标准。

GB/T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 方法概要
试样用盐酸在压力溶弹内高温溶解后,配成试样溶液。

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锡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由工作曲线法求出试样中的锡含量。

4 试剂与材料
4.1 试剂
4.1.1 蒸馏水:符合GB/T6682标准的三级蒸馏水要求。

4.1.2 盐酸:分析纯,配成5%(V/V)和10%(V/V)的盐酸溶液。

4.1.3 锡粒:纯度为99.99%。

4.1.4 硝酸:分析纯。

4.1.5氯化铝(AlCl3·6H2O):分析纯。

4.2 材料
4.2.1 空气:压缩空气经净化无油、无水。

4.2.2 乙炔气:纯度不低于99.9%。

5 仪器
5.1 原子吸收光谱仪:波长范围190nm~900nm;当吸收光度为0.1时,重复性±0.0007. 5.2 锡空心阴极灯。

5.3 分析天平:精度为0.1mg。

5.4 高温炉:1000℃±25℃。

5.5 瓷坩埚:30mL。

5.6 烘箱:温度范围0~300℃。

5.7 压力溶弹:聚四氟乙烯内杯的容积为45mL。

可在0~200℃温度和0~1MPa压力条件下工作。

5.8 干燥器:干燥剂为变色硅胶。

5.9 称量瓶。

5.10 烧杯:250mL。

5.11 表面皿:直径85mm。

5.12 容量瓶:50和1000mL。

5.13 吸量管:5mL。

6 准备工作
6.1 1mg/mL锡标准储备溶液的配制:称取1g±01mg锡粒于250mL烧杯中,加入7mL硝酸,21mL盐酸,用表面皿盖上烧杯,在电炉上缓慢加热,至溶液剩约2mL时,再加入7mL硝酸和21mL盐酸,直至锡粒全部溶解,然后蒸发至近干。

冷却后,用10%(V/V)盐酸溶液洗表面皿和烧杯壁数次,然后定量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用10%(V/V)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此锡标准储备溶液每毫升含1mg锡。

6.2 标准溶液的配制:于六个5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0,0.5,1.0,1.5,2.0和2.5mL锡标准储备溶液,然后模拟试样溶液中的铝含量,加入适量的氯化铝。

即把称取的试样量,近似地看做完全是氧化铝,进而换算出应加入多少克氯化铝(精确至1mg)。

然后用10%(V/V)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7 试验步骤
7.1 试样的处理和试样溶液的配制
将已研磨至粉末状的试样放入称量瓶中,按表1规定量称取试样(精确至0.1mg)于压力溶弹的聚四氟乙烯内杯中,使试样溶液中锡含量在30μg/mL左右。

用吸量管加入5mL盐酸,将压力溶弹密封好,放入烘箱于160℃±5℃温度下恒温4h,取出自然冷却后,用5%(V/V)盐酸溶液将溶好的试样溶液定量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后待测定。

7.2 试样的测定
7.2.1 按表2条件操作仪器。

7.2.2 以空白溶液调零。

7.2.3 从低含量到高含量,依序测量锡的各标准溶液吸光度。

7.2.4 测量试样溶液的吸光度,连续测定三次。

7.2.5 从高含量到低含量,依序测量锡的各标准溶液吸光度。

7.2.6 重复7.2.4~7.2.5步骤。

将每个标准溶液测定三次所得的吸光度取平均值。

将分两次进行共测定六次所得的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取平均值。

注:在标准溶液和试样溶液测定的间歇期间内,要不断地喷入空白溶液调零,以保持零点的稳定。

7.2.7 以各标准溶液的浓度值为横坐标,其相应的吸光度平均值为纵坐标,绘制出锡标准溶液的工作曲线。

7.2.8 根据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平均值,在锡标准溶液工作曲线上查出相应的试样溶液浓度C (μg/mL),通过计算得到试样的锡含量。

7.3 灼烧基的测定
7.3.1 重整催化剂锡含量是以非挥发性基为基准进行计算的。

通常在称取试样的同时称出部分样品,用以测定灼烧基。

7.3.2 称取三份约1g(精确至0.1mg)试样于三个已恒重的瓷坩埚中,加盖,但要留一小缝,放在高温炉内,升温至1000℃±25℃,恒温3h后取出,并放入干燥器内,冷却1h后称重,分别计算灼烧基B,以三个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样的灼烧基B。

8 计算
8.1 灼烧基B[%(m/m)]按式(1)计算:
B=
10
2 m m
m
×100 (1)
式中:m0——空坩埚的质量,g;
m1——灼烧前试样的质量,g;
m2——灼烧后试样与空坩埚的总质量,g。

8.2 试样中锡含量X[%(m/m)]按式(2)计算:
(2)
式中:C——试样溶液的浓度,μg/mL;
m3——试样的质量,g;
B——试样的灼烧基,%(m/m);
50——试样溶液的体积,mL。

9 精密度
用下述规定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95%置信水平)。

9.1 重复性:同一操作者对同一试样重复测定的两个结果之差不应大于0.010%(m/m)。

9.2 再现性:不同实验室对同一试样各自提出的两个独立结果之差不应大于0.019%(m/m)。

10 报告
试样的锡含量测定结果取至小数点后三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