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到民间采风去》语文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到民间采风去》教案2人教版

到民间采风去----东莞之旅教学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东莞历史,增添作为东莞人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东莞: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东莞的经济蓬勃发展,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之一,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二、进入活动内容:(一)、.历史名人东莞首先是一个历史名城,因为在这片热土上出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现在我们就顺着他们的足迹去探访吧。
南汉大将植廷晓植廷晓(?一971),字朗伯,东莞水南人。
植勇而有谋略,因见当时南汉后主刘鋹日益荒淫残暴,便辞官归家。
宋开宝三年(970年),潭州防御史潘美率军讨伐南汉,长驱直进,大破南汉李承渥的象阵,占领了韶州。
刘鋹见朝中已无可派之将,便起用植廷晓为大将,郭崇岳为招讨使,统率六万军队驻于马迳,抵御宋军。
宋开宝四年(971年)正月,潘美攻克了英德、南雄二州,兵至马迳,派出巡哨的骑兵多次前来挑战。
植廷晓想出战,但郭祟岳不答应,只是坚守在营寨中。
后刘鋹派其弟祯王刘保兴带领援兵到来,植廷晓对郭崇岳说:“北军乘着席卷之势,其来势是不可阻挡的。
我们的军队虽多,但都是受伤的剩余者。
今不驱策他们向前杀敌,亦只有坐以待毙矣。
”二月初四日,植廷晓乃率领前锋,据水布阵,令郭崇岳领兵断后,以防士卒临阵逃窜。
接着宋军渡河,植奋力作战,未能取胜,战死疆场。
明朝忠臣袁崇焕袁崇焕(1584-1630),祖籍广东东莞,后落籍广西藤县。
明万历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
他心系辽疆,关心国家安危,毅然投笔从戎,官至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在任辽事期间曾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获宁远、宁锦大捷。
阻遏后金军南下。
崇祯二年(162 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
八年级语文下册《到民间采风去》教案1人教版

《到民间采风去》教案一、活动目的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黄冈历史,感悟黄冈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文化物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4、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过程(一)学生课前准备1、广开渠道,广泛搜集与黄冈有关民俗文化的资料。
如: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可争取家长、邻里的帮助,做好相关的记录。
2、按“黄冈地貌”、“人文景观”、“民俗民风”三大板块整理归纳,有待上课交流。
(二)教师引导整理阶段1、开场白由黄冈现状,简介概况,引入一段“话黄冈”视频,以调动学生激情导入活动。
2、课件展示:“人文景观”篇①因人而成名胜之地的“某某赤壁”。
②世界军事家林彪故居。
③红色革命圣地“红安革命烈士陵园”及革命家。
④药物学家:蕲春的李时珍;发明家:英山的毕升;科学家:团风的李四光;哲学家:团风的熊十力。
⑤“某某文化”⑥自然风景区:罗田的“天堂寨”、“簿刀峰”;团风的“大崎山”;浠水的“三角山”;英山的“桃花冲”;麻城的“龟山及杜鹃花”。
(学生随着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小结综述:黄冈是名人之乡、教育之乡、创业之城。
3、课件展示:“民俗民风”篇①节日探源: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
探究其习俗,来源,相关的传说、诗词等。
(学生讲自己是如何过这些节日的)②民俗文化艺术(学生随时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a、团风民间民画及特点b、手工艺品:红安木雕、黄梅挑花、麻城花垫、团风竹器……[c、饮食文化:红安绿豆粑、团风狗脚、某某东坡饼和烧梅......d、民间文艺:黄梅的黄梅戏《女驸马》、浠水楚剧《卖鸡》、罗田《善书》、某某点子(视频展示:顺序播放戏曲,不需)(学生说出戏曲名,能唱的要表演)e、讲我方言4、总结(启发学生进一步去了解家乡、热爱家乡)5、写作练笔,让真情感悟倾注笔端①对当地民俗文化提出建议,整理成建议书。
八年级语文下册《到民间采风去》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到民间采风去》是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综合性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深入了解民间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本案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情趣为目标,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民间,探访民间故事、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针对教师提出的讨论主题,如“民间故事中的寓意与价值观”“民间艺术的地域特色”等,进行小组讨论。
2.各小组整理讨论成果,形成汇报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
3.各小组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问,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1.了解民间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2.学会观察、访谈等实践方法,培养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感受民间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民间文化作品。
本案例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每个学生在民间文化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下为小组合作策略:
1.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互补;
2.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确保小组合作的有序进行;
3.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小组任务,激发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综合性学习 到民间采风去 教案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提高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采风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 采风活动的目的和意义3. 采风活动的流程和方法4. 民间文化的采集和整理5. 民间文化的展示和分享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的能力,掌握采风活动的流程和方法。
