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6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地球表面变化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地壳运动的表现;2. 板块构造学说;3. 海陆变迁的实例;4. 地表变化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壳运动的详细过程和板块构造学说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运动的表现,掌握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海陆变迁的实例,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变化的兴趣,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壳运动的表现,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例,地表变化的原因。
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地表变化原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知识。
2.观察法:观察地球表面变化的现象。
3.实验法:进行地球模型实验,模拟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
4.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用于模拟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
2.图片资料: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
3.实验器材:铁架台、滑轮、细线、重物等。
4.教学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的实例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3)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掌握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和科学知识,对地表变迁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质作用和地表变迁的原因认识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还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掌握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表变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
2.难点: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表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演示法:通过实例和实验演示地表变迁的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地表变迁的理解和看法。
4.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验和观察,亲身体验地表变迁的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准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和相关教辅资料。
2.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地形模型、岩石标本等实验器材。
3.课件和视频:制作与地表变迁相关的课件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地表变迁的兴趣。
提问:“你们观察过地表的变化吗?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例子,教师总结引入本节课。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视频,呈现地表变迁的实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河流侵蚀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同时,教师讲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变迁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索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壳运动的机理、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浓厚,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2.难点:地壳运动的机理,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程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搜集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自然景观图片,如地震、火山、海陆变迁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质变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等,呈现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6)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6)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造成地表变迁的主要原因,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的构造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地表变迁的认识较模糊,对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概念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表变迁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表变迁的主要原因,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对地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学生能够探究地表变迁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环境的关系,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变迁的主要原因。
难点: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表变迁。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等动画效果,以及相关案例图片。
2.教学道具:如地球仪、地形模型等。
3.学习资料:相关地质学、地理学知识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地表变迁的动画效果,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变迁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地表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吗?2.呈现(10分钟)呈现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的动画效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
同时,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对地表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际案例,如地震、海啸等,了解地表变迁的具体原因。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主要变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以及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从身边的地表变迁现象感受地球的活力。
二. 学情分析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具备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但对于地表变迁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
此外,他们对身边的地表变迁现象可能有所忽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希望能让学生更加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能理解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知道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主要的地表变迁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从地理变迁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变迁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更加珍爱自然,保护环境。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主要变迁原因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
难点:理解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地表变迁的原因,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表变迁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相关地图,展示地表变迁的实例。
3.准备教学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各种地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地表形态的多样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迁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呈现PPT,展示地球表面地貌的变化过程。
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对地表变迁的影响。
地表的变迁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教师:倪宗胜)教学目标:1、了解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3、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4、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5、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难点:风化和侵蚀的作用。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水搬运模拟器、火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化石图片。
2、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3、录像:世界风光欣赏。
二、探究新知: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2、通过观察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我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的研究。
3、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4、做模拟实验:(1)、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2)、让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
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3)、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5、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搬运了碎石和沙子。
6、小结:什么样的过程叫侵蚀以及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7、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合理与不合理的地方。
三、巩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1、什么是风化?什么是侵蚀?2、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设计:地表的变迁风化:风吹、雨水、太阳照射-------物体热胀冷缩侵蚀:水、风以及外力的搬运-------带走碎石、泥沙。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1

5.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3.知道什么叫风化。
【教学重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难点】让学生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学生收集地表变迁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地表的变迁1.欣赏化石图片。
2.问:化石有什么作用?3.学生自由回答。
4.欣赏世界风光:师导语:“多美的世界,从古到今地球的表面都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地球的过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变迁情况。
(同时师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二、地表的变迁推测喜马拉雅山的过去1.过渡:有人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根本没有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请同学们观看课件(P25图),问:根据上述资料你能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吗?2.学生交流。
3.小结:只有证据才能说明事实,下面我们来读一段沈括和《梦溪笔谈》的小资料。
三、探究是什么力量让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欣赏图片(P26)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自学一下(P26-P28)。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师板书①风化②侵蚀)。
3.研究风化的作用:①观看(P26)②师演练实验(P27问:这些岩石是被什么破坏的?)③交流小结:什么叫风化?4.研究侵蚀的作用:①过渡:你认为高山上破碎的岩石是怎样被搬运到其他的地方的,下面我们用实验证明一下②演示实验(水搬运)③问: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那些力量能够将岩石的碎屑带走④观看(p28)⑤交流小结什么叫侵蚀?5.总结地表形成的原因(①风化②侵蚀)四、地表的变迁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问: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已有几百万年,那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变化有影响吗,如果有那些是合理的,那些是不合理的?2.分组讨论。
3.交流汇报。
4.欣赏人类的足迹。
五、地表的变迁一、选择1.河道中的乱石主要是()搬运的。
A.风力B.流水C.重力2.《梦溪笔谈》阐述了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见解,作者是()A.张衡B.沈括C.胡克二、简答1.什么是风化?2.什么是侵蚀?【板书设计】5.地表的变迁风化侵蚀。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
会泽县古城街道翠屏小学:金乐珍
教学内容分析:
《地表的变迁》是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五课,本课主要教学活动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让学生意识到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来认识地质变化的。
第二,探讨千姿百态的地表的成因,欣赏千姿百态的地表的风光。
第三,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认识风化作用。
第四,通过模拟实验和探讨,认识侵蚀作用。
第五,了解人类生产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综合认识地表形态的变化,了解地球沧海桑田的变迁历史,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绝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教学目标:
1.知道流水、冰川、风、气象等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2.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3.知道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教学重点: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教学准备:酒精灯、小石子、镊子、打火机、水搬运模拟器、沙土、沙盘、世界风光欣赏图片和录像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根据提供的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几张风光图片。
2.谈话: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
欣赏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
(评价:出示图片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思路,一方面让学生感到地表变化的神奇,另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思考。
)
为什么会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出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呢?
