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后,为啥很久不出苗

合集下载

【农业】小麦播种后,为啥很久不出苗

【农业】小麦播种后,为啥很久不出苗

小麦播种后,为啥很久不出苗眼下,北方地区的冬小麦有的已经播种完毕,有的还正在播种。

民间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说法,过去的农谚虽然很有指导意义,但是一切都在变化,如今,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过去那些老套路,有不少现在已经显得过时了!而今冬小麦秋播的时间,现在一般在10月15-30号了!更让不少农民朋友忧心忡忡的是,今年的小麦种上已经好几天了,为啥迟迟还不出苗呢?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冬小麦出苗时间一般在播种后6-10天,但会受温度、播种深度、土壤湿度等影响,此外,小麦品种不同,出苗时间有会有差异,因此,对于小麦还没有出苗的农户,不要着急,再耐心等待一下!冬小麦播种之后,如果出现不出苗、幼苗生长细弱的现象,很多农民朋友可能都会认为是底肥不足、种子的质量差等原因,但是除此之外的原因还有很多,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吧!一、小麦在什么情况下不出苗或苗弱1、气候的影响。

如涝灾、旱灾、冻害等不适当的水分和温度。

种子发芽最适温度是15~20摄氏度,高于35摄氏度和低于1摄氏度都不会发芽,低于10度发芽缓慢;土壤过湿播种或播种后浇水又遇到下雨,土壤粘重、湿度过大、地表板结的情况下,种子往往由于缺乏氧气而不能萌发,即使勉强出苗,生长也很细弱。

2、田地整理不当。

小麦最适宜的播种深度是3-5厘米,如播种过深、过浅或田间杂草多、种子的品种质量差、整地质量不好等,都会影响小麦出苗及生长。

3、连年重茬。

耕作方式过于单一、播种前不重视小麦拌种,会导致土壤中产生大量土传病菌,侵染幼芽导致腐烂。

这个原因应当引起重视。

再就是有的农户拌种时按照老思维,选用低价劣质种衣剂产品或用甲拌磷拌种、辛硫磷颗粒种肥同播不当,也容易影响出苗!4、麦种的质量问题。

坏种、伪劣种子失去活力,没有胚芽,三年以上的陈种抗病性差。

5、基肥不当。

基肥不足会使麦苗缺肥,生长衰弱,引起缺素症;基肥过多会造成肥害,烧坏种子。

6、地下虫害过多。

地下害虫过多,造成根部损伤。

小麦种子的萌发与出苗及影响因素分析

小麦种子的萌发与出苗及影响因素分析

小麦种子的萌发与出苗及影响因素分析苏焕喜,张改梅(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聊城 252000)种子在小麦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苗全、苗壮又是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

为了使小麦种子顺利萌发、出苗,长成壮苗,必须了解它的萌发和出苗过程。

一、小麦种子的萌发过程种子的萌发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生长过程,小麦种子在度过休眠期,完成后熟作用之后,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即可发芽生长。

生产上通常把种子萌发作为小麦生长发育的起点。

小麦种子萌发的内外部变化可以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

1.吸胀阶段。

干燥的种子含水量很少,一般仅占种子总重量的5%~10%,没有自由水,这样的条件下,种子一切生理活动极其微弱,细胞核不规则,原生质呈凝胶状态。

当供给水分时,水分很快被种子吸收,吸足水分的种子种皮膨胀、软化,氧气才容易透入呼吸及各种生理活动,大大提高种子内贮藏的营养物质溶解于水,并经过酶的分解后转运到胚供胚吸收利用的过程。

2.物质转化阶段,又称生物化学过程。

随着种子继续吸水,细胞含水量剧增,亲水胶体网膜之间产生游离水分,呼吸作用逐渐增强,各种酶类开始活动。

在酶的参与下,蛋白质、淀粉、脂肪等物质水解,一方面将胚乳中贮藏的营养物质转化为可溶性的简单物质,另一方面,胚吸收了这些物质,进一步合成新的复杂的有机质,他们用于呼吸释放能量,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3.生物学阶段。

