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闺塾(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

《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

《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闺塾》教学简案(精选9篇)《闺塾》教学简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课文的情节及人物。

2.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品味语言、揣摩情景。

2.培养欣赏古代戏曲语言的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扭曲和伤害。

2.体会杜丽娘、春香追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戏曲的能力。

难点: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从人物性格中探索社会根源。

【教学手段】1.注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形象。

2.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阅读兴趣,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播放昆曲《游园》选段,引入课文。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让我们跟随这位美人的步伐踏进如诗如梦的《牡丹亭》。

2.让学生简介作者汤显祖及全剧剧情。

《牡丹亭》属于明代传奇,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作者汤显祖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吸引了许多文学爱好者,请同学简介了《牡丹亭》的全剧剧情以及作者汤显祖。

二、研习新课:1.进入新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归纳文章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诵读精彩片段。

(分角色朗读更能让学生仔细体味人物性格,同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3.点读精彩片段。

(自由朗读后,让个别学生表演朗读精彩片段,一来可以检查预习效果;二来让学生体验戏曲的妙处。

)4.研讨剧中人物的角色定位:(在给角色定位时,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模仿人物有特点的台词)5.给出讨论题:(1)后来有人将这出戏改名为《春香闹学》,很明显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认为这一场戏到底是在写谁?→ 明写春香,暗写杜丽娘(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一问题的落脚点应在杜丽娘的变化上,文章写春香、写陈最良、写闹学,都是为了写杜丽娘那微妙的心理变化,这才有后面那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要在探讨中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

高二语文:闺 塾(教学实录)

高二语文:闺 塾(教学实录)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高二语文:闺塾(教学实录)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高二语文:闺塾(教学实录)汤显祖(见介)(旦)先生万福。

(贴)先生少怪!(末)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

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

(贴)知道了。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末)昨日上的《毛诗》可温习?(旦)温习了,则待讲解。

(末)你念来。

(旦念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末)听讲:“关关雎鸠,”“雎鸠”是个鸟;“关关”,鸟声也。

(贴)怎样声儿?(末作鸠声。

贴学鸠声诨介)(末)此鸟性喜幽静,在河之洲。

(贴)是了。

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末)胡说!这是兴。

(贴)兴个甚的那?(末)兴者,起也。

起那下头。

窈窈淑女,是幽闲女子;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他。

(贴)为甚好好的求他?(末)多嘴!(旦)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末)(末)书讲了,春香取文房四宝来模字。

(贴下,取上)纸、墨、笔、砚在此。

(末)这甚么墨?(旦)丫头错拿了,这是螺子黛,画眉的。

(末)这甚么笔?(旦笑介)这便是画眉细笔。

(末)俺从不曾见,拿去,拿去!这是甚么纸?(旦)薛涛笺。

(末)拿去,拿去!只拿那蔡伦造的来。

这是甚么砚?是一个是两个?(旦)鸳鸯砚。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下册《闺塾》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下册《闺塾》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下册《闺塾》一、说教材《闺塾》选自新编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重点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的语言和艺术手法,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我国古代戏曲的初步鉴赏能力。

本文节选部分,语言富有个性,据以上内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将学习目标确立为: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了解故事情节2、鉴赏个性化语言3、分析三个人物形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节选自中国四大名剧之一《牡丹亭》。

《牡丹亭》全剧以歌颂杜丽娘、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为核心情节。

但是《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游园惊梦”故事尚未发生,杜丽娘的思春情怀也才见冰山一角。

依据此情节内容,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把握剧情,抓住戏剧冲突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认识人物性格。

尤其是戏剧主人公杜丽娘的表现较为含蓄,对她的性格的了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主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突破。

二、说教法:适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迁移教学法它最大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信心,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运用学过的古代戏剧知识,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比较分析法它能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去。