3. 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性。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验民间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 如何培养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进行采风活动。
3. 如何激发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采风活动和分享交流。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2.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3. 分享法: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采风经历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学习。
【教学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些民间文化的例子,如民间故事、民俗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讲解】教师讲解民间文化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民间文化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民间文化。
【教学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活动。
在活动前,教师需要明确采风的目的和意义,并向学生介绍采风的方法和流程。
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和体验民间文化,并进行采集和整理。
【教学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采风经历和感受。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民间文化现象,以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提高他们对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92461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e.png)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大全5篇]第一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教学设计走近“清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1、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把文字、图像、影像、声音、动画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模拟性,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为教学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出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优化语文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节的祭祀、插柳、踏青、植树等民俗活动,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参与者众,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传统美德。
执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时,以“清明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各种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必将令学生兴致勃勃,参与主动,经历一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洗礼。
二、教材分析: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本课以“清明”民俗为切入点,其触角延伸到地理、天文、物理、网络(媒体)等,充分体现了课标“构建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大课堂”的理念。
2、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为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八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写作《到民间采风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运用民间文化的基本概念。
2. 能够通过观察、采访等方式收集民间文化素材。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民间文化知识进行写作。
1.2 教学内容1. 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讲解如何进行民间文化采风。
3. 分析民间文化素材的运用方法。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民间文化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进行民间文化采风的方法。
3. 能够有效地运用民间文化素材进行写作。
2.2 教学难点1. 如何深入理解民间文化。
2. 如何将民间文化素材巧妙地运用于写作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间文化概念、采风方法和素材运用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实际采风和写作练习。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民间文化素材的运用。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民间文化图片、视频等资料。
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民间文化信息。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文化采风。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民间文化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 简要介绍民间文化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4.2 讲解民间文化概念1. 详细讲解民间文化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民间文化。
4.3 讲解采风方法1. 介绍采风的准备工作。
2. 讲解采风过程中的观察、采访技巧。
4.4 讲解素材运用方法1. 分析如何筛选和整理民间文化素材。
2. 讲解如何将素材巧妙地运用于写作中。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1 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民间文化概念、采风方法和素材运用技巧。