由于细胞代谢的加快和胚细胞渗透压的上升,导致吸水速度加快,当种子吸水达到自身干重的40%~50%左右时,开始萌发。

首先,胚根突破种皮称为露白,接着胚芽鞘也破皮而出。

一般情况下,胚根的生长比胚芽快,当胚根伸出种皮,长达种子长,胚芽达种子长度一半时,称为发芽,通常以此作为种子发芽标准。

二、出苗与幼苗的生长种子发芽后,胚芽鞘向上生长,伸出地面,称为“出土”。

胚芽鞘见光后即停止生长。

接着,从胚芽鞘中长出第一片绿叶,当第一叶伸出胚芽鞘2cm时,称为“出苗”。

田间有50%的出苗达到上述标准,称为出苗期。

小麦播种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小麦播种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小麦播种后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小麦播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1. 天气变化:可能出现干旱、强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情况,对小麦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对策:可以选择耐旱、耐寒、耐涝的品种进行种植,加强灌溉管理、风蚀防治等措施,以减少天气变化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2. 病虫害:小麦播种后容易受到各类病虫害的侵害,如赤霉病、锈病、蚜虫等。

对策:选择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采取化学药剂、生物防治等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

3. 土壤质量:土壤肥力不足、土壤酸性过高或过低等问题,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对策:进行土壤调理,添加有机肥、矿质肥等改善土壤肥力,进行土壤石灰化处理,调整土壤酸碱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 杂草竞争:播种后容易出现杂草生长过旺的问题,会对小麦生长带来竞争压力。

对策:采取机械除草、人工拔除、化学除草等方法控制杂草的生长,保持小麦田的清洁,减少杂草对小麦的竞争。

5. 缺乏养分:播种后,可能出现小麦缺乏氮、磷、钾等养分的情况。

对策:施用适量的氮、磷、钾等肥料,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进行追肥,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

6. 均匀出苗:播种后,小麦苗的出苗不均匀会影响后期的生长和产量。

对策:控制播种的密度,适量加大播种量,保证小麦苗的均匀出苗,同时可以采取一定的补种措施,补充不良出苗部分的空隙。

7. 低温冻害:小麦播种后可能遭受低温冻害,导致幼苗冻死。

对策:选择适应寒冷条件的小麦品种,在冷冻气象条件下采取覆盖保温、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低温冻害的发生。

通过采取上述对策,可以有效应对小麦播种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小麦的生长和产量,确保丰收。

科学的田间管理和合理的农业措施也可以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小麦冬春死苗原因

小麦冬春死苗原因

干旱
01
02
03
冬春持续干旱
导致麦田土壤水分含量低 ,不能满足小麦正常生长 对水分的需求,从而造成 小麦死苗。
干旱与冻害结合
在干旱条件下,小麦抗寒 能力下降,容易遭受冻害 ,从而导致死苗。
干旱与病虫害结合
干旱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 和传播,加重了小麦的死 苗情况。
病虫害
越冬期病虫害
小麦越冬期是病虫害容易发生 的时期,如根腐病、纹枯病、 蚜虫等,这些病虫害会导致小
秸秆还田不当
秸秆处理不当
秸秆没有打碎或没有打碎均匀,导致土壤中秸分解,影响小麦生长。
低温冻害
冬前冻害
在小麦越冬前遭遇持续低温天气,导致幼苗受冻死亡。
冬后冻害
在小麦越冬后遭遇倒春寒等低温天气,导致幼苗受冻死亡。
02
CATALOGUE
春季死苗原因
VS
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春季死苗的现象得到了有 效控制,小麦长势良好,保证了农民的收 益。
案例三: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与方法
防治时机
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机是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此时防治效果好,投入成本低。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 要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在春季和冬季,要加强对小麦的生长状况的检查和观察 。
致死苗。
防治病虫害时药害
在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如果 使用不当或过量使用,也会对小
麦造成药害,导致死苗。
残留药害
前茬作物使用的农药残留到后茬 作物中,也可能对小麦造成药害
,导致死苗。
03
CATALOGUE
死苗防治措施
提高播种质量
精选种子
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 种,并确保种子质量。
精细整地
进行深耕细整,使土壤松 软、平整,利于种子的萌 发和根系生长。

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小麦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

在小麦的栽培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

必须要对小麦的栽培管理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小麦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在本文中,将介绍小麦栽培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土壤肥力不足问题描述:土壤中的养分不足,无法满足小麦的生长需求,导致小麦生长缓慢,产量低下。

解决措施:可以通过施肥来改善土壤肥力,包括有机肥和化肥。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化肥可以针对土壤中缺乏的养分进行补充,比如氮、磷、钾等。

