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数上册第一章第9节
高等数学(上册)知识点的细分目录

高等数学(上册)知识点的细分目录高等数学(上册)知识点的细分目录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01)(注:以下括号内的时间为建议的视频讲课时间,不包括讲习题的时间)0101 函数(80分钟)010101 函数的概念(两个要素)010102 函数的解析表示和几个函数的例子(绝对值函数、符号函数、取整函数、分段函数、狄利克雷函数)010103 函数的几种特性010104 反函数与反三角函数010105 函数的四则运算和复合运算010106 基本初等函数与初等函数010107 双曲函数(反双曲函数可暂时从略)0102 数列极限的概念(40分钟)010201 数列的概念010202 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010203 数列极限的精确定义010204 数列极限的几何解释010205 数列极限的例子0103 收敛数列的性质(40分钟)010301 唯一性010302 有界性010303 保号性*010304 收敛数列与其子数列的关系0104 自变量趋于无穷大时函数极限的概念(40分钟)010401 自变量趋于无穷大时函数极限的直观描述 010402 自变量趋于无穷大时函数极限的精确定义010403 自变量趋于无穷大时函数极限的几何解释及曲线的水平渐近线0105 自变量趋于有限值时函数极限的概念(40分钟)010501 自变量趋于有限值时函数极限的直观描述 010502 自变量趋于有限值时函数极限的精确定义010503 自变量趋于有限值时函数极限的几何解释010504 左右极限及其与极限存在的关系0106 函数极限的性质(40分钟)010601 唯一性010602 局部有界性010603 局部保号性*010604 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关系0107 无穷小与无穷大(40分钟)010701 无穷小的定义及例子010702 无穷小与极限的关系010703 无穷大的定义及例子010704 无穷大与无穷小的关系010705 铅直渐近线0108 极限的运算法则(30分钟)010801 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010802 复合函数极限的运算法则(变量代换法则)010803 极限的保序性0109 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60分钟)010901 极限存在的夹逼准则(几何说明,可不证明) 010902 重要极限及其在求极限中的应用举例010903 数列的单调有界收敛准则(只几何说明)010904 重要极限其在求极限中的应用举例0110 无穷小的比较(30分钟)011001 无穷小阶的概念011002 等价无穷小的概念与常见的等价无穷小011003 两个无穷小等价的一个充要条件011004 等价无穷小在求极限中的应用举例0111 函数的连续性(20分钟)011101 函数连续的实例与直观描述011102 函数在一点处连续的两个等价定义011103 函数在一个区间上连续的定义0112 函数的间断点(30分钟)011201 函数间断点的实例与直观描述011202 函数间断点的定义(三种情况)011203 间断点的分类及举例0113 连续函数的运算(30分钟)011301 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主要用例子说明)011302 反函数的连续性011303 复合函数的连续性0114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20分钟)011401 基本初等函数与初等函数的连续性011402 分段函数在分段点处的连续性0115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40分钟)011501 有界性与最大值最小值定理(用图形和例子说明)011502 零点定理与介值定理(用图形和例子说明)011503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根011504 应用实例0116 单元小结(60分钟)0117 单元测试(60分钟)第二章导数与微分(02)0201 导数的概念(60分钟)020101 引例(切线问题、速度问题)020102 导数的定义020103 左右导数及其与可导的关系020104 在一个区间上的可导性,可导函数020105 导数的几何意义020106 函数可导性与连续性的关系020107 导数作为变化率的实际意义(根据专业选例)0202 函数的求导法则(60分钟)020201 函数求导的四则运算法则020202 反函数的求导法则020203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020204 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表0203 高阶导数(30分钟)020301 高阶导数的概念020302 高阶导数的计算020303 几个基本初等函数的高阶导数公式0204 隐函数的求导法(30分钟)020401 隐函数的概念020402 隐函数的求导法则020403 隐函数求导的几何应用举例0205 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30分钟)020501 