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品读语言从而进行类比,突破重点和难点。

3、启发--发现探究法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1、动口动脑动手,讨论分析法。

2、鉴赏诵读法。

四、说教学程序: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所以,要对剧中人物形象有更深的认识,就要对全篇的情节有细致的了解。

高中语文闺塾教案1 人教版

高中语文闺塾教案1 人教版

高中语文闺塾教案1 人教版[教学要点]比较窦娥、崔莺莺、杜丽娘三位女性形象,体悟典型形象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关汉卿是杂剧艺术的创始人,王实甫更是被称为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汤显祖则首屈一指,与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齐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他们的作品——《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又几乎都是旧题材的“更而演之”。

既有共性,又不乏个性,因为每一位真正卓有成就的作家皆是不拘一格的。

二、设计思路解说三位伟大作家尽管在创作构思、方法运用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和独特的个性,但他们都用真挚而细腻的笔触各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光辉灿烂的女性形象,本节课计划就这三位女性形象做一比较,要求学生学习写作评论文章,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查找有关这三位女性形象的详细资料,使学生对人物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更全面的把握。

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落笔成文。

因为比较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也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比较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所比较的对象,通过鉴别,得到更进一步的认识,也有助于对作品特点、作品主题的深入领悟。

三、参考题目1.谁之罪?(从社会根源上和文章主题方面寻找切入点)2.相同的追求,不同的结局(从情节和人物的思想方法说起)3.三个女人三台戏(从性格的差异上谈起,结合出身、社会环境)4.殊途同归(可以分析性格中的共同点)5.梅花香自苦寒来(分析三人不懈追求终获成功的结果)6.“但使愿无违”(谈个人的理想与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以上题目仅供参考,学生也可自拟标题,选用以上标题时,要自拟副标题。

四、分析评价1.解说:由于题目参考和有关要求已在自习时发放到学生手中,故当堂进行时,既可是宿构作品,也可当堂挥笔写作。

总之,教师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交流。

2.分析示例远近高低各不同——浅析三位女性的反抗特色《窦娥冤》一剧,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较为特殊,民族矛盾异常激烈。

关汉卿在赋予人物反抗性的同时,把矛头更多地指向了腐朽的封建吏治、黑暗的封建制度,由于窦娥的出身不同于莺莺和杜丽娘,所以在性格的体现上就更为直接一些,反抗也更为强烈。

高二语文教案:闺塾

高二语文教案:闺塾

高二语文教案:闺塾1. 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文化和闺房文化的历史背景,探讨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2.分析《闺怨》和《浮生六记》中的女性形象,并探讨其对当代女性的启示;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其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4.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文学创造能力的提升。

2. 教学内容2.1 闺塾的历史背景1.江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2.闺房文化的兴起和演变;3.闺塾的出现和作用。

2.2 文本解析1.《闺怨》简介与分析;2.《浮生六记》中的女性形象探究。

2.3 文学鉴赏1.文学鉴赏方法介绍;2.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教材文本。

2.4 作文创作1.阅读《闺怨》和《浮生六记》中的相关章节;2.以其中一位女性形象为创意,写一篇有关当代女性的作文。

3. 教学过程3.1 闺塾的历史背景1.课前阅读教材相关章节;2.讲解江南文化、闺房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3.讲解闺塾的定义、产生和作用;4.通过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闺塾的文化特点。

3.2 文本解析1.课前阅读教材相关章节;2.讲解《闺怨》和《浮生六记》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法和意义;3.分析女性形象在教材中所代表的特定文化背景;4.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3.3 文学鉴赏1.介绍文学鉴赏方法,包括文本分析、文本对比和文本批评等;2.导入具体文本,例如教材中的《闺怨》中的一句,进行现场解读和鉴赏;3.引导学生通过文学鉴赏方法,自行发现和深入分析文本的奥秘和意义。

3.4 作文创作1.给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女性形象的章节,以及介绍当代女性概况的文章;2.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个人观点,选择其中一个女性形象为创意,以当代女性视角撰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并在课后提交。