2. 强调民间文化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5.2 作业布置1. 完成一份民间文化采风计划书。
2. 选取一个民间文化素材,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实践6.1 教学拓展1. 分享一些成功的民间文化写作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民间文化素材。
《到民间采风去》语文教案

《到民间采风去》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民间故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1.2 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和分析民间故事,了解民间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民间故事中的成语和俗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训练。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间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展示民间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
讲解:对课文中的民间故事进行讲解,解释其中的成语和俗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民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实践:通过写作、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学生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关注学生在口语表达、写作等方面的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2 教学反馈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估结果,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拓展4.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到民间采风去》及相关民间故事文本。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展示民间文化的事物和场景。
学习工具:字典、词典等辅助学习工具。
4.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到民间文化景点进行采风,增加对民间文化的直观了解。
邀请民间艺术家或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民间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民间故事表演,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本章共安排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第一课时:引入民间文化,讲解课文内容。
8下4综合-到民间采风去教案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内容:以“中秋节”为突破口,进行民俗文化的探究。
活动过程:一.识民俗1.到底什么是民风民俗?明确:民俗相沿积久而成的风气、习俗。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风俗的多样性,是习惯上的差异,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2.中国的传统民俗可谓是蔚为大观,尤其是节日文化更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今天就以中秋节为例,一起走进民俗之风。
(学生活动1)收集关于中秋节的来由和传说故事展示:(1)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朱元璋月饼起义之类的神话传说故事流传甚广。
(2)中秋节的传说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拉开神弓,射下九个太阳。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到民间采风去》语文公开课教案优
秀教案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站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到民间采风去》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到民间采风去》公开课教案一1、确定研究方向与目标。
2、研究手段和工具:
录音、笔录、文献检索、采访专家3、制订活动程序:搜集民谚──阅读理解──深入研究──撰写优秀论文。
4、整理有关资料,形成最终结果(或扮演,或编写词典或做报告或写优秀论文)视参与者的喜好和研究结果而定。
【具体过程】
1、搜集民谚:
由于民谚来自农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有许多农谚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随同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淡忘。
所以,要想真正地获得第一手资料,要特别关注那些年长的老者。
为了方便他们采访,我首先给同学们上了一堂文明礼仪课,教会他们深入调查,文明采访,使用采访工具(录音机、照相机等),尊重老人等等。
为了方便工作,我们还请了地方文史研究人员来指导他们确定采集的地点和采访的对象。
2、阅读理解:
要教会同学阅读自身搜集来的民间农谚和理优秀论文章,这可不是一小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同学不搞信息封锁,提倡资源共享。
通过互相交流,拓展阅读视野。
我们给他们耐心讲解农谚的一般特点、阅读的基本方法、怎样进行比较、欣赏等等。
其中方言的演变是我们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搜集到的民谚由于太久远,现代人已不能准确理解其内在含义了。
为此,我们又特地邀请了地方的方言研究专家来协助同学阅读理解。
3、深入研究:
在充沛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将同学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对他们不懂的问题要适时点拨,如农谚的历史演变,农谚的时代性、人民性、地域性等特点。
经过讨论研究后,同学们的观点基本一致,便教他们去归纳总结自身的观点。
同学们又集中在一起画呀,改呀。
不久,一张张“观点汇总图”便诞生了。
4、撰写优秀论文:
将自身的研究效果撰写成文呢?此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于他们的研究效果持欣赏的态度,并对优秀论文写作提出相关要求。
当然,我们绝不能以规范的学术优秀论文的规范来衡量它,只要同学在文章中有自身的独特视角、独立考虑和独到见解就行,哪怕是胡思乱想,异想天开(当然没有实践的胡编乱造是不行的)。
因为,他们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和研究经验也许是他们在书本中永远也学不来的。
【和:同学研究性学习效果】沭阳地方农谚《九九歌》评析寒假里我们到民间采风,在几位老人的协助下收集到了我们沭阳的两首农谚──《九九歌》。
仔细读来,深感韵味无穷,我们不由为我们先祖们的智慧所惊叹。
沭阳虽不是什么人杰地灵的地方,但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千百年来,祖先们在这块大地上辛勤劳作,发明了绚烂的民族地方文化。