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概念020502 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求导法020503 参数方程求导的应用实例0206 相关变化率(30分钟)020601 相关变化率的概念与计算020602 相关变化率的应用实例0207 函数的微分(40分钟)020701 微分的概念020702 可微与可导的关系020703 微分的几何意义020704 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020705 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表020706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误差估计、函数的线性近似)0208 单元小结(60分钟)0209 单元测试(60分钟)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和导数的应用(03)0301 罗尔定理(30分钟)030101 罗尔定理及其几何意义030102 罗尔定理的证明030103 罗尔定理的应用举例0302 拉格朗日定理(40分钟)030201 拉格朗日定理及其几何意义030202 拉格朗日定理的证明030203 拉格朗日公式的几种形式030204 在区间I上恒为零的充要条件030205 拉格朗日公式的其他应用举例0303 柯西中值定理(20分钟)030301 柯西中值定理及其几何意义030302 柯西中值定理与拉格朗日定理的关系030303 柯西中值定理的应用举例0304 洛必达法则(50分钟)030401 型未定式的洛必达法则030402 型未定式的洛必达法则030403用洛必达法则求型和型未定式的极限030404 用洛必达法则求型未定式的极限030405 不能用洛必达法则求解的未定式的例子0305 泰勒定理(50分钟)030501 多项式逼近函数与泰勒公式030502 具有佩亚诺余项的泰勒定理030503 具有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定理030504 常用函数的麦克劳林公式及其应用举例0306 函数的单调性(30分钟)030601 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法030602 函数单调性的应用举例0307 函数曲线的凹凸性(40分钟)030701 曲线凹凸性的定义和几何解释030702 曲线凹凸性的判别法030703 拐点的定义和几何解释030704 拐点的判别法0308 函数的极值(30分钟)030801 函数极值的概念030802 函数极值点的必要条件030803 函数极值点的第一充分条件030804 函数极值点的第二充分条件0309 函数的最值(30分钟)030901 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求法030902 函数最值的应用实例0310 函数图形的描绘(30分钟)031001 借助导数描绘函数图形的步骤031002 函数作图举例*031003 利用软件函数作图0311 平面曲线的曲率(50分钟)031101 弧微分及其计算公式031102 曲率的概念031103 曲率的计算公式031104 曲率圆与曲率半径031105 曲率的应用举例0312 方程的近似解(30分钟)031201 利用两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031202 利用切线法求方程的近似解*031203 利用软件求方程的近似解0313 单元小结(60分钟)0314 单元测试(60分钟)第四章不定积分(04)0401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40分钟)040101 原函数的定义040102 原函数概念的两点说明1.若F(x)是f(x)的原函数,则F(x)+C也是f(x)的原函数;2.f(x)的任意两个原函数相差一常数。
高等数学第1章 函数、极限与连续PPT科技

( 一般指最小正周期 ).
周期为
1, x 为有理数
0 , x 为无理数
4.有界性
x D , M 0 , 使 f ( x) M ,称 f (x)为有界函数. x I , M 0 , 使 f ( x) M , 称 f (x) 在 I 上有界.
说明: 还可定义有上界、有下界、无界.
三、函数的简单性质
设函数 y f (x) , x D , 且有区间 I D .
1.单调性
x1, x2, f (Ix, )x当1Mx2,时称, 为有上界
y
若
f
(
x1 )
f
,M
(x2
)f,(称x
),f
称( x为) 有为下I 界上的
单调增函数 ;
若若f对(x任1意) 正数f (Mx2, )均, 存称在 f ( x) 为
证: 由 f (x) 的对称性知
f (a x) f (a x), f (b x) f (b x)
于是
f (x)
f (2a x)
故 f (x) 是周期函数 , 周期为
02
第2节
数列的极限
一、数列极限的例子
二 、数列与整标函数
三 、数列的极限
四 、数列极限的性质
一、数列极限的例子
极限概念是由求某些实际问题的精确解答而产生的.例如,要计算 由曲线y=x2和直线y=0,x=1围成的“曲边三角形”的面积A.
并可用一个式子表示的函数 , 称为初等函数 . 否则称为非初等函数 .
例如 ,
y xx, ,
x 0 可表为 x0
y
x2 , 故为初等函数.
又如 , 双曲函数与反双曲函数也是初等函数 .