4. 教学评价1.课堂互动评分;2.课后作业评分;3.学生评价教师;4.教师自我反思。

5. 教学心得江南文化和闺房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学艺术史的重要题材。

通过探究江南文化和闺房文化的历史背景和闺塾的作用,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多中国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内涵和精髓。

《闺塾》教学实录片段(本站论坛稿)

《闺塾》教学实录片段(本站论坛稿)

《闺塾》教学实录片段(本站论坛稿)《闺塾》教学实录片段师:同学们,《闺塾》这出戏,又称“春香闹学”,你们看,这一戏的改动从文中能找到依据吗?生1:有!春香对读书本就不感兴趣,她诅咒“昔氏贤文,把人禁杀”,嘟哝着上场。

当陈最良用大道理把她和杜丽娘训斥一通后,春香不以为然,顶嘴道:“知道了。

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话中带刺,木讷迂腐的陈最良被弄得言以对。

这是春香学前的“小闹”。

生2:当陈最良讲解“关关”“鸟声也”时,春香故意问“怎样声儿”;当陈最良学鸠叫时,春香也乘机诨闹,也学鸠叫当陈最良解释“好逑”就是“好好的来求他”时,春香又跟着起哄发问“为甚好好的求他”。

这是春香在“讲诗”时的诨闹。

生3:我认为“模字”学习中也有春香的“闹”。

陈最良要春香取文房四宝,她偏偏取来女子化妆用的“螺子黛”“画眉细笔”,这是一闹。

老师要她临,她却领了“出恭牌”,跑到花园玩耍,这是二闹。

老师教训她和杜丽娘书要苦读,要囊萤趁月,要悬梁刺股,她却挖苦老师“比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痆,有甚光华”,这是三闹。

“课堂上”她扰乱杜丽娘:“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

”这是四闹。

当陈最良训斥她“又引逗小姐哩,待俺当真打一下”时,她却将老师的荆条抢来摔倒地上,这是五闹,也是“闹”的高潮。

师:同学们读书很仔细,真是怎一个“闹”字了得。

那么我想问,除了春香的“闹”,戏文中能否再体味出其他“闹”来?生4:从戏文中看,我觉得老腐儒陈最良也是在胡闹。

师:“腐儒”一词用得好。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塾师,他怎么会胡闹呢?岂不有失身份?生4:他胡解《诗经》,“逑”就被他解错了,应是“配偶”,他解成了“求他”。

还有他在课堂上学鸠叫,在当时,我想与他的身份很不相称,不是胡闹吗?此其一。

其二,他作为一个读书人,对笔墨纸砚应了如指掌,但他连“薛涛笺”和砚的“泪眼”也不明白,岂不是胡闹?师:有道理。

依你的观点来看,我想这位老先生读书时大概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闺塾》(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闺塾》(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鲁发福教学目标1、常识:汤显祖与《牡丹亭》;2、了解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3、艺术鉴赏:○1、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2、细节描写;4、人文素养:鉴赏人物形象,理解形象的意义,进而理解《牡丹亭》的主旨。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常识:汤显祖与《牡丹亭》;2、了解戏剧情节和矛盾冲突。

教学程序一、导入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是一位艺术欣赏品位极高的才女,轻易不会认可一般的作品。

但是,汤显祖的《牡丹亭》却完完全全征服了她!请看《红楼梦》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片段:这里黛五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

正欲回房。

刚走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

只是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

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这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

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这:“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

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二、汤显祖与《牡丹亭》学生自读文注○1后,补充如下:(一)、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明代戏曲作家。

高中语文闺塾课堂实录(3-3)木棉

高中语文闺塾课堂实录(3-3)木棉

高中语文闺塾课堂实录(3-3)木棉高中语文闺塾课堂实录(3—3)木棉生:还可以看杜丽娘这个形象.师:〔发现学生难于回答到自己的路径上来,马上把学生拉回来〕这个同学想得远。