在施肥的过程中,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和土壤的养分状况,科学施肥,避免施肥过量或不足,以保证小麦生长所需的养分。

二、病虫害防治不当问题描述:小麦生长过程中遭受病虫害侵袭,导致小麦生长受阻,产量受损。

解决措施:采取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可以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减少土壤中病虫害的积累;选择抗病虫害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使用农药,以防治小麦的病虫害。

也要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

三、灌溉管理不当问题描述:灌溉不足或过量都会对小麦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灌溉不足会导致小麦缺水而生长缓慢,产量降低;而灌溉过量则容易引起小麦发生根部窒息,导致减产。

解决措施: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的含水量,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

在小麦吐丝期和灌浆期,要增加灌溉量,以满足小麦生长所需的水分;而在小麦开花期和抽穗期,要适度减少灌溉量,避免小麦水分过多而引发病害。

问题描述:在小麦生长过程中,施药不规范或过量使用农药,造成小麦中农药残留超标,对小麦产生不利影响。

解决措施: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根据小麦的生长状态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合理使用农药。

小麦出苗不全、苗黄、死苗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出苗不全、苗黄、死苗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小麦出苗不全、苗黄、死苗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者:史风琴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2023年第11期河南省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河南省小麦丰产与否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非常重要。

小麦的苗情好坏关系到后期产量的高低,苗齐、苗壮是小麦丰产高产的基础。

在实际生产中,小麦出苗不全、黄苗甚至死苗的现象屡有发生,针对小麦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分析原因,提出对本文应的防治措施。

一、小麦出苗不全、苗黄、死苗的原因(一)整地质量不好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不彻底,抛撒不均匀,旋耕深度不够,耕整粗糙,造成部分地塊坷垃过多,土壤与秸秆不能充分混合,播种后麦苗根扎在秸秆上,不利于小麦生长,植株得不到足够的水分和养分,造成出苗不全、苗弱,黄苗和死苗。

部分地块土壤松塇,播后没有镇压或镇压不实,种子不能与土壤紧密接触,麦苗出土后,根系发育不全,肥水供应短缺,容易漏气、跑风,导致麦田失墒,降低了小麦抗旱和抗寒能力,出现死苗情况。

(二)播种质量差小麦播种期,如遇气候原因播种过晚,未适量增加播种量,且后期管理跟不上,容易造成小麦缺苗、苗黄。

反之,播种量过大,小麦出苗过密,养分、水分和光照供应不足,也会导致苗弱、苗黄。

一般情况下,小麦播种适宜深度为3~5 cm。

播种过深,麦苗在出苗过程中,消耗过多养分,麦苗出土后,出现长势黄、弱、分蘖率偏少的现象,严重时麦苗死亡。

播种过浅,则根系不能深扎,造成麦苗发黄,且分蘖节外露,小麦无法安全越冬而出现死苗。

(三)肥料使用不当氮肥是小麦形成叶绿素必不可少的肥料之一,麦苗缺氮,叶片易变黄、干枯。

玉米秸秆还田腐烂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氮元素化肥,此前若没有补施适量的氮肥,容易造成小麦缺氮,叶片发黄。

小麦缺乏钙、铁、锌等微量元素,会造成小麦不同程度的生理性干尖黄叶,影响小麦的正常生理活动,进而造成小麦的病理性黄叶干尖。

返青期追施尿素过多,造成氮肥过量,抑制磷钾元素的吸收,也会造成小麦黄叶。

预防小麦缺苗或出苗不齐

预防小麦缺苗或出苗不齐

预防小麦缺苗或出苗不齐一、造成小麦缺苗或出苗不齐的因素1.种子质量。

种子收获后不留意晾晒或晾晒不到位,导致部分种子发生霉变;种子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机械损伤,以及一些陈种、瘪种、大小不匀称的种子等因素都会影响出苗。

2.整地质量。

耕层浅、整地不匀称、不平整、土块多而大、底土不踏实等,均会影响小麦出苗,导致缺苗或出苗不齐。

3.还田秸秆质量。

秸秆还田可以实现肥料的循环利用,利于土壤改良,但假如秸秆粉碎质量差,就会影响整地和播种质量,会产生露籽、深籽和吊根苗,如遇干旱或低温天气,就会导致成苗率降低。

4.土壤墒情。

土壤墒情不相宜,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小麦出苗。

5.播种深度。

播种过深,地中茎过深、出苗迟、苗弱,如遇风干,土壤底墒与表墒接不上,会影响小麦出苗率。

播种太浅,土壤失墒,简单造成种子落干,影响出苗。

6.害虫为害。

未包衣或未经药剂处理的种子,易患病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的为害,造成缺苗或出苗不齐。