非初等函数举例: 符号函数
高数上册第一章到第六章

习题4—2
2(1)(3)(6)(9)(12)(15)(18)(21)(24)(26)(30)(33)(36)(37)(44)
第三节分部积分法
习题4—3
(1)(2)(3)(4)(6)(11)(16)(17)(20)(24)
第四节有理函数的积分(数一、数二)
习题4—4
1,3,8,11,14,17,21,22
第五节函数的微分
四、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不要求)
习题2—5
2,3(1)(4),4(1)(3)(5)(7)
总复习二
1,2,3,6,7,8(1)(3)(5),9,11,12(数一、数二),13(数一、数二)
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
第一节微分中值定理
习题3—1
5,6,7,8,9,10,11,12,14,15
第五节积分表的使用(不要求)
总复习四
1,2,5,8,10,15,16,19,21,23,33,35,38
第五章定积分
第一节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三、定积分的近似计算(不要求)
习题5—1
2,3(3)(4),7,11,12
第二节微积分基本公式
习题5—2
2,3,4,5,6(2)(6)(8)(12),8,9,10,12,13
第三节定积分的换元法和分部积分法
习题5—3
1(9)(15)(21)(24),2,5,6,7(7)(10)(13)
第四节反常积分
习题5—4
1(2)(5)(7),2
第五节反常积分的审敛法 函数(不要求)
总复习五
1,2(1)(2)(3),3,4,5,6,8,10(1)(4)(8),11,12,14
第六章定积分的应用
《高等数学》 课件 高等数学第一章

高等数学 第一章. 第二节
第 22 页
定义1 给定一个数列xn ,如果当n无限增大时,xn 无限接近于某一
个确定常数A,则称当n趋于无穷时,数列xn 的极限为A,记作
lim
n∞
xn
A?或xn
A(n
∞).
此时也称数列xn 收敛.如果当n无限增大时,xn 无限接近的常数A不存在,
则称数列xn 发散,此时也称数列xn 的极限不存在.
称为中间变量.
1)复合函数的复合原则:前一个函数的定义域与后一个函数的值域
的交集非空,即中间变量有意义.
1 函数
高等数学 第一章. 第一节
第 16 页
例1 将y表示成x的复合函数.
(1)y eu,u sin v,v 3 x;(2)y ln u,u 2 v, 2 v sec x; (3)y arcsin u,u 2 x.2
四、基本初等函数
基本初等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和反三角函数. 1.幂函数y x ( R)?
幂函数y x 的定义域和值域随的取值不同而不同,但是无论 取何值,幂
函数在x (0, ∞)内总有定义.常见的幂函数的图像如图所示.
1 函数
高等数学 第一章. 第一节
2.指数函数y a x (a 0,a 1)
指数函数y a( x a 0,a 1)的定义域 为(∞, ∞,) 值域为(0, ∞.) 指数函数的 图像如图所示.
第 11 页
1 函数
高等数学 第一章. 第一节
3.对数函数y loga x (a 0,a 1)
对数函数y loga x(a 0,a 1)的定义域为(0, ∞, ) 值域为(∞, ∞.) 对数函数y loga x是指数函数y ax的 反函数,其图像如图所示.
高等数学(上册)-第一章教案

第一章:函数、极限与连续教学目的与要求1.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并会建立简单应用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
2.解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和有界性。
3.理解复合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概念,了解反函数及隐函数的概念。
4.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及其图形。
5.理解极限的概念,理解函数左极限与右极限的概念,以及极限存在与左、右极限之间的关系。
6.掌握极限的性质及四则运算法则。
7.了解极限存在的两个准则,并会利用它们求极限,掌握利用两个重要极限求极限的方法。
8.理解无穷小、无穷大的概念,掌握无穷小的比较方法,会用等价无穷小求极限。
9.理解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含左连续与右连续),会判别函数间断点的类型。
10.了解连续函数的性质和初等函数的连续性,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定理、介值定理),并会应用这些性质。
所需学时:18学时(包括:6学时讲授与2学时习题)第一节:集合与函数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
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
如果a是集合A 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
记作N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
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
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
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
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B(或B⊇A)。
高等数学 (上册) -01-PPT课件

