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大一统

合集下载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颁布“推恩令”
建立了刺史制度,后来,武帝设立司隶校尉
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② 经济方面 1、背景(汉初)
•汉初,币制混乱,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很不一致
2、具体措施 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五 铢 钱
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③ 思想文化方面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加剧,外戚王莽乘机夺取了政权
三、东汉
1、建立 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光武帝);定都洛阳 2、东汉统治概况
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统治日益 黑暗
最后,在起义军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知识结构
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政治:“推恩令”;刺史制度,司隶校尉 •经济:由中央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的生产和 销售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 育二、王莽政权
三、东汉 (建立;统治概况)
在全国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专门教授儒家经 典的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
与同学们讨论,说说鼓励传播儒家思想对 中国文化会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参考答案 积: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 位;消:这种只发展一家学术,限制其他各 家学术思想的做法,对学术发展非常不利
二、王莽政权
汉武帝以后,汉朝开始由盛而衰,各种社会矛盾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汉武帝名刘彻,公元
前141年即位 汉武帝时,经济繁荣,
国Hale Waihona Puke 雄厚,西汉进入鼎 盛时期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① 政治方面
1、背景(西汉的分封与七国之乱) • 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功臣和同姓子弟为王侯 • 景帝在位时,采纳大臣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减诸侯王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大一统的一系列措施如下:1、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及“酎金夺爵”政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2、经济上。

铸币权、盐铁管理权归还中央政府,发行五泰铢。

重视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农业生产得到空前发展。

西汉初年,私人铸币并没有完全被禁止,盐铁的管理大多掌握在暴君手中。

于是,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亨,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例如,汉初诸侯王造反时,政府向诸侯王借钱以平定叛乱,但诸侯害怕政府赢不了,所以拒绝借钱。

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将造币权交还中央政府,铸造了五泰铢硬币。

此外,全国各地都设立了盐铁官,将煮盐和炼铁的经营国有化,实行盐铁官的经营和垄断。

他们还在全国各地部署物资以压低价格。

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多项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经济基础。

3、在军事上。

年轻的将军,如卫青、霍去病,都由武帝亲自训练和提拔。

号召全国人民奋起,为将来击败北方强大的敌人匈奴奠定了基础。

他命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贸易路线。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

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除百家而尊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他还以《诗经》、《史记》、《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书籍为教材,在长安建立了国学,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儒家人才。

孔子也进入了各级政治机构。

此后,儒学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受到历代尊崇,影响深远。

儒家的忠君尊礼思想成为统一政权的精神支柱。

5、官僚团队监督和选举。

汉武帝鼓励推荐人才,建立了向中央政府推荐人才的制度。

建立了郡守制度,全国划分为13个郡(府),每个郡(府)各设一位郡守。

他代表朝廷监视县部的地方官员、铁腕人物及其子女,严格禁止他们作恶。

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各地区的控制大大加强,进一步削弱了王国的力量。

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

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

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
汉武帝大一统是指西汉时期的汉武帝以疆域的统一、民族的统一、政权的集中、制度的统一等手段,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局面。

在疆域统一方面,汉武帝通过对外战争扩张,将中国各地区逐渐纳入版图,使得汉朝疆域不断扩大,北至庭州(今沼州)、匈奴河、河套地区,西至西域、班超西南征服南越等地。

在民族统一方面,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实行汉化政策,鼓励汉族文化的传播、汉字和关中方言的普及;同时也采取和亲政策,通过与匈奴、南越等少数民族国家通婚联姻来改善疆域的安危,加强统一的巩固。

在政权的集中方面,汉武帝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设立太守、郡守等官员来管理地方政务,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

在制度的统一方面,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推行法家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统一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另外,还建立了统一的货币制度,统一度量衡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了统一程度的提高。