二、预防措施1.选择优良种子。

购买种子时,应选择籽粒饱满、大小外形匀称全都、色泽光亮、无杂质、无霉变、无机械损伤的优质种子。

这样的种子播种后出苗快、出苗率高,苗齐、苗壮,利于高产。

2.提高整地质量。

播种前要做好深耕细耙以及镇压工作。

深耕要保证质量,做到浓度相宜,深浅全都,无漏耕重耕。

耕平后准时耙盖和镇压,做到地面平整、表土细碎匀称、底土踏实。

3.提高秸秆还田质量。

对于秸秆还田地块,首先要将秸秆彻底粉碎,采纳旋耕埋草、碎土,然后播种,镇压。

旋耕时,要尽量加大旋耕深度,保证旋耕质量。

4.浇足底墒水。

小麦播种时相宜的土壤墒情是田间持水量75%-80%,播种时墒情相宜,才能保证小麦一次全苗。

在小麦播前要提前浇水造墒,无浇灌条件的田块,要抢墒播种,实行快收快耕不晾茬,随耕随耙不晾垡的方法,尽量利用土壤内现有的墒情播种保苗。

5.播种深度要相宜。

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

在此深度内,要把握早播宜深、晚播宜浅;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浅;墒情差宜深、墒情好宜浅的原则。

小麦播种后八种不良情况的补救办法

小麦播种后八种不良情况的补救办法

小麦播种后八种不良情况的补救办法一、播种过浅。

小麦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播种过浅,麦苗匍匐生长,分蘖节裸露,分蘖多而小,不耐旱,易受凉和早衰。

对策:出苗前及时镇压几遍,出苗后结合划锄壅土围根.必要时在越冬期采用客土覆盖或盖施“蒙头粪”,防止越冬受冻。

二、播种过深。

小麦播种过深,出苗缓慢,叶片细长。

分蘖少而小,次生根少而弱,麦苗黄瘦。

对策:及时进行扒土清棵。

用竹筢或铁丝筢从畦面中央开始,顺垄横搂.当清到最后一行时,把余土全部拖到畦背上即可。

对于适期播种的小麦.冬前清棵一般从二叶期开始.到小雪节气时结束。

三、播种过早。

小麦播种过早,幼苗出土后叶片狭长、垂披,分蘖不足,主茎和一部分大蘖冬前幼穗分化即进入二棱期.冬季在遇到持续5小时左右零下lOC的低温时.就会发生冻害。

对策:适时镇压,抑制主茎和大蘖生长,压后及时划锄,并结合浇水.667平方米(1亩)施碳酸氢铵15公斤,必要时用浓度0.2%~0.3%的矮壮素液叶面喷雾.以控制徒长,防御冻害。

四、播种过晚。

由于冬前生长期短,积温不足.导致麦苗生长瘦弱,分蘖少。

对策:以划锄和补肥补水为主,三叶期667平方米施碳酸氦铵10~15公斤,土壤墒情差、渗水快的麦田,三叶期后及时浇分蘖水(墒情适宜或土壤黏重、渗水性差的地块,冬前不宜浇水):封冻前最后一次划锄,要注意雍土围根,以护苗安全越冬。

五、品种选择不当。

中、早茬地块策:在及早划锄、镇压的基础上,冬前壅土围根,或盖施“蒙头粪”,保护麦苗安全越冬。

六、播量过大。

表现为麦苗生长拥挤,植株黄瘦、细弱,个体发育差,分蘖很少。

对策:先及时疏茁,特别是地头,地边及田内的“疙瘩苗”,要早疏、狠疏,以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促进个体发育。

再结合浇水,追施少量氮、磷速效肥.以弥补土壤养分的过度消耗。

七、底肥过量。

麦苗出土后长势过旺.分蘖多,叶片宽大,田间郁蔽严重。

对策:当麦苗主茎长出5片叶时,在小麦行间深锄5—7厘米,切断部分次生根,控制养分吸收,减少分蘖,培育壮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眼下,北方地区的冬小麦有的已经播种完毕,有的还正在播种。