3. xlim 左右极限存在并相等 x ƒ(x) 的存在性 当x<xo时,x→ x 0 ,极限 xlim ƒ(x)= -ƒ(xo-0) 左极限 x
0
0
当x>xo时,x→ x 0 ,极限 xlim ƒ(x)= -ƒ(xo+0) 左极限 x
0
应用-----主要用于分段函数 分段点处求极限
x x0 2
证明: 对 >0要使|sinx-sinxo |=2|sin 2|sin
x x0 2
cos
x x0 |<ε 2
x x0 cos 2
|≤2|sin
x x0 2
|
当 x 很 小 时,|sinx| < |x| 2|sin
x x0 2
|<|2
x x0 2
| = |x-x0|<ε
(1)、ε-x定义:
if 对 >0, x>0,st 当 |x|>x 时 , 有 |ƒ(x)-a|<ε so 称 a 为 ƒ(x) 当 x→∞时的极限 先有ε,再找x
(2)、ε-定义 if对 >0, st当0<|x-xo|< 时,有|ƒ(x)-a|<ε成立,则 limƒ(x)=a 称a是ƒ(x)当x→xo 的极限,记为 x x
iii) 极限过程可以变,但必须是型,且x一模一样 1/(x-1) =1 如:1) lim x 1 [1+(x-1)] 1 .2 x 1 1 2 x lim(1 ) = e1/2 2) lim (1+ ) = x 2 x x 2x 3) lim (1+ x 4) lim ) x = e2 x (1+
高等数学第三版第一章课件(每页16张幻灯片)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1 函数 §2 初等函数 §3 数列的极限 §4 函数的极限 §5 无穷小与无穷大 §6 极限运算法则 §7 极限存在准则 两个重要极限 §8 无穷小的比较 §9 函数的连续性与间断 §10连续函数的运算与性质第一节 函数一、实数与区间 二、领域 三、函数的概念 四、函数的特性一、实数与区间1.集合: 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 组成这个集合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2.区间: 是指介于某两个实数之间的全体实数. 这两个实数叫做区间的端点.∀ a , b ∈ , 且a < b.a∈ M, a∉ M, A = { a1 , a 2 , , a n }有限集{ x a < x < b} 称为开区间, 记作 (a , b )o a x b { x a ≤ x ≤ b} 称为闭区间, 记作 [a , b] o aM = { x x所具有的特征 } 无限集数集分类: N----自然数集 Q----有理数集 数集间的关系: Z----整数集 R----实数集N ⊂ Z, Z ⊂ Q, Q ⊂ R.bx{ x a ≤ x < b} 称为半开区间, 记作 [a , b ) { x a < x ≤ b} 称为半开区间, 记作 (a , b] [a ,+∞ ) = { x a ≤ x } ( −∞ , b ) = { x x < b}o a o x x二、邻域有限区间常量与变量: 在某过程中数值保持不变的量称为常量, 而数值变化的量称为变量. 注意 常量与变量是相对“过程”而言的. 常量与变量的表示方法: 通常用字母 a, b, c 等表示常量, 用字母 x, y, t 等表示变量. 例三、函数的概念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设a与δ是两个实数 , 且δ > 0.数集{ x x − a < δ }称为点 a的δ邻域 ,点a叫做这邻域的中心 , δ 叫做这邻域的半径 .b ( −∞ , +∞ ) = { x −∞ < x < +∞ } =U δ (a ) = { x a − δ < x < a + δ }. δ δ无限区间区间长度的定义: 两端点间的距离(线段的长度)称为区间的长度.a a−δ a+δ o x 点a的去心δ 邻域 , 记作U δ0 (a ), 或 U (a , δ ).π S n = 2 nr sin n n = 3 ,4 ,5 ,S3S4S5圆内接正n 边形S6Oπ nr)Uδ (a ) = { x 0 < x − a < δ }.o定义:设 x 和 y 是两个变量, D 是给定的数集,如果对于每个数 x ∈ D , 变量 y 按照一定法则总函数的两要素: 定义域与对应法则.有唯一的数值和它对应,则称 y 是 x 的函数, 记作因变量x ((D对应法则fx0 )f ( x0 )y = f ( x)自变量数集D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自变量Wy)因变量看右图: 如果自变量在定义域 内任取一个数值时,对应 的函数值总是只有一个, 这种函数叫做单值函数, 否则叫做多值函数.y分段函数:在自变量的不同变化范围中, 对应法则用不同的Wy⋅ ( x, y)x式子来表示的函数。
高等数学-第1章课件

三、函数极限的性质
第三节 极限的运算
一、极限的运算法则
法则1 法则2
x x0
lim[ f ( x) g ( x)] lim f ( x) lim g ( x) A B
x x0 x x0 x x0 x x0
x x0
lim[ f ( x ) g ( x )] lim f ( x ) lim g ( x ) A B
第 一 章 函 数 ︑ 极 限 与 连 续
目录
第一节 函数
第二节 极限
第三节 极限的运算 第四节 无穷小与无穷大 第五节 函数的间断性与连续点 第六节 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第一节 函数
一、集合、区间与邻域
1.集合
集合(简称集)是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的全 体,组成集合的单一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有限集合 有限个元素构成 北京户籍人口
° a
• a •
a°Leabharlann a3.邻域设 x0, δ R, 其中δ > 0,以 x0为中心,以δ 为半径,长为 2δ的
开区间. 即
( x0 , x0 ) { x x x0 , 0}
称为点 x0 的 δ 邻域 , 记为U(x0 , δ ).