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4.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
(化石,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5.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喜马拉雅山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就形成
了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
构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主要是石灰岩,也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在海里形成的。
科学家们又在喜马拉雅山上找到了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鱼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那证据就更充足了。
由此可见,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板书课题:地表的变迁
三.阅读资料
学生阅读教材第25页北宋时期沈括对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资料。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们了解到了什么?
生回答: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在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中阐述了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精辟见解。
沈括在河北太行山一带发现有螺蚌的化石,据此推断出那里在远古时代是海洋,后来下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师小结:河北太行山一带以前是海洋,现在变成了山脉,说明地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表的变迁。
四.探究岩石的风化
1.过渡:有了化石等证据,科学家才会对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有这样的推测,既然世界最高峰有这样的变迁,那世界上那么多的地表形态是什么力量造就成的呢?
2.谈话提问: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想要探究的问题,知道了地表在不断地变化,地表形态也是千姿百态的。
(课件展示):
石林、海边礁石、火山口湖、风蚀石等图片。
3.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5.师讲解:
石林:风、流水和碳酸岩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海边礁石: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
火山口湖: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
风蚀石: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6.师引导小结:
地球内部的力量(地震、火山喷发、板块运动等)、流水、风、冰川、海浪、生物、气温、大气,还有人类自身的活动等,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评价:先从地震、火山喷发、海浪、强风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来探讨地表的变迁,再研究风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对岩石的破坏,最后认识自然界的搬运力量——侵蚀)。
7.提问: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推测:(风吹、太阳的照射、雨水的冲刷……物体热胀冷缩等。
)
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石子变细沙(分组提供器具、实验要求、填写实验报告、交流实验情况)
用镊子夹住一小片石头,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放进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冷水中。
反复几次,观察石头的变化。
(师强调:注意安全。
)
8.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9.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岩石在高温和低温反复影响下,有了裂缝。
那么,在大自然中,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不会也有这样的变化呢?
10.学生交流汇报。
岩石在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产生裂缝,直到断裂,最后逐渐破碎。
11.讨论: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哪些因素也可能引起岩石这样的变化呢?
12.播放录像,全面了解岩石的风化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动植物破坏,冰川破坏地表形态的图片进行补充说明。
13.小结: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五.探究岩石的侵蚀
1.谈话:巨大的岩石被风化后已变得破碎,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
那你认为高山上破碎的岩石是怎样被搬运到其它地方的呢?为什么黄河每天都夹裹着大量的泥沙滚滚向东流去呢?
请告诉大家流水有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
(水搬运泥沙P27)
2.学生小组讨论,进行猜测。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交流:
①过一段时间后,沙盘里的沙子和泥土出现了什么变化?
②在实验过程中,你是否还发现了其他现象?它说明了什么?
③沙盘的坡度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什么影响
5.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收集实验证据,填写实验记录单
六.课外拓展
1.出示28页的四张图片
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人类的这些行为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2.学生交流。
(可以适当结合实际)
(评价: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3.教师小结:
人们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开垦梯田、开山修路等活动改变了地表。
这些活动在提高人们的物质水平的同时,也对自然造成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如:影响生态环境,妨害水循环,影响气候,造成沙尘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4.补充介绍: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利用了改变地表为生活服务的例子。
出示图片:三峡工程、开山修路、三北防护林等。
小组讨论:各有什么好处?
师讲解:
三峡水电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它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工程的三大效益: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三峡工程的负面影响:
①水库的污染。
三峡两岸城镇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长江。
已经造成了水质恶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发传染病。
②水库对周边生态造成冲击。
因为有大坝阻隔,鱼类无法正常通过三峡,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遗传等会发生变异。
③地质灾害。
由于三峡两岸山体下部长期处于浸泡之中,因此发生山体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频率会有所增加。
④三峡工程诱使库区周边的地震多发。
(评价: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密切相关,相互影响。
人类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将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
)
七.世界风光图片欣赏
八.教师小结:
1.地球本身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加上太阳的照射和吸引,经过风、流水、冰川、海浪、生物、气候等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2.为了让我们的地球永远美丽、可爱,我们要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七.作业:
把各种改变地表形态的力量整理在活动记录上。
2014年11月8日
附:
填写实验记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