我们肯定要看杜丽娘这个形象,只是现在先看看作者塑造陈最良有没有什么用意,因此我们可以关注谁?生:汤显祖。

师:对,这在文学鉴赏评论中叫做“知人论世〞。

即借助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师:汤显祖生活的时代是明代中后期,封建经济局部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稀疏萌芽,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没落,明王朝政治腐败,内乱外患,虽然几经整治和挣扎,也已无法挽回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颓势。

在思想上,明王朝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从一开始就继承了元代的方针,仍定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为官方正统思想,以理学教民,以理学取士.师:〔打幻灯片〕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理〞关系上,简要地说有以下观点:一、把“理〞与“情〞截然对立起来;二、把“理〞说成是“纯善〞的,而把“情〞看成是恶,是人欲;三、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因而提出了“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师:“ 存天理,灭人欲〞,今天看,这个当时被认为是绝对真理的东西,是多么反人本反人性啊。

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

据《明史·列女传序》记载,当时妇女因节烈殉死“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可见这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是如何严重。

因此,到明代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汤显祖的《牡丹亭》诞生了。

师:〔打幻灯片〕汤显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性格刚正不阿。

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进京赶考,因不肯接受宰相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

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33岁时,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进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二语文:闺塾(教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二语文:闺塾(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1.把握冲突三方杜丽娘、春香、陈最良的性格特征。

2.学习饶有机趣而富有个性的宾白语言。

教学重点: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富有情趣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一、教学导入: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世界的东西方各出现了两位戏剧大师:一位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另一位就是我们中国的汤显祖。

汤显祖善
诗文词曲,在戏曲方面贡献尤著。

《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又是《牡丹亭》中的精典。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汤显祖的《》吧。

二、介绍作者与作品:
1.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市)人。

明代戏曲作家。

所居名玉茗堂。

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时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

34岁中进土,先后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因作著名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神宗朱翊钧即位后的朝政,抨击执政宰相的专横与任用私人,被贬广东徐闻任典史。

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而被免官,从此隐居家中,专事写作。

汤显祖一生蔑视封建权贵。

早年参加进士考试,因拒绝宰相张居正的拉拢而落选。

中进士后,拒绝与执掌朝政的张四维、申时行合作。

晚年淡泊守志,不与郡县官周旋。

这种性格使他同讲究厉行气节、抨击当时腐败政治的东林党人顾宪成、邹元标等交往密切。

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浙江遂昌知县期间颇多善政:抑制豪强,打击恶势力;放囚犯回家过春节,出狱看花灯;五年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和打死过一名犯人。

汤显祖政治上的开明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

他的老师是左派王学的进步思想家,对他有较大影响。

他很崇拜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李贽,与有名的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紫柏)禅师交往密切,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李贽和达观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汤显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反抗和蔑视权贵、揭露腐败政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基础。

汤显祖的作品较多,流传下来的有传奇《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后四种合称《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诗集《红泉逸草》《问棘邮草》和诗文集《玉茗堂全集》。

明传奇是对明代南戏的称呼。

在当时,传奇创作方面出现了两大流派:一是以汤显祖为领袖的“临川派”,注重文采,忽视韵律;一是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注重音律,
忽视文采。

风格各异,成就不同。

2.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共五十五出,《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是剧作家在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它鲜明地体现了反礼教、反理学的进步倾向,在“情”与“理”的冲突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叛逆色彩的杜丽娘形象。

壮丽娘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三种境界,即从现实到梦幻,再到幽冥,再回到现实,基本上是由生而死,又由死而生。

《》是其中的第七出。

它前面写太守杜宝决定请塾师,让年已二八的丽娘读书,以便“她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做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

后面写的是丽娘偷偷走进了后花园,与梦梅在梦中结合,真正走上了反礼教与争取个性解放的道路。

《》反映了丽娘对封建教育的厌恶、抵制与个性解放的要求,反映了她心灵的初步觉醒。

这是全剧的基础。

在这一出戏里,作家把主要矛盾冲突安排在春香与塾师陈最良身上,而其中隐伏着主线即丽娘初步觉悟、反礼教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要求。