民间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说法,过去的农谚虽然很有指导意义,但是一切都在变化,如今,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过去那些老套路,有不少现在已经显得过时了!而今冬小麦秋播的时间,现在一般在10月15-30号了!
更让不少农民朋友忧心忡忡的是,今年的小麦种上已经好几天了,为啥迟迟还不出苗呢?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冬小麦出苗时间一般在播种后6-10天,但会受温度、播种深度、土壤湿度等影响,此外,小麦品种不同,出苗时间有会有差异,因此,对于小麦还没有出苗的农户,不要着急,再耐心等待一下!
冬小麦播种之后,如果出现不出苗、幼苗生长细弱的现象,很多农民朋友可能都会认为是底肥不足、种子的质量差等原因,但是除此之外的原因还有很多,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吧!
一、小麦在什么情况下不出苗或苗弱
1、气候的影响。

如涝灾、旱灾、冻害等不适当的水分和温度。

种子发芽最适温度是15~20摄氏度,高于35摄氏度和低于1摄氏度都不会发芽,低于10度发芽缓慢;土壤过湿播种或播种后浇水又遇到下雨,土壤粘重、湿度过大、地表板结的情况下,种子往往由于缺乏氧气而不能萌发,即使勉强出苗,生长也很细弱。

2、田地整理不当。

小麦最适宜的播种深度是3-5厘米,如播种过深、过浅或田间杂草多、种子的品种质量差、整地质量不好等,都会影响小麦出苗及生长。

3、连年重茬。

耕作方式过于单一、播种前不重视小麦拌种,会导致土壤中产生大量土传病菌,侵染幼芽导致腐烂。

这个原因应当引起重视。

再就是有的农户拌种时按照老思维,选用低价劣质种衣剂产品或用甲拌磷拌种、辛硫磷颗粒种肥同播不当,也容易影响出苗!
4、麦种的质量问题。

坏种、伪劣种子失去活力,没有胚芽,三年以上的陈种抗病性差。

5、基肥不当。

基肥不足会使麦苗缺肥,生长衰弱,引起缺素症;基肥过多会造成肥害,烧坏种子。

6、地下虫害过多。

地下害虫过多,造成根部损伤。

7、育苗期间浇水不合理。

部分抢墒播种的地块,对土壤墒情判断失误,墒情不足出苗困难继而浇了蒙头水,导致土壤含氧量降低,部分种子“粉种”且浇水后地表龟裂板结,影响麦苗出土。

这种情况一般多在天气热的时候出现,天气较热的时候,选择上午10时浇水比较合适,不宜大水漫灌,要细细的浇,不宜浇透。

其中水分是发芽的关键性因素,不宜过少否
则的话不发芽。

二、预防小麦不出苗、苗黄、苗稀办法
1、正确选购品种。

要选择名牌高质量种子,不要贪图便宜购买白包三无产品的麦种,最好是去口碑好的老农资店里;同时在选购种衣剂和肥料时更要选择大厂名牌产品。

2、整地。

整地前对前茬作物秸秆进行精细粉碎处理,粉碎长度不超过5厘米,秸秆多的地方要及时散开,做到平整无堆积,抛洒均匀,然后旋耕整地、耙实土壤,结合整地施入适量氮肥,避免秸秆腐熟过程中与麦苗争氮,有条件的最好使用翻转犁深翻,实现土层交换,既能降低上层土壤中的菌源浓度,又能有效的把秸秆翻入深层土壤,获得更好的腐熟,同时改善了播种环境,非常有利于播种质量的提升。

3、排水保墒。

良好的墒情是确保小麦出苗最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不提倡抢墒播种,更不提倡蒙头水,除非小麦播种前雨水丰沛或播种过浅时才可被动实施。

因此,播前造墒是确保小麦良好出苗的重要保障。

注意清沟理墒,保证涝能排、渍能降。

土壤湿度适宜时顺麦行中耕松土,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提高根系吸收能力。

4、做好病虫害防治。

入冬后天气转冷,地下害虫危害减轻。

防治地下害虫,播种前可采用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方法,出苗后可药剂灌根或撒施毒土等。

秸秆还田的普及导致地下害虫和根茎部病害逐年加重,因此播前必须搞好种子处理,防治地下病虫害;对于出苗后的防治就需要药剂灌根或撒施毒土等方式来进行防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