2
x0
x0
x0
集合的运算及关系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 并集 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 并集 交集 差集 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 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由所有属于集合A 而不属于集合B 的 元素组成的集合
A∪B A∪B={x|x∈A,或 x∈B}
A∩B A-B
A∩B={x|x∈A,且 x∈B} A-B={x|x∈A,且 x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 ( x, y ) 沿直线 y y0 0 接近( x0 , y0 )时, 有 k 0 ,
故 Q(h, k ) 与 A 同号.
可见 △z 在 (x0 , y0) 邻近有正有负,
y
( x0 , y0 )
因此 f ( x, y ) 在点 ( x0 , y0 ) 无极值 ;
1 [( Ah B k ) 2 ) ( AC B 2 ) k 2 ] A
在点 ( x0 , y0 ) 有极小值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当A 0 时, Q(h, k ) 0 , 从而 △z<0, 因此 f ( x, y ) 在点 ( x0 , y0 ) 有极大值 ;
f ( x0 , y0 )
①
其中 Rn
)n f ( x , y ) k y 0 0 Rn 1 ( h k ) n 1 f ( x h, y k ) 0 0 ( n 1)! x y
②
① 称为f 在点(x0 , y0 )的 n 阶泰勒公式, ②称为其拉格
m • 一般地, (h k ) f ( x0 , y0 ) 表示 x y m m f p Cm h p k m p p m p ( x0 , y0 ) x y p 0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定理1. 设 z f ( x, y ) 在点 ( x0 , y0 ) 的某一邻域内有直
推广 多元函数泰勒公式
(0 1)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记号 (设下面涉及的偏导数连续): • (h k ) f ( x0 , y0 ) 表示 h f x ( x0 , y0 ) k f y ( x0 , y0 ) x y 2 • (h k ) f ( x0 , y0 ) 表示 x y h 2 f x x ( x0 , y0 ) 2hk f x y ( x0 , y0 ) k 2 f y y ( x0 , y0 )
为零或非零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2
机动
此时
z 1 Q(h, k ) o( 2 ) 2
因为 Q(h, k ) 0 时, z 的正负号由 o( ) 确定 , 因此 不能断定 (x0 , y0) 是否为极值点 .