在这矛
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细腻地体现了春香、塾师和丽娘的性格特征,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三个鲜明的形象。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2.选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C)
A.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了。

B.得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

C.怎辜负的这一弄明窗新降纱。

D.有亭台六七座,秋千一两架;绕的流觞曲水,面着太湖山石。

3.对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B)
A.目下平头六十(现在)生受了(有劳)
B.止不过识字儿书涂嫩鸦(画小乌鸦)唐突了师父(冒犯)C.杜衙设帐(教书)有甚光华(光彩)
D.洗净铅华(妇女画妆用的脂粉)应文科判衙(科举考试)4.对下列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论六经《诗经》最葩(指《诗》、《书》、《礼》、《中庸》、《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B.有风有化(风俗)
C.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吓煞(指教师)
D.伴诗云,陪子曰(诗歌)
四、朗读课文,然后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中问题化)
春香
《》的剧情较为简单。

只写了陈最良讲《诗经》、丽娘习字和春香受罚三件事。

春香无视封建礼教的威权,插科打诨,逗引说笑,显示了活泼、机智勇敢的性格。

就像《西厢记》莺莺身边少不得红娘一样,丽娘身边也少不得春香。

作者也借春香之口,剥下了程朱理学“假道学”的外衣,给予无情的嘲弄。

陈最良讲《关睢》时,她骗得陈学鸟叫,又故意曲解“在河之洲”的诗句;丽娘习字时,她竟取来画眉的笔墨。

因私自溜去花园玩耍,顶撞、戏耍塾师,眼看要挨荆条、受责罚,她仍不放在心上,顶撞、调笑不已。

这个活泼率真的少女,鲜活灵动,逗人喜爱。

杜丽娘
囿于大家闺秀的身份,表面上丽娘确乎显得文静、顺从,似乎愿意循规蹈距,不越封建礼教的雷池一步。

但责罚春香时,她是“刀子嘴,豆腐心”,实际上是保护了春香。

事后又向春香打听花园的去处与景致,这正说明丽娘心中充满对自由和美满爱情的渴望。

所以,后来才有游园惊梦,与柳梦梅生死相爱的故事发生。

陈最良
陈最良在杜太守家设帐教书,杜家便是他的衣食父母,更兼丽娘母亲对他款待周到,故而他并不想过分苛责丽娘与青香。

但他视程朱理学为正宗学问,不遗余力的宣讲,显得迂腐至极。

更富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传授的诗经《关睢》及《汉广》、《桃夭》、《鸡鸣》诸篇,大多原是歌咏男女爱情、婚姻生活的,他却偏要给予牵强附会的解释,但最终仍是这些诗恰恰引动了丽娘的思春之情。

这不仅是对陈最良,也是对整个封建教育的绝妙讽刺。

五、品味语言特色——语言中的情趣。

学生精读春香对塾师讲解《诗经》的诘问与取文房四宝后的一
段文字,体会妙趣横生的宾白语言。

通过“谐音”激趣,如塾师陈最良讲解《诗经》中的《关雎》时,春香把“在河之洲”自作聪明地解释为衙门里放出一只斑鸠,飞到何知州家去了。

通过“误解”生趣,如春香故意问塾师为什么君子要好好地去追求淑女呢。

通过“错拿’”增趣,如春香取文房四宝时因不明而拿来了画眉的螺子黛、画眉用的细笔等,语言不可不谓幽默,动作也地道的滑稽,令人捧腹大笑。

在这一出戏里,宾白饶有机趣,曲折如意。

在语言上,富有文采又雅俗共赏,充分地表现了作品的意趣与神色。

六、创新练习:
1.写一段200字以内的对话,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又有风趣。

(课内完成)
2.请以“春香闹学”为题,将课文改编成一个故事。

(课外完成)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