我们收集到的这两首《九九歌》,不但对计算气候时令十分方便,而且它通俗形象,内容丰富,涉和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充沛地显示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也透视出沭阳地方文化深刻的内涵。
《九九歌》之一
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三九尖嘴九,滴水变成冻琉琉;
最冷是四九,冰上行人结队走;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
六九解冻九,渐渐舒开两只手;屈指数七九,脱下棉衣把路走;
时节交xxx,家家户户犁耙修;张口说九九,牛鞭遍野响不休;
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九九歌》之二扳指数九冷风来,毛衣外套滑雪衫;二九天气变了脸,大衣毛帽不支(顶)寒;
三九四九冰封河,火炉旁边读报刊;五九禽畜圈里看,牛生新犊鸡下蛋;
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xxx吹面风不寒,收拾农具忙生产;
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通过阅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首民谚有如下特点:
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两首农谚每首只有短短九句或七句,但却包括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九歌》的命名,反映了沭阳人民的文化价值取向。
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九”为大,认为“九”是最吉利的数字,如“九九重阳”、“九九归一”、“九五之尊”、“一言九鼎”等等。
名为《九九歌》,第一首歌正好九句,暗合“九”意。
由于五六七九天气的变化不太大,所以第二首便合三为一:五六七九春色新,韭黄青菜绿茵茵。
读起来更加简洁易懂。
另外,从一些语句中可以透视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观。
我们知道,“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色”充溢了生命的活力。
红绿相配不只符合大自然的配色规律,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
充溢智慧的沭阳人民也许早已发现了这一规律,沭阳的俗语中便有“红配绿(方言读lu,入声),看缺乏(看不厌)”的说法。
所以第二首谚语便有“红红绿绿新春衫”之说。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两首农谚中使用了许多方言俗语,当地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充沛表示了地方语言特有的憨厚和深刻,即便是外地人也能从中品味到其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
如“尖嘴九、交、冻琉琉”等词。
“尖嘴”在沭阳方言中意为“厉害、刻薄”,如,“这个人尖嘴毛唇的”,在这里充沛表示出天气的干冷无情;“交”在沭阳方言中为“到”意,如“他交新年十八岁了”。
“冻琉琉”指冬天雨雪天在屋檐下结挂成的冰柱,在本地还常用来指透明的物体,如称玻璃球为“琉琉球”。
还有一些表示物象的词语,准确地表示出数九天不同时节人和物的不同表示。
有的再现了数九寒冬冰天雪地的酷冷,如:滴水变成冻琉琉。
有的写出了寒冬中人们行动的艰难,如:冰上行人结队走。
有的写出了春回大地,人间焕发出的新春喜庆气息,如:沿着河岸插杨柳、冬去春来花草稠、数九尽了草木青、红红绿绿新春衫。
在言语表达中,两首农谚充沛体现了民歌的感情朴素、纯洁、活泼的特点。
如有一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二九天气变了脸。
写出了二九天气的寒冷无情,变化无常,时而寒风凛冽、寸步难行,时而北风呼啸,滴水成冰。
我们也能从中想像出人们在风中缩头拢袖的情景,形象生动,表意深刻。
三、真实独特的感受这两首农谚,把人们在不同时节通过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不同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
如通过视觉来写时令景物的变化,如:冬去春来花草稠、韭黄青菜绿茵茵、红红绿绿新春衫、数九尽了草木青;通过触觉来写人对冬季来临的无奈和对春回大地的喜悦:扳指数九冷风来、满天寒气冷飕飕、渐渐舒开两只手、xxx吹面风不寒;从听觉上来写入冬后寒流南下,北风呼啸的独特感受:一九和二九,满天寒气冷飕飕;还有写了春回大地,牛鞭不绝于耳的声响:牛鞭遍野响不休。
这两首谚语,还形象巧妙地通过入冬以后人们随时令而变的所有衣着打扮来表示对冬天的切肤之“感”,如:毛衣外套滑雪衫、大衣毛帽不支寒、脱下棉衣把路走、红红绿绿新春衫。
四、鲜明的时代特征尤其让人欣喜的是两首农谚虽同出一地,形式上如出一辙,但内容却有所不同,从中可以透现出民歌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特点。
几千年来,农业生产一直是华夏儿女生存发展的根本。
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勤劳的农民,最紧要的应该是适时而耕、和时劳作。
农事大于一切,所以要“家家户户犁耙修、收拾农具忙生产、牛鞭遍野响不休”。
当然也充沛反映了过去人们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仍然要依靠蠢笨的木制农具和工作效率极
低的耕牛。
而在第二首中,却出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的时髦名词:毛衣外套滑雪衫、火炉旁边读报刊。
这些名词的出现,充沛地表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的追求。
前后对比真可谓是沧海桑田,翻天覆地!五、科学准确的结论这两首农谚还形象地揭示了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时节气候的关系,与现代科学家竺可桢的物候学理论研究效果竟不约而同,如: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九九尽了九,冬去春来花草稠。
农谚中“五九回阳九,沿着河岸插杨柳”之说,这里的“回阳”是有科学依据的。
地理学、天文学研究标明,从冬至日也就是开始数九之日始,太阳已从南回归线渐渐向赤道转移。
到了五九时节,天气明显变暖,太阳也离人越来越近了,当地的农民的“回阳”之说正与此不约而同。
从气候、物候和农事活动的实际考察来看,这两首歌不只适用于我们宿迁一带,还大体适应于黄河流域,对于指导农副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作用。
“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温变化、气候寒冷的程度不同,《九九歌》也因地而异。
晋冀鲁豫等北方地区流传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xxx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江浙沪等南方地区流传的是:“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
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挽,xxx七十二,猫狗找阴地,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
”
这些都生动地反映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客观规律。
但不知怎的,读起来好像都没有我们所采集到的这两首农谚亲切自然,因为它语意中还透着一股家乡的泥土气息和甘醇如酒的亲情!。