2
作业
P67 1 , 3 , 4 , 5
第十节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3 f x y
p 3 p
1 (1 x y ) 2
2! (1 x y ) 3! (1 x y )
4 3
( p 0 ,1, 2 , 3 ) ( p 0 ,1, 2 , 3 , 4)
4 f x y
p 4 p
因此, (h x k y ) f (0, 0) h f x (0, 0) k f y (0, 0) h k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例1. 求函数 f ( x, y ) ln(1 x y ) 在点 (0,0) 的三阶泰
勒公式. 解:
1 f x ( x, y ) f y ( x, y ) 1 x y f x x ( x, y ) f x y ( x, y ) f y y ( x, y )
到 n + 1 阶连续偏导数 , ( x0 h , y0 k ) 为此邻域内任 一点, 则有
f ( x0 h , y0 k ) f ( x0 , y0 ) (h x k y ) f ( x0 , y0 )
1 (h 2! x 1 (h n! x )2 k y
(t ) h f x ( x0 ht , y0 k t ) k f y ( x0 ht , y0 k t )
(0) (h x k y ) f ( x0 , y0 )
(t ) h 2 f x x ( x0 ht , y0 k t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二、极值充分条件的证明
定理2 (充分条件) 若函数 z f ( x, y ) 在点 ( x0 , y0 ) 的 的某邻域内具有一阶和二阶连续偏导数, 且
f x ( x0 , y0 ) 0 , f y ( x0 , y0 ) 0
令 A f x x ( x0 , y0 ) , B f x y ( x0 , y0 ) , C f y y ( x0 , y0 ) 则: 1) 当AC B 0 时, 具有极值
(2) 当 n = 0 时, 得二元函数的拉格朗日中值公式:
f ( x0 h , y0 k ) f ( x0 , y0 ) h f x ( x0 h, y0 k ) k f y ( x0 h, y0 k ) (0 1)
(3) 若函数 z f ( x, y ) 在区域D 上的两个一阶偏导数 恒为零, 由中值公式可知在该区域上 f ( x, y ) 常数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h x 2
)2 k y
f (0, 0)
2
h f x x (0, 0) 2hk f x y (0, 0) k f y y (0, 0) (h k )
3
2
3 f p p 3 p k ) 3 f (0, 0) (h x C3 h k x p y 3 p (0,0) y p 0 2(h k )3 又 f (0, 0) 0 ,将 h x , k y 代入三阶泰勒公式得 1 2 1 ln(1 x y ) x y ( x y ) ( x y )3 R3 2 3 其中 1 ( x y) 4 R3 (h x k y ) 4 f ( h, k ) h x 4 (1 x y ) 4 ky (0 1)
结束
2hk f x y ( x0 ht , y0 k t )
k 2 f y y ( x0 ht , y0 k t )
(0) (h x k y ) 2 f ( x0 , y0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般地,
m f ( m) p p m p (t ) C m h k x p y m p ( x0 ht , y0 k t ) p 0
*第九节
第八章
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一、二元函数泰勒公式 二、极值充分条件的证明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一、二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一元函数 f (x) 的泰勒公式:
f ( x0 ) 2 f ( x0 h) f ( x0 ) f ( x0 )h h 2!
f ( n ) ( x0 ) n h n!
由于 f ( x , y ) 的二阶偏导数在点 ( x0 , y0 ) 连续, 所以 f x x ( x0 h , y0 k ) A
f x y ( x0 h , y0 k ) B f y y ( x0 h , y0 k ) C
则有 z f ( x0 h , y0 k ) f ( x0 , y0 )
1 [ f x x ( x0 h , y0 k ) h 2 2 2 f x y ( x0 h , y0 k ) hk f y y ( x0 h , y0 k ) k 2 ]
m
( m) (0) (h x k y ) m f ( x0 , y0 )
由 (t ) 的麦克劳林公式, 得
将前述导数公式代入即得二元函数泰勒公式.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说明: (1) 余项估计式. 因 f 的各 n+1 阶偏导数连续, 在某闭
邻域其绝对值必有上界 M , M Rn ( h k ) n 1 h cos k sin (n 1) ! M n 1 n 1 ( cos sin ) (n 1) !
朗日型余项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
(0 1)
证: 令 (t ) f ( x0 t h, y0 t k ) (0 t 1),
则
(0) f ( x0 , y0 ) , (1) f ( x0 h , y0 k )
利用多元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可得:
0 0
-
+
+
( x0 , y0 )
因此 f ( x, y ) 在点 ( x0 , y0 ) 无极值 ;
(3) 当AC-B2 =0 时, 若 A=0 , 则 B=0 , Q(h, k ) C k
2 则 Q(h, k ) 1 ( Ah B k ) 若 A≠0, A
o x Q(h, k )可能
因此当 h , k 很小时 , z 的正负号可由 Q(h , k ) 确定 .
(1) 当 AC-B2 >0 时, 必有 A≠0 , 且 A 与C 同号,
Q(h, k ) 1 [( Ah 2 2 AB hk B 2 k 2 ) ( AC B 2 ) k 2 ] A
可见 , 当 A 0 时, Q(h, k ) 0 , 从而△z>0 , 因此 f ( x, y )
(2) 当 AC-B2 <0 时, 若A , C不全为零, 无妨设 A≠0, 则
Q(h, k ) 1 [( Ah B k ) 2 ) ( AC B 2 ) k 2 ] A
当 ( x, y ) 沿直线 A( x x0 ) B( y y0 ) 0 接近( x0 , y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