总的来说,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主要体现在疆域、民族、政权和制度等方面的统一,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的大一统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 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作用: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 作用: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 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大力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 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 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 作用: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作用: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实现了 思想上的大一统。( 。(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是相互 思想上的大一统。(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是相互 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 (08聊城)董仲舒针对“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08聊城)董仲舒针对“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 聊城 指意不同”的形势, 指意不同”的形势,建议汉武帝 A.休养生息 B.独尊儒术 休养生息 独尊儒术 C.削弱诸侯国 D.建立太学 削弱诸侯国 建立太学 • (08嘉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消弱诸侯王的封地 08嘉兴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嘉兴) 和势力, 和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措施是 A颁布“推恩令” 颁布“ B 设西域都护府 颁布 推恩令” C 加强监察制度 D 推行儒学教育 • (08南京) 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 (08南京 为巩固统一, 南京) 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 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 统一度量衡 盐铁官营

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的大一统

司仪:上朝~~~~~ 汉武帝(坐龙椅上愁眉苦脸):众爱卿,朕今天召集你们来,是让你们给寡人 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呢? 法家(上前一步,作揖):启奏陛下,卑职认为用法家的思想治理最好。俗 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 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要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 谤皇上? 汉武帝(点头):嗯,谁还有高招说来听听? (法家退) 道家(急切上作揖):陛下万岁!臣以为严厉刑法万万不可。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商纣王及秦的暴政就是前车之鉴。陛下继续用先辈采用的道家思想治理, 顺其自然好了。 董仲舒(疾步上,跪拜):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汉武帝(微笑):董爱卿平身。 董仲舒(起身):谢陛下! 汉武帝:你有何高见? 董仲舒:皇上贵为天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来统治臣民,谁对皇帝说三道四 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法家太残酷,道家又让人没有约束。用 儒家思想治国最好,既体现皇上的权威,又体现皇上的仁爱。臣以为要巩固统治, 必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龙颜大悦):董爱卿言之有理,就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措施: 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效果:
匈奴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
• 某日,御书房。 • 帝:众爱卿(qīn),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 统治国家可永葆(bǎo)江山呢? • 道:陛(bì )下万岁,臣以为用道家的“无为”思想治国最好,与民休养生 息,顺其自然,国家才会发展快,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了 文景之治的盛世。所以,继续用道家思想治国才能江山永固。 • 法: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 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 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 (fěi)谤(bàng)皇上? • 儒(董):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 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 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 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 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 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chù)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 •

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

第12课汉武帝大一统

汉武帝
功劳:
政治上:削弱诸侯势力,实现中央集权制 经济上:1.统一铸币 2.盐铁官营3.兴修水利 思想上: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军事上:打败匈奴,开通西域,扩大疆域
过错:
大肆征兵征税,加重人民负担;“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钳制人民思想。
比较辩别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 坑儒” 有哪些相同点和不 同点?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酎金夺爵
文帝时定“酎金律”,规 定列侯各按其国的户口为 标准,每千口献金四两, 由少府收受。武帝便专在 这件事上挑剔,凡列侯所 献酎金,成色与数目稍有 不合,便取消其爵位。总 计武帝一代,以推恩所封 的王子侯多达175人,而因 罪而被废的则达113人,其 中以坐酎金失侯的占大多 数。
——傅乐成《中国通史》
汉武帝时发行的上林 三官五铢钱
官营盐铁,就是中央政府在盐、铁产地分别 设置盐官和铁官,实行统一生产和统一销售,利 润为国家所有。……官营盐铁的实施,是国家独 占了于国计民生意义最为重要的手工业和商业的 利润,可以供给皇室消费以及巨额军事支出。当 时,人民的赋税负担并没有增加,国家的用度却 得以充裕。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汉武帝时期的监察制度表
地 方
刺 史
刺 史
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
刺 史
刺 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刺 史
刺 史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提议者:主父偃
具体措施:
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 将封地再次俸给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 制定封号 。
假如这个正方形为一个诸侯王的封地
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 成了如下图:
效果:诸侯 再也无力对 抗中央 这个诸侯王 的封地和以 前相比有何 变化?
推恩令后的诸侯王封地(阴影部分)
4、汉武帝大一统的意义?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
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汉与匈奴三大战役示意图
卫青 前127年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 颁布推恩令
设立刺史制度 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经济: 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 对外关系:北击匈奴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个 什么样的皇帝?
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 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 颁布推恩令
设立刺史制度 经济: 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资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 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 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 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此材料说明了什么? 思想的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
汉武帝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一位有作为的皇帝,是中国 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 一,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 个发展高峰。
材料分析:西汉初年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
(1)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2)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诸侯国势力强大, 颁布推恩令,削弱 严重威胁到中央 诸侯国的势力
2.请根据以下两幅图说说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 不同态度。汉代讲经图中 的“经”主要是什么内容?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

为了巩固大一统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策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削夺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经济上:盐铁专卖,将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

4、军事上:征讨匈奴,解决边疆隐患。

二、推恩令实施的原因推行的原因。

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一是诸侯王势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强势力。

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三、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推行的原因,一是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二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影响中央统治。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称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在长安兴办太学,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影响是从此以后,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四、盐铁专卖推行的原因一是私人铸币权没有完全禁绝,二是富商控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盐铁专卖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鼎盛局面。

五、军事上攻打匈奴,稳定边疆武帝即位之后,决心设法解决匈奴的外患问题。

从元光六年(前129年)开始对匈奴作战。

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后,三次大破匈奴,匈奴再也无力对抗西汉,部分匈奴开始南迁,西汉西北边境上的威胁暂时解除,也为边境的和平和民族的交往奠定了基础。

除了上述课本里的提及的举措外,汉武帝还有很多对西汉有力的举措。

一、政治上1、完善监察制度汉武帝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

即完善监察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击地方豪强。

京师七郡则另外设立司隶校尉监察。

汉武帝将全国地方划分为13个监察区,是为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朔方、交趾共13州(京畿附近7郡为司隶校尉部作为一个单独的监察区)。

每州派遣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监察地方官员和强宗豪右,岁终至京师向御史中丞禀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评选教学设计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探讨这些措施的目的及作用,培养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初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收集、复习比较、问题牵引、阅读回答、讨论交流、课本剧表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延续和发展,并学会运用比较法评价秦皇与汉武的历史影响,从而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领悟一些历史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汉武帝作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宽阔胸襟;培养实事求是、是非分明的情感态度。

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教学重点】掌握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处于童年向少年过渡的阶段,心理上喜欢表现自己,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但其思维形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汉武帝的认识很肤浅,只是从电视或电影里了解一些。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短剧的表演、课堂讨论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增强历史想象力。

【教学策略】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文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来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表演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老师上课穿的这套衣服叫什么吗?(汉服)提到汉服我们会想到哪个朝代呢?(汉朝)那今天我们要了解汉朝的哪一段历史?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资料!多媒体播放剪辑好的音像资料。

(时间约1分钟。

)通过这段视频我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就是我们的汉武帝。

汉武帝生于公元前156年,死于公元前87年,在位54年。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他在历史上有什么功绩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导学案的内容!(板书课题)(板书)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政治上的大一统PPT课件展示:西汉的建立、汉初政策等内容教师讲述:上一课我们学习了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内容,知道刘邦和他的继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西汉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的雄厚的物质基础。

刘彻16岁时,父皇汉景帝病逝。

转眼间,他便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成为了大汉帝国的统治者,从此,如何治理国家便成为他日夜苦思的重要问题。

他能承担历史的重任吗?他又会遇到哪些难题呢?请同学们看54页的相关史事教师提问:汉高祖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采取了什么措施?学生回答:分封诸侯王,尤其是分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

教师讲述:西汉建立后,鉴于秦亡的教训,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形成了西汉初期的郡国制。

后来刘邦又铲除了异姓王只留下刘姓子弟为王,以确保刘氏江山稳固。

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

PPT课件展示:资料: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

朝廷控制较宽松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横;朝廷控制紧时他们就会凭借自身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中央)教师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学生回答: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强大,可以联合起来反叛中央教师讲述: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最终在汉武帝的父亲汉景帝时酿成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倾尽全国之力,依靠将军周亚夫才勉强把叛乱镇压下去。

并乘机削弱诸侯国势力。

但是诸侯国势力强大独霸一方的问题有没有彻底解决?我们来看一下材料PPT课件展示:“西汉金缕玉衣”插图。

教师提问:这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衣——金缕玉衣,这件金缕玉衣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展开讨论作答:用金缕玉衣作葬品,说明诸侯很富有,生活上奢侈腐化。

PPT课件展示:资料: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shèng)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

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教师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什么?学生回答:诸侯王势力仍然很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教师讲述:所以汉武帝即位后在政治上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教师提问:假如你是汉武帝身边的大臣,你会劝汉武帝怎么做?学生回答:削弱诸侯国势力教师讲述:如何削弱诸侯国势力呢?主父偃提出了什么建议?请同学们先看一段材料PPT课件展示:资料: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如果用法令来分割削弱他们,就会产生叛乱的苗头。

以前晁错推行削藩政策而导致吴楚七国叛乱就是这种情况。

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而只有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人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不能享有一尺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明显了。

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可以把朝廷给他的恩惠推广到其他子弟的身上,用本封国的土地封他们做侯,他们人人都为得到的东西而欢喜;陛下用的是推行恩德的方法,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的封国领地,朝廷没有采用削夺的政策,而王国却逐渐衰弱了。

)教师提问: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实施“推恩令”。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从课本可找出):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王国封地分给自己的各个子弟,皇帝又加封这些弟子为诸侯。

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进行管理。

教师提问:汉武帝说“此计甚妙”,妙在何处?学生展开讨论作答:“削藩”政策遭到诸侯起兵反对,而“推恩令”不但没遭到诸侯的反对,却使原来的王国被分割成许多个小诸侯国,实力大大减弱,从此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又对皇帝感恩戴德。

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PPT课件展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

教师讲述:此后,汉武帝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到汉武帝末年,汉初所封王国铲除殆尽,诸侯国被消灭了,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汉武帝是否就能安安稳稳地睡个好觉了吗?政治上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时京城和地方的某些官员以及皇族经常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影响中央的统治。

汉武帝怎样才能了解官员和王族的动向,使他们忠诚自己和不敢贪赃枉法、欺上瞒下呢请同学思考学生展开讨论作答:汉武帝设立了刺史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教师提问:(1)什么是刺史制度?(学生回答)(2)刺史的职能是什么?(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

类似于我们今天什么国家机关——纪委)(3)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汉武帝除了注重监督官员更重视选拔官员。

为了选拔人才汉武帝确立了察举制。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为官的制度,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

它为西汉王朝选拔了大批人才。

正是这些人才为汉武帝出谋划策,帮助他治理江山,使西汉在他统治的五十多年里,国力强盛。

说明人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必要条件。

环节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行察举制选拔人才,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政治危机的化解只是从政治上解除了对抗力量,能不能保证这些人从内心真正臣服呢?所以要使这些诸侯们乃至天下子民彻底归顺,还必须统一思想。

汉武帝面临的思想上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先来看一段材料PPT课件展示:资料: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

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教师提问:这个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思想不统一,读书人依附诸侯王,对抗中央,不利于中央集权教师讲述:既然这样我们怎么办呢?怎么来帮汉武帝化解呢?用暴力手段镇压行吗?一般睿智的皇帝都不干这事,那就采取服众的办法。

好,当时比较活跃的派别有法家、道家、儒家,那就让汉武帝择其一作为治国思想。

于是,一场论战在我们的主人公面前上演了。

(板书)二、思想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其中一个扮演汉武帝(简称帝),另三个分别扮演当时的法家(简称法)、道家(简称道)、儒家(董仲舒)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

帝:众爱卿,朕今天让你们给寡人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治理国家可永葆江山呢?法: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

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道: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

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治国最好,先帝们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

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不动摇。

儒(董):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是奉了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

所以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敢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

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

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

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

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教师提问:小品先欣赏到这里,汉武帝该做出何种选择?请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通过投票来帮他做出判断。

帝:董爱卿言之有理,即刻拟诏,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提问:谢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

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课件展示:汉武帝为达到“独尊儒术”的目的,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PPT课件展示:展示太学等图片教师讲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汉武帝时开创,是中国当时最高学府。

太学中学习的主要课程都是一些儒家经典,学生经考试合格,被任免为政府官吏。

PPT课件展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什么作用?教师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什么作用?我们应